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及发展的根基。“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将乡村振兴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化经济经营管理,达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效果。由于政策、环境及农村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提升经济水平造成很大困扰[1]。因此,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1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快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主要针对“三农”问题提出政策方针,包括生产技术升级优化、生产模式调整以及农产品安全管理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提升农村农业生产加工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改善区域农民生活品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作为一项具体的措施,应在当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政策和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和策略,围绕民生问题,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2]。1.2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而且可以确保农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经济产业中存在的发展速度缓慢、市场混乱等问题,形成相对规范、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一方面可以对农村经济行为方式进行有效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
1.3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城乡发展差距一直是制约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前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直接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增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和调整,实现农村经济方面资源的合理、高效分配,让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4]。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样是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体现,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也可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4助推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存在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经济经营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对地区经济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实现生态效益和自然效益的增长,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现状
2.1缺乏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
受到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效率受到影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实行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农业生产过程很大程度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例如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等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降低。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是关键。建立完善的经济经营管理机制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合理化,提升农产品加工生产质量,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2.2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涉及的内容和因素很多,只有综合考量才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目前,个别农村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质量生活,选择去大城市谋求发展,农村仅剩老人和小孩。这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无法高效推广和运用,同时使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2.3监督管理不到位
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地区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直接原因,给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造成困扰。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优化,但是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风险,投入的资金难以落到实处,使高端技术和设备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限制了农业生产水平提升,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监管不到位也导致农村经营收入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经费没有纳入经济管理预算体系中,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
2.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没有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不规范,很多道路是土质道路,交通运输受到影响,给区域经济建设水平提升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信息化技术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和运用不足,造成生产技术和设备自动化水平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
3.1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尽可能地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薪资和待遇,规范绩效考核机制,最大程度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经营管理主管部门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对人员开展定期有效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管理机制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等,有效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做好宣传工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中。例如,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标准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为推动乡村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2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性。在实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要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整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加强投入,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让农业生产质量符合标准。应降低土地、水等资源的使用量,发挥节能环保的生产效果。现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协调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防止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效果,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民经济收入。首先,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结合先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模式,扩大就业机会,避免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提升居民经济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在政策方面加强扶持和引导,鼓励外出人口投身于家乡建设。政府可以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降低税负,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3.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资金及政策等方面加强扶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为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对农村交通运输状况进行优化,改善交通条件,为地区居民安全出行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此外,应强化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全面覆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居民致富。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
——天地壹号、壹号食品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广大乡贤、企业家踊跃投身乡村振兴热潮,反哺家乡建设,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国著名民营企业天地壹号饮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陈生先生积极响应“名企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回到家乡官湖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产业富村、安居美村、教育兴村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昔日破落的官湖村呈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富美画卷。
一、基本情况
遂溪县遂城镇官湖村是位于县城东北面的革命老区村庄,距遂城镇政府7公里,全村有278户1500多人。村庄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温良陈氏十二世祖元斐公从遂溪温良村(今遂溪县遂城镇陈村)迁移至此地而形成,因村庄三面环湖,历史上多人在朝为官而取名官湖村。
2012年之前,官湖村因交通不便、村容村貌极其破旧、产业发展落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而被列为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官湖村在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乡贤陈生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村庄产业、教育、党建及乡风文明建设全方位发展,曾经破旧的小村庄如今大翻身,焕发勃勃生机,生动诠释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
陈生先生始终践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益理念,持续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局,在官湖村投入2.5亿元发展村庄产业、捐资2亿多元进行安居工程 和教育发展。同时,充分挖掘和盘活利用村庄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将政府、企业、投资者、创业者与村民有机连接,实施“一村一品”,有效促进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升级。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产业富乡村,为乡村脱贫致富“造血”
2013年,陈生先生把“壹号土猪”品牌带进官湖村,投资2.5亿元建成年出栏8万头的“壹号食品(湛江)土猪产业园官湖养殖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统一提供猪舍、猪苗、疫苗、饲料,出栏后统一收购,养殖户风险低而收入稳定。2018年8月,官湖村被选为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湛江)土猪产业园基地之一,再加建一个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扩大壹号土猪、壹号土鸡养殖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目前,官湖村共有110多户农民与公司合作养猪,平均每户每年可出栏肉猪500-1000头,纯收入可达7-20万元。同时,将村庄已出租的千亩山地高价赎回,重新分配给80多户村民种果,按劳动力每户经营5-10亩果园,每年可增加收入5-10万元。同时,将村庄产业、生态、人文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借助社会关注的力量,吸引各地游客、社会团体、各级领导莅临官湖村参观调研,并以此为契机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官湖打造成乡村特色旅游精品村,与湛江遂溪的旅游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实现产业带动多元化发展。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8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0多万元。通过乡贤助力产业发展,解决了村民就业难、留守老人和儿童照顾难等问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
(二)安居美乡村,为美丽宜居乡村“输血”
2014年,陈生先生捐资2亿元开展安居工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官湖。全村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新村场和改造旧村场总面积约280亩。规划分两期建设别墅民居129幢258户、农民公寓2幢80套无偿赠送给村民居住。2018年5月,已建成第一期新型民居69幢138套并安排入住,同时配套小学、幼儿园、村办公楼、文化戏楼、景观湖、休闲公园等设施,并建立落实村规民约、长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通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实现巷道全面硬底化、集中供用水源净化、污水排放治理系统化、民居建筑特色化、村庄治理有序化、环境绿色美化。
(三)教育旺乡村,为乡村持续发展“活血”
为改善村庄教育条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陈生先生捐资500多万元建设官湖小学、幼儿园和农民培训中心,并每年捐赠资金20多万作为官湖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生活补贴,让教师更好安教乐教,目前官湖小学已成为遂溪县最好的小学之一;为官湖村考上重点中学及大学的学子颁发助学金。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创业引导帮扶,累计培训人数达1200多人次。聘请高校教师为村民上传统文化、法制、种养知识等课程,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邀请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实地就村民种植养殖方面存在的疑难点进行面对面解惑解疑,使农民做到懂技术、有能力、出成效,真正达到人才强村。积极为乡贤反哺家乡建设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引城市之“水”灌农村之“田”,为村庄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一、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合作现状
(一)区域合作的政策规划体系和机制平台初步建立
2007年,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把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五盟市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规划安排。随后,又陆续制定了《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等区域专项规划,为四省区间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机遇,创造了环境。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召开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签署了一揽子协议和行动计划,通过高层协商机制的推动,四省区合作的领域明显扩展,合作的形式不断创新,合作的举措更加有力,合作的成果日益扩大。
(二)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山水相连,陆路相通,正在逐步构建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的跨界铁路为“五横两纵”。公路有“一纵六横”7条国道相连接,2010年,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国道网规划调整方案,完成了东北四省区公路网布局方案的调整工作。海拉尔、满洲里等机场已开通至哈尔滨、沈阳、大连等机场的直达航线。同时,四省区正协调推进蒙东地区直通东北三省的煤制气、煤制油管道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三)能源跨区域合作取得重大进展
煤炭、电力等能源合作深入推进,以呼伦贝尔煤电基地为代表的蒙东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有效地增强了东北各省大中城市和工业密集地区的电力负荷能力。2010年,辽宁省从内蒙古调入煤炭4000万吨,净受入电量222亿千瓦时。呼伦贝尔至辽宁±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去年9月份投入运营,辽宁省受电通道增加至4个,电网整体受电能力提高150万千瓦。
(四)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扎实推进
按照协同推进、分区治理的原则,共同推进实施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和嫩江、松花江等重点水域污染防治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协商建立了交界地区护林防火、林区治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联防联动、信息资源共享等机制。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对有效保护和建设北方生态屏障,提高林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省区各级政府正在深入研究、共同协商沟通、推进落实。
(五)产业合作务实展开
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在产业上有明显互补关系,蒙东地区以能源和有色金属加工支援东北三省,东北三省以资金、设备、科技等辐射带动蒙东地区的发展,共同在煤矿、电站、煤化工项目、运煤通道、港口建设等领域开展了务实有效的跨区域合作。内蒙古正积极推进在辽宁绥中建设港口码头、临港产业园区;辽西蒙东经济联合体、哈大齐呼绥满“4+2”旅游合作、兴安旅游联盟等合作机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2010年,东北三省在内蒙古实施合作项目343项,涉及煤化工、能源、铁路、钢铁、医药制造、矿产开发、农牧林产业化、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多个领域,到位资金360亿元,既为蒙东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东北地区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经济布局受地区行政区划分隔
东北地区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浓厚,区域合作主要靠政府推动。而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在现行体制条件下,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经济布局,造成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区域分工不发达、区域协作不紧密。生产要素流动受行政导向、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行政性区际经济关系掩藏和削弱了市场性区际关系,使东北地区内在的经济联系被弱化,增加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的障碍。
(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协调
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结构性失衡较为严重,缺乏整体协调性。东北三省是全国基础建设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但蒙东地区基础薄弱,欠账较多,地区间与省区间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生产性基础设施与环境基础设施不协调,交通、通讯、环境保护等设施还没有成为区域合作的有力支持。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的沟通以及东北三省之间的沟通网络还很不完善,跨界、跨省区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水平与质量均明显落后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合作需求。蒙东地区与黑龙江煤炭进辽宁铁路运输困难,电力外送和油、气管道建设落后。
(三)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待深化
目前,产业合作的规模、范围和水平层次较低,区域合作不紧密;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竞争,重复布局;产业链条短,上、中、下游配套关系发展不充分;区域空间结构重置,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梯度;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力不强;产业分工与合作,靠政府推动的多,市场主导的少,等等,导致各地区优势不能得到发挥,影响了区域整体效益。
(四)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不够
目前,东北三省与蒙东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还缺乏更为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蒙东地区土地荒漠化和土壤侵蚀,东北西部山地和丘陵水土流失、土地石质化等问题,给东北地区农、林和牧业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
尽快出台《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等重点规划,适时组织编制《东北三省西部与蒙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在新形势下,科学规划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格局,准确提出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途径措施,协商制定重点合作领域的区域性政策,同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的战略地位,在新起点上谋划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二)构建大东北运输物流网路
统筹考虑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口岸以及电力通道有机衔接,统一规划出海通道、入关通道、运煤通道和国际通道顺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加快推进绥芬河―满洲里、赤峰―绥中、通辽―沈阳、庄河―奈曼等连接四省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齐齐哈尔―满洲里、通辽和赤峰―京沈客运专线以及锡林浩特―赤峰―绥、白音华―开鲁―阜新、阿荣旗―讷河等跨区域铁路建设,提高跨省区通道的畅达性,构建畅通的大东北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协调建立顺畅的东北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坚强物流网络,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物流托盘化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内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客运零距离换乘,拉近城市之间距离,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
(三)构筑东北生态安全屏障
研究编制东北生态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实施。组织实施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继续支持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工程;分期分批搞好松、辽、嫩上中游水系治理工程。加快建立区域生态建设管理和协调机制,密切区域间联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资讯互通、上中下游和界河两岸协调行动、联防联治的跨区域水源地保护和全流域治理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工程共建、得失互补;建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信息互联共享平台,共同强化生态安全预防,促进东北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生态东北的建设目标。
(四)构筑互惠多赢的产业合作格局
合理确定产业分工,科学布局产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鼓励四省区互设“飞地”,发展“飞地”经济。东北三省应积极在蒙东地区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扩大合作规模,增加相互投资。支持大连、沈阳等中心城市产业有序向蒙东等地转移,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四省区要统筹推进蒙东地区能源外送通道建设。发挥各省区优势,集聚东北整体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联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建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和载体。积极推动地方银行跨省区经营,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协商建立东北四省区旅游市场营销联盟,共同打造和推出高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大东北精品线路,推进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协同构建大东北区域旅游板块,打造大东北旅游目的地。
(五)共同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
加快编制出台《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四省区要站在国家“向北开放”的全局高度,加强协调互动,互补互通。要统筹各地口岸扩能、连接通道和跨境涉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呼包鄂经济区和绥满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合理布局区域内产业和参与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与周边国家的能源资源等多领域合作,提升带动东北地区整体对外开放水平,全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和重要枢纽,形成沿边沿海开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六)建立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
为尽快熟悉村情镇情,驻村工作队与村委会对接,做好发展规划同时配合好镇党委政府及村委会做好村内各项工作开展。
为全力推动美丽村庄建设、围绕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参与指导编制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庭院”建设。
2021年7月28-29日古县渡镇龙潭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一起。1、对村环境卫生进行整治。2、对村电排水站排口进行加固维修工作,同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对三个自然村存在的环境卫生情况、危房旧房、违规建房进行摸底部分照片如下:
2021年7月29日开始工作队分成2组:为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围绕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开展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的常态化摸底和定期跟踪走访情况如下(部分照片):
2021年7月30日上午9:00
鄱阳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
为让驻村工作队和换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伍尽快进入角色,熟悉政策业务,推进当前工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县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动员部署暨业务培训会----驻古县渡镇龙潭村第一书记郑军参会
2021年8月3日上午 古县渡镇龙潭村召开会议 古县渡镇党委委员胡志华传达古县渡镇党委政府会议工作安排第一书记郑军参加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疫苗接种工作2.疫情防控工作3.人居环境卫生工作4.农民建房 违规建房问题 5.农村宅基地6.乡村振兴工作对接帮扶工作队 形成帮扶计划 7.安全生产。
2021年8月4日 工作队对周边乡村振兴发展比较有特色的、产业扶持突出的兄弟单位,开展项目考察,围绕“利益链条数量不少、利益联结质量不降、脱贫群众平均收入不减”的要求,帮助帮扶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指导用好村级集体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