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业化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和国家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唐山市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区,作为河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工业化 新型 转化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的必然选择
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模式实质上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新型工业化就要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强调要坚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坚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回报;坚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资源约束。新型工业化强调发展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适应人体健康需要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因此,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唐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证
新型工业化具有绿色增长、创新这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创新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这本书里提出来的,他当时提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组合,包括开发一种新的产品,利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新的利用方式、空间),获得或者控制原料或者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以及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他当时提出就这五个新,都属于创新,从1912年到现在已经快一百年了,创新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但是从最初的概念,演变到今天我们认为创新本身还是指的是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并且造成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国内需求和出口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竞争力。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投资需求不断升级,继续扩大出口,要求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而这些需求的不断实现,都依靠创新的带动。新型工业化充分重视科学管理和自主创新,注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高新科技研发,以高新科技为支撑,寻求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重点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唐山现在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电动汽车科技研发中心、玉田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海洋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已成为唐山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证。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唐山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不仅是指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环保业等重要领域,它涉及到我国未来20年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问题。新型工业化不单是发展工业,而是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新型工业化强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唐山目前正在深入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非常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同时也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和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两个“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大力培育现代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业,使其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产业融合;两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
1文献综述
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进行了研究。刘世锦(2005)分析了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的一些重要特点。任保平(2005)分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定位,研究了信息化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实现路径的转型,认为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提高工业化质量和功能的新阶段。陈冬(2006)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辅相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由半农业半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工业――信息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十七大提出了两化融合的观点,目前国内学者从两化融合的角度分析新型工业化内涵的还不多。
2 新型工业化的界定
2.1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信息产业为依托,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通过两化融合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过程。
2.2 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群的核心和领头技术。信息产业转变了传统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实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模式信息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可以改进传统技术,并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信息产业的高渗透性,是它能够很快渗透到第一二三产业,尤其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信息产业可以显著吸纳就业,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信息产业的低消耗、低污染特点有利于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信息产业的诸多优点决定了其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工业化。我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服务业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同时能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远远没有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垄断,加大经济开放的程度,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才能保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集群为有效组织形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所倡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而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适合集约化增长方式的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协作提高交易效率,促进企业间上下游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内部经济的外部性,促进企业持续进行集群式创新,实现企业内的规模经济,是一种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产业组织方式。产业集群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 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学内涵
在十六大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思想,极大的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以产业融合为基础的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两化融合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两化融合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1 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分析
产业融合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产业融合开始大规模扩展的时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现象,它表明了产业融合与信息化之间确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正是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经济体系中各产业之间的资产通用性,产业间分工内部化,使产业融合在比较稳定的技术创新、合作竞争等驱动力的作用下得以发展并显示出强劲的竞争优势,为广泛的产业融合创造了根本的物质技术条件。
以电信、广播电视、出版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为例,这三个曾经边界清晰的产业,因为信息内容产品的数字化以及信息终端的融合,使得这三大产业开始有所交叉,产业之间的边界开始模糊,各产业的企业之间开始互相竞争,三大产业逐步走向融合,并且推动着管制部门、管制政策也逐步走向协调和统一。
目前,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的各产业部门持续深入地渗透,信息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在各产业资产结构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由于这些信息和知识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其结果必然导致部分产业的资产之间实现通用,最后走向融合。
3.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共生与融合
我国现在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和主要载体,而信息化是工业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利用和协调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促进“两化”的共生与融合。
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传统工业要实现高效、节能、环保,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这就必然要求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按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产业感应度与带动度都很高的产业。新型工业化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本质是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信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从而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3.3 两化融合的作用:提高产业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人才需求
由于放松管制、降低产业之间的壁垒等原因,产业融合使资源要素能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有效地配置,提高产业效率。根据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结构优化是通过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部门代替竞争力衰退的产业部门实现的。产业部门的优势地位从外因角度分析,主要是需求拉动形成;从内因角度分析,主要是产业竞争力增强、成本降低,特别是技术创新推动形成的。由技术革新和业务交叉形成的产业融合,使产业边界模糊,相关产业融合技术水准高的产业,实现产业创新,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由于市场的扩张与随之产生的对内容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对相关部门的就业产生直接而积极的影响。除了市场的成长能够转变为工作岗位的增加、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大就业规模外,还对创造性人才产生了特别强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3]刘世锦.正确理解“新型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59.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 信息化 人力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一系列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始终未能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地区经济出现衰退,调整和改造的任务迫在眉睫。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政府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作为当务之急,适时推出了“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振兴”的战略决策,从而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因此,如何抓住时代赋予的有利契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迅猛发展的潮流,顺利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亟待研究的紧迫课题。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指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需要走工业化道路。人们通常称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走的路子,为传统工业化道路。目前世界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70多个。
目前,主要工业化国家的总人口大概是7亿多,占世界人口的11%;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共60多个,占世界人口的不足20%。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一共花了200多年的时间。而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就是要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使全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多,这必然对全世界工业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使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表现得更为严峻。其他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确实曾经走过一段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为代价来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但当时工业化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中国人口太多了,如果中国也走那条路恐怕整个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体系都支撑不住。
基于这样的现实以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概念。按照十六大精神,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思路对我国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二是相对我国近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20年的工业化道路而言。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走早期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子;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不是片面强调机械化和生产率进而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绝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以牺牲就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我们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人力资源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思考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特色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社会对信息产品比如电脑、手机等有非常大的需求,我们当然不能忽视这方面迅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否则就会失去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2)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也就是通过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没有信息化的推动,制造业就不会有竞争力。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有量的增长,还要有质的提高,信息化在这里面就起到一个很关键的或者叫先导性的作用。我们要实现产品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市场需求和生产供给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来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一直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不利,很多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靠知识取得的收入在整个收入中占的份额很小。现在看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变目前这种状况的契机。
随着技术扩散过程的加快,一般的技术很快就可以被其他企业掌握。这时,管理、营销环节就显得更加重要。信息技术可以使市场信息迅速传达到企业,使企业的采购、设计、生产、销售部门充分沟通,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库存,节约大量成本,并且能够把消费者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反馈给设计、计划、生产、采购部门,使企业能够很快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所以,只有采用信息化手段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具有充分的竞争优势。
过去我们主要凭经济规模的叠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提出信息化的概念也就意味着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或者说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上台阶的问题。
信息化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从制造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主要有两类制造业:一个是加工制造业,一个是装备制造业。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线是加工制造业的最重要的特点。在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加工制造业最基本的竞争方式就是成本价格的竞争。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如果产品之间没有差异,价格竞争的最后结果就是没有利润。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东,一些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他们发现尽管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大,但企业利润越来越薄,甚至处于盈亏的临界点上。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往后就进入差异化竞争过程。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而是性能、质量、营销、品牌等等各方面差异的竞争,只有这些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中国现在工业化发展已经到了这个阶段。一些企业已经发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希望向装备制造业升级。十六大报告提出产业升级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到制造业本身的发展。现在制造业正处于一个由以加工制造业为主逐步向装备制造业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下一阶段,中国工业应该向装备制造业方面发展,否则中国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要利用信息化提高工业化效率。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而传统产业则仍然依靠粗放式增长方式,这是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面临经济继续改革的艰巨任务,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具有独特的作用。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解决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问题,即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时促进充分就业。发达国家在推进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失业,而我们现在即使不进行产业的信息化改革,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资本和产品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动,劳动力却不可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主要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几亿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问题。工业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造业高速发展,二是农业人口要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现在,中国工业产值加上第三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6%,按这个产值计算中国已经实现工业化了。但如果按照劳动力结构来算,农业劳动力还占非常大的比重,这表明我们离实现工业化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按照通行的理论观点,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依据主要有两大类指标,一是总量指标,一是结构性指标。从总量上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以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的产量也相当可观。但从劳动力就业结构看,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仍然在第一产业,工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物质消费和劳动力生产率等同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十六大报告提到,必须解决好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工业化就会面临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两条腿”走路,努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平衡发展。
现在经济学界对中国现在是应该优先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争议。有的经济学家提出中国应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因为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能提高各阶层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实消除贫困。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也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然而单靠一条腿不能实现工业化。竞争力有两种,廉价劳动力是我们的一大优势,但这个优势跟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比,人家的竞争优势是扩大利润的优势,笔者暂且叫它升值竞争力,我们的竞争力是贬值竞争力,靠不断降低收入、减少自己的利润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外,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求弹性很小,供给弹性非常大。鞋、袜子、运动装整个世界的需求量就这么多,我一年买五套西服够了吧,生活必需品就有这个特点,不管你收入增长多少,需求是相对固定的。供给弹性大就是谁都可以生产,门槛非常的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国家都先从这个干起,最后大家只能降价,增产不增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我们以后面临的来自别国的竞争压力会更大,就是中国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要把很多产品的价格压到了成本价之下。片面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受到世界市场容量的限制。所以为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还要有第二条腿,我们应该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施行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提高人们普遍的文化素质,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用现代化装备来武装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是由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支撑的。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合理处理好工业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是以拼资源、拼能源、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为代价,而是处处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提倡循环使用,回收再用,重复利用,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等等。
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老工业基地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铁、机械、石化等产业为支柱的重化工业路线。这种重型经济结构对推动工业化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产业结构失调,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率低等因素造成了诸多不适应消费需要和市场竞争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快,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装备技术水平低,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发展的后劲不足;传统资源逐步枯竭,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大多数矿山企业面临关闭破产,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和生态破坏严重;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经营效率与效益低下,大批富余人员下岗失业,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改革还没有到位、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摈弃粗放经营的观念和模式,树立高效率、生态型工业化的理念,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目前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普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后期过渡。这一过程,按照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必须经历由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转变,由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高加工度化工业为中心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由过去周期性产品与技术的梯次转移,转变为最新技术、最新产品的快速横向转移。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大趋势警示我们,如果继续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最新科技成果,加快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步伐,提高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把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进而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化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资产重组、结构调整、转换机制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退出机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购买,使国有企业股份化、市场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和生态效益型经济。积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群体,致力提升产业关联度,拉长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的“前伸后延”,实现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
[2]刘希宋: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与改造的几点战略思考.学术交流,2004年1月
[3]衣保中:面向21世纪的东北经济[J].长白学刊,2000,(4)
[4]胡春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J].管理世界,1999,(5)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中国住宅产业化战略联盟理事长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很多人经常将这几个概念混淆,有必要理清三者的不同内涵和意义。
概念上的差异辨析
建筑工业化。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工业化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出现的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对纺织、汽车、造船等工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大工业的崛起,以及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建筑业的发展受到了深刻影响。20世纪初,欧洲兴起新建筑运动,主张建造房屋应该像制造机器样,采用标准构件,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从而为建筑业转向大工业生产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急需解决住房荒,但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推行了建筑工业化并取得了成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建筑工业化。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经过20多年的实践,发展了建筑标准化,建立了工厂化和机械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一些大中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建筑体系,并逐步向全面建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统计的1982年新建的住宅建筑中,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的比重北京市高达70%左右,不少城市在20%以上。
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指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实现以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通用化、模数化为依托,以住宅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为 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质量与品质,最终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产业化的理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提出,为了迅速制造出质优价廉的房子,日本举全国之力开发住宅以满足国民对住房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针对住宅产业化建立了完整的设计、制造、施工、认证、监管体系。我国早在1993年,住宅科研设计领域就率先提出了“中国住宅产业化”这一概念,1998年7月,原建设部的住宅产业化办公室成立,现已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工作内容就是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全国有关住宅产业化方面的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1999] 72号)文,明确提出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
建筑产业现代化。2013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建议,当年年底全国建设工作会也明确提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筑产业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并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内涵上的差异辨析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三者的内容和关系如图1所示。
各自的目标和内涵不一样。建筑工业化主要强调对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造,其目标是实现建筑业由手工操作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住宅产业化主要强调对住宅的产业化整合,其目标是实现住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建筑产业现代化则内涵更广,囊括了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