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文化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环境;劳动者;绿色工业文化;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宋晶(1979-),女,辽宁抚顺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课题项目:201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环境研究”(编号:CEYP5006),主持人:张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6-0030-05
绿色工业文化是后工业时代的整体生态理念,它体现着劳动者间的关系,体现着代际关系以及人类的生产与生物界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关系。现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生态文化问题。当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进入技术爆炸的工业化时代,思想观念却仍停留在蒙昧时代,被“灰色”污染的行动意识所支配,致使各国屡屡陷入生产规模扩张与环境污染并行,GDP总量不断增大与环境治理并存的怪圈。不能不说这是人类精神的沦丧,传统的“灰色”工业文化成为了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桎梏,成为破坏自己生存环境的“元凶”。
绿色工业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建设文化繁荣的软环境,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绿色工业文化体现人类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它以生态文化为导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改变原有高污染的“灰色”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新型的“绿色”工业。这已随着《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学白皮书》报告[1],在全球范围达成了共识:“绿色工业文化”是世界工业发展大环境下滋生出的新理念。职业教育应该对之做出反应,把承担推广、践行绿色工业文化作为自己的任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通过培养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者为社会生产活动输送新鲜血液。它是中国工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人力资源要素,职业教育学习者的素质体现着我国劳动者人力资源素质水平的高低。如何把先进工业文化理念渗透到整个职业教育,使先进生产理念扎根于每一位准职业人的心灵,是在新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绿色”工业文化的兴起及其价值意义
绿色工业文化是绿色工业彰显的文化,是绿色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后工业时代的工业文化。它表征于后工业时代人类超然于工业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制度、组织体系的总和,它反映生态整体和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来支配和指导人类生产实践活动,要求人类以理性态度看待财富,在确保经济社会乃至整个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工业生产,追求人类福祉。
(一)“绿色”工业文化的兴起
海德格尔是最早关注生产技术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的学者,其后期研究的主题重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类利用技术科学对世界进行掠夺性索取,造成了生存世界的恶化,“大地荒芜,世界倒塌”,导致“现代人已经被连根拔起”,世界已不再是人“生活于其上的地球了”[2]。严峻的生存危机呼唤一种新型工业文化以建构人类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绿色工业文化正是人类反思其生产活动与生存环境系统尖锐矛盾后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的文化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经济理论系统论述了人类发展的资源的长久支撑问题;80年代,美国的E.拉兹洛发表《进化—广义综合理论》,指出社会生产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要求各国“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过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会议制定了“21世纪议程——促进教育、公众意识和培训”的方案,就“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增强公众意识;促进培训”的环境教育的“行动基础”、“目标”和“实施手段”[3]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是支撑工业生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要素,人类应当热爱并感恩大自然,倡导节俭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谋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从此,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绿色工业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并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绿色工业文化正引导着“绿色工业世纪”。
(二)“绿色”工业文化蕴含的价值意义
第一,彰显工业生产的公共道德责任。绿色工业文化彰显道德经济,倡导发展经济要受生态伦理约束,遵守敬畏地球家园的伦理原则,承担维持工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责任”,这是保证绿色生产得以实施的基本道德推动力。工业生产如果放弃其道德责任,必然会为经济的增长付出高昂代价:以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换取物质欲望的满足。传统工业资源配置中“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现象”,以及内部的经济与外部的不经济现象的普遍存在都证实了承担生产的道德责任也是一个囚徒困境。由此,绿色工业文化昭示人们从整个生物圈的角度看待生产实践,以非常谨慎的态度看待生态阈值并警惕地球参数的变化,采取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措施,规避“边生产边治理,同时为医疗付出更大代价”的现代化怪圈。
第二,表征对劳动者个体的终极关怀。如果说绿色工业文化主张维持工业生态系统平衡,彰显工业生产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发展生产的社会责任,那么绿色工业文化主张对个体的终极关怀源自对于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的追问,它反映出人类发展工业的终极价值追求,聚焦于个体人生的幸福与否。毋庸置疑,人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归于斯的自然就是人类的终极依托[4]。人正是因为对自然的探索,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才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也正是因为对责任的承担、对内心道德律令的践行,才获得了巨大的道义力量。承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责任与对人类个体的终极关怀一致决定,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与美丽,对于人类自身有利,是人类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应有之义。
二、现代职业教育应是“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成为教育的灵魂,促使教育担当起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教育支撑着文化存在和发展,提供文化存在的活力。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转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教育的文化的启蒙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当之无愧的成为引导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现代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她曾作为支撑工业化的奠基性力量,推动着工业化进程。面对工业文化的转型,即由“灰色工业文化”向“绿色工业文化”的转型,现代职业教育有责任使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成为培养职业人精神养料,为绿色工业文化提供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使自身成为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育类型比较,现代职业教育与各类产业结合得最为紧密,作为认同并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职业人的载体,有助于其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职能的发挥。通过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及其教学、技术培训,现代职业教育将“生态和谐”、“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追求人与自然平等共生”的观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出认同并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现代职业人。在此前提下,现代职业教育以为国民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本位才有意义;现代职业教育与企业之类经济组织比较,又具有教育固有的公益属性。而企业不可摆脱经济人属性,其本性上是逐利的,绿色工业文化很难从工业体系本身生发出来,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任务需要由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重任便历史的、逻辑的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的责任。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树立既服务产业又引领产业的理念,在服务产业中创生绿色工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职业教育充当了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基本载体有其质的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活动属于制度化的活动,其人才培养目的与规格体现于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合格公民、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特别增设了“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要求劳动者遵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体要求和原则[5]。这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的要求:“绿色”工业生产理念构成了未来从业者职业伦理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为绿色工业文化存在提供活力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应具有的价值选择。现代职业教育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都将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他们在母校形成的素质和观念将直接带到工作岗位上,体现于职业行为中。此外,保持工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关系,已作为国家意志承诺于国际社会,成为与产业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任务在于,使学习者或受训者理解并会处理工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工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的实质是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工作世界处理好发展生产与环境和谐的要求,是所有政府和企业组织必须面对的问题。职业教育对工作世界状况关照的特质决定,产业世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中心。这已为先发国家经验所证实。一些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发达国家,绿色工业已经开始付诸实施[6]。事实证明,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大批重视绿色生产、懂技术、能治理环境的人才,政府和企业也就更关注未来人才的生态素质,从客观上要求这些“准企业人”必须具有绿色生产观念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要结合专业,“注重具体的职业,旨在弥补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距,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个人就业并参与环境和发展工作”[7]。当未来的职业人认同并主动践行绿色工业文化时,职业教育才算承担起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任务。
绿色工业文化教育蕴含潜在、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决定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承担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完全责任。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能够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收益。拥有大批具有绿色生产理念的人才,就可以通过节能节约、回收废物、防止污染扩散等手段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这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是一种潜在的投资。据有关资料分析,工业企业中造成严重后果的环境污染事件所带来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社会危害恶劣,究其原因,很多是由职业道德问题带来的,即技术工人绿色生产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违反操作规程或工艺操作不当造成的。可见,技术工人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对环境污染的控制、防止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工人都具有积极的绿色生产意识和正确的绿色生产知识与生产技能,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就提高了。由此提出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中专业技术人员绿色工业文化理念培育的问题,是现代化工业大生产推广的战略性问题。
三、“绿色”工业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绿色工业文化融入工学结合教育过程
实践是把握世界最直观、最准确的方式。在实践中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真谛。人对外物的认知由实践开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在认识指导下开始新一轮的实践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文化素质的提升不能只靠教师的说教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更多的是在做中体会,通过亲身活动、实践探究和体验得来。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学生体验职业文化,理解工作过程的原理,将其创生为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实践智慧,转化为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实际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决定,学校和企业同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在工学结合办学中各负其责,对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让学生到优质的生态工业园区实习,使师生能够亲身体会仿效生态群落原理建设的工业群落在优化配置和推进非物质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意义。校企合作中,企业有义务将绿色工业文化理念渗透给未来的员工,学生感受真实绿色生产情境,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学校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习企业先进的清洁生产和管理经验以更新知识体系将企业优秀工业文化带回到校园,同时也将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文化集散地所孕育的绿色生产文化传播到企业,实现企业先进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的“交融”。通过与企业接触,进行工学交替,有利于营造工业文化与职院文化的有机结合、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职院文化与企业绿色生产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因此,在工学结合中渗透绿色工业文化,使人才培养能更好地按工业发展的需求实施,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工业文化的熏陶,从而尽早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这种做法为学生拓宽了就业面,为现代职业教育拓宽了办学面,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支撑。
(二)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
在职业教育内容中渗透绿色工业文化,成为职业教育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开设专门的绿色工业文化相关课程,将绿色工业生产理念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课堂教学环节中[8]。将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要拟定相应教学大纲,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价值预设,体现层次性和独特性兼顾的原则。绿色工业文化渗透于职业教育内容有三种策略:其一,开设公共必修课。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专设公共课,现代职业教育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开设公共必修课形式(类似于大学英语课程),系统地进行ISO14000常识和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介绍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工业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知识。各院校可根据办学特点和学科侧重点有选择地开设《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公共课程。二是在德育课程内容中充实环境伦理内容。将环境伦理作为德育课新内容,纳入德育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使环境伦理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德育的重要任务。在环境伦理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态价值观教育,让生态人格成为培养学生生态整体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人格修养组成部分。其二,设立选修课。开设人口、资源、环境类相关的选修课程。各专业(群)将其纳入“课程模块”中,由不同的专业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开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课程,如为机械加工类专业增设“绿色制造”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需求和兴趣有选择的进行修习,从行业文化的视角来体会绿色工业文化。其三,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在不开专设课程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作用,用环境即校园设施中的绿色工业文化元素影响学生,达到宣传绿色工业文化的效果。软环境主要表现为学校教职员工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显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绿色工业文化强化职业教师教育
教师作为文化负荷体,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通过“言传”和身教两方面体现出来。“言传”即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内容传播绿色工业文化,使学生产生对绿色工业文化的认同。身教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通过绿色工业文化课程教学,而与学生的直接交往对学生的影响。可见,职业教育过程中孕育和传播绿色工业文化的效果,关键在教师。没有合格教育工作者的输入,教育领域及社会整体的绿色工业文化水平就难以得到提高。然而,目前现代职业教育优秀师资缺乏,教师的绿色工业意识与生态事件处理能力都较为薄弱。特别是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视野较为狭窄、观念相对陈旧,仅着眼于所教学科,不具备把绿色生态观念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要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生态伦理道德观。绿色工业理念的主旨将由教师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教师是需要首先接受绿色工业文化教育的群体。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生产知识的培训,使其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绿色工业文化的推广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所需知识技能分布于各个学科知识之中,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专业特点,通过自身宽厚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采取学科渗透的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融入绿色工业文化,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思考问题,使之形成有各自学科特色的教育内容,以此发挥学科教学在校园绿色工业文化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卡耐尔的自然教育方法,欧洲媒体教育专家曼弗瑞德.欧本的可视化与主持式教学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案例。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访学、参加进修班、学术研讨会,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同时,应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绿色生产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四)校园生活践行绿色工业文化
1.建设生态校园。校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构成重要的隐性课程,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生态校园,是践行绿色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生态校园也叫绿色校园,通常是绿化面积较广,植物种类多,布局合理,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辉映,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的校园环境。生态校园酷似一部绿色文化教材,在给学生营造美丽而舒适环境的同时应使其从中受到“绿色”的陶冶,激发和催化热爱美丽自然的情感。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是受到绿色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建设生态校园要重视其教育立意。生态校园建设一般要注意三点:其一,校园的立体式绿化建设。校园本身作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存在,优美、有序、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对师生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二,建筑物和设施应用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设计应充分考虑和体现节能要求,构建生态型建筑布局可以实现校园内资源最大化共享;建设雨水收集的设施,实施节能节水的具体措施和量化管理;实施生物垃圾堆肥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其三,将绿色工业文化理念与物质景观融合,赋予校园环境精神意蕴。在校园的各种设施和景观,布置体现绿色工业文化理念宣传条幅,使它们能够反映人类愿与自然重修旧好的意愿,体现师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使专业教室、绿化景观、实训基地、活动室、运动场、图书馆等“说话”,当师生身处其中时,形成师生与环境的“对话”,从而产生绿色工业文化精神的互动,起到教育作用。
2.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工业文化体现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师生而言,应该把绿色工业文化作为精神追求,致力于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以环境价值观念、生态审美意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群体心态、管理作风、学风和校风。在感性直观的生活实践中,践行低碳生活,则直接体现绿色工业文化精神。经常性的开展节能降耗、无纸化办公、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处理等宣传,建设节约清洁的校园环境;倡导节约水电、适度消费、文明修身,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绿色工业文化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造就校园生态文明的新天地,让绿色的行动观念注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是职业教育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职责。
3.社团活动示范,引导公众认同绿色工业文化。学校应开发自身的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素质拓展、校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第一,通过环保讲座、辩论赛、征文等形式传授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利用橱窗、校报、广播、电视等校园媒介,广泛宣传环境伦理知识,普及绿色工业理念。第二,应支持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自然探秘、野外见习实习以及保护母亲河等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自然生态是充满智慧的,这些活动在提高绿色教育的趣味性与实践性的同时孕育了学生的生态审美和反朴归真的情感。第三,先进的校园文化应推广到社会,如在社区中宣传生态文化知识,倡导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爱护生态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公众自觉承担生态责任和义务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再比如,学校利用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与企业合作组织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培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绿色工业文化建设寓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并引导其用绿色工业理念指导生产。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将其自身的价值意识与社会价值观相融通,并在实践、反思、领悟中践行绿色工业文化。
工业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昭示的不仅是技术和经济的具体问题,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大问题。人类社会的前程有赖于如何解决“生态—发展”构成的矛盾,这“需要启动科学技术的力量,更需要启动我们内心的资源”。我国要走出一条绿色工业化道路,前提是培养出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知识和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承担着孕育与传播绿色工业文化,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准职业人”的重任。只有将绿色生产理念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良好生态行为习惯,才能为绿色工业培养合格的守望者和建设者;才能让全部新时代的劳动者,在地球家园上实现“诗意地”栖息。
参考文献:
[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生态经济发展[EB/OL]..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305.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2-99,81.
[4]魏波.环境危机与文化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
[5]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17.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及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已经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政工工作恰好能够有效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所以对企业文化视角下的政工工作进行深入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此,本文以创新为政工工作讨论方向,先简单分析了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的意义,然后概述了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原则,最后详细分析了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政工工作;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以人为本
我国企业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得到了快速性发展,现如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距离,并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化,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全面性发展成。企业经济的发展还使各种企业都形成了专有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生产与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经营及发展的灵魂,可以说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宗旨,理应得到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人员的重视,而政工工作则是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关键,更应该引起重视和关注。因此,作者以自己的政工工作经验为前提对于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政工工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需要的人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1.企业政工工作创新意义
(1)有利于企业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就得到了不间断发展,促进了我国不同行业的不同程度发展,使人们对企业生产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增加新技术的应用,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产品生产需求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果对企业政工工作加以创新,将会大幅度提高企业员工共效率,推动企业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政工工作出现有利于企业更好的使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趋势。(2)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长期战略性发展。众所周知,我国地缘辽阔、资源丰富,但作为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来说,资源远远不够中国长期使用,就当下都已经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长期性发展。所以企业需要针对这一形式对企业内部相关工作尤其是政工工作进行创新,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中资源浪费及成本浪费。如发电厂、石油公司与煤矿企业等资源型企业,都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以拉近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距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成本控制及资源合理利用以实,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生产资源浪费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3)能够使企业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国际贸易化的到来,很多企业都走向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但部分企业因对国际宏观市场的认识度不够,导致在国际市场中难以取得良好的竞争优势。所以企业需要通过政工工作创新来提高企业原定与国际化发展的重视及认知,使企业员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加以坚持,以实现企业自身最大潜力的发挥。
2.企业文化视角下政工工作创新原则
(1)以思想、及“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政工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党建工作同时进行,证明政工工作与党建工作存在密切联系,故企业也需要以以思想、及“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政工工作,相应的工作创新也要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指导思想作为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坚持就需要企业在政工工作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文化精神培养、共同价值观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驱动他们帮助企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坚持针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动力,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所以要通过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员工工作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推动企业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说明发展中要重视“人”的主体性,所以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除了要融入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及管理理念以外,还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与企业文化内涵的融合,使企业文化与政工工作同步进行进行与发展,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使企业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下得到长足性发展。(3)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成长规律来进行企业政工工作。任何事物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在自身规律得以遵循的前提下,事物才能得到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企业政工工作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范畴,对整个企业的文化管理与综合发展都有着重大作用,所以在进行企业政工工作时必须根据企业自身成长规律来进行。另外,进行企业政工工作时,为促进企业的制度与文化建设,还需要在企业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管理与建设基本条件,所以企业在进行政工工作时,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适当融入一些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及其管理理念,并为了企业特点发展不断创新员工政治工作,以促进企业政工工作的顺利及持续性展开。
3.企业文化视角下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原则创新并进行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一,企业要根据企业文化及长远性发展需要,对企业新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企业新员工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生产及发展,并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化,更有效增强了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由此来激发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企业要增加一些关于思想政治的活动,为企业生产及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工工作氛围,使企业政工工作打破单纯说教的局限,让企业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到企业政工工作中去,以提高企业政工工作效果,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第三,企业在进行政工工作前还需要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调查,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和定期调查等,以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思想政治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企业高层管理者政工工作实施方案,以增强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思想政治工作参与积极主动性等,使企业与企业高层管理者间的距离更加贴近。(2)企业需要完成品牌战略、使其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创新。第一,企业需要凭借对自我品牌的推广,让自身形象得到曝光,由此获得行业范围内更大的影响力。第二,企业还需要借助品牌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如可以凭借品牌文化的推广、企业生产产品和广告词的普及等,以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的提升,进而增强企业员工归属感及荣誉感,最终提高企业员工的政工工作参与积极性。
4.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都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现在企业发展重要任务。政工工作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之一,与企业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企业文化的发展的能够为企业政工工作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而高效的企业政工工作则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所以上文就企业文化视角对企业政工工作进行详细分析,让相关工作者了解到做好企业文化视角下的政工工作,能够让企业政工工作者了解到自己的重任,进而增强政工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感,最终促进企业文化发展,推动企业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任伟.基于企业文化视角的政工工作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164+182.
[2]宋学斌.从企业文化视角谈国企政工工作创新[J].黑龙江科学,2014,11:182.
一、公交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公交企业文化是公交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公交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的特性,是公交企业的灵魂,它是构成公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公交公交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曾经说过,不具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这个道理对于公交企业也是一样,没有文化的公交企业,是愚蠢的公交企业,而愚蠢的公交企业是不能在竞争中获胜。
公交企业文化是公交企业未来的竞争力。要更进一步推动公交企业的发展,要真正成为一流的公交企业,这就要借助公交企业文化的强大的推动力。世界上成功的公司企业必然都会有强大、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企业没有卓越的价值观、企业的文化精神和企业的哲学信仰,再高明再宏伟的企业经营目标都无法实现。再看世界上一些遭受了挫折、甚至破产的著名的企业,问题大都出在企业文化构建上面。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公交企业迫切地需要提升本企业的内部文化的凝聚力和外部产业的竞争力,以此来谋求在新形势下不断地发展壮大。为了现这一目标,公交企业必须进行系统的完善或者变革,而要变革的关键或者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公交企业的文化力量,全面提升公交企业的竞争力,使公交企业始终立于激烈竞争的不败之地。
第二,公交企业文化可以增强公交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斗志。
优秀的公交企业的相关文化为本企业员工提供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员工陶冶自身情操、愉悦身心等,能够营造出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高尚的人文环境。公交企业内各式各样文娱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员工的业余精神生活,加强员工之间的友谊联系、沟通合作以及团队意识;公交企业的激励体系,分别从物质、文化和个人价值这三个方面对本企业员工进行了激励,激励着员工不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建功立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各种培训、学习也使员工丰富了自身知识,增长了才干,完善了自身的素质,让他们能更好的在公交单位中实现个人的价值,为公司,为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员工在公交企业良好的文化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在本职岗位上尽其所能,积极进取,在其位而谋其政,这样就有利于企业形成一个和谐,高尚,完整,积极的生活和工作的局面,公司一旦有这样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就能更好地适应日益变化的新知识经济形势,使公交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
第三,公交企业文化对员工存在着内在的约束力。
公交企业文化就是公交企业人的文化,即属于思想范畴,属于人的价值理念,这种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属于是同一种范畴的。公交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道德一样,都是一种价值理念的内在体现,也都是一种内在得约束,即人们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的约束,因而都是对外在的约束的一种补充。经营公交企业首先要依靠公交企业的制度,但制度相比企业发展总是落后的,总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文化制度也会有失效的时候,所以一旦公交企业的文化制度失效,依靠什么来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这就要靠公交企业文化来进行约束,靠公交企业的价值观来进行约束,使员工不犯或者少犯相关的错误。公交企业文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交企业员工的相关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对公交企业员工保持积极健康心态,追求强大精神世界有引导的作用。
事实上也是如此的,公交企业一旦发展壮大起来后,仅仅依靠权力和制度来管理公交企业的相关工作有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一种企业制度以外的力量来帮助实施管理公交企业的相关工作,从而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这个力量是不能受权力的强迫的,没有威严的威慑的,没有物质的引诱的,这种力量应该能和企业员工发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和引导的,与员工的思想吻合的,使员工时时刻刻处于自我约束中而不出轨,这种力量就是公交企业中的文化感染力。
第四,公交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
公交企业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它是一项高级意义上的管理职能,它的最终的绩效应该体现在公交企业期末的经营业绩上。公交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规划企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知识经济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要将强文化软实力的开发,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力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将自身的企业文化招牌做的更大。
经济效益的衡量不能仅仅体现在收益上,应该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以全面的角度进行衡量。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的发展现状,还应该结合历史,结合环境的变化,做一个综合的审视,这样的经济效益才是最长久的,涸泽而渔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中心打造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链条。
二、公交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应该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的生成和承载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企业家、管理者,也包括了企业的所有职工。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强调对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企业团体的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理念,才能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整体。
第二,表里一致。
企业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也又要通过企业中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这样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首先必须从职工思想观念开始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哲学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形象,不要搞形式主义,要言行不一。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不能建设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的概念的扭曲。
第三,注重个性。
个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而又常见的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形成于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融入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而且一旦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竞争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优势。
第四,重视经济性。
企业本质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就应该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该具有经济性。所谓企业的经济性,是指企业的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的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前面讨论的关于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中,虽然没有涉及“经济”这两个字,但建设和实施的这些内容,最终的目的都不会离开企业本身经济目标的实现和谋求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实际是一个企业战略的问题,称文化战略。
第五,继承传统。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没有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把直接遇到的从过去传承下来的条件下来创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的第603页)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这样,它应该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增值的开发,否则企业文化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增值开发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相关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平等、务实的思想等也都是值得增值的开发内容。中国的民本思想自古以来就相当地强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专制的行为。社会主义的企业中,劳动者才是企业的主人,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自然要以民本思想为重要的根本的思想来源,并且通过这些思想的开发和利用,使职工群众能够产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去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中华民族坚持人的平等,认为“人皆为尧舜”,这就正是过去中国的革命的思想基础。这样的思想的增值开发用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平等去竞争的机会,有利于进行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工作机制的实施。务实的精神要求人们要实事求是、低调谦和、不骄不躁、积极进取、奋发图强。这样的精神如果能够发扬光大,必将能够形成创新、刻苦、进取的企业精神。
三、公交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强服务意识,培养服务精神。
公交企业也是企业,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企业中,顾客就是上帝,所以必须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加强服务业务的培训,光有服务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够去服务的素质,所以,必须加强素质的锻炼,财务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法,对员工人员素质进行检测。规范企业员工的服务工作,做到不卑不亢,更好的为顾客服务,提倡微笑服务,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公交作为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工具,服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亲和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更加向心力。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新战略的要求,油田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要求要求青年职工树立以下几种价值观念。
青年职工要学会学习。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上升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而学习则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青年职工要学会合作。需要进一步树立和强调合作的价值观念,实现共同的进步和发展。青年职工要学会和谐。石油企业作为一种资源的采掘利用的产业,更易造成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油田企业青年职工要树立一种和谐的价值观念。青年职工除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爱国、敬业、求实、奉献”,还需要建立敢于直面强敌、永争第一的“夺冠”精神和胸怀全球、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
胜利油田制度文化建设要求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要重视非正式组织文化的建设,加强管理,引导非正式组织文化的建设发展方向,有利于激发青年职工的个性、活力、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大大地增加胜利油田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在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建议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员招聘制度、职工培训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青年职工奖惩制度和劳保福利制度,确保胜利油田新战略的成功实施和“百年创新、百年油田”企业“愿景”的实现。
胜利油田行为文化建设要求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企业广告行为中关键是把握住企业广告的制作质量;其二,加强贡献社会的社会责任,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各种场合多做社会公益事业。其三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教育培训行为和企业礼仪文化。
青年职工的行为文化建设内容包括领导行为文化建设、职工行为、榜样文化建设三部分内容。领导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在于领导职务素养的建设和沟通网络的建设两个方面。油田青年职工行为文化建设包括职工职务行为文化和职工举止文化建设。榜样文化建设要克服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树立现实榜样。
用油田企业文化引导教育青年职工的措施
一、加强油田企业文化的培训。通过加强技术、业务能力、团队协作、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青年职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强化员工之间的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引导青年职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及工作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二、学习油田企业文化。通过有效的学习,改善青年职工特别是两级领导干部的思维模式,增强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建立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及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理念体系,不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刊物上开辟专栏,一方面围绕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集中宣传创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意义,推广学习典型,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好知识普及,推广技术理论基本知识,交流工作经验。
三、形成学风和制度。在企业青年员工中,形成一种学习风气和学习制度。广泛开展“每年一书”、“每季一议题”等活动。在活动中,有重点的推荐学习书目,并组织两级领导班子和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读书讲评、知识交流和信息交流,或聘请专家、教授来本单位授课辅导,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制定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人才部门要逐步完善教育培训及管理制度,有效实施企业教育培训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对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职称、技能评聘工作,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学习活动。由团委带头在青年中深入开展“青年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活动。通过宣传、激励、开展活动、表彰等形式促进青年职工岗位成才,围绕“强思想素质、学业务知识、拿学历文凭、考注册证书、上技术等级、达一专多能”的宗旨,全面提高青年职工的思想素质、学历层次、职称等级和岗位技能,用三年的时间使青年职工的综合素质上一个新台阶。
六、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青年员工自觉进行学历、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要继续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技术比武,建立“青年员工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考核、选拔的动态管理,形成先学习,再考核,后使用,待遇跟上的一体化激励机制和人才竞争机制,在全公司营造崇尚学习、崇尚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七、油田企业各职能部室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学教活动,比如由预算部门组织预结算知识培训;人才开发部定期组织青年员工成材经验交流互动会,让广大青年员工在彼此交流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由宣传部门组织各部门宣传人员开展企业文化、新闻写作等方面的培训等。
1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的职业教育不容我们讳疾忌医,而应直面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认为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应注意到以下问题:
1.1现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从研究的专业性和完整性方面同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若干理论问题都没有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划分,完善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西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拿来主义”的精神,人云亦云,而没有根据我们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多篇研究文章或报告中,在同一层次上重复论证同一个问题的现象,并不少见;另外,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提出符合国情校情的有新意的论点。②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互补性以及最重要的适用性。③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④现有教学方法研究通常由从事该方面理论研究的学者/专家完成,难免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导致研究成果不适合我们的一线教育实践。
1.2现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受普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只完成“授业”,却没有“传道”和“解惑”,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囫囵吞枣,这样就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教学方法的内核应该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普通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深究其因,职业教育师资素质对新教学方法实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技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常常是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法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1.3现有职业教育教学对学生定位欠准确
大家都知道,职校的学生在中学时大多成绩不太理想。升学后,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暴露出厌学,不遵守校规校纪等问题。而教师往往也难以对其学生进行准确引导,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更有甚者听之任之。常常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这批孩子真难教育,一般说服教育难以奏效,而严令处罚却导致学生的抵触甚至是强烈对抗。面对综合素质较弱的职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才,成为教师们迫切的任务。作为职业教育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职业班学生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最需调整的是心态。要知道这些学生原来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行为规范差等原因而经常成为被批评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既压抑又敏感。较一般高校学生,他们更易表现出难于管理的假象。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重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一生都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抓住他们心理上的症结,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
1.4现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局面尴尬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变化,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候补”位置的职业教育的生源除技校生源外,多数是升入普通高校无望才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生源质量偏低使文化基础课教学遭遇尴尬,而学校的课程安排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职业学校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务好、让好路”。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学生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1.5现有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足
政府对“三农”的重视使我们看到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都要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依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应把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但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却一路滑坡。其具体表现是:①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持续下降。②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下降。③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出现减少趋势。部分地区压缩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有的县将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合并,甚至改办为普通高中。④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而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以很快学到市场需要的热门技术去打工挣钱,这就导致农村职教日趋困难。
2关于化工类职业教育的一些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有着致命的束缚。因此,我们应当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
2.1逐步完善化工类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其中应包括在职业教育一线从事教学的广大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到实践,从微观到宏观展开深入研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及时更新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使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的新成果能够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巩固。可以定期召开类似于“峰会”、“论坛”等交流活动,为来自职业教育各个岗位的研究者们深入广泛的讨论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我国有着悠久的教学理论研究历史,从春秋战国到两汉,以至唐宋,出现了许多知名教育家和享誉中外的教育理论家,研究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并注意将这些理论与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结合起来,构建符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的教学理论体系。
2.2建立符合化工类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建要突出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的核心环节,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学科教育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不同的教育类型需要建构不同性质的教学方法分类体系,职业教育方法分类要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应该占有突出重要的位置;学科教育教学方法应突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的重要地位。
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某个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普通教育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较强,专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以被动接受学科知识为主,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比普通教育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灵活多样,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职业教育应尽早建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为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
③教育工作者的特殊性。职业学校教师往往从事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与普教系统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在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一般不直接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择教师,都是选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一般都直接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在教师队伍建设时,我们应注意:首先,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参照国外的做法,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外聘的兼职教师等必须经过一年以上严格的专业训练,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并经过统一的考试考核才能够上岗。其次,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具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做到教师的技能不落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够在教学中自由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准确定位化工类职业学校学生提高学生自信
陶行知曾在《行知书信》中提到: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这很适合对职业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这些学生原来文化课学习成绩差,总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同样是为社会服务,很有意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并不比同龄人差,只要努力学习技术将来定会取得成功。同时,我们还应结合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帮助、教育他们。要予他们信任感,消除自卑感;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对他们实际情况作详细的分析,对他们的教育作好长远的规划,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明确目标,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彼岸。
2.4摆正化工类职业教育中文化课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加强文化基础素质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文化基础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倾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打破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