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n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aspect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 will show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ole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2.农业信息资源匮乏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出现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因此,要做好加强农业推广这项科技转化的前提工作。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1.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民的现状,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加大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力度
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减少或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激励人们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快速大面积地较化为生产力。
3.创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科技创新成果;推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03-2
0 前言
业经济发展关于业发展问题,在诱导的创新理论中表示,历史上就存在很多业增长的途径,不同的国家因为各自不同的需求和特定的基础因素,发展出形态各异的业增长道路。例如劳动力相对匮乏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而劳动力比较充足但是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则是选择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就会意识到在发达国家大行其道的业技术不一定适合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否则就会因为基础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效率的浪费。
新兴的市场需求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市场需求中最重要是有效配置,通过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创新的努力方向,使各种产品的数量与产出销售额能够彼此协调,由此可见:1.产品的技术更新与其他经济行为是相同的,都以达到预期的收益为目标,因此是一种经济活动;2.预期收益的多少是由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所决定的;3.在业技术中,如果需要合理的推广和使用,市场盈利性是一个起到主要影响的因素,使用新型的科技发明后,预期的销售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目前在市场的销售额。
近年,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就是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结果。从要素稀缺性来看,作为生产者的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虽然在中国的村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要素的价格没有能够明确的体现出要素的匮乏程度。从市场需求来看,产品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因为政府市场政策的限制,也不能体现市场需求的要求,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但是作为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做为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民的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1 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我国业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迎来了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我国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其利弊的如何,决定权相信还是在于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自从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这十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增速发展,导致粮食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在这个情况下,如何能够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成为降低业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中国目前阶段业经济发展问题的瓶颈所在。
1.1创新的科技成果,在我国转化有比较大的阻碍
其原因,在于从事业的劳动者太多,而文化水平普遍又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科技创新有成果,但沟通、推广难,效果差。虽然通过媒体的宣传对于业科技成果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业科技推广机构和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业科技推广机构与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难。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知识经济大潮到来面前,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第二点,科技的传播渠道建设障碍。目前,村的网络用户比较少,加上现在用户的入网费用的走高,限制了相关知识在村通过网络的信息传播。我国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同时,业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传递不够迅速,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信息网络发挥作用。无法实现创新科技传递和转化,再加上目前我国在业科技创新方面,以政府主导的体制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虽具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但其成果距离市场较远,往往不能形成有效的生产力,而且市场化导向不够、科技创新的市场细分不足、公共研发资源普遍存在着歧视性使用等。
1.2业经济体制.制度改革是促进科技信息推广的关键所在。
通过提高创新科技在业生产中的应用,是目前增加民收入、增速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既要改革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业科技信息的传播,这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同时又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革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同时调动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改善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
技推广新机制和服务新模式的建立,充分提高了基层技推广机构和技人员的科技服务能力,增强了牧民科技务意识,形成了“包村联户、包产量、包技术、包售后服务”的新型服务形式和利益联结共同体的科技服务模式。
在这样体制和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这就需要采用多种信息手段,根据国情的不同,采取信息技术的使用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从各个角度传播业科技的信息。并要通过各种盈利方式,增速业的信息网络建设,加大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加快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促进和加强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为了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必须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1.3必须看到科技创新成果在业发展中的运用和转化是有许多有利因素的。
业经济多样化发展,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通过加强与发办在贴息贷款项目方面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支合力,积极支持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效益理想、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省级业龙头企业和部分优质地市级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的提升。
2 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和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完善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推进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产品营销网络,抓紧建设一批特色化、规模化的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国家重要的稻谷、生猪、食用油等战略储备基地,构建供销系统资储备配送网络和产品加工购销网络。支持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学校等对接。
另外,提升业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面向业企业设立全国性科技创新财政专项,以基金形式专门扶持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要着力建设为企科技服务的公共平台,引导和帮助业企业逐步以自身为主体,开展与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攻关,解决自身实际科技问题,快速提升自身科技创新实力,以便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创造性解决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业企业科技投入允许进项税额抵扣,将业科技税收政策的优惠环节进一步前移,大力扶持积累和研发环节,对业企业税后利润的科技投资实行退税制度以及扩充业科技税收的税种体系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色农业 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重点强调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在当前看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转变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农业,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特色农业的概述
(一)特色农业的涵义
在某些设定的区域之内,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借助某些特定的农业资源,获得高质量、高经济附加值以及具有绝对特色的农业产品,并且将这种特色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规模的高效农业现象称之为特色农业[1]。
(二)特色农业的特征
特色农业具有下列几种特性:第一,特色农业能够将当地的农业资源、人文特色、历史价值进行综合,并且将这些资源所能发挥的效能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产品单价增值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目的;第二,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使农产品的附加值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市场指向更加准确。
二、新时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农业人口基数过大,人均耕地生产面积较小。然而,我国地域广阔,某些区域的资源极为丰富,这些资源的存在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基本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应当根据市场的基本需求以及当地的资源,积极调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基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提升农民的基本收入,保证农村地区的经济稳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三、运用特色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
完善和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在实际的农业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以下几点进行:第一,所选择的优势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特色兴,所选定的产业应当是以各种类别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市场的基本需求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所有的产业发展必须满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基本意愿。第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市场风险的分析,之所以将其称之为特色农业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特定性,而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将会更加突出,因此相关的决策人员更应当充分把握特色农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对特色农业做出更为准确的产品定位。只有清晰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够将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的特色农业向着全新的方向去发展。
(二)进行特色农业融资方式的拓展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有基本的基础设施,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农民的培养和标准化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支撑。当前来说,资金的短缺正是限制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第一,加快和完善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以税收减免和特定项目投资补贴的形式激发民间资本进行特色农业投资的基本热情,如此一来,能够引进多方资金,使农业金融市场更为壮大;第三,促进各大型农业企业的交流和开发,并且以工商联盟的方式推动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上述办法能够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以其他的融资方式来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对于资金的基本需求将会是未来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建立健全化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们实际的经济效益渐渐提高,甚至超过了农业产品,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有完善的市场销售制度,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而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市场买方也愈加发达,市场销售对于工业以及农业等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额以及经济效益,应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销售制度,完善市场影响体系。首先,应该利用市场差异以及产品特性进行农产品高端市场开发。市场差异化能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优势。特色产品应该具有市场差异性,符合特色市场销售基本要求。最主要是采用先进的产品技术从而开发更多绿色食品。其次,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行考察,然后在进行合适的价格定位。而特色农产品于其他农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替代性较小,因此市场其他跟随者很难效仿,根据上述特色农产品特征,对其进行价格定位时,可是适当采用高价化的方式,消费人群主要为大中城市中高端人士[2]。而市场销售的渠道也应该符合大中城市的基本要求,可以在超市,大型商场以及专卖店等大型服务场所进行销售。
(四)合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
对于特色农业来说另一个快速发展的途径就是创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发展,是产品差异化的基本条件,能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如今多数特色农业发展为小户以及散户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市场销售体系,缺乏完善的市场制度管理,不利于特色农产品长久稳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品品质已经符合市场要求,但是不利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管理控制,从而导致特色农产品受到市场的影响,并且对特色农产品的长久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开发农产品特色市场,应该提升农产品特色品牌影响力,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从而在产品品牌的影响下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效益,进一步开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从而促进特色农业的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绿色食品产业 农业循环经济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农业大省的地位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耕作模式,又使黑龙江省成为全国的绿色食品大省。如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改善生态、遏制污染、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是黑龙江省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
黑龙江地处边疆,农业资源富饶,开发时间较短,仅有数百年的时间,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数千年或上万年的农业开发史比起来,还是刚刚起步。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才使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得以产生和壮大。
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绿色食品产业大省,资源丰富,物产极多。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13.5亿公斤,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六分之一;畜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8.2%;绿色食品的产量突破1110万吨,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域绿色食品的认证品牌达到700余个,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绿色食品生产的监控面积达到130多万公顷,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20%。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近15亿元,从事绿色食品的生产的农户达到150万户。然而,由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掠夺式的开发及负面效应,使黑龙江省的农业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
二、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框架的重要性
1.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使现代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一次农业革命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这种食品的生产,一定要清洁生产,而绿色食品的产业,加速了黑龙江省向生态农业迈进的步伐。第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地使用。绿色食品生产靠现代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科技以绿色农业产业为载体。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勃兴,它们的产前、产中、产后,都要以现代科技为先导。绿色食品生产使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化农业;第二,推动了农业生产工业化、产业化。绿色食品产业使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弱质低效经济开始走向农工商结合、农科教结合、产加销一条龙、优质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也就是推进了农业生产工厂化、产业化;第三,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带来了农业产业的管理革命。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经营,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人类、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彼此依存、协调一致的观点出发,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施现代管理,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管理的升级。
2.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清洁生产,是绿色食品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的北方寒带地区,无菌性好,土地有机质含量丰富,境内的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污染程度底,特别是嫩江到目前仍是全国惟有的没有污染的两大江之一,而另一条则为的雅鲁藏布江。三江平原良好的生态基础,使得这里的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环,纯洁的水和空气、以及耕地、草原和林带山地,为黑龙江的粮食、畜禽、水产和林产品提供了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条件。相对清洁的农业耕作生产模式,又打造了黑龙江独特和环保型的农产品及绿色食品。
3.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必将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原始的绿色食品产业要得到发展,必须依赖于高级的生态农业及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在市场拉动下不断壮大的绿色食品产业,更需要规模和水平日益扩大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撑。从这一点来讲,绿色食品产业会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要求空气更加清洁,要求江河没有污染,要求耕地没有有害物质的残留,要求对有害废弃物的环保型处理和生态的恢复。人们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绿色食品产业环境的同时,也就是在不自觉的建设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多年来,黑龙江省对三江平原耕地的保护,对黑龙江、嫩江、松花江的防污治理,对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三大草原的封育改良,对大兴安岭、伊春等林区山林的保护,无一不体现着绿色食品产业对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4.绿色食品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引导着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走向更高的层次
绿色食品引领着人们追求饮食的安全和健康,绿色消费体现着人们对资源、环境和生产生活友好和谐的新理念。追求绿色消费,使人们和社会必须爱护资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模式。从而不断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最终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得到发展。
三、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优势和途径
所谓绿色食品产业,就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的环境和清洁方式进行生产,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的质量取决于生产的自然环境,要求选择无“三废”污染区域,要使用无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淘汰和禁用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极大的剧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和无机肥料。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济。而以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和石油为依赖的“黑色农业”,不但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同时还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体污染,应该说“黑色农业”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必将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所取代。
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黑龙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可以成为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大经济区。其一,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黑龙江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些大平原多是一马平川黑黝黝的土地,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耕地平坦。另外,有大小兴安岭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二,生态省的建设成就是发展绿色农业坚实的主观条件。国家确定黑龙江省为我国生态试点省。黑龙江在生态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发展绿色农业,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较好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教优势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物质基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及其产品的开发,已打开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新局面。黑龙江省已建立起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时,创造了一批绿色食品名牌,为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起到示范作用。
2.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生态优势,规划、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绿色农业工程”是指以经营绿色食品的产加销为轴心,包括生态环境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现在人们提出要建设“绿色龙江”,即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中医药产业基地。这里涉及到的“绿色农业工程”的重要项目主要有:农副产品和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北药基地等。应根据本地实际,落实好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如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产业化布局,等等;要规划出长期及近期发展绿色农业的规划,以推进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二是制定发展绿色农业倾斜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绿色农业的投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向发展绿色农业倾斜,包括技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贷款,涉农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政府应当通过科技进步,推进绿色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增加绿色农业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农业产业,实现绿色农业产业高新技术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是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强产销管理体系建设。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来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连接着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连接着连锁超市专卖店。这里的关键是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连接生产和销售的纽带作用。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的两头(生产基地和连锁超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缺乏稳定、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因此,各级政府应为培育市场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物流配送中心,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
四是牢固树立发展绿色农业的新观念。要教育广大农村领导干部认清建设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农业、国际化农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黑龙江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让农民认识到化学农业和“黑色农业”已走到了尽头,而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正是未来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是农民增加劳动收入的根本途径,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县市可率先培育一批绿色园区并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主动、自觉地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1
[2]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М].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7
[3]刘连馥何万云王泽富张希良:绿色食品理论与实务[М].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4]王占国刘小宁: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М].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5]郭艳华:走向绿色文明[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6]陈蓉福: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J].未来与发展.2005.1
[7]楚永生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
[8]陈焕英崔和瑞: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
关键词:农村经济;“三农”问题;金融业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05-02
一、“三农”问题与金融业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也是我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的重要环节,农民是工农业生产的必要力量。而“三农”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内市场,从而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经济问题。这件事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理应运用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牢固树立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宗旨,突出支农重点,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大力支持“三农”发展,以创新的思维、多维的视角、综合的措施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增长。
二、金融业支农的现状
(一)金融业支农以农信社为主
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体的金融支农机构组织体系,部分农村金融市场已出现以农业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支农风险基金为主体的中介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体系,推出了以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为主体的金融支农产品系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需求。在所有金融支农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足见其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二)金融支农产品多样性
面对农村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用借款、仓储质押贷款、塑机按揭贷款、个人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贷款、速贷通、个私通、贷易通、好兴旺、助业通等贷款品种。这些贷款往往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
三、制约金融业支农的障碍
(一)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尚不完备
第一,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且覆盖面不足,尤其是偏远欠发达的农村尚未开立银行网点。
第二,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且开办业务单一。以储蓄所居多,大多为存取款业务,贷款业务开办少之又少,理财、基金及保险业务更是空白。
(二)支农贷款工作复杂且风险度较大
首先,推行信贷支农工作量大,需要信贷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信贷队伍与其承担的农户贷款工作量不相匹配,其工作难以细化到位,而且贷款的发放和催收工作直接成本过高,直接影响到小额农贷的管理质量,加上交通、文化结构、经济状况等一些复杂因素,无一不影响到信贷支农工作质量。
其次,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条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业减产,农民还贷能力减弱,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
四、促进金融业支农的对策措施
(一)确立金融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思想认识
首先,我们要更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支持“三农”、服务新农村绝不是做亏本生意,而是挖掘发展机遇。新农村建设其中就蕴藏着大量的有效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去挖掘这块金融需求就能够发展壮大自身、获取经营利润。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可以有所为的。
其次,我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眼光必须更宽广一点,不能局限于传统概念的“小三农”。要把握城乡一体化特点,重点支持为城市服务的都市农业等;要把握县域经济发达的特点,通过支持县域经济来支持“三农”发展。
最后,金融支农必须确立创新的方式方法
(二)健全银行机构服务
第一,拓展银行业务发展,服务“三农”的定位不能变,要始终确立以服务农村经济为主旨的服务理念,时时事事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改进服务,通过多方融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发挥金融业支持“三农”主力军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信社与农村的纽带关系,积极推进一系列惠民惠农的业务开展,同时,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倾斜。
第三,强化政策性银行――农业银行的职能。重点支持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及市场建设,支持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支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在农村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结合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农业弱质产业,促进农村健康稳步发展。
第五,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满足其生产建设资金需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信贷结构和经营思路,扶持支柱企业的发展。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要采取综合授信等方式,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通过银行承兑汇票、推介现金管理业务等多种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要继续做好信贷扶贫工作,积极探索扶贫贷款到户的多种形式,并大力支持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健全农村金融保障体系
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要加强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积极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产品,拓宽业务范围,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在灾害面前减产不减收的可靠保障;要完善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部分由于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提高农村信贷资金整体营运效益和农村金融业自我修复能力;要建立农民存款保险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四)关注农村经济的投资及其经济理财
作为金融业支柱之一的证券可逐步涉入农村经济,发挥其投资盈利的作用,使农村经济更活更有效地发展。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富裕,可以对其“闲钱”进行理财,因此,理财投资渠道也是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刘仁伍.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 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光,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Analysis of the financ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LI Juan,LI Dong-sheng
(Economy college,Changjiang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