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统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有必要明确,对企业来说
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统计信息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统计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和其它信息结合在一起,如情报信息、商品信息等;而诸如此类信息,尚能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则可利用程度也大为提高。二是综合性。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利用统计信息,不仅可以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而且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
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
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或称市场营销)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在速度方面,对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生产(包括产值产量等)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对非物质生产部门而言,主要反映劳务服务投入的发展与增长情况;不论任何企业,都还可以反映人、财、物的投入及盈亏增长或下降的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
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
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本企业的情况,前面已经明确。与本企业有关的情况,则范围很广、内容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企业的情况;二是国内外范围内,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三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四是国内外范围内,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场的各种信息;五是国内外范围内,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统计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所谓统计制度,我以为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的确立,二是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的确定。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由计划部门负责。在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柜台)到车间(商品部)到计划部门,计划部门汇总后再呈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如宾馆饭店社会旅馆等,主营业务即接待人数的统计则由客房部或业务部负责。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附营业务统计、人员工资统计、基建技改统计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这种管理体制及运行方式至少有三个弊端:一是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以及怎样搜集这些信息;二是对企业目前搜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层次;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及程度要打一些折扣。至于部分近年来新成立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考虑建立统计制度,仅是由财会或业务人员代报统计报表,当然更难以在经营决策中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目前体制下,仍有一些企业领导重视统计工作,赋予主营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但从整体着眼,这样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企业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其职能,并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综合统计机构或综合统计岗位应具有以下职能: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在此仅就内容做一扼要概括,方法问题暂且从略。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1.企业统计信息失真现象广泛统计信息是企业统计工作的灵魂
现如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便是企业是否能够根据市场的真实数据统计和发出真实有效的数据,因为我们知道,统计最根本的依据便是市场和数据。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绝对的公信力特别是信誉,就得依靠准确真实的报表来真真正正地指导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对市场做出精准的统计分析,得到可靠科学的数据。
2.企业管理者对统计信息制度建设认识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除了国营企业,基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体,并且都会为自己的运行制定相关的制度。但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怎么样能带来更大的利益、帮助企业打击竞争对手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就会去更多的关注什么。有的企业领导或者经营者不太关注统计信息,忽略信息价值,认为那只是简简单单的数据汇总,总是靠“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在市场中竞争,从而造成了企业信息建设的滞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这都是对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制度的认识不足、观念淡薄造成的。当然,对于那些至今还没有设立统计岗位和职务的企业,将统计报表全权交给财务人员去,从而导致了统计数据质量的低下,从而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企业统计技术有待提升
造成现代企业统计信息严重滞后的一大重要原因便是传统的统计手段的科学性缺乏、统计手段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进而造成统计指标体系的混乱。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普及,传统的统计方法和调查技术都有待提升。在统计工作面向信息化和网络化挑战的同时,我们要以专业化、网络化的统计技术和统计方法去打破和取代传统的统计技术和统计方法,这样才能使得企业获得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
二、现代企业建设统计信息制度的必要性
1.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企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检验现代企业的统计信息的真正途径便是看它是否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反映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和某个领域的经营动态和状况。我想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统计制度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以及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市场运营、利润、负债和资本等等一些既基本又重要的状况,它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和未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是企业的生存根基,为了避免产品陷入无处可销的尴尬境地、并且不至于在竞争中失去市场主动权,想要不被时代的潮流湮没,就得了解市场动向也就是客户的真正的需求。
2.建立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想在市场获得立足,就得持续不断地把握市场和社会的发展的趋势和走向,而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真正趋势便是信息化。改革开放随之带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缘由的企业信息统计制度已经将近被社会淘汰,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体制和新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想提高企业的统计工作效率,就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改进原有的统计技术、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服务。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提升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形成庞大且完善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这样企业才能在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更好的掌握内外部有利信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让企业迈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3.完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是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动力
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制度的完善不仅对于企业有深远的意义,对于社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以及政府和国家实施更好更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统计信息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指导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的统计工作也是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虽然相对现代企业其他方面的转变而言统计工作的改革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并且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期阶段没有暴露出过多的矛盾问题,可随着经济迈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之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企业内部的统计制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统计工作便会与经济的规划和预测严重偏离,从而出现将会出现统计工作太过片面,这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统计信息制度建设的思路
良好的市场意识是统计部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全方位深层次的统计收集工作必须针对企业的需要进行,进而提升统计信息的质量和加强统计制度的建设,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下加强统计信息制度建设。
1.完善统计信息制度“完善的统计管理制度是企业正确运行的保障。”
独立的统计信息部门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统计信息制度加以完善,让统计信息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最好是能够在统计信息部门的基础上形成多元联动的执行制度,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建设管理方式,从而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信息和动态一网打尽,这对于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发展机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能预测一下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除此之外,良好的统计信息部门应该能够掌握企业的详细资金状况,包括收支利润以及各项投资的比例关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内外部的发展变化,从而从容地应对市场的危机和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
2.所谓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拥有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就得依靠各种先进技术。
与此同时,还得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为使得软硬件设施齐全,同时还得将原有的统计软件进行升级配备最新、更高性能的设备。从而打造出一批懂知识、懂分析、懂技术、懂电脑的专业统计团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行政对于统计工作的干预,保证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企业也应该加大对于统计信息部门的资金投入,为统计信息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资金保障,这是统计信息的内在质量大大提升的后盾。
3.统计信息技术在企业涵盖的领域相当地广泛,它涉及了管理、统计、计算机、数学、财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说统计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
怎样才能使得企业产品在开发、生产、营销等各个重要的环节的衔接更加娴熟、运营更加得心应手呢?经过各种计算、测量和分析表明,只有在统计技术发挥最大作用对数据进行准确合理地分析,进而进行加工运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信息统计的质量和效率是开展统计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而统计信息的重点在于统计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指导,统计技能更加娴熟才能更好地位企业发展服务,让他们掌握统计技术与时俱进。完善质量评估和管理,定期开展以确保统计数量的准确性,制定统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使得统计信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认可。
4.要想使得统计信息获得源源不断地发展动力,就得创新统计信息运行机制,一个蛇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统计信息运行机制。
关键词:改革;企业统计;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或是对统计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或是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不清。这些“不够”与“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为统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反映计划完成情况、为计划而服务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弱化;二是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任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三是认为统计对企业而言,主要是在总结工作时充实一下工作报告,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认为统计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而当前企业经营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盈利为目的,这只有依赖于财务与会计的工作,统计无能为力。
针对这些问题与认识,我们就应该考虑,怎样进行改革,才能建立更为有用有效的统计制度。
我以为改革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关于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
第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
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第二、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
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为确保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
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2、关于统计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从企业一般的角度看,劳动者是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利益群体。企业制度改革既要考虑物质资本产权制度的改革,也要考虑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改革。但从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看,却是“多见物而少见人”。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自50年代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在生产企业,以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在流通企业,以商品购销调存统计为核心。从班组起,就建立了规范的登统制度,严格地按统一规定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但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一是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统计部门和统计岗位被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二是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在很多地方,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亏损减少了多少,利润增加了多少,一直被认为是衡量企业改革成绩的重要指标。如此一来,把企业帐面盈利的增加和帐面亏损的减少作为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则很容易导致改革偏离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轨道,演变为一场“扭亏增盈”运动。/为您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改革,除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大幅提升及激励约束制度有较大进步外,鲜有进展。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作用越小就越得不到重视,越得不到重视就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之所以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认识不够,企业的统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企业计划经济的产物,与现时代的市场经济没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应该抑制它的作用;二是企业统计仅仅是为了企业的高级领导服务的,主要是将工作重的数据反映上去,就可以完成各项工作了。三是各个部门并不认识到统计工作实际上关联着企业内部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它还包含着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数据。四是由于现代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企业内部进行统计时间效益不能够快速和及时的反映出来,让企业经营管理者无法通过数据来管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改革当前企业的统计制度
针对当前企业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改革。
(一)明确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统计数据是企业合作的核心,它是通过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要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或提供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
通过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要对应由综合统计部门负责且由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而后加以汇总;二是要收集审核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三是要搜集分析本企业以外但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一方面应完成各种统计报表的对外报送任务,另一方面应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利用各种统/为您整理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一是利用某一种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利用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利用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多方面的统计信息分析产销增减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可因研究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企业的通过内部统计和内部数据的吸收,能够较快速度的增长。
(二)统计出来的数据应该成为企业决策的工具
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在统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要统计些企业在当前运行过程中企业领导最关心的数据和需要进行数据保留的数据,因为这部分数据是企业运行的关键所在。并且企业综合统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素质,不仅掌握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还应熟知本企业业务工作流程和各部门职能,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考虑设立总统计师岗位,以领导综合统计部门并使其有效发挥其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
(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这种信息运行方式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各种基础信息由各基层单位(如班组、柜台)向各职能部门运行,满足各职能部门的汇总需要;二是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向综合统计部门横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过加工、分析的各种综合信息由综合统计部门向企业领导、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多向运行,分别满足其管理决策、研究问题和了解情况的需要。
(四)采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快速的统计
现在很多企业还是采用比较原始的手工统计企业原始数据,因此导致的统计出来的数据不但数据已经陈旧,而且企业的数据已经不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使让企业能够快速的发展,配合企业的决策,企业所使用的数据一定是最新的,最全的数据。但是要让企业能够使用上这样的数据光靠手工进行统计,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
三、需要统计的大致内容及其方法
由于计算方法可以写成若干部实用手册,且方法是由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本文将从内容上进行简要的阐述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叙述统计的重要性。在内容上,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已有的内容。目前,国家基层表制度要求一定规模以上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人员及工资情况,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情况,科技开况及附营业务情况。这套指标体系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企业统计人员及领导者都应深刻了解认识这套指标的涵义和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套指标反映、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由于这套指标是从国家宏观监测需要考虑的,因而比较简单,企业还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的部分增加相应的内容。
第二,是国家统计制度尚未包括的内容。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影响看,应增加的内容可以有:产品质量统计,用随机抽样方法结合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图表,计算如平均值、标准偏差等统计特征数;市场营销及预测统计,如在对用户情况进行重点或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德尔菲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流通企业和劳务型企业,也可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增加相应的统计内容。
在此基础上,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综合统计部门根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对集中起来的诸多数据进行排列组合,生成新的有用的统计信息。如将企业资产、负债、成本、费用等财务指标,以及人员、工资、技改投资等指标与产值、产量、销售、盈亏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将本企业情况与同行业企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等等,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推行一套表改革,既是改革现行统计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一套表改革是以统计调查对象为核心,通过整合现行统计报表制度,规范统计标准和业务流程,在同一软件系统下采集、审核、上报、汇总和处理统计数据的一种新型统计调查制度。实施一套表制度,将统一设计统计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从而有效避免统计任务的多头布置和调查单位的重复填报,大大减轻基层调查单位的负担。实施一套表制度,将统一规范统计标准和管理调查单位,大大提升政府统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施一套表制度,将统一数据采集流程和数据处理平台,从而有效减少统计中间环节,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总之,实施一套表制度,对于推动统计建设和发展,提升政府统计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一套表改革各项任务。
二、一套表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一套表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服务业以及科技、能源等主要行业的全面调查企业范围内实施一套表制度,实现企业原始数据联网直报。
第二阶段: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行业的抽样调查企业,并将劳动工资等专业统计纳入一套表范围。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一套表,将生产价格等抽样或重点调查内容纳入一套表范围。
三、认真组织实施一套表改革工作
一套表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传统统计方式向现代化统计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变革,各区县、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统筹谋划,狠抓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企业(单位)一套表统计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将一套表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镇街统计机构建设,保障统计人员、业务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与一套表改革任务相匹配。要加强硬件基础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督促各镇街及基层统计调查单位增强统计信息处理能力,配备符合网上直报所需的计算机及辅助设备,并保障数据传输网络畅通,以适应一套表制度网上直报工作的要求。要协调、发挥部门优势,切实解决一套表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解决调查对象配合难、填报难等问题。要周密组织,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好本区域内的一套表改革工作。
(二)明确部门分工。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市统计局负责牵头负责一套表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市编制、民政、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配合做好调查单位名录库的确认、更新、维护等管理工作,及时提供基本单位变动相关资料。市发改、经信部门负责数据处理平台、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协调保障工作,为一套表改革提供平台支撑。市经信、住建、商务等部门要加强对工业、商贸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企业的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符合要求的软硬件设施,配备熟悉网络操作的业务人员,协助解决企业在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