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外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1

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是交际语言教学的方法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任务型”教学是依据于学习内容和任务来设计学生学习任务和活动,即具体设计在语言教学中要采取哪种合理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中实现对英语语言和知识点以及内容的掌握。而教师的角色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一起以协作的方式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故,它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式,能把语言学习转化为具体的让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去,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当前,国外不少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者如Long.Nunan都倡导和解释过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任务”指的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的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任务型学习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师生共同完成语言教学任务,使学生自然地习得语言,并体验如何用语言做事或解决问题,促进外语学习。Long认为任务是自己或他人所做的一种无偿或者有偿的工作。Nunan则认为交际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能充分的体现学习目标和内容并且清晰的把教学步骤呈现出来。任务教学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在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s的理论观点中得到了深入的启示,Jane Wills提出了任务型课堂教学包括三个步骤,即(一)前任务;(二)任务循环流程;(三)语言聚焦。英国著名学者Andrew Littlejohn对“任务型”教学作了很好的阐述:一个好的任务型教学应该具备四大因素:1、除了语言的学习,还应具有教育意义;2、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3、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4、活动应有所变化,以体现不同班级的特点(转自王咏梅)。此外,任务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策划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创新和激励的方法来促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完成对语言知识的学习。故,以任务为指导的教学法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此外,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有关任务型教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常识发觉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启迪。

二、任务型教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在任务型教学中,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交际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并且帮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习得语言,并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由于学生的活动有意义、有目的,所以任务教学法不仅仅是机械进行语言操练,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任务型教学有极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真实情景的模拟和时间明确的学习程序和步骤,所以它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一)任务型教学实现了真正的学生的自主性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任务型学习委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为它强调学生的集体合作性、互和和参与性,所以让学生在掌握语言期间有一个很好的互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其次,任务型教学还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创新,所以将极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现在教育部在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任务型教学极大的锻炼和丰富了学生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能力

因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驱动形式将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现成的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此外,任务型教学通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学习和练习,这将极大的拓展他们的思维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改变了以往的沉默式英语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开口说英语。大量的论著和实验证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是教师通过设计任务活动的形式把英语学习具体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去了,倡导学生在任务中去学习、探索和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思维能力,同时,它还能促进学生的集体协作和参与积极性,这些都将在以后对我们的外语教学都有更大的启迪意义,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参考文献:

[1]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don:Longman,1996.

[2]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金范洙.浅谈任务型教学[J].廷边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4]黄婷婷.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价值工程,2011,(26).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重视语音 课外活动

英语正在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如何教好这套教材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快乐之事,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讲英语。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学生,并鼓励学生要注重理解语言的内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语法结构教学中,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和“have/has”颇感疑惑,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三、重视语音,打好语音基础

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也就拿到了英语入门的钥匙,也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的基础。教科书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语音教学,紧密结合字母单词和句子的教学,系统地安排了语音练习。因此,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要求,把语音教学贯穿于始终。把语音教学作为初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做到长期训练阶段侧重,综合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语音,充分发挥课本录音的作用。听音是语音教学的根本方法,要坚持先听音后开口,做到听清发准。让学生在学语音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受到正确的语言熏陶。

四、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合作探究氛围浓厚,学生普遍具有创新意识,身心全面得到发展的课堂。下面,我就几年来的教学探究,谈谈对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新认识。

一、更新教学观念,实践新思路,让课堂迸发出活力

课改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转变,而首要转变的就是教师主导思想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只要学生学会知识,顾及不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评价单调,以“分”论调,迫使教育盲目地为“应试服务”, 培养出了大批僵化、机械化的书呆子。语文教学更是单调乏味,教师是宣讲者,满堂灌式的将知识填鸭到学生的头脑中,无益于理解与创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成为语文学习的方式与方法。而新课改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充满人性化、人文化的,课堂教学要赋予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双边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来教师是主宰,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尊重学生个性,注重知识生成与发散创新思维的培养。课本不再是教的工具,而是知识生成的园田。新课改的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不再是讲没讲完,而是学生知识生没生成,能力得没得到提高,学生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学有所获。课改观念的转变的支点应该是用发展的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的提高来驾驭课堂教学。

二、建立合作交流探究的课堂教学体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不再是师徒关系,而是合作交流关系,双方为了一个“发展”的目标积极地合作交流,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感受到的就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氛围。教师不再是师严如父,冷若冰霜的严肃,学生也不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语的草木听众。他们个性应得到充分的张扬,能力应得到培养。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可以小组交流,大胆质疑,甚或挑战权威。这种生生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会让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主人,都有实践的机会、表现的平台。教师的授课既生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在情感与个性的融合中得到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质疑与交流中逐步得到提升。

三、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得到有效地激发

学生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效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应能力,也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要求。那么在新课改教学中,思维启发教学指的是什么?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本进行研究性拓展知识,通过质疑,独立发现问题,用书本知识去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这种创造性思维来源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交流,来源于学生的动手实践,来源于学生的创新与探究。例如在教授散文时,我们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进行交流探究。学习后,我们可以寻找出同类的散文,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以研究性阅读为手段去感悟,这样几次类比的研究性阅读,学生对学习散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久而久之,这种发散思维的有效拓展,学生也就掌握了阅读散文的技巧。

四、科学的评价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评价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激励和鼓励为导向。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差异,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切不可以分数论优劣,以点带面的进行评价。因材施教,落实分层教学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就是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的评价。教学中,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差异、个性差异等因素,所以我们评价就应该是策略的、科学的、导向的。此外,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闪光点,积极引导,激发其兴趣,使其充分得到发展。例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中发现某个学生的画画得非常出色,传统的教学可能会以课堂溜号进行扼制,但新的教学评价就要正确的引导,可以是激励与引导相结合,给同学展示他的作品,并进行表扬激励,然后引导其认识到语文课堂应尽量学习语文知识,这样既肯定他的美术天分,激发其绘画个性的张扬,又让他认识到语文课上画画是错误的,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

转变语文单调乏味的课堂关键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展示自我、诵读、个性化情景剧、观点鲜明的辩论会、自主创作的手抄报等形式激发其趣味性,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把时间空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动力。

五、强化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落实语文新教学观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由于数学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方面,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关键在于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真实地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解决问题不再是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数学正在成为孩子自我锻炼成长的工具,因为他需要这些工具。它们的意义直接来自于应用中的经验。”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然而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三、引起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一)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三)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常用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如运用各种材料(纽扣、信核)进行计数: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片(或硬纸片)、积木等比较核认识几何形体,进行形体的拆拼、分合;亲手拨动玩具钟盘上的长、短针,以获得关于正点、半点的概念等等。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幼儿期各年龄班儿童的数学教学都应充分地运用这一方法。

操作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类别。运用操作法应强调几点:1.明确操作目的。2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3.给予儿童充分的操作时间。4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4.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要观察儿童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5.讨论操作的结果。6.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游戏法

1.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

3.运用各种感观的数学教学游戏。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

5.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

6.数学智力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要任务的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的游戏。

(三)比较法

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思维进行着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首先要组织幼儿进行观察,使幼儿细致地观察到物体的数量或形状特征,在充分观察基础上,再进行数或形方面的比较。2.尽量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比较。3.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幼儿进行比较、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4.在运用重叠、并放、连续等比较形式时应有意识地指导儿童理解对应(配对)的含义并掌握正确进行对应的技能。5.比较形式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年龄班儿童的具体水平来确定。

(四)启发探索法

主要通过教师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通过提问来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激发幼儿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独立地去探索并获取新地知识。

(五)讲解演示法

这是一种讲解与演示相结合地方法,就是边讲解边演示。

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必须突出重点。2.讲解时语言要简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准确。3.演示直观教具要真实、美观、整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物体,以免用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

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教育;人文修养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自然与环境。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

数学是科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数学知识中的人文教育价值虽然没有人文知识那么直接,但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人文学科所没有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这是由其学科特点决定的。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数学的一题多解能使学生探索出新颖奇异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这是人文学科教学所不能及的。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此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六年小学教育,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对象是最广的,而且经历的时间也最长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观念,这是我们将人文教育真正落实在实践中的根本。

二、正确把握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

小学数学教与学的内容伴随着时代变化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因此,它的学科特点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的小学数学是以“算术”为名称,基本的内容是围绕着计算技能而展开;而现在的小学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1~12册的全部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整体把握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进行人文教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数学应用范围广,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进一步学习、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学科的认识起点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从事例中总结出法则和意义,而并非逻辑公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归朴实践、归朴生活。

2.小学数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

数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现代自然科学是以物质世界研究为对象,是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所以,现代数学学科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重要数学思想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重视实践,一切从事实出发的唯物精神。

3.小学数学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数学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不断地被丰富,小学数学各学习阶段的内容也是遵循数学学科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生从理解生活中具体的数学现象到形成初步的抽象的数学思维,从认识数到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之间的关系,从认识图形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从实践活动到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深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数学的发展史。其次,数学学科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最有效的学科。理性思维是一种历史的、科学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是批判的思维,是求异或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道德推理。数学中还有更多人文教育内容,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认真探索发现。

三、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作品阅读习惯。只要安排好个人的时间,经常到书店逛逛,购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藏书架。学会鉴赏就是学会审美,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才能用这双慧眼去发现数学中美的存在,才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浸润在数学知识中,使其是既具有数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征的一种教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在工作中应处理好数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力争做到科学课程人文化,人文课程科学化,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