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 层次分析法;格兰杰检验;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120.3;F29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52-05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CHEN Xiao-yu1,LIU You-xin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China;

2.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dynamic interaction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results showed that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had an obvious pull function on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ongqing, while the retroaction was weak.

Key words: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AHP; granger causality test;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1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的路径分析

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特征。

新型城市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城乡统筹为特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二者的发展在理论上具有密切联系,其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城市化的作用

1)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起点。制造业的集中形成集聚效应,较低交易费用,构成城市的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因此,城市化和工业化紧密相连,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的两种表现形式,工业化成为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起点。

2)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市化提供支持和动力。其一,注重创新和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将推动城市化集约发展。其二,突出就业和绿色的新型工业化将促进城市化和谐发展。其三,增强集聚和辐射的新型工业化将加快城市化统筹发展。城乡统筹是新型城市化的落脚点,新型工业化能够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具有“促农”作用。

1.2 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

1)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聚集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种经济活动,直接为工业化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是工业生产的基地[1]。通过整合城市内部的各种创新体系,增强综合实力,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使城市成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2)新型城市化为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支撑。城市是服务业的重要载体,相比于工业,服务业对非农产业有更强的带动效应,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减少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配套合理的经济、人力结构。

2 分析模型、指标体系和指数测算

2.1 模型的建立

2.1.1 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构造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2.1.2 确定各指标权重

1)将判断矩阵B的每一列正规化:

bij=bij/∑bkj=(i,j=1~r)

从而将矩阵B=b11 … b1r … … …br1 … brr转化为

B= … … … … …

2)令wi=∑bij,wi=wi∑wj=(i=1~r),则计算出的w1,w2,…,wr分别为B1,B2,…,Br的权重。

3)一致性检验。为了判断权重给定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CI=(λmax-r)/(r-1)。当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0。(λmax-r)越大,CI越大,矩阵的一致性越差,即指标的权重越不合理。

2.2 指标体系

2.2.1 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 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的设定遵循以下3个原则:①符合完备性、精简性和普适性。②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内涵。③充分考虑重庆的实际情况。从2010年开始,重庆在全市范围内大刀阔斧地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重大影响,因此,农业就业人数也应纳入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根据这3个原则,指标体系选择4个准则层。各指标的标准值参考了谢德禄等[2]、史清琪等[3]及吴亚燕[4]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标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为各指标赋权,权重可以通过一致性检验。各标准值和权重见表2。

2.2.2 新型城市化的指标体系 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设定遵循以下3个原则:①符合完备性、精简性和普适性。②反映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指标体系应突出城市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内容。③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使指标尽可能地涵盖新型城市化的内容。

根据以上原则,指标体系选择了5个准则层。指标重点参考中科院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5],借鉴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6]。各指标的标准值参考孟素洁等[7]提出的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测定,权重能够通过一致性检验。各指标标准值和权重见表3。

2.3 综合指数测算

2.3.1 数据来源 各指标的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1995-2010)[8]、各年的统计公报和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9],部分早期的数据经过加工整理。

2.3.2 数据处理 首先计算各单项指标的实现程度。然后用下式计算重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综合指数Vt:

Vt=Ci•Wt (t=1995-2010)

根据表4、5计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增长指数(增长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对数),将增长趋势绘制如图1。从图1可看出,新型城市化虽然滞后于新型工业化,但是二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速度稳中有升。同时,重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全国相似。重庆在中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具有代表性,对重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具有普适性。

3 重庆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数据说明

该部分实证将利用前文计算得到的重庆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综合指数来进行,分别简记为GY、CS。为消除方差的影响,对二者取自然对数,得到lnGY、lnCS序列。

3.2 单位根检验

选择最常用的ADF检验。在滞后期的选择上,依据AIC和SC准则,同时也考虑了标准误的大小,具体滞后期的选择见表6。

3.3 协整检验

lnCS和lnGY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即lnCS-I(1),lnGY-I(2),二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lnCS=-0.436 017+1.430 601lnGY+et (1)

(-7.657 145) (12.535 42)

R2=0.923 591 R2=0.917 713

F=157.136 7 DW=0.795 152

方程(1)的拟合优度为0.923 591,修正后的拟合优度为0.917 713,F检验值比较大,说明该方程的整体效果比较好,lnGY的系数符号为正,通过经济检验。

对方程(1)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ADF检验统计量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lnGY与lnCS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重庆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注意到DW=0.795 152,该方程存在一阶自相关。为消除自相关,在方程中引入AR项,新方程如下:

lnCS=-3.413 424+0.237 455lnGY(2)

[AR(1)=1.021 437]

(-1.274 180) (2.594 629) (41.443 45)

R2=0.996 113 R2=0.995 406

F=1 409.412 DW=2.053 506

与方程(1)相比,方程(2)的拟合优度为0.996 11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95 406,F检验值也明显增大,并且不存在自相关。因此,重庆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整方程即为方程(2)。方程(2)表明,重庆新型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00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相应提高0.24个百分点。

3.4 Granger检验

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表8):滞后期分别取1、2、3的检验结果具有同一性。在10%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lnGY不是lnCS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而原假设“lnCS不是lnGY的Granger原因”被接受。可以认为在90%的概率保证水平下,新型工业化促进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而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3.5 分析结果

重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表现在:第一,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具有相似的增长趋势。第二,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最后,新型城市化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有一定局限性。

4 结论和建议

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其协调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动力,因此,从理论上讲,二者应该实现相互促进。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关系未能形成。其主要原因是重庆目前的新型城市化质量不高,影响了它对重庆新型工业化的反作用,难以真正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重庆新型城市化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城镇结构不合理,主城区和二级城市断层大;城市现代化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仍需加强;区域发展质量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10]。

针对阻碍重庆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的因素,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4.1 渗透新型城市化内涵,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新型城市化更加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方能体现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内涵。当前,我国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是改变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重庆的农村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0%,户籍藩篱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扩大了城乡贫富差距,造成城乡不平衡,严重阻碍城市化进程。重庆应当充分利用城乡统筹试点城市的优势,稳步有效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消除二元结构,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

4.2 注重信息化建设,保障新型城市化有效推进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这一新特点为新型城市化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11]。信息化为新型城市化提供指导,保障城市建设中产生的问题能够科学、合理、高效地解决,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损失。同时,信息化为建设高质量的新型城市化提供手段。高水平的新型城市化反过来又将促进信息化的全面扩散,从而带动新型工业化,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陈甬军.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J].东南学术,2004(4):23-29.

[2] 谢德禄,李 琼,王小明. 试析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J].改革,2004(4):30-38.

[3] 史清琪,赵经彻.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00)[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5.

[4] 吴亚燕.建立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青海统计,2003(6):30-31.

[5] 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5-117.

[6] 冯真真,史文斌.中新天津生态城确立指标体系[J].科技咨询,2009(28):56-57.

[7] 孟素洁,黄 序.北京市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2004(4):40-44.

[8]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1995-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11.

[9]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1997-2010.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由来;内涵

随着国内学者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经济性和可持续性进行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提法应运而生。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别传统城镇化的典型特征,它是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国情探索的一种新的城镇发展模式,其表现主要内容: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发展目标,以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以统筹各种关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发展路径。

一、新的发展目标――坚持人的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 “人的城镇化”,把“增加人的福祉”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人的城镇化”区别于“物的城镇化”,二者是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人的城镇化”是实现地域转移、职业转换和身份转变,实现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这个过程不仅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人们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活观念的转变。“物的城镇化”主要是指城市规模的扩张,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其核心是土地的城镇化。“物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人的城镇化”是“物的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发展目标。如果只是追求“物的城镇化”,即便是经济发展速度再快,生活居住空间再宽敞,但是没有健康的工作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缺少了人文关怀的发展理念,忽视对人的基本价值关注,这种城镇化也失去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城镇化”和“物的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才构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本内容。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求从过去重视“量”的扩张转变为对“质”的提升,从“外延式”到 “内涵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造城运动”,而是重视城镇化的质量,实现 “人的城镇化”,让广大农民工能享受到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市民一样的生活,这才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换言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

二、新的发展动力――实施新型工业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动力,新型工业化开启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把中国城镇化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城镇的诞生和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城镇化水平是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趋势。钱纳里对 1950 年到 1970年约 100 多个国家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做了调查,结果发现人均收入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城镇化水平也越高。

新型工业化是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时代要求,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展的明显特征。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大大地提高了现代工业的生产效率,加强了对现代生产过程的控制,促进了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改造和提升了传统产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平台。新型工业化是区别于以往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新”的自觉应用代替了。”

三、新的发展路径――统筹各种关系

统筹兼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解决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各种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利益协调是做到统筹兼顾的关键。统筹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的统筹;兼顾是一种整合和优化。

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总结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历史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已经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决定了我们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覆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中国新型城镇化在坚持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则下,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从外延的扩张到内涵的集约发展道路,从城镇数量的增加到城镇质量的提升,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保护土地市场,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完善城镇的集聚与扩散功能、生产服务功能、就业功能和创新功能。

总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字体现在关注人,注重人。相对于传统城镇发展模式,“新”是指城镇化建设是有规划的、开放的、集约的,更重视内涵的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型,也是一种城镇以人为本为发展理念的跃迁。

参考文献:

[1]周十峙.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6,(4).

[2]姚士谋,崔功豪,许学强,等.按科学发展观市视我国城镇建设的大局[J].经济地理,2009,29.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

一、中国当前城镇化进程所处阶段

(一)中国的城镇化现状分析

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的城镇化率不断快速提高,从1980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46.59%,2014年达到54.77%,显示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仅与全球平均城镇化率52%相当,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相差甚远,说明我国的城镇化仍处于初中级阶段,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正好为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借鉴各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留下空间。

(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的内在要求

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模式属于“粗放式”增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现象突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这严重制约了地区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本投资回报率降低,产业资本正在逐步转移,因此,经济发达地区正面处于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内涵质量的重要时机。

十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副总理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思路之一就是城镇化,要围绕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户籍和社会管理、资源支撑和生态环保等问题。换言之,城镇化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载体之一。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见表1),其新型城镇化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应该有所区别,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除了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之外,更加要注重区域经济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模式升级的战略考虑,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并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新时期的内在要求。

从上表看,城镇化程度与经济发达水平呈现正向关联,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较高,因而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走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经济基础。

与传统城镇化过程相比,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产生背景不同,传统城镇化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而新型城镇化以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为背景;其二,关注点不同,传统城镇化侧重人口的城镇化和城镇规模及数量的扩大,而新型城镇化更关注城镇质量的优化;第三,主体不同,新型城镇化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而传统城镇化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第四,方式不同,传统城镇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为主,“自下而上”的方式为辅,新型城镇化则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为主,“自上而下”的方式为辅;第五,动力机制不同,传统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于传统工业化,而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是来自城市服务业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创新以及信息化。最后一点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正是本文的着眼点。

二、经济转型期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思考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路径演进分析

城镇化的根本不在于形式上的农民市民化,而在于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差距的化解。因而,城镇化实质是解决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条件、市场环境、产业发展方式、生活水平、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等若干方面的对接和均等化问题。

回顾历史,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城市剥夺农村、城市反哺农村阶段,目前正历经农村转变城市阶段(见表2)。(1)城市剥夺农村模式。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削农民利益积累起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化总体上属于这种模式,通过农业对工业的利益输送来支持国家一般性基础工业及相应城市发展,用计划经济手段人为形成一种显著对立的城乡关系,城市或城镇相对闭塞和独立于农村。(2)城市反哺农村模式。这个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回馈农村的城乡关系是主导,人口开始分散流动,并_始向郊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这个阶段城镇化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的蓬勃发展,城乡对立和隔绝状态有所缓和。(3)农村转变城市模式。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等值观念开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呈一体化均衡发展,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回流。这个阶段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新型工业化,经济发达地区和一般地区都分别形成因地制宜地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相应地推动具有城乡互动互补关系的新型城镇及城镇群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早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结果造成了城、乡发展中的双向弊端,城市与农村对立,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差距显著;随着城镇化第三阶段的到来,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辐射和带动农村,城乡关系不断紧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二)经济转型期下新型城镇化产业路径探析: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依据上述分析,经济发达地区现阶段应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少包含以下内涵:其一,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化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必须统帅于新型工业化思想之下,必然立于现有的新型工业化成果之上,因为城镇化的本质是资源和经济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其二,新型工业化是工业发展的思想战略,产业生态化是新时期产业经济的组织与发展模式,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其三,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提供极其重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因此,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组织载体,新型工业化是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经济的组织模式与布局要求,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新型城镇化“三化”联动,协调发展,是政治经济一体多面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内涵。

三、政策建议与对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属性和长远战略思考来看,走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同时并举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新一轮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一)目标上:打造产业型城镇,重视要素聚集功能建设,增强对资源的聚集能力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程度不同的产业聚集,在产业型城镇建设上,要突出城镇的个性特征,合理确定城镇的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在产业发展中提升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

(二)路径上:以产业集聚引领城镇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产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重视增强产业牵引能力,要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型业态的产业,既注重发展中心城市,又兼顾各镇区建设,让中心城区和各镇区呈生态位互补发展,走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三)空间布局上,要建设生态型城镇,着力促进生态型城镇群发展

城市群是城镇体系在空间上的体现,由不同性质、类型、等级规模城镇组成的,具有互补、共生、有序、多赢的一体化体系特征。发展城市群有利于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深化和产业链布局更趋合理,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体系区域协调的主体形态。

(四)体制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消除城镇化发展障碍

政府必须转变观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加快理顺城乡统筹中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创新土地制度,建设集约型城镇;改革就业制度,疏浚劳动力流通渠道;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子约.:新型城镇化思路:核心是人的城镇化[N].第一财经日报,2013-02-04.

[2]牟磊磊,邱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6).

[3]曹,何磊.第三阶段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1(02).

[4]孙秀艳.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N].中国建设报,2013-01-10.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分区域工业运行效率;曼奎斯特指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1011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工业发展指明了道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国新型工业进程明显加快,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和“工业40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工业经济急需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回顾和总结过去十几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成果和弊端,研究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处在“三期叠加”的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新型工业化的现状

11 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

新型工业化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摆脱贫穷落后,追赶先进发达国家,我国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在短时间内提高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由此造成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过于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发展了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造成大量的环境问题,大气、水污染严重,矿产资源和能源被过度开采,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和规模的扩张来支撑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给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忧。随着资源约束趋紧,人口红利消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及环境和谐共处就迫在眉睫。为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综合国际国内形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是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以创新为驱动,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就是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工业化质量;就是以集约节约为根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以人才为保障,实现充分就业;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实现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理论的提出,有效加快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3―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77%,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2010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有两百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接近20%。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因此主要是国内研究。在评价新型工业化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大多集中在构建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如科技进步指数、经济效益指数、能源消耗指数、信息化指数、工业化进程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等,然后通过一定的测算方法得到各指数的值,如侯荣涛(2014)通过功效系数法,袁晓玲(2012)等的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苏孝辉(2011)等的熵权法,谢春(2011)等的指数综合法,杨(2011)等综合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以及综合评分法,林春艳(2008)等的因子分析法。这些研究都是根据得到的指标数值分不同方面来评价新型工业化,没有从各个省的进度来整体考察新型工业化。鉴于此,本文从全新的角度――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并运用基于非参数DEA方法的曼奎斯特指数分析法,来评价2003―2012年这10年工业化过程中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通过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得到2003年至2012年全国工业化的曼奎斯特指数,以及分四个区域东北部、东部、中部、西部,对比每个区域的曼奎斯特指数,借此回顾和总结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以来我国工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弊端。

2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本文运用DEAP21软件,基于非参数DEA方法的曼奎斯特指数测度2003年至2012年10年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运行的效率,得到2003―2012年全国工业的曼奎斯特指数,并进行纵向比较;然后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得到2003―2012年四个区域平均的曼奎斯特指数,进行对比分析。

21 曼奎斯特指数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EA)于1978年由CHARNES和COOPER创建。它是一个运用数学工具评价经济系统生产前沿面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它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多目标决策单元的绩效评价。这种方法以相对效率为基础,将每一个被评价对象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以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判定各DMU的效率是否有效,对于无效DMU,可根据差距信息制定战略规划以改善其效率[ZW(]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配电网综合效率评价王恩创,任玉珑,朱春波,周滢露。[ZW)]。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引申运用,一般用费尔(Fare)改造的DEA方法来构造在每一个时期生产最佳实践边界,把每一个决策单元的生产同最佳实践边界进行比较,从而对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进行测度。

22 指标选取与处理

综合判断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指标,工业增加值能总体反映各个省份的工业当年取得的成绩,从业人员和资产是经济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中的两大类。因此本文以各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为产出指标,各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资产总额为投入指标。

原始数据中工业增加值和总资产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其中2012年各省从业人员数是根据2003―2011年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速度推算求得。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工业化效率,本文以2003年为基期,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了物价对工业增加值以及资产总额的影响,真实反映各项数值的大小。

3 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实证分析

31 工业整体运行效率

运用DEAP21软件,运行31个省市自治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里只选取了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的投入产出数据,根据软件运行结果整理得到表1。

其中,Effch是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相对于不变规模报酬生产技术);TFPch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即曼奎斯特指数;PEch是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SEch是规模效率变化指数;Techch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测度技术边界在时期t到t+l之间的移动情况。Malmquist指数大于1,表示由t期到t+l期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有所增长;Malmquist指数小于l,表示由t期到t+l期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下降;Malmquist指数等于1,表示由t期到t+l期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水平没有变化。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考察期工业运行效率的变动情况,根据表格数据得到图1。

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2003―2012年这10年间,新型工业运行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两个时间段是下降的,分别是2008―2009年和2011―2012年,工业运行的曼奎斯特指数分别是0972和0981,都是小于1的,表明这两个时间段工业运行效率是下降的。第一个时间段工业运行效率下降可以归结为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整个经济运行效率的下降,工业也不可避免。第二个时间段下降的原因在于我国“稳增长、调结构”的大环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

图1 工业运行效率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DEAP21运行结果。

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政府及时采取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年初,刺激政策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增速最高达到了119%,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逐级回落,可以理解为进入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在这个阶段,虽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对经济结构继续产生深远影响,也使当期宏观政策的选择受到掣肘,调控余地大为缩小。[ZW(]“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经济日报,2013-08-08[ZW)]

2008―2011年我国工业化运行的规模效率小于1,表明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工业经济整体低迷,工业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投入和产出规模失调,需要调整规模水平,以实现在相应生产技术水平下的最大产出。与此同时,在2009―2011年,我国工业运行的纯技术效率是大于1的,达到了技术有效。2011―2012年,工业运行的规模效率大于1,表明我国工业经济开始回升,投入产出结构失衡的现象得到改善,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在逐渐恢复。

在图1看到,技术进步指数的波动情况与曼奎斯特指数的变化情况趋于一致,尤其是2005年以后,两者波动大致相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业运行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在于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的推动,而技术效率代表的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及资源利用方面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较小,说明新型工业化使得工业发展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尤其是2007年之前,技术效率的变动情况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呈反向变动的关系,且技术效率与两者反向的幅度较大,这有可能是由于技术进步对技术效率的发挥存在滞后性造成的。2007年之后,技术效率与两者的反向幅度趋缓,在有些时间段与两者变化一致,说明技术效率的贡献开始显现。

为了分清楚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化是规模因素还是纯技术因素造成的,根据软件运行结果制作了图2,反映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与技术效率指数的变化。

图2 工业运行效率指数变化

数据来源:DEAP21运行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规模效率的变化波动很小,一直保持在数值1附近,由此说明,规模因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影响较小,几乎保持不变,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经济规模整体没有太大变动。图中,纯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大体一致,说明技术效率变动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这一点也说明了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更多是靠技术改革和创新来推动的。

32 分区域工业运行效率

表2显示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曼奎斯特指数的平均值情况。

由表3可看出,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曼奎斯特指数平均值都非常小,而曼奎斯特指数平均值较大的地方多集中在中西部,这一点与传统观点相违背。这说明了中西部工业经济在最近十年追赶东部地区步伐较快,工业发展加快,从而工业化运行效率较好。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中部技术进步指数较小,明显小于东、西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效率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传统的优化生产组织流程、改革管理方式等手段朝生产前沿面不断逼近来实现,而不是靠技术创新,同时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指数小于1,没有达到规模最优,说明中部地区工业企业数目多,规模小,使得产业生产率没有达到最佳的规模状态。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但是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说明东部地区过于注重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技术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表3显示西部地区除了纯技术效率这一指标外,其他指标的平均值均是最大的,说明这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在西部大开发的支持下发展速度、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新型工业化在西部地区运行前景非常好。

4 结 论

通过曼奎斯特指数分析,除去特殊年份,我国新型工业化运行效率整体是提升的,2003―201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 4%。同时,我国工业化效率的提升64. 8%来源于技术进步,35. 2%来源于综合技术效率,说明新型工业化的运行更加注重技术创新,而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在工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上贡献相对较小。这一点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表明我国在新型工业化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工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提高工业技术含量。

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我国东北、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效率提升同时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发展同时兼顾技术因素和管理等非技术因素。而东部地区过多的注重工业的高技术化,忽略了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等非技术因素,造成了工业整体运行效率并不是很高,甚至低于其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省市的集中地区,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这符合我国经济现实。但是综合技术效率较低而造成的工业运行效率不高,说明了发展工业经济不能片面依靠技术进步。同时中部地区各项指数偏低说明了中部地区工业经济的不发达,同东部的本身优势和西部的追赶优势相比,中部经济发展滞后。

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基于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处于我国先进水平,工业规模已经达到最优,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其他软要素如品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工业运行效率的主要途径。东北地区要发挥追赶优势,工业发展继续兼顾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西部地区的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工业发展规模仍需扩大,规模因素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带动因素。中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标都大于1,而规模效率小于1,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其投入资源的使用是有效率的,未能达到综合有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规模无效,因此其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

新常态下,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压力更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仍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机器人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技术不断成熟,使得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循环化、绿色化成为现实,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更加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得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低碳、循环、生态、环保、高效等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这也就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按照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业运行效率,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向更高水平演进。

参考文献:

[1]吴海民.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1980―2006[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2]李尽法.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钢铁企业效率测度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6).

[3]陈一洪.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2009―2011年生产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科学决策,2013(2).

[4]王恩创,任玉珑,朱春波,等. 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配电网综合效率评价[J].电网技术,2010(11).

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引言

截至2011年底,江苏省人均GDP达到62290元,城镇化率提高到61.90%,进入到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江苏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限制。只有选择“两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效避免两化推进过程中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才能有效解决我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

二、数理研究

本文分析江苏省三大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情况,理清现阶段我省产业结构布局,以便下文对“两化”的互动研究。实证结果如下。

图1 三大产业的就业占比

从图1可以看到:首先,第一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波动下降,第一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赶超,第一产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下降,其地位也相应被削弱;其次,二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从1978年到2012年均波动上升,其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逐步增加;同时,第二产业的比重要高于第三产业的比重,说明第二产业对江苏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比第三产业大,并在2004年之后处于主导地位。

下面我们研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效应。本文在此设计一个二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记作:

其中,为第t年的城镇化率;为工业化率;为相关系数;为其他影响因素;为白噪声。对我省从1990年到2011年22年的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占比数据进行OLS回归,得出如下结果:

Y = -286.2323596 + 8.927954007*X - 0.09371004464*X2 + [AR(1)=1.016858669]

DW=1.84,R2=0.99,F=435.95,SE=1.62

以上模型的统计检验是合格的,这表明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受到工业化倒U型曲线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当X∈(0,0.40)时,Y的取值是上升的,即工业化初期对新型城镇化有正的效用,工业化率的增加促进了城镇化率的增长,这一影响为红利效用;第二,当X=0.40时,Y=0.65,即当工业化率达到49%这个极大值时,城镇化率以达到最大值65%;第三,当X∈(0.40,1)时,Y的取值开始下降,随着工业化率的进一步上升,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了负的效用,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溢出效用阶段。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截止到2011年,江苏省的实际去工业化率为45%,比理论分析中的最优比例高出五个百分点,而实际城镇化率也要比最优点低四个百分点左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使新型城镇化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工业化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现阶段有必要采取产业升级的手段,合理控制工业化比重,发挥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红利效用。

三、政策建议

1.江苏省处于工业化的加快发展时期,因此要根据经济周期发展的规律行事,实现“两化”互动发展,即要求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使“两化”达到时间协同、空间一体、布局合理、产业融合。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用第三产业带动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省级,摆脱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江苏省走出一条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化道路,不断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Makoto Hanashima, Ken'ichi Tomob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rtality in modern Japan: a spatio-temporal perspective[J]. Annals of GIS ,2012,1 :57-70.

[2]王秋石,李国民,王展祥.去工业化的内涵、影响与测度指标的构建―兼议结构性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J].当代财经,2010,12.

[3]苗建萍.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互动发展机制[J].商业经济评论,2012,1.

[4]蒋东生,李伟,.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