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环境效应

资源环境效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环境效应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益;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它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在土地整理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应出现。本文基于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综合目前所学的知识,探索构建一个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求为土地整理中资源环境效益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增加耕地数量仍然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因而出现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而不重视土地整理活动可能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存在着诸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未能同步增强的问题。

(一)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生物多样性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农作物所替代,景观多样性将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导致植物、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机械对土壤的扰动,使土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却导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

为了营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通过排水沟设计为水生生物提供避难所。土地整理中排水沟通常不加衬砌,而且在田块的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晒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来保证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块间的田埂、道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则可以成为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作用。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与地下水位

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和经济林面积增加,都要求有足够的灌溉水源作保证,土地的生产潜力必须依靠水分保障才能发挥,这样就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水源短缺、土地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不同的土地整理方式对地下水位也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灌溉水源的稳定及土壤的盐碱度。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防止滥用水资源,合理高效地运用水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作用。

(三)对大气资源的影响――大气状况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前者如荒地开垦、林地砍伐、草地过牧等导致地表,从而造成大气中粉尘、杂物的浓度增加;后者如农田防护林带网的建设,不仅可防风固沙和改善农田小气候,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四)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土壤结构、质地、肥力

在土地整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土地整理改变土壤结构。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其次,改变土壤质地。农地耕作势必导致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在山地区将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又可能为扬尘、沙尘暴等。再次,土地整理对土壤肥力也有巨大影响。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整理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灾害,如造成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最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还会杀害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造成土壤污染并加剧土壤退化。

(五)对生态资源的影响――景观多样性

在土地整理中,各种灌溉排水设施、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生存环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当前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简化,影响了景观多样性。

二、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资源环境系统层次上,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性质及状态变化的结果。它对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影响、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1、典型性原则。资源环境的组成因子多,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括生态环境的全部因子,只能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与土地整理活动有关的最能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的指标。

2、全面性原则。土地整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多方面,多维度的,包括了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生态等各个方面,各因素共同组合成一个复杂综合题,每一部分都不能孤立。因此,选取指标要尽可能地反映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特征。

3、综合性原则。资源环境是自然、生物和社会构成的复合系统,各组成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一个状态或过程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应是反映本质特征的综合信息因子,能反映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4、简明性原则。指标选取以能说明问题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指标,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1、明确研究对象――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

2、内涵分析――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具体影响因素及内涵。资源环境是有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综合系统,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及其他资源数量与质量,充分认识这些可能影响将有助于综合分析总体的资源环境效应(见图1)。

3、指标选择。在分析完内涵与具体的因素方面后,便是针对各方面大指标选取一个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出各量化的三级指标(即末级指标)。各指标的具体细化及分类有利于资源环境效应的量化研究。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

1、生物多样性指数指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生物多样性是资源环境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丰度决定着资源环境系统的面貌,是反映资源环境质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生物的多样性可依据其种类分为植物及动物。植物的分布及其数目、总类共同构成植物的多样性,而动物的多样性则以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人类居民点的分布及密度为代表。综合以上植物、动物(一般动物与人)的各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丰贫程度也就一览无余。

2、水资源指数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尤其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水是资源环境系统的决定因素。在土地整理的具体实践中,水资源的分布又被划分为滩涂、河流、湖泊三个方面。单从这三者的数目上笔者难以断言水资源的丰贫,因此笔者引入了流量、储蓄量和湿度等动态因素,以便更直观全面的把握水资源的总量多少。

3、大气状况指数主要用于反映土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其质量的高低及气候的差异。由于从根本上土地整理区域中的大气状况是由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笔者将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植被覆盖状况及数目引入指标,以便于更全面的了解大气状况的指数高低。

4、土壤资源指数指评价区域内土壤质量、结构及污染情况。土地整理的直接对象是土地,这也是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效应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资源环境系统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土地污染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与此同时,土壤的质量、结构及肥力也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调查易于获得数据。

5、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笔者主要从其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两方面选区指标分析(见表1)。

(四)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赋予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每个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对土地整理过程的影响的分析,确定每类及各项指标及其中各项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以达到评价的科学合理。首先,评价出个大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整体影响中的权重。主要方法为专家打分法,以此对各一级指标权重赋值。其次,在依据各二级指标在各自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程度进一步对其赋值,三级指标赋值也采用的类似效果。

在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中,除了采用特尔菲法以外,还参考了文献,以此确立的权重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见表2)。

2、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在对具体土地整理的项目进行打分时,先按各指标分别进行评定,再进行加总评价。

首先,依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针对其调查结果,以100分为总分评分。在评分过程中,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其次,采用加权法求和。各指标分值为权重乘以分数,其后对其进行加总。即:总分值=∑权重*各指标分值

再次,评价。依据总分值对土地整理中的资源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其等级分类与上述分等类似。即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三、总结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项目类型多样。总体来看,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源环境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资源环境评价的地位还没有法律规定,国家级的资源环境评价机构尚未建立,项目的持续性评价和环境、社会影响评价还很薄弱,评价数据尚未建立,资源环境评价的信息反馈机制还不完善等等。

本文仅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因素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壤、生态环境、景观等方面的指标尚难准确把握,构建的指标体系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永川.浅谈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10).

2、赵庚星.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4.

3、牛传军,贾芳芳,马好霞,王秀茹.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

4、贾丽,张雅杰,於忠祥,王廷.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3).

5、苏少青,林碧珊,曾晓舵.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6(4).

6、张超,高敏华,黄昭权,都伟新.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建立及方法应用[J].资源・产业,2005(5).

7、黄霄羽,毕银丽,张占录.土地整理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系统构建[J].资源与产业,2008(10).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2篇

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需要的满足方式,或消费主体与消费客体结合的方式,消费的过程就是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消费需要的满足方式,取决于消费主体(消费者)和消费客体(被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结合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消费者如何获取被消费的商品及服务以及如何消费。消费方式受到自然条件、传统习惯、职业分工、消费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等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逐步增长,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形成积极的科学的消费观的同时,也出现了消极的、不科学的消费观。近年来,受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本土消费陋习的影响,不计一切社会道德责任和后果,片面追求个人享受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与理性消费行为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非理性消费行为呈泛滥之势。比如,炫耀性消费,它是指消费者为了夸示财富而不是满足实际需求的消费活动。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观点。他认为,消费依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闲阶级为了过有闲生活的消费;另一类是劳动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和便于继续劳动的消费。有闲阶级不仅要满足生理需求消费,还要满足心理的或者虚荣心的炫耀性消费。从社会角度看,对于炫耀性消费的追求会导致浪费。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非理性消费。大量的非理性消费把花钱当作满足购物欲或炫耀财富的方式,使消费者购买不需要的商品或享受不必要的服务,互相攀比和大吃大喝将使自然资源极大地浪费,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非理性消费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浪费,助长了奢靡之风,社会福利不能达到最大化。

二 、 消费方式对渔业资源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居民在食品消费支出方面从以粮食类消费品为主向非粮食类消费品转变,即由植物型食物消费向动物型食物消费转化,人们更倾向于消费营养价值更高、更健康的产品,其中,水产品的消费量逐步呈上升趋势。

非理性的张扬使人的物欲泛滥,一部分人把无度的消费、物质享乐当作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幸福,追求“挥霍奢侈型”的消费理念。为了了解非理性消费情况,笔者设置了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于相对规模较大、客流集中的大型餐饮企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水产品消费浪费的数值平均值大约在15%左右。浪费的数量与宴请的类型有关。在调查中,很多企业和消费者反映,企业家宴请,公款消费浪费最大,消费量在20%左右;其次是红白喜事,浪费在10%左右;家庭消费请客浪费较少,一般在5%左右。由此可见,从消费方式角度来看,个人的炫耀性消费、群体消费中的公款消费造成水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浪费较大。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水产品非理性消费的驱动,使得对水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水产品需求,必然要加大水产品的供给。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为水产品的捕捞和水产品的养殖。水产品需求增加会直接导致过度捕捞和养殖的扩大,对渔业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

(一)过度捕捞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锐减,并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人类的捕鱼活动对鱼群来说是一种强加的死亡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海洋的生态系统,过度捕捞更是如此。渔业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总是存在一个合理的总量范围。当总的捕捞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将会严重影响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更新能力,势必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竭。

建国后,我国海洋捕捞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渔业资源迅速衰退。20世纪60年代前,捕捞量约200万吨左右,单位功率产量2.1左右,总捕捞量中以大型底层鱼类为主;70年代中期,捕捞量300万吨左右,单位功率产量下降至1.8左右,捕捞量中以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80年代以后,海洋捕捞量迅速增加,总捕捞量中以小型中下层鱼类为主。近年的资源调查显示,处于食物链较高层次的传统优质经济鱼类越来越少,并且小型化、低龄化、性成熟提早。由于目前海洋渔业的比较效益高于种植业,大量非渔业劳动力进入捕捞业,进一步加大了捕捞强度。捕捞技术的进步,如渔船功率的增加,探鱼设备的使用与改进等也加剧了捕捞能力的过剩。可见,在捕捞过程中,渔民和渔船数量的增多,捕捞方法的改进都直接影响了渔业资源的生长与恢复,使渔业资源加速锐减,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生渔业生产过度捕捞的经济根源是渔业生产中的外部不经济性。渔业资源是一种流动性资源。这里所指的流动性资源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一种流动性物品。流动资源的特征决定了资源系统是共同使用的,但资源单位却不是共同使用的,而是相互竞争的。就渔业资源而言,具有流动性资源的共性。它作为公共资源具有的非排他性使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却不需为这种使用所造成的资源减少对他人的影响而付出代价。然而,在非理性消费驱动导致对水产品的强大需求下,渔业资源又是稀缺的,而渔民对渔业资源的增养殖却不需承担合理的费用,因此,渔业生产中就产生了外部不经济性。另外,由于渔业生产者对生产过程中因网具流失及生产所造成的海域污染的潜在危害以及对渔获物的任意抛弃所造成的直接损失都不需支付任何费用,致使渔业生产的破坏性加大,海洋捕捞的外部不经济越发突出。渔业资源的非排他性,使得近海捕捞基本上处于“自由准入”状态。从渔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让本来可以马上捕到的鱼继续留在海里生长和繁殖,他就必须承担被其他渔民捕走的风险。由于捕捞成本在渔获收益中仅占很小部分,因此他的收益就会遭到损失。这样,不享有渔业资源利用排他性权利的渔民就缺少为未来使用而养护渔业资源的必要诱因,渔业资源的稀缺性也就越发严重。

根据外部性理论,每一渔民的捕捞活动都会对其他渔民或其他类型的资源利用者施加“外部成本”,也就是说,渔民的捕捞活动会给其他渔民造成机会损失,但他并没有为此给其他渔民支付机会成本,这就造成了捕捞的实际成本低于真实成本,收益高于其利润。渔业生产的这种外部性使得渔民们总是倾向于过多地使用这一资源,使得过多的人加入到捕捞行业,并诱使原有渔民不断增加捕捞能力,最终导致捕捞能力超过能够提供最大经济回报的水平,产生过剩。渔民为了在过剩的捕捞能力竞争中获得优势,被迫进一步增加投资,加大渔船功能,改善渔船渔具性能, 采用更加有效的捕捞技术,其结果是渔业投资过度,捕捞季节缩短,捕到的鱼往往既小质量又差。于是,本来可以用于其它经济活动的稀缺资本和生产要素,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在过度的捕捞生产中被浪费了,同时渔业资源也因此会遭到极大的破坏。可见,海洋生产的外部性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成本太低,在缺乏有效管理条件下,导致捕捞的过度投资和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渔业资源不断衰竭。

(二)水产养殖业不规范,海洋污染严重

水产养殖业对弥补海洋渔业资源不足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调整渔业生产结构,解决劳动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水产养殖业的不规范,滩涂无度开发和药物滥施乱用已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引起水体水质恶化,造成水域多样性和生境减少,网箱养殖区投饵对附近海域造成的营养盐负荷成为赤潮发生的诱因,导致鱼虾大量死亡等。水产养殖引起的海洋污染主要有:对水体的营养污染、药物污染、对近岸生物群落的影响等。

1.对水体的营养污染。养殖产生的残饵和排泄物进入水体,以有机或无机物的溶解态和颗粒态存在。N、P含量升高,原有的水化学平衡产生相应改变,对水质产生影响,在水动力作用下,这种影响还可能扩大到邻近水域生态环境。虾池残饵和排泄物等有机物在海水中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大量氨氮,而氨氮是养虾池中普遍存在的毒性物质,在高浓度时对虾体有致死作用。水产养殖底泥中C、N、P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围水体沉积物中的含量要明显高出很多,而且,底泥中经常可见残饵。这说明,水产养殖改变了底质的运输和沉积方式及溶氧状态。而富集在底泥里的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又会重新释放出来,污染水体,成为水体污染最重要的来源。

2.药物的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散失到环境中,造成环境短期或长期的退化。药物的施放与残留,在杀灭病虫害的同时,也使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益菌、虫受到抑制、杀伤及致死。因此,不加选择的使用消毒剂、抗生素会造成微生态严重失衡。同时,多种药物大剂量重复使用,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或转移,容易产生抗药性。对于一些低浓度或性质稳定药物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乃至人体造成危害。

3.对近岸生物群落的影响。水产养殖水体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系统比较,养殖对象单一,即使混养,也不过两三个种群。为追求高产,部分生物因子被人为强化,而另一部分则被削弱甚至去除,造成了物质循环的部分链条受阻或被切断。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面积的单种海水养殖,必定造成海区生物多样性向单一性转化和海洋生物的“内循环”发生变异。当生态变异过大时,将导致物质循环平衡的失控,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滩涂湿地系统是很多具有商业价值生物的产卵地和育幼场,又是众多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甚至哺乳类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地,其中还有珍贵和濒危物种,在生态平衡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浅海滩涂的开发是在缺乏系统规划和技术的研究下大规模启动的,存在急功近利的盲目围垦或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现象。如大规模发展对虾的养殖,严重破坏了大片滩涂的生态平衡。

三、 改善渔业环境的对策

(一) 树立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意识

合理的消费应当是人性化的消费,即以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为目的的消费。因此,在消费中要注重节约,杜绝浪费,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从而促进生产的节约,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消费是指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上说,消费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当代人满足消费发展需要时不能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它既要求实现资源的最优和永续利用,也要求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毫无疑问,生态环境承载力一旦被突破,消费当然就没有“可持续性”。由于各种高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等都毫无意义地增加了资源消耗,加剧了环境破坏的程度,所以都不是可持续消费。

可持续消费在实践上要求人们树立尊重生态价值的绿色消费理念。国际环保专家把绿色消费概括为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生。具体说来,绿色消费应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满足自己生产、生活需要时,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购买和消费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使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向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消费。

(二)优化膳食结构,增加对水产品替代产品的消费

膳食结构指的是膳食中各类营养素的数量及其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人类膳食中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7大类。任何一种单一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人类的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且各种食物组成比例合适,才能达到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的目的。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程度增长,导致消费水平、购买力和食物选择的变化。尤其是高收入人群,传统的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膳食纤维、低脂肪为特点的植物型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已经向动物型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转变。淡水和海水产品是动物性食品摄入的主要来源,过度消费导致因摄入量过多而引发患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危险。为此,在食物消费方面,提倡和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膳食结构,适当增加奶类、豆类、绿叶蔬菜等食物,增加动物性食物的品种,并强调食物多样化和平衡膳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健康, 既可以避免植物性食物食用过多所造成的“贫困病”,又可以避免大量摄入动物性食物所造成的营养过剩,即“富裕病”。

(三)控制捕捞量,推广生态养殖,加强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控制

我国近海现有实施诸如伏季休渔、捕捞许可等类似制度,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捕捞能力,但这些管理措施尚未从根本上消除捕捞能力增大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渔业管理制度,建立新的鼓励渔民自觉实现捕捞能力与资源基础相匹配的良性激励,有效控制捕捞量。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资源库 建设 应用

信息时代要求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我校于2004年初建立了校园网,并且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

我校深深感觉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没有资源,学校的课改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看着资源服务器有限的教学资源我们也曾发愁,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我校摸索出了网络环境下资源建设的一些有效做法。

我校的每一位教师,既是教育资源库的使用者,也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者。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备课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资料的搜集,而最大的尴尬就是很多教师在备课中可能在做重复的工作。我校教育资源库就是充分利用广大教师的集体力量,让他们把收集和制作的所有资源,如:标准教案、个性化教案、声音、图片、动画、课件等等,全部上传至我校的教育资源库当中,积少成多,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我在工作中注意把教学相关的课本电子教材、课文朗读、教学课件、视频资源的网址通知给各学科教师或直接添加到办公电脑的收藏夹里。这样老师们备课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将这些有用的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就可以完善成自己的教学课件。

至今,我校教育资源库已收到教师课件几百件,声音、图片、动画等素材三千多兆,课改年级各学科有90%左右的课程都有了标准化教案,有近50%的课程经教师修改后成为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这些资源如果制作成光盘,将达几十张。

为了使我们的资源库日益丰富,我校还购买了大量对教师极有帮助的光盘出版物。这些光盘出版物制作精良,容量大,内容丰富。目前,我校已购资源光盘一百多张,包括课件素材,各软件公司的教育软件产品。我校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浏览自己喜欢的资料,我校的教育资源库组织采用的是web方式,教师只要通过点击就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并且下载到需要的资料。这样,教师做起课件来更加有滋有味、游刃有余了,在运用时就会很熟练。

当然,教师对课件都不是照搬,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班级特点和现实状况,重新组织资源,用于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个性。我校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功能,充实我校的教育资源库,很注意了解各大公司出版的资源库,在衡量质量、数量以及实用性之后,我校选择“K12教育资源库”“科利华教育资源库”来补充我校的校园网教育资源库。

我校的资源建设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几年来我校先后从电教教材中购买了5万多元的教育资源,初步完善了学校资源库。其中配套教材的教学资源和课文动画深受教师们的欢迎。学校领导也积极带头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2005年校长严湘刚制作的课件《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获得陕西省三等奖,带动了全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仅有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有使用这些资源的思想观念。我校从来没有间断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从文字编辑、图片处理,到多媒体制作,这些对我校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目前中青年教师都能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004年贾军华、谢利斌老师制作的课件《圆的面积》获得陕西省二等奖。2005年蔡华老师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的课堂实录《北京亮起来了》获得国家级三等奖。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和信息技术交流会,在2005年11月举行的学校信息技术基本功比赛中有11名教师获得优异成绩而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奖励。

我校共3名教师参加了汉中市组织的“Intel未来教育”培训,5位教师参加了汉中市组织的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这些教师现在分布在我校各学科教研组,成为各学科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骨干。

更值得高兴的是我校的教师非常注重对这些技术的使用,因为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而在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正是我们提高和完善技术的过程,并且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小窍门,再通过交流,达到真正的资源共享。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职业英语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及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问题。课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多媒体网络技术走进职业英语教育的课堂,为改革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如何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职业英语教学所关注的课题。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指由学习者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自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即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形式。[1]

二、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为外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缺陷,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将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中心,学习的效率取决于学生自己,教师仅是个监促者和组织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极具启发性,运用这一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教师角色

要实现职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换教师角色传统的外语教学是以“教师是主体”为原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语言实践机会。在这样的气氛中,不仅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其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强。这一转变,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语言接受者,而是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必须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再不只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organizer and manager)、促进者和顾问(facilitator and counselor)等多种角色,从传统中单一的“教”转向支持、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从过去的“一言堂”转向“师生互动”教学。[2]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要把自主学习的观念运用到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各种语言知识的能力,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求取者。

其次,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1)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2)鼓励学生的独立精神,如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设计课堂活动,并对所用的教材进行评价等。(3)鼓励学生的合作精神,强调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语言技能的发展。

3.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的多元性,开放性和非线性的特点,使学生们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课件,并上传至网络;课前告知学生教学课件网址;学生领到学习任务上网学习;学习顺序和每部分学习时间完全由其自主确定。

教师还可通过网络把分散的学生链接成学习小组,组成个性化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信息,从而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学生可以在网上留言,将自己的问题公布出来,小组成员分头上网时发现问题,分别给出答案,然后大家再聚在一起讨论,看谁的答案最完美。通过网络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对克服学生学习中的以自我为中心,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教师、教材,它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适合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制成课件或网页存放在网络上(个人网站、博客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与需要调用校园网各类学习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形式。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在与电脑的交互过程中能获得及时反馈,因而增强了完成任务的信心。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一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教育的角度看, 自主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是语言教与学的目标, 是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保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情景, 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职业院校的学生人数急速增加,而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人数则相对不足,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平均时间相对减少,这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和支持。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利用已有的渠道和途径,例如邮件及网络聊天工具等和学生有效地沟通,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有效地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掌握好英语这个交流工具,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交流。 [3]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资源环境效应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技术环境;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化成为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网络联合多个独立实体来实现联合体的共同目标,能够充分利用联合企业的资金、人才、服务、技术等各种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虚拟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应运而生,在新技术环境下,研究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与应用,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因与特点

1.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因

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因主要包括虚拟组织和现代信息技术两方面因素,虚拟组织是多个独立实体以某一共同目标为契机组成的动态联盟,可以依靠组织内部各企业的优势和灵活机动的特性创造、利用市场机会,不仅降低了开支,还进一步提高了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范围,为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组织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Internet和移动电话等通信媒介技术的发展,为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2.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第一,人力资源虚拟化管理后,将以任务驱动虚拟组织的人力资源,比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重视团队合作,多个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以完成项目为根本目标,因而组织内的人力资源围绕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对员工的团队精神要求更高,员工必须保证自身局部目标与项目整体目标的高度一致;第二,人力资源虚拟化管理后,人力资源存在和管理的方式更为分散化,组织内部的人员不在同一空间工作,甚至可能分布在全球各地,组织成员仅在完成任务时构成一个整体,还可能不在同一时间工作,这决定了统一化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第三,人力资源虚拟化管理后,边界不断扩大,不仅要管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还需要协调整个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行政管理被弱化;第四,人力资源虚拟化管理后,管理内容专业化,由于虚拟组织内部成员多是知识型员工,智力资源的资产在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十分高,而且远程管理的监督、控制能力较差,需要重新定位员工,根据员工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二、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与应用

由于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虚拟组织和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在新技术环境下,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充分利用虚拟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更加开放性的管理,对于人员潜能的开发和价值的有效发挥大有裨益。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技术虚拟和组织虚拟两种形式,技术虚拟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化管理,包括所有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工作,例如员工联络中心、网络招聘等;组织虚拟是基于网络型的组织实施的虚拟化管理,包括外包型、合作型和职能整合型等形式,通过与企业外部资源合作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服务效益。下文将结合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形式来探讨其效果与应用。

1.技术虚拟方式的效果与应用

在技术虚拟方式中,网络化培训可以更为方便、灵活、有效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传统培训相比具有个性化和方便快捷、成本低的特点,通过公司内部网络来规划、实施、监控员工培训活动,为不同岗位、级别的内部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还可以借助数据库软件掌握培训效果,将培训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参考内容,对于员工个人和企业都有很大的价值。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化培训与脱产进修等传统方式相比,培训成本仅在传统培训的40%左右,培训质量提高60%左右,而且效率高,不影响正常工作,免去了请教师、安排外地员工等方面的开销,减少了培训工作量。除网络化培训之外,员工休假、薪酬管理、组织运作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可以转为网络化操作,由员工进行自助操作,只需企业建立一个方便员工自助服务的平台,便可以大大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和工作强度,为员工提供更多便利,并为企业考察、监督、引导员工提供方便。

网络招聘也是人力资源虚拟化管理的重要方式,以其方便、快捷、反馈及时、应聘人员符合度高等优点成为企业招聘的有力手段,可以在网络上实现职位需求分析到初选再到考核、录用的整个招聘过程,如今许多企业已建立对外的招聘主页,将空缺职位记录在招聘系统中,由应聘者自主选择,部门经理在招聘员工时只需提交申请,便可由系统自动匹配该职业的任职条件、职责等内容,便于操作和调整,与招聘相关的确定面试考官、时间等工作也都可以通过网络管理。目前多数企业已将招聘工作委托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等人力资源公司运作,由这些专业化的公司通过“关键字”信息筛选候选人,还能够通过在线测评帮助企业更加全面的了解候选人,从而极大的方便了企业的招聘工作。

2.组织虚拟形式的效果与应用

在组织虚拟形式中,外包型是企业将部分或全部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工作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负责,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提高效益,可以分为人才租赁和职能外包两种形式。人才租赁是企业向专业服务机构租赁员工的集智活动,从传统的为我所有转变为为我所用,使人才从传统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其租赁方式可以分为完全租赁、转移租赁、减员租赁、试用租赁、项目租赁:完全租赁是人才租赁机构负责人才招聘、培训、报酬、安全等全部租赁服务工作;转移租赁即是企业招聘、培训员工后由人才租赁机构负责劳务合同的签订、报酬、绩效考核等事务;减员租赁即是企业将原有员工转移到专业服务机构,由企业支付租赁费用,相应的人才租赁机构承担雇主职责;试用租赁即是将新员工转至专业服务机构,通过租赁来试用新员工;项目租赁是围绕具体项目租赁相关人才。职能外包是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给专业服务机构,主要是将培训、招聘和薪酬福利职能外包:培训外包是企业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培训企业所需要的员工,专业培训机构包括各种培训专营机构、综合性咨询公司和大中专院校;招聘外包即是企业将人才招聘工作委托给专业服务机构负责,由招聘公司负责企业员工的招聘,招聘公司包括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猎头公司、就业服务中心、人才结构、中介公司、求职网站等企业;薪酬福利外包最初是企业委托银行发放员工的工资,如今已发展成为由专业咨询公司等人力资源机构承担企业员工工资福利管理工作,在提高运作效率的同时分散了企业的风险,提高了管理效益。

合作型是企业与人力资源机构、高等院校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引入专家学者、建立合作机构等多种形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质量。人力资源部门在工作过程中面临困难时,可以通过咨询专业服务机构、聘用顾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等方式来高效率、低投入的解决问题,能够引起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和成熟。

职能整合型是企业整合自身管理职能,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服务平台来提高服务效益,常见的方式是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将人力资源服务进行统一、集中的标准化操作,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优化、流程的整合。首先,该服务中心具备人力资源服务的各种职能,并集各部分之所长,提供高标准化的服务;其次,该服务中心通过服务水平协议来明确服务职责、时间、标准,能够规范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3.案例分析

联想集团如今已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PC生产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功不可没,下文仅针对招聘工作进行论述。近年来,联想集团依靠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高校的校园招聘工作招收了大量合适人才,通过网络、校园招聘等招聘工作的不断优化和整合,有效降低了招聘成本,提高了招聘质量和效率。例如联想集团对外的招聘网页上有招聘职位、流程、薪酬福利、职业规划、常见问题等方面的模块,支持对联想全球职位的搜索和项目类招聘等服务,而这些只是联想集团在招聘工作方面创新的一个侧影。

在人才测评方面联想集团是较早使用人才测评方法的国内企业,借助人才测评将面试准确率从原来的40%提高到60%。与此同时,联想集团借助猎头公司等人才招聘渠道大范围为自己纳贤,利用专业人才招聘机构的资源找到适合企业的候选人。

联想集团在绩效评估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经验,制定了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体制,内部员工能够借助网上培训系统进行自我充实。在联想集团,企业内部极为重视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作为每个员工的责任,经理会与部下的每位员工沟通工作目标,在部门内部达成工作上的共识,根据年初目标进行年终评估。与此同时,联想集团采用统一的经理人能力模型,经过测评的员工才能得到晋升的机会,员工可以登录终端查询、了解自己的业绩与待改进的地方,从而约束员工的工作,引导员工的成长。

联想集团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采用评审委员会制度,想晋升的人员必须通过评审委员会的审核,只有顺利经过答辩,才具备晋升资格。依靠这一机制,联想集团能够依靠既有的人力资源信息确定晋升人员资格,收集、准备答辩资料,准确、全面的掌握员工岗位、业绩、贡献、优势、问题等情况,从而为员工的职业规划提供助力,明确员工发展的方向和需要改进之处。

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不少企业在实施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制约了虚拟化管理优势的发挥,没有按照虚拟化管理的规则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相适合的约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机制等方面工作还没能满足虚拟化管理的客观要求,而虚拟化管理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一些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企业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更新现代管理观念,积极探索适应虚拟化管理的新规律、新机制,灵活运用多种约束、激励机制,突出约束、激励的动态性和及时性、多样性、层次性,以应对不同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同时,还需要充分研发、引进、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优势,全面推动员工培训等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结

综上所述,新技术环境下,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大幅度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从而帮助企业灵活、从容的应对市场竞争。然而在虚拟化管理中,还需要解决管理理念、方法、技术、手段与虚拟化管理不匹配的问题,避免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安全风险等负面影响,善于利用法律武器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虚拟化管理进程。

参考文献:

[1]沙波.刍议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J].商业经济,2010(12).

[2]汤英汉.企业虚拟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