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营商环境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会计信息 需求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概述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
对于不同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他们根据企业的组织规模、经营性质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是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的提出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观点就是弗罗曼(1984)和克拉克森(1994)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弗罗曼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组织或个人”,这一界定表明,利益相关者就是与企业实现其目标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组织或个人,它不仅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而且还包括社会公众、媒体、政府,甚至是企业所处的周围环境。
克拉克森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是“在企业中投入一些实物资本、劳务资本、财务资本并由此而承担一定风险的组织和个人”。这一界定表明,利益相关者就是因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投入一定的资本而承担相应责任的组织和个人,与弗罗曼相比较这一定义的范围相对缩小,他不再包含那些对企业有着间接联系的个人或组织。但是总体而言,他们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还是存在共性的,即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和员工。
(二)利益相关者的划分
根据企业资本的来源来划分,则为股东和债权人。股东是企业资本的投入者,而债权人是企业资本的借入者,他们都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投资者,但是其投入的方式不同,获取利益的方式也不同。
根据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来划分,首先从企业的内部环境来看,则上至企业的高管人员下至企业的基层员工,他们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大影响,他们通过为公司提供服务的方式,从企业获取相应的劳务报酬。再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则主要包括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直接影响的客户和供应商,以及有着间接影响的政府部门。供应商和客户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会计信息的概述
会计信息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来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我国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有以下几种: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及时性。会计信息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它有助于企业的投资者作出合理的决策;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并加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三、利益相关者与会计信息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各种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判断企业的发展是否能够为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其获取利益的渠道和方式不同,从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如股东是通过投入资本而获得资本增值,因此其需要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决定是否对企业继续进行投资;债权人是通过借入资本而获取借款利息,因此其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偿债能力,以决定是否为企业继续提供贷款;供应商主要是为企业提品,因此其需要了解企业的信誉能力及偿债信誉,以决定是否要对企业继续进行赊销;客户主要是通过购买企业的产品来为企业带来经营利益,因此其需要了解企业的产品是否符合质量,了解产品的性价比,以决定是否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所以,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通过会计信息的传递,运用博弈的方式使各方利益达到均衡,在一定利益程度上来维持这种均衡关系,最终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四、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股东作为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资本增值来获利,但是由于在现行的企业经营模式下,企业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使得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因此,管理层作为企业的主要信息提供者,需要向股东提供公司有关的信息,以让股东了解企业的盈利状况,但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情况,这使得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的利益,然而,作为企业的主要投资者,股东需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是否对企业继续进行投资,则真实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尤为重要,因此,对于股东而言,会计信息不但要真实可靠,而且要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借入者,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利息收入来获取收益,因此,作为企业的债权人,无论是长期的债权人还是短期的债权人,他们最关心的都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信用等级,因此他们需要通过这些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从而决定是否还要为企业继续提供贷款和提前收回企业的贷款。因此,对于债权人而言,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盈利能力。
(三)供应商、客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供应商作为企业上游主要原料的供应者,其需要通过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信誉能力和资金周转状况,如果企业的信誉太差或者是资金周转困难,那么供应商就会考虑是否要为企业继续进行供货或进行赊销货物。客户作为企业下游的主要购货方,其需要通过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的服务等,通过权衡企业产品的性价比等来决定是否要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因此,对于供应商和客户而言,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其作出合理的选择。
(四)员工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员工作为企业的一部分,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其主要是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而获取相应的劳务报酬,因此,员工是否尽职尽责,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们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支付薪酬的能力以及各种职工福利的发放情况,以决定是否继续为企业工作,由此可见,真实完善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员工作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代经济的发展下,会计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更加重要,因此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要针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的、反映企业价值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2:16-21.
[2]徐飞.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会计信息质量需求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5:207.
[3]王强.利益相关视角下的会计信息需求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5,17:56-57.
摘 要 在分析关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研究的逻辑起点和新的观察视角;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英特尔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新逻辑起点下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并且从技术领先、商业模式、“新游戏规则”三个方面分析如何不断创造新的需求,适应环境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经营环境,以此带动企业自身和其它利益相关主体的新价值创造活动,实现共同进化。
关键词 动态能力 逻辑起点 质性研究
一、文献理论回顾
Teece,Pisano和Shuen(1997)提出“动态能力观”。他们认为,信息时代的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迅速改变着整个经济结构,环境迫使企业对能力存量不断进行质的改变,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为和高速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耦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1】。随着学者对动态能力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认为动态能力的概念离不开市场动态性的影响,市场动态是一个对企业能力发展和演化的潜在因素。
在动态的环境中,学者发现企业核心能力若不能更新最终会变成核心刚性,Teece等(1994)首先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概念正是为了调和能力刚性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矛盾,认为动态能力是改变企业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Zollo(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学习模式,通过它能系统地产生和改变其经营惯例,从而提高企业效率”。Winter(2003)把动态能力看成某种惯例或学习模式,未解决刚性问题,因为惯例和模式同样会形成刚性。Catherine(2007)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进行整合、重新配置和创造企业资源、能力,以此升级和重新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从而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竞争优势的持续行为指向,该文对动态能力的理解虽然完整,但是过于宽泛,很难指导实践。David(2007)认为,具有动态能力的企业不仅能够适应商业生态系统,而且可以通过创新和与其它企业和机构合作构建商业生态系统。(2007)认为,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是由企业内部人员等行为主体和战略能力、组织能力、市场能力、技术能力等构成组成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多数文献对动态能力定义和分析都隐含共同的逻辑起点:动态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为目的。然而,在高速变化、不确定、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中,如果环境难以预测,那么企业只能被动瞬时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以适应环境变化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不能作为动态能力研究的主要逻辑基础,需要从新的逻辑起点和新的观察视角来定义和分析企业动态能力【3】。
二、概念框架
从商业生态系统和价值网的观察和分析范围来看,企业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处于某个价值位和生态位,企业动态能力既嵌入在企业内部运行过程中,又嵌入在企业与外部价值网、商业生态系统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企业不再单纯地适应环境,而是可以通过创造新需求和新的游戏规则改变自身在价值网和生态网中的位势,并一定程度影响和改变环境。因此,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和难以预测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引导变化以培养自己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的一种长期的行动规划【4】。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把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由知识、资源、过程等各种要素构成的能够不断创造新需求和新价值,以实现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共同进化的复杂开放能力系统。在以创造新需求和新价值以实现共同进步为目的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以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环境而不完全受环境左右,把顾客、供应商、销售商、政府、研究机构、媒体等其他所有利益相关主体纳入系统作用范围,通过技术领先、新商业模式、“新游戏规则”等手段,不断创造新的需求,适应环境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经营环境,以此带动企业自身和其它利益相关主体的新价值创造活动,实现共同进化。因此,以创造环境和共同进化为基础的战略逻辑,可以使企业领先一步,作为定义和分析企业动态能力的合理逻辑起点。
本文从技术领先、新商业模式、“新游戏规则”三个角度出发,这是新逻辑起点的三个要素,后面的框架为动态能力系统模型,把二者有机的连接起来,建立模型(如图1【5】),研究如何提升动态能力,进而创造环境和共同进化的,企业更深层次的竞争应该是动态能力的竞争【6】。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7】: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1)。
Eisenhardt(1989)和 Sigvald Harryson(1998)在对企业集团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竞争力等研究的时候,采用具有质量保证的案例研究方法是特别适用的。本文以英特尔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公司网站、文献研究资料,其他网站报导获取资料,对英特尔公司如何以创造新需求和新价值提升公司动态能力的。
四、研究命题发展
1.技术领先与企业动态能力
英特尔作为商业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充分发挥价值链的作用,无论是从自身,还是合作者出发都创造出了价值。英特尔公司利用员工对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公司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专业销售等,再加上在技术上的不断投入,和其供应商、销售商方面的合作以及公司内部员工的人力资源配置,不断整合公司内部的优势资源,使得自身在整个商业系统中处于有利位置,并且为整个商业系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奠定了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基础,同时也加强了与供应商之间的相互依赖,最终促进了整体价值链上各节点的共同进步。技术作为英特尔公司的一种动态能力,并不是由于行业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的响应,而是不断改变和创造环境的驱动因素。
2.新商业模式与动态能力
2005年在平台化战略下,分为数字家庭、数字企业、数字医疗、移动、市场及营销事业部,2009年,英特尔宣布将原各大事业部,由新成立的英特尔架构集团统辖,其次,英特尔将旗下技术与全球制造业合并,由“科技与制造集团”(TMG)统筹。
新商业模式调整提高了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特尔变革效率的释放,英特尔公司从一开始的应付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冲击到主动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来掌控行业环境,使得从上游到中游甚至下游的公司都来应对环境的变化。
英特尔最大的竞争对手AMD公司引入风险投资剥离其工厂,成立新的芯片制造公司。而英特尔公司同时发表声明“英特尔是一家集成器件制造商(IDM)”,这是其重要的竞争优势。英特尔公司对于商业模式的调整,也是对于公司内部资源的调整,打破惯例。在公司各部门知识和资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商业模式的改变使得价值链上游和下游的企业都作出了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新的环境的变化。
H1-1:企业动态能力系统的建立和发展,除了需要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还需要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来加以过程保证,所以技术领先和新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新逻辑起点的重要因素。
3.“新游戏规则”
在计算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方面,英特尔有着三条著名的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按照定律使英特尔一直以所谓“每18个月推出新芯片”成为业内楷模,因此英特尔也成为信息革命中“速度”的代名词。凭借着技术领先的优势以及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创新,英特尔的快速增长使它成为世界第一大处理器制造商,过去是英特尔受控于生产商,而现在则是英特尔在控制生产商。
英特尔在控制整个产业链的道路上,绕不过比自己强大得多的IBM、惠普以及苹果、SUN这些巨头们。但与英特尔采取了迂回策略英特尔在这个商业价值系统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处于了价值链的上游,它控制了整个产业的主导权,并轻而易举地使一个垂直化的产业实现了到水平化的迅速过渡。
H1-2:对于“游戏规则”的改变的业规则和新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系统的的环境的变化,是企业通过内部条件对对外部资源整合,打破原有惯例,是企业成为整个商业价值系统的主导,所以“新游戏规则”可以作为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新逻辑起点的重要因素。
综合命题H1 - 1、H1 2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综合命题:
H1:在知识经济时代,大量技术与商业模式等知识蕴藏在企业中,企业能够通过这种途径来改变传统的惯例重构商业生态系统和价值系统,所以通过新逻辑起点的研究,企业能够创造生态链上的新需求和新价值,实现共同进化。
五、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了构建的新逻辑起点动态能力模型框架比较吻合的企业集团公司。新逻辑起点能够是企业通过内部和外部知识和资源的整合,使其在作用过程中创造商业生态系统链上的新需求和新价值,实现共同进化。由于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从经验性资料建构理论的方法,其并不等同于假设检验,而是一种与现实环境进行比较,初始检验真实性和一致性的理论,所以后续研究还需要拓展此领域的定量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培伦,尚航标,李海峰.组织能力:资源基础理论的静态观与动态观辨析.管理学报.2009.8:1104-1110.
[2]罗氓,刘永俊.企业动态能力丽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中国工业经济.2009.1:75-86.
[3]郭立新.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演化的状态变量与影响因素.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2008.6:142-148.
[4]刘力钢,李军岩,邹德新,程文广.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柔性战略透视.软科学.2009.6:98-101.
[5]曹,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8.6:54-65.
[6]王立文.动态能力观――解读企业竞争优势的新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179-180.
关键词战略联盟知识联盟企业竞争力价格联盟
1战略联盟的演进形态
战略联盟(StrategicAlliance)一词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1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Nigel)提出的。根据OECD的定义,战略联盟包括从短期契约式的合同协定到合资公司的一系列合作形式,其核心是双方通过共享,如技术、技能等资源以提高双方竞争战略的效率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企业为了突破自身资源与能力的缺陷,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能力,达到扩展新市场、研发新产品、增长新知识等战略目的而寻求适当的伙伴,通过一定形式的契约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网络组织,是介于市场与各层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机制。
1.1战略联盟的初级形式——价格联盟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产品之间的强替代性,导致产品的竞争在市场上体现为产品价格之间的竞争。因此,控制价格成为企业取胜的关键,此时价格是企业所渴望的最稀缺资源。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尤其是寡头市场中,寡头企业发现如果相互联合控制价格,而不是一味地打价格战,会给自己带来超额利润。于是在19世纪末,企业战略联盟以卡特尔的形式出现。卡特尔及其以后的经济联合组织辛迪加、托拉斯,基本上都是以控制销售价格及采购成本为目标的联盟形式。一般认为,这是战略联盟的初级形式,其特点是目标单一、合作比较简单。在产品差异度小、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产业中,价格联盟很容易被采用。
1.2现代意义的战略联盟——产品联盟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合谋来获取垄断、违背市场竞争中的公平原则、以明显的价格联合为目标的联盟已不合时宜,在此情况下,现代意义的企业联盟应运而生。对于现代战略联盟,美国战略管理家迈克尔·波特的定义是,“企业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这里,战略联盟涵盖产品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即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均有创造联盟的机会。其定义把股权与非股权合作均包括在战略联盟之中,这样极大地扩大了联盟涵盖的范围。
1.3新兴的战略联盟——知识联盟
在以往的经济社会,知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新兴的企业战略联盟便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知识联盟及相似的联盟形式。企业经营必须掌握的知识是一种组织知识,包括组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知识使用的非排他性和知识产品交换的高成本,决定了企业只有通过知识联盟,才能改善企业无法高效地获得自身所稀缺的知识资源的状况,并与其他组织合作做出新的创造。与现代意义的战略联盟相比,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学习和创造知识是知识联盟中的中心目标;知识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要比产品联盟密切;知识联盟的参与者范围较广;知识联盟比产品联盟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
2战略联盟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竞争的强度、方式、手段和策略,还是竞争的范围及结果都大大超出了以往。企业为了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技术、资本、市场和人才等资源结构,纷纷寻求与其他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战略联盟。许多世界级的跨国公司都是通过不断地购并和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使其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技术的控制能力和市场的竞争能力日益增强。
据美国的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咨询公司估算,在1995~1997年的两年间,国际间的各种经济联盟大约有15000万起,其中75%是企业间的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以不同形式结成的企业战略联盟的已经达到90%。所以,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没计,新工艺采用、新质量标准控制、新市场拓展等各方面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产品的复杂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所涉及的领域和学科越来越多。高科技产品从构思、设计、研制到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生产安排,质量控制直至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呈现出日益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已经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更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很难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实现其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应对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在不断地通过购并优化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开始对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转向合作竞争,其合作竞争的主要形式就是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实现既合作又竞争而避免两败惧伤的双赢战略。企业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联盟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步,从而使企业管理逐步形成了以合作和竞争替代单纯强调竞争为特征的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合并或兼并不一样,它是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过正常交易,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企业购并意味着投入大量资金,全盘接受对方企业的全部各类资产,操作复杂而且风险很大,而企业战略联盟则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它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种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谋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寻求优势互补,在合作的基础上强化其核心优势。
3战略联盟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产生恶性的过度竞争行为,恶性的市场竞争不仅会减少各自的经营利润,还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通过建立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可以既合作又竞争,共同维护有效的竞争秩序,减少应付激烈竞争的高昂费用,防止过度竞争。随着技术研发的日益复杂化,新产品开发的费用越来越高,企业承担的失败风险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分散开发风险,通过与相关研究机构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有效地降低研发费用,规避技术创新的风险。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在联盟范围内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经营资源,使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进一步节约某些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各种生产储备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是企业内部精细生产、外部组织内部化,寻求合作伙伴并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动机。企业通过购并可使其短期内达到规模经营,但如果购并产生的管理费用大大超过预期,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建立企业战略联盟。
企业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和竞争模式,因其不涉及企业内部组织的膨胀,又能有效地扩大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从而实现避免企业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因购并企业的管理风格不同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冲突,又可以通过联盟企业分享技术和市场等外部资源,并克服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把经营的风险尽量降到最低程度,可以说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以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手段。企业联盟使合作伙伴的专业化生产和分工的程度提高,在专业技术特长、零部件生产、质量控制、成品总装、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中的各自的相对优势得以整合,使最终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大提高联盟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科技的发展已使企业从技术自给转变为技术合作和互相依赖,而战略联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共同支付技术开发费用,共同承担开发风险,最后共同享有技术开发成果。企业战略联盟也是企业获得关键技术的捷径,通过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实现技术优势互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增加了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投资的风险,为避免在诸如竞争、研发、特许及贸易等方面的纠纷,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共同规范市场环境,共同参与制订游戏规则,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能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由企业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商,技术成果提供者、商品的销售商或商等组成的企业群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企业战略联盟之间的竞争。企业战略联盟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出现,它是企业从采购、生产、存储、配送、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全过程里所包含的计划、获得、存储、分销、服务等一系列衔接活动,及其在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可以预见,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环境里,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的实体资源来谋求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供应商、销售商、分销网络、顾客群有效地纳入一个紧密的企业联盟之内。
企业战略联盟在国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竞争战略,国内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趋利避害灵活地加以运用。既要避免国外企业已经在联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优势互补的企业战略联盟,以充分发挥企业战略联盟的优势,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给企业带来互补性的技术创新、资源和市场重新整合,联盟企业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传统文化和经营理念,借鉴和融合对方的文化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使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沈青.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13)
2宋华.网络化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力分析[J].经济科学,2004(4)
1.营销网络定义的发展
营销网络是从“大市场营销”概念衍生、发展而来,同时也大量借鉴了其他科学理论。实际上,这次变革是对传统营销理念的拓展。
Betty对于营销网络的定义是吸引、保持并增进顾客关系,营销网络时增进顾客关系的一种途径。
Gummesson对于营销网络的定义是:通过市场交换和兑现承诺获得利润,通过渠道网络与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其目的是期望企业与无论是顾客还是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之间建立起双赢关系,而且保持关系链上的各方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彼此的可持续性发展。
吉尔斯对于营销网络的定义,营销网络不仅是传统营销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企业与政府、公共机构、竞争对手、供应商、分销商以及企业内部雇员等六个关系市场,营销网络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联盟。
迈克尔波特认为营销网络是企业在产品的分销过程中需要联系到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集合体,这一些列的组织和个人在产品分销的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依赖,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的营销网络渠道。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则认为营销网络是指企业在对外扩张,推广产品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在国内外或者特定区域寻找合作伙伴,并与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战略联盟,营销网络的建立是为企业更好的推广产品,塑造形象等提高了方便。
美国营销学会,认为,营销网络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商和经销商(批发和零售)的组织机构,通过这些组织,商品(产品或劳务)才得以上市行销。
2.营销渠道与营销网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迈克尔波特认为营销网络是企业在产品的分销过程中需要联系到的所有组织和个人的集合体。这一系列的组织和个人在产品分销的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依赖,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有系统的,科学的营销网络渠道。这一渠道使得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能有及时准备便捷的输送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并能够通过对营销网络渠道末梢的控制,获得顾客最真实最直接的反馈意见。通过分析消费者反馈的信息,产品分销商利用营销渠道收集到的信息,企业能够快速的做出反应,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市场决策,对企业的经营和采取相应的行动都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形成企业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营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或个人。简单地说,营销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的具体通道或路径。营销网络具有五大功能,商品流通功能,营销推广和形象传播功能,信息采集功能,网络的兼容,吸纳人才,提供快捷、温情服务的功能。其中商品流通功能是指,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要通过营销网络到达客户的手中,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各种渠道相互纵横交错,便形成了网络,通过这一网络企业就可以更加顺利的销售自己的产品,使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的市场中流通。
营销网络的商品流通功能和营销渠道的功能相同,因而很多人在提到营销网络的时候都将二者混淆,从商品流通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营销网络的功能更加全面,营销网络传达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营销网络在传播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甚至利用营销网络来吸纳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顾客的反馈信息,经销商等等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企业保持更大的灵活性。营销渠道关系理论的兴起,使得营销渠道的功能变得更加全面,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和企业的顾客经销商建立利益联盟的关系,但是这种联盟和营销网络相比只是浅层次的。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营销网络是包含营销渠道在内的一种更加合理人性化科学化的营销渠道。
3.营销网络构建需要注意的问题
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市场营销及后勤等创造价格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都能有助于巩固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并为别具一格的形象奠定基础。商品分销活动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组织部分,营销网络及其所执行的功能是产品的价值链中的关键一环,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同时,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因生产规模的扩大,销量的增加而降低, 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成本领先。
因而,市场占有率和渠道成本就成为企业或组织选择营销网络渠道类型首先考虑的因素。公司在确定网络的结构时,也就是在选择渠道的数目,宽度及不同类型渠道相互组合时,将受到市场需求特点、产品特性、公司自身因素、竞争对手的因素、中间商、环境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最终目的是使得产品能够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接近潜在的顾客和用户,提高市场渗透程度,最终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利润最大化。
公司可以决定在一个或一些地理区域开展业务,或者面向全部地区,但是要注意地区之间的需要和偏好的不同、地区之间人口、气候、地理、风俗等条件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公司在不同地区对同一产品将采取不同的营销网络系统。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路有远近之分、好坏之分。路平距离近的才能算好路,只有最快捷,最安全的路才能算是好路。公司要形成一个完善的营销网络,首先要确定网络中一些主要的“结点”。产品总是先到达这些结点上,然后由这些结点向周围扩散,形成一个市场区域。这些结点可以是分公司、区域总部或等。
企业所处的营销网络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种营销网络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不可控因素,企业难以预测的,因此,企业的在营销网络构建时要以环境为依据,企业和渠道要主动去适应营销网络环境的变化。企业不仅要主动地适应和利用环境,而且通过营销努力去影响外部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营销网络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因此,重视研究企业营销网络环境及变化是企业营销网络设计和重建的基本前提。
具体来说企业的营销网络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短期不变性:环境作为营销网络外的不以营销者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第二,区域性: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宏观环境存在广泛的差异,营销网络构建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是不同的。于此同时。不同的企业的营销网络,微观环境也千差万别,包括供应商,顾客的偏好,员工的接受程度等,都对营销网络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这都是营销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三,波动性:营销网络环境是一个开发的系统,构成营销网络环境的诸因素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环境因素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第四,寄生性:营销网络环境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因素变化会带动其他因素的相互变化,形成新的营销网络环境。因此在构建营销网络时,要时刻注意营销网络环境的变化,与之适应。
参考文献:
[1]Daniel.Internet Marketing Strategy[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34(4).
[2]Mehrotry. Marketing Channels Structur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24(7).
[3]秦效宏.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8(4).
[4]王方华.优化营销网络和布局,促进经营模式的转变[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环境审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一、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中提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
格兰特莱杰伍德在其所著的环境审计与企业战略一书中指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
上述定义中虽然都把环境审计作为被定义的对象,但都是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因此,本文将它们作为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
二、我国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作用
用国家或行业的环保标准对企业单位的污染及治理情况、治理成本与治理效益进行审计,将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的重视。对企业的环境责任进行系统地评价和审计,将是环境审计的重要内容。
1.有利于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监督
国家制定了各种针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但由于监督不力,许多企业在利益驱使下缺乏进行环保的动力,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已制定的方针、政策,使这些环保的纲领变成了空话。
2.有利于企业解决环境法律问题
内部环境审计具有监督功能,可自行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是否违反了国家制定的环保法律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这不仅可以确保企业遵守各类环保法规,也可使其免遭经济处罚与制裁。
3.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益
内部环境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功能,可深入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在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后,进行改进纠正,节约各种成本,使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最佳利用,也要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目的,这样不但达到了环保目的,也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4.有利于企业树立自身形象
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并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可以充分表现出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动性,由原来被动的承担环保责任到现在主动地进行环境保护,可使公众对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供应商和消费者,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
5.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企业内部进行环境审计,不仅可以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价,还可以配合国家审计部门的环境审计工作,为国家审计部门提供更全、更准、更真的环境审计资料,协助国家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环境审计。国家审计部门也可通过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的环境污染进行约束,为企业的环境审计提供更加有效的建议与措施,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环境审计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环境审计成本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的矛盾
内部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企业的内审程序组织、实施内部环境审计,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具体体现在开展和维持企业的环境审计计划所需的成本和纠正内部环境审计发现的问题所带来的成本两个方面。
2.被动解决方式———加快环境审计立法
从国外环境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环境审计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时是作为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方法使用。一些企业为了检查和评价本企业环境管理情况,自发地制定了一些审计计划与程序,形成了独立性很强且没有统一方法的初期环境审计。进入8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对环境审计做出了规定,如国际商会公布的环境审计意见书。
3.主动解决方式———明确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能够获得的利益
(1)避免环境法律法规的处罚。内部环境审计有助于确保企业遵循应遵守的各类环境法律法规,并能因此而避免经济惩罚或其他制裁。无论是专门的内部环境合规性审计,还是全面的内部环境审计,都能够使企业保持对合规性问题的警惕,提高企业对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程度,并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的举动。
(2)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进企业的环境管理,降低环境管理成本。通过对现有生产流程、能源种类、能源来源和废弃物处理等进行评估,能够找出节约成本的机会,最终增加企业收益。
(3)减少保险费用。国外环境审计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保险公司在承保一个企业时,会关注这个企业是否存在因较差的环境绩效而造成的风险。当一个企业具有完善且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时,保险公司就会认为他们存在较小的环境风险,而企业通常能够享受降低保费的待遇。
(4)改进企业管理决策。企业的所有管理决策都要以可利用的信息及其他可利用资料为基础做出,信息越全面、质量越高,企业的决策就会越合理。企业自愿进行的内部环境审计既是良好环境管理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改进管理决策、提高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必然选择。
(5)改进环境管理并加强环境保护。当一个企业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就代表着企业的董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做出了保护环境的承诺。内部环境审计完成以后,向管理部门提交的审计报告中通常会包括企业对公司员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适当性和充分性的评价结论及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黄友仁,林起核.环境审计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