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生生物教学

中学生生物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生生物教学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个体层次;生命系统;整体性和稳态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教材中提出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方面的知识,生命系统的中的细胞,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而生命系统中各个层次都有紧密的相连,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为加强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生命系统进行正确的认识?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促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

一教材内容特点分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提到了关于分子与细胞的概念,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内容呈现在第一章,为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关于微观生物的认识较为浅薄,且这章内容中含有大量概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对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生命系统的相关内容即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内容,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活动的主体,以细胞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必然的要求。学生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原在初中时有所了解,对器官,组织以及系统有大概的认识,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在中考范围内,初中生物不在学习重点范围,因此学生对于生物课程中生命系统的认识不全面且没有深刻的了解,而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对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进行简单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实例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组织,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则是由细胞组织组成的能够协调配合的器官或系统构成活体生命,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龟等。个体层次是生命系统的局部,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生命性和整体性[1]。而生命系统的稳态则是通过生命系统的内部与外界环境产生信息的流动过程,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内部组织的平衡,也就是动态平衡性,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利用生命系统内部存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的稳态,从而达到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在个体层次中一般是动植物这类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生命系统的稳态是保持生命系统独立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生命系统中的各个层次都具有稳态,都与外界的环境产生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发挥生命系统整体性的功能,因此,总的来说生命系统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稳态,使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动态平衡。

二高中生物有关知识具体的教学措施

(一)将加法与流程图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对生命系统的了解

由于高中生生物知识结构较浅,生命系统的相关知识具有复杂性,且含有多种概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到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和稳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中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命系统不同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也就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有关概念,通过加法教学,为学生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深化[2]。生命系统中的内容概念较为抽象,而细胞层次又是微观生物,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能够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直观形象的将概念能够展现出来,加法的教学方法是将图文结合,彰显不同概念层层递进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具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前适当的设置引言,通过多媒体创设生物圈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环境下不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可以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例如池塘,青蛙,蝌蚪,流水,以及水中的微生物等,根据准备的这些课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流程图有大概的了解之后通过加法教学,例如池塘是一个生物圈,青蛙,蝌蚪等是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而这些个体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一个生命整体,其中个体还等同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而由池塘,青蛙,蝌蚪,流水,微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则等于无机环境,包括空气,温度,水等加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又包括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等利用加法原理对生物中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

(二)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对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的理解

生命系统中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得以体现,人体组织各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中,通过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这是个体层次具有的一种稳态。人体中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几方面中任何一部分的失衡都会导致个体层次发生稳态失调,而人体产生疾病则是由于内部环境失衡导致个体层次的稳态失调,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冒发烧等疾病都是人体稳态失调导致的后果,其中人体的稳态失调也与人体内部结构的组织系统有关,通过观察医院相关的检验报告分析人体内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人体内部细胞发生病变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个体层次具有的整体性特点[3]。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减少抽象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准确把握。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高中生物中有关生命系统这节知识是客观抽象的,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构建数学模型,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抽象的生物知识概念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对此理解,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是关于生命系统的内在环境变化及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并且生命系统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构建设计模型与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使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内部环境能够直观的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通过开展生物实验,在显微镜和相关生物仪器设备下观察青蛙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在静态与动态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捕捉蚊虫时神经系统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此外,在生命系统的教学中还应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可以直观的显示出个体层次的动态变化与调节机制,用数学模型的相关数据表明生物规律,了解个体层次的变化与稳定,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来收集相关资料数据,考察资源的合理性与可行性[4]。还可以进行生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个体层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整体联系,以及个体层次中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平衡稳定,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教学的价值体现

生命系统是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流的过程,并在不断地变化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平衡稳定,也就是说生命系统是具有稳态的。由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又可以独自成为生命系统,且生命现象与自然界其他物质现象不同,具有独特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让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且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在宏观和微观中加强生命系统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且用有力的数据体现了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这一概念,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由于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概念较多,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生物基础较差,且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生物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个体层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传递与能量转换并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系统稳态。这是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相关概念,丰富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拓展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郑文杰 单位:潮南区砺青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认知的教学策略——以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34-37.

[2]陈维,汪忠.系统分析与模型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与案例[J].生物学通报,2008,05:28-31.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第2篇

生物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按照指定的条件去进行的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我近年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做法:

一、做好实验室物资管理

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生物学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全心全意投入到实验室管理中。平时主要做好建帐、保养、维修等各项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高效作用,为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提供最佳服务。

1.生物教师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及计划采购工作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需用哪些仪器,哪些药品,生物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规划;对新采购回来的仪器要认真核对数量,查看仪器说明书,检查仪器附件是否齐全,整机有无损坏等。然后贴标签,注明仪器编号、名称、规格、数量等。

2.生物教师要做好仪器设备的登记建帐工作

实验室要要做到账目清楚,查点方便,必须建立好“三本帐”即:总帐、明细帐、低值易耗品帐。做到帐、卡、物相符。

3.生物教师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陈列和摆放工作

仪器设备的陈列和摆放,应按科学分类、整齐美观、陈列有序、取用方便的原则来摆放。

4.生物教师要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工作

平时做好清洁除尘工作,模型及腊制标本要在柜内放樟脑,防止害虫侵蚀,浸制标本要注意封口的严密性,并及时添加防腐剂。实验完毕收回的仪器要及时保养,如:有的要擦油,有的要清洁干燥,有的要将部件复位等等。

二、实验室制度管理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提高实验开出率,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制定本学期的实验计划,各年级的实验课,课外活动的计划。如实验课的开展必须以各备课组为单位,保证同年级同一个实验能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

三、实验课的准备工作

生物教师要按照实验要求提前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并对准备好的实验要事先做过,特别一些细节问题,只有通过教师亲自操作才能掌握,做到心中有数。

四、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管理

1.建立实验小组,定组定位定仪器,上好实验课

教师在上实验课前把全班学生编成若干实验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上课时,各组对号入座,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巡堂指导,处理有关问题。实验完毕由小组长分工,按要求清洗整理好仪器,经实验教师验收后方可离去。

2.课前布置预习

通过预习,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器材药品、实验步骤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让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注意事项要事先了解。如:取送方法要正确,镜头的保护,如何正确使用粗、细准焦螺旋等等,防止上课时盲目操作,甚至损坏显微镜。

3.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上实验课时,学生经常会对实验桌上的仪器充满好奇,乱动乱操作,既分散听课注意力,影响上课效果,又容易造成仪器的无端损坏。因此要告知学生仪器摆放规范,不能混淆溶液,胶头滴管不能混用,实验完毕应妥善处理废液等等。

4.做好实验前的演示

实验前的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把握实验流程,提高学生实验完成率。如教师规范演示操作一遍,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这样能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有的实验比较难观察,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如“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实验,用投影播放效果就比较清晰,学生比较容易观察。有的实验操作比较难,我就把多年实践的经验提醒学生,大大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如“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第一次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本实验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进行生物实验的积极性,而学生在这个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撕取的表皮太大,带有叶肉,会发生卷曲 ,制成的临时装片有气泡,影响实验的观察效果。我就强调学生注意:⑴用小刀在洋葱鳞片叶上划出边长为0.5cm的小方格,再用镊子小心撕下表皮。⑵在载玻片上滴两滴清水,再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⑶将撕取的表皮的外表面向下放于水中,这样表皮展平又容易完全浸在水中,而不产生气泡。这样做出的装片比较成功。

5.做好实验过程的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巡堂帮助指导,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演示纠正,实验完毕,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结果的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或找出实验失败原因等等,最后完成实验报告。

五、开放实验室,搞好课外活动

1.每天第八节课后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让那些实验失败的学生重做课堂实验,或让有些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自行设计开拓性的实验。

2.指导学生自制教具

如自制细胞结构模型、DNA结构模型、关节模型等等。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为学校节省购买模型的开支。如有些学生自己带些鱼、虾、蟹等小动物来,我就利用课外时间指导他们制作了一批动物标本,平时既可提供给其他同学参观学习,又可以参加标本制作比赛。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得到了大大提高。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中学生物;教学策略

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理论体系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联系密切,对人类诸多活动有所涉及,如若将生物知识融入人类社会实践中,对提高生活质量有利。生物学科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却高于生活。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学中,有必要回归生活,因而中学生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从生活教育视角着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感悟和提高学习效率,推动中学生物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生物教学要求

教育是一种生活艺术,在生活教育视野下,对中学生物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从教学观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师生交往。其次,从生物教学目标看,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人文教育、人与自然和谐教育、辩证唯物教育、科学教育等。在教育实践中,中学生物教师将教育回归生活本质,对增强教学效果和适应中学生物教学要求有利。

二、生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生物教学策略

1.挖掘教学资源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增强生物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此,中学生物教师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增加生活体验,善于发现生活和思考生活。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加强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早春播种后需要用塑料薄膜对种子进行薄膜覆盖,该种方法充分运用了生物教学中的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覆盖地膜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地表土壤温度,从而促进种子萌发。其次,师生应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从中发现生物教学资源。再次,借助谚语、诗词等,对生物教学资源加以充分挖掘,以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例如,用“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来考查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产的作用。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来表明蜻蜓的产卵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生活常识,而且可增强对生物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师将生物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为生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对增强中学生物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

2.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

从生活教育视野看中学生物教学,教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首先,采取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使生物教学和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例如,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花盆中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塑料袋上出现水雾,强化了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其次,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将抽象的内容转为形象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教师找来洋葱,将洋葱切片,让学生对显微镜下的洋葱细胞进行观察,学生能够明确植物细胞的构成形式,该种教学方法,对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此,学生对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彰显生活教育的优越性。最后,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以增强理解。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生活教育视野下,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目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中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性学习、探究型学习、合作型学习三种新型模式,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逐渐学会学习。首先,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而安排学习内容,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不断深入学习。其次,在探究型学习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分配任务,为学生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能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高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既能实现引导学生从合作中解决生物知识问题,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为生活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长期以来,中学生物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导致教学成效不明显,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然而中学生物教师从生活教育视野着手,采取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使中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知识,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能够将生物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第4篇

高中生物教学须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其创造能力,培养其学习能力。中学生物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中学素质教育广泛引起社会关注。新课标指导下的素质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教育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物素质教学,教师应加强自身的能力素质的建设。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的建设,是中学开展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给予教师以更多的深造机会,促使其为学校更好的服务。

在中学生物教学前,教师须有效备课,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活化教材。教师能吃透教材,教育自然有效果。备课组据新课标精神,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主旨,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地构建。同时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核心,瞻前顾后,通篇考虑。在不改变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将生物文本教材情景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使生物教材知识生活化、科学通俗化。把生物知识点与社会联系起来,教学自然有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联系现实生活教学。生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当今的社会问题如环境、能源、粮食和人口问题等均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基于生物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在中学生物学科中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为生物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的生物素质。在传统的生物教育中,学校、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使得学生缺少实践能力。中学生物教育要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实践相结合。当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其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时候,便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现实自然,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广告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生物活动是培养学生生物方面素质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学校要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如开展生物考察等,这不仅吸引学生的参与,也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注重生物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的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实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失败,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不畏困难,树立成功的信心,提高耐挫的心理素质。通过解决实验问题,延伸学生的注意,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如实验中,教师可给学生说明实验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如艾弗里的实验说信服力不强,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利用生物实验,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的同时学到知识。

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过程是其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学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难以消化。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可引领学生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让学生领悟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教师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步骤,使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这样处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还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学生生物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培养 生物素养

生物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一点见解。

一、教师应全面提高个人生物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就必须成为一名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编写的方式、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具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要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与反思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把握教材,关注教学细节,使自已的教学课堂成为向学生成功渗透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效课堂,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息相关,以培养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1.巧设导入,激发求知欲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走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开端,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如在引入《人的生殖》时问:同学们作为人的个体,你知道自己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你的身体是如何形成的你知道吗?从而引起学生的猜想,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情境中进入学习。

2.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追求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认真梳理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大量事例,如通过遗传关系、利用杂交技术获得的杂交水稻,实现粮食增产,解决了人类粮食短缺问题;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在临床上的运用,为人类带来了健康等。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例子,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为学生形成生物科学素养打下心理基础。

三、抓好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

初中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很贫乏,由于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对生物课特别是生物实验课兴趣较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在对学生进行实验课的重要意义和实验目标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培养,要避免空洞地说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实验课的重点,如果观察不好,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一是要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在观察中除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外,要引导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及时给予鼓励。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严格按顺序观察不仅能提高观察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果操作不得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爱做实验,形成素养。操作技能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使学生都能动起手来,对有惧怕心理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帮助,使他们逐步消除惧怕心理,让他们多接触仪器和标本,时间长了,就自然地敢动手操作了,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自然水到渠成。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实验中要重视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前,我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解决那些问题?要注意些什么?然后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和教师的引导,就可让学生的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并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白实验步骤设计的意图。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办,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想出答案,通过不断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