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决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4-03

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短期内新建和改造近百个体育场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也能给建筑业快速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契机。为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大规模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是第一次,其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

从2001年7月申办成功到2008年8 月正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建设和完善运行三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底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组建筹备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启动市场开发;2003年底至2007年7月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陆续开工和基本建成比赛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制定赛时运行计划,开展多项赛事筹备工作;2007年7月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完善运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在奥运会前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测试场馆和城市设施配套条件,演练赛事组织管理和城市保障工作,使全部筹备工作逐步就绪。

1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问题的形成

从上述筹备工作进程可以看到,场馆设施建设是奥运会筹备中开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其它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从筹备工作的前期即开始了场馆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加强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标准的编制,完善项目决策依据。规范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管理,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原则上在初步设计等后续工作中不得突破。在实践中,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1) 根据奥运会基本赛时使用要求进行场馆建筑方案设计

2)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场馆建设规模(包括主要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

3)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规模进行场馆建筑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由于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设前期工作规模,上述“环环相扣”的工作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设规模。

有效地控制建设规模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是构成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其中基础指标是建筑面积。因此,控制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筑面积。

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各场馆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各场馆设施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和建设总投资不得超出已批准的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控制数。

由于场馆设施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的逐步深化过程,因此对使用需求的满足只能随设计深化的程度来逐步落实。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仅在可研程度,目的是解决建设立项问题。场馆设施的各个赛时使用者尚未到位,各方面提出的使用需求还较为笼统,多在需求分类层面上。对建筑面积的测算主要采用按照既往同类经验值进行框算的方法。到了初步设计阶段,场馆设施已立项,各赛时使用者已明确。他们不但会从各自负责业务工作的角度强调各自需求的合理性和重要程度,而且往往还会提出新的需求,以尽可能地使自己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相应在场馆设施初步设计阶段,各赛时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内容细化、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使用需求的膨胀通常会引起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大大超出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控制指标。

在所有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不可能得到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区别分类、合理排序,在已批准的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范围内解决全部使用需求?这就构成了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

2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运筹学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解决在实践中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而前者是场馆决策,后者是组织实施。因此,应选择规划设计阶段作为控制建设规模的研究对象。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赛时使用者已经基本明确。这些使用者对未来场馆设施使用功能所提出的要求,就构成了奥运会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赛时使用功能需求,即规划设计阶段的需求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使用需求的无限膨胀引起场馆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不合理的建设规模又不能为奥运会举办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研究解决好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与场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使场馆建筑设计实现对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才能有效地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

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1)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选择场馆规划设计阶段作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场馆建设可研报告确定的建筑面积作为总目标,弄清规划设计阶段的所有需求影响因素。

2) 按照区别是否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是否可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对所有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甄别,找出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引起建筑面积扩大的真实影响因素。

3) 对真实需求影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4) 结合奥运会赛事组织和场馆建设实际工作,建立判断准则的数学矩阵。以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投资作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准则,分别计算出不同的权重数据组。

5) 进行数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

6) 运用计算结果对真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对策。

3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探讨

3.1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给城市的宝贵遗产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将举行开、闭幕式和足球、田径比赛,可容纳观众91 000人(其中临时坐席11 000个)。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重要设施。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国际奥委会、国际田联、国际足联及其它有关组织机构都对国家体育场的奥运会赛时使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都强调各自需求的重要性并努力使之实现。随着规划设计阶段的深入,开、闭幕式设计、安保、交通、观众服务等赛时使用者逐步明确,各方提出的赛时使用需求更加具体并不断膨胀,达到12个方面之多。

但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就已经确定为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同时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还必须考虑赛后使用要求和在可研报告确定的建设总投资内限额设计,因此,膨胀的使用需求与已确定的建设规模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实际工作中,奥运会组织方在“穷尽需求”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大量赛时使用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甄别和制约机制,曾一度引起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大大超出已批准的建设规模。通过采取措施虽然进行了压缩,但在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反弹”。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来合理地确定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需求影响因素,并将这些需求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队,在建筑功能设计中对它们区别分类,合理优化,是有效控制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的基础工作。需要寻找一个科学可行的理性方法来解决。

按照区别是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解决,还是可以通过赛时组织或搭设临时设施来满足,以及是否可以对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的原则,可以将国家体育场面对的12方面需求因素甄别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运动员和赛事管理人员需求、观众需求、贵宾需求、新闻媒体需求、竞赛技术需求、竞赛服务需求、安保交通需求、临时设施需求。

目标层G: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即对应于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影响因素排序。

准则层C:代表三组不同条件,即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制约条件。

措施层A:经过甄别归纳出的8个真实需求影响因素。

在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实际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对上述8个方面使用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区别分类,合理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目标评价排序问题。由于评价排序的对象都是定性的,评价的过程可以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通过建立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图1)来求解。

按照上述模型所生成的判断矩阵,经过运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最终排序结果分析如下: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如果以满足赛时需求为主要目标,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需求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它各方面使用需求因素。因此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的诸多赛时使用需求中,应当选择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功能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的首要满足目标。

如果分别以赛后经营管理和满足已确定的建设投资控制数为主要目标,则相应的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但是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因素和观众需求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仍在最前列。这意味着即使以满足国家体育场的赛后经营管理和场馆建设总投资为目标,也必须将运动员与赛事管理及观众的赛时使用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赛时临时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就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在考虑国家体育场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总投资时,可以通过减少场馆永久建筑和设施规模、增加赛时临时设施设置的措施来兼顾赛时使用、赛后经营管理和降低建设成本。

3.2几点思考1) 从国家体育场的应用尝试可以看出,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对所有赛时使用需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以达到在建筑设计中对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进而控制建设规模的目的。

2) 应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排序计算的结果,与当初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反复纷繁的讨论后,采用定性方法选择的以赛时使用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首要满足目标的实际做法是一致的。但采取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简捷易用,效果直观,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在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参与讨论的各赛时具体使用者之间采用量化明晰的方式彼此沟通,并提高工作效率。

3)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还可以区别以赛后经营管理作为首要满足目标和以控制建设投资作为首要满足目标的不同情况,通过对各使用需求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排序,对场馆设施建筑功能设计的不同结果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出兼顾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控制建设投资这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和相应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奥运会场馆设施在建筑功能设计时实现多方案比较和设计优化。

4)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分别选择以满足赛时使用功能需求、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投资作为主要实现目标时,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和观众需求在所有使用需求因素中均排在首位。这反映了奥运会比赛场馆设施的建筑功能设计首先要满足体育功能,也与体育建筑设计建设的基本宗旨相一致。5) 在以满足赛后经营管理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和考虑控制场馆设施建设投资时,可以采用大量搭设赛时临时设施的方法来实现奥运会场馆设施赛时赛后的转换。这为综合考虑场馆赛时赛后使用,和根据不同场馆建设项目的情况,采用不同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赛时使用要求提供了多种实现对策,也为控制场馆建设投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6) 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的时间表明,组织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固守于已有的常规模式和主要靠采取行政手段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及时破解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鲜问题,就无法完成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认识体育运动赛事组织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性、多样化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去创造性地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方面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这里探讨的虽然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前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随着2007年场馆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这一应用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也没有机会回到奥运会场馆建设工作中去具体应用了。但是对于今后其它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城运会),以及类似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备和设施建设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借鉴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08年奥运会北京地区31个比赛场馆基本情况(2005年2月版)[R].北京: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2005.2.

[2] 《奥运工程设计大纲》编写组.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R].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2002.

[3]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设计管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预控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项目实施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这里,结合自身在设计管理岗位的工作经历,浅谈房地产开发中设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1 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与开发管理活动。在房地产开发中,设计管理基本贯穿于整个项目开发过程的始终,从前期土地获取中对于意向地块的规划研究分析,到土地获取后开发建设中的设计过程管理,一直至施工建设中的技术配合和效果控制等内容都需要设计的配合和确认。由于工作中设计管理部门主要是选择和安排设计单位完成各项设计工作,部分从业者及非从业者以为设计管理就是“管设计院”,就是“催图”。 这些在粗放管理形式下形成的观念是对现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设计管理的曲解。在行业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作为业主方的设计人员,我个人认为,设计管理定义中提及的需求、计划、组织及研究在房地产开发中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①阐述明确的任务要求②建立高效的组织③编制并执行合理的设计进度④有效地的技术管理⑤控制各阶段的成本目标。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才能向市场提供接受的优质产品,才能使供职的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局面。下面就围绕这几点,来对设计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1.1 明确任务要求

作为业主方的设计人员,如何通过对设计单位的管理将公司原则性的宏观的决策意图,落实到微观的设计图纸中,用以为施工阶段提供依据性的设计文件的首要工作就是明确任务要求。制定合理有效的设计任务要求,是业主方对设计单位管理的根本,也是业主方的设计人员对设计文件的评判标准。

设计任务要求不但包括各阶段设计任务书,还包括设计过程中针对设计调整所提出的要求,甚至合同当中的一些要求都属于设计要求的内容。制定编写任务要求是个很复杂繁琐的过程,作为业主的设计人员要参与到市场调研与策划直至形成产品定位报告;参与到成本测算,在施工图设计任务要求中需要确定限额设计的限值;参与到总体开发建设的进度编制中,用以指导编制总体设计计划等等。好的设计任务要求并不只是针对设计规范,不是光要求设计成果符合规范要求,而是要跳出设计来谈设计,更多的参与到策划、测算的工作中去,站在产品定位的角度,或者说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设定客户的好恶形成合理有效的设计任务要求,将业主的开发意图、策略、以及使用功能要求完整、清晰的传达给设计单位,避免让设计单位走弯路,指导设计单位完成设计成果。

1.2 建立高效的组织

这里的组织特指项目委托的设计单位的集合。在设计策划阶段的前期阶段,必须清晰的建立全部设计内容,将其合理的分解成多个工作包,对每个设计工作包明确内容、要求、目标、时间,并建立这些工作包之间的工作界限和责任关系,使不同专业和专长的分包方—设计单位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工作包,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设计成果。

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按照专业及阶段的不同,主要会有如下组成:

①规划方案设计单位;②建筑方案设计单位;③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④景观方案设计单位;⑤小区管网综合设计单位;⑥室内装修设计单位⑦市政专项设计单位(依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增减,详见下表)。

在我开发建设的最简单的项目工程完成下来,所涉及到的单位没少于10家的情况。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建立高效的组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设计单位时,我一般情况下会兼顾以下几个原则:

①擅长原则:建筑设计市场层次、水平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开发项目所涉及的设计内容都需要顶级设计公司完成。有些公司擅长公建,有些擅长规划和住宅设计,有些是购物中心。因此对于每一项设计内容都要挑选资质和业绩符合项目要求的设计公司和团队来完成。

②成本原则:这里说的是设计费用的成本控制。项目在可研阶段,会依据以往的经验,根据项目的定位,确定总的设计费用,比如说确定中低档住宅30元/m2,那设计委托就要围绕这个限额进行选择。

③“认识”原则:尽量选择以往配合过的设计单位,这样他们的沟通成本会降低。比如在笔者操作的一个项目中就是聘请了SOM与建设部院分别担当概念方案及施工图的设计,而他们正是金融街项目的设计组合。

④技术优先原则:业内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技术好的设计单位配合度差,而服务好的设计单位技术相对欠缺。在这时,由于技术的偏差,很可能对项目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加之技术问题的改进不是一朝一夕,权衡二者后,以技术作为更重要的选择条件。

选择好设计单位后,通过合同、任务要求来管理和考核设计单位,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 1.3 编制并执行合理的设计进度

房地产项目开发是房地产建设单位的一种投资行为,讲究投资回报率,项目从购地到建成销售的时间越短,其资金回笼越快、投资回报越大。而设计成果的完成的时间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中的报批、施工等下一步环节,因此要对总体的设计进行计划、进度管理。总体设计计划的编制应该是在保证各个专业设计时间基础上,能够将设计中各阶段进行完毕,同时保证下一步设计成果需求部门的时间节点。 总体设计计划绝不是各专业设计计划的简单叠加,要形成相应的时间穿插,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缩减时间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让各专业设计形成有机的结合,下面通过几个事件相关性的例子来说明:

在进行方案规划设计的汇报这个节点前,要产生景观方案设计单位。在

汇报时刻,因为每个设计单位关注点不一样,比如建筑方案设计单位更关注单体本身的形态,而景观设计单位更关注单体以外的空间,让他们在听取规划汇报时刻,都联系自己的设计部分,更能发现规划中的问题所在。

②景观设计中的方案、初步设计的时间节点一定要与小区管网综合的方案、专业管线的施工图的设计节点发生联系,一定不能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因为在室外可能存在大量的构筑物,比如雕塑、院墙等,很可能与某个管线的井发生冲突,实际上相当于两个设计并行发展,增加会审的环节。 1.4 技术管理

在设计管理的管理工作中,是以技术为前提的,在通过流程把过程规范的同时,具体的工作还要靠相关专业的技术的应用。作为业主方的设计人员,区别于所聘请的设计单位中设计人员最大的一点就是后者是技术的确定管理者,而前者是各类技术的提出者。

通常的技术管理工作分为以下几类:

①任务要求的编写:结合规范、成本等其他的要求,通过设计语言将产品定位表达成为任务书。

②技术方案对比:比如结构部分基础选型的工作、公建建筑中中央空调选型工作等,这都是要组织设计单位进行技术分析,在多方案中对比成本、时间等综合要素来得出方案选型结论。

③设计成果的审核:这是充斥在设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角落,方案过程文件的交流、汇报的听取、图纸的审核等等。

1.5控制各个阶段的成本

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是全面控制造价管理工作的关键,统计资料表明,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为60%-70%。在实际开发中,由于开发进度的要求,项目存在着可行性研究时间周期短,缺乏多种方案的比选,对材料,设备的选型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比对,容易出现投资难以控制的局面。

作为业主方的设计人员,要针对以上问题,克服存在的客观困难,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尽力去解决问题,加大成本管理的力度。下面通过几个方面的做法来说明:

①选择品牌设计分包商,调动主观能动性。

通过设计招标确定设计团队后,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设定设计成果质量方面的条款,实行节奖超罚。视第三方监理单位对施工图进行评审和优化的结果确定奖项的支付与否。有了这种良性的刺激,设计团队工作更主动,考虑问题更全面。

②在合同中制定限额设计的主要条款。

限额设计是根据经审核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投资估算来控制初步设计,根据审核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来控制施工图设计,也就是将上一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行分解到各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

③设计中注意本土化和标准化。

例如在公共场合的装修中,多采用耐滑,易清洗,抗氧化的材料,增加公共区域的使用寿命。在园林设计中,以本土植物为宜,提高成活率。水景不易过多,降低日后的运营造价。采用标准化产品,可以有效缩短设计技术准备时间,降低管理造价。

2 结束语 设计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中是重要的环节。好的设计管理以过硬的专业技术为基础,要靠流程、制度去保障。由于篇幅所限,只是简要结合工作对设计管理工作内容予以说明,希望能够引起从业者的高度重视,认识到设计管理工作内容中的技术和管理的含量,更深一步将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的设计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金瓯.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中业主设计策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措施研究城市建设 2010第12期[2]刘小平. 浅谈设计管理在房地产住宅项目中的重要性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年第12期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设计阶段 工程造价造价控制 造价管理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工程造价领域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工程造价控制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设计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可以较好地实现投资、工期及质量三大控制目标的有机统一,从而成为现代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工程建设中,只有把造价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才能真正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就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对建设工程的投资行为进行计划、预测、组织、指挥和监控等系统活动。建设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即是对建设工程投资较准确确定的重要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工程控制不力,超投资的工程项目屡见不鲜。这既影响业主的投资效益,又会令业主超出预算,以致使业主出现资金困难影响以后的经营管理,甚至出现拖欠工程款等问题,因此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手段是设计,目前绝大多数业主却很少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成本控制,他们认为设计对成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设计阶段是工程成本控制的最重要阶段。

设计方案优化程度,设计图纸是否完整清楚,都会影响工程总造价。在投资确定的基础上,应该采取限额设计,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及各个专业设计时都要具有造价控制的意识。在可研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应将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中的功能分析相结合,遵循PDCA循环的模式,既要做到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效益,又要保证设计质量,从而达到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在结构设计当中,应对不同结构方案分别做出经济分析,根据使用功能选择最合理的结构力案,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实施意图的过程,是工程建设的灵魂,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关键性环节,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设计是否经济合理,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实行设计招投标制度比较选好设计单位

目前我国的设计招投标仅为初步设计阶段的招投标,一旦方案中标,则整个设计全包。设计单位的优劣直接影响设计产品的优劣,而设计产品的优劣又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因此选择设计单位就是控制造价的第一步。通过招标来选择设计单位是很好的方法,在招标文件中要特别详细说明内容要求、造价控制指标等,否则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会提出增加设计费的要求。因此,建议从制度规定上增加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招标,优选设计和施工方案,使设计单位从头到尾精打细算,认真完成设计,并且通过竞争,提供质优价低,安全适用的施工蓝图。例如。砖混结构的建筑和框架结构的建筑就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砖混结构的含钢量为≤25kg/m2 ,而框架结构的含钢量为≤50kg/m2。对于深基础建筑可考虑采用箱式(地下室)基础。以

提高建筑物的使用率。达到节约的目的。选择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可以使投资成本大幅降低。

2 提倡实施设计监理

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设计人员对建筑的经济性认识不够。盲目追求高标准或刻意加大结构的保险系数,造成造价偏高。因此可以选择合适的造价咨询专家从初步设计阶段即对工程造价进行监控。造价咨询专家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利用同类建筑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拟建建筑按照不同的设计方案,根据现有的价格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编制估算书;在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对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公用设备布置做出造价比较,及时为设计人员提供相应的经济指标;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做好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作,减少设计中的错漏现象,干预设计中出现的不必要的浪费,达到控制投资,优化设计的目的。

3 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施工图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做出决策。限额设计指标经总设计师提出,经主管院长审批下达,其总额度一般只下达直接工程费的90%,以便总设计师留有一定的调节指标,限额指标用完后,必须经批准才能调整。专业之间或专业内部节约下来的单项费用,未经批准,不能互相调用。

4 建立工程设计评审机制

工程评审机制是对工程设计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先进性进行评定审核的过程和方式,通过对工程设计方案的评审,对设计方案中的构造方式、基础形式、所用材料、设备种类、型号等进行评

审,考虑其对工程造价和功能的影响。因为不同的构造方式、基础形式、所用材料、设备种类、型号等对工程造价和功能影响是不同的。比如某装饰工程,因为其设计图纸不够细致认真,造成设计4kW 的电

线本用6 m2 就够用的了,却设计成了16 m2 电线,投标单位却通过看图知道这里设计错误了,日后施工过程中肯定是重新变更的,所在该项目上投标单价比较低,待日后设计变更时再要求新的单价,从而造

成了工程造价不必要的浪费和给投标方钻了空子。

5 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设计变更,对非发生不可的变更,应尽可能提前实现。变更发生越早损失越少,反之越大。如果在设计阶段变更,只需要修改图纸,其他费用还没发生,如果在施工阶

段发生变更,不仅要修改图纸,设备材料还要重新采购,而且还要拆除,势必增加工程造价。

6 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

目前有很多新技术新材料可以起到节省成本、提高效能和缩短工期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可突破传统的设计方案,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要不断更新才可以改变传统方式,才能提高效益,节省投资。在国外已有不少国家允许施工企业参与工程设计或设计施工一体化,减少设计和施工相分离的状态。设计与施工相互沟通、靠拢能使施工企业为设计单位提供最优化的设计方案,将长期施工中所积累的经验融合到设计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设计水平,把降低成本、提高设计质量落实到实处。

7 采用合同措施有效控制造价

针对目前设计人员经济观念淡薄,设计变更随心所欲的现象,应在设计合同经济条款上,增加设计变更及修改的费用额度限制条款,如设计变更费超出施工合同价的某一比例(如5%)时,则扣罚一定比例的设计费(设计质保金)。采取一定的约束力是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控制的一种举措。

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的设计费支出只占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l% 以下,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75%以上,且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应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重点来抓。项目初步设计概算要有一定的准确性并达到国家或行业规定的深度,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只有工程造价人员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作好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通过优化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方法;重点

前 言

竣工结算审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审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工程竣工结算审计质量,审计工作应遵守《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做到审计依据充分合法,审计证据客观真实。

1 了解项目概况,理清审计思路

该桥梁工程设计标准为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桥梁全长1068m,其中主桥长度为380m,为反对称五跨连续双钢塔斜拉桥,跨径组合为2×50+180+2×50m。北引桥长326m,为现浇箱梁与预制安装小箱梁先简支后连续的组合结构,南引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现浇箱梁。

在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后,审计方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详细的背景及前期资料,如: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招投标、评标、协议等资料。以便审计人员对工程情况的进一步了解。

接下来,审计人员应首先熟悉工程招投标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了解工程基本情况的同时,主要注意这些文件关于该工程具体的、专有的条款。如招标文件中关于项目内容的具体描述和要求,商务标的编制说明,合同的专用条款等。这些内容是进行竣工结算审计的最主要和直接的依据,也是对工程变更签证审核的前提,必须全部理解吃透,以确保审计结论的充分、合法、合理。

审计人员根据项目资料实际情况并结合审计经验,确定了本项目审计的思路:重点抓程序,管理不放过,变更要合规。因此审计人员把以下几点作为实施审计的重点:

(1)基建程序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及有效性。

(3)重大变更的的真实性、合规性。

(4)工程结算和现场签证的真实性、合规性。

2 结算审计方法

熟悉立项文件、招投标文件、BT协议、合同、初步设计图纸、竣工图纸、内控制度等资料,重点关注内控制度的完整性、执行力以及招标文件、合同书对结算的约定条款。

2.1 工程变更审计方法

2.1.1 工程变更案例情况介绍

钢箱梁落梁方案的变更。该工程主桥为钢箱梁结构,结构复杂,塔梁互为影响,施工难度大,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中推荐钢箱梁安装采用顶推法进行施工。2008年11月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评审会议评议,经过对线性控制、局部应力控制、施工难度、施工进度等方面比选,与会专家建议采用满堂支架法架设钢箱梁,由此青林湾大桥钢箱梁安装方法由顶推法调整为满堂支架法。

满堂支架方案设计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就满堂支架总用钢量便从原所需的1707t增至3312t,钢箱梁落梁方案由顶推法调整为满堂支架法增加费用866万元。

又因,钢箱梁安装设计参数调整,钢箱梁落梁施工在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中被称为钢箱梁落架施工,在2008年召开的宁波市青林湾大桥工程钢箱梁落梁方案讨论会上,与会专家提出青林湾大桥落梁施工与常规落架施工有较大区别,与会专家均一致认同:“青林湾大桥钢箱梁落梁高度达0.835m,为超常规落梁,项目部积极同业主、设计、监理、监控等各方沟通,又多次联合实用动力(上海)、柳州OVM公司、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厂家、科研单位交流进行技术攻关,最终确定采用实用动力(上海)液压有限公司提供的PLC控制的多点同步顶升(下降)液压系统来实施整体、同步落梁施工作业。签订的合同价为560万元。

2.1.2 钢箱梁变更审计过程

以上钢箱梁支架方案变更一是增加了满堂支架费用866万元,二是因钢箱梁安装设计参数调整,超常规落梁增加费用560万元。

审计人员在审查钢箱梁安装变更时认为:

(1)首先设计推荐的顶推法方案和专家组讨论的满堂支架法方案均为可行方案,均可满足施工要求,钢箱梁落梁方案由顶推法调整为满堂支架法,主要是认为对桥梁线性控制、局部应力控制、施工难度、施工进度控制更有利。基于这样方案替代产生的费用增加不应由业主单位承担,审计组认为,方案可以变更,费用不另增加。

(2)因钢箱梁安装设计参数调整,专家结论为超常规落梁,由此引起的费用增加,属于可变更增加费用。

(3)经审计发现:在提供的资料中,未见变更方案及变更费用按城建管理办法规定报相关部门批准的资料。审计建议重大方案变更须依据管理办法报主管部门审批后计入。

2.1.3 变更审计采用的主要方法

(1)工程变更首先需要关注工程变更事件、变更原因是否构成变更成立的条件。

(2)关注变更报批的程序。

2.2 工程索赔审计方法

2.2.1 工程索赔案例情况介绍

由于征地延误及南岸规划调整等原因,总工期延期近2年,自进场施工以来,人工费的价格即持续上涨,整个施工期内人工费的实际支出远远超出了投标预算及投标期的市场人工工资水平,涨幅之大超过了正常预见和承担的风险范围。根据合同通用条款第20.4(7)款“承包人无法预见,也无法采取措施加以防范的……”及建建发【2008】163号文件规定,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了人工索赔,索赔补偿的人工费为551万元。

2.2.2 工程索赔审计过程

审计人员对该补偿费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审计发现:①索赔资料较为齐全。②人工索赔送审费用按《公路工程预算定额(2007版)》的人工预算单价52.42元与投标时采用的《公路工程预算定额(1992版)》单价16.02元的差值进行计算人工价差。

审计认为:在索赔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审计重点应放在工程索赔金额的合理性方面,着手审查索赔补偿计算方式是否合理。审计认为,上述人工补偿计算方法未考虑新老定额人工消耗量幅度差,补偿计算方式应调整,审计建议补差应考虑新老定额人工消耗量幅度差,经审核调整该项索赔核减金额达288万元。

2.2.3 工程索赔审计采用的主要方法

确定的审计方法为:①关注索赔事件成立的条件;②发生索赔事件后监理单位签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及确认及时性;③关注索赔补偿金额的合理性。

2.3 审计取证单取证的方式方法

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度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沟通制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参考建立:

(1)审计组内部要加强沟通,审计人员之间应就审计中各自发现的问题积极交流,从多个角度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

(2)审计组组长应加强同建设单位的联系,如有必要还需要与项目管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及设计单位进行沟通。

(3)审计结论初步形成后,审计组应同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充分沟通,交换意见,并就存在的分歧充分协商,力争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切实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3 结 语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需要很多的耐心和很诚恳的态度来完成,理清审计思路,抓住审计重点是其亘古不变的真理和要求。

参考文献

初步设计与方案设计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提倡以来,从理论上经过了创新阶段(1980-1990年)、阶段(1990-1995年)、趋于冷静阶段(1995年一迄今),在行业上已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商品批发与零售行业、金融与保险行业、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咨询类社会中介机构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ABC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开始了初步地探讨,目前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还不是十分成熟,但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管理的加强,作业成本法以其特有的优势,将在我国企业中会进一步推广应用。作业成本法,即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认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企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而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因而,产品的成本就是企业全部作业所消耗的资源的总和。

二、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

作业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新领域,经过西方会计界多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概念体系。

1、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独立并相互联系的活动。作业贯穿产品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产品设计开始,经过物料供应、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直至产品的发运销售。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可以视为一项作业。如产品设计、订单处理、采购、储存等。

2、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亦称成本库,是指按同一作业动因,将各种资源耗费项目归集在一起的成本类别。显然作业中心中所汇集的成本可以以相同的作业动因为标准,将其成本分配给各产品或劳务。

3、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事项或活动。它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成本动因具有隐蔽性,它深藏在成本发生的过程中而不易被识别,凡成本动因必须与成本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另外成本动因本身还应具有可计量性。成本动因按其在作业成本中体现的分配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资源动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类成本动因发生在各种资源耗费向相应作业中心分配的过程中,它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分配标准,资源动因与最终产品的产量没有直接的关系;作业动因反映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类成本动因发生在各作业中心将归集的作业成本向各产品分配的过程中,为作业成本的分配标准。

三、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则,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产品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认定作业

作业的认定就是对每项消耗企业资源的作业进行定义,识别每项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其他作业的区别,以及每项作业与耗用资源的联系。作业认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企业总的生产流程,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另一种形式是通过与员工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交谈,自下而上地确定他们所做的工作,并逐一认定各项作业。

2、建立作业中心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一系列的作业所构成,而作业中心是成本与分配成本的单元,作业成本计算由此形成了以作业中心为核心的账户体系。划分作业中心应坚持成本与效益原则。划分过粗,不容易准确确认作业;如果划分过细,这样虽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不一定有用。企业应结合实际对作业中心进行划分,作业中心可以小到一项作业,大到多项作业的集合。但作业中心必须具有相同的成本动因。

3、计算作业成本

计算作业成本首先是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然后再根据作业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作业中心实际发生的成本和作业的实际产出,计算单位作业产出的实际成本,即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另外一种是根据预算作业中心成本和预算作业产出或正常作业产出计算预算作业成本分配率或正常作业成本分配率。

4、计算产品成本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最后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作业成本分配率和各产品所耗用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产品,然后在产品成本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对于可以直接追溯到产品的原材料等直接成本,其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无异。对于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也与传统方法没有多大的区别。

四、作业成本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方案的成功实施除了企业应有良好的内控系统、具备一定水平的财务队伍等因素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

1、企业领导的高度关注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其工作量大,效果不确定,加之相关涉及到的人员由于对作业成本法本身不熟悉,在项目的实施中会遇到极大的阻力,若没有企业高层的全力支持,根本无法完成项目的开展。随着方案的逐步推进,相关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的逐步认识和参与,方案的实施才会成功。

2、因地制宜,有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

要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是其保证之一。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牵扯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如果没有一套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实施方案,作业成本法就不可能在该企业成功实施。

3、作业动因选择应与作业成本相关

作业动因的选择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关键之一,作业动因与作业成本的相关性是保证作业成本法成功实施的基本要素。对于作业动因的选择我们可以采用几步走的原则,通过初步确定、试运行测试、再修订的原则逐步确定合理的作业动因。由于方案的初步设计阶段,并没有相关的运行数据,而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又不能提供全面的测试数据,因此对于初步确定的作业动因只能等方案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利用可决系数和相关系数两项指标进行相关性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修订作业动因。

4、作业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

虽然作业成本法对成本的反映比传统成本法更深入细致,但并不是说动因的选择越细越好。在选择作业动因时,应选择最重要的、与本企业相关性最大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作业成本法方案具有更大的操作性。对于那些对成本影响不大的、比较繁琐的作业动因则要尽量避免。这也符合作业成本法方案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效益原则。

5、纠正作业成本法实施中的误区

传统的作业成本法理论认为,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那些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比重较高的企业,对于那些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比重较低的企业,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事实上当企业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已经不符合企业生产管理需要,而作业成本法又能满足其需要时,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应该还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因此,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纠正作业成本法只能在制造费用占全部成本比重较大的企业使用的误区。

6、方案设计应本着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