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经济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科学方法论;内在缺陷
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9-0020-01中国图书分类号:D035文献标志码:A
1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分析
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想要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基于自身框架,充分将金融学体系有规律的纳入到其中,这是危机过后经济学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根据目前的体系理论发展形势看,虽然宏观经济金融模型架构的程度较为乐观,但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在缺陷。一是大多数的研究都将银行机构的建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却忽视了金融市场与银行机构之间的联络关系,影响了模型的实际解释。二是某些重要的金融变量在模型中的部门之间没有较为明确的传送制度及有效方式,因而无法依托于模型的评估机制上,做出全面客观性的分析。三是大部分模型依旧被看做成单纯性的线性关系,使许多突发事件对经济以及金融系统所带来的潜在性的危机得到科学合理的有效评估。四是家庭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财产债务信息统计表均未纳入到当前的模型中,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家庭与企业的财产债务统计表不均衡,甚至经常与金融部门较大杠杆性相适应,这表明纳入家庭与企业部门的财产债务,能够有利于对宏观经济发展动态信息的理解。五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行为及稳定性能经常不属于当前模型范畴中,但欧洲债务危机却明确的表示出,财务部门的稳定性会根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加大政府债务风险,进而对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体带来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此,强加国家资产债务统计表的分析,能够更加精确的表示公共机构的失衡情况以及其有体系的风险。最后,针对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间具有不确定性的动态联动机制,宏观经济制度在面对失衡的分析不应只是单纯的结合金融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并掌握金融系统的内部发生扭曲会最终造成整个系统以外的全部失衡,以及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的原因。
2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构建
2.1完善金融学理论体系
金融学的理论要取得突破性的革命进展。在西方国家传统的体系类别划分下,金融学通常是将经济体资产所定价格与企业金融作为代表,这是较为常见的微观经济学典型,而含有货币、信贷等方面的信息则会被分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一般情况下仅仅是在形式上体现出作用却不对实质性的事物造成影响。但在现实情况下,含有货币、信贷以及利率等所有这些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金融变化要素,却是极其重要的,不仅有着显著的区别于其他经济变化要素的运行轨迹,同时还会对实际经济体造成不容小觑的重要影响。
2.2提高对金融规律认知
宏观经济学应全面提高自身对于金融学规律的认知,必须要将其上升到全新的层面。虽然在建立完善的金融学基础理论体系中,会遇到金融要素与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方面的问题,但宏观经济学想要真正完成全新的构建,就应在其基础上不断向前迈进,在更高的角度上去构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互统一的基础性理论框架。针对宏观经济学以往发展过程中所堆积下来的诸多短板问题,首要任务就是应重新构建其金融支柱。主要指的是系统性将金融体系视为单独存在的完整个体,进而基于内生性的角度,对框架中的核心构成部分展开研究,而不是单纯性的只分析货币与信贷。并基于此,对宏观经济学的整个框架分析并依据结构对其重新构建。基于相对较高的角度上去建构一个有着内生性逻辑,又含有金融、实体经济以及政策间彼此作用的综合性理论框架。框架既要有依托于家庭、企业、金融部门以及政府相關行为方式的微观基本性要素,也要充分结合微观基础到宏观展现的传输机制与有效途径,从而产生较为完整的宏微观连接明确的统一性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1]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06):3-11.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人事经济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F 文献标识码: A
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提出了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阿罗和德布鲁将其纳入到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中,作为人们处理不确定情形下的决策问题的范式,这也就是后边我们所说的期望效用论。而以阿罗―德布鲁模型为代表的公理化体系,为经济学的进一步数学化打下了基础。由于数学方法高度的精确性和抽象性,使得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数学所代表的理性方法是能体现经济学科学性的唯一方法。高深的数学表达和精巧的模型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一种时尚,经济学也越来越走向模式化。
然而,行为经济学家们后来发现了很多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阿莱斯悖论”、“羊群效应”、“期权微笑”,“偏好反转”、“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等。(P167)传统经济学在处理现实经济问题的日渐乏力使得经济学的发展陷入了危机,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使得单纯使用数学理性方法的经济学家们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数理方法的推崇正在使经济学一步步变为著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所说的“黑板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给予了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一个合适的契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经济学家们开始认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被引入经济分析,他们开始修补经典理论,尝试修改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而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是其中的佼佼者,1979年他们二人合作完成的论文《前景理论: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分析》被誉为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论文之一。行为经济学开始逐步走上经济学的前台,许多行为经济学家的诸多重大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塞勒提出了“心理账户”这一重要概念,为人们的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他还据此研究成果提出了行为生命周期假说,对于政府制定储蓄补贴等经济政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拉宾对传统经济学中的稳态、不随时间变化的偏好进行了质疑,他发现了人们普遍存在的“自我约束问题”,并据此对经典的“贴现效用模型”加入了行为变量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解释了现实中人们出现的一些非理。西勒弗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金融市场,在他发表的在金融经济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论文《金融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风险》中,他构造了一个结合“噪音交易者”和“套利限制”的双因素的资产定价模型,并将这个理论模型运用于“封闭式基金之谜”的解释中去,极大地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此外,阿克罗夫在宏观行为经济学以及奚恺元在幸福学领域的研究也极大地丰富了行为经济学的内容,使得行为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2002年是行为经济学兴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卡尼曼教授以及史密斯教授。其中卡尼曼教授为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到经济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的基础,行为经济学也真正地开始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受。此后的数十年间,行为经济学的诸多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宏观和微观经济的各个领域。行为经济学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二、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现象来自当事人的行为,人在大多数时候进行着理性决策,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判断时往往并不遵循“贝叶斯定理”进行信息处理,人们会受到新信息的影响而忽视先验概率的大小。由于行为人在面临决策时只存在有限理性,因此整个决策过程中诸如决策情景、他人评价等因素都会对行为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决策的结果。个体决策结果的变化导致总量结果的变化,而由于决策的偏差以及演变路径的随机性,异常行为就此产生,这更加剧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在行为经济学当中,决策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存在许多决策反馈机制,一旦考虑到这一点,传统经济学关于偏好稳定的基本假定也就不再成立了。偏好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并在环境变化中进行演化,构成了当事人偏好演化的学习过程,这使得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动态分析,而非传统经济学的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尽管行为经济学坚持主观价值论,坚持理性假定,但通过对理性经济人本身的挑战,利用心理学构造自己的行为基础,导致行为经济学逐渐成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派别。我们可以把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二者进行对比,参见表1。
表1行为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中,存在着支撑整个经济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前提性假设―――“经济人”假设。它认为人是利己的,是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完全自私的理性人。行为经济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想化的理性经济人模型,取而代之的是有限理性的现实当事人模型。传统经济学中效用理论中有一条极为重要的假设,即行为人拥有完整而内在一致的偏好体系,然而普遍的“偏好反转”现象证明了人们的偏好并不总是稳定的,这进一步表明了传统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及其对于人类理性的理想化。
不仅在理论假设上,行为经济学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与传统经济学存在着差异。在理论模式上,传统经济学是规范型的,它更多地是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去做。而行为经济学主要是描述型的,它主要是在描述人们事实上在怎么做。传统经济学主要关注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经济关系,行为经济学则更侧重于研究人及其行为。在方法论上,传统经济学是以数理逻辑推导的演绎理性方法为主流,较多地使用数学化的论证来描述经济问题。行为经济学主要运用观察法、调查法以及行为实验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现场观察性学科,包括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都认为经济学是不可实验的。而行为经济学所用的行为实验方法则表明经济学的实验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进行的。行为实验,也就是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可控环境中行动,借以分析和总结人的行为模式,验证和修改经济学的各种基本假定和理论。这些方法都显著区别于传统的经济模型构建方法,这也成为行为经济学研究中最大的亮点。
三、行为经济学中的个体偏离标准模型对人事经济学的应用
1、非标准偏好
在非标准偏好中,把它分为三种类型的偏好:时间、风险、社会偏好,这三种偏好不只在行为经济学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人事经济学范畴也有恰当的影响。行为经济学标明时间偏好并不老是共同的,如泰勒发现被试者答复15元的奖券在一个月后、一年后和10年后的收入时,答复效果分别为20元、50元和100元,这意味着一个月的年折现率是345%,一年的是120%,10年的是19%,即被试验者明显表现出时间偏好的不共同,这个效果被后来的许多试验研究所证实。
人事经济学中类似的案例有Bessey与Backes-Gellner(2007)对学徒辍学进行的剖析,以及Backes-Gellner(2004)关于职工躲避持续参与职业培训的比如。关于危险偏好,行动经济学中大量的试验定论标明效用函数依据于一个参阅点,即过去的经历会改动对现有决议的评价,例如保险业(DellaVigna,2007)。在人事经济学布景下,这种(referencedependence)参阅依靠也很重要。Hedinger(2008)对个别绩效评价的参阅点进行试验研究,标明个别的尽力水平依靠于评价成果的改变。假如评价比前几年的更消极,个别将会中止尽力,即便评价以绝对值核算时很达观。此外,试验成果还证明自己具有更强的社会偏好,更加重视其他人们的付出。社会偏好主要有希望互惠(reciprocity)、不平等躲避(inequityaver-sion)和利他倾向等。其中署理两边对成果分配是不是公正的偏好,对公司合约鼓励规划与施行的影响尤为杰出。这种公正偏好具体表现为:人们一般讨厌不平等,不只在意利他不平等,并且也尽量躲避利己不平等(Fehr等,2000)。利他不平等会使职工产生妒忌感,利己不平等会使职工发生同情心。关于公司鼓励实习而言,署理人的这种公正偏好会对根据署理理论的鼓励合约施行功率发生重要影响。Grund和Sciwka(2005)研究标明假如薪酬构造是内生的,那么署理人的不平等讨厌会致使锦标赛鼓励机制不能实现投入的效益最大化。Bandiera(2005)等人对英国某生果农场工人采摘量的实地研究,也证明了这一定论。以上定论标明非标准偏好不只对行动经济学发生影响,在人事经济学中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因而,在公司中只有分清这些不一样的偏好对职工的影响,采纳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激起职工的尽力水平,进步公司全体的效益。所以,关于公司不一样类型的项目应当别离选用不一样类型决策者的评价计划,或许同一项目选用多人评价然后综合评判的办法做出最后决定。
2、非标准理念
行为经济学中许多关于非标准理念的试验成果,标明人们在做事情时通常体现的过度自傲,DellaVigna(2007)运用这一定论对公司许多管理行为进行解说剖析。Gneezy(2003)等人初次在序列锦标赛中进行性别区别的试验研讨,试验设计是有六个小组来处理电脑迷宫疑问。被试者在试验中挑选真实的努力水平,奖金根据产出而定。第一个类型是简单的计件工资,参加者的奖金根据各自的产出而定(例如处理迷宫的数量)。在这种待遇下,女人和男性之间的产出没有很大的区别,即他们都具有一样的才能来处理迷宫问题。另一种待遇是锦标赛,有三个男性,三个女人构成一组,只要取胜者才可以获得与产出成份额的付出,与计件工资方案比较,男性取胜的份额很大。相反,在只要女人组合的六人小组中,女人的产出比计件工资情况下还要多许多,这标明女人的才能很强,仅仅不喜欢与男性进行竞赛。定论标明女人与男性进行竞赛时,女人对自个的才能缺乏自傲。Niederle与Vesterlund(2007)经过进行两个数相加的试验,研讨男性与女人在进行自我挑选时的体现。这次试验分为三个期间,首先在计件的情况下,其次是在锦标赛的情况下,最终是被试者在计件和锦标赛之间进行挑选。试验成果:在前两种情况下男性被试与女人被试的绩效没有很明显的不一样。在第三种情况下,挑选锦标赛的男性被试是女人被试的两倍,男性为73%,而女人只要35%,体现很好的女人参加锦标赛的倾向还不如体现欠安的男性,试验定论也说明男性比女人愈加自傲。这些定论解说了为什么在社会中女人高层管理者的人数少于男性的疑问,公司应当运用这一理论,合理安排女人的职位,加强她们的工作联系,激发她们的潜力,添加女人职工的自傲度,使她们的才能发挥到最大,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
3、非标准市场
Tversky与Kahneman(1974)的实验结果表明个别往往会运用个人启发式的方法来处理最复杂的问题,行为经济学也显现了社会压力对个别发生的影响,人事经济学范畴中一个典型的使用即是对于职工的工作态度是如何被搭档所影响的研讨。Kandel与Lazear(1991)剖析了搭档压力对产出的影响,Encunosa、Gaynor和Rebitzer(1997)检测了医药行业中搭档压力和赢利共享,Lazear(1999)用Safelite数据证明了搭档压力的存在。此外,Ellingsen与Johannesson(2007)发现个别也简单被豪情所影响,在工作中希望被他人敬重,这些对产出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研讨定论都为人事经济学的开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新的见地,为了更详细地论述人事经济学从行为经济学中学到啥和现已学到了什么,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使用的一个中心范畴―――薪酬,来研讨行为经济学发挥的效果。
结束语
行为经济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决策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新兴交叉性经济学分支学科。随着信息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调查、网上搜索等途径获取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使人事经济学中的一些问题更加明确。数据的补充不仅为人事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也使人事经济学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孙天琦.金融消费者保护: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析与政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4,05:4-17.
[2]莫志宏,申良平.从理性人到行为人:评行为经济学对新古典正统理论的挑战[J].南方经济,2014,07:73-87.
关键词:财务金融;财务管理;学科;必要性;架构
财务管理学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运筹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奖金流动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该学科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主要是从内部管理视角来解决如何筹集投资所需的资金,如何进行有效的投资以及如何进行企业盈余的分配等问题。在企业理财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金融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形下,这样的分析视角是缺陷的,它无法完整地理解和分析企业价值的来源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发展和重建。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财务金融学科的设想,以适应企业金融活动实践和教学要求。
一、构建财务金融学科的必要性
在我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日趋完善,企业的财务活动已开始全面融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基本取消,进入速度大大加快,这必将使我国金融市场发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理论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将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用外向型的研究视角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研究。基于这种认识构建一门新的专门研究企业财务金融活动的财务管理的学科――财务金融学,是非常必要的。
1.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开放式的研究视角
从西方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随着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在一国经济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从注重组织内部财务活动的内向型分析视角转向以金融市场为核心的外向型分析视角。诸多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市场的特质贯穿于公司的财务决策。美国著名财务管理学家罗斯在“Corporate Finance”第六版序言中集中体现了这一观点:“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的教学和实践从未像今天这样富有挑战性和令人振奋。在过去十年,我们目睹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全球的金融市场也未曾像今天这样一体化。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的理论和实践在快速地变化,因此教学必需与之保持同步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给公司财务这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根据最近出版的西方财务管理学教材可以发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使企业等微观金融主体获得最大化的价值成了财务管理学的主要关注焦点。这为我国财务管理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增强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环境的适应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特别是在一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各种各样风险日益加剧,如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的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有效的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货币化的经济,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的运行,金融活动牵引着商品的生产、交换和生产要素的重组,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对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的社会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它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从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交融在一起,并动态的联系在一起。从金融的角度看待公司财务,就不会关起门来,只作公司内部的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而会把公司财务管理与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联系起来,把个别企业的财务活动看作整个社会金融的一个细胞、一个作用点、一个基本要素;也只有将公司财务纳入到金融理论体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金融学科的构建,可以改善与增强财务管理学与现代金融环境的适应性,并更符合现代企业财务活动的现实要求。
3.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学主要关注各种财务技术的完美程度,诸如财务预算技术、财务控制技术等等。在其分析框架中,金融市场、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等都被视为外生变量,即对财务技术的影响是唯一的,因而可以称其为一种技术主义财务管理学,它割裂了企业的金融行为与“企业”现实和“金融”现实的内在联系,导致了传统财务管理学的理论与现实缺失以及学科体系的不完整,并进一步引致了财务理论与企业财务实践的脱节,财务管理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行的。这些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如利率、汇率及重要原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为了有效的规避和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企业必须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进行风险管理,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学基本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此,财务金融学科建立应当在关注企业金融活动实践,在注重实际应用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当代财务学、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理论的重要成果,并将与企业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公司治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委托理论、投资组合理论、金融衍生工具等纳入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全面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使得该学科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实践与应用。
二、财务金融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财务金融学是关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学问,是指企业从事的金融活动,贯穿于企业内部和外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整个经济环境相适应,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良性互动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学科。该学科具有显著的动态性,是连续的、动态的企业财务管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财务金融学作为一门正在逐渐形成并发展的交叉学科,它的建立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从财务实践看,财务金融学科可以看成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进行的改革和创新的产物。从渊源来看,财务与金融原本就是一体的,企业财务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即现金流是置于金融市场中的现金流,股票、债券等概念属于财务还是金融学的范畴,并不能做出清楚的区别。在英语中,财务与金融都用同一个单词“finance”
来表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财务管理与金融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笔者所提出的“财务金融”的范畴,是对财务理论的还原,重现了财务管理和金融之间的一体关系。
2.财务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财务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加以阐述,前者是财务金融学的本质内涵,后者则指财务金融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界定。
首先,从内涵上来讲“财务金融学”是由“金融学”衍生而来的。黄达(2003)将金融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从其发展历程看,金融范畴的萌芽、初步形成、发展等各形态的演变历程本质上是一条“经济价值拉动型”的路径。由此,可以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经济价值创造的学科。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与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相辅相成的。而现代公司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资产,使得企业投资、筹资、营运资本管理、风险管理方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从而促进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就是现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场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共生互动性,也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学已经偏离了共生互动性的要求。与现行财务管理学科不同,财务金融学科专门研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经济活动。
其次,从外延上看,财务金融学科的建设涉及到与相关学科的界限如何划分的问题。财务金融学的相关学科比较多,在此主要探讨财务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会计学的关系。财务金融学是在对传统财务管理学进行创新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两者在研究角度上有一些区别,但两者可相互借鉴甚至合二为一,即财务管理学作为分支学科列入财务金融学科体系。尽管学术界对于财务和会计两个学科的关系仍然众说纷纭,但我们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密切联系,仍然属于两个独立的学科。财务管理学科侧重于通过研究企业再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来探讨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其核心内容包括投资、筹资、营运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而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则侧重于研究核算和监督,并向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尤其是现金流量的信息。从本质上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因此,如果说财务管理学科研究现金流量,那么它研究的是现金流量本身,而会计则研究现金流量信息,两者是有区别的。如前述及,财务金融学作为研究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的学科,就其研究对象来说和财务管理学是一致的,只是财务金融学的研究视角更富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财务与会计的上述区别同样可用于区分财务金融学与会计学。
3.财务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从学科的研究方法看,财务金融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是综合性的。主要包括:①实证方法。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从企业金融活动的实际出发,才能把握国内外企业金融活动的现状,并对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因此,财务金融学科将涉及较多密切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②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学、会计学、投资学、证券学和市场学等方法及数学模型,对企业的金融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如企业价值分析、风险与收益的计量与分析、投资收益与融资成本等的分析、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等。③其他方法。为了财务金融学科的完善,对企业的财务金融活动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采用演绎法和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以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依托的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三、财务金融学科的内容架构
财务金融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在理论上应当具有完整性,在结构上具有系统性。王化成(2000)指出,财务管理学的理论结构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构成系统或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二是这些要素或元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其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本文所构建的是以研究对象为逻辑起点、以财务金融目标为导向,包含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相互统一的研究要素的财务金融学理论结构。就学科内容而言,财务金融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公司治理与财务金融
公司治理理论与财务理论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财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公司治理。传统的财务管理将公司治理视为外生变量,从而将制度因素排除在财务理论的分析框架之外。在将研究视角扩展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后发现,传统的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史莱佛和韦斯尼(Shleifer&Vishny,1997)曾对公司治理下了一个经典定义,即公司治理“就是安排各种手段以便那些公司资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证他们能够投资收益”。公司治理的目标,除了逻辑一致性意义上的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还在于推动企业形成企业竞争制胜所需的组织能力方面创造潜在的价值机制。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一系列财务金融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了保障机制。
2.信息不对称与财务金融
金融市场的企业价值评价机制依赖于市场的信息处理功能。因此,财务金融学作为一门金融视角下企业价值创造的学问,就有必要将信息条件纳入财务理论的分析框架。尽管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吸收了部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全面和系统。信息不对称作为财务金融决策的约束条件,贯穿于财务金融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决策等。因此,充分重视信息变量对财务金融决策的影响,可比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更加全面和真实地考察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
3.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与财务金融
这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类型和功能,其中主要包括与企业的财务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类型和功能;另一方面,阐述金融市场和中介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这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现代企业的沿革历程看,企业价值的创造和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共生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与经济同步发展,金融活动不断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等各经济主体创造价值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企业等经济主体的成长又反过来作用于金融业的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不断完善。从金融市场的功能角度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创造、风险规避、资金融通和控制权市场等功能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4.金融视角下的企业投资
该部分从金融的视角重新阐述了企业的投资活动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的投资活动是要把所取得的资金投向能创造尽可能多价值的方向和领域,而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可为企业价值创造提供有效率的平台。金融体系的创造具有投资功能的金融产品的功能为企业寻求投资机会、创造企业价值提供了条件。金融市场的投资功能源自市场内生的企业价值评价机制,而这种机制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条件基础之上。金融市场中的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为了更真实地考察企业的投资活动,应着重论述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的投资决策。
5.金融视角下的企业融资
该部分从金融的视角重新阐述了企业的融资活动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企业的融资活动需要持续地取得成本尽可能低的内部或外部资金来源。不同来源、不同方式的融资渠道,具有不同的财务风险特征和融资成本,并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为企业构建最优化的资本结构提供了可能性。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创造了具有不同收益和风险特征的金融产品。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企业通过发行不同的证券加以融资组合,以期在融资成本和风险之间做出合理必要的权衡。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配置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财务金融学所要着重考察的。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金融;教学方法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has been introduced by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andcolleges. Various obstacles to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se obstacle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we have to choose right contents, 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and modes for students who majored different subjects.
Keywords:Bilingual Teaching;International Finance;Teaching Methods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不少高校鼓励老师 采用双语教学讲授国际金融。可是,和其它学科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在实践中存在不少 问题,在一些高校学生害怕甚至抵制双语教学,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对于每门课程双语教学 存在的共同难点,许多学者已经发表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不需要笔者在此文中赘述。本文 的目的在于从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内容、课程特点出发,找出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障 碍和难题,供同行借鉴。
2. 实施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的意义
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但是很多年以来,国际金融学只是国际贸易学的 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二十世纪 60 年代前后,美国出版了几 本以国际金融为题的专著,国际金融学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大学的课堂上讲授[1]。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设国际金融学,虽然历史不长,但不少学者积极撰写国际金融学教材, 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开设的国际金融学更成熟,通过引进原版教材, 西方的国际金融体系让国内的任课老师耳目一新,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原汁原味的国际金融理 论。同时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课程内容要求师生都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这样才能学到 最新的国际金融理论,分析不断出现的国际金融新问题。没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学 习别人翻译的作品,翻译的作品除了存在时间滞后问题外,还可能因作者的表达而在一定程 度上偏离原文的含义。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亦有助于纠正人们对英语学习目的的认识,中国学 生从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到了大学,许多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这是因 为学生们一直是为学英语而学英语,或者是为了英语考试而学英语,十年寒窗学英语,结果 没有任何用武之地,真是太可惜。其实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掌握英文这一交流工 具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传媒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 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所以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英语语言 应用能力,促使他们重新认识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3.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特有问题
同其它学科双语教学一样,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不少共同问题和障碍,这些障碍分 别来自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少学者已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为了避免重复建 设,本文只针对国际金融学双语教学有的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 择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3.1 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 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 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 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 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 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 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 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 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 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 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 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 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 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 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 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 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 要代表作有 Obstfeld, M.和 K. Rogoff 合著: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MIT Press, 2006";Grossman, G. 和 K, Rogoff 合编: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1, North Holland,2005";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公司 ;RichardM1Levich 著: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出版;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Ephriaim Clark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 和 M. Grossman, G 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 主要针对国 外的研究生 [4] ,其难度 略高于中国 金融本科专 业的要求 。
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主要讲解
国际金 融理 论。 RichardM1Levich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由 Ephriaim Clark 著)在西方是 MBA 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 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 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 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 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1 教学内容方面
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国内外的看法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也就是国际金融学具有宏观性、微观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其内容既涉及到全 球性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在货币与金融方 面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矛盾与协调及其对国民收入、国际收支以及 世界经济带来的种种影响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国际金融学主要分析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 各种形式,如外汇汇率、外汇市场、国际储备、国际借贷、国际债务、国际金融一体化等一 系列问题[3]。同时国际金融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边缘性学科,学好国际金融学,学生必 须具备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学、货币银行学基础。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学内 容丰富复杂,在西方国家的大学里,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开设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 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住注重微观部分的讲授和国际金融实务,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出 发,讲授如何在国外筹资和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等内容。而在经济学院,则注重国际金 融理论的讲授,不少高校开设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我国出版的 国际金融教材颇具自己的特色和优点,既包含国际金融理论,又包含国际金融实务,理论联 系实际,但因为受到课时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所以有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为 学生深入讲解。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这意味着越 来越多的学校将国外的教材引入中国课堂。同一门课程,中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在讲 授时不知该如何取舍。
3.2 双语教材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在西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到的国际金融学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 同的国际金融教材内容存在较大差别,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来之英美,主 要代表作有 Obstfeld, M.和 K. Rogoff 合著: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MIT Press, 2006";Grossman, G. 和 K, Rogoff 合编: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1, North Holland,2005";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Addison Wesley Longman 公司 ;RichardM1Levich 著: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出版;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Ephriaim Clark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e,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中,Obstfeld 和 M. Grossman, G 为第一作者(或编者)
出版的教材 主要针对国 外的研究生 [4] ,其难度 略高于中国 金融本科专 业的要求 。
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主要讲解
国际金 融理 论。 RichardM1Levich 著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rices and Policy, McGraw-Hill 注重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Davod K, Eiteman, ArthurI, Shonehill 和 Michael H, Moffett 合著: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 Addison 强调国际金融管理。北京大学影印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由 Ephriaim Clark 著)在西方是 MBA 教材,体系上却与我国的教材比 较相似,区别在于该教材更注重对金融衍生品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写作。国外原版教材语言纯 正,体现了西方的逻辑、文化,尤其是其推理过程、思维方式的不同能很直观地显现出来, 并且往往体现了新的教学原则和教法。面对这些优秀教材,任课老师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赏心 悦目,但是只能选择一本作为教材,如何取舍无疑是一大难题。
3.3 教学方法方面
双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母语教学方法其实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然而双语教学增加 了教师表达和讲授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在实践中,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 水平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畏惧甚至反感双语教学,由此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在课堂上 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这不仅会冲淡教师上课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 讲授的难度也更高。从双语教学的模式来看,主要有沉浸型、过渡型、翻译式、保持型、和 双重语言教学等模式[5],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该选择哪一种模式,也是任课教师困惑的难
题。
4. 对策
提高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不同的教学内 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另外,教材的选择也十分重要。
4.1 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因为国际金融学的内容很多,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传授不同的教 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本土化,联系中国汇率制度改革、国际收支状况、中国国际金 融市场的发展等实际,因为这些内容,一般不会在外国学者的著作中出现。笔者认为,对于 金融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国际金融方向的学生,讲授内容应该最深也最全面,不仅是理论还 是实务部分,要求都应该比其它专业高得多。对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与调节、 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 金融风险管理等难点,应深入讲授。 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讲授的内容与国际 贸易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结合起来,比如说为学生深入讲解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结算等方面的 内容。 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可以将国际金融理论作为讲授的重 点。而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同学往往金融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计划中的国 际金融课时又比较少,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首先保证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然后再选择 比较容易又具趣味性的国际金融实务,比如外汇交易、套期保值等内容。
4.2 参照国内优秀教材,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
外文教材有不少优点,但是外文教材缺乏对国内国际金融热点问题的阐述,同时外文教 材也缺乏丰富的教辅资料,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要参照国内的中文教材。笔者认为,对学生推 荐国内优秀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姜波克、陈雨露老师以及老一辈的国际金融专家陈彪如和 钱荣堃编写的教材都是非常严谨和漂亮的,符合我国国情,选择外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时, 不仅不能忘记这些教材,而且应该向学生推荐强调这些教材的优点。根据这些教材的体系, 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这样即便是英语水平不太好的同学,也能够从中文教材得到启发,有 助于自己理解外文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学的学生,可以为他们选择 PaulR1Krugman 和 Maurice Obstfeld 合著: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因为这 本教材注重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同时包含的国际贸易的内容。而对于金融专业的同学,可 以选择北京大学影印的 international finance(由 Ephriaim Clark 著),这本教材既包含国际金 融理论,又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实务内容全面、语言表述深入浅出。但是这本教材在国外主要
为 MBA 学生准备,所以国际收支理论和汇率理论方面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在讲解时可以 适当补充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难度。
4.3 因材施教,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教学需要教方(教师)和学方(学生)的默契配合,再富有激情老师面对冷漠无互动的 学生也会变得沮丧。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见表 1),有些 学生对双语教学充满热情,有些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误人子弟,各有各的理由。恰当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 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表 1 截至 2007 年 9 月末某高校 2005 级金融专业学生四、六级通过人数和通过率
班级
金融一班
金融二班
金融三班
金融四班
总人数
51
49
45
45
四级通过人数
15
24
28
18
六级通过人数
1
4
6
5
四级通过率
29.4%
48.98%
62.2%
40%
六级通过率
1.96%
8.16%
13.3%
11.11%
表 1 的数据显示,金融一班和金融三班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显然在这两个班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收效和学生的反馈也同样会存在差异。在实 践中,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打乱学生原有自然班的安排,按学生的意愿和四、六级的通过率对 学生进行分班,分层次授课。学生们被重新分为五个小班,将英语成绩最好的同学和喜欢英 语的同学划分到相同的班级,对他们采用过渡型教学模式,老师在讲授中英语表达可以达到80%以上。国际金融案例层出不穷,所以在方法上,尽量给这些英语好的学生安排课后案例 阅读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英语最差的学生,应耐心 鼓励他们,其实笔者始终认为,高校学生不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并不代表英语水平低,只 要持之以恒,他们也一样能够运用好英语。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采用双重语言教学模式, 同时采用两门语言,英语表达可减少到 30%左右,逐步将学生引入双语教学中来。对于外 语水平居中的学生,可以采用保持型模式,英语的表达在 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笔者 认为沉浸型和翻译式这两种模式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都不可取,前者对学生的要求太高, 后者会让学生感到十分枯燥。
以上观点,只是作者的粗浅认识,供同行借鉴,希望我国的双语教学质量不管提高,也希望得到更多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陈彪如. 国际金融[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晶瑛.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经济师,2005,(1)
[3] 钱荣堃. 国际金融[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4] 邹宏元;何泽荣. 中美两国大学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比较[J], 财经科学,2002增刊
[5] 邹艳. 关于高等学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08
[6] 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申沛;冯永平.推进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摘 要: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我国各高校国际贸易双学位教学中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方式以授课为主,过于单一;教材太难,大部分讲不到;还有最后考核方式基本上以闭卷为主。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兴趣。针对于此,我们应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加以改革。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改革
西方经济学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其理论体系超脱于社会制度,适用于任何国别。在西方一直是大学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我们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引入,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双学位专业也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我校的国际贸易和奢侈品管理两个专业的双学位都开设了这门课。
一、西方经济学在艺术类院校双学位教学中存在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我校商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对国际贸易专业以后国际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课程的学习都至关重要。但是在双学位教学中,与本科的相比,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都不一样。双学位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有的在本专业学习中有已经开设了这门课,有的从未接触过,基础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理论讲授,还要注重双学位学生水平的差异,结合身边例子,使模型形象化。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大纲没有分开。在商学院的各专业中,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课,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较深。但双学位的课程时间短,按照同样的教学大纲要完成的内容很多,老师只能压缩内容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会使得整个理论体系不完整。
2.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存在问题。(1)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按照定义,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学科。它在理性人、稀缺资源和信息不对称的三大假设基础之上,随着各国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体系越来越宏大,内容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学生也感觉到这门课程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缺乏其它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双学位来说,更是如此。(2)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大都是基本理论和模型,很少有专门的案例出现。但对双学位来说,跨专业学习这样一门课有一定的困难,大量的模型和公式使双学位觉得感觉西方经济学课程非常抽象,脱离实际,从而没有兴趣去学习。国内的教科书上大多是定理和模型,图形等,案例较少,使得这门课高高在上,对于辅修双学位的同学来说很难接受。(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西方经济学考试一般是闭卷考试,题型大多是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的能力。对双学位学生来说,以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集中的闭卷,学生备考方式是考前死记硬背,不利于双学位的学生提高其创新能力。
3.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有人说,经济学家首先是数学家。这说明经济学离不开数学。但数学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是最困难的。而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较多。数学公式的推导,公式,图表,证明等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很容易就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另外,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大二时开设,学生刚步入大学校门不久,西方经济学又是讲授社会问题,学生的认知度还没达到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双学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双学位学生的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方式,以与本专业的课程区分开来。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测试以外,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以考勤、作业及课上回答和讨论问题的活跃程度来定。根据学生参与讨论和论文水平的高低、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和卷面考试成绩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2.选择合适的教材。双学位教材的选取不应盲目追求原版或者名牌,应选取简单易懂,尤其是要有案例分析以及练习题的教科书。可以在每次课后通过案例来理解内容,对商学院的学生来说,可以开拓视野。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轻松地读懂经济学。
3.调整课程设置。首先,应使经济管理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区别于双学位的教学大纲。经济与管理本专业应侧重讲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双学位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则应侧重现实中的经济学事件,用案例来讲解书中的内容。
三、结束语
西方经济学是现在各高样商学院普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学生必修的一门课。它让我们学到了国外先进经济管理文化思想。但引入到我国后,尤其是双学位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大部分双学位学生无法全面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注重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是提高西方经济学双学位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慧景等.经济学实验教学法改革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6):58.
[2]段鹏飞.论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教学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 (6):76.
[3]徐杰舜.大学文科实验教学法探索与实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332.
[4]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