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改革传统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着力解决传统金融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使学生在积极学习普惠金融的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掌握一些与国际接轨需要掌握的新技能,能够发现金融发展前沿的新问题,并提供科学的解决办法,以积极应对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时代变化。金融学专业只有经过系统、科学的改革,才能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培养出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能与国际金融发展接轨的综合实力强的全能型金融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学教育制度以及改革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需要在普惠金融的大背景下,结合本国金融教学的基本现状,加快国内高等院校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对我国金融学课程现有的教学状况进行教学改革,创造出一种适合本国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对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普惠金融出现后,给我国目前金融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惠金融要求金融学的教学利用好互联网技术
依托互联网技术强大的信息普及与传播特点,普惠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并开始深入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金融学课程教学却因为教材内容更新、教学理念楼后等相对滞后而发展缓慢,很多普惠金融知识并没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获得广泛的传播,这就形成了普惠金融本身在经济中迅速发展与当前传统金融教学滞后的巨大反差。普惠金融的发展依托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这一特点,必然将推动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从书本文字到网络信息的变革,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推动金融学课程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二)普惠金融要求将教学引导到关注普惠金融惠及的社会群体上来
在传统金融学教学方式下,广大在校金融本科学生身处校园,对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了解甚微,难以深入偏远地区体会薄弱的金融服务体系给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更无法体会来自偏远地区的人民对普惠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因此,学生必须深入农村地区的基层实践,亲自置身于基层金融领域,切身体会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普惠金融关系金融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普惠金融的知识普及必将推动金融课程教学重点的转移,因此,目前我国金融课程的教学急需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将教学重点逐步转移到关注普惠金融惠及的社会群体上来。
(三)普惠金融将引导教师把教学重点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金融课程的传统教学往往是基于一个理想的环境分析,即默认社会各阶层都能找到并接受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而在普惠金融的新背景下,学生面向的群体大都不具备甄别各类金融服务的能力,不能根据自己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参与其中,因此,金融课教学一定会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
二、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普惠金融发展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迅速影响到了教育层面,我国普通高校传统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在普惠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之下,迫切要求顺应时展趋势,进行深层次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金融教育有了很大进步与巨大创新,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本科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偏重宏观金融,淡化了微观金融,教学体制相对落后,金融专业教材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培养出卓越的、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专业人才。
三、目前我国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在普惠金融背景下,金融逐渐出现小微化的发展趋势,而我国传统金融学教学内容的讲授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金融学专业人才获取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本科学生对社会上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不熟悉,影响了对金融课程的学习,也影响了与金融相关的边缘学科的学习,诸如计算机的操作、数理统计等与金融密切相关的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教学模式依旧单一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高校还是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金融学教学课堂仍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老师很难清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师生互动”未能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效率难免低下,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实践应用就更加谈不上了。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大学生大多生活在象牙塔里,对外面的现实世界了解比较少,学生要将现学知识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结合得很好是很难做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教授本专业课程的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比较缺乏。有些大学教师很年轻,刚读完硕博就进入教学岗位,这些都使得教师难以进行社会实践,因而实践经验少。
四、造成金融学课程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与修订
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的很多教材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编写的货币银行学,而金融学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与修订,导致其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国内的金融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与国外的相差甚远,更五、普惠金融背景下改进金融学课程教学相应的对策建议(一)与时俱进,将普惠金融知识带进金融学课堂随着普惠金融在我国大力发展,我们需要在金融教材当中对普惠金融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若不能及时在教材里注入新的金融知识,可能会导致学生因没有掌握这些新的知识而造成日后就业空间受限,影响其个人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在汲取国外先进金融学教材养分的同时,也要顺应时展需要,要对我国金融学专业教材进行适当修改,注入一些新鲜的知识养料。我们可以考虑在教材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传授,多引入一些金融发展中比较新的案例或讨论题,让学生可以敏锐地洞悉到金融发展的新问题。要将普惠金融的知识与金融学教材进行有机融合,全面系统地对金融学本科教材进行补充。
(二)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创新性教学环节
我国传统金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得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也同样影响了授课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可以通过引用当前经济与金融发展中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控制好时间,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分析普惠金融产生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并且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金融交易,直观地感受金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使金融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三)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
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师资力量、人才资源和品牌效应,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与部分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学习相关专业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同时,巩固高校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还可以提高学校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声誉,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可以为普惠金融相关知识普及和普惠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旸.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6(21):130-132.
[2]吴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2-23.
[3]张文颖.国外高校金融学教育特点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改革[J].当代经济,2006(6):109-110.
[4]董梦云.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究[J].财经论坛,2016(25):130-131.
关键词:股票市场;期权定价;数学金融
1997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第二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默顿(Robert C.Merton)和迈伦·肖尔斯(Myron S.Scholes),以鼓励他们在数学金融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因此,引起最近这十几年来人们对数学金融学关注。金融数学(mathematics of finance)是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金融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新学科,在国际上称为数理金融学。
1、数学在金融学的定量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Robert C.Merton所写名著Continuous-TimeFinance中,Merton自己写道:“现代金融学中的数学模型包含了概率论和最优化理论的一些最漂亮的应用。科学中漂亮的东西未必一定实用,而科学中实用的东西又并非都是漂亮的,指数学金融学却两者俱全,可见对其的评价。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们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股票市场价格遵循带漂移的几何布朗运动的规律,用较深的数学知识就是随机过程和随机微分方程,终于设计出比较科学的、各类期权定价公式。虽然这个公式非常复杂,但是由于电脑和电子计算器联网,交易商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现在,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已不分国界,全天24小时都在进行交易,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交易者在运用“Black-Sc-holes这个公式”。经过长期使用得出事实是:期权的实际成交价格的确总是在由此公式所得出的理论价格上下作偏差不大的波动,特别是对时间较短、没有太大波动的期权交易,这一模型的误差只有1%左右,对于规范国际市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记者问及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有了这一公式,是不是使交易所变得较为可靠了?”他的回答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公式能够稍稍改变变幻莫测的股市风云,也没有哪个公式能够比运用公式的人更好。但是,这一理论使每一位老太太都能够请专家估计她持有证券的风险,并在适当时候回避风险。”当年这位82岁的经济学家一方面全面地估价这个被他称之为“完美、天才的公式”,另一方面也肯定了这个公式确已经受了20多年国际金融市场的考验,是当今期权交易的投资者衡量盈亏和风险的主要计算工具。
期权是期货合约的买卖权或买卖选择权,是期权购买者拥有的一种权利,并非一种义务。在期货交易中无论是远期交易的购买方,还是在期货交易中购得和约的持有者,到期时都必须按和约的规定履行成交手续,否则就要承担违约的惩罚。期权则不同,期权的购买者在支付一定的权利金购得某项期权后,如果他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比原来协议中的执行价格更有利,他便可以放弃对期权的执行。
以房产买卖业务为例,假定买方A和卖方B达成协议,买方A愿意支付300万元给卖方B,赢得一种权利,即在三个月后,A有权以1.2亿元购买B的一幢住宅楼,三个月后,无论该大楼的价格升至多高,A都有权以1.2亿元购买。如果住宅楼价升至1.3亿元,A就从期权交易中获利700万元;而如果住宅楼价跌至1.2亿元以下,A可以放弃购买权,只损失300万元的权利金。其实这300万元也未必真“损失”,如果A当时准备以1.2亿元立即购买成交,他当时就要支付1.2亿元现金。他以300万元的代价购买了期权,便可以赢得三个月继续占有1.2亿元资金的权利。这笔资金三个月内可以为他赢得其他利润。如存入银行获得利息,只要年利率为8%以上,便可把300万元赚回来。当然A购买这种权利是由于他估计房价会上涨,以少量的“权利金”去换取未来可能大量的“价差利润”。这种期权称为“看涨期权”或“买入期权”。无论未来的房价是涨还是跌,刚才的分析表明持有这种期权的A是旱涝保收的。
相反如果未来房价的趋势是下跌,住宅楼的所有者B可能会购买“看跌期权”或“卖出期权”,即付给A一定的权利金,获得三个月后以1.2亿元的价格卖给A的权利,那么三个月后,无论房价跌到什么程度,A必须以1亿元购买该住宅楼,而如果三个月后房价不跌反涨,则B有权不以1.2亿元卖给A,他可以寻找其他买主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期权交易后,主动权掌握在付出了权利金的购买者手里。
2、市场的简单描述
2.1 债券的模型
设X0(t)为债券在时刻t的价格,设h>0,则X0(t+h)-X0(t)是时间区间[t,t+h]上的回报,因此,=r■=r (1)
为时间区间[t,t+h]上的单位时间里的相对回报率,称为利率。例如,设t为年初,t+1为年末,债券价格年初为X0(t)=P(本金),年末价格为X0(t+1)=A(本金加利息),则式(1)变为
■=r
它是一个(线性)常微分方程,其解为
X0(t)=X0(0)eπ
式(1)亦可写成
X0(t+h)-X0(t)=rX0(t)h>0
可见X0(t+h)总比X0(t)来得大,即债券价格(市场价值)总随时间推移而增长,因此,我们说,债券是无风险的。
2.2 股票的模型
股票的模型与债券有很大的差别,设X(t)为某种股票在时刻 t 的价格,类似于债券的讨论方式,考虑时间区间[t,t+h]。此时,相应于式(5)的式子呈如下形式:
X(t+h)-X(t)=X(t)[bh+ση(t,h)]
此处,b称为平均回报率,σ称为价格波动性(volatility),而η(t,h)是一个规一化的噪声。它可正可负,由此可见,不能保证X(t+h)总大于X(t)。因此,股票是有风险的。η(t,h)通常是大量投资者相互独立的投资行为造成的。所以,人们认为η(t,h)是服从正态分布N(0,h)的随机变量(均值为0,均方差为h)。
若记W(t)为到时刻t为止的累积噪声,则它恰好是所谓的布朗运动,采用此记号,可写成:
X0(t+h)-X(t)=X(t){bh+σ[W(t+h)-W(t)]}
令 h0,可得
dX(t)=bX(t)dt+σX(t)dW(t),
t∈[0,T]
这称为一个随机微分方程,它的解为
X(t)=xebt+σW(t),t∈[0,T]
2.3 一般情形
假设有n+1种资产在市场中连续地交易着,将它们从0到n 编号。设第0种是债券,后n种为股票。设第i种资产在时刻t的价格(过程)为Xi(·)。类似于上述的讨论,有:
dX0(t)=r(t)X0(t)dtdXi(t)-bi(t)Xi(t)dt+Xi(0)-Xi,0≤t≤nXi(t)■σij(t) dWj(t)
2.3 一般情形
假设有n+1种资产在市场中连续地交易着,将它们从0到n 编号。设第0种是债券,后n种为股票。设第i种资产在时刻t的价格(过程)为Xi(·)。类似于上述的讨论,有:
dX0(t)=r(t)X0(t)dtdXi(t)-bi(t)Xi(t)dt+Xi(0)-Xi,0≤t≤nXi(t)■σij(t) dWj(t)
3、期权定价
考虑一个市场,仅有一种债券和一种股票上市,它们的价格满足下述方程:
dX0(t)=r(t)X0(t)dtdX(t)=X(t)b(t)dt+X(t)σ(t)dW(t)
这里,X0(t),X(t),r(t),b(t)和σ(t)分别为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利率、股票的回报率和价格波动性。现在,我们来考虑所谓的欧式买入期权。这是一个合同,凭此可以在事先设定好的时刻T,以事先设定好的价格q前来购买1股给定的股票。分别称T和q为执行时刻和执行价格。例如,在1998年9月1日签约,于1998年12 月31日前以10元/股的价格购买复华实业股票1股,这就是一个买入期权。容易知道,到时刻T,将会有两种可能:
(1)若在t=T,X(T)>q,则拥有期权的人将前来实施其权益,即以价格q前来购买股票,然后立即以价格X(T)在市场上抛出,实现利润 X(T)- q。
(2)若X(T)
(X(T)·q)+max{X(T)·q,0}
X(T)-q,X(T)>q0,X(T)≤q
假设在t=0时刻该期权的价格为y,由于期权的出售者在t=T时刻的损失为(X(T)-q)+,不得不将出售期权所得的y在市场上投资以获取足够的回报来弥补损失。当在t=0时刻投资y于市场后,总资产将随时间推移而变化,记为Y(t)。因此,Y(0)=y,希望在时刻T达到以下目的:
Y(T)≥(P(T)-q)+
假如他在时刻t将Y(t)分成两部分:π(t)Y(t)-π(t)
易知,当π(·)给定时,总资产在债券和股票中的份额完全确定,我们称π(·)是一个证券组合。通过简单计算可得Y(·)满足的方程如下:dY(t)=(r(t)Y(t)+(b(t)-r(t)))Y(0)=y
此处,已设σ(t)≠0并定义
Z(t)=σ(t)π(t)
当 y越大,相同投资方式下Y(T)也越大。从而,公平的价格y将使得下述关:
Y(T)=(P(T)-q)+
于是,得到下面的随机微分方程:
dX(t)=X(t)b(t)dt+X(t)σ(t)dW
(t)dY(t)={r(t)Y(t)+[b(t)-r(t)]σ(t)-1
X(0)=x,Y(T)=(X(T)-q)+
找到满足上式的适应过程(X(·),Y(·),Z(·))即可。
我们希望找到满足式(14)的适应过程(X(·),Y(·),Z(·))。然后,期权的公平价格为y=Y(0)。
我们注意到式(14)中关于X(·)的方程是一个初值问题,故是前向的。而关于Y(·)的方程是终值问题,故是倒向的。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称式(14)为一个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简称FBSDE)。不过,式(14)是一个解耦的FBSDE。
参考文献:
[1] 王献东. Brown运动首达时在金融数学中的应用[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 孙国红. 数学金融学中的期权定价问题[J].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3(03)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法 公司金融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79-02
问题式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西方学校教育改革浪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该方法强调问题驱动学习,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建设问题型学习环境,主张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开发和使用各种适宜的学习策略以达成有效的教学效果[1]。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1 《公司金融》课程特色
1.1 《公司金融》在金融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
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大部分[2]。宏观金融学特别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将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作为重要的课程来开设,这便是“经济学院模式”。其实,宏观金融学在很大程度上可看做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微观金融学特别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金融市场上各类的金融活动,因此将金融市场、投资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期货期权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这便是国外著名大学的“商学院模式”。我国目前金融学科定位的思路是多种模式并存和多元化发展。但是人们普遍对金融学科的认识都以宏观金融为主,这主要是和我国长期以来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关,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货币金融、国际金融等课程上,而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
近年来,随着微观金融在金融学中的日益得到重视,国内各大高校金融专业纷纷将《公司金融》设置为主干课程。但是,与传统的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相比,公司金融学在教学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优秀教材数量少,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金融课程虽然在国内高校金融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同时也是金融核心课程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3]。
1.2 《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早在20世纪80年代(1988),我国学者从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引入“Corporate Finance”。对其既可译为“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也可译为“公司金融”,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甚至部分老师的疑惑,感觉这两门课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1)学科属性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公司金融》属于经济学科,《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科,《公司金融》在内容上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范畴不再局限于公司内部,因为现代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系统,所以必须注重公司与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这是现代公司金融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它还涉及与公司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有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非财务性内容。当然两者也有共通的,如投资、筹资、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等。
(2)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相关内容的区别。两门课虽然有共通的内容,但《公司金融》在讲解这些主体内容时要把与金融市场和投资学相关的理论贯穿其中,如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效市场假说等。而《财务管理》与金融市场、投资学等内容结合不紧密,甚至可以完全忽略。
(3)实务内容的区别。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而不是对各种信息记录和处理,即使要处理数据,也是需要大样本数据,通过计量回归的方法,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决策及绩效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而《财务管理》课程强调每个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因素,其实务部分更多通过案例分析来完成[4]。
2 当前《公司金融》教学方法现状
高校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教学法主要包括:传统填鸭式、案例教学[5]和双语教学[6]等方法。传统填鸭式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呈现,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讲授教材内容,辅以适当的提问,学生被动接受问题,被动思考,因此容易造成学生主动性思考问题的意识淡薄,不愿意动脑筋,容易使学生遇到现实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该方法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国外优秀案例撰写具有严格的规范,在设计标准上,有思考性、概念方法和信息表达等多种考察指标。但国内案例普遍规范性不够,导致课堂讲授随意性较大。而且《公司金融》强调一般性的财务决策依据,若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不利于总结一般性的规律。案例教学法更适合《财务管理》。
双语教学法指用一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教学模式,一般实行的办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状况,采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讲授,而课件和教材使用英文版的。这样的授课模式主要安排在完成了基础课教学任务之后的专业课部分,这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同时拥有了外语基础和专业课基础的前提下展开的。不过我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在听、说两方面是弱项,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3 问题式学习法基本特征和基本策略
问题式学习法不同于传统的问题式教学和问题解决学习。问题式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的非良构性和知识发生性,即学生接受的是条件不充分的非良构性问题,而不是现有的知识。这样,在问题的启动下,又会不断地产生新问题,迫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新知识,以尝试解决不断涌出的新问题,从而通过主动学习而使系列知识得以不断发生而被掌握,这就是知识发生性的特征。而传统的问题式教学,问题是良构性的,即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中寻找预先设定好的答案,提供一个合适的标杆以便学习者把所学知识附着在上面;而问题解决学习开发使用的则是知识延伸性的问题,即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实际生活本领的工具,是知识延伸性的。
问题式学习法的基本策略包括“组织小组”“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合作互动”和“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等四大要素[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三种策略在问题式学习法中影响比较大。
(1)小组合作—活动学习策略。这一策略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过程性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互动互助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动机。过程大致包括:组织小组、开始问题、跟进行动、活动汇报、反思总结等环节。
(2)自主—合作循环学习策略。这一策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再次分析,重新确定学习要点,再学习,然后再与小组交流合作,直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其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以下环节:提供新问题、小组交流、初步解决问题、进一步自主学习、小组再交流、重复以上环节直到问题解决。
(3)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总有新的问题需要学生和老师去探究。这一策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无止境”的意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其实施可概括为:呈现一个问题、确定学习要点、分类把握、分享和应用新知识、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等环节。
兼顾到课程的学时分配和时限,拟采用第一种策略。
4 问题式学习法在《公司金融》课程中实施的示例
《公司金融》的许多领域充满着“谜”(Puzzle)[7]。事实上,对于公司金融的诸多决策甚至所有决策,无法给出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的建议,充其量只能给出可能的实现路径以及可能的理论解释。为此,课程以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等为基本架构,嵌入现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公司治理等主要的公司金融理论。试图在讨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的基本原则、方法的同时,强调这些做法的可能的理论解释。因此,鉴于《公司金融》课程特点,笔者认为采用问题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在“谜”的启动下,不断产生新问题,不断去探索新知识,从而训练学生面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果断判断能力。
问题式学习基本策略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由问题引出相关概念和原理,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目的。本科阶段的《公司金融》定位于公司金融最基本的框架、概念及原理,即实现公司金融目标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分配决策。本文拟以投资决策为例,在介绍完导论后即进入问题式学习的环节。
第一步,分组。可以采取自由组合,也可以指导学生分组,人数一般10人一组,要求小组成员分好工,讨论时效率就更高些。并且每一组老师都必须参与其中,履行学习促进者角色。
第二步,开始问题。问题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你是公司CEO,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理论依据是啥?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讲导论课时就下发给学生。
首先,问题几乎涵盖了本科阶段投资决策的全部内容。按照本科教学计划,投资决策包括:预测投资规模、确定投资结构、研究投资环境、评价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投资方案。具体来说包括金融性资产投资和生产性资产投资两部分,金融性资产投资内容主要涉及证券的估价,介绍估价的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的投资内容包括现金流量和资本预算,而资本预算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资本预算方法即净现值法(NPV法)的介绍、净现值法的实际运用、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资本配置条件下的资本预算、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等。下面来分析以上问题如何涵盖这些内容的。
“在投资时要决策什么”,这是一个总领性的问题,可让学生讨论学习要点,也可由老师提示要点即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环境、投资方案、选择可行方案等。“理论依据是啥”,因为规模往往受融资的影响,投资结构比如金融资产和生产性资产的结构本身就要单独讲解,投资环境可放在下一步的讨论,所以老师可以提示重点讨论方案选择的理论依据,这个问题就把金融性资产估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生产性资产资本预算基本方法即净现值法涵盖进去了,两类资产的估值方法都会包括现值理论和风险收益权衡的理论,净现值法还把公司金融核心的观念即现金流量包括进去了。
“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决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确定性、资本约束、投资时机以及公司治理等问题,如果是不确定性,就要进行资本预算的风险调整和控制;如果是资本约束,就要讨论在资本配置条件下净现值法的修正应用;如果是投资时机和公司治理,就要涉及净现值法面临的挑战的讨论。可见,问题把本科阶段投资决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涵盖进去了,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次,问题是非良构性的,学生并没有事先接受基础知识,而是条件不充分的问题,依据问题去不断探索,是知识发生性的。
第三步,跟进行动。小组成员交流所查阅和所学到的东西。
第四步,活动汇报。各小组以不同形式汇报形成结论的过程。
第五步,反思总结。问题式学习方法的落脚点是学习反思与结果评价确认。不断反复过程,能够锻炼学生面对不确定环境时迅速决策的能力,并加强了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 实施效果评价及思考
问题式学习法于2012年春季学期在我校应用技术学院0924金融专业班实践,秋季学期在经济与贸易学院1024金融专业班实践,基本上都达到预期效果。假定学生是CEO,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调动起来了。学生们通过分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以及和老师的互动,在完整回答以上问题后,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投资决策的思考分析过程,这就是学习《公司金融》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做,而是教会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老师做最后的梳理讲解时,学生不再盲目,明白为什么要讲解这部分那部分,明白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同时,学生们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还激发了学生对《公司金融》这门课的浓厚兴趣。
为保证问题式学习法的有效实施,还应注意平衡不均等的参与机会,防止个别学生搭便车的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个别能力强而自信的学生可能会承担全部的学习任务和发言机会,致使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干脆搭便车。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小组长明确落实每个成员的任务,并检查各自完成的情况,加强对个体学习结果的考核,教师对小组长的管理成绩单独考核。另一方面,教师的点评很重要,不能只找答案,还要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处理好问题式学习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并不完全取代传统的以及其他的讲授法,应该结合起来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38-42.
[2]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J].中国大学教育,2005(2):6-9.
[3] 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30-131.
[4] 邓可斌.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J].金融教育研究,2011(2):76-80.
[5] 袁鲲.公司金融案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探讨[J].科教文汇,2010(4):39-40.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探索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基础。大部分的研究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进行(NiallO,Higgins,2002)。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都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与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不一致,当缓慢的工作岗位增长速度无法吸纳快速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时,就产生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工作岗位的供应也会受宏观经济起伏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就业调节器”。就就业结构而言,经济社会上既大量存在着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从事的职业。从供给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就业能力的不足。对具体的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取决于他们配置和使用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Hillage,J.&Pollard,E.1998)。从供求匹配角度看,就业服务是关键。国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有关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有Betts(1995),Dominitz和Manski(1996)。他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高校学生通常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也就是会表现过度自信。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学的文献一般是研究大学扩招后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问题,国家、高校与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角色。陈岩松(2004)通过向毕业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杨伟国(2004)从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分析大学生就业出现的供求困境: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与不愿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矛盾。认为国家应通过提供外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到艰苦地区就业。社会学的文献一般更注重从学生的个人属性上来探讨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如就业期望、就业途径等,相关的文献有潘锦堂(2001),瞿振元等(200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曾湘泉(2004)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发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赖德胜(2001)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他们则是绝对不足。宋福进(2002)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指出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是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三个层次就业率不同的原因。此外,也是学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李颖等(2005)从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兴趣相适度等多个方面比较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分析得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会影响就业质量的结论。总结上述的研究发现,国内外现有的研究重点放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及解决上,还较少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更鲜有从学生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拟研究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率,就业质量以及学生的特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
我们以广西南宁某高职院校2013届67名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毕业生的籍贯,从事的工作,所在单位(或公司)的性质、规模,第一份工作及获得的途径,当前工作及获得的途径,当前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收入状况,在校期间是是否职业教育担任过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或是否参与过社团活动等内容。截止至2013年11月底,回收有效问卷52份,问卷回收率为77.6%。我们把学生的就业质量按收入、职业的稳定程度、职业类型进行分组,把学生在校期间的总成绩作为学生学业表现的衡量变量,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研究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3研究过程
3.1就业分布状况2013年,金融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包括专升本)为96%,比全国高职院校毕业半年后的89.6%(2011年数据)高出6.5个百分点,主要流向是民营企业,其次是银行类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进入到金融机构的学生比例占到22%,,超过7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远高于全国高职院校40%(2011年数据)的比例。对样本学生半年的就业经历进一步的考察,从事过或正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人数有28人,占比58.3%,部分从事过本专业工作然后放弃的主要以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贵金属投资公司的理财产品销售代表为主。放弃的原因在于工作业绩的压力大,收入没有保证。从毕业生的收入水平来看,毕业半年后的毕业生月收入水平集中于1000~2000,2000~3000的水平,收入水平与行业有关,同时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本次调查样本学生集中于广西地区就业。而收入水平处于月收入3000~4000及4000以上的样本学生从事的行业有银行行类金融机构、房地产。校园招聘是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主要来源,原因在于校园招聘是绝大部分学生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毕业半年后所从事工作主要来源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及参加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占比较低。在与社会磨合初次就业的过程中,校园招聘会提供的职位还满足不了毕业生的心理预期,亲戚朋友的介绍及直接参加社会招聘更能促进毕业生与就业职位的匹配。
3.2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为了考察就业质量与学生特征的关系,我们把已就业学生按收入、职业的稳定程度、职业类型进行分组,收入位于区间3000~4000,4000以上及就业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国有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公务员及国有企业的定为高质量组,其他的定为一般质量组,同时把自主创业的独立出来。并考察他们的成绩、参加社团活动的实践及就业所在地等学生特征。成绩按学生在校区间的总成绩来排序,把排在前十位的定为优良,排后十位的定为差。参加社团活动的实践用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学院的学生会干部或社团活动来衡量。如表6所示。通过对比就业高质量组及一般质量组的情况可以看到,学业成绩、是否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及亲戚朋友的帮忙对毕业半年后的高职金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而考察就业所在地、入学所在地与毕业生的籍贯的关系,因有部分学生籍贯、大学所在地及就业所在地是重合的,重新整理数据可以发现一般质量组学生有60%放弃回到籍贯所在地工作,90%是选择在入学所在地南宁工作;高质量就业组的学生中,超过90%是选择在籍贯所在地工作,80%的学生籍贯与大学所在地不同,选择回到原籍工作成为高质量就业组学生与低质量就业组相区别的显著性因素,这是因为大学所在地南宁是广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就业的竞争激烈,高职生的竞争力不强。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广西某一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金融专业学生的过程中,学生的就业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在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当然这其中部分原因也包括:a多数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招聘条件设置上把高职类学生排除在门外。b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提供业务类岗位工作业绩压力大,与资本市场周期性密切相关,留不住资源匮乏的毕业生。
②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学业表现、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及是否有亲戚朋友的帮助关系并不明显,而回到原籍工作的学生反比留在大城市就业的学生能获得较高质量的工作。因此,鼓励学生回原籍就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信用货币创造”在教学内容中的一般安排
目前的大多数教材中,“信用货币创造”的相关内容主要安排在“存款货币银行”或“货币供给”等章节,也有的教材将信用货币创造单列一章,放在商业银行或中央银行之后。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也大多遵循这种模式,一般在介绍完商业银行的性质、功能及业务之后,就可以从单个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开始,推及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学生很容易理解存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循环如何形成了更多的信用货币供给。在信用代币创造倍数这个问题上,首先引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再加入现金漏损率(现金存款比)、超额准备率、定活存款比等因素,引出存款倍数公式,学生即能完整地理解信用货币创造的原理及限制因素。在学生具备了上述知识的前提下,教师一般会在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两个章节对这一问题再次进行剖析,将中央银行的行为、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调控等问题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较为全面,但本文认为,仍有其他散见于教材各章节的内容与信用货币创造相关,引入这些内容不但可以令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而且也能结合新的、热点的经济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二、商业银行监管与信用货币创造
从理论上说,存款倍数的公式已经涵盖了全部影响存款创造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在实践活动当中,是需要具体化的,而这些具体的因素千变万化,如果不对学生加以解释,那么他们对金融现象的理解就难免僵化而能与实际发生的金融事件相联系。例如,商业银行监管与信用货币创造是看似没有联系的两个问题,然而,商业银行监管可以从某些方面构成对银行存贷款业务的限制,从而使实际上的存款创造不能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倍数。以巴塞尔协议为例,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不低于4%)的规定固然加强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而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实际上也是银行的杠杆比率,它构成了对银行创造货币能力的限制。在现有的资本与杠杆率下,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是有限度的,如果规模要扩大,必然要实现资本或杠杆率其中至少一方的突破。现实中,增加资本较为困难,为了在短时期内扩大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往往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来绕开巴塞尔协议的监管,例如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前,商业银行大量购入CDS将风险转移至表外,使得银行在个体风险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前提下大幅度扩张了贷款规模,商业银行的总体杠杆比率上升,创造了大量额外的货币(或资本)。但实际上,个体风险的转移并不意味着系统风险的减少,恰好相反,正是在个体风险的稳健表象的掩饰下,商业银行得以合法过度扩张,最终反而导致系统风险不断积聚乃至爆发。这其中的复杂联系,如果不加以清晰阐述,学生是很难自己体会的。
三、金融创新与信用货币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