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金融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的矛盾就是业务的快速发展与不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针对如何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进行浅显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且重视改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在金融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预防控制质量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具体体现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改革,不断地健全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一)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经营性风险。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首先会出现承兑汇票业务没有真实的贸易背景,主要体现在企业申请签发承兑汇票的贸易背景与其注册的经营范围不符,企业申请签发汇票的金额与企业经营能力完全不符以及企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贸易背景与购销合同存在很大差异。其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办理异地票据贴现过程中,没有认真的审查票据,对异地的汇票直接办理贴现。第三,在票据贴现业务操作过程中,对没有提供足额增值税的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以及票据贴现后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资金跟踪。由此可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出现金融风险。
(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造成金融风险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忽视对内部的管理,导致机构内部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可能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内部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机构内部监管不到位,管理松散,对担保机构的运作和经营没有进行透明化和规范化管理,违反操作程序,降低授信标准。其中,重效益、轻管理的现象尤为严重,对于大额存款的进出不能严格的按照大额支付业务审批制度进行操作,经常出现授权和登记不规范、企业资金用个人账户进行现金贸易往来等现象。由此可见,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缺乏对机构内部的管理,没有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很可能会造成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根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构建健全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从而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有效的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风险系数。当风险系数超过警戒线时,金融机构就会有意识的控制金融风险,对于风险系数较大的担保者,金融机构应该适当的减少贷款,对于联保贷款者,金融机构应该严格要求这些贷款者去按时分期付款。由此可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提高风险控制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完善内控制度,从而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有效的预防金融风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自身对企业风险情况的识别能力,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评定能力,加强对业务的管理和操作,对票据贴现各个操作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票据的真实性,加强对贸易背景进行严格的审核,对申请签发的对企业经营能力、业务范围、注册资金进行仔细的核实,对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从而有效的提高中小金融企业的内控水平,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三)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监测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等,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通过会议、宣传栏、视频等方式,加大风险防范的宣传力度,加强内部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水平。
(四)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水平。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在信贷发放过程中严重违规的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且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可以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程序,有效的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预防控制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构建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海峰.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信贷配给视角下银保风险协作机制的建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吴华国,俞俭.重建公众信心──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了望.1999(09).
【关键词】物流金融,发展模式,潜在风险,对策,液体石化产品
一、前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主要目标之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指导思想和目标均强调了要加强金融与实体的合作,控制金融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然而融资难题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成长,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目前国内物流金融发展的比较晚,现实中物流金融的发展与理论研究脱节,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算方式、融资模式方面,基本上是定性研究,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金融环节的不畅通、信用体制问题使物流企业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物流企业为了能够争取到货源,往往接受借贷企业提出的许多简化的操作流程给自身带来很大的风险,金融机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国内对于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还很不充足。
本文基于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物流金融业务中各方面的风险,弥补国内外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理论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对风险的策略。
二、物流金融的发展模式
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和金融业因各自发展的需要而相互融合的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面向物流运营的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工具,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的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多种多样,包括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模式和物流仓储金融模式两种情况。
(一)物流企业自营模式。物流企业授信金融是指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及信用程度,向其进行一定信用额度的发放,物流企业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物流企业直接发行、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金融机构则基本上不参与该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保证放款企业对质押贷款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风险。
(二)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液体石化产品行业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现实中也常常称为存货质押融资,是指借方企业,将其拥有的动产(如液体石化产品)作为担保,向资金提供方(如银行)出质,同时,将质押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动产资格的物流企业(仓储公司)进行保管,以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是物流企业与银行共同参与下的动产质押业务。
例如某借贷企业(如信德贸易公司)需要向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贷款8,000万元,信德贸易公司在某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恒源仓储公司)存有液体石化产品混合芳烃10,000吨。由信德贸易公司、工商银行和恒源仓储公司共同签订《动产质押三方监管协议》,协议规定信德贸易公司同意将上述货物质押给工商银行,由工商银行向信德贸易公司发放贷款,由恒源仓储公司向工商银行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并在储存该批货物相应的储罐上作好标记,并在内部管理系统登记该批货权属工商银行所有,信德贸易公司将分批或一次性向工商银行偿还贷款,恒源仓储公司必须凭工商银行出具的《部分解除质押通知书》或《全部解除质押通知书》放货,直到贷款还清,利息、手续费全部结清,货物发毕时止。
三、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潜在的风险
以金融机构(银行)为风险承担主体,将风险分为三大类:
(一)借贷企业资信风险,包括质押物、借贷企业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和借贷企业成长潜力;
(二)银行操作风险,包括信息系统及技术的保障、人员专业素质;
(三)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包括经营实力和技术实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与建议全面的风险分析管理包括风险识别、评价、管理计划、应对计划、风险控制及风险控制效果评价等步骤。
金融机构(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是防止出现不良贷款的重要保证,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有效运作,是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的重要管理内容。目前物流金融业务尚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上述风险缺乏细致的分类辨别,对风险的度量缺乏科学的方法,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和控制。因此,有必要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并进行体系构建。
四、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物流金融中的风险管理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风险管理措施,树立全面和辩证的风险管理观念,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既要看到机会,又要看到风险。结合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现状与基于动产(液体石化产品)质押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的风险分析,主要从法律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操作监管风险、市场风险方面来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一)法律政策风险防控。物流金融中的法律政策风险主要在于动产的所有权归属的规定。由于物流金融涉及到金融机构、借贷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方主体,质押物的所有权在各方之间流动,可能会产生关于动产质押物的所有权的纠纷。此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物流金融业务中条款的规定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物流金融实施的风险。鉴于此,要想控制物流金融中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查处在物流金融中的违法行为。
(二)道德风险防控。信用状况良好是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实施重点、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金融机构对借贷企业的规模、信誉、经营状况等都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地执行监督者的角色。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全面评估借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与信用状况,调查企业近年来的生产运营、金融负债以及偿还情况;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强对自身人员的监管与培训,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物流金融方面知识的培训,制定员工工作纪律,实行多级审批,不定期对物流金融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避免内部管理的不完善、操作人员内外勾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操作监管风险防控。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金融机构与借贷企业的中间人和担保人,应当具备良好的企业信用、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激励机制,实施先进的物流金融服务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指定专业监管人员从事物流金融业务,制定监管人员准入要求,监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学历、从业经验丰富、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制定规范的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等内控管理制度,包括入库和出库流程中的交叉检查、定期抽查、巡检,建立与完善应急预案;开展金融物流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与金融机构(银行)加强沟通,完善信息收集渠道,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人员应及时了解客户的企业经营状况、货物销售情况等信息,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定期盘点,以减少货损货差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
(四)市场风险防控。液体石化产品存在数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货值高的特性,液体石化产品作为质押物的市场风险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时需要重点考虑防范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需及时了解质押物的市场行情,通过对行业内专业人员的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参考当前市场行情来准确定位市场价格。
六、结语
总之,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新颖的模式,无论是何种模式均必须加强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把风险防范与控制提到首要的位置是金融机构(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借贷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预测,2007年第1期:49-54
[2]李海波,梁晓璐,安伟.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发展模式及风险控制.物流技术,2014年第33卷第1期(总第304期):238-241
前言
金融企业遭到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金融企业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机构业欠缺成熟的监管机制,难以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在对相应金融危机采取处理措施时也捉襟见肘。由此来看,我国金融会计的风险防范需及时加强。
一、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国现阶段在金融方面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通俗来讲,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还不健全,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风险,无法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控制风险,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业采取的一系列干扰措施,影响了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形成了一种不理想的氛围。还有金融监管在一些方面还未插手,一些金融机构不顾法规制度恶意竞争的事时有发生,另有一些机构自身内控措施有待加强,导致一些财务信息泄露、失真,极大地增加了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1]。
其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环境变化极快,在这种影响下,市场经济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大量社会资金被金融机构收入囊中,从而市场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资金链参差不齐,从而导致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另外,随着经济体系的发展,会计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这也就导致了如今的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职业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金融风险与人为因素也密切相关,事实上,许多风险发生与人为因素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最后还有亟待改进的会计手段,现在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要求会计防范,还需要懂得如何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增加以及掌握会计电算化的运用。
二、金融会计风险在企业中的防范措施
金融会计风险无处不在,在企业的运营中需要格外注意,对于企业经营而言,金融会计风险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如何应对金融会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一大重点。在此针对金融会计风险在企业中的防范提出两点建议,并且这两点建议是从系统与人力两方面进行分析的,具有实践意义。
(一)金融会计风险在系统上的防范措施
针对会计金融危机我提出三方面的建议,第一,要根据当前金融会计行情,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做到从上到下,各级协调合理工作,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秩序,严加打击“做假账”现象,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提供可靠会计信息,同时,杜绝所谓的账外经营现象,账外经营现象暴露出了相关管理不统一的问题,影响了金融会计职能的发挥,造成了一些金融风险,所以有意识的避免这种现象可化解部分金融会计风险。
第二,建造强有力的风险预警系统,此风险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事前制定有关金融方面的预警指标体系,在金融危机可能发生之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到,从而避免财产的损失。事中监控指的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正常监控,主要是由金融机构会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其它部门一道建立,主要是为了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减少财产的损失,使损失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事后监督分析财务基础资料,根据金融危机吸取教训,严格考核各部门金融风险控制责任指标的执行力度,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3]。
第三,不?嗤晟平鹑诤怂阒贫龋?优先考虑将呆坏账准备金按贷款风险程度计提,之后,依据预先确定的计提比例,按出现问题的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后造成损失的评价状况,再计提“呆坏账准备资金”。此基本可以填补有问题的项目,如果出现其它问题,可改革一些过于苛刻的计提确认条件限制。
(二)金融会计风险在有关人力方面的应对措施
改进有关报表的出具情况,金融机构应尽量要求企业提交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表,并查验该会计事务所的资质认定,杜绝虚假报表、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在各个流程中,应着重注意真实性,避免弄虚作假。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金融机构单独编制一份金融报表,在原有报表的基础上,更为集中、全面、真实的纰漏有关金融风险信息。
贯彻落实实施有关责任的理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承担责任的问题。当然,这里的承担责任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承担,而是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体系,通俗来件金融风险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与每一位参与者都息息相关的,广大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人员都应积极主动的参与,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完成任务,将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落到实处。
打造切实可行的内控机制,确定独立的财务机制。在我看来,有些步骤完全可以交给机器来做,从而减少会计人员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件上浪费时间,建立一系列防控措施建立更加稳固的应对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内部有效控制,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任意度[4]。加强内部授权和转授权的制约,及时检查,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在金融会计风险中,企业需要重视的是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推及自身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应对金融会计风险的情况下不至于慌乱、无措,进而获得一定的经验与竞争优势,推进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企业;低碳金融风险;碳交易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于是人们提出了低碳的理念,金融企业也相应的产生了碳金融业务,而这些业务给金融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这些风险与那些传统风险相比更为复杂,更加难以防范。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整体碳金融业务健康发展以及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竞争力、研究碳金融风险、全面把握碳金融风险形态、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金融风险的定义
低碳金融风险相比较来讲是一种特殊的风险。风险一般被认为是在某种规定环境下,规定时间内,发生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而关于低碳金融风险定义,随着低碳金融的发展,一些专家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研究比我国要早很多,并且研究得更为深入全面。比如:Larson. D.F. 和 Parks. P 早在1999年就公布了他关于碳金融交易风险的研究,他认为碳金融交易风险应该是存在于碳项目整个发展周期之中,按照影响因素分为履约风险、价格风险和政策风险。而另一位学者-索尼娅.拉巴特,罗德尼.怀特则是从企业的角度将碳金融风险分为监管风险、实体风险、商业风险三类。
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则是近几年来才真正开始重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但他们对低碳金融风险的理解和划分也是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主要原因是他们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和划分也不同。比如:张宁将碳交易风险分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时间风险和财务风险四类。而王留之、宋阳(2009)则指出,金融衍生工具操作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都属于碳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作者认为低碳金融风险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故将其定义为:低碳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所导致低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参与者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状况造成损失的各种可能性。
二、金融企业在开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其在发展低碳金融业务中则会面临各种新的风险。金融企业在低碳金融业务办理中有利有弊,常常在创造经济与环境保护增加值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种种市场因素而对低碳金融交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的风险。比如:汇率、利率等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跨国交易中,一些交易的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在此过程中,一旦供求不平衡、市场利率变化,碳排放价格的波动是无法估计的,这些可能导致低碳金融市场产生各种风险,这些都是市场风险。
2. 政策风险。顾名思义该风险即随着国内、国外各项政策的变化给低碳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对国内市场来讲,通过立法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政策改变,会对低碳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还有一种主要是一些优惠政策或是机制上的变化,同样也会对低碳金融市场风险带来影响,不同的是前者为强制的,后者是趋利的。还有就是在国内低碳金融市场与国外乃至国际产生交易或是接轨时,外国的低碳金融交易方面政策如果发生一些改变,则对我国的风险的波动影响也会较大。
3. 操作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基础设施或技术或对运作有影响的类似因素的失误而导致亏损的风险。低碳金融业务本身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范畴,我国本身起步较晚,这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还不够好。加之低碳金融业务的操作相比较其他的金融业务更为复杂和困难,如果有任何不恰当的操作流程或者系统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风险损失。两个方面的的因素再一叠加,最终产生的操作风险则更大。
4. 法律法规风险。该风险是指由于一些碳交易、业务不符合相关法律或法规的要求而带来的各种风险。因为银行等金融企业会受到银监会等外部监管和上级行的内部监管,还会受到社会各界相关部门和公共大众的监管。从监管低碳环保的法规到有关如何恰当审核是否达标的限额规定,到有关报告经营活动的详情以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但是法规的实施是必要的,它能为金融企业提供一个安全、顺利执行低碳金融交易业务的环境条件。但如果有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信息传导再不畅通,则会带来这种风险。
5. 项目风险。根据《京都议定书》,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来参与低碳金融,分别是:联合履约机制、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我国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减排方式还是清洁发展机制。所以在研究项目风险时,还是以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风险来分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从一开始的项目识别到最后的项目签发是一个很漫长也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项目的批准、审定、注册、实施检测,还是排放量的核查,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可能影响到项目的签发,都存在着风险。
而对于银行等金融企业来讲,关于低碳金融业务有很多的项目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比如:建立低碳金融相关的理财产品,给开发新的低碳企业进行贷款等等。由于项目的流动性,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必须要面对项目可能无法执行、项目的进度可能产生变化、项目成本的可能变化等风险。
6. 声誉风险。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风险。对于金融企业来讲声誉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负面的影响都会导致产生严重的后果。要大力倡导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积极的、多方位的宣传低碳金融产品。就目前来讲这些工作是迫在眉睫。
三、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低碳金融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
因为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的管理人员对于风险的认识和态度不同,所以即使面对相同的风险,他们采取的风险防范策略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进行风险防控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一般可以将风险防范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几个程序:
1. 风险识别。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在风险发生之前对企业风险形成的潜在条件和潜在诱因进行分析,识别。在低碳金融市场中,人们会通过自已对发生的风险进行认知和总结,然后对发生的类似低碳金融风险性质是怎么样的进行判断,发现碳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再通过分析前期材料总结数据,归纳风险产生的诱导因素,整理出风险损失规律和识别方法。对于金融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来讲,对于相关风险的识别显得更为重要,会提前预警所面临的风险,避免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 风险评估。该程序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进行评估、量化的过程。具体包括风险概率和负面影响评估、风险承受力评估和风险优先级分析等内容。对于风险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如定量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等,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情况下,除了政策风险外,其他各种风险都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了解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的大小。
3. 风险控制。该程序是风险防范的是最后一步,它必须在前面两个程序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它是风险防控整个流程中的核心步骤。在此过程中,相关风险管理人员会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低碳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以达到减少经济等各方面损失的目的。具体的控制措施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做好该程序的工作。
(二)金融企业针对低碳金融的风险的具体防范措施
面对低碳金融的各种新的风险,金融企业要坚持风险接受、风险规避、风险分担及风险减轻的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的思路下,金融企业风险防范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首先,要从风险的源头入手,尽量将风险控制或消除在萌芽状态下,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风险降低和改善;然后对于风险带来的无法改变的不利影响,金融企业自身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行妥善的处理,力争将这些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
1. 强化对低碳金融的防范的意识
金融企业应从上而下强化风险意识,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强风险防范的知识的宣传,让企业上下时时刻刻重视这一问题,从而贯彻到企业日常工作中去,更好的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所带来的变化,降低企业新的业务项目风险。
2. 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金融企业应选择专业的人员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机构,本机构专门负责对低碳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如对国家的政策进行研究,制定风险防范的对策;制定对风险防范的操作的流程;制订对风险防范的政策、具体流程;对各项低碳金融业务进行风险的预警和分析,并负责向专业机构进行风险防范的咨询等。从而有效的防范政策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3. 注重信息的沟通。企业要正常与有关环保部门、低碳项目实施企业、国家其他相关部门等保持信息的沟通与合作。对有关信息进行统计与记录,对各企业在环保和污染方面情况记入金融企业的信息中,并注意对各企业的这方面信息的督查与更新,以便在发放贷款、项目投资、贷款的收回等工作中查阅与参考。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等。
4. 进行套期保值。金融企业可在实施低碳业务时,可以通过签订一种“套期合同 ”来达到保护自己免受利率及汇率波动的影响的目的。尤其是通过套期保值进行衍生品的相关交易,通过相互抵消的方法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可说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从而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
5. 严格控制贷款项目。企业要严格控制贷款项目,对高碳和低碳项目的贷款要区别对待。我国目前金融企业发展低碳金融业务,要增加绿色信贷的投放数量,并且要使绿色信贷投放到更多的行业和项目类型。重点开拓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行业等低碳领域的业务和涉及水处理类、大气污染治理类、固体废弃物治理类传统领域的业务,增加对创新型小微企业以及能够进入普通民众生活的环保产品的关注。比如:可以优先考虑风力、水力、太阳发电领域、新能源汽车、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等行业和项目。
6. 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我国目前尤其是在商业银行领域,可以考虑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如设立政府基金、专业性的绿色投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形成多层次、更完善的低碳金融体系,以达到对商业信贷的补充,并有效的分摊风险。
建立健全声誉风险危机的预警机制,积极培育以声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该项工作可以在各种风险发生前进行预测,并通过对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研究,来帮助企业的领导者在事前对可能发生的声誉危机事件有比较充分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前进行风险处理和危机预控,以降低这些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程度甚至可以阻止其发生。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开拓和创新业务,而随之而来的会带来各种新的金融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咽废食,要重视和化解这些新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当然需要一个探索和适应的过程,需要金融企业本身和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燕.试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风险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王晓茵.低碳金融:问题突出,空间很大[J].当代金融家,2013(04).
[3]饶敏,杜文婷.对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发展的探索[J].金融保险,2013(03).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煤炭、冶金、电力和焦炭四大传统行业占全省工业的75%,产业结构单一;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占比较小,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有效培育起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2012年以来,受煤炭等主导行业持续下行,山西经济经历“断崖式”增长,经济增速由2010年一季度的20%,一路下滑至2015年的3.1%,位于全国倒数第二。经济持续下滑,在此背景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出现恶化:
1.银行信贷风险持续高企。截至2015年12月末,山西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881.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75%,比年初上升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受企业回款不畅、资金周转困难影响,银行垫款成为隐性不良资产来源;同时,正常类、关注类贷款向下迁徙概率有所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将呈现持续高企态势,逼近警戒线,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形势最为严峻。12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双升”,且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均明显提高。12月末,全省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142亿元,较年初增加73亿元,不良额占全省不良贷款总额的58.9%;不良贷款率为3.96%,较年初提高1.72个百分点。二是不同规模企业的不良贷款呈现两端分布。大型企业不良贷款规模居全省首位,小型企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截至2015年12月末,全省大型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省企业不良贷款总额的将近一半;小型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占全省企业不良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不良贷款率的情况正好相反,微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贷款呈现出大面积劣变的趋势。三是采矿业的不良贷款反弹幅度最大。11月末,采矿业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大幅提高1.03个百分点,主要集中于煤炭行业,煤炭行业主要指标维持下滑势头,煤企生产经营困难局面加剧,整个行业的信贷风险承压加大。
2.风险事件不断增加。2015年上半年,山西发生了工商银行代销的中信?古冶集团信托计划1号、2号,招商银行代销的“泛亚”产品等多起风险事件,同时还有部分银行销售的涉及联盛、海鑫等企业贷款的理财产品,目前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风险事件涉事企业多为煤炭行业,其牵涉面广、相关利益方多,加大了风险处置的难度。同时,由于部分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薄弱,存在借、冒名贷款,私自销售第三方理财产品等违规行为,也引发了多起风险事件。风险事件的增加,一方面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感,容易导致银行信用危机,直接影响银行的业务开展和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银行内控和风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均为金融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金融生态环境出现恶化。
3.担保圈风险持续发酵。山西一些大型的煤炭、钢铁行业民营企业,由于行业持续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信贷违约风险逐渐暴露。这些企业多采用担保、互保等方式从银行获得贷款,一家企业出现信贷危机,很快会通过担保链、担保圈等途径持续扩散风险,呈现出融资额大、风险传播快、波及面广等特点,给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带来很大挑战。据调研,目前对外担保最多的一户企业同时为几十户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已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同时,担保企业风险相互传染,交叉作用,成为潜在的重要风险隐患。如联盛金融风险事件伴生担保圈风险,破坏了企业间互保的增信方式,多数企业不愿给别的企业担保。受信用环境不断恶化影响,金融机构普遍反映“担保”、“质押”的风险加大,以往认可的“助保贷”等贷款产品风险逐渐显现,出现担保企业违约、贷款难以追偿的局面,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更加关注第一还款来源和市场前景,贷款投放更加谨慎。
4.“银企”关系有所恶化。一方面,面对企业经营困境、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积聚等为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的考虑,普遍调整行业信贷政策,采取限制煤炭、钢铁等行业贷款、进一步收缩贷款规模、总行上收贷款权限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银行不信任,担心按期还款后无法重新获得银行贷款,加剧资金紧张局面,所以对于到期的债务偿还意愿不强,甚至出现恶意逃废债行为。企业和银行的“博弈”,看似理性,但实际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局面,银行审慎放贷,企业还款不积极,甚至逃废债,反过来加剧银行风险,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金融生态环境。
二、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对经济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
1.生态环境欠佳直接削弱银行的盈利水平。风险防控成为银行首要任务,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费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2015年,山西省银行业加强风险排查与化解,加大不良贷款清收、核销和处置力度,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成本收入比率同比出现上升;面对风险暴露,银行进一步强化拨备管理,以提升抵御风险能力,2015年前三季度山西省金融机构资产减值损失累计高达160亿元左右。受经营成本提高、拨备增加等因素影响,银行利润出现下滑,2015年山西省金融机构全年实现利润356.6亿元,同比减少27.9亿元,盈利水平明显下降。
2.风险处置进展缓慢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企业融资在抵押不足的情况下,多采取担保、联保方式,如被担保企业无法偿还贷款,则担保企业将被追诉、代偿,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如甲集团为乙集团就对外经贸信托5亿元融资提供保证担保,因乙集团违约,债务没有及时处置,则甲集团被对外经贸信托起诉,要求履行担保责任,并被冻结了其上市公司的股份,影响了甲集团资产重组和定向增发融资,如果该集团融资能力持续受到制约,容易产生较大的债务违约潜在风险。被担保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按理会启动风险处置程度,如果进展较快,对担保企业的影响较小,担保企业尚能承受,但由于目前风险暴露的被担保企业多为大型民企,涉及面太广,地方政府出于维稳考虑,往往搁置风险处置。对山西影响较大的联盛、海鑫时间,目前仍由政府主导进行重整,海鑫也已进入重整程序,风险处置时间持续较长,影响为其担保的企业正常经营。
3.银行信贷投放更加审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受不良贷款持续反弹、金融风险事件及政治生态环境影响,一些金融机构总部对山西信贷需求“另眼相看”,在分配贷款规模、项目审批方面“冷落”山西。如:某银行总行考虑到山西整体塌方式腐败因素,将阳泉、吕梁等地市列为审慎类贷款投放地区,限制投放贷款,导致这些地区的棚改项目无法得到该银行的资金支持,影响棚改项目资金到位率。鉴于“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不断积聚,银行普遍提高了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要求,变相提高了企业贷款条件,不利于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银、企合作平台。
1.转变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一方面,对煤炭等传统行业,加快去产能进程。建议国家建立战略产业维稳基金,在必要时,向受经济冲击影响严重的大型煤炭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低息贷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地方政府要以国家去产能战略部署为契机,尽快确定好优质企业名录,配套财税资金,淘汰落后产能,做好煤炭去产能化工作;同时促进煤炭产业结构升级,延长煤炭产业链;另一方面,鼓励发展非煤产业,努力做好经济转型。加大对非煤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装备制造、轻工食品、医药等产业,集中力量积极扶持加工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努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加工企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增长质量,为山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2.坚持大局和坚守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隐患。一是金融机构坚持大局意识,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山西经济企稳回升和结构调整;通过完善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和机制,改善薄弱领域金融服务;避免“一刀切”式抽贷、断贷,环节企业资金紧张局面。二是坚持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切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关注经济形势现状、行业企业发展变化,严格贷款“三查”,遏制信用风险高发;坚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兼顾、传统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培育发展并重、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降低信贷行业风险;精细化流动性管理,提升主动负债能力,增强负债来源稳定性,降低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