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一、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现代管理科学中“行为科学”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关于柔性管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学术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定义是柔性管理是指个企业所具有的对于环境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学者认为“柔性管理是指企业在员工招聘、日常管理、产品生产、价格调整等方面进行灵活调整使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符合企业的战略。柔性管理的本质是指管理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变是唯一的不变,这意味着管理应根据环境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才能带来管理与环境之间匹配性,从而实现管理效果的大幅提升”。柔性管理长期以来被混同于放任管理,这种理念被管理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很可能导致花费了巨大的管理成本,却得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采用柔性管理可以大大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带来企业利润的增加,事实上内很多企业在柔性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义煤集团就在柔性管理方面走在了前列,通过对员工采取弹性化的工作管理,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满意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更加“知识高端化”。2014年底,地质公司中高级技术人员36人,中高级技术人员达38%以上。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空前提高。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掌握适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谁就能掌握竞争的先机,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第二,我国国有企业对于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国有经济控制着国家的关键经济命脉。第三,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为适应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要求建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第四,建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有企业中建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次,建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保证我国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维持稳定,提高竞争力:再次,建立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国有企业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双重属性

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一些国家控股或者全资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很多殖民国家开始将一些殖民企业进行国有化,其本质是民族解放运动在经济领域内的一个拓展,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国有企业在金融、海关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国有企业的第二波兴起主要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斗争的引导下,很多国家将资源类的企业收归国有。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一化三改造”,基本上确立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不断深化的阶段,这一时期在现代企业制度理念的指导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不断考验着国有企业管理者以及当政者的智慧。国有企业在世界各国中有着不同的定义。世界银行在其政策研究报告中将国有企业定义为:政府拥有或控制的、从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中创造主要收入的经济实体。其内涵是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由政府占有终极所有权的企业。在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环境下,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宏观经济加强调控、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非国有企业相比,它在制度、目标和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从资本构成以及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是介于政府行政机构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必然具有双重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营利功能,因而它是政府社会职能和企业经营职能的对立统一体。”我国国有企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国有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占支配地位;第二、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第三、国有企业在市场中通过经营活动获得收入;第四、国有企业具有法人地位。

三、实施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的举措

我国学者赵曙明从灵活用工制度阐述了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以下各方面,他认为灵活的用工制度可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以下几个优势:一是节约了人力资源招聘以及管理费用,企业的招聘以及日常管理都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对于用人规模较大的企业,每年花费在招聘以及人员管理方面的费用不菲,而通过灵活用工可以将这笔费用节省下来:二是在国家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下,企业用人的成本剧增,为了有效规避相关法律的所带来的成本,灵活用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三是用工形式的灵活也带来了成本的下降,举例而言当公司业务短期内剧增时,就可以使用灵活用工员工,因为自己进行招聘不仅仅要花费成本,而且员工上岗还会有一个时间,使用灵活用工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学者廖泉文预测未来我国企业管理的必然发展模式就是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企业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根据企业以及员工的情况来实施弹性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薪酬体系等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提升。学者江晓岚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机制,其中包括企业文化塑造、加强沟通、人性化管理等,其中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实施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有专家指出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不依托于固定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等僵化不变的因素,而是在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自身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是一种反应敏捷、灵活多变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企业规章制度的柔性化

建立规章制度是为了保证企业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发展。2015年初,地质公司根据义煤公司2015年工资管理办法,结合公司和各基层单位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兼顾,对勘探进尺的单价等进行多次测算,拿出了最科学最人性化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让职工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2.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柔性化

加强企业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2014年。地质公司严格按现有机构和人员,实行档案、计生等业务由现有人员兼管,实现业务共担、人力资源部共享,充分发挥业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不仅不借调一线职工到机关工作,而且还把机关1名技术人员返还到野外钻机从事现场勘探技术。同时,勘探一处、二处队领导及队直人员每处只保留3人,其余6人安排到钻机生产一线工作,进一步提高单进和生产效率。

3.企业工作设计的柔性化

2014年地质公司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抓手,按照“多上设备少上人”原则,重新对生产布局、生产环节进行优化,购置新装置,淘汰旧设备。勘探处由原来6台钻机生产优化为4台钻机生产,并购置更新了3台TXJ-1600岩芯钻机,1套水源2000钻机,钻机动力由汽油改为电力,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每台钻机进尺由原来180m提高到250m/月,效率提高39%。公司还积极筹措资金,为井下物探配置了1套瞬变电磁仪,为测井业务配置了新的测井设备,并购买东风汽车钻1辆,攒足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做到了用工数量的减少,实现了人力成本的降低,达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4.企业激励机制的柔性化

2014年,地质公司下发了新的工资考核结算与管理办法,制定了安全风险抵押的考核细则,规范了单项奖管理,使工资分配向井下防治水、物探、勘探等苦、脏、累、险,向关键岗位、高技能、高技术、效益好、效率高的岗位和单位倾斜,后勤、辅助、一线工资分配比例为1:1.32:2.17,分配比例日渐科学。同时,制订了新的技术津贴考核发放办法,同时大力开展“H”型管理技术双通道工作,确保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避免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资产管理 问题

一、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如今,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国有企业的竞争也进入到白热化状态。从企业的生产实践来看,要想使企业在经济的大潮中成为佼佼者,增加企业效益,提{企业的综合实力,仅靠产品是行不通的,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其中固定资产管理是重中之重,资产管理为相关经营管理人员经营决策提供了更充分准确的信息。由此可见,要使企业立足于长远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保值增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企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一是因为在经济过热中企业盲目低水平地扩张,带来了严重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产能过剩”,从而出现大量设置闲置浪费;二是因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无方,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导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设备闲置。伴随的是企业原有资产设备的报废与闲置,此类设备虽然在生产上推动了它原来的地位,但在人工看管上占有一席之时企业还要为此负担一定的费用,闲置资产的管理及人工成本耗费大,不但使企业包袱沉重,而且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新设备取代旧设备造成闲置

随着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许多传统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企业更新设备,导致原有资产的报废,未提满折旧,造成资产闲置。

(三)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财务资产管理部门、材料采购部门及实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固定资产增加、变更、处置的审批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配合不够,虽然按照正常的工作流程进行,但由于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单据流转速度慢,导致财务入账时间滞后,转资、处置不及时。

(四)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国有资产的法规大多数都是属于企业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且大多数法规都是以暂行规定的形式存在,导致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在实践操作中缺乏执行力。早在 2008年,我国就出台了《国有资产管理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该法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该法规在经济业务上缺乏法律保障,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只注重企业内部组织部门、主管部门的管理,却忽略了资产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针对国有企业闲置资产处置及再利用

1.开展租赁业务,进行闲置资产的再利用。企业重组改制造成的闲置资产,可以通过寻找租赁市场、开展租赁业务,进行闲置资产的再利用。资产租赁不仅可以解决重组后的企业和股份公司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提高集团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

2.实行个人承包企业投入。对于闲置的资产整体完好无损的、有可利用价值的,但对于企业生产的前沿产品来说已不需用的设备以及因企业改制造成的不需要的房屋、场地等可实行个人承包,减少企业投入。

3.进行资源再配置,发挥最大效能。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母公司应起到桥梁作用,把各子公司不适用及不需要的闲置资产在国有企业内部进行互相调剂,相互调拨,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充分利用企业资产,创造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生产能力以及增强抗风险能力。

4.适当进行资产置换,节约资金。对于生产上需要的存货或设备,可以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进行置换,以节约企业的货币资金。现代企业用资产换资产的非货币易已成为企业优化资产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对外投资担保的内部控制制度

1.规范改革改制程序。一是界定清楚国有资产的范围;二是对改制企业首先进行清产核资,再聘请中介机构对改制企业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同时对法定代表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三是对清查的各项财产损失,严格按规定上报有关部门审批;四是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针对企业实际情况,采取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方法,对改制资产进行评估,注意防止 “漏评”“少评”和“私评”现象的发生。

2.规范产权交易行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建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制度,已成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国有产权交易监管的制度性要求。要防范企业改制的暗箱操作,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那么企业改组转制的每道程序都应及时向企业职工公开,接受O督。

3.建立企业对外投资和对外提供担保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对外投资、担保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对外投资、担保业务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对办理对外投资业务人员实行岗位轮换制度,严禁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对外投资、担保业务。

(三)加强财务监督定期开展资产清查

1.加强财务监督。注重财务基础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充分发挥财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使会计报表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注重成本费用控制,成本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因此要把目标成本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将成本费用控制作为应对竞争的首要任务。

2.注重财务风险防范。高度关注市场形势的变化,强化风险意识。特别重视过度负债、对外担保、金融及衍生品业务等风险管理,优化融资和资本结构,避免“短融长投”的高风险行为。同时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推动内部审计职能由单一的合规性审计向效益、风险审计等职能转变。

四、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应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并完善法人治理机构,提高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为中原裕阔商贸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一、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

企业国有资产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产权转让,含有偿兼并、破产企业资产变现、企业改组改制和企业结构调整中涉及产权交易行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转让、房屋建筑物、土地、车辆、机器设备、生产线、车间等有形、无形资产的整体、部分产权转让以及道路、桥梁、码头等基础设施经营权的转让。

二、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的程序和权限

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应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处置。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发生变动,由企业提出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原因,随同技术鉴定报告和主管部门意见,一并报批。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处置资产价值在二十万元(含二十万元)以上由企业将处置方案先报主管部门审查再上报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处置资产价值在二十万元以下由企业将处置方案报市分管领导、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市财政局审批,后由主管部门及其企业组织实施。

企业国有资产处置经批准后,必须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的规定,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评估价值要经同级财政部门确认,并据此作为出让产权的底价。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原则上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

三、企业国有资产的处置收入管理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46-01

狭义的企业财产即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形成的财产,以及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认定的企业其他国有财产。国有资产可定义为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增值的资产也属于国有资产[1]。广义的国有资产可定义为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包括:1)依据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2)基于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3)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4)由接受各种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5)由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

一、国有企业资产的分类

国家标准CB/T14885-94《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规定了固定资产的分类、代码及计算单位,主要适用于任何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军队及各管理部门等)的固定资产管理、清查、登记、统计等工作。1)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国有企业资产根据资金的流动性质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辅助物及无形资产;流动资产是企业为了生产、经营所用的资金,主要是原材料、产成品、工资、保险及福利金等。2)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国有企业资产根据资产的存在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资源性资产。无形资产指不具备实物形态,却能在一定时期里提供收益的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工业产权、金融性产权[2]。有形资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形态的资产,即厂房、设备等;而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物形态的资产,即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但是严格地讲,很难区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比如: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是有特定的证书,完全行使实物的权利。3)注册资本和股份金。国有企业资产根据投资形式分为注册资本和股份金。注册资本和股份金在承担企业债务时,有同样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利润分配上有区别。注册资本的利润分配根据一般企业的利润分配原则进行,而股份金的分配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进行。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执法不完善,国有资产缺乏法律保障

1、对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国有资产方面的法规,大多只是部门规章,都是以暂行条例、管理办法、暂行规定等形式存在,实践中操作缺乏管理力度。虽然 2008 年底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法》,但是此法条过于笼统,对于经济业务缺乏具体的管理依据。致使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地方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缺乏法律保障而被分割,而企业经营者只对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负责,不对资产负责。

2、对国有资产监督保护不够得力

在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监督。在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构成:外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审计机构、验资机构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内部监督体系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如监事会的监督[3]。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外部监督不利,有些机构并未能起到监督作用。如有些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假验资证明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国有出资人制度尚未健全

国有出资人制度,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它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总称。目前的情况是资产形成上渠道多头、来源复杂,资产管理分散,相关部门工作缺乏有效协调,甚至严重影响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

三、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措施

(一)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方法

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第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监管、清产核资、资产统计、综合评价等基础管理工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协调其所出资企业之间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纠纷。第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促进企业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第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其所出资企业的企业国有资产收益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对其所出资企业的重大投融资规划、发展战略和规划,依照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履行出资人职责。第四,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重大资产处置,需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依照有关规定执行[4]。

(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监督体系

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资产监督机构及行为的规范化。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措施

第一,发挥检察机关的打击职能,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状况表明,违法违纪等腐败现象、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以及犯罪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渠道之一,只有通过严惩各种腐败现象和犯罪活动,才能斩断伸向国有资产的“黑手”,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恶流。第二,发挥检察服务职能,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检察机关应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的变化特点,在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中,自觉强化服务观念。第三,发挥检察保护职能,促进国有资产正常运作。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完善的市场经济管理规范还不够健全,正在建立之中。检察机关必须在严厉打击违背价值规律和公开竞争原则的犯罪分子活动的同时,始终注意保护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各项管理措施和生产经营活动。第四,发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职能,配合社会各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作者单位:中国盐业总公司宁夏商业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相植编著.国有企业宏观管理[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2]曹金亮.提高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效率途径探讨[D].山东大学,2007.

国有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也在不断变化,带给企业丰厚回报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商业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的特征是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是可以控制的;商业风险的特征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因此不能控制;而自然风险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因此也不能被控制。

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改变能使企业产生法律风险,同时,企业内部没有根据合同履行义务、行使权力或者违反法律,同样能使企业产生法律风险。换句话说,企业可能承担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不利后果就是所谓的法律风险。

广义方面,任何一个法治社会,企业所存在的商业、财务、人事、决策等运行和管理方面的风险都是法律风险。这是因为在企业运行中所出现的运营风险最后都是依靠国家法律进行调整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牵扯到的个人、企业自身、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最终造成了企业的法律风险。目前,很多企业不能正确估计或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风险,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法律后果,严重时甚至可以毁灭一个企业。

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措施

1.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大力支持法律事务

只有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法律风险意识,使其注意管理法律风险,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必须加强法律风险意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转变认为法律事务无关紧要且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错误观点,大力支持法律事务,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融入法律风险意识,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法律风险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只本人要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就是拥有法律意识,还要求其能够主动寻求法律部门的帮助,也就是要拥有管理意识。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法务控制的方法加强对中间管理层和具体业务的控制,同时,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法律成本投入,并且制定合理、明确的财务预算,确保法律控制环节能够正常运作。

2.加强建设内部规章制度和权力制约

企业内部是产生法律风险的关键所在,所以,要从企业自身做起防范法律风险。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包括监督体系、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预警体系,重视监督部门和执行部门的建设,时刻关注新出台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措施,组织并监督各部门和各机构加强建设内部规章制度,并注意加强监督企业管理层,防止其滥用权力,最终实现企业内部自我约束和监督。同时,企业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能够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根据市场竞争的内外环境和企业自身特点,用企业规章制度对涉及法律风险的事项进行预防和控制,明确相关规定,同时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其合理合法性,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3.加强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很多大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管理和公司治理,公司管理者严重缺乏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能认真贯彻实行规章制度,同时不能重视对法律人才的培养。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就要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设立专门管理合同的部门,主要承担指导、检查、监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合同采用划块、分级的管理方法。通过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使管理层次更加清楚,使各部门各司其职,最终能够有效控制合同的签订、实行、考核以及纠纷处理等过程。

4.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

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内部规章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害,例如:与技术人员签订知识产权协议和保密协议、制定保密制度,或采用其他的保密措施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防止人才流动导致的企业损失。除此之外,企业要积极应对外部的侵权行为,可以向有关单位、部门举报违法行为,或提讼,以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也应该遵纪守法,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学习知识产权法,避免对他人知识产权发生侵犯行为,最终避免法律风险。

5.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目前,主要有企业与职工间不签订劳动合同、所签劳动合同存在问题、签订劳动合同程序不合法、企业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用、保密制度不完善等企业劳动制度的相关问题。还有一些案件是由于劳动者不满用人单位所做处理而引发的。因此,企业应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切实履行劳动合同,根据法律法规,建立内部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劳动合同制度顺利运行,并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和修改当前规章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法律风险。

6.确保企业法务人员履行职责

有些企业不能严格按照《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事务机构,但是要有专业负责企业法律事务的人员,同时要确保其切实履行职责,例如提供参考意见和法律咨询,提供相关调查报告,经济、民事纠纷并进行和解、调解,办理各类公证等。企业要确保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都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达到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

三、总结

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法律风险问题,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同时越来越重视防范和控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关键是在企业的管理层,只有管理者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全体职工参与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企业要关注自身内外资源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内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使企业能够满足和适应新的形势。

参考文献:

[1]常玉霞.论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9(24).

[2]马清彪.企业法律风险问题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