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安排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块化
一、综述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在新形式下要有超前的意识预测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人才需求,从“走出去”与国际接轨的战略眼光步属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具有国际经验人才培养计划,满足中国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对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优秀产业工人的需要,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全球化匹配,我们应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中改革,强调在课程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再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实现中高职顺利衔接的关键因素,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中的基础工作,它将对高本、本硕课程衔接提供借鉴。它的顺利实施,将影响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
二、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一)调查的目的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解是中职毕业生可以直接上高职(或高职学校直接招收中职毕业生)。课程衔接是西部地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课程衔接应与人才素质对应,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只有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方面相互承接和渗透,才能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调查的内容与问卷的设计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课程标准雷同等突出问题,同时,也为了今后我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优化,特此作了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问卷: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两年制的学生。
2、结合现在所学的内容,高职所学的课程与中职所学的课程重合率(重复率)。
3、您现在所学的专业,在课程上是否有已在中职学过的课程?
(有,请列举课程名称说明) (没有,跳过这题)
4、您认为现在所学的哪些课程应该在中职学?
5、您认为在中职的学习主要培养了您在什么方面的技能?学到些什么?
6、您认为中职、高职的不同点在哪里?需要高职加强什么?
7、您觉得高职的学习应该增加哪些课程?
8、您对学校和老师有什么要求?
9、您希望通过高职的学习达到什么目标?
10、您对毕业后有什么打算或设想?
11、请问您对我院的中高职衔接有何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有何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的汇总
1、通过对我院两年制的10个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42份,回收463份,回收率85.4%。具体调查的专业、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及回收率情况见表1:
2、结合现在所学的内容,高职所学的课程与中职所学的课程重合率(重复率),见表2:
3、其中60%的学生表示一些基础课程应在中职阶段学习,如: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4、对于中职与高职的区别:被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中职阶段的学习课程安排比较多,高职阶段课程较少,而且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不够灵活,动手实践的机会没有在中职学校学习的时候多。
5、对我院的中高职衔接有何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有何意见和建议)学生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加强专业性的实操训练和提高教学教具的配备数量和质量。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分析
如今中职与高职比例失调,“对口招生”方式的不适应,“普高热”的冲击,人才市场的高消费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职教事业健康发展。
1、专业理论课设置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课程标准雷同等问题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问题。
2、课程设置大多以学科为中心,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课程实施未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3、培养目标不清晰,文化基础课脱节,理论和实践培养不匹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建议
1、中高职合作院校应加强沟通,在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上进行探讨,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径,既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2、通过调研,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统一的标准,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专项的职业技能训练,夯实操作性的能力基础,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3、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财政经费的投入,解决经费不足与职业教育高成本的矛盾;解决普通高中快速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矛盾,职业学校的规模普遍不大与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效益的矛盾。
五、结语
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以模块化课程入手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体系培养,为学生提升提供空间,能使中职毕业生拥有接受高一层教育的机遇,为高职教育提供理想生源,从而不断健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关键词:终身体育 高职院校 选项课
自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应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制定 教育政策时的指导思想”之后,各国将这一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思潮视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总政策”。“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渐渐树立了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技能”的观点, 将“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及导向。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高级阶段,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与终身体育联系最密切的环节。因此,对我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校切实贯彻“终身体育”思想,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对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创建设立特色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有关的书籍、论文、报刊等资料,进行整理以获取重要的数据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完成本次研究。[1]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我校11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我校学生对我校目前体育课程设置现状满意程度。
3.访谈法对我校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我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课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拓宽本课题的视野,从中得到启发。
4.数理统计法对发放问卷所收集信息,我校师资情况,我校现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我校目前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统计如下:
发放数量为110份;回收数量为108份;回收率占98%;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率占100%。
从以上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我校同学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关注程度很高,能够积极配合问卷调查,并在问卷所涉及范围认真填写,各抒己见。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帮助。
2.学生我校开设体育课程内容喜欢程度反馈如下:
全部喜欢20人,占比例19%;部分喜欢86人,占比例80%;不喜欢2人,占比例2%。
目前我校体育课内容学生感兴趣度分别为:篮球85人,占比例79%;排球48人,占比例44%;健美操20人,占比例19%;足球23人,占比例21%;武术23人,占比例21%、羽毛球53人,占比例49%。
学生期望开设的课程内容有游泳、网球、跆拳道、体育舞蹈、太极拳、搏击、健身、溜冰、羽毛球、瑜伽、乒乓球。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我校目前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程内容喜欢程度不高;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传统;学生希望学习适合大众运动的体育项目。
3.我校体育教学师资与教学场地情况
我校是由原云南省农业学校(茭菱校区)和原畜牧兽医学校(小哨校区)合并组建成为现在的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典型的中专学校合校组建升为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师资不足和场地建设不完善的情况,目前我校共有专职体育授课教师8人,分别负责大二篮球、足球、排球、茭菱校区羽毛球、大一田径课程的教学,每年外聘教师3-4人,负责武术、健美操、田径课程的教学,目前的场地与课程安排仅仅可以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教学需要。体育教学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无从发展。
表1我校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与使用情况统计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到,我校目前体育场馆建设严重匮乏,缺少大量相应的场馆与运动场地。有限的场地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样是我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4. 体育课程设置时限情况分析
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专科学校(三年制)开设两年体育课(4学期),高等职 业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一般是三年,我校把体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放在大一大二年级,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到大三年级修体育课程。
表2体育课程设置时限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课程安排上,大一年级以田径教学为主,大二年级以选项课为主。这样的课程安排略显单调,而且选项课开设时间较晚,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到完整的单项内容,与社会体育衔接不紧密,无法完成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2]
5.学生对我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反馈
我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反馈结果为:
有必要人数为88人,占比例81%;没必要人数为20,占比例20%。
针对我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对学生进行提问: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是否需要改革?得出结论,81%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改革的方式主要是选项课开设时间希望提前,希望多开设一些选项内容;19%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改革,目前的体育课程设置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3]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校体育场地与场馆建设的严重滞后制约体育教育的发展
2)体育课程设置过于老化
3)有限的运动场地利用不全面
4)体育课程内容单一与学生体育兴趣的广泛性存在严重矛盾
5)目前体育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与兴趣培养需要
2 .建议
1)完善体育场馆建设。
2)积极了解学生体育兴趣方向,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发挥专职体育教师专长。
3)我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构想如下:
4)调动体育教师授课开课积极性,第二、第三、第四学年选项课内容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发挥体育教师一专多能的特点,担任两项以上的选项课授课。
参考文献:
[1]赵苏吉吉,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学刊.2006年9月,第13卷第5期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今,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对各行各业的职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和需求也愈来愈高,愈来愈大。我国对中高职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应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和扶持。
二、对我国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分析
(一)发展现状的分析
1.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广大毕业生所担忧的实际问题。众所周知,?S着我国对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的优惠政策,普通高校逐年也在扩大其招生规模,故出现我国的大学生逐年增加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却出现严重的缺人现象,原因是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丰富,而缺乏专业实践技能,而这些正是职业学校的强项。故此,近年来我国的中高职教育教学不断发展壮大,践行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成长之路。其中,会计专业可以说是每个中高职学校最为火爆的专业之一,也是由于会计本就是一项非常稳定的职业岗位,故会计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所向往的专业。
因此,随着这个专业的极具火爆程度上升,给广大会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许多大企业对职工的学历都有一定的高要求,故对广大的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都会拒之门外。所以本有实力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一般情况下,并没能拥有一个能展现实际能力的工作平台,故会被淹没在一些小型企业,得不到重用,因而庸庸碌碌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当然,也会出现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属于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常况。
2.中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科学性。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莫过于课程的安排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故这是每个中高职院校都应该重视的问题。根据对中高职院校的实际调研发现,其普遍的院校都存在专业课设置的不合性问题。许多中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过于偏重,而对会计专业的实际动手实践课程过于偏少,其对本专业的学生发展并没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对其技能没有很好的培育发展建设。坦言而讲,这对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其一,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师资等条件都并没有各大本科院校那么雄厚。其二,会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方面也不及本科院校的全面。故此,这样的问题存在,对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发展无不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致使其不能很好的适应我国时展的需要。
3.普通本科会计专业对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冲击。尽管,应着我国政策的实施发展,中高职院校渐渐风生水起。但是,由于社会的残酷现实,普遍的企业对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还是存在一定排斥,认为其本学历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这无不是对于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一种歧视。有许多企业都宁愿聘用高学历低技能的毕业生,也不会聘用低学历高技能的毕业生,是因为并不相信低学历学生会拥有多么高超的技能。但实际状况分析而言,并不是低学历毕业生就会比高学历毕业生差多少,只是众多大企业不愿意给予低学历的学生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大企业对会计师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故许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尤为火爆,给普遍的中高职院校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发展局限问题
1.教学模式方法较落后。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备都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如今,许多中高职院校都缺乏电子信息技术的设备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全面掌控。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时展的今天,是较为落后的,不能很好的应和现如今的社会需要的。如今的社会发展更好,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是愈高的。因此,对于中高职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极其欠缺。师资队伍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各大院校极为重视的问题。师资力量的庞大,给学校的建设发展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支撑点,也是促成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其中,一方面广泛的中高职院校的教师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并不是很全面,故在对学生教育教学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促成学生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高职对教师资源的要求门槛并没有很高,并在工资待遇方面也是较低的,故会造成一定优秀、深经验教师职工的流失,致使中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极其欠缺。师资力量的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各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衔接问题分析
(一)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不全面
由于我国对中高职的会计教育教学还没提出一项统一的课程标准,故院校都是自主设置会计专业课程的安排。其中,存在许多的不合理性问题。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学生教学发展的核心,确保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许多中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对课程安排的认知性,故在此方面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如此一来,院校仅有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也浪费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会计相关基础文化知识的课程接壤欠缺
中高职的学生普遍理论文化知识是偏低的,其文化基础功底也是极为薄弱的。然而有许多中高职院校都忽略了这一问题,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没有应和,给学生此专业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难度。会计专业会包含一些高等数学的学习,这本就给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了较大的难度,再加上课程安排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就此给此专业的学生学习造成的后果是难上加难。
(三)专业课程结构单一
每个专业的学习,所涉及的方面都是极为广泛的,会计专业也并不例外。因此,在其课程的安排上都有不一样的要求。教学体系的完善,最终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课程结构的单一性,必定会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发展。单一的课程结构体系,会造成专业课程的重复。会计专业本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专业,故在课程安排上的要求也是较高的。要求每一学期的课程安排都要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应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作出相应的结构调整。
四、对此专业问题的意见建议研究与实践的探讨分析
(一)合理安排课程,完善相关课程知识内容
会计专业课程需要有专业性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实践课程和认证课程相结合建设安排理论知识是每一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的必要扎实的文化底蕴知识,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对于本专业的学习都是不扎实的。实践课程的意义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一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学习都是其核心要素,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才能寻找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使之对会计专业的技能愈加了解和熟悉。认证课程即根据考证的需要而开设的不同课程,每位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要求各尽不同,故对考证的需要也是不同的。依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设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这其关键意义在于给更高要求的学生创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故在此提出的三方面课程安排是极具意义性的,有利于丰富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专业课程的衔接作有效调整
由于中高职的学生普遍知识文化底蕴较低,故应对此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大中高职学生该专业必修课程的安排,丰富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对于每一学期的课程调整幅度都要有效的控制,课程的难易程度需要循序渐进,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学生对会计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三)创造专业课程多样化发展
专业课程的多样化,不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课程的全面性建设发展。课程与教学是中高职院校竞争的核心,故因此加强课程多样化发展,是其核心竞争要素之一。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创新创造空间,也给会计专业相应的调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对其中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要求总结
对于中高职的会计专业,目前我国需要作出的努力方面还是有许多的。其中包含教育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善先进性的发展,提高相应的会计资格的教师专业水平,并重视其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发展等方面。故此,中高职院校需要建设完善发展的方面还是较多的。它需要国家一定的扶持和学院自身的努力,为其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水利行业 新员工培训 创新方法 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22-01
新员工培训对水利行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新员工的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及业务操作技能,同时可以有效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1 新员工培训现状
当前,水利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各个单位投入培训经费在逐渐加大,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员工培训可采用PDCA循环模型分为计划阶段(Plan)、执行阶段(Do)、评估阶段(Check)、问题处理阶段(Action)。下面主要从这四个环节分析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计划不完善
目前,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以成为新员工入职必不可少的一课,但普遍存在缺乏培训需求调查、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后员工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1.2 培训的执行方式有待改进
新员工培训的具体执行阶段是培训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新员工培训,仍以集中授课和实地参观为主。集中授课多是“填鸭式”教学,在实地参观新员工也基本没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1.3 忽视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多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方式,没有深入分析影响新员工培训的主要因素,缺乏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评估过程流于形式。
新员工培训需要根据单位及员工的需求进行分析来确定,
1.4 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
在新员工培训评估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存在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加以总结并纠正,这些问题将会在下一次培训中再次出现,对培训效果造成影响。
2 水利行业新员工培训方法创新
为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本研究将新员工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户外拓展训练,旨在提高新员工的团队意识,同时提升个人的挑战意识与创新意识。第二个阶段是水利枢纽工程及水质监测实验室参观学习,旨在使新员工对水利工程及水质监测有直观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集中授课专题培训,旨在使新员工对单位文化、相关规章制度、项目申报、职场礼仪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
2.1 户外拓展训练
户外拓展训练不但不可以让新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并熟悉即将共事的同事,同时能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使员工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项目任务的完成中,并帮助新员工将此激情延续到工作中去。
2.2 实地参观学习
选择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著名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参观,请水利枢纽工程的相关专家为大家进行现场讲解;安排新员工到与工作相关的岩土工程试验室、水质检测实验室等进行参观学习,帮助新职工更好地了解将要从事的工作,实现由在校学生到单位员工的角色转换。
2.3 专题集中授课
在集中授课阶段,重点安排单位文化、规章制度、水利科技、项目申报、成果管理、职场礼仪、职业规划等内容,帮助新员工更好地了解单位,更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3 培训效果评估
我们对培训学体效果、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对培训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统计表明,新员工对培训的总体满意程度、培训的日程及课程安排的满意程度均较高,认为培训课程安排比较合理。新员工普遍认为采取拓展训练、参观学习、集中授课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单位基本制度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沟通、管理知识、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等课程是新员工最需要的,此次培训的拓展训练、专题讲座、参观学习使新员工受益较大。
意见与建议较为集中的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 将户外与室内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值得延续,建议室内课程的设置更加精炼,让新员工在遇到问题时知道找哪个部门或者查阅哪些资料可以解决问题。
(2)加强新员工职业规划培训,帮助新T工明确发展方向,有利于调动起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培训时间安排紧凑,课程安排得比较满,培训过程中安排更多的互动环节。
新员工岗前培训是新员工入职第一课,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此次培训基本达到了团结协作、帮助新员工尽快做好角色转变的培训目标,促进新员工快速融入新工作环境,适应各项科研工作。培训增强了新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同时使新员工对我院概况及相关规章制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下一步,将在课程设置上做相应改进,选择更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科研人员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和职业规划,使新职工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7).
名古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这基础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制定了“培养富有科学理论性•伦理性•人性的、具有丰富创造力,独创性和使命感的,推动医学研究及医疗的人”的教育目标。本着此教育目标,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将本科课程体系分为全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
1.1全学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开设以教养教育为根本的普通课程及实习课程。全学教育课程由理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讨会(小组为单位的文献资料检索及讨论)、文科教养课程和理科教养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构成。与全学教育并进医学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英文版《人体医学生物学》(SylviaSMader,2002)为教材,学习医学生物学基础知识(23学时);(2)以临终医疗及心理关怀、医学伦理学等为内容,开设特别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作为医生做思想准备(16学时);(3)为了使学生早接触医学、体验医疗,利用残障者设施、老人公寓及附属医院,开设有临床看护实习课和体验医生一天工作的影子体验课(shadowing,10学时)。全学教育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年,医学入门课程由医学部施教外,其他课程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
1.2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按学科组织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开始于第二学年,大多课程在第四学年结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第二学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学年下半年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也称基础医学研讨会);第四学年开设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第五学年主要是临床实习和临床病理学实习课;第六学年则为选择性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
其中,基础医学将课程改革前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统编成人体器官的构造、生物体功能、人体与药物、免疫与机体防御等科目,加强了基础科目之间相关知识点的结合。为培养本科生医学科研能力,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学生离开课堂实践实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社会医学课程包括环境劳动卫生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医疗行政学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为本科生国外临床研修奠定语言基础、提供相关信息。临床医学课程包括脑外科学、老年科学、小儿科等19门临床科目。临床医学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主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课课程以外,学生需要完成2~3单位的选修科目课程。选修课程以特别讲座的方式开设,以当下医学前沿、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34次特别讲座,分成A-I为标记的9类话题小组,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如2013年开设的特别讲座题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脏器的应用;救命救急医疗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种职业协同作用的地区医疗等)。学生需要在9个不同的话题分组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6次讲座,满出勤获2单位学分;选9次讲座并满出勤,获得3单位学分。
2特点与启示
2.1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古屋大学医学教育注重通识教育,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人文社科教养课程和理工科教养等通识课程,增强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社会基本素养,培养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基础研讨会课前指定讨论题目,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获取信息,学习处理和总结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别是医学入门课程,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感受社区医疗现状,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作一个好医生的追求目标,加强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部制定了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解决一定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医学教育目标[2],力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名古屋大学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开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全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借鉴。
2.2实施多样化教育模式
日本医学教育方式多样,努力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灵活,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专题讨论会或与讲授相结合的PBL教学法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检索文献、逻辑推理、总结陈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开设多角度的特别讲座,以获取学分吸引和鼓励学生聆听讲座,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医疗现状及最新发展,理解社会医疗中医生的作用和职责,触及临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这些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与日本学生相比,国内医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单一,使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在考进医学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往往是备考阶段死记硬背,强行记忆理论知识,而考试结束就忘记多半,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钩。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日本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第三学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课程,仅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及研究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发表与答辩。该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看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不注重最终实验结果。另外,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并细致的科研习惯,如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实验记录等。
近年来,我国也在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因多种原因,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校并不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机能实验教学”中笔者体会到,多数本科生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建议我国就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条件,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利用和巩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4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开放性管理平台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普通授课教师和学生组成,是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的重要场所。委员会鼓励学生经常思考医学课程如何能学得更好,根据提出意见,委员会做到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课程体系。另外,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面向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导读和课程安排介绍,并公开在学校网页,六学年中的课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课程导读概括介绍了学生六年间每学年的课程、学分及升学年的必备条件。而课程安排介绍则更为详细,条目清晰地介绍每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安排的特别讲座。课程安排介绍明确提出了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或材料、负责教师、教学日历等。
从让学生充分了解、参与课程安排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难看出,日本医学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准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