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专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由于是不同教学单位开设的,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本文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在阐述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并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务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54-03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东北财经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研究》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教育部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改革提出政策性规定,比如,学分不断降低,这样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授课以外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弊端是对于没有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知识摄取不足,限制了知识面的扩展.为了弥补这样的弊端,高等院校应该合理设计专业基础课,尽量在有限学分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补给基础知识,为其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常常会有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重复的课程不是来源于同一个教学单位,那么授课老师之间就可能缺乏对于授课内容的沟通,可能会导致重复或衔接问题.本文以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专业基础课《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分析两门课程授课内容重复的整合问题.
1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和《金融学》是分别隶属于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两门课程,但其授课内容却有很大的重复性,以我校会计学系列教材《财务管理》(刘淑莲主编)和金融学系列教材《金融学教程》(苏平贵主编)为例,《财务管理》教材共14章,《金融学教程》教材也共14章,从其目录标题看,共有9章是完全重复,其余的章节有部分重复,也就是说,两门课程至少有70%以上的内容是重复的.目前,我校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了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根据2010级的教学计划,我校共有17个管理类专业同时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其中,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是方案内学科基础选修课,金融学是学科基础必修课;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金融学是选修课,财务管理是学科基础必修课;其余的12个专业(电子商务、旅游、资产评估、日会、注会、会计学、加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都是学科基础必修课.这意味着我校有12个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计划安排而导致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只有5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避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重复学习,然而这些学生极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课程的内容而同时对两门课进行了选修.由此可见,我校目前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势必造成授课内容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也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类专业同时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造成重复授课不光是我校的问题,外校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以山西财经大学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专业等管理类专业都同时开设了《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
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和了解金融市场环境知识,以培养适应经济型社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以讲授公司理财知识为主,简单介绍了金融市场环境知识.《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环境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大量介绍了理财知识.这就使得两门课程产生了大量的授课内容重复.根据学分制的教学制度,在总学分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取舍这两门课程,或者如何很好地整合这两门课程,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利于重新修订或调整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2 设计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2.1 体现课程基础性的特征
专业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一门或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作为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提高价值,而在现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金融市场是与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不可脱离的平台.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就业岗位又不专门是公司财务和股票投资,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包含理财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
2.2 扩展知识面
比较宽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专业基础课的设置除了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征之外,还要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了介绍理财知识和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介绍一些与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类知识,比如货币的供需与定价、风险管理等基础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资源分配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会考虑到教学资源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问题.《财务管理》通常是财务系(或者会计系)开设的课程,《金融学》是金融系开设的课程,在设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方案时,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如果保留《财务管理》,金融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金融方面的知识;如果保留《金融学》,财务系需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给学生介绍财务方面的知识;如果这两门课程都删除,那么哪门课程能够补充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个教学任务应该由哪个系来承担.
3 管理类专业《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课程整合的方案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应该凸显财经特征,因此,关于《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两门课程的设置有三种可能:一是保留《财务管理》课程,舍掉《金融学》;二是保留《金融学》,舍掉《财务管理》;三是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协调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凸显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
3.1 保留《财务管理》,舍掉《金融学》
表1列示了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的《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除东北财经大学外,排名前5名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情况,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计划设计不同,所以有的学校也叫“学科公共课”.从表1可以看出,基于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各财经类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是因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企业中某一方面的管理技能,而财务管理是企业基于价值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财务管理》课程成了各财经院校管理类专业必开的课程.
如果保留《财务管理》课程,基于知识完整性,替代《金融学》可以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详细介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类型;(2)介绍金融市场参与要素;(3)介绍金融市场工具的流通和定价机制.基于上述考虑,可以选择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
3.2 保留《金融学》,舍弃《财务管理》
如保留《金融学》课程,基于知识的完整性,替代《财务管理》可以开设的包含理财知识的财务类课程很难在同一门课程中找到,往往会在《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中涉及到部分理财知识,由于学分的限制和基础性要求,这两门课都是专业必修课,不适合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那么替代《财务管理》的课程就需要在别的教学单位寻找,比如:投资学等.
3.3 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并予以协调
如果同时保留《财务管理》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就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避免出现重复的授课内容.本文认为,基于专业基础课54学分的要求,《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教学大纲至少要包括表2的内容.基于两门课程内容的整合,需要针对管理类专业编写配套教材,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 结束语
财经院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之前,需要充分了解理财和金融市场知识,这些知识应该在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设置.目前,管理类专业主要是设置《财务管理》讲授理财知识,设置《金融学》讲授金融市场知识,但由于这两门课分别开设在财务系和金融系,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存在授课内容沟通障碍,导致这两门课的授课内容存在很大重复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专业基础课设置原则,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保留《财务管理》,舍去《金融学》;保留《金融学》,舍去《财务管理》;同时保留这两门课程.并基于知识完整性,针对每一种方案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2)赵冬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8):34-36.
【关键词】金融数学;教学;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5-0069-02
2014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议中指出全国将有600多所的本科院校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随后各地方院校也纷纷确立了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新的办学定位。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金融数学专业首当其冲。金融数学是利用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技术来定量分析金融问题,以求找到金融学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的一门金融学与数学交叉的学科。与传统的基础数学和理论金融学不同的是,金融数学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运用金融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讲解一些金融理论和数学基础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应用型人才重在“应用”,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供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课时、完善课外校外实训实习环节”三位一体的金融数学教学改革,即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金融方面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建立校内的实训平台和校外的实习基地,切实增强学生对于社会和行业的了解,查缺补漏,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养。只有做好这三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才能为社会输送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一、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
1.金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金融数学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包括金融学、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因为涉及的课程较多,教学时间有限,大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还是采取“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急于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来不及思考就囫囵吞枣。此外,很多高校没有专业的金融数学教师,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是由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师教授的,教师只熟悉自己所教的课程,而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该门课程对于金融数学专业的必要性却所知甚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无法紧密地衔接,这些诸多原因就造成了教学方式死板、教学内容空洞、学生课业任务繁重但各方面基础知识都不牢靠的现状。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1)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教师对金融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的了解缺一不可。因此,要提高金融数学专业的教学效果,就要提高金融数学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拥有单一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进修、学习,使他们了解到自己所教课程在金融数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每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关联性,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2)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数学模型都是比较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常规的教学手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金融相关课程,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编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对真实的金融案例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提供充分表达和讨论自己的观点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还可以为学生探索新知和获得新知提供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课时
1.金融数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方面、统计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来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高校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实验室及相关的实验课教师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理论课程明显多于实验课程,比如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这些纯理论课程过多,而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如证券投资学、金融统计学往往开设的较少,即便开设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也只侧重于理论的讲解。总的来说,实验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比例较低。
2.重视实验实践教学
(1)建设专业的实验室,配备专业的实验教师。实验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金融数学专业应当建设专业的实验室,安装专业的教学软件和实验软件,采用合适的实验实训教材,同时应配备专业的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2)增加实验课时,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开设金融建模、财务报表分析、统计软件应用等实践类课程,增加金融数学专业的实验实践课的课时,切实提高实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同时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启发性,多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因为解决金融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思维的目的。(3)改变考核方式,体现过程意义。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考试,大学生往往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略了平时的学习过程,实验课程正好可以改变学生的这种只追求分数的应试思维。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有效地与平时的实验过程联系起来,每次的实验都属于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教师可以综合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实践过程的态度及操作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期末试卷的考核方式。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增加专业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课外校外实训实习环节
1.金融数学实训实习的现状
无论是课外实训还是校外实习,都是高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当下很多高校的金融数学专业不仅缺乏相应的校内实训平台,同时也缺乏校外的专业实习基地,导致金融数学专业的实训实习流于形式,使学生与社会脱节,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2.完善实训实习环节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增加实践机会。应用型大学应当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金融行业日新月异,要想培育出现代金融机构所需的专业人才,高校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不仅可以增加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便于教师了解前沿的行业进展,避免教师与时代脱节,进而反馈到实际教学中来。(2)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培养实践能力。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金融数学相关的实训软件,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将其作为教学课程之外的补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此外由于金融行业自身特点,可能导致学生在专业实习的时候无法真正接触到相关行业信息、体验金融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如去银行实习的学生大部分只能从事指导客户填写存单、复印客户资料等类似的基础工作,无法接触为客户办理业务等相关实际操作;去证券公司实习的学生只能从事客户维护的工作,而无法体验到证券分析及买卖的过程。因此,学生也迫切需要相应的校内实训平台来弥补校外专业实习的不足,真正了解金融行业的业务内容,进一步调高他们的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积累实践经验。应用型大学应积极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竞赛,特别是金融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类似数学建模比赛、金融专业知识问答、炒股大赛、银行业务操作实务等各类型的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正规的相关比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金融创意大赛等有较高知名度的比赛,有助于学生了解当下金融市场的发展,开阔眼界,以达到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目的。总之,培养金融数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要从这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增加实验实践教学课时、完善课外校外实训实习环节这三个方面着手,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不仅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搭建完整的专业知识架构,还要通过实验实训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金融数学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廖小莲,杨笃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方向建设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平台,2007,(13):198-199.
[2]郭慧文,孙琴月,郑海荣.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12(5):96-99.
[3]李晓红,李月秋,堵秀凤等.金融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7):94.
[4]谢霖铨,吴克晴.关于金融数学教学的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120-123.
[5]岑仲迪,郑秋红.“金融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学,2009,(2):28-31.
关键词:证券交易;实践教学;高职金融证券专业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2015年7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科目进行调整,考试科目由原来的五门课程改革成考核《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和《金融市场基础知识》两门课程,《证券交易》课程考试内容取消。为了适应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和高职金融证券专业的教学需求,对《证券交易》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该课程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金融证券类专业教学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根据高职金融证券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探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改革,高职教学的课程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过去的教学是偏向学生通过《证券交易》的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交易》、《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是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基础课程,改革后证券交易的教学方向不是为了60分,而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和高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尝试改革。
1.课程设置
《证券交易》课程是我院金融证券及金融管理专业设置的职业技能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适应证券市场需求开设的核心课程。专业知识主要涉及证券、期货公司客户服务、柜台服务、咨询服务、证券经纪人、证券市场业务拓展与营销员等岗位。该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熟练掌握证券交易规则和业务流程,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目前我国的证券交易品种,在模拟实战中去学习。
该课程总体思路是:以证券交易的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模拟实训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实训室和证券公司的资源,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通过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学习技能知识以及职业经验和态度,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2.课程教学的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针对的金融证券专业的学生,在证券交易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教学方法,让证券交易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鼓励学生深入探讨专业及课程的发展方向,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所以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合现代金融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面向证券公司柜台客服、经纪人、市场业务拓展及营销岗位,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胜任岗位需求。
3.课程内容
由于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证券交易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做出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根据证券从业人员岗位的职业需求设置,主要教学内容做出以下调整:一是,知识结构内容,了解证券交易的制度与规则,熟悉证券交易程序和风险控制方法,掌握证券账户销户、转户及密码更改等相关管理业务流程,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二是,学生专业能力内容,了解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的展业,理解证券公司在交易中所承担的作用,掌握证券账户开立的操作流程,能熟悉证券投资工具及其风险,能办理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购与赎回业务,掌握融资融券业务操作流程;三是,学生职业素养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教学方式改革
《证券交易》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课程,不仅有基础知识理论,也有实践性操作。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实训室的技术条件,突破传统的讲解法,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讨论式、互相学习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知识认知、能力拓展、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明显进步。根据证券交易课程的任务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学环节设计符合高职金融专业的特色,学生能边做边练,学中做,做中学。为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等。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接受。该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该课程中证券交易规则等相关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知识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实践和情景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证券交易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像传统的讲解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认知的过程,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而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需要收集编写了多个案例,包括证券风险、证券交易规则、证券融资融券案例、证券违规处罚等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训情景教学法
实训情景教学法以证券市场的模拟情景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证券市场基本规则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法是“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一种飞跃,是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实训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比如证券交易程序,让学生模拟交易,能实在体验交易过程,学生能快速接受知识。
4.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法
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法是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所扮演角色来体验、思考,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英语的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所说,“角色扮演”的作用显而易见。《证券交易》课程中证券经纪业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扮演证券公司的经纪人进行展业活动。又比如证券发行业务,让学生以投标竞价的方式来确定股票的发行价,让学生理解证券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学生的记忆将会很深刻。
5.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前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预习,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学员就预设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证券交易》课程中的投资风险防范和资产配置以及证券投资的选股的问题,通过提前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防范证券投资的风险,在资产选择上,哪种配置的有效性更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地引导,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考核方式
高职《证券交易》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后,考核的方式将做出调整,理论试卷的考核方式将不是主要的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实训的教学环节考核学生的成绩,提高平时所占的比重,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教学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行动导向的方式实施教学。
《证券交易》课程考核主要通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过程性考核,另一种是终结式考核。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到60%,终结性考试占40%。主要通过平时实训和上课的过程中给予成绩来确定学生是否合格,最后统一组织的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实训操作能力。终结式考核主要通过教务处组织的期末闭卷的方式开展。考试内容主要是证券业务的基础知识,考核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证券相关业务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是为了考试通过率,而是让学生转变学习的思维,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得到证券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认可,具有上岗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总 结
《证券交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符合证券职业发展的需要,兼顾证券从业资格改革。《证券交易》课程教学改革是不断提升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改革不仅仅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对教师队伍的锻炼,是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的过程。目前,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上。通过上述提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训室和企业课堂上实践体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热情,掌握证券交易的基本技能知识,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合格的高职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卢向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
[2] 张启富.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初探:以《证券交易服务》
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
(4).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经济法 课程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学院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出现问题
(一)经济法前置课程问题
首先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最初是安排大二、大三阶段讲授,在此之前并没有开设诸如法理学、民法学等先行性基础课程,而作为通识课的法律基础课程也因高校“两课”课程体系改革,已整合到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中,关于法律内容课时缩减至30%—40%且内容较少。因此在今后开展的经济法课程教学遇到了很多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约60-10课时介绍法学概念和基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到非常吃力。
其次法律基础课程中配备的教师往往均为思政专业教师,未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有时会存在一定缺漏,以及在教学人数上均为200人左右的大课,开展案例讨论和实践教学方式就更加受影响。因而影响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经济法课程学时安排问题
由于认为经济法相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而言,毕竟不是专业课范畴内容;且在大一阶段已开设了教学覆盖面广泛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认为通过该课程教学已经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所以压缩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课时属于合理的培养规划。所以在课时安排上,经济管理专业中经济法课程的学课时基本上在36~54个课时之间,相比较经济学的108学时和管理学的72学时是少之又少。结果是学生法律基础薄弱,而且经济法的内容又比较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达到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三)教材及课程讲授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由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很多,有市场营销类、国际贸易类、物流管理类、工商管理类、金融类、财务管理类等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其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专业施教的问题,忽视了因专业不同,学生对经济法知识内容需求的差异和深浅问题,这样有可能会导致该专业最需要的法律知识没有讲授到或讲授得不够深入。
经济法教材,其内容体例架构基本都包含了经济法总论、 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四个部分。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生一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对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规定,特别是对民事法律的基本概念与规定不了解,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具体的、单行的经济法规。而且针对不同专业经济法的教材没有详细的做出针对性,如会计专业更侧重公司法和会计法规一类,营销专业更侧重市场调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则对公司法、合同法更侧重。所以教材的内容比例应针对专业而定。
(四)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法为经济法课程常用教学方法,其注重培养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对与案例教学法的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不强,以及对于案例的解决和处理方法没有法学思考和处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欠缺、以及案例与现实生活差距较远。
二、应用型本科学院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置以及课时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建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可分两个学期上。第一学期的课程名称为“民商法”,每周二学时左右,讲授民商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等。第二个学期开设的法律课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来具体设置,课时分别是三到四课时不等,主要是开设与其专业最密切相关且需要深度掌握的法律知识,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商法,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经济法,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金融专业开设金融法等。
这样将原先的经济法学知识分散,民商法为所有专业都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专业法律则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开设,这样既保持了课程名称与内容的一致性及科学性,又具有针对性。
(二)教材
教材的修改,笔者建议,在原来四大块的基础上添加民商法基础知识板块,其内容从民商事主体到,,诉讼时效,到物权和债权基本原理,侵权知识。之后再由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板块构成。同时在书的编写中着重小案例与综合案例的结合,以及实践操作部分,如公司的申请程序,合同的具体签订,需找市场竞争案例分析等,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能使教师在授课中感到轻松,不用再费时间口舌介绍民法基础知识,亦能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根据教材设置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主要对学生的法律性思维的培养和对法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授课老师可以首先通过一个针对本次授课主要内容的精选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本案的问题点在哪里?该如何解决此项纠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可以逐渐有意识地引导出本次授课的关键词或重要的法律概念,从而展开理论讲解和法条介绍。在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案例和做案例分析,甚至于可以让学生模拟案例,进行当场表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力都有所锻炼。
参考文献:
[1]李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环节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2009,(6).
哲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哲学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服务机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社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贯彻学术性、综合性、适应性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修养、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其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哲学专业就业方向
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媒体、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行政、宣传、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在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
哲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三类:
1、教师:教师是哲学专业毕业后最适合的工作,另外,高校内专门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员也算这一类。
2、公务员:我国公务员考试有专门要求哲学专业的,哲学专业在考公务员方面有一定优势。
3、企业政策决策及管理人员:这个工作并不要求太多的专业知识,主要是依据个人的能力与其他专业竞争上岗。
哲学专业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媒体、公司企业等部门从事行政、宣传、管理、教学、科研工作。
在工商、外贸、金融、保险、证券、旅游、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企业营销管理、客户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诊断、市场调查和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