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专业就业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就业政策;挑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42-3
Research on Public Employment Policy under the New Normal in China
Zhu Anyu
(Heb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Hebi Henan 458030)
Abstract:Under the new normal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olicy of China is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Therefore, we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ositive employment policy,gradually improve the linkag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expanding mechanism,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olicy solving the structural conflict of employment, and improve the implantation of the employment support policy on the focus group. Then we will improve the employment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Keywords:employment policy;challenge;recommendation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发展战略”[1],“制定实施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政策,”我国的就业总量随着经济增长持续增加,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 253万人,比2013年末增加276万人。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适应新常态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从而实现就业有量更有质的提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 新常态下就业政策面临的挑战
1.1 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在短期内难以缓解,对劳动力的整体需求量呈下降趋势,进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经济高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人数的大规模增长,削弱了经济增长对就业扩大的拉动作用。
1.2 就业政策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上效果尚不明显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导致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新兴产业、朝阳行业等相关的中高级人才供应短缺,而一些传统产业、夕阳产业、产能过剩行业将会产生出现大量失业人员,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积极的就业政策,但效果尚不明显。
1.3 解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难问题的政策还不健全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有部分群体求职竞争能力相对薄弱,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高校毕业生群体。在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新增就业岗位相应的也会减少,进而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为727万人,201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749万,在全国新增加的失业人员中有一半以上是应届高校毕业生。二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2014年农民工总量2.7亿人,由于部分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企业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用工人数减少,部分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也无法适应企业需求,加之大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愿意就近就地务工。引导有序流动就业和就地就近安排就业的任务繁重。三是残疾人群体就业困难。目前,我国残疾人口总量超过8 500万,由于身体的特殊性,残疾人的自身的就业能力相对薄弱;相关部门对残疾人就业服务帮扶指导工作相对滞后;残疾人就业的相关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健全;个别用人单位没有积极承担依法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目前的就业政策在解决上述重点群体就业难问题上还不健全,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2 完善积极就业政策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当前,解决就业问题根本措施在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
2.1.1 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
当前,针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新形势,要适时充实和完善就业政策。“把着力点放在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质量和保持就业稳定上来”[2]。一是要优化各级财政就业资金支出结构,并结合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加大用于各类群体人员就业培训和员工在职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证条件。二是注重提高就业质量。从保持就业稳定出发,重点增强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的稳定性。三是适时调整积极就业政策中的金融税收政策,对有利于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扩大就业容量的产业、和用人单位拓展和放宽融资渠道,特别是对发展型中小微企业、升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创新型智力密集型企业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运用金融税收政策,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和实体经济发展,实现就业的扩展和提升。
2.1.2 政府切实担负起促进就业的责任
首先,制定就业战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就业的状况并不相同,因此政府部门要适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
其次,提供就业服务。政府应着力构建就业培训机制,加大就业培训投入和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政府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及时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岗位信息和职位空缺信息。
再次,在就业环境、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化时,政府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采取一些临时干预措施保障就业的稳定性。例如,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相关企业的员工如何妥善安置,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干预和解决。
2.1.3 实现就业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相衔接
各级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时,应优先考虑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需要”[3]。一是在结构调整中,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国情,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战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扩大就业的空间。沿海地区可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延长产业链,延伸扩展就业;中西部地区可在降低能耗的前提下,承接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就业工作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新兴产业发展培训、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供求匹配度。
2.1.4 实现就业政策和干部考核政策相衔接
过去,GDP是干部考核的主要指标。但GDP只能反映经济发展总量,但是GDP指标无法衡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文明是否协调、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降低GDP指标在考核干部标准中的比重,不仅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例如,2014年河南省新出台的《河南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工作试行办法》中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纳入考核体系,就会督促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促进就业工作。
2.1.5 实现就业政策和城镇化政策相衔接
目前,我国正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如何让农民工变成为新市民,让农民工从流动大化为稳定的就业群体,是我们在实施城镇化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首先要积极跟进就业政策,并与城镇化政策有机衔接。要切实消除各种壁垒,使他们能在城镇稳定就业、安居乐业,做到就业有机会,工资有提高,社会保障可享有,职业发展有前景。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使其真正地、同等地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待遇。三是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2.2 实施完善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政策
2.2.1 完善下岗失业人员转移就业政策
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使一批企业关停和转产,相应地会导致一批员工下岗失业。要做好这些员工的平稳转移就业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要尽快扩大失业保险基金的现有使用渠道,要将失业保险基金与中央、地方财政的就业资金统筹使用。可作为扶持失业者个人求职就业全过程的补贴;可用于企业开展转岗培训,给予参加培训员工生活补贴,用于组织生产自救和灵活就业者的社保补贴、劳务补贴等,以支持企业更好地做好员工的分流转移工作。对正在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员,及时发给失业保险金,保障其基本生活,并扶持其自主创业或再就业。
2.2.2 完善职业培训政策
顺应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一是要加快培养一批新的高素质产业工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多层次职业培训,通过技工学校和企业合作,提升骨干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成为符合产业升级需要的高级技工;通过企业岗位培训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培训,实现大部分人员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成为适应转型需要的中级和普通技工。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前职后培训,强化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提升,使其成为具有研发和操作能力的智力型员工。对缺乏专业技能和所学专业不适合需要的大学毕业生,要帮助他们充实专业技术,使其尽快实现就业并适应企业需求。
2.2.3 实施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政策
劳动者自主创业不仅自己实现了就业,并且还可以带动更多人就业。一是引导劳动者选好、选准创业项目,引导自主创业人员在现代服务业、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中合理的选择创业项目,避开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夕阳产业的创业项目。二是对现行扶持政策要进行动态调整,对于需要了解创业知识、增强自身素质的人员,相关部门要及时对其开展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对于在符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向的领域创业的,国家需要在财税、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
2.3 完善实施对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的政策
2.3.1 落实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继续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对符合政策扶持条件的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及时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享受政策的渠道。健全高校毕业生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创新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和生产服务一线就业和创业。
进一步落实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扶持政策,帮扶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及时提供融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4]。
2.3.2 进一步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创业”[5]。为更好地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每年都共同组织开展“春风行动”,这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的专项活动。此外,为有效解决农民工务工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各级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部门还需要继续拓宽就业信息服务渠道,更好地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2.3.3 切实保障残疾人就业
为保障残疾人顺利就业,首先实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其次完善实施对用人单位的补贴、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依法吸收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补贴,提高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再次,完善实施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政策。各级相关部门“准确掌握辖区内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加快完善残疾人就业需求登记制度”[7],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残疾人开展定岗培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 .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2(8).
[2] 曹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J].求知,2012(11).
[3] 中国就业促进会.积极有效地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3).
[4]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R].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4(5).
[5] 人社部.要求各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人才资源开发,2014(5).
【关键词】创业政策;毕业生;创业教育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国国务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每年都会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通知,制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促进就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并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的求职创业给予补贴:“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 [5],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通过创业实现就业,不断提升就业的质量和层次。
二、现行促进创业的政策法规的主要特点分析
1.明确促进就业的政策实施主体。从政府层面来讲,《就业促进法》中规定了县级以上政府在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方面的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从促就业的经济主体来讲,明确了国有、集体、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在的重要地位,拓宽就页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在增加国内就业岗位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人才和经济的交流。对于特定人群,政府的就业政策有各方面的扶持。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等扶持”等。从而保证毕业生创业起始阶段能够得到政策的优惠和资金的支持,完成
2.创业政策的导性比较强,但不易于实际操作。各级政府的大部分的创业政策是从国家和地区层面着手,注重政策的宏观引导作用,对整个国家和某些特定地区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虽然也对规定了实施主体在促创业方面的职责,但具体实施过程,某些具体的规范程序则需具体落实到,中还是出现,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现象,从而出现有扶持创业的政策,但缺乏实施和监督的主体。政策制定的目标和实施的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部分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对于以创业促就业的理解不全面。
3.毕业生对创业的扶持政策理解不到位。首先“高校在在发挥政策引导有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导向层次较低”[2],高校毕业生充满朝气和活力,喜欢创新和冒险,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理想化,容易过分期望自我的社会价值,忽视现实的就业形势和各种鼓励创业政策。其次,高校和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引导教育不充分,部分毕业生认识不到创业的价值,不能利用政策优势,积极主动创业。再次,目前的创业优惠政策主要鼓励毕业生从事简单的服务性、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一般是简单的较为传统的个体经营,“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大学生创造、创新的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2]。对于毕业生新型创业支持力度不足,不易实现创业水平和层次的质的提升,创业项目的未来发展空间有限,这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创业积极性。学生的就业理念出现偏差。收到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政府事业单位岗位收到广泛的欢迎,毕业生往往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和公办事业单位的岗位,而对立志于创业的毕业生比例比较小,同时,创业成功的难度比较大,还存在一些客观实在的困难,如项目、资金、技术等缺乏,需要毕业生付出更多的勇气和劳动,这些都制约了毕业生创业积极性的提升,从而使创业优惠政策不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创业热情,政策的目标导向与政策的现实效果存在较大差距。
【关键词】 金融危机;就业背景;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的就业背景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大幅增加,数量呈跳跃式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则比较缓慢或与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从106万增加到652万,毕业生的急剧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原来的“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1.国际、国内的形势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使得这些行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从国内形势看,自2006年起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新增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新增就业岗位,高校逐年扩招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从学科专业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已经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但短期内这一矛盾将仍然存在。
3.新的就业环境下四种毕业生成为就业的难点。(1)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由于就业的学生不断增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也越来越大。(2)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多的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教育体制多是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3)专业相同的人多,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2011年这一现象将更加明显。(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受挫,金融部门最不乐观,银行、证券等行业处于低谷,可以预见,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这里的基层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基层单位。一方面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导向来分流一部分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种的就业可能与就业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推动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提出,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机遇。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纳人才的能力已经远远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动了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大学生资源流向农村的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具有同样性质的政策还有几项,比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招聘,择优录取;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等。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在引导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把择业面放得更宽一些,把目光放远一些。对于毕业生来讲,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稳定的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业状况是我们势必要选择一个曲折的择业过程,国家也正是通过一些后续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大学生,鼓励引导毕业生走上择业的多样化道路。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果说以上政策是国家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主张大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政策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国家在一年内免征其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与其它工作的工作环境相比,自主创业是充满风险且比较辛苦的,大学毕业后又自谋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国家中,还没有大范围地被认可,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数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会上成功的个人奋斗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经验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配套政策给予帮助和扶持。国家提供的这项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打消目前还存留在多数人心中的犹疑和偏见,创造百花齐放的就业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门为暂时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便利。毕业生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两年并免收服务费用;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是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施低保救助等等。这些政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的状况,但也能从思想上情感上来减压,为一时还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减少因经济压力、生活问题等带来的不安和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职择业的努力中去。
上述这些政策可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分流和减压。一方面为大学生尽可能地提供多种就业的便利与可能,另一方面从实质上和心理上都给予减压。如果要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问题,就必须从宏观和长远考虑:一要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教育;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等等。这几项可以说是从长远和宏观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管是促进高校建设及面对市场的专业设置还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这些都是“远虑”的体现,使国家、学校、个人都能真正培养一种面向市场、面对未来的竞争意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也会在各个方面逐渐跟上实际的需要,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同时继续完善政策框架,在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可能的同时,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在目前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势下,国家这些政策说到底只是一种引导性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高校来讲,要切实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意识,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的大学生则需要在学业、能力、实践、意识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蔡,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N].信息报.2009 -2-18
【关键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研究生培养
1.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研究生供求矛盾的不断加深,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生就业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培养研究生能力、加强就业指导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旷毓君、刘鹏,2006;王春莉,2007;张俊燕、刘晓杰,2006;李海萍,2007);二是针对具体学科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及院校的就业问题及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赵会娜,2007);三是从研究生的择业观念与心理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杜文娜,2007;秦攀博,2007)。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研究得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北师大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四所学校2010年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外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期望,以期对我国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所北京高校的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回收率98.3%,有效率93.3%。所得数据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3.数据分析
3.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从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调查其就业现状。
3.1.1 就业心理状态
本次调查的被试中有77.9%的同学没有正式工作经历,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有42.1%的人对自己的自身专业和能力满意,而有超过一半的人(56.8%)对自身能力不满意。相应地,4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而有48.2%的人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有少数同学(7.9%)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择业自信心与其自身能力的满意度在0.01上显著相关。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自信心程度。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未来的就业状况呈现担忧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自身能力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现状不满意(61.8%的学生持此观点)因此,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的问题上,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之外,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科能力竞赛、提供社会实习或实践的机会等方式多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认可,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增加自信,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
3.1.2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97.5%)都认为制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只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而有7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制定,需要增加了解和指导。调查还发现,仅有27.1%的学生“有明确的求职目标”;58.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但迫于就业压力,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就行”;更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也不懂得如何去规划,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对与研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方式:通过相关渠道就业信息、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但根据调查,只有38.2%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大部分人(61.4%)认为不畅通。在对学校研究生就业教育了解程度方面,只有3.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大部分人(51.4%)的人表示“了解一点”,44.3%的人表示“一般”。相应地,只有22.5%的人对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持满意态度,但有超过一般的人(58.6%)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一般,另外还有18.9%的人持不满意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方面的需求时,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训练”和“自我认识与定位”需求最高,处于各项需求的前三位,其次是“在校期间实习工作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就业政策的解释”。而在学生需要的高校就业教育方式方面,“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指导课”位居前三名。
3.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倾向
3.2.1 毕业去向选择
调查显示,有79.6%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另外还有12.1%的同学表示“还没有想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之后选择直接就业,这给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导向:现在高校培养研究生时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能力,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注重学生毕业后择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培养方面应对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方面有所增加。
我们还发现,尽管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谈到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时,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经验”,26.1%的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也有一小部分人称“自己得不到家人支持”。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听说过自主创业,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所需准备及创业过程等。这给高校的启示是,在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对“自主创业”版块的教育也应当有所加强。
3.2.2 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
调查显示,在进行择业选择中,59.2%的人将“个人未来发展机会”置于首位,17.9%的人首先看重的是“就业单位的性质及规模”,另外,还有13.6%的人首先考虑专业对口,11.8%的人则注重“收入水平”。针对外语专业女生所占比重大的现状,本次调查地设计了一道针对女生的题目:“你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显示,有39.5%的人选择了“希望有很好的工作业绩”,52.7%的人选择了“家庭美满,工作过得去就行”,少数人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和“如果条件允许,更愿意在家相夫教子”。可见,家庭在女生就业选择中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些学生表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工作或者降低择业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接受教育程度越高,使得女生更多地希望自己可以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双赢。
3.2.3 就业倾向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虽然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工作地点依旧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5.7%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13.2%的选择了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选择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非常少,仅占0.7%。在与相关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特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局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找工作――偏远地区从事外语方面的工作机会相对少,这对一些来自中西部的学生来说,回去发展的机会没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
对于毕业后首选单位的类型,我们发现有将近9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稳定的单位:有32.1%的学生选择去大型国企,36.1%的学生选择了去高校,21.4%的学生选择去机关行政单位;只有少数人选择去外企和私企工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与性别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无论男生女生,研究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企事业单位。
3.2.4 工资期望
调查显示,54.3%的学生期望自己毕业后工资为3000至5000,31.8%的学生希望是5000至7000元,8.9%的学生期望为7000元以上。对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女生在对薪水的选择上差距不大,表明外语专业的男生女生普遍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比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也表明各大高校对薪水的期望值的差异不显著。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就调查情况而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就业表现出担忧,对就业的信心不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不足;第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单一化的趋向,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显得薄弱。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用从以下的方面加强:就业信息传达的畅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校园招聘会的引进。
4.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看重短期利益、保守择业、薪金期望理想化。
看重短期利益体现在择业地区上。虽然现在国家相关政策提倡和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机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工作乐趣等。毕业生们理想的就业地区集中,倾向于去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在择业上过分看重短期利益。
保守性主要体现在择业单位上。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选在倾向于大型国企、党政机关、高校等比较稳定的单位。同时,虽然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大力倡导自主创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其原因有: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知识经验,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对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的了解,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整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中存在保守心理。
理想化主要体现在对工资的期望上。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工资期望在3000至7000元之间,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期望明显偏高。即使在一线城市,研究生平均工资水平也不高(如笔者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了几年工资也不过3000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如下:对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而言,又苦读三年时间,机会成本高,对于工作的心理预期也就较高。其次,伴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逐渐理性化,招聘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研究生的期望值和单位给予的待遇之间构成了“剪刀差”①。研究生的心理预期越高,“剪刀差”就越大,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越大,这已成为当前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5.启示
5.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薄弱,成为影响其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时应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
我们认为学校应在研究生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好人生规划,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针对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五个版块:(1)职业生涯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2)就业政策解读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就业政策;(3)就业心理辅导版块,旨在帮助在择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困难;(4)求职指导版块,进行简历、面试等具体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求职;(5)优秀校友交流版块,邀请校友回来传授经验,旨在从实际从事就业工作方面的前人身上学到实战技巧。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要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阶段,实现跟踪式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听相关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
5.2 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语专业研究生应根据外语专业的学习、就业形势着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通识能力、专业能力等。另外,外语专业研究生必须突破语种单一性,利用二外的学习,掌握多门语种,从而增加就业筹码。
5.3 改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化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们应该在学位类型设置上突破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局面,在现有专业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和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这意味着研究生培养不再仅仅是培养科研型的人才,而应该是用多种模式培养多种高层次人才。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打破传统的“语言+文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取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与其它专业学习交叉,鼓励跨学科选课,如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金融、外贸、经济学等课程,从而拓宽外语专业研究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
同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尝试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分流,对症下药,培养不同层次的硕士。比如,对适合搞研究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做学问的能力,为这些研究生创造直接读博的机会,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优秀的师资;对一些在学术方面不感兴趣的研究生就不必在学术方面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应注重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求职竞争力。而且,在招生时,可考虑多招收跨专业报考外语专业而且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
5.4 重视政策解读,讲究就业策略
调查发现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就业政策解读,尤其是对于自主创业政策,西部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政策的解读。对于这些就业政策的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突破就业的局限和就业盲区。同时,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策略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5.5 建设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
本次调查发现普遍学生反映就业信息传达不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畅通。网络传播具有快捷、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这些用于研究生就业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的就业平台,及时更新、发送实习、就业信息。各学院自己的就业信息可以根据各语种、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发放,这是比较直接的就业信息传播方法。另外,也可以由专人负责,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网站上的就业版块进行信息。但这种做法需要毕业生自己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而且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第二,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性,将就业信息及时发送到毕业生手里。比如现在的信息平台、移动公司的飞信业务,都是可以直接将就业信息直接发送到毕业生手机里的。这种传播方式在目前看来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对于信息太长的就业信息,可以在毕业生的QQ群或就业平台上发放。
注释:
①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②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62-63.
③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OL].科技信息,2009(17).
参考文献
[1]杜文娜.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8).
[2]旷毓君,刘鹏.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求实,2006(S3).
[3]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5]李海波,董维春,宋华明.从就业态势谈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6]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7]秦攀博.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探析及干预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8]王春莉.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张俊燕,刘晓杰.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10]赵会娜.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11]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武玉红(1978―),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团委书记。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本研究属于现况研究,横断面调查,采取配额抽样方式,2014年9月至12月对某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2011、2012、2013、2014级分别抽取199、199、200、197名学生,其中女生589名,男生211名,年龄17~23(19±2.5)岁。均为金融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
(二)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个人情况、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和对金融学专业态度评价等,共20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n5级评分。由研究者及各年级辅导员经过统一培训学生会干事作为资料收集员,明确研究目的和收集资料注意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按年级和班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有效回收率为99.5%
(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和χ2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推断,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见表)
(二)不同年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态度评价(见表2)
三、讨论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功利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在就业时能够充分理性的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价值取向认识表1显示,在本次调查学生中,40.73%学生就业意向为银行业,25.00%为证券业,13.57%为保险业,2.89%为信托业,还有17.81%学生就业意向为其他行业如公务员、IT行业、制造业和自主创业等。有85.68%学生在考虑择业因素时首先考虑经济收入;64.07%学生比较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05%学生会考虑家庭因素和父母影响;40.95%学生认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十分重要;37.94%学生会关注就业政策,如国家对于不同行业毕业生的政策,选调生、村官等国家组织部门培养大学生的政策等;仅有29.02%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多数同学表示并不清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另有10.05%同学考虑毕业后考公务员就业,还有6.03%学生考虑自主创业。金融学本科生大多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金融行业要求从业者有一定的相关行业知识背景,且对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多数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愿意前往银行业工作,银行业一向被认为是高福利、低风险、社会地位高的行业,即传统上的“铁饭碗”,金融学专业本科生普遍对银行业了解较多,平时学费的缴纳、个人财产的理财、家庭财产的处置等都与银行业息息相关,而其他金融从业方向则与普通学生稍显遥远,如保险业、证券业等。仅有2.89%学生选择信托业,其原因是对信托业缺乏足够的信息了解,有85.05%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信托业或不了解,而掌握一些信托业基本信息的学生对信托业的制度或待遇不满意,因此不会选择信托业作为从业方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金融体系的尚未完善和学校对于学生从业方向教育的薄弱。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因素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薪酬待遇是比较重要因素,部分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收入看作是择业的第一标准,从而将自己的择业范围只局限于高收入的行业。在这样的心态下工作,即使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社会地位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现实,只能从侧面入手,加强思想宣传教育,纠正“拜金主义”等不正之风。64.07%同学在择业时会考虑就业地点。60.05%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家庭的看法或受到父母影响,学生在就业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有40.95%学生就业时关注就业形势,37.94%学生就业时考虑就业政策,这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的信息会比较充分。有29.02%学生择业时会考虑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有10.05%同学考虑考公务员。另有6.03%的同学考虑自主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上学期间做过兼职或开店的工作经历。
(二)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评价表2显示,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中分别有57.79%、65.83%、75.00%和82.23%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2014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评价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2014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对于自己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并不十分了解,对自己专业的就业价值期望较高。2013级学生告别了大学一年级懵懂的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对于部分金融学专业就业困境有了一定了解,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并不乐观。2012级、2011级学生通过进入银行、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单位实习后,亲身感受到金融行业从业者的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标准等情况,使得就业前景评价进一步降低。还有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应及时给予引导和教育。
四、建议与分析
(一)树立现代金融学教育理念和就业价值观现代教育理念的首要体现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金融学专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专业更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始终,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制定分段策略,整合教育载体,分布落实责任等。当前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择业心态渐渐趋于理性化、实际化。加强对于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的培养,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对自我、对金融学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金融从业者。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就业制度和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当代大部分学生择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为保障,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要改变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应依靠学校的教育引导,通过老师引导、系列讲座、经验之谈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降低学生的收入期望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冷静的思维进行择业,强化自主择业意识,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打破传统意义上“铁饭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