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设计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内容特征结构特征
一、 引言
词典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词典用户中存在专门用途语言学习者、口笔译职业译者等这样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他们虽然也需要从词典中获取概念信息和语言信息,但是其信息需求又与学科专家和普通语言使用者明显不同。(Opitz 1983; NkwentiAzeh 1995; Bergenholtz & Kaufmann 1997)为了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中外词典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专科学习型词典[1]这一新型词典类型的设计研究。Hartmann & James(2002: 37)认为,设计是统辖实用工具书编纂的总体原则,它不仅包括内容方面的特征(信息类别)和文本呈现方面的特征(编纂安排),而且还涉及用户的查询需求和使用技巧。正是从词典用户出发,词典学家对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的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就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对国内外的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
二、 专科学习型词典的内容特征
内容特征是指词典取舍各种类型信息及处理所选取信息的原则和详尽程度,涵盖收词(包括范围、数量与选择标准)、释义或译义方式、语法信息、例证、概念或语义关系、搭配等方面。从现有论著看,内容特征是国内外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焦点,这跟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用户视角不无关系。一般说来,用户对词典的查阅总是始于对某种信息的需求,只有在查阅时才会注意词典信息的呈现方式。因此,词典用户的使用需求首先是一种信息需求。确定专科学习型词典需要包含的信息类型或具有的内容特征是词典编纂者在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可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1. 专科学习型词典的收词
(1) 专科学习型词典收词应该首先确定学科范围。Bergenholtz & Tarp(1995: 59)根据词典所涉及的科目把专科词典分为单学科、多学科和子学科三类,但是并没说明哪一种词典更适合学习者用户。其他学者对此也看法不一。例如,章宜华(2009: 32)指出,“从功能范围来讲,初期的词典其专业覆盖面不宜太窄,即先编写综合性或多学科性的词典,再逐渐向单一学科词典发展”。Gouws(2010: 66)则认为“在同一本词典中同时处理多个学科可能给用户造成困惑,尤其是当每一个词目单都有自己的正文前和正文后材料并形成一系列二级框架结构的时候”。
(2) 在词目选择方面,最大化(尽可能覆盖更多的专业词汇)和最小化(只选择最核心或最常见的专业词汇)是专科学习型词典两个基本的收词原则。Bergenholtz & Tarp(1995: 102)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重要程度对术语进行分类,对不同的类别进行不同的处理。Bowker(2003: 156)把这两种收词方式与专科词典所涉及的学科范围结合起来,认为子学科词典往往采取最大化的收词方式,而多学科则倾向于采用最小化的收词方式。Gouws(2010: 59)从词典功能角度对这两种收词方式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为了帮助用户理解文本,专科词典需要采用最大化的收词方式;服务于文本产出的专科词典宜采用最小化策略。总体而言,专家对专科学习型词典采用什么样的收词方式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
(3) 词目的特点和类型也是专科学习型词典内容特征设计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文军(1996: 64)特别强调了积极型双语专科词典应该收录科学技术通用术语、学科常用的形容词和动词等准共有核心词汇。Bowker(2010: 159)肯定了在专科词典中收录普通语言词汇对用户的重要意义。与前述观点不同,石静、何家宁(2012)强调了词目的专业特性,指出商务英语学习词典的收词立目范围应涵盖与商务活动有关的领域,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要注意词目的“商务”性质,不收录一些与商务活动无关的词目。LHomme(2003)从词性及派生关系角度切入这一问题,针对名词在专科词典中占绝对多数,而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则处于边缘位置的现状,主张基于详解组配词汇学(Explanatory and Combinatorial Lexicology)揭示专业域的词汇结构,增收专业动词及其派生词。其他研究还涉及对文化相关词汇(Sánchez Cárdenas 2010)和行话、俚语等非正式词汇(Glser 2000)的收录。
2. 专科学习型词典的释义
释义是词典编纂的一项核心工作,相关论著比较丰富。
(1) 选择什么样的定义方式是专科学习型词典编者首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Fuertes Olivera & Arribas Bano(2008)指出专科学习型词典应该采用整句式定义方式。Kwary(2011)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服务于编码的专科学习型词典宜采用整句式释义,服务于解码的专科学习型词典宜采用可替换式释义。
(2) 控制难易程度是专科学习型词典释义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Gouws(2010: 64)关注了专科学习型词典的释义用词,指出针对专家和半专家撰写的简短释义可使用专业术语,针对外行撰写的简短释义则不能使用专业术语。Laursen(2010)建议针对非专家用户的专科学习型词典应避免使用行话,去除释义中的非原型特征。
(3) 词典的功能是影响专科学习型词典释义的重要参数。Nielsen(2011)认为编者在释义时应该考虑用户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平,讨论了编者如何通过回答“是什么”“做什么”和“与其他概念有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以更好地体现释义的交际功能和认知功能。王丽英和王东海(2010)认为专科学习型词典的释义要抓住两点: 一是对术语所指称的学科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描写,二是术语语用上的易误因素辨析;前者可保证术语学习词典的专科性与专业性,后者可保证其学习性与交际性。
三是现有词典中的例句设置情况。Nielsen(2014)比较了例句在普通词典和专科词典中的设置情况后指出,例句在专科词典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Fuertes Olivera & Arribas Bano(2008)考察了几本专科词典的用例情况后指出,词典中的配例还存在一些问题,双语专科词典存在问题更多,因此需要向普通学习型词典借鉴。
(5) 插图。Bergenholtz & Tarp(1995: 159―166)指出,插图在专科词典中能够提供百科信息和发挥装饰功能,插图可分为具体、部分抽象和完全抽象三种,插图与文字之间有四种互动关系。Faber等(2006)把图形分为形象、抽象和动态三种,并认为,只有当图形聚焦于释义中所激活的核心模板信息并且当图形的形象、抽象或动态程度最佳时,图形才能够与释义形成配合,突出概念的多维性及学科域特有的概念关系,使用户对专业概念有更好的理解。Antia & Ivo(2013)概述了现有文献对图表与文本关系的研究(意义、分类和功能),梳理了对定义(词典定义、术语定义和百科定义)的理解和图表的分类(方程、表格、图解、曲线图、地图、图画),探讨了图表种类与定义种类之间、图表功能与定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知识本体(或性质)对图表的选择、图表与文本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
三、 专科学习型词典的结构特征
结构特征一般指词典对所选取信息的编排和呈现方式。词典学研究虽然关注词典的各种结构,但相关讨论大多泛泛而谈,并不与具体的词典类型相结合。(Gouws 2010: 55)例如,Bergenholtz & Tarp(1995)结合框架结构、分布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参见结构、索引结构等层面对专科词典的结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这些描述基本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词典,因而展示了专科词典同普通词典在结构方面的共性。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学者从专科学习型词典的特殊性出发,探讨其结构特征。这些论述主要围绕专科学习型词典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正文外材料展开。
1. 专科学习型词典的宏观结构
针对专科词典中词目大多完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特点,文军(1996)主张积极型双语专科词典可以将围绕某词目构成的合成词作为副词目置于该词目之下,形成复式结构。他认为,这样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语义联系因词目分立而被隔断的状况。Fuertes Olivera & Arribas Bano(2008: 43)也持类似观点,认为虽然可以按照字母顺序编排词目,但是还应该增设副词目,以反映学科的概念结构。Bowker(2003: 157)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系统编排具有明显的教学价值,能够更好地帮助用户理解整个学科领域及展示概念在学科领域中的位置。Tercedor等(2012)借鉴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关于心理词库的研究成果,指出面向译者的专科词典应该同时采用字母编排和系统编排两种方式。Gouws(2013)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学习阶段探讨了专科词典的结构特点。他指出,服务于基础阶段的专科词典的宏观结构由主题编排部分(由图到词)、字母编排部分(由词到义)和字母编排翻译索引三部分构成。服务于中级阶段的专科词典应该按主题编排词目并设置简要介绍相关学科的正文外材料。第三个阶段的专科词典可采取汇合结构(amalgamated macrostructure,即严格按照字母表顺序编排所有词目)或抽屉结构(drawer structure,即先按主题对词目进行分类,然后对各类别词目按照字母顺序进行编排),而采用后者更能够与教学衔接并促成词典文化(dictionary culture)的形成。
2. 专科学习型词典的微观结构
虽然多义现象在专科词典(尤其是单学科词典)中并不突出,但是依然有学者讨论了义项的编排问题。文军(1996)认为义项排列可遵循使用频率原则,按照通用、少用、罕用的顺序排列义项。徐庆凯(1984)认可按照频率高低顺序编排义项的重要性,并建议在各义项频率不相上下的时候可采用历史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Fuertes Olivera & Arribas Bano(2008)指出,专科学习型词典应该区分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宜分开编排,使用数字编号比使用字母编号能够更好地体现专科词典的教学导向。
如何呈现搭配也是专科学习型词典微观结构设计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LHomme(2000b)指出,由于专业词汇搭配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用户使用这些搭配时可能会存在困难,因而肯定了在专科词典中收入搭配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在词典中呈现搭配的时候应该考虑关键词:(keywords)的句法结构、含义和行动元结构(actantial structure)。Jousse等(2011)专门描述了The DiCoInfo(《信息和网络词典》)词典中搭配的呈现方式,即先根据词汇函数把搭配分为中级类别(intermediate class),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总属类别,最后基于XML以三个层级予以呈现。
3. 专科学习型词典的中观结构
在专科词典中,对中观结构的使用不仅能够避免重复,而且有助于重建词目之间丰富的语义和概念关系。因此,与其他词典类型相比,专科词典特别重视在词典文本中对中观结构的设计。Bergenholtz & Tarp(1995: 215―219)在《专科词典学手册》中专辟一节把互参结构分为词典内和词典外两种,介绍了参见结构在补充信息和节约空间方面发挥的功能,以及字母和符号等中观结构的表现形式。NkwentiAzeh(1995)认为参见可使专科词典更充分地展现在收词和释义中无法处理的同义关系。在针对中观结构的研究中,Nielsen(1999)的论述最为详尽和系统。他厘清了与中观结构相关的系列核心概念,把中观结构分为两种――使用相关类与功能相关类,指出后者可用以展示概念和语义关系,帮助用户理解这些关系。Nielsen还强调,在设计中观结构时,为了减少用户付出的信息成本,编者应该充分考虑参见所能够表现的精细度及查询的路径和次数。章宜华(2009)同样强调了中观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认为借助中观结构可以重建框架成分之间、框架与框架之间或框架与外部材料之间的形态关系、概念P系、语法关系和语域关系。Olivera & Peters(2009)认为可把知识本体应用于电子词典Termbank的中观结构设计中,以向学生传授术语的概念知识、学科的概念结构。
4. 专科学习型词典中的学科导引
学科内部有着一定的体系,有时仅仅依靠中观结构难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因此,设置学科导引(subject field introduction)就成为专科学习型词典结构特征设计的一个特色。Bergenholtz & Tarp(1995: 154―159)把百科部分(encyclopedic section)视为专科(尤其是单学科和子学科)词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这一组件可提供搭配、例证等信息,在理解和翻译方面能够给外行用户(layman users)以重要帮助。他们还指出了借助参见把百科部分与词目表进行整合的可能性。这可以看作是相关文献中对学科简介的最早论述。Bergenholtz & Nielsen(2006: 283)指出,专科词典正文外信息中的学科介绍(the subjectfield component)与术语编纂所倡导的系统原则对应,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词目因按字母编排而无法呈现、但对学习功能的发挥却至关重要的系统性。他们甚至把学科简介视为专科词典的一个重要教学维度。Fuertes Olivera(2009b)从词典功能出发探讨了语言、学科数目、目标用户等参数对专科词典设置学科简介的影响。Tarp(2010)以具体词典为例说明专科学习型词典可以借助学科导引实现辅助知识系统学习的目的。
四、 问题和不足
从前述对相关论著的综述可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已涉及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的方方面面。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内外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还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术语使用混乱。首先,对于专科学习型词典这一概念,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术语各不相同。例如,文军(1995)把针对ESP学习者编纂的专科学习型词典称为“积极型双语专科词典”,章宜华(2009)使用的则是“双语专科学习词典”这一术语。专科学习型词典的英文术语同样存在混乱。例如,Fuertes Olivera(2009a)使用的是“pedagogicallyoriented dictionaries”,次年又开始使用“specialized dictionary for learners”这一术语。Kopecka(2005)则把专科学习型词典称为“Active Learners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r Technology”。术语使用上的混乱反映了研究者对专科学习型词典到底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存在不同的理解。其次,虽然都强调加强专科词典学习功能的重要性,但是同一研究者在不同的论著中对专科学习型词典和专科普通型词典不做区分。例如,在Fuertes Olivera(2010)编著的论文集中,Bergenholtz、Nielsen、Tarp、LHomme、Bowker等都统一使用了“specialized dictionary for learners”这一术语,但是在其他文献(如LHomme 2012;Nielsen 2013)中,他们往往只使用specialized dictionary这一外延更广的术语。把专科词典等同于其下位概念――专科学习型词典,这就否认了专科词典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淡化了后者在类型学上的特殊性。
第二,不同角度切入,彼此之间缺少整合。例如,文军(1996)和章宜华(2009)对专科学习型词典的论述主要从教学研究视角切入,偏重应用,把词典设计同教学要求相结合,注重探讨专科学习型词典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Tarp(2010)、Gouws(2010)等重点关注的,是词典功能论对专科学习型~典编纂的指导作用。他们往往从编者视角出发,选择专科学习型词典的个别设计特征进行评述,注重对专科学习型词典潜在用户及其潜在需求的分析,特别强调通过文本设计实现专科学习型词典的多功能,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不同需求。LHomme(2003)和Tercedor等(2012)的研究则比较微观。他们借鉴术语学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在词条的微观结构中如何表征术语的搭配和概念关系,对专科学习型词典的其他设计特征关注很少。
第三,大多依赖普通学习型词典研编理论,对专科学习型词典的特殊性关注不够。例如,文军(1996)对积极型双语专科词典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层面的设想主要借鉴了普通学习型词典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设计特征。Fuertes Olivera & Arribas Bano(2008)参照普通学习型词典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特征,以释义、对译词和例证为重点逐一分析了八部商务词典,指出专科学习型词典编纂必须把普通学习词典学的原则纳入到专科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实践中。在技术特征方面,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同样借鉴了普通学习型词典的数据获取方法。例如,Bowker(2010)总结了语料库在专科学习型词典编纂中的使用情况,预测了语料库在专科学习型词典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但是并没有提及服务于专科学习型词典编纂的语料库在建设和数据提取方面的特别之处。诚然,专科学习型词典首先是学习型词典,具有普通学习型词典的一般特征,其设计亦遵循学习型词典的语境化和差别化的总体编纂原则,但是专科学习型词典与普通学习型词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普通学习型词典的设计特征对专科学习型词典是否适用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否则,现有的论述很容易造成“专科学习型词典=普通专科词典+编码语言信息”的简单理解。
五、 结语
专科学习型词典是词典家族中的新成员,以非专家群体为目标用户,在设计特征方面表现出了与其他类型词典的不同之处。国内外词典学界已经对专科学习型词典的设计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涵盖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然而,从整体上看,在研究中还存在术语使用混乱、成果缺少整合、设计的特殊性不够突出等问题。考虑到我国与西方在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方面存在的差距,我国学者应该结合我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际,建构出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的专科学习型词典设计理论。
附注
[1]本研究氖涤媒嵌瘸龇,拟以有关设计特征是否能够辅助词典用户获取专业知识和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为选择标准,从而确定纳入综述范围的研究论著。至于这些论著或词典是否使用或冠以“专科学习型词典”则不在考虑之列。
参考文献
1. 石静,何家宁.国内商务词典研究与商务英语学习词典编纂.外国语文,2012(5): 88―91.
2. 王丽英,王东海.基于术语教育的术语学习词典研究.中国科技术语,2009(6): 35―39.
3. 文军.双语专科词典需上一个新台阶.辞书研究,1995(6): 72―82.
4. 徐庆凯.专科词典的义项问题.辞书研究,1984(4): 66―73.
5. 章宜华.关于双语教学与双语专科学习词典的几点设想――以英汉词典为例.外语界,2009(4): 30―37.
6. Ahmad K, Davies A, Fulford H, et al. The Elaboration of Special Language Terms: The Role of Contextual Examples, Representative Samples and Normative Requirements. Euralex92 Proceedings I, 1994.
7. Andersen B, Leroyer P. The Dilemma of Grammatical Data in Travel Dictionaries. Lexikos, 2008(18): 27―45.
8. Antia B E, Ivo N. The Interaction of Text and Visual in Specialized Dictionary Definitions. Terminology, 2013(2): 151―174.
9. Araúz L P, Faber P, Hernndez P C. LSP Dictionaries and Their Genuine Purpose: A Framebased Example from MARCOCOSTA.∥Proceedings of the 13th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Lexicography Conference(EURALEX ‘08), 2008: 997―1006.
10. Bergenholtz H, Kaufmann U. Terminography and Lexicography: A Critical Survey of Dictionaries from a Single Specialised Field. Hermes―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97(18): 91―125.
11. Bergenholtz H, Nielsen S. Subjectfield Components as Integrated Parts of LSP Dictionaries. Terminology, 2006(2): 281―303.
12. Bergenholtz H, Tarp S.(eds.) Manual of Specialised Lexicography: The Preparation of Specialised Dictionaries(Vol. 1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995.
13. Bowker L. Specialized Lexicography and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van Sterkenburg P.(ed.) A Practical Guide to Lexicography(Vol. 6).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2003.
14. Buendía C M, SnchezCrdenas B. Linguistic Knowledge for Specialized Text Production. LREC, 2012: 622―626.
15. Faber P, Araúz L P, Hernndez P C. A Wine Dictionary for Nondrinkers: LSP Dictionary Functions.∥Rodríguez M I.(ed.) Vino, lengua y traducción. Valladolid: Universidad de Valladolid, Secretariado de Publicaciones e Intercambio Científico, 2010: 109―120.
16. Faber P, Araúz L P, Velasco J A P. et al. Linking Images and Words: The Description of Specialized Concep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2006(1): 39―65.
17. Frawley W. New Forms of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1988(3): 189―213.
18. Fuertes O P A. Specialised Lexicography for Learners: Specific Propos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edagogicallyoriented Printed Business Dictionaries. Herme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9a(42): 167―188.
34. Laursen A L. Explanatory Notes in LSP Dictionaries.∥Heine C. Engberg J.(eds.) Reconceptualizing LSP: Online Proceedings of the XVII European LSP Symposium 2009, 2010.
35. Marz N E. The Generation of Active Entries in a Specialised, Bilingual, Corpusbased Dictionary of the Ceramics Industry: What to Include, Why and How. Ibérica: Revista de la Asociación Europea de Lenguas para Fines Específicos(AELFE), 2009(18): 43―70.
36. Mugdan J. Grammar in Dictionaries of Languages for Special Purposes(LSP). Hermes, 1989(3): 125―142.
37. Nielsen S. Mediostructures in Bilingual LSP Dictionaries. Lexicographica. International Annual for Lexicography, 1999(15): 90―113.
38. Nielsen S. Functionand Userrelated Definitions in Online Dictionaries.∥Ivanovskaya Leksikografischeskaya Shkola: Traditsii i innovatsii [Ivanovo School of Lexicography: 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s]: A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Professor Olga Karpova. Ivanovo: Ivanovo State University, 2011: 197―219.
39. Nielsen S.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in Lexicography: How It Helps Lexicographers and Users of Accounting Dictionaries Intended for Communicative Usage Situations. Hermes―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2013(50): 51―60.
40. Nielsen S. Example Sentences in Bilingual Specialised Dictionaries Assisting Communication in a Foreign Language. Lexikos, 2014(24): 198―213.
41. NkwentiAzeh B. The Treatment of Synonymy and Crossreferences in Speciallanguage Dictionaries(SLDs). Terminology, 1995(2): 325―350.
42. Olivera C, Peters P. Ontologies in the Mediostructure of LSP eDictionaries. eLEX2009, 2009: 169.
43. Opitz K. On Dictionaries for Special Registers: The Segmental Dictionary.∥Hartmann R R K.(ed.) Lexicograph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3: 53―64.
44. Cárdenas S A. The Treatment of Cultural and/or Encyclopaedic Items in Specialised Dictionaries for Learners.∥Fuertes O P.(eds.) Specialised Dictionaries for Learners. Berlin: De Gruyter, 2010: 107―129.
45. Tarp S. Functions of Specialised Learners Dictionaries.∥Fuertes O P.(ed.) Specialised Dictionaries for Learners. Berlin: De Gruyter, 2010: 39―53.
46. Tercedor M, LópezRodríguez C I, Faber P. Working with Words: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riented Lexicographic Practice. TTR: Traduction, Terminologie, Rédaction, 2012(1): 181―214.
设计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综合上述情况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合作建筑设计 项目管理 问题 对策
0 引言
近来年,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事务所在中国承接建筑设计项目。而作为隶属于国资委的中央直属大型设计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院”)有诸多的项目与境外事务所合作,笔者有幸参与了多个中外合作设计项目的项目管理,在此进行总结。由于合作设计项目与独立完成设计的项目有许多特别之处,对于这类项目的项目管理工作也有特殊的要求和侧重点。
1 合作建筑设计项目的特点
需要进行合作设计的项目通常是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大型公共建筑。大多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兼有地标价值,且技术要求复杂,通常需要进行国际绿色建筑认证;业主对项目期望值高,工程建造标准高,通常会聘请具有国际水准、不同国家的多个设计和咨询机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物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大型文化体育建筑、星级宾馆、高级写字楼、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等。
2 合作设计项目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1 项目范围管理难度高
工作范围难以界定清楚,中外方工作界面划分容易出现真空地带。国内外对于建筑设计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工作深度及范围不同,导致中外方对于工作内容的理解本身就会有差异。此外,由于建筑设计本身的综合性、复杂性,并需要符合项目所在地的规范等特点,合作设计项目也很难采用按专业或按阶段一刀切的方式来划分境内外设计单位的工作界面。
目前常见的几种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
(1)方案阶段由境外设计单位全专业完成为主,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由国内设计院完成。如中国院与ZAHA Hadid建筑师事务所及英国标赫(Buro Happold)工程顾问公司合作完成的南京青奥中心项目,就是由ZAHA完成建筑方案设计,标赫完成结构和机电方案设计。
(2)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由境外设计单位完成为主,施工图设计由国内院完成,比如中国院和SOM合作的北京绿地中心项目。
(3)方案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的建筑专业主要由境外设计单位完成,其他工作由国内院完成,比如中国院与Gensler合作的王府井大饭店改造项目。以第一种模式为例,此种合作模式下,方案阶段虽然是以境外设计单位为主完成,但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标准、规范、制图习惯不同,境外设计单位完成设计成果后,需要中方设计单位按国内标准调整、复核。此外,有些工作也需要中方设计单位完成,如人防设计、面积计算及核定、日照计算等。
除此之外,有部分合作的大型设计项目技术复杂,设计过程中有诸多的设计及咨询单位,如酒店管理公司、结构顾问、机电顾问、幕墙顾问、智能化专项设计团队、绿色建筑咨询等,相互交叉作业频繁,配合工作非常多。如中国院与Woods Bagot合作设计的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阳光保险国际金融大厦项目,设计咨询团队加起来共有十几个,施工图阶段的项目协调会参会人有30~40人。一旦工作界面没有划定清楚,在配合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影响设计进度及质量。
2.2 沟通管理复杂
项目关系到的人多,沟通渠道多,沟通时间成本高。合作设计项目组织间的沟通方式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书面邮件、电视电话会议、重要节点的集中性会议。为了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信息需要准确地传达到相关各关系方,这就要求项目管理人员花费相当的精力组织书面文件、识别信息的传递渠道与接收对象,但还是难免会发生遗漏与错误。另外,还存在因时差问题需互相迁就开会时间,及会议翻译与沟通时间加倍等。如果项目业主没有明确的项目沟通管理机制,未能组织好日常联络,不同设计咨询单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就会出现信息丢失、工作范围变化、大量设计修改等情况。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导致沟通存在障碍。设计团队来自不同国家,而工程设计行业的词汇专业性较强,会出现翻译过程中语意丢失而造成误解。此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每个民族大多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文化眼光去观察、理解和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思想也会影响到工作配合和推进。
2.3 时间进度难以把控
建筑设计是由多专业、多方面协调共同完成的工作。而合作设计的项目则由于多方交叉作业,国内外设计单位相互为前提条件,且没有设计进度控制的唯一主体,导致进度控制难度更大,拖延现象也较为普遍。
此外,由于国外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国外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工作习惯、方式与国内不同,当项目总周期固定时,经常在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发生进度拖延,但为了保证整体进度,往往会压缩国内设计院的施工图设计时间。
2.4 成本较高
建筑设计项目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和差旅费用。
(1)人工成本
有的项目业主会简单地将合作设计项目按阶段和专业的划分来核定国内院的设计费用,而事实上工作量的变化并非如其所想。以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以境外建筑事务所为主完成建筑专业设计,国内设计院完成结构、机电专业设计为例,中方在方案阶段还需安排有相关项目经验的成熟建筑师负责项目,一方面为业主及境外建筑师提供咨询,另一方面作为境外建筑师与国内结构、机电工程师的沟通纽带。因而国内设计院需要参与所有的项目会议,审阅境外设计单位的各版本图纸,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和管理工作。其次,由于境外合作设计项目沟通的复杂性,通常对于项目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项目中的协调会议、日常往来函件和电话要比普通项目多3~5倍,项目管理人员花在管理协调上的工作大大增加,而目前大多数设计院未能对管理者的人工投入进行成本核算。
(2)差旅费用
差旅费用考虑国内和境外两部分。在定期组织的汇报会中,重要的节点会议需要所有的设计团队集中到项目所在地或业主所在地,汇报成果,明确下阶段工作,进行技术沟通与讨论。通常情况下,方案阶段2~3次,初步设计阶段3~4次,施工图设计阶段视外方参与工作情况而定,一次会议时间持续2~3天。同时必须全专业主要设计人员参加,国内设计院通常每次出差都会是10人以上的规模。这样核算下来,此类合作设计项目仅在设计阶段的出差至少高达100人次・天,导致差旅成本较大。
2.5 合作设计项目的风险因素
与国内设计单位不同,境外事务所对于设计工作的开展与设计收费进度控制非常严格,而国内的开发商付款通常会有所延迟。如方案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了,但由于甲方未向境外设计单位付款,境外设计单位此时只提供PDF版本的设计成果,而不会提供可以编辑的CAD版本,而后续工作又需要继续推进,进而增加了设计院的低端工作且导致图纸准确性不足,并为后续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合作设计项目进度通常推进缓慢,不能满足业主的需要,地上地下分开出图的现象较普遍,工作流程又进一步复杂化,工作发生颠覆的可能性更高。
3 合作设计项目管理对策
3.1 制定合作设计项目的WBS,把分工表做成菜单可选式的责任分工矩阵
目前分工界面表的版本多种多样,多是以不同境外设计事务所制定的版本为主,工作内容不充分,没有考虑对其他咨询单位的配合工作。国内设计院应该综合不同版本的分工界面,结合国内项目各阶段的深度要求以及合作设计项目以往发生界面不清的内容,制定合作设计项目的WBS,将各阶段各专业可能会有分工界面的工作详细拆分,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细化的涉及业主、境外设计单位、国内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的责任分工矩阵,可以根据每个项目业主的不同需要,明确每个工作包的主要责任方、配合方、审阅方等。这样工作内容清晰明了,业主对于各方的工作量会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了合作过程中由于工作界面不清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此外,责任分工矩阵表也有利于业主方认识到国内院在合作设计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一个优秀的国内设计单位可以为项目质量提供重要保障,为业主排忧解难,为境外设计单位提供技术支撑,从而为设计院的设计费谈判提供有力的依据。
3.2 总结合作设计基本工程流程,并按项目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流程
国内设计院应该按照国内项目相关审批流程,结合与国外事务所配合的模式,以设计进程为线索分阶段归纳和整理合作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对业主方及境外设计单位提供充分的技术服务支撑,也通过流程的梳理来解决进度控制权分散的问题,明确每个流程的主体责任,包括设计时间、合作方的确认反馈时间、业主确认时间、政府审批时间,把可以由业主、合作设计单位控制的时间管理好,使整体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控。
3.3 签订三方设计合同与双方设计合同,明确工作范围及服务内容
国内设计院应该制定针对中外合作建筑设计项目的合同模板,包括设计院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及三方设计协议。
为使业主、境外设计单位、国内设计院的法律责任清楚,业主应与境外设计单位和国内设计院分别签订设计合同,将设计费用及需要保密的信息在双方合同中进行约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合同中要对差旅费用进行明确的规定,约定合同中包括差旅次数,通常境外的差旅费用都不包含在设计费中。
此外,三方协议中还应该明确日常沟通和设计成果的语言版本和采用的技术规范,当业主是国内业主、项目也在中国本土的话,全部要以中文和中国技术规范为主。当业主是境外设计单位或项目在国外时,则要与业主确定语言和规范要求,但要考虑到相应的翻译费用。
3.4 做好合同交底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做好风险管控,保障自身权益
为了让设计团队明确合作设计项目的特点与工作范围,在召开项目启动会时,一定要对工作内容、分工界面做充分交底,明确国内院设计工作范围,避免由于国内院把控不足而给业主带来损失。同时,对非工作范围内的工作清晰明了,也可以有效地进行范围管控,当业主给出超出设计范围指令的时候,由项目经理统一与业主交涉,有效控制范围的变更。
3.5 采用合理有效的办法提高沟通效率
(1)尽量降低由于文化冲突而引起的沟通误解。项目经理应该在开始合作前对团队所有成员做好动员工作,以谦虚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双赢的思路来开展项目管理。
(2)降低语言沟通障碍,视境外合作设计单位的情况安排团队成员。为了便于合作沟通中的技术交流,建议各个专业都选派熟练掌握英文的设计人员,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3)建立良好的项目沟通管理体系。设计院应制定针对中外合作设计项目的沟通管理模式,明确项目各关系人的信息沟通需求,构建项目组的沟通网络,确定各方的唯一接口人和各关系人的职责、权限,并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即信息发送并接收后,双方必须对理解情况做检查和反馈,确保沟通的正确性。
(4)注意正式沟通留有书面记录。项目过程中,与业主及合作设计单位的交流文件全部要以书面为主,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并抄送给内外部相关单位及个人,以便相关方清晰知晓具体内容。尤其是涉及到重大事件,电话或当面沟通后,也需要有书面文件。对于重要节点会议要形成会议纪要并抄送与会各方,对于外方和业主方形成的会议纪要内容要及时审阅并回馈,以保证没有信息遗漏。
关键词:电子外设;咖啡馆;经营销售;产品定位
一、电子外设产品市场背景分析
(一)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用户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充和普及。一方面国内外厂商纷纷抓住机遇,不断地发展壮大,使得品牌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另一方面与行业息息相关的电子外设行业却表现出了高利润、发展快的行业发展势头,逐渐成为新的竞争行业。由于国内企业对于外设市场的关注时间比较晚,行业中本身的竞争度相比较于电子产品行业比较低;同时现有的外设产品在技术、性能上还在不断创新,因此电子外设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增值空间。
(二)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外设产品的发展总是要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并且要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就需要不断更新换代出相应的电子外设产品。因此,电子外设产品的产品线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些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电子外设产品为用户在选购和组建自己电子产品的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相应的电子外设产品。同时,用户对电子外设产品外观的设计和移动性的要求也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而逐渐加强。因此,在现有以及未来的市场中,电子外设产品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发展趋势也十分广阔。
二、电子外设产品市场形势分析
(一)行业技术现状。
面对未来中国电子外设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国内一些有研发和制造实力的厂家开始涉足电子外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发展快速。这些厂家按照中国人自己的特点和使用习惯设计出的产品,与国外品牌相比更适合中国人使用。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子外设产品行业与其他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资本注入与相关专业技术的支持,从而促进我国电子外设这一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这一领域也要加快自身的发展,在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优秀资源的同时,也使我国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地位。随着我国电子外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电子外设这一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树立品牌意识,将优秀品牌进行推广,从而走向品牌战略。只有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科学的管理基础的企业,才能迅速地吐故纳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目前的中国电子市场上,电子外设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产品销售的时间缩短;其次,客户的需求不断增多,产品之间的差异呈现多元化趋势;最后,由于面临着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所以需求量不容易把握。电子产品的市场风险难以预测,所以导致厂商难以把握市场的有效需求。在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格局下,全球电子外设产业的核心技术较为集中地掌握在行业巨头的手中,拥有最为核心技术的行业巨头占据着整个行业中利润最大、技术人员最多、国家提供支持最为丰富的部分。因此,电子外设产品的咨询、销售和售后等一系列服务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亮点,把握市场机遇,确定市场定位,抓住消费者的需求,通过良好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扩大知名度。
三、电子外设产品市场营销分析
(一)营销方式
1、网络营销。
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网络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限制、内容详尽、反馈迅速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营销信息传播的成本。因此,可借助微博营销、微信营销、优化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等方式进行网络营销。搭建微博、微信等公众运营平台,注重与消费者的沟通互动。通过这些平台,及时向消费者传达最新产品优惠信息、活动的最新展示等,以线上线下统一营销的方式来宣传推广公司的品牌形象,塑造良好的公司口碑。
2、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以用户体验为主,与网络新媒体、传统媒体相结合,并配以内容形式新颖化、管理方式制度化、活动时间自由化。比如,以实体咖啡店为载体,将电子外设产品与咖啡店结合在一起,消费者在品尝咖啡的同时,可亲身体验最新电子外设产品的性能与操作,这对于电子外设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有巨大吸引力和诱惑力的。以产品体验为核心,搭建线下交流平台,从而达到消费者口口相传的战略目的。
3、会员营销。
会员营销的主要面对客户是指对公司的产品抱有浓厚兴趣、并多次咨询产品各方面性能的一类客户。这类客户活动参与度高、参与态度积极向上。将消费会员卡作为公司促销手段之一,可吸引新客户,留着老客户,同时还可以为公司品牌形象做宣传,作为一种时尚消费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并实现会员的全面信息化管理,通过现有顾客群带动更多的消费群,以便采取相应的经营促销战略。
(二)经营策略
1、品牌定位。
对于品牌来说,品牌定位就是以LOGO为代表的视觉标识体系。给予公司品牌一定含义,全方位策划完整品牌形象、品牌情怀、品牌故事、品牌信仰以及品牌成长的过程,将公司产品上升至一种品牌宣传,宣传出一种品牌概念,这就是品牌定位所要做的。
2、消费者定位。
消费者定位是产品品牌战略核心内容之一。在现行市场中,公司在达成销售目标的前提是选择正确的目标消费者,在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中,可以从谈话水平、叙述水平、价值水平等几个方面来了解客户。我们要做的是抓住目标人群,明白用户的需求,抓住用户的关注点,就是抓住市场的先机。
3、价格定位。
企业的价格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变换价格有时可起到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达到抑制竞争对手的目的。选择正确的价格定位既是公司在市场不断前行的重要一步,也是公司生产出优秀产品的依据。一个优秀的公司应该做出产品品质更好、价格适中、致力于生产最高等级的产品,并提供优质的服务给潜在的消费者和现有的消费群。即使价格相对其他产品较高,也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综合以上考虑,基于电子外设市场其需求不断地增加,电子外设市场也正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外设市场利润空间也在吸引着相关的企业不断进入,本文得出电子外设相关产业必将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结论。首先,其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大需求,而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抓住这一要点就抢占了市场先机;其次,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为电子外设这一与互联网有关的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媒体的营销传播正符合电子外设产品消费者的传播理念与分享交流;最后,咖啡店和电子外设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产品可通过实体分享沟通的方式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往传统的销售方式,向消费者传播了崭新的消费理念,因此咖啡店与电子外设产品的结合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
主要参考文献:
[1]纪超,张织璇.从个人电脑的发展趋势浅析电脑周边产品的发展方向[J].科学论坛,2014.5.
[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范志国,高军.基于消费者行为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4]范小军.基于顾客的营销渠道模式战略性整合[J].企业经济,2006.11.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要点反思
中图分类号:TU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所谓钢结构, 指的是利用钢板或对型材进行冷弯、热轧、焊接等方式加工成型的型钢,使用连接件进行连接,用以传递及承受荷载。其结构安装快捷、抗震、少污染、自重轻、工期短、制造工厂化, 广泛使用于工程建筑领域,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若干不足,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部分反思, 现详述如下。
1.我国建筑工程中,钢结构具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民用建筑中已经普遍使用钢结构, 不但使建筑物提高了抗震能力,还使建筑物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不仅国内建筑如此,部分企业已实现商品化、规模化的钢结构建筑向国外出口,并且促进了钢结构的构件及产品的出口贸易, 以及大批国外承包工程的增加,使钢材的附加值有大幅度的增加。
2目前在钢结构设计中出现的若干问题
2.1 设计质量有所下降
由于设计院任务繁重, 部分专业综合项目及工艺的设计费用较高, 钢结构设计相对较为困难, 且费用较低,人力花费较大,因此设计院往往不愿承接此类任务, 甚至部分设计单位对钢结构设计方面经验欠缺,不得不将钢结构体系的设计分包出去,若承接的单位不具备设计资质,往往造成设计质量隐患。此外, 目前的设计市场相对较为混乱,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无法准确到位地监督约束,容易造成工程事故, 出现严重后果。
2. 2 参与建设人员的素质相对不高
不仅设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参与施工及监理的人员素质也与目前民用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水平不相称。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从业人员无法适应民建钢结构发展的要求。例如,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 一20 2) ”中,评定焊接工艺及焊工考试的内容,专业技术人员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掌握,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员,则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然而目前钢结构建造的施工及监理人员中,相关专业人员较少,素质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 3 对国外设计方案不加变通, 盲目照搬
很多国外设计方案,均属于较为发达城市的重要项目, 由于财力的支持, 不太注重经济效益, 而我国需要的设计方案, 多为地区项目,经济效益则是方案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部分设计人员未考虑周全,盲目照搬,从而影响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此外,部分设计人员过于追求国外设计方案的新颖创意, 而忽视成本问题。国外方案的奇特和新颖之下,可能由于设计师自身的创意或者商业目的,出现一些承重体系复杂怪异, 节点连接个性化,安装制造手工化,结构体系不合理的不利方案,而忽略了钢结构具有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和机械化的特点, 例如, 多采用平面简支析架,耗钢量较大, 甚至高达每平米100-400公斤,而我国通常采用空间网壳网架结构, 耗钢量往往控制在每平米100公斤以下,甚至仅为每平米20-30公斤, 盲目仿照国外设计方案的后果,容易增加结构的自重,增大耗钢量, 使施工的劳动量大增,使得工程造价大幅度超出预算,增加了成本。
2. 4 设计方案的深度有所欠缺
由于设计单位与承接单位的层层分包, 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 容易造成设计深度不足,且不符合原设计要求,例如:
(l) 整体计算中结构的阻尼比选取不当。钢结构因类型的不同,其地震影响系数也有所不用,若错误
地分析了结构, 阻尼比选取不当,将严重影响到设计结果, 钢结构在设计的时候,其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底部的总弯矩值与选取的阻尼比成反比, 选取失误时, 将可能引起钢结构的构件验算出现偏差, 导致基础设计本身出现失误。
(2) 柱脚设计失误。
柱脚常见的设计类型包括外露式、外包式及埋人式三种, 民用住宅设计中, 多为外露式, 此时柱脚刚度取决于底板的塑性或弹性变形, 因此钢结构自身及底板的变形将引起钢结构本身的整体变形, 如果在设计过程中, 对内力分析考虑不周,未预留较大的层间位移角限度数值, 或未考虑底层的柱顶弯矩因钢柱弯矩的反弯点向下移动而增大, 那么当建筑遇到超过一定强度的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容易超出柱脚节点的抗弯极限承载力,使柱脚节点过早遭到破坏,引起建筑物的损毁。
(3)对轻型钢结构的概念偏差。
目前部分设计人员倾向于采用轻型钢结构的方式来解决非主要建筑结构或建筑的附属设施, 忽视了全面分析主体结构效应,从而使建筑荷载载体标准下降。实际上,所谓轻型钢结构,是指结构荷载相对承受较轻, 而在建筑的整体设计上, 不应当因选择了钢结构而减少荷载标准, 因此无论设计方案中采用钢结构还是传统的混凝土结构, 在效应分析上都不应当有所不同。
(4) 在民建钢结构设计上依照新版规范,不具备较大的指导意义。
新版规范仍然延续了工业建筑中关于钢结构的设计理念,未细分出民用建筑的构件设计规范,例如, 对于采用排架结构的方式进行温度区段的设置划分,而未考虑纵横方向的承重体系;而规范中强制性要求根据荷载、组成形式等情况不同, 在设置的区段中应设计独立空间来设置支撑系统, 单根据该条文内容理解,钢结构的设计不允许存在纯框架结构,但根据实践经验, 是否设置支撑, 应取决于结构的设计需要, 因此该条文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而不应强制执行。
3 .针对钢结构设计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3.1 规范设计管理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钢结构设计具有其特殊性, 建设主管部门应严格审查参与钢结构设计及承包的企业资质。例如审查期结构件的制作能力及水平、施工安装能力等,确保承接工程的企业具备设计安装资质,能够严格遵守规定,满足钢结构设计及建设的需要。
3.2 钢结构设计应从实际出发,满足建筑使用要求
毋庸置疑,采用钢结构的建筑方式是大势所趋,但值得注意的是, 钢结构仅仅是建筑物中的承重部分,起到为建筑本身服务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原则,是遵循建筑物设计的一般规律,发挥钢结构自身的优势, 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 而不是为了彰显钢结构特色, 牺牲建筑的实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这样的设计必然会失去其市场地位。
3.3 重视设计深度
(l) 首先判断是否适宜使用钢结构设计。通常情况下,钢结构适用于跨度大、多高层、体型复杂、可能出现大幅振动、高温密封场所、需要经常拆装的建筑结构,例如大厦、住宅、厂房、剧院、展馆、临时建筑等, 在设计之初,应首先考虑设计项目是否符合钢结构的自身特点,是否能够发挥出钢结构的自身优势。
(2) 节点设计考量。在实践工作中,容易出现最终完成的节点设计与最初分析模型中的形式不一致之类的异常情况, 这缘于没有在结构分析之前未充分考量节点形式。通常情况下,节点根据传力的特性可区分为半刚接、刚接和铰接三种形式,采用不同连接形式,对于结构的影响非常大,例如,部分刚接节点能够较好地承受钢柱弯矩, 但是却可能出现较大的转动,与假定的结构分析不相吻合,导致在实际施工时, 出现大于原设计计算的变形。因此在设计连接节点时, 分为等强和实际受力两种设计方法, 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建议使用等强设计。
(3) 重点进行结构分析。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做精确的结构分析,通常采用线弹性分析的方法, 可以通过查阅力学手册等方法明确结构的变形及内力数据, 或者使用软件更为精确地分析型材钢板的弹塑性能、结构的非线性因素等。
关键词:高等院校 艺术类教材 书籍设计
中图分类号:12C0539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1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高等人才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在不断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背景下,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在数量上也与日俱增,而发行高校教材的数量也剧增,艺术类教材在以前发行量甚少,而在今天则成为畅销书籍。巨大的市场需求量,加之近年来出版发行体制逐渐开放,使艺术类高校教材纷纷出版。成套出版是此类书籍的特征,但从书籍设计水平来看,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鱼目混杂则是编写内容呈现的状况。笔者在一些案例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在设计高等院校艺术类教材书籍方面的现状。
一 当代艺术类教材书籍在设计上具备的特点
1 数量繁多,分类清晰
在国民经济持续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需求艺术人才也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据相关统计得知,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目前在全国已有1000多所,每年拥有10多万毕业生;同时由于频繁地进行国内外艺术交流,加之引进“艺术设计”理念,出版商不断地努力,高校艺术类教材呈现出版发行数量猛增的现象,使我国艺术类图书市场掀起新热潮。绘画和美工以及音乐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艺术类教材的简单划分,而现在的划分标准是以专业和课程为依据进行的细分,包括国和油,以及视传和工业造型等等,所开设的艺术类专业课程其相对的教材几乎都能找到。图书出版市场以满足高校教育资源为落脚点,两者形成的密切合作,推动了教材以大量的套书形式出现,甚至多达30多本分册的套书都可见。
2 观念不断探索创新
图书出版市场密切配合高校教育资源,两者形成的合作使教材的总体水平被极大地提高。高等院校艺术课程精选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其中名师设计一教学创新思维教材的编著者,就是对国内外设计动向极为熟悉的先锋者,他们常年行走在国内外,在领悟设计和培养人才方面,其认知和经验极为深刻和丰富,这是该系列教材水平提高的密切相关因素。就近十年的艺术类教材来看,教材书籍的开本和印刷工艺等等方面相比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籍在设计上进步较大,采用普通纸,在印刷印制上运用宋体、黑体的黑白字,且图例很少,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艺术类教材的大多特征。而层出不穷的应用纸张和各种印刷工艺则是近几年艺术类教材出版的特点,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艺术设计专业是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约60m空白区在版心与裁切边缘被留出来。在大面积文字的页面中留出这种留白,读者的视觉效果就会既透气又舒适,这样学生在理论知识记录时就会减轻不适心理与抵触情绪,便于学生对课堂笔记和学习心得的记录,与中国课堂教学的“国情”相吻合,在特殊情况下这个空白区可以以版心区被“征用”,一些图例偶尔出现在正文中,从而把一点趣味性增添在空白区域。同时编著者非常关注教材内容与设计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如由彭晓辉主编的《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一书,是在2006年9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印刷出版,彼时“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刚刚闭幕,其招贴就被使用在书中图例上,著者更新速率之快可见一斑。
3 采用新的印刷材料和工艺
我国加入WTO后,降低了关税,而且降低了纸张等印刷原材料价格,这样就创造便利条件使我国书籍设计使用的印刷材料和先进工艺更加丰富。体现艺术专业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属于学术书籍,其学术观念鲜明,因此在书籍的设计上,积极地应用了更多的材料和印刷工艺。而改革开放初,采用普通纸,印刷运用黑白凹凸版为我国书籍设计状况,现在的教材种纸和特种印刷工艺已经被大量使用,印刷方式也实现了相辅相成。如《国际平面设计基础教程》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LJV印刷和圆形裁切工艺就被使用在封面设计上,封底粘贴的防伪标签运用了激光防伪技术。《图案设计》由乌红芳和赵宏斌编著,出版商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银色专色印刷就被运用在封面。
4 重视图形和色彩的应用
(1)使用图形
以图案或插图或图片作为图形。近几年在艺术类教材中图形元素的大量使用,不仅对版面具有装饰和协调功能,同时还使书的阅读趣味性被进一步的增加。例如《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是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排列竖线和颜色特异方法被设计者使用在底边距上。以发挥装饰和引导标题的作用,设计页眉页脚的也主要是出自这两个作用。很多教材的页眉页脚的标识形象都以文字图形化或结合图形与文字方式来表达,具有统一书籍风格的重要作用。
(2)使用色彩和留白手法
运用特种纸张和先进印刷技术能够从色彩上增进图片和插画的表现力,因此艺术类教材往往对彩色印刷进行大量采用,同时在书籍设计中使用色块有利于烘托书籍内容的风格气氛,对版面构成发挥协调作用。还是以《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来看―下,210mm×285mm为该书籍设计运用的单页净尺寸,在整本书的设计中把橙黄底色大量使用,其面积为185mm×265mm,从而发挥了版心和对全书色调的铺就作用。
二 当代艺术类教材书籍设计的不足之处
1 出版发行过于急功近利
一些教材为达到对书籍出版商业利润的追求,实现学术价值,在内容和设计上往往存在大尺度抄袭现象,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具有过多的汇编辑录,很少有创新实用著作。一少部分出版物还处于同一水平抄来抄去的状态。往往从原始社会岩洞“涂鸦”开始说起艺术史论,以“兔儿为记”的针铺子开始广告招贴,出版社发行教材如果具有越来越高的雷同程度,就意味着具有越严重的社会资源的浪费现象存在。有的出版商往往以经济利益的追求为目标,把几个讲师随便招集来,以摘录截取的方式完成一套教材,而在出版发行时却以专家学者的名义,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雷同度,设计工作也不尽人意。
2 往往忽视印刷工艺
书籍在印刷上应充分的考虑教材类型与印刷工艺相适合,但在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应以书籍精神为指导,根据内容确定材料,为内容的表达服务。材料与内容达到相适宜,材料的优良功能就能够充分的被彰显。为书写课堂笔记提供便利也是教材书籍应当遵循的原则。然而很多艺术类教材为了使印刷效果更好,市场发行量更高,往往选用铜版纸。其实铜版纸表面光滑对书写不利,而就我国课堂理论教学来看,对学生的课堂笔记依赖程度较大,因此合理选用纸张,对于书籍设计而言,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
3 需要进一步更新书籍设计观念
充分的重视结合书籍信息和版式设计环节是提高我国艺术类高校书籍设计水平的关键。就国内书籍设计资讯方面来看,与国际接轨已经基本实现,但一些设计师还不具备正确处理国外设计思想的功夫,不能合理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为己所用。另外设计师的设计审美感远远落后于国外水平,在书籍设计制作上,国外设计师极为专业,就德国人来说,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仔细研究纸张刺激视觉的程度,人眼感觉油墨的效果,字号的大小选择,就某种意义而言,这种活动近似于科学活动。相比之下中国的书籍设计师观念就较为淡薄。
三 就艺术类教材书籍设计提出几点建议
结合以上几点分析的不足之处,笔者把以下几点建议提出以期能够不断改进,达到进一步的提高设计水平的目的。
1 注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出版商的急功近利不仅把我国文化产业的浮躁突出的表现出来,而且对于中国设计师的职业责任感也是很重要的考验。教材传达给读者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这一点在艺术类教材的设计上尤其表现突出。赵健书籍设计师认为,设计师承担着对社会民众审美趣味引领职责,具有培养社会民众审美水平的责任。因此,设计师应以设计为手段,为人们更好地对生活进行理解提供帮助,从而能够使人们在对待人和社会以及自然实现平等。因此说容纳于教材中的这种审美趣味应充分的发挥增进读者艺术修养的功能,甚至可能成为某项设计工程决策者未来决策拍板的积极推动力量。可见,教材的编写和设计所发挥的社会效应极大,因此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笔者认为把培养设计师社会责任感作为重点来抓,密切关系到出版行业急功近利现象的改变。同时,在宏观调控上还需要加强,以严格的审查监督体系为手段对印刷出版业的虚假现象进行监察,从而使高校教材的出版步入健康良好的发展轨道。
2 明确教材的属性和使用群体的使用习惯
利用图形和文字,把学术思想体系呈现给读者,为读者在阅读和理解上提供便利,这是书籍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所在。但由于受众群体不同、使用习惯不同,对于这些因素书籍设计师应充分的考虑,考虑面向不同群体,实现有效的传达信息,增进读者的阅读的便捷性。例如设计艺术类教材时,在选用字距和字体以及图片的位置等等因素上,应以师生教与学过程提供使用与阅读的便利为出发点进行考虑。因此,书籍设计师应具备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的能力,从而对不同书籍使用群体进行了解,掌握他们的不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