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专业社会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此背景下,农业高等院校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会计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呢? 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2012 年开始实施的会计专业综合教学改革计划为对象,通过对该改革的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办法,为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深化提供参考。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卢梭认为发现教学是以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本能为基础,是遵循和提升儿童本性的教学方式,包含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教授两个基本要素。发现教学理论日后成为研究性教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研究性教学被普遍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以特定的、具体的主题为载体,指导学生独立而主动地探究和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杜威最早提出主动作业和做中学的方法,建议将实验探索方法引入科学教育领域,其将实验探索方法的过程分为五个具体步骤: 感知困难; 找到困难所在; 设想不同的解决办法; 运用推理来分析设想的意义; 进一步观察和实验,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萨其曼将探究的科学与探求的教学相结合,认为探究性教学的本质和特征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被广泛运用于欧、美和日本等国的高等教育中,通过鼓励学生形成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我国,王升( 2002) 、石中英( 2002) 和王金发( 2010) 指出,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课程形态,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探索、发现和研究知识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检验,如清华大学的学生研究训练( SRT) ,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 等,都是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融入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以期在教学和科研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从国内外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来看,研究性教学就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师带着问题组织和实施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运用知识,师生共同参与,综合地运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 一) 研究性教学能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人才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不仅是一门系统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而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突出表现在随着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日趋活跃与复杂,新的经济业务和财务问题不断涌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也相应地做出跟进和调整。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机械地死记硬背、简单的会计核算实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财经法规变化的原因,思考这些准则和法规在调整经济行为与经济关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也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和参与现实经济问题研究,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专业素养和应对复杂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
( 二) 研究性教学能促进会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面临内外双重资源稀缺压力。内部而言,学校往往通过科研项目等级、科研经费规模、论文质量、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来评价学科的发展,并据此来决定予以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在农业高等院校中,大农学类专业由于办学历史长,师资队伍实力强,科研水平高,被认为是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这些专业占用了绝大部分的校内资源,如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面积、基地数量与规模,以及人才储备建设等等。会计学科的发展无论从科研还是社会化服务来看,都与大农学专业相距甚远,所以,从学校争取资源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外部竞争压力更大,农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发展,较之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 专业学科发展定位模糊,缺乏高水平科研成果,难以引进优秀专业人才。这些差距导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在申报高等级科研项目,争取参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中处于劣势。在双重压力之下,需要通过提倡研究性教学来推动会计专业教师钻研业务,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努力争取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学科的稳步发展。
( 三) 研究性教学能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会计学专业招生学校之多、招生规模之大、招生层次之丰富是其他专业难以比肩的,这也意味着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相对于财经类和重点综合性院校来说,农业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无论是从学生基础、师资水平还是从社会资源来看都不具有优势。要提高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专业的思维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加深其对会计理论的认识,理解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能力,从而实现其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会计学专业研究性教学三环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湖南农业大学会计专业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具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整理和分析资料,并运用课程和专业的理论、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安排,包括研究性课程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和研究性课程考核三个环节。
( 一) 研究性理论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理论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结合经济时事热点来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__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并努力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具体包括案例教学、课程讨论教学和课题导向教学三个方面。
第一,精心准备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案例所采取的策略,吸收案例中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将案例中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原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良好的案例既能够贯彻教师的教学意图,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化和吸收课程知识。案例教学要求经常对案例进行更新,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说到财务造假就是安然银广厦和蓝田股份那几个老生常谈的例子。不仅时代久远,学生也听了很多遍,感觉索然无味。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除了那些影响大的典型案例,还可以利用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资源,挖掘身边的案例素材,这样,不仅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联系也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第二,深入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教学是一种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学习深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和提供讨论的材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主动开展社会调查、网络查询、查阅期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制作多媒体和进行讲演。课程讨论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将思路转为文字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课堂讨论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小组除了提交整组分析报告和PPT 文件,还要求提交组内分工方案、讨论记录和组员工作日记,目的是让更多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不是搭便车。
第三,有针对性地实施课题导向教学。课题导向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将最近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基础和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专业动态,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二是选择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组成团队来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性科学研究项目。通过项目研究让学生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思考这些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为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 二) 研究性实践教学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能够激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主动探索真理和检验真理,可以在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研究性实践教学包括研究性课堂实验、研究性社会实践和研究性毕业论文。
其一,设计开发性课堂实验。通过开发开放性实验课程,把学生关心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列出来,组织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下进行模拟分析和演练,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的开放性实验主要有审计实验和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数量非常有限。会计最终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系统,为了让学生拥有应对企业经营复杂局面的能力,应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包括课程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开放性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如湖南农业大学的企业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公司的投、融资分析,现金管理,存贷管理和外汇管理的思考,加深对财务管理课程相关理论的认知。综合开放性实验可以打通学生本科期间所学的课程知识,如成本管理综合实验需要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
其二,建立一定数量稳定的实习基地。研究性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密不可分。现实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变化及企业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差异,导致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实践模拟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要到真实的经济环境中去历练和积累经验。但是,由于会计和财务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很少有单位愿意接受学生来进行专业实习,或即使接纳实习生,实习内容也大多与专业无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积极想办法借助学校大农学科的优势社会资源,共建一些稳定的会计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干中学,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三,扎实推进毕业论文工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是指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后,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并提出写作要求,由学生根据选题进行社会调查、文献检索和参与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毕业论文是研究性教学模式效果的综合体现,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案例分析、课程讨论和课题参与中,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够结合专业理论发现经济生活中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实验模拟、资料收集、社会实践,可以对论文的选题进行较为深入而踏实的研究。写作研究性毕业论文,检验了学生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状况,反映了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 三) 研究性课程考核的构建与实施
研究性课程考核包括了考核内容的设计、考核标准的制定和考核方法的选择等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性考核内容的设计要结合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考核内容在设计上主要是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做到活综新三点。活即灵活性,考核的内容既要在书本,又要不局限于书本,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经济现象结合起来,能够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经济社会中鲜活的素材。综即综合性,考核中点的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而综则是通过在考核中设计一些前后知识串联的题目,侧重于考核和评价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鼓励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释。新即时新性,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都非常强,新鲜的内容、身边的内容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的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考核效果。
第二,研究性考核标准要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过去学生的课程成绩一般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而平时成绩往往侧重于学生到课出勤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在平时成绩中少有体现,同时,通过一张试卷得分的高低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也难免有失偏颇。研究性考核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和学习认知统一的综合性的评价机制,重在对学生会计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与实践精确的考核和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实践表现和组员评价。其中,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出勤和课堂活跃度; 实践表现包括实践行为和实践作业,重点考查是否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是否为完成实践作业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准备工作,实践作业的结论是否有一定的说服力等。组员评价是在分组实践的过程中,由组长组织全部成员,根据个人的分工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及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来进行客观打分。目前湖南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已经在理财方案设计实验和审计案例操作实验两个开放性试验中引入了组员评价,学生的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组员的工作努力程度,并没有出现事先担心的评价不公允的情况。结果性评价可以采用开卷、闭卷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思维,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第三,研究性考核方法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擅于动手、乐于跑腿,敢于动口的综合能力。勤于思考,是指在考核中尽量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分析、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检测学生思维的科学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擅于动手,是指通过平时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考核中把自己思考的内容和结论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乐于跑腿,就是要在实践课程、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的考核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去了解和思考各种经济问题,考核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敢于动口,是要通过课堂发言和讨论等方式,考核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通过深入社会调研、讨论和访谈等方式,考核学生主动沟通和求知的能力。
四、农业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农业高等院校尤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以保障会计专业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展开。
( 一) 建立和完善研究性教学的各项制度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来引导老师乐于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愿意接受研究性学习的训练。首先,学校应该在经费上对研究性教学予以支持。学校可以将研究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教师的社会调研、案例搜集和整理等为研究性教学服务的工作进行资助。其次,改革传统的课堂管理和评价方法。研究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发现、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需要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料等多元化的途径来广泛地收集信息和资料。把学生局限于课堂,把学生的行为局限为听教师讲课,难以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再次,改革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目前教师职称的晋升主要是根据其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在这样的教师评价体系下,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功夫,更不用说针对研究性教学来进行思考和准备了。只有改革现行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投入予以重视并纳入考评体系,教师才有动力主动开展研究性教学。
( 二) 建设适应研究性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会计专业实践研究性教学的关键环节。首先,鼓励教师走出去,到涉农企事业单位锻炼,并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自学涉农会计知识,了解农业生产管理流程、积累涉农企业的实际经验、可以考虑设立案例中心,从而为丰富研究性教学内容提供现实的素材。其次,引入高层次会计师资。一是要吸引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这些新教师在博士阶段对某些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能够将这些新成果、新方法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研究; 二是要聘请知名企业家、经验丰富的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开拓视野。再次,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才能满足会计教育的前瞻性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高校会计教师应密切注意会计发展的新形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在国内外进修学习和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将科研成果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
【关键词】 本科院校; 特色专业; 目标定位; 特色发展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同类学校的会计专业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会计专业的设置方向、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毕业论文、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尽管形式上有差别,但在内容和实质上没有区别,既使内容上有差异,但差异小而不易分清,以至逐渐相互趋同而同质化。会计专业同质化倾向阻碍了会计专业的发展。建设特色专业是克服同质化倾向的重要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国家全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开始于2007年1月22日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迄今已批准特色专业建设点3 376个。会计学特色专业是指会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成就的独特模式,并获得社会较高声誉和认可的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计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高校纷纷设立会计学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但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理性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之间匹配程度矛盾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高速性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信息化、金融化和国际化为其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呼唤大批会计学优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而现行的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财务舞弊案频发以及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越来越关注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而相关会计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和审核课程几乎没有涉及。二是组织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同质性之间的矛盾。会计专业的设置方向、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毕业论文、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以至逐渐相互趋同而同质化。自20世纪末以来的高校体制改革,部属院校并转,有些原行业特色高校追求综合化发展,行业特色专业不同程度地被削弱。比如,嘉兴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有色总公司,会计学专业主要为冶金系统培养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当时会计学专业除了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开设相关冶金工艺方面的课程,学生在冶金企业进行专业对口实习,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由于隶属关系的变更和行业服务意识的弱化,致使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人才资源出现匮乏。三是会计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学科的广泛性、交叉性与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矛盾。本科会计学专业已经从核算型会计发展到管理型会计阶段,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对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预测、决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进而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所掌握知识的广泛性、跨学科性以及迅速更新性,然而,毕业生却不能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不能从事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质量工程”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
二、特色专业的内涵及建设原则
(一)特色专业的内涵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有他无”,即特有性或个性;二是“他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他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
特色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具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决定特色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包括:培养对象、师资质量、办学条件、学校整体目标定位等;服务于地方,决定了特色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是浙江省乃至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经过积淀形成的,获得社会认同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1.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协同。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特色专业应首先体现“地方性”,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其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师资力量。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2.应用性原则
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高校依据各自的特点确定各自培养目标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反映了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综合性重点大学模式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按照职业技术院校模式只是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而是要考虑毕业生择业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地方或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前瞻性原则
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既要考虑当前行业及岗位对应用型财经人才的技能需求,又要从长远考虑,反映经济建设的先进理念,具有引领专业的前瞻性的知识结构。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未来应用型财经人才能力需求,动态地、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相吻合。
4.示范性作用原则
特色专业应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创新意识。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均应有其特色,实现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之间的学习互动,真正显示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具有明显的特色。比如,嘉兴学院在“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10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同类院校具有示范作用。
5.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原则
高等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进入具体行业必然会涉及到各行业从业资格的认定。对于会计学实务强的专业来说尤其如此,从业资格证书是对实践技能的一种认可,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适当地加强职业资格教育。
三、建设目标
根据先进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按照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会计学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嘉兴学院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为指导,遵循会计学科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培养“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具有职业判断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专门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特色鲜明的会计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具体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精英教育模式为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培养研究型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也不能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浙江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营企业较为活跃,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咨询服务行业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据统计,浙江省民营企业创造的GDP占了浙江省GDP的70%,而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中超过90%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该目标定位充分地体现了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原则。而作为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成为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乃至企业家的基础知识结构。
(二)“动手能力强、岗位适用快”作为人才的基础优势
会计学专业作为嘉兴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经过近百年的凝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毕业生以“上手快”在有色行业享有盛誉。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工作早已超出会计核算的范畴,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预测、财务创新等既是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优秀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企业管理能力。因此,现代企业会计必须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即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将会计学置于管理学背景下,将会计业务融入企业管理系统,从会计技能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才在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决策和纳税筹划、投资、筹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宽口径、厚基础
首先,浙江省民营企业比较活跃,家族企业占了较大的比重,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内部分工不能太过细化,会计专业人才不仅具有胜任会计相关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其次,会计专业人才应对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能通过资本预算、业绩考核、战略管理、跨国投资决策等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和风险规避;最后,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经营的业务不断地发生变化,新业务不断发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培养目标应该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为了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适应市场需求适时增加和调整相关课程,如增加开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评价相关课程,开展百篇经典阅读以及各种形式的专业竞赛、社会调研和科技创新活动。
(四)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四年不断线,各课程按照“点、线、面”教学法设计实验内容,利用高度仿真的实验材料组织实验教学。“点”实验是帮助理解概念和消化课堂内容。“线”实验是有针对地、系统地对某一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面”实验是指在主要专业课结束后进行的专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力。“点、线、面”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规范实验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组织等,明确实验各环节的责任和任务,以改善实验效果。同时,实践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位在校生配备两位导师,大二配备校内导师负责其专业学习,大三配备校外导师负责其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其目的是: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训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双导师制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使学生从大三就可以接触社会实践,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零距离培养。通过校内导师着重进行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校外导师注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资源互补。
四、建设思路
(一)以市场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培育专业特色
首先,专业特色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吻合。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更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其次,会计专业的特色需要积累和凝炼。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主线,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突出专业定位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依据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广泛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前瞻性的基础上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切实考虑到客观实际,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加强“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以科研反哺教学
“双师型结构队伍”是指教师既能完成实务教学任务,又能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学术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科研,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科研型人才,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目的是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财政、税务、咨询、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应注重于如何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校应鼓励那些应用型强同时能够体现地方特点的科研成果通过专题讲座或专业班研讨会的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相关学科的动态。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前提,为此本科院校制定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和国外做访问学者,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学内容。
(三)建立柔性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的主导思想是倡导先进、鼓励后进,注重团队合作与专业发展,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文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应建立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控制制度。比如,在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方面,结合不同实践方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验收及考评机制;案例教学的成绩评定应依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的情况;会计模拟实验的成绩评定则采取了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核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自主学习情况,实验成绩集中在对实验成果的验收与考评;校外实习成绩的评定应主要依据学生撰写的实习日记和调研报告等实习成果的质量。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包括考核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包括教师在会计理论授课中对学生实践认知启发、专业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客观评价和学生实践教学成果的质量等方面。
(四)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控制
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应经过确定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与监控等若干个环节。
1.确定专业特色
首先,应进行充分的外部条件调查,主要包括市场人才潜在的发展状况、相关高校本专业建设情况、本校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毕业学生的意见反馈等,做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其次,要对学校内部资源和优势进行充分的评估,确定特色专业的内部条件;最后,根据内外调查和分析,结合本专业现状,确定专业的特色并加以凝炼和提升。
2.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与目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经反复讨论确定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3.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不断充实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修正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确保特色培育的有效性、实时性和稳定性,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
4.特色专业评估与监控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其色专业评价与监控制度应是一项基本制度。特色专业的评价和监控可由学校内部和校外两部分构成,评价和考核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监控应尽量做到实时,以便及时修正和补充。
五、建设方案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在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成果考核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和整合。
(一)建立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第一,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将现有的教师队伍根据研究方向划分教学和科研团队,按团队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日常的教学和科研管理以及年终考核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第二,培养与引进并重。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按照“汇聚人才、培养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略,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第三,注重实践能力。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第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鼓励团队成员从事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研究,定期给学生开设讲座,充实教学内容。总之,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围绕专业特色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定期组织老师和相关专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例如,自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实际利率法,而实际利率法的基础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属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又迟于《中级财务会计》,这就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可以考虑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之前补充一些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或者在编写《中级财务会计》时,增加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作为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预备知识。
(三)强化基础,建设高水准、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课程建设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1.以专业特色和人本理念为主线建设人文素质课程
首先,以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重点课程为核心,带动课程群的发展和课程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管理学、经济学、内部控制学、金融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设计交叉性强的课程。此外,开设反映会计学建设特色的系列课程和专题:
(1)内部审计学。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较快,内部管理对规范性运作的要求日益强烈,大多民营企业积极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内部风险。随着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这正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考虑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前瞻性,有必要增设内部审计学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务筹划。《小企业会计准则》即将,该准则从税务的角度披露会计信息。据不完全统计,90%的企业将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必要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会计准则的区别及要求。有些地方院校虽然是面向全国招生,但是生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本地区,而且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留在本地区工作,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特别发达,以小企业为主,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从核算成本和经济后果来看,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税务筹划课程更加有利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3)会计准则应用分析专题。实务中大多会计人员习惯于以前的会计制度或者现行的会计准则讲解,不能真正领会准则的精髓,一旦遇到新的业务就会手足无措。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经营的业务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另外,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的过程中,相关的准则内容尚需不断完善。考虑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大四的学生进行相关准则应用分析方面的讲座,配合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的相关内容追溯到具体的每一项会计准则(溯源式分析),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处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准则,更好地灵活运用准则。
2.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在高质量地完成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再成功申报1至2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推动《审计学》、《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以案例课程认知会计实务――以校内模拟实习培养动手能力――以校外会计岗位锻炼岗位适应能力。这几个环节互为补充,构成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案例获取较难,相关教材太少,因此案例教学应用较少。本院打算组织教师利用带学生实习和组织会计信息大赛的机会,收集相关资料自行编制案例。
2.校内实验室模拟实验
校内实验室主要是以短学期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基地。模拟实验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即掌握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帮助消化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
3.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实习是以短学期、毕业实习并结合平时到校外导师单位进行的实战训练。在经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实验之后,安排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自操作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务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对接。校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改善情景教学条件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逐步发展和实现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平时从课本中难以真正领会具体会计流程,例如相关会计凭证的传递流程以及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课本讲解比较枯燥,不易记忆。实践证明,中财课程实验和会计虚拟平台实验软件,以游戏的形式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建立联动实践教学实验中心
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设想通过ERP系统模拟一个企业的相关业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短学期共同参与完成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贸易、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投融资、金融等业务仿真实验活动。这种实验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而且可以学习团队协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
6.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特色优势
双导师制是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配备双导师帮助学生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提供指导。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校外导师的作用并没充分发挥出来,在校学生不够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改善双导师制运行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零距离培养。
(五)进一步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
1.考试方式的多样性
在美国和英国,考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报告等。许多课程还要求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此外,考卷中相当一部分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对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以及对整个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性的把握程度来评分。会计专业考核评价改革按照公平评判学生的原则独立命题和考核,题源不仅应包括教科书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应包括目前会计实务的变化。题型应多样且考察面广,可以增大案例分析、自由问答或小型论文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多重评分标准。
2.严格平时考试成绩
目前,老师给学生打平时成绩基本是根据印象,由于合堂班上课,一学期下来老师对很多学生名字和人根本对不上号,也就谈不上什么印象。平时成绩只是一种随机的行为,有时平时成绩只是期末老师用来调节学生期末成绩的一种手段,失去了平时成绩的真正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才能科学公平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一些非考试科目也存在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规范期末成绩评定
有相当科目的考试在期末存在教师划重点的现象,教同一门课的老师所划重点又不尽相同,学生通过对不同老师所划重点的比较猜出试卷的内容。期末过分的划重点,一方面,使学生形成依赖,增加了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年级的学生又会将他们所谓的经验传授给新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期末考核。例如,每次考核只能提供考试大纲,大纲中只能有掌握、重点掌握、了解、一般掌握等字样,不得涉及具体内容,同一门课的考试大纲应统一。目前学生的学习风气与当前考试制度不无关系。
4.引入柔性考试制度
在规范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柔性考试制度。每门课程结束都要进行结业考试,这个成绩就作为学籍档案成绩,这有点一考定终身的意思。对于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失去了弥补的机会,影响持续学习的动力,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柔性考试制度就是每门课程结业以后,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就可以随下一级学生一起学习,参加下一级考试,最终在学籍档案上的成绩就高不就低。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永生,等.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8):15-17.
[2] 陈小林,高滨.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8(10):88-90.
[3] 余鹏冀.会计学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111-114.
[4] 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3):115-117.
[5] 郝春虹.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模式――目标、思路、方案与成果预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3):1-5.
[6]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课题组.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特色――国家特色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实践[C].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7] 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8] 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9] 王永霞,张卓.关于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7):198-199.
[10] 潘煜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9(12):85-90.
潘煜双教授简介
潘煜双,1964 年10 月生,会计学教授。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6 年任职于嘉兴学院,现任嘉兴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2010 年入选浙江省教学名师,2009年入选浙江省先进会计工作者,2008 年入选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07 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7 年入选浙江省精品课负责人,2007年入选校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主要研究方向:反倾销会计以及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