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实用设计,所以相应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研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国内著名公园景观创意设计来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案例为上海后滩公园创意设计。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年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也是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大课题,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后滩公园的分区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即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位于场地北侧,是由种植芦苇和荻草而形成的生态滨河岸线,整体自然而亲切。内河净化湿地带位于场地中部,主要是与黄浦江水相通的人工湿地,通过各种水生植物建立起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是后滩公园的核心内容。梯地禾田带则利用防洪堤与湿地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错落的梯田,其中可以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是公园的过渡地带。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了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后滩公园的创意化设计要素主要是围绕在生态因素之上,如何建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意。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实现创意化的突破,必须兼顾景观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功能原则,实现既有功能,又有文化内涵,还具有生态友好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代景观创意设计元素

1、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园路

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路是引导人们在景观区中进行玩赏的驻足空间,其设计与景区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相结合而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所以,园林道路也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以及走向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在国内著名西溪湿地公园中,其园路设计就非常具有创意特色,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因而其创意化设计兼顾了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及功能性质两个方面,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再如,德国里姆景观公园的园路设计,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园路设计首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需要因地制宜而有明确的方向性,因为作为园林的导向脉络,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人的景观体验。在园路设计中,主路要能贯穿整个园区,联系到各个风景点,从而形成景区的骨架,而支路和小径则可以蜿蜒绵长,以增加游赏情致。此外,园路设计还必须要遵循协调原则,即其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景观设计。但是园路并非只能进行中规中矩的设计,除了主次分明和协调原则以外,园路还可以进行各种创意变化,例如在整体走向上具有一定弯曲度,创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或者在园路两旁进行一定的装饰和点缀,使其更具对比与协调,营造视觉的感染力。

2、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

地面铺装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也很重要,它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其铺装范围较广,包括园路、广场、地坪等等。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将整个景观区域的各个空间连成整体,而且铺装还能避免地面泥泞难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其铺装设计就极具创意特色,西溪公园采用的是普通的砖石进行铺装,但是其设计却与众不同,将一块块砖石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西溪湿地”这几个汉字,既有导向作用,也很有创意特点。德国里姆景观公园草坪中的铺装很有创意,几块石碑坐落在草坪上,更加显示出硬质与软质的对比,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质感、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好的铺装设计既有指引功能,又具审美意境,可为整体景观增添设计效果。创意化的铺装设计还可在其纹路上进行丰富想象,使得一般材质性的铺装设计更具视觉审美感。

3、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水景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艺术中的设计难点,但也常是点睛之笔。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设计师如果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水景的特点,那将会给整体景观增添更多的情趣。例如,在国内著名长兴仙山湖公园中,其仙山湖水域面积约为10km2。湖中有一长堤贯穿东西,将整座湖分为南、北两片。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其地貌景观非常的独特,各种生物丰富而繁茂,还云集了很多非常珍稀的天鹅在此安家,这是极为难得的自然生态现象,在视觉上有着极强的创意化特征,给人带来了清新、自然、舒畅的感受。现代景观创意中的水景设计不仅需要明确水景是为观赏还是嬉戏等功能以外,还需要注重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考虑因素周全的水体设计才能给整个景观增添色彩。

4、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植物

植物是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景观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在具体的景观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适当的设计与规划,并遵循相应的形式美规则,如对比与协调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节奏与韵律原则等等。例如,在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中,其创意设计也主要根据生态化元素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兴仙山湖湿地历史悠久,在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逐渐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因此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仙山湖的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植物复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对仙山湖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浙江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因此,整个湿地公园不仅仅在规划原则上具有创意性,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非常独特。再如: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天津桥园公园,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独具特色。因此,植物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审美法则,找到与整体景观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得景观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是,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可进行各种创意化设计,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生态习性,设计师如果根据这个特点和栽植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考虑局部与整体的效果,合理配置,也可做出很多创意变化,最普通的如将植物本身进行一定的排列形成各种图案,或者将不同植物的颜色进行一定的编排,也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化特色的景观设计。

三、结语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高品质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小区建筑;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新城市中心区的高品质住区定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开发中,一般认为容积率在0.6以下的居住区被认为是低密度住区,0.6—1.2为中密度, 1.2至2.0为中高密度, 2.0以上为高密度。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着小区空间环境品质的优劣,容积率越小,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就越好,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空间就越大,居民的室外活动场所也越大。但过低的容积率又不利于节能节地的国策方针。新城市中心区的住宅区规划应该确定合适的容积率,控制在2.0左右较为合适,且应该有完善的公建配套与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与节能措施,并把住宅与配套商业独立设置,一方面避免公建产生的噪声、油烟、灯光等环境污染对住宅造成影响,降低居住品质,另一方面又可以较好的塑造城市的街道立面形象,打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2、设计理念

强调以人为本、社区与城市共融、资源共享、和谐社区。充分体现小区的地理位置;景观的上遵循共享原则,采用大景观规划理念,将小区景观设计融入到城市景观体系中,通过2.5 万平方米的小区中心园林连接城市与居住区,从而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景观。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新时尚、新住宅的概念。引进先进的环境设计理念,落实“人、建筑、环境”三要素的密切关系,创造灵活的建筑空间。重视建筑设计文化内涵,使人文精神从户型设计、室内设计、空间设计、社区环境等全方位融入建筑,突出富有人性化的空间理念和重亲情的空间感受。设计理念如下:

(1)突出人性化设计、布局合理注重人文景观的塑造和各种服务设施功能的完善,创造一个供居民购物、观赏、休闲为一体的空问。

(2)配合小区建设,注重环境,与住宅建筑互为衬托,互为借景,使人们在办公购物之际感受剑舒适的视觉景观、达到建筑为人所用的设计意境。

(3)建筑造型体现时代感,强调与小区住宅建筑和谐共融,且突出商业文化氛围。

(4)结构布置合理,主要商业及酒店空间采用大空间大柱网,且考虑节能。

3、案例分析

下面将结合实践案例,从总体规划,单体建筑,环境营造等方面对新城市中心区的高品质住区设计进行探讨。本项目规划建筑设计项目占地面积934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9万平方米,社区公建及配套用房共 0.5万平方米,商业面积0.8万平方米,容积率2.0 ,建筑密度18.43% ,绿地率43%。

4、总平面规划

高层拼接户型沿东北侧及中央区域布置,其中中间为点式一类高层,高层底层为5.4米高的架空层;多层洋房布置在小区西南部的位置,中间布置水系,使得高层和洋房共享中心绿轴景观,同时将多层洋房与高层分隔开,商业、社区中心沿南侧罗湾路布置。(图一)

高层区域的地下室布置为车库和设备用房

图一

5、空间结构与景观分析

通过建筑间的围合,以水系相结合,形成“中心水域”——“中心绿地”——“组团绿地”的空间层次。空间与空间之间互为渗透。南北两个入口之间形成小区的中心绿化主轴,正对开阔的入口绿化广场,紧接入口广场为小区的中心绿地,与水系相接,为整个小区的景观中心。整个小区的高层住宅底层基本全部为5.4米高的架空层,提供开阔景观视野的同时,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很好的去处。

图二

公建配套与住宅完全分开布局,商业与配套独立设置在南侧沿街面,打造较好的商业氛围的同时又不对住区内部造成影响。

景观设计根据空间形态,形成带状的水系景观轴,沿带状水系依次展开景观节点,南北入口部位设置喷泉、雕塑广场,营造大气、雅致的居住品质。(图二)(图三)

6、 流线分析

通过环状的车行主路串联整个小区,中间步行道沿中心水系连接南北入口,同时划分高层区和洋房区,地面停车设于小区干道两侧,与中心景观步行带区分开,实现人车分流。

7、 高层分户太阳能热水器

建设环保节能小区,每户配置壁挂式阳台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图三

共安装太阳能集热板面积约4500平米,日产热水280吨,年可节约标准煤800吨,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8、单体设计

整体小区户型分为六种,其中高层住宅有五种,多层洋房住宅一种。

8.1高层区住宅依据景观的层次分为拼接户型和独栋户型,以一梯二户为主,少量一梯三户,在照顾到观景的同时,户户朝南,户户南北对流,户户明厨明卫,高层全部户型都设置有观光电梯,所有电梯厅皆直接对外采光。在户型的设计上,以实用为基本原则,并引入入户花园及空中花园的概念,营造高档的居住品质。

图四

8.2多层区住宅均为六层花园式洋房,设电梯,一梯两户,每单元6户,其中首、二层为一户,两层通高客厅;三、四层为一户,带入户花园和大阳台;五、六层为一户,带转角大露台,并赠送屋顶花园,大气而精致。

9造型设计

在造型的设计上,力图体现楼盘高档生活品质和时尚感。(图四)

9.1 高层建筑整体风格现代、简洁、经典、时尚,通过凸窗,大阳台,引入良好的视觉景观。细节处理上,用横竖线条,镂空构架等元素来丰富造型,整体简洁又不失大气。

9.2 在建筑色彩上,通过实地考察,借鉴当代高档楼盘在色彩处理上的成功经验,整体实墙面采用暗调,给人感觉高档、精致、大气,并通过玻璃以及白色的横线条来削弱暗调子的沉闷感,整体色彩高雅大方。

9.3 在洋房的造型上,以赭红色面砖、仿木百叶、文化石、真石漆和玻璃作为主要造型选材,以材料的对比和比例的协调作为主要的设计手段,营造经典的现代主义风格;同时加入了屋顶格栅和飘架等元素,赋予楼盘个性风格。在整体保持现代风格的基础上,带给人文艺的、古典的审美感受,更加契合城市中心区高品质住区的定位。

结语

本小区在设计上按照总规划的要求,从建筑物功能布局、造型、景观等各方面运用现代精美主义建筑设计手法,并糅合我国传统建筑美学的设计精髓。尽管小区受用地限制的影响,在小区景观设计上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少,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问、建筑物与景观之间尽可能做到了和谐搭配;在细节设计的考量上,诸如材料和建筑物本身尽可能使用绿色环保节能材料,以满足对小区建筑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总的说来,小区在建筑设计上冷静诠释了整个住宅小区自然和谐、简约写意、纯净透明、时尚健康的现代精美主义建筑的美学新概念。

参考文献:

[1] 贾云燕,刘达. 谈城市规划中居住小区设计[J]. 陕西建筑, 2008,(01) .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居住景观设计;微地形设计;植物设计

0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为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业主各种活动的需求,为业主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业主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是业主在居住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业主生理和心理对居住区的环境需求。

1中国园林中地形设计的溯源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将山水视为园林的灵魂,历史上的造园大师都把山水地形的设计作为造园工作的关键部分[2]。中国园林的圣经《园冶》中的就提到“园地为山林胜”,讲究山林地址的高凹、曲深、峻悬、平坦、推崇“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以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宗旨,即地形设计中的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造景原则[3]。可见,地形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现代景观设计师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启迪。

2居住区地形的概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即属于“大地形”。在园林的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山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指在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广泛应用于居住区景观、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微地形设计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层次,从而达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

3居住区中的微地形设计与分类

居住区景观中地形的高度起伏变化较小,一般称为微地形或小地形。这个居住区内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山地、平底、坡地与台阶等高差处理的办法,丰富地形的变化。

起伏的微地形可以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凸地形环境比周围高些,视线流畅且具有视觉延伸性[5]。其空间发散程度较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感与行进感,比较适合塑造在游览路线之中,而高度关系又使其本身具有支配性与焦点的特征,适合具有吸引力的标志性的景观设置于其上,凸显重要性。凹地形环境比周围地形低,视线较之封闭,空间集聚性较强。此类地形属于内向型,良好的视线汇聚力使其适合作为休息观赏点,其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适合于私密空间[6]。

4居住区微地形的功能

4.1景观作用

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微地形的景观作用有三点。一,微地形成为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景观背景的依托,软景和硬景更加突出,形成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一张构图协调的风景画;二,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控制游人的视线。即可以引导视线,也可以控制视野。这个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如利用凸地形顶部的视线的开阔性与凹地形视线的向心性可以强调某一处景观。通过组织地形与景物的关系,引导游人的视线,并将视线控制在重点景物处,重点突出。三,营造意境。通过和微地形的变化与植物的高度、疏密,形成开敞、封闭、半开敞等空间变化,增加景观的趣味性[7]。

4.2生态作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微地形设计,具有生态功能。首先微地形设计可以改善小气候。一定规模的地形可以改善日照、影响风向、隔音隔噪。在冬季,向阳的坡面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以阻碍或减轻冬季寒冷的侵袭。在夏季,可以运用地形引导语汇集夏季风。改善通风状况,降低高温。如在当地夏季风的上风位置上建造水景或小型的湖泊水面,可以增加季风中的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微气候,在炎炎夏日可以带来舒适的感觉。[8]

其次,微地形可以增加种植面积,丰富种植品种和层次。如在高楼林立现代都市居住环境中,增加了绿地面积和绿化率。而且,在地库上面进行地形设计,提高了覆土厚度,土方量的增加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为后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居住环境。

5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设计案例分析

5.1项目概况

宗地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端,外环南路和友谊南路的交口处,项目规划总面积为56.97万m2。紧邻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与梅江会展公园,与周边的现有的居住区已形成一个“大梅江居住区”。宗地东临友谊南路,南临外环南路,西临梅江西路,北临梅江风景区公园。在这个人文环境气氛中,景观设计力争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创新风格,不但要营造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生活小区,还要满足业主的归属感的彰显居住品质。

逸涛园为第一期开发工程。东侧为江湾路、南侧汇川路、西侧梅江风景区水面、北侧海波道。总占地面积7.34万m2,景观绿化面积为5.5万m2左右。

5.2项目规划布局分析

逸涛园的规划布局形式为轴线式布局。轴线布局是指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的常有线性的道路、水体、绿化带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聚集性,可构建出具有节奏性的空间序列。逸涛园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显,属于具有明显可见性的空间轴线。两个入口之间作为竖向的主轴线,楼座之间块状的宅间绿地形成横向次轴线。

5.3排水设计

小区所属区域地势平坦,并无大的起伏。在小区出入口的标高设计中,依据东侧和南侧相邻城市道路的标高,平缓顺接,满足车辆进出小区的使用要求。小区内中间为地库和楼座,环路紧临小区围墙,即形成中间高环路低,高差约1.2m的竖向设计;在小区围墙北侧和西侧是属于二期未开发的地块,围墙与周边地形的标高设计综合考虑竖向设计(见图1)。

小区的排水的方式主要采用两种:一是地库上采用沥水层设计,雨水渗透到碎石层,由盲管汇集到地库边的收水井,再排到小区外的市政雨水井内。二是在环路上的收水井设计,每隔25-30m设计一个收水篦子,将地表的雨水汇集到环路上的雨水井。

图1地形分析示意图

5.4逸涛园的微地形设计

景观的微地形设计是在规划设计基础数据为前提的。为了在平坦的地形上,营造出起伏感比较明显的地形,特意把小区的微地形分成两大部分进行设计分析。第一部分是楼宇之间的微地形设计。虽然该地块呈狭长状,但是绿地空间比较宽阔。在主轴线和次轴线的微地形处理上,尤其是人流密集,也是客户敏感点的位置,多采用凹地形和凸地形结合的手法。凹地形收拢空间,集聚视线焦点;凸地形视野开阔,增加空间的延展性。两种手法适当结合,巧妙的增加地形的层次感和景观空间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环路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基本采用的是凸地形设计。这种地形形式设置在环路两侧、步入宅前的台阶、坡道两侧,强调了地形的起伏感(见图2、3)。

图2环路两侧微地形设计

图3宅间绿地微地形设计

5.5与微地形结合的种植设计

种植与微地形结合设计,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改地块内全冠移植的成树约有2000余棵。均选自适合天津土壤环境的树种,如天津本地树种:千头椿、国槐、白蜡,姿态较好的五角枫、蒙古栎、合欢、法桐等;常绿树种:白皮松、雪松、油松、云杉等;大花灌木品种最为丰富,有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山杏、樱桃、山楂、石榴等;变色树种有金枝槐、紫叶李等。这些多样的树种,保证小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在宅间,种植设计与微地形的标高设计结合,进行立体绿化种植。结合凹地形和凸地形设计,安排种植的高度、冠形、色彩搭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种植。在本小区内一都采用五层种植效果,这种种植手法增加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图4)。在环路两侧,结合凸地形采用高大的乔木,如白蜡、千头椿,法桐进行序列式种植,形成庄重的仪式感。

图4微地形与种植结合

5.6居住区微地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逸涛园小区的微地形设计经验,有以下几点:首先,排水设计。全局考虑大区的排水竖向设计,还需要考虑细部排水,如楼宇周围与微地形的衔接处理,雨水应向楼宇四周排走;其次,管线的路由需要与地形结合,保证管线交叉处的覆土深度。最后,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更加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怀。生活区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充分到位,尤其是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地面材质的防滑处理,坡道的宽度、坡度、扶手等都需要满足人出行的需要。

7结语

微地形设计不但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形成丰富的种植层次,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可以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营造业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北方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设计师把微地形设计――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韦爽真.景观场地规划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3]计成(明).陈植注释.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王健.风景区规划中地形的分析与利用。(D)风景园林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1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景观设计;人性化;生态化;个性化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随市民对自己居住生活环境的注重而乘风破浪、飞速向前。高度重视居住区绿色环境,全面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过去居住区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林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专业化景观设计已成居住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因此,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质量已经成为楼盘开发的重点,也是消费者购房的重要决定因素。

1.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1.1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现代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

(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1.2道路设计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1.3水体水是万物之源,生态环境的灵魂;有了水,环境才会显得空灵,才有生动的气韵。水体的各种造型,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水体设计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动态水体主要分为喷泉、涌水、瀑布等,可增添空间的活跃气氛。静态水体以不同深浅的水池形成平静的水面,增添空间的宁静气氛。水体与植物、园林小品一样,在改善环境小气候,丰富景观,增加视觉层次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作用。

1.4铺装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能使空间更富层次变化。

1.5园林建筑及园林建筑小品园林建筑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在空间构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园林建筑小品功能简明、造型别致、体量小巧,是构成游园空间活跃的要素,起到丰富空间和点缀、强化景观的作用。常见的有凉亭、花架、雕塑、景墙、园桌、园凳、栏杆、园灯等。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2.1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原则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营造能够满足人舒适、亲切、愉悦、安全、轻松、自由及充满活力等体验和感觉的空间。在空间景观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最符合人们需求的,充满人情味的空间。对低耗、节能、高效原则认真把握,对环境景观服务的终极目标―――健康与舒适性进行全面把握。

2.2坚持生态学原理。

2.2.1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2.2.2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竞争、生态位、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进行空间艺术处理,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3努力提高居住区的绿地率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从而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

2.3.1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如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的情况下。设计时,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对空间处理的作用。

2.3.2合理安排植物、道路、建筑、广场、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

2.4努力提高社区性活动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会发生很多活动,每种活动都是在一定得场景中展开的,每个人对场景的质量、私密性以及社交的渴望程度等因素均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场景中,行为是否适当,何时有什么样的人参与等,这些均取决于不同人对文化及规则的认知程度。当文化规则变时,人的行为亦将改变。设计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环境行为学知识,使建成环境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的需要。

3.居住区景观设计手法与实例分析

3.1人性化设计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景观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该小区花园中,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在绿地中健身、博弈、陶冶情操;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户外游乐场上玩耍、嬉戏,在成长中感受童年美好的环境;老人们散步时能有个凉亭、花架等歇脚的地方,空闲时谈笑风生、回味往事当年、与自然同在。

从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进行了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花园中,为了削弱楼间距小而造成的压抑、生硬、楼与楼层次分不开的问题,削弱朝向不好的户型的缺陷,让住户天天回家走在楼间环境中感到放松、舒适。在此住区楼间区域,抛弃以硬质设施体现环境丰富性的手法,只设置少量满足最基本的必要活动的环境设施,如通行的步道、座椅、小尺度的活动铺装等,而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植物的空间塑造与精致上,通过精心搭配最常用的乡土植物,弱化密集的建筑群给人带来的压抑感。

3.2生态化设计

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该花园以绿色生态作为小区景观的着眼点。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在这里,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线条、形貌、体量、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而且该住区的园林绿化不只是平面化,而是“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3.3个性化设计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求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该花园的园林景观设计以自然道路为主线,自然环线型主干道打破了整齐建筑群的僵化布置。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及构筑物形体要素创造优美环境。水景设计在手法上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作用有机结合,使水体环绕主干道带壮分布,形成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使得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4.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密不可分。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人资料

姓名:刘海龙

公司 长春桐林环境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会员

协会:长春市花卉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