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销社企业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努力做好“新网工程”专项资金项目审核、申报和检查工作。一是要加强项目实地考察和审核工作,确保推荐上报的项目真实可靠。二是要建立项目库,储备和挖掘骨干、潜力项目。三是要包装项目,实现项目与扶持政策良好对接。四是要积极协调,确保项目得到有效落实。五是要协调财政部门搞好“新网工程”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工作。
二、加强社有资产监督和管理,落实社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一是要强化社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定《市供销社社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规范管理行为,确保社有企业经营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要开展对社有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收支预算考核工作,切实把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落到实处。三是要科学合理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财务收支指标,强化日常检查、考核、兑现奖惩等工作。四是要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对市直属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核实和调账,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五是要建立健全社有资产的评估机制,真实反映社有企业资产状况。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泸牌酒业有限公司使用的土地、仓库及办公楼进行评估,为下一步土地、房屋置换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努力盘活供销社存量资产,加快发展社有企业。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产、资源的优势,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重新打造供销社的骨干企业。二是要搞好资产重组工作,将有效资产向优势、龙头企业集中,推动社有企业深化改革和重组工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四、认真贯彻国务院40号文件和省政府20号文件,积极争取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一是要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尽快争取和落实相关政策及扶持资金。二是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沟通,抓好区县供销社地方政策性财务挂账的落实工作。三是要继续做好供销社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土地权属争议,依法确认供销社土地使用权。四是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
大家好!这次由中粮烟台葡萄酒有限公司联合酿酒工业协会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举办的中国首届葡萄酒培训师高级进修班,是我国葡萄酒界的一件大事,是葡萄及葡萄酒产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葡萄酒界技术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速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在此,我代表蓬莱市委、市政府,对此次葡萄酒培训师高级进修班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江南大学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参加进修班的各位领导、嘉宾、同学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蓬莱市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二海,总面积1123.1平方公里,45万人口,海岸线长60公,!里。
蓬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驰名中外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蓬莱阁,有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水军基地━━蓬莱水城,有民族英雄戚继光表功祠和戚氏牌坊,有亚洲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蓬莱有“海市蜃楼”奇观和“八仙过海”美传,有山海自然风光和百里黄金海岸,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
蓬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蓬莱港旧称登州港,唐代时就与泉州、扬州和交州(即宁波)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港,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就由此登陆到西安,近代又成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目前已开通至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
蓬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蓬莱一名源于2138年前的汉武帝时代,从唐贞观年间至民国初期,蓬莱一直是胶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
受中粮长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江南大学的邀请,我代表蓬莱市委、市政府,将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各位领导、专家及同学交流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个问题,当前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葡萄酒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其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人类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饮用葡萄酒;葡萄酒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在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成长性最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全国100个工业行业利税率排名中,葡萄酒排第7位。20__年,我国葡萄酒产量36.73万吨,同比增长14.7%;销售收入74.34亿元,同比增长17.06%。高额的回报率,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其中,葡萄酒产业已成为国内新的投资热点。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葡萄酒消费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了1000美元,消费结构开始大幅度、快速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在酒、饮料等饮食消费上,葡萄酒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表现尤为突出。从1997年到20__年,全国葡萄酒消费量从10多万吨增加到36.7万吨,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对比发达国家,中国葡萄酒总量不足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家企业的年产量,特别是人均指标,差距更大。世界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为7.6升,欧洲主要葡萄酒生产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达到60升,而我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为0.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欧洲平均水平的1/120,距离国家有关部门预计的人均消费1.5升的远期规划相去甚远,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专家估计,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葡萄酒市场将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二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葡萄酒行业一直都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酿酒行业调控力度,对酿酒行业实行“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葡萄酒兼具发酵酒和果酒两大特征,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为葡萄酒产业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去年,国家禁止半汁葡萄酒的生产销售,使占据三分之一市场的半汁葡萄酒退出历史舞台。近期,市场准入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规范了葡萄酒行业秩序,促进了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经济一体化的机遇。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葡萄酒关税由过去的65%下降到14%,国外葡萄酒企业和产品加快进入我国。他们的进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工艺、成功的种植模式,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我们与世界葡萄酒的接轨、融合,提升了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各类葡萄酒企业纷纷与国外品牌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合作与资本合作,这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更是今后葡萄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个问题,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产业的比较优势
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好葡萄决定好葡萄酒,而葡萄品质优劣是由产地决定的。蓬莱是“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亚洲,也是发展酿酒葡萄最具条件、最具特色的产区之一,所产葡萄品质优良,适合酿造顶级葡萄酒。
一是区位优势。蓬莱位于北纬37°附近,处于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尤其是顶级海岸葡萄生长的黄金纬度。蓬莱濒临渤、黄二海,海岸线长60公里。海岸葡萄的优势,在国内乃至亚洲独一无二。在葡萄生长的季节,湿润的海风,赋予了海岸葡萄特有的品质。尤其是蓬莱地势南高北低,有“胶东屋脊”-艾山、崮山(牙山山系),在葡萄成熟的关键季节,南部群山可将大部分水汽阻挡,形成适应葡萄生长的独特的“海洋性小气候”。同时,蓬莱境内多丘陵、山地,土壤中性偏酸,以棕壤土最多,质地较粗、砾石含量高,但土质较轻、透气好,矿物质含量丰富。这些条件,完全符合优质海岸葡萄的“3S法则”,即:阳光、沙砾、海洋。
二是气候优势。蓬莱属北温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利于酿酒葡萄的种植。蓬莱年日照时数为2825.1小时,葡萄生长季节日光能系数IH为7.66,年平均降水量618.6mm,年平均气温12.5℃,年有效积温4488℃,全年无霜期216天,非常适宜葡萄生长。受海洋性气候影响,9月下旬和10月中旬雨量偏少,水热系数(K值)分别是1.29和1.14,采收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度的积累,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酿酒葡萄。在这
些条件下种植的葡萄糖酸协调,酿出的葡萄酒酒香馥郁,口感清爽,尤其是高档干酒回味十足。
三是产业优势。蓬莱从清代就开始种植葡萄,果农具有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生产的葡萄品质优良,在我国葡萄种植行业具有较高的地位。特别是在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拥有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产业群,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聚集了大量的既有葡萄酒知识,又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队伍以及营销方面的人才,为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人文优势。世界上著名的葡萄酒产区大多是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区域。蓬莱恰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富集的城市,不仅在胶东半岛,即使是在中国,乃至亚洲,也颇具盛名。在2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蓬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并且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最广泛,开放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因此,在中国葡萄酒产区中,蓬莱是最有人文资源、最有条件打造葡萄酒文化品牌的城市。第三个问题,蓬莱市培植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战略措施
近年来,我们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做为“百年立市”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全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目前已成为国内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共发展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8万亩,拥有葡萄酒企业45家,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
一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近几年,我们按照“政府引导、专家参与、企业运作”的思路,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种资源,瞄准国内外知名的葡萄酒企业进行招商。短短几年时间,成功引进了16个葡萄酒加工企业,总投资达13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6个。中粮长城、南王山谷酒庄、新天国际、金六福香格里拉、华东百利、菲律宾康达、意大利罗迪、德国阿尔玛、英国登龙、法国瑞枫奥塞斯等10多个大的葡萄酒项目相继落户,舞起了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龙头,使蓬莱成为中国知名葡萄酒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城市。
二是积极推进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七分种植、三分酿造”。为进一步提高葡萄质量,我们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种植的标准化、区域化和规模化为标准,切实加大葡萄种植基地的建设。在葡萄基地建设中,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一是“中粮模式”。以中粮长城、金六福香格里拉、菲律宾康达为主要代表,基地面积达2.5万亩。由企业租用农民土地,建立农业车间,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按照工厂化的方式组织农民进行集约化生产。二是合作社模式。以北沟供销社为代表。北沟供销社上联天津王朝公司,下联农户,建立了葡萄合作社,农户以葡萄园入股,由供销社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收购,年底进行分红。目前,合作社模式的葡萄基地面积达1.5万亩。三是订单模式。由企业直接与农户签订合同,按保护价收购。目前,订单模式葡萄基地达4万亩。
三是着力打造蓬莱产区品牌。产区品牌是蓬莱发展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最大优势。为进一步提升蓬莱产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我们充分发挥“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优势,把“海岸葡萄酒”做为产区的最大亮点,全面引进世界著名葡萄产区的管理规范和发展理念,抓好苗木培育、区域种植、质量控制、品牌宣传、行业管理。一是推行标准化种植。全面推行品种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品种选择、苗木培育、栽培模式、施肥浇水、农药使用、采摘时间、产量控制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蓬莱市酿酒葡萄种植规范标准》和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标准进行操作,不断提高葡萄品质,20__年被确定为全国葡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二是强化行业管理。规范的行业秩序是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品出问题,就有可能给一个产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此,我们成立葡萄与葡萄酒局及葡萄酒行业协会,联合30多个厂家,了旨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葡萄酒生产秩序的《蓬莱葡萄酒质量宣言》,制定出台了《葡萄及葡萄酒行业生产管理办法》,抬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有力地维护了蓬莱产区的品牌,确保了蓬莱原产地域保护认证的权威性。三是进行全方位整体宣传。从去年开始,我们依托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连续两届举办了中国·蓬莱国际葡萄酒周活动,并发起成立了由七个国家海岸产区参加的世界海岸葡萄组织,全面提升了蓬莱产区知名度,全力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和亚洲乃至世界葡萄酒名城。
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就业增加,为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首先,从农民获得的收益看,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将大量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农民不离乡离土,就可以获得比外出打工多得多的收入。目前,全市基地农户达到3.7万户,仅此一项,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左右。农户种植葡萄,每亩净收入可达4000元,比种植农作物高了15倍左右。在企业基地工作的农户,年收入高达1.7万元。最近,我们已经对全市范围内适合种植葡萄的35万亩土地进行了规划布局,这个目标如果实现,预计全市葡萄基地农户可达15万户左右,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近20亿元。其次,从企业获得的收益看,以中粮烟台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投产4年,主要经济指标连年翻番,去年实现利税1.4亿,上交税金8100万元,人均利税100万元、人均纳税近60万元。今年,该企业销售收入可达到6亿元,利税1.8亿元,上交税金1.2亿元。三年内,该企业销售收入可达到13.6亿元,利税6亿元,纳税3亿元。第三,从政府获得收益看,去年,全市葡萄酒企业实现利税3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三年内,全市葡萄企业利税可以达到9亿元,上缴税金可以达到6亿元左右。
第四个问题,蓬莱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蓬莱产区不仅具有种植优质葡萄的天然优势,而且可以种植葡萄的地域很广,无论是从南到北,还是从东到西,都适合种植葡萄。据初步统计,境内适合种植葡萄的土地达60万亩,并且这些区域还具有独特的小气候,可以酿造出不同个性、各具特色的葡萄酒。蓬莱的土地和气候特征决定了蓬莱未来葡萄及葡萄酒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今后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就是依托“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的优势,瞄准“中国葡萄酒名城”、“亚洲葡萄酒名城”乃至“世界葡萄酒名城”的目标,全力打造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走精品之路、走高端之路,突出葡萄酒的个性化发展,生产具有蓬莱特色的顶级海岸葡萄酒。我们的目标是,到20__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5万亩,形成15-20万吨葡萄酒生产能力的产业规模;到20__年,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基地25万亩,形成25-30万吨的葡萄酒生产能力的产
业规模,真正让蓬莱产区成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标志性区域。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完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链条,依托蓬莱18公里葡萄长廊、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葡萄酒文化,大力发展葡萄酒旅游,让每位游客都能享受到优美的田园风情、品尝各式美酒和学习葡萄酒酿造方法,真正使蓬莱旅游变成“仙境之旅、美酒之旅”。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97-03
2006年11月,我国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这是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重大举措,国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力求通过示范校建设,使之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升整体水平。
一、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必要性
(一)“示范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拉大了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的差距。非示范性职业院校,多数是由过去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成,因为办学基础差,综合实力弱,无法入选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示范校建设”工程实施前,示范校和非示范校各方面条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距。“示范校建设”工程实施后,非示范校由于所得到的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与示范校相比差距较大,二者差距进一步加大。尽管如此,非示范校又必须与示范校面对着同样的招生、就业等外部办学环境,以至出现了“强弱”两极分化局面,非示范校竞争劣势进一步显现。如何借鉴或学习示范学校的办学经验,求得自身发展,是非示范性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示范性高职院校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主动性。10多年来的“示范校建设”工程实施,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树立了一批领头的骨干示范学校,为全国高职院校提供了学习的样板,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全国高职院校也掀起了一股互帮互学的热潮,大多数非示范性学校纷纷派出人员到示范性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方法单一,多数“学习”都停留在听介绍创建经验、看硬件设施等肤浅层面上,学习借鉴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成效不明显。
(三)示范校的带动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推广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创建经验,形成共振带动效应,促进全国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是国家实施“示范校建设”工程的初衷。我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示范带动的途径大致有三种:一是由国家层面进行推动;二是通过示范校自身的传、帮、带;三是非示范校自身的主动学习。三种途径目前都在发挥各自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层面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示范校自身的帮带作用,无论是从推动力度和能量上看,还是从实际的效果看作用都十分有限,无法达到国家设定的目标。非示范校主动借力发展,在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发展的今天,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四)示范性高职院校软环境建设经验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空间。职业院校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示范性高职院校所拥有的硬件环境,非示范性高职如果没有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或大型企业赞助是难以复制的。但示范校软环境建设的经验却是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在办学理念、定位规划、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保?C体系构建等方面经验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非示范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借鉴示范校软环境建设经验,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发挥后发优势。
二、非示范性高职院校借力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的实践与探索
(一)更新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主体、人人成才;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深入区内外示范性高职院校、产业园区和企业学习、参观考察,邀请区内外专家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专项工作指导,帮助师生员工进一步了解高职教育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二)明确定位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办学同质化问题已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职业院校要赢得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学校办学定位,错位思考,走特色发展道路。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定位规划制定,经过反复论证,提出“立足广西、依托行业、服务农村现代流通”的办学方向,学院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成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村现代流通和合作经济组织急需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供销社行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科技服务示范基地,以及桂商文化研究、传承、创新示范基地,建成“区域一流、特色鲜明、校园和谐、社会满意”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三)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全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牵头成立“广西现代商贸职教集团”,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实施 “一系一所一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酒店与烹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大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现代职业教学模式,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主动对接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积极承办和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修订学校章程,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校企、产学深度合作机制;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教学督导和行政督查双线并举”的督导模式。体制机制创新和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产业升级改造的契合度、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学校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现代流通业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学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90多项荣誉。
(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围绕学校定位规划,主动对接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改造布局,以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为骨干,构建了财会金融、现代流通、信息化建设、旅游与餐饮、艺术设计等五大专业群;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专业办学条件,深化专业教学改革,重点打造会计、营销与策划、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烹饪工艺与营养、服装设计等6个核心专业,其中会计、电子商务、烹饪工艺与营养、服装设计等4个专业分别获得广西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电子商务、会计、物流实训基地分别获得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还走出国门,在泰国、马来西亚分别设立“中华民族美食体验和传承中心”,专业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以现代商贸和农村现代流通为核心的特色专业(群)协调发展格局。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学院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的关键。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借鉴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工作机制,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出台系列管理办法,开展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选聘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内教师技能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和送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到国内著名高校做交流学者,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农村现代流通发展为己任,依托行业积极承担广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行业改革总体方案制订、“十三五“规划编制、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测算、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评估等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行业职工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专业技能比赛等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广西农村经济以及行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七)打造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秉承学校办学历史,以“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和本源,把“农商”“桂商”等文化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立德弘商”的办学理念,建设标志性的“商”文化石刻,建设体现“商”文化内涵的“诚信书吧”,开辟了以“研商、弘商”为主题的“桂商大讲坛”“桂商文化沙龙”,建设了会计文化馆、饮食数字化文化馆和民族服饰文化馆。“诚实守信、勤奋务实、稳健收敛、吃苦耐劳”的桂商文化精神在广大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成为学院发展的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
三、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软环境建设水平的思考
(一)加强软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软环境建设需要从长计议,通过制定建设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以明确工作目标、基本任务、工作重点和建设标准,正确处理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同时,在组织、人员和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为软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以创建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面对经济新常态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由示范高职建设向优质高职建设转型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W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对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引进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专业建设标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朝着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高职专业”方向发展。
(三)建立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软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历史的沉淀,而且需要实践的检验。因此,建立健全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依法制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章程及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教学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强化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教工委、绩效考评办等部门的监督作用,促进学校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