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学困生的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学困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常规的看法是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1]这个定义讲明了学困生的主要特征是学习成绩低下,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把学困生的本质表达出来,因为学习成绩低下不过是学困生的一个表现而已。还有一个“学困生”的定义也比较模糊,该定义认为学困生是由于学习基础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各科成绩都很差的为多科性学困生,某学科成绩差的为单科性学困生,或称为偏科生。[2]

这个定义突出了学困生的特点和外在表现,同时对学困生进行了分类,使我们对学困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其义还是没有把学困生的本质概括出来。

那么何谓学困生?学困生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基础知识缺失,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这类学生统称为学困生。因此学困生的本质是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农村初中非常重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也研究了许多应对措施,教师也花了许多心血。但是学困生转化的效果甚微,这无形中挫伤了许多教师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学困生的转化不了了之。

1.对学困生的认识存在问题

(1)对学困生的本质认识不足。我们都知道要解决问题,首先必须了解问题的本质,这样才会“磨刀不误砍柴工”。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并没有清楚学困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而是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比如学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精力不集中、有问题不敢请教老师等诸如此类。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这是对学困生本质不了解的主要表现。

(2)对于转化学困生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在农村初中,学困生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表现为基础知识的缺失,在学习能力上可以说不是量的缺失,而是质的缺失。因此学困生的转化是长期的、艰巨的。笔者曾在农村初中任教多年,也转化过多名学困生,从中发现,要转化一名学困生,最少耗时一年以上,从而可知转化学困生需要花费多大的精力与心血。但是在现实中,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往往对此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平时在学生身上花费一两个月或者一两个星期就想看到学习效果,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足够的量变,是不会引起质变的。

(3)对于学困生的转化程度认识不足。学困生的转化到底到什么程度才是转化呢?笔者认为,当学生的基础知识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在长期正常的教学条件下,学困生都具备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就算转化成功了,并不是单纯地以成绩及格来衡量。

2.对学困生的转化行动存在问题

目前,对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研究非常多,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笔者认为缺乏可操作性。笔者根据任教时的经验总结认为,对于学困生的转化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

(1)重思想教育,轻学习辅导。在农村初中,可以说学校领导、班主任、各任课教师还是比较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问题的,不管是在学校会议上,还是在班会课上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上,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都不遗余力地向学困生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学困生能够从思想上重视学习问题;同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教育学困生要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从思想上重视学习的重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长期的思想灌输,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导致学困生的反感。

学困生是由于基础知识差而导致学习能力的缺失,因此单纯的思想教育让学困生认为教师并未真正理解自己,也未能使自己在学习上找到走出迷惘的道路。因此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辅导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现实教育中,往往存在轻视学习辅导这种情况,尤其是轻视教师对学生的长期的学习辅导。

(2)重经验介绍,轻学习体验。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学习的角度上说,别人的学习经验是有借鉴作用的。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借鉴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大。学困生的基础比较差,对学习问题具有畏惧情绪,同时长期的学业挫折已经使一部分学困生产生无助感。对这部分学生来说,长期的学习经验或者方法的介绍如同空洞无物的思想教育一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引起学困生的反感。但是在现实中,重视学习经验的介绍比比皆是,比如,对于在期中、期末考试或者各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往往要求这类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也介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验。

笔者认为,学习经验是要经过学习实践才能体会的,这对学困生而言同样起不到作用。

三、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建设完善的学校保障制度和教师学习帮扶机制。当然并不是说其他因素,如社会、家庭等因素不重要,而是说这两个对策最具有操作性而且是关键步骤。

1.学校建立并完善教师激励制度

教师是学困生转化中的主要角色,教师的辛勤工作必须得到学校的认可,这样才能激励教师长期、高效地关注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转化学困生并不是某一位教师的任务,而是全体教师应尽的责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当中,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效果为什么不够明显呢?除教师的转化措施缺乏针对性之外,更在于教师转化学困生所付出的辛劳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学困生基本上不可能成为学优生,对教师的考核中,为学困生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肯定的;然而教师对成绩接近学优生的部分学生付出的也许并不多,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教师的这部分付出却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肯定。这其实也是农村初中学困生很少得到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在现实当中,只有个别教师具有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心态,会尽自己的能力来转化学困生;但是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转化学生的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转化学困生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而要发挥教师的共同作用,无疑需要学校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作为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并完善教师激励制度,对转化学困生付出辛劳的教师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必要的奖励。比如在教师考核评优、班主任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福利待遇方面给予物质奖励等。可以说,目前农村初中相应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是学困生没能得到转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抓住时机,及早干预

学困生缺乏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低下,因此转化学困生时要把握好时机。笔者认为,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时机是七年级,即学生刚就读初中时是转化的最好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说明了时机的重要性。首先,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是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个别有条件的小学可能还学习英语学科。但是就读七年级时,除了小学阶段学习的科目外,基本上所有学生面对的都是新的学科,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只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慢慢积累,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被转化的。其次,初中七年级的课程,特别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等知识与小学阶段是具有衔接性的,学习内容在整个七年级都不会太深,这有利于学困生补充相关知识,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最后,由于生源来自于各个小学,学生彼此是陌生的,同时学生对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习方式也并不清楚,这种情况下是培养班风、学风的最好时机,也是培养师生关系的最佳时机。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转化学困生,关键是要抓住时机,并及时干预。

3.建立教师长期学习帮扶机制

建立教师长期学习帮扶机制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者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教师的学习辅导正是学困生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的积累过程,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可起到关键的作用。建立教师对学困生的学习帮扶机制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一是在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时, 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教师应该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要主动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并主动辅导学生。这类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不想学习,也不是天生就没有学习目标的。其实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曾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学困生由于成绩差,长期受到忽视,甚至被嘲讽、挖苦等,造成大部分学困生有畏难情绪及胆怯心理,这也是需要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之一。

二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时,教师要注意讲与练相结合。辅导学生学习要以做题训练为主,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面前演示题目的解答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练习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观察学生多做一些题目,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教师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且使其对题目的认识比较深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及逻辑分析能力。

三是对学困生进行学习辅导时,教师要有耐心。学困生的学习过程是基础知识积累及经验的总结过程,学困生在学习表现上往往是笨拙和错漏百出的,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因为知识的积累在开始时是缓慢和痛苦的,错误越多说明学生要获得的弥补也是越多的。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会发现学生的错误越来越少并且解题速度越来越快。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质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耐心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是关键因素。

四、结论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虽然是一项长期、艰辛的任务,但是只要客观了解学困生的实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热情并长期坚持,那么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第2篇

一、了解沟通,建立关系,打好基础

每个学困生的形成都有各自的原因,只有调查了解,摸清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下药医好顽疾。

1.全面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如,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学生的兴趣、习惯、品行、交往情况等,并对此做好记录,以便因人制宜制订措施。

2.促膝谈心,消除师生隔阂,打开心灵之窗

经常和学困生谈话,建立感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使他们亲师乐学。

3.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之星,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因此,多和家长沟通,用成功的事例引导家长爱护孩子,并和家长共同制订适合的转化方案。

4.争取学校、社会的力量支持

在学校多搞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听青少年成才报告会、爱心教育报告会、法制报告会等,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多和学困生常去的社区建立联系,防止他们沉湎于网吧或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这样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巩固。

二、建立激励机制,常用激励语言,善用爱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1.建立激励机制

平时可以和学困生订立一个小小约定,达到某项目标给予及时奖励,及时兑现表彰,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鼓励,少批评。

2.加倍关爱学困生,排解其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学困生常因学习差而饱受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和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给予关心、支持、帮助,提高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用爱心唤醒其内心深处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

3.提倡赏识教育,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对数学有厌学和畏难情绪是常见现象,解决学习中的障碍,消除畏难情绪成为转化学困生的又一关键步骤。曾经有一个同事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组成员给自己的组起一个催人奋进的名称,什么“喜洋洋组”“百花盛开组”“所向无敌组”等,把各小组的进步表现写成材料张贴在墙上,让师生共同欣赏,还开辟个人风采专栏、悄悄话专栏等。这样做的结果是,为班级争光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增。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越来越坏。”试想,有谁不希望有人赏识自己呢?学困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去找,并对其给予肯定激励,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建立自信。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让我们用赏识、爱心来促进学困生进步吧!

三、重视学困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并以此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

数学学习不是营造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因此,要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并据此建立新的知识大厦。

学困生常常在所学的知识中有断层,已有的知识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加以弥补,否则新的知识大厦将无以构建。如,初二时,部分学困生在学习分式时竟说一点也听不懂,经调查得知他们对分解因式部分的知识一无所知,无奈,我只好利用自习课给他们补分解因式这一课。更想不到的是学困生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提问小学中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时极少有人知晓。为此,我又为他们补这一断层。通过不断修补断层,并及时据此构建新的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链条日趋完整,在各种测试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由此可见,修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关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较好地消除学困生学习中的障碍,使他们的学习取得较大进步。

四、鼓励提问,勤于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回答问题

学习中有一著名的边界理论,即知识越多,已知与未知的边界越大,想问的问题也越多;知识越少,则已知与未知的边界越小,想问的问题也越少。学困生属于小边界类型,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问,也不想去提问,又有一种账多不愁的心境,即不会的东西太多,以此不去提问,心安理得。殊不知解决问题是求学之道,因此,教师要有效地设置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2.勤于辅导

辅导要勤,要及时,辅导要遵循学习的遗忘规律,合理及时,防止所学的新知识变成旧问题。辅导不拘形式、时间和地点,在一切可能的时间,以一切有效的方式均可进行,防止学生惰性的出现。另外,要注意学习方法的辅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平时备一个错题集,将常犯的错误归纳整理,考前要翻看复习。

3.结对帮扶,建立互助小组

同学之间结对帮扶更直接、更方便,更易沟通。在安排座位时,可把一对一帮扶结对的同学安排成同桌,这样既有利于同学帮扶,又可防止两极分化。

五、对学困生采用特殊的政策

初带学困生,很不适应,方法常会落入俗套,用以往的手段、措施来教学,结果往往是失望、焦虑、生气随之而来。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没有特殊的政策。

1.作业特殊

因为学困生只能完成最基础的作业,所以,作业量应少,难度应小,要求应低,批改宜优先,宜面对面,宜当堂批改,及时纠正。

2.课堂特殊

学困生课堂参与程度不高,教师对他们应降低要求,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优先回答问题,及时总结表扬,回答错了也不可批评责骂。只要有勇气回答问题就是好学生,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上黑板优先,批改优先,充分体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尽可能让他们经历成功的体验,以此锻炼他们的勇气,强化成就意识。

3.评价特殊

数学学习中对学困生应以鼓励为主,看他们的长处、优点、进步,并加以夸大,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样,他们就会充满希望,学习就会更有动力。

六、培养坚强意志,巩固持久学习动机

意志薄弱是学困生的弱点,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持久,因此,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尤为重要。

1.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给学困生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陈景润如何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欧拉在遭遇火灾、双目失明的条件下靠顽强的意志背出烧毁的数学手稿,华罗庚年轻时不顾路人的冷嘲热讽,坚持数学学习,终成一代数学大师的故事,以此激励学困生学习。

2.设置困难情境,坚定学困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适当设置困难情境,让学生在付出一番努力后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以古诗“世上无难事,在乎人为之。不为易亦难,为之难亦易”激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课前预习,引导学困生

学困生的反应速度和接受能力相对其他学生要差一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在指导课前预习时,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问题,引导方法,让学困生对预习任务有充分了解。值得一提的是,要循序渐进,从扶着学生走到彻底放开手。开始时每次给出预习提纲,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最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预习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安排预习内容。这样学生通过预习,对新授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之后,教师再进行教学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中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比如:“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一个学习中的难点。课前,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复习第8册中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你的好朋友相互交流,并自己尝试画出线段图。”结果,上课时并不需要教师太多讲解,学生均能准确画出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这样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二、激发主体作用,让学困生唱“主角戏”

课堂教学好比师生同唱一台戏,且戏的主角应是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唱好戏。在很多教学情形下,教师主讲不如做好引导,学生听讲不如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互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概念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跑步比赛。裁判计时,两个学生在跑完相同的路程后,组织学生讨论:谁快?为什么快?是不是用时少的就一定快?学生通过尝试――讨论――总结,对速度、路程、时间等概念有了充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探索发现,进而总结,教师只须适时稍加点拨,就会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组内的成员应该由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组成,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扶。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得出问题的最佳答案。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由于并不是在教师的监督下,而且不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因此,他们都很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连成绩差的学生也是如此。这样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得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加大对学生谈论的引导力度,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欲望。有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后教师要在班上点名表演,肯定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论学生说得对与错,都要先肯定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做法就是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困生在优等生的带动下,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三、分层设计作业,弹性布置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不尽相同,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作业,即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不仅要根据平时学生的学习差异,还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综合考虑来划分。对于基础练习,可以要求全体学生完成,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基础目标掌握牢固的学生可以做深一层次的练习,而没有完成基础目标的学生则由教师给予专门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基础目标作业。至于深一层次的目标,学生暂时没有完成也不要紧,学困生可以听完讲评再做,不会感到很有负担。这样只有学生完成了基础目标的作业,才能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才会各有所得,各有进步。

四、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之所以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兴趣,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为了避免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教学。例如,在讲一些原理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这个原理是哪位数学家发现的,给他们讲一讲发现这个原理的小故事;在做应用题时,多考虑一些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事,增强教学的实用性。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家后测量自己家屋子的长、宽,并计算出面积。这样的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多研究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摆脱枯燥的形象,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实用性、趣味性。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第4篇

围绕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进一步确立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主题,以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与网络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二、工作措施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念更新。

继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认真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引领教学实践。每位教师要把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专题学习与问题探讨相结合、经验交流与教学反思相结合,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重点研究的课题、教师的个性需求,学习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多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在“网上”学习,本期重点组织网络教研、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理论等内容的学习,让教师在教育理论、个人观点与教改实践的对话中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新理念的内化,不断改善教学行为。

(二)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为了更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师的教学才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每位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地备好课,按要求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堂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益;重视课后反思,及时写教学反思与教学随笔;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求学生作业要规范、要整洁。教师要及时地、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及时评讲作业,及时补缺补漏;督促学生及时订正作业,对学困生要加强辅导,定期评选优秀作业;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组织好单元学习评价,发挥评价的功能。要大胆改进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在评改、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每次备课组的活动要落实人员、主题与时间,集备前要有准备、集备要围绕主题,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集备扎实有效。

(三)丰富教研形式,激发教师教研热情

网络时代信息更新迅速,我校网络建设已经为我们改变传统教研模式,尝试进行校园网络教研提供了条件。通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构建民主、对话、合作的教师研修文化,让专家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教师,让教研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本期将借助于学校的博客为教研平台,将教研组的培训活动、公开课教学、课题研究以及日常的教学与研究放在这一平台上,以开放、互动、共享、共进的原则,使博客教研达到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的目的,拓展校本教研渠道,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加强扩优辅差,提升学困生学习质量。

根据教研室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益,也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要创设和谐、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让班级中更多的同学向学困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信心,及早落实学校的转化措施,通过集中辅导,使他们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学困生帮扶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六环节;教学法

一、“六环节”教学法的含义

“六环节”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以学习目标为依据,充分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探究,自我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具备民主性、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六环节教学法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总结梳理――巩固检测。其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成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二、“六环节”教学法的教育功能与教学价值

“六环节”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凸显出独特的模式与强大的动力,对于提高和引领中学小学数学课堂的思维容量,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模式。

“六环节”教学法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欲望。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过程,以创造性的“教”来诱惑学生创造性的“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环节”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进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情感交流,而且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潜能的充分营造适当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同时应做到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创造性地丰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再次,鼓励学生发扬挑战精神,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六环节”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成果,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技能的提高。

“六环节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能力,提高课堂的生机活力,对教师的专业法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超前,教学技能要高标准,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主体来开展。例如,教师指导环节中,要向学生明确自学的目标、内容及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体现思维的层次。其次,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提前做好合作的准备,如: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合作交流内容,设计小组合作成果的展示和小组的评价方式。第三,合作学习课堂与传统课堂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这对教师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应变能力。

四、“六环节”教学法的结构和操作程序

(1)教师指导。这一环节主要是对第二环节“学生自学”进行指导:自学的内容、自学具体要求、自学时间、对疑难问题或思考性问题进行标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2)学生自学。学生根据老师的设计或导读提纲,进行自学,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巡回观察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标识,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作好准备。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中要有学生之间的讨论,即兵教兵。教师要求每个小组长安排记录好经过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巡回指导,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展示点拨作好充分准备。

(4)展示点拨。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让每个小组提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进行小组间交流展示,各抒己见;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对各小组讨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思路;再次,教师讲解需要拓宽、加深的内容,以及本部分内容在理解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5)总结梳理。让学生总结、归纳、梳理学习的内容、方法及注意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梳理情况进行指导,总结提炼升华,画龙点睛,交给学生理解、掌握、记忆的方法。最后可以将师生总结梳理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出来。

(6)巩固检测。针对所学内容,精选习题,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理解或记忆。或一分钟记忆比赛,或知识性、方法性的思考题巩固,或习题检测。最后根据反馈情况进行总结,对未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落实补救措施,实现“堂堂清”,确保训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