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1篇

数学,就是显示数量读写算的科学。清六算盘,为数量的读写算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量具系列、三用算盘、单位关系显示仪、数量关系显示仪。

2 清六算盘:显示教育观念的更新

数量,人们都是用单位的组合体去显示的(空间形式),用相同单位的组合体――传统显示方式,用不同单位组合体――现代显示方式。通过改变相同单位组合体的结构,简易显示为不同单位组合体(十进制或二进制),发明系列量具;算盘是对量具的抽象,发明三用算盘,分别显示或自然数或十进制数或二进制数各自的写法、算法与相互改写;用组成一个数量的各不同单位与主单位的关系显示,发明单位关系显示仪,实现用一个数字(或自然数,或十进制数,或二进制数)表示数量(或整数,或分数,或小数)的写法。

3 清六算盘:揭示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自然数 显示相同单位的个数。用于整数的认识;用于理解加、减等式显示多数量的联系,揭示同一单位个数的增减变化;用于求解两数量的关系(比值或简比)。

十进制数 显示不同十进制单位各自的个数。制作单位关系显示仪,直接显示十进制、十进制数、单名数、复名数、将复名数简写成单名数――小数的认识、单名数的改写、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与对数量的计算。

二进制数 显示单位不同的个数,用于大众化掌握计算器的计算原理;用计算器计算,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实现以自然数为基础、以十进制数为主导、以二进制数为发展方向的数学教育。

4 清六算盘:简单、科学、规律显示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量关系,即一数量与标准数量的关系显示。标准数量(或某计量单位,或每次量,或总数量),用三种排列,分别显示(某计量单位、每次量)的不同个数、总数量的不同份数显示(下数轴);所表示的数量一一对应显示(上数轴);居中显示轴,发明数量关系显示仪(又名排列计数演算器)。它能显示各数量在不同关系中的形成过程,利于学生明辨关系、正确列式、解决问题(此仪器若制成电子产品,附加值更高)。

1)多数量的联系,用加、减等式显示,揭示同一单位个数的增减变化。

2)两数量关系,用乘、除等式显示,比值显示两数量的关系。

3)两数量存在状态,用正、反比例显示,简比显示两数的存在状态。

5 清六算盘: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量的认识 空间存在的自然物体、产品或物体具有的价值、长度、重量、面积、体积等都是量。不同的量,有各自不同的单位,如元、米、克……

单位的认识 用数学模型显示单位的意义,用1显示单位的写法,用名称分辨单位的不同,单位三要素的显示在数学教学中处处用到。

数量的认识 人们都是用单位的组合体去显示数量(空间形式)。数字是对单位组合体的定量刻画,数量是对单位组合体的定性把握。

1)数字:显示单位的个数(自然数、十进制数、二进制数……)。

①认识数码(记数的记号):1、2、3、4、5、6、7、8、9、0。

②自然数的写法算法:用十进位位置制(位置顺序)显示数码的组合。

③十进制数的写法算法:用十进制(数位顺序),显示不同单位各自的个数。

④二进制数的写法算法:用二进制(数位顺序),显示单位不同的个数。

2)数量:显示一数字(或自然数,或十进制数,或二进制数)与主单位的名称的组合,用各组成单位与主单位的关系显示数量的写法,如整数、分数、小数。

①整数:只显示哪个单位的个数,即用自然数表示的数量是整数。如自然数13,可表示13(个)鸡蛋、13(米)长度、13(元)人民币……

②分数:只显示两个不同单位各自的个数,如1市尺、1米1市尺、13米1市尺,分别用“米”为名称表示各长度,依据1市尺与1米的关系为:1(两单位的单位值显示),故分别写作米、1米、13米。用分数表示数量,生活中越来越少。

③小数:小数是用十进制数表示的数量。如3元2角5分的显示:

…元 角 分(十进制:显示左右相邻两单位关系为10

的排列)

3 2 5(十进制数)

可以写作3.25元、32.5角、325.分。小数点的意义指示主单位所在数位。用小数表示数量,生活中越用越火;用自然数表示数量,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奠定它在数学中的基础地位;用十进制数表示数量,发生在近代,它能将复名数简写成单名数(小数),显示单名数的改写、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决定了它在数学中的主导地位。由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能实现大众化掌握计算机计算原理,利于学生未来发展;计算用计算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6 清六算盘:直面数学教材改革

1)对数学教材中“自然数都是整数”的说法有议。自然数显示某单位的个数,如5(数字);整数显示哪个单位的个数,如5元(数量)。自然数没有正、负之说,整数有正、负之分。

2)对数量(单名数)与两数量的关系(比值或简比),要准确辨别。数量如5元、?元、4.25元,比值如甲是乙的5倍、甲是乙的? 、甲是乙的4.25倍。数学教材中把它们都说成是整数、分数、小数,这样就把一个数量的不同写法与两个数量的关系的不同显示混为一谈,搞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所适从。

3)单位值的显示与命名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如:

…元角分 …元角分 …元角分(数位顺序)

1.1 1 1 1.1 1 1 1.

写作1.11元、11.1角、111分(主单位的单位值为1)。

以下用十进制数表示数量的实验结论。

①不同单位,用1在不同数位显示。

②各不同单位的单位值,随主单位的确定而确定,随主单位的变更而变化。

③单位的不同与大小分辨:既可以用单位的名称不同显示;也可以用1在数位的不同显示;同样可以用单位值的不同显示。注:单位值或为一个数,或为一个幂。

④一数字所在数位不动,显示数量的大小不变;小数点位置移动,实现单名数改写。如:

百十元角分 百十元角分 百十元角分 百十元角分…

.325 3.25 32.5 325.

写作0.325元、3.25元、32.5元、325元

⑤一个小数,其小数点所在数位不动,其小数的数字或左或右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发生规律性变化(与数学教材中小数的大小变化律的陈述完全相反)。

7 清六算盘:对1的不同意义能全面展示,使数学教学具体而生动

对一个数量的定量刻画 在其数字中,1显示基本单

位;在其数量中,1 显示主单位。

1)在相同单位的组合体中(传统显示方式)。

定量刻画:1显示组合体中的单位(基本单位),它就是自然数1,大于1的自然数,显示这个单位的不同个数(数字)。

定性把握:1显示主单位,是指用这个单位的名称显示单位个数的多少(数量)。用自然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基本单位与主单位为同一个单位(特性)。

2)在不同单位的组合体中(现代显示方式)。

定量刻画:1显示不同单位中的基本单位(最小的单位),如1元1角1分,数字是111,1在不同数位显示分别为100、10、1(基本单位)。

定性把握:1显示主单位。主单位的单位值为1,其他不同单位的单位值,分别用它与主单位的关系显示。如1.11元,它显示用“元”的名称表示金额,元、角、分的单位值分别是:1(主单位)、0.1、0.01(基本单位)。不同单位的单位值随主单位的确定而确定、变更而变化。用十进制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基本单位与主单位不一定是同一单位。

对两数量关系的定量刻画 显示产生关系的标准数量用1指明。

1)在显示多数量的联系中,1显示基本单位的存在。如因1分米=0.1米=1/10米(同一基本单位的不同显示法),故它们的1个或多个表示的同一数量的不同写法一一对应显示如下:

1 2 3 ... 11 12 13...(分米)

0.1 0.2 0.3 ... 1.1 1.2 1.3...(米)

整数加减等式,直接显示某单位个数的增减变化,学生易于理解。分数加减等式,小数加减等式,特别是整数、分数、小数混合加减等式中各数量,各自拥有同一单位的个数显示不明显,学生理解困难(用不同意义的数改写)。

2)在两数量的直接关系显示中,1显示其中一个数量的存在。如:36与12的关系,用3与1显示,表达为36是12的3倍;12与36的关系,用与1显示,表达为12是36的。

3)在两数量的间接关系显示中,1显示两数量产生关系的标准数量的存在。如:56与72的关系,用7与9显示,1显示的数是8(每次量・最大公约数),表达为56与72的比是7:9(或56是72的7/9)。又如两车行同一路程的车速分别是90与120(公里),用时分别是4与3(小时),90与120的关系用?与显示,1显示的总路程是360(总数量・最小公倍数),列式:90:120=?:(教材显示为90×4=120×3)。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2篇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制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在快速发展,在不同年级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不能固定化、模式化,而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现实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新授课中,教师常常通过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对事物、情境的演示,或借助于实物、模型等进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直观感知和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物钟,并仔细观察思考:钟面上有什么?学生仔细看后,有的说: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又长又细,一根又短又粗。有的说:钟面上有12个数,是从1到12。还有的说:12个数正好把钟面分成12个相等的大格。此时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钟面,对学生的发言适时总结,并告诉学生:又长又细的指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指针叫时针。由于有了前面实物观察的基础,学生马上就记住了时针和分针的名称。接着通过教师演示的方法告诉学生在钟面上整时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拨一拨、说一说,进而理解整时的概念。之后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展示场景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里,如果没有实物钟面及多媒体画面的支持,要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说,在低年级学段的教学中,演示法和操作法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对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讲,无意注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制力明显增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大为提高。对于他们来讲,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他们可以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此时教师没有必要像对低年级学生那样步步都予以引导,更多的是扮演着一种合作者的角色,常常只需对学习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即可。

二、决定教学方法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3篇

人类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总会萌发猜想。在历史上,有许多源自于猜想的伟大发现,如所有引力源于牛顿对苹果落地所引发的猜想,空间技术源于人们对太空奥秘所萌发的猜想。这些猜想最终使人们获得了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与勇气。因此可以说,成功的探索往往源自于猜想。

猜想与想象是有区别的。相对来讲,猜想注重事件的启迪性,想象则完全可以凭空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就是根据数学提示所萌发的想象,这种想象基于数学提示产生,以所学数学知识或生活中的常识为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根据性。

二、猜想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良好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小学数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推行猜想,能够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此外,猜想可以引导小学生产生疑问,这种疑问将是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与数学问题分析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在数学中的猜想是一种对教学的探索与尝试,它往往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多种猜测结论,活跃分析问题的思维,使得学生勇敢地去分析问题,锻炼探究品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的实施途径

1.从新入课程中引入猜想

每个小学生都具备猜想的天赋,教师在新课程中如引入猜想,可以激发他们参与问题分析的热情。每个章节的新课程中总会有新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就是学生产生猜想的良好因素。

如圆的周长计算中,教师可以提问,如何获得圆的周长呢?引发学生猜想。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卷尺衡量,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圆上打个记号,然后在地上滚动一圈,再量一下滚动痕迹的长度……学生各抒己见,对圆的周长的计算方式充满了好奇,最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说的方法都不错,那么试问,地球也基本上可以算一个圆形,怎么测试地球的周长?带着这种疑问和猜测,教师引入π在圆周长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解答,使得学生增加对圆周长的计算兴趣,获得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

2.在“操作”中萌发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满足他们的个性心理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从中萌发猜想。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其两个锐角,和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通过这一操作活动,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很自然地会引发猜想,教师可以适时引导:“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学生或许会猜想出: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教师可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有待我们证实。

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3.用总结延伸猜想

猜想不但应当贯穿于教学开始与教学之中,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末尾。在很多教师看来,知识总结完了,猜想也就结束了。但是小学数学其教学知识点具有连贯性,这为猜想提供了空间。对于下一章节的知识点,对于未来之事的猜测和探索都为学生的猜测提供了可疑依赖的空间。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引导学生猜测应当贯穿于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刘浏.数学分析教学中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探讨.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9.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处理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处理教材:

一、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原有例题

教材既然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 并且是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其中每一环节的处理应该说是“经典之作”,这当中肯定有我们教材执行者吃不透的理论精髓。如果我们去草率的修改,其效果往往欠佳。在教材的处理时,我们不能只简单的认为把握其中的重点、难点就行了,我们必须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材观”。首先教材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不一定就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目标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知识目标只是基础目标,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思考、见解等是教学的生长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教材,与其草率的去创设几个情境,不如认认真真的吃透教材。教材中的例题,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当然也不排除教材中的例题离我们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尊重教的材基础上,对教材提出质疑和修改。

二、因“生”制宜,适当调整例题的知识范围

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课本中的例题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也照顾了某一地方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适用的,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不同、学习的起点不同,所以有时我们需要对教材的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删减。

例如在上《元、角、分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生活中已很少用到分币,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l元钱可以买什么?”让学生认识“元”,知道1元=10角,再认识“角”,最后认识“分”。练习时可适当删去教材中分币的习题,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价格(如一支圆珠笔2元5角等),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兑换人民币游戏(如我手中有10元钱换成零钱可以怎么换?),模拟商场购物(如今天你生日,爸爸给你50元钱,你打算怎么花?)等开放性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钱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生活化。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轻松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挖掘例题的深意,创造全新的例题。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尝试用数字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的现象。

如:奶奶今年84岁,班上有56名同学等等。有一位学生还能说出,教室墙上有一幅瓷砖拼成的画,横着铺了13块瓷砖,竖着铺了7块瓷砖,一共是91块瓷砖。通过这些素材,使学生充分感受至到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实践意识。

总之,教师要通览教材、熟知教材、挖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才可以达到很好的处理教材。

参考文献:

[1]张静.小学数学教材处理误区及对策.《学生之友:小学版》,2012年第24期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材 发展 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各科实验教材从2001年9月开始在国内部分省市进行实验。小学数学教材先后进行过多次改革,从编译、移植外国教材到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体系,在内容选取、知识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研究是进行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前提,摸索教材的发展规律,对今后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质量,探索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材概念的界定

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设算术,我国算术的名称由此开始,沿用了七十多年,直到1978年才因教学内容的扩展,在小学算术科增加了一些代数、几何和现代数学的内容,由“小学算术”改名为“小学数学”,《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也随之更名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各地使用自编算术课本,1978年以后全国改用小学数学课本。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打破通用教材“统一天下”的“一纲一本”的局面。二十一世纪初的新课程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开始了“一标多本”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教材改革新时期。

中小学教材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具有特定结构、可供学生和教师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一种媒体,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目标所设计的课程方案的具体依据,它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师手册、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软件等,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狭义的教材指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的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

二、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研究

(一)学者探讨教材发展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材研究者开始注重继承已有的课程教材改革经验,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新的课程教材总是在旧有课程教材基础上产生的,不同时期的课程教材的发展始终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

江苏常州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邱学华在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史的基础上,对建国五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演变、教材内容的改革做了简单的概括,认为教材内容经历了“1952-1959年”“1960-1966年”“1968-1976年”“1977-1989年”“1990-1997年”五次大的改革。他在《中国小学数学四十年》一书中回顾了建国四十年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其中,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意竹在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较以往的全国通用教材的变化:(1)教材内容的更新;(2)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3)改进教材的结构和编排体系;(4)注意发展学生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及其发展

小学算术改称小学数学之前,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名数及其运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等;1961年开始,教材还增加了比例分配的内容;1963年及以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均安排了比和比例的教学内容。1978年,小数数学教材在传统算术知识基础上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加强了几何初步知识的内容,还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小数数学教材内容则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题”“比和比例”七大部分。二十一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1963年教材”把口算、笔算结合来编排,“1963年大纲”明确指出:“笔算和口算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978年大纲”增加了估算的内容,大大降低了笔算的实用价值。“1978年教材”较好地处理笔算、口算和珠算,珠算只学加减法和乘数是一、两位数的乘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能力。1992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珠算只学加减法,删去了珠算乘法。“2000年大纲”只要求介绍算盘知识。

“1978年教材”删去了棱锥、棱柱及其体积计算,增加了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内角和、扇形等知识,加强了图形的拼摆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从“求积”转化为以认识图形为主。“1992年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几何的性质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突出了培养空间观念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主。二十一世纪新课程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克服传统小学数学几何教材侧重常见图形的认识和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的不足,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索空间。

三、小学数学教材的思考

高科技的应用把数学以技术形式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数学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对公民的数学素养进而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得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呈现形式等不得不以改革来适应社会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要求。

数学作为科学,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使得数学的性质和应用途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应用数学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使得一些数学知识变得微不足道,而另一些数学知识却显得更加重要,数学内容的更新势在必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要删去教材中“重复”率较高的计算训练和一些不符合现实生活需要的内容,给现代数学的进入留下空间。“吐故纳新”,正确处理数学教学中传统内容和现代化内容的关系,是今后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应该关注的。小学数学教材应编写出具有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多个版本的教材, 以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根据需要作出选择。

教材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建立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事关一代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项需要不断进行变化改革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广大教师、教研人员、编者、专家、数学家等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编写出具有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特点、适应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吕建生.“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介绍[J].山西教育.2002.(10):35-39.

[2]曹飞羽、李润泉.小学数学教材简介[J].宁夏教育,1990.(12).

[3]李润泉、夏有霹、曹飞羽.新编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介绍[J].江西教育.1980.(1): 50-53.

[4]陈宏伯.新编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简介[J].江西教育,1984.(9):23-26.

[5]顾汝佐,谢鹃等.《小学数学试用教材》简介[J],上海教育,1987.(12).

[6]周玉仁.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简介[J].浙江教育.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