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金融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原理的入门,是金融、经济与管理学科及其他专业本科生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一提起金融,学生普遍对之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如何能将兴趣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金融发展的轨迹、现代金融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并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都是我们授课老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伴随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步伐的加快,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学课程需要做更加有效实用的课程建设。

二、《金融学》教学质量建设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金融学》师资队伍,坚持听课和评教、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处理教材的体会,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知识与素养。确定适合学校实际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同时要在理论上厘清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的几个关系:包括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关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教学课件与教学实施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观念引导的关系。结合学科特点,改革教学手段,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教学的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

《金融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货币、信用、利率、汇率等金融基本范畴有较深刻的理解、熟悉和掌握各类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对金融宏观调控理论有较系统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学知识的框架,掌握金融学的基本规律,将学到的知识能得到最大化的应用与实践,能达到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哟斡Υ锏降哪芰Σ愦我求,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清晰教学内容

《金融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金融基本范畴、微观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其先期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为《金融学》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学生情况调整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课时分配更加合理。

(三)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将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金融学课程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学思维方式,以及分析金融问题的基本思路,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力求做到:

1.金融案例与金融专题研讨相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拓宽学生分析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等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该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加强对金融学基础理论、概念的理解,积极借鉴国内外现实发生的金融案例,结合所讲金融学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并以此扩展成为课后进行金融专题讨论的方向。我们也可以把《金融学》课程可以设置成四到五个专题的讲解,合并部分章节的教学内容。通过专题讲授,并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个别章节学生进行自学、自讲、自评并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相关内容得以融会贯通。

2.学生课前自学与教师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情境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情境展开项目式教学内容,各章开始前都有相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进行必要的导学,项目结束后的拓展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章结束后由老师和学生分别提出问题,先鼓励其他同学解答,鼓励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做现场点评再由老师进行相应的补充力求对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理论的学习中转变到从理解到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去,这样能更容易的掌握所学基础理论和金融学原理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对整个金融市场的认识

3.金融学重难点专题讲授。金融学教研组教师可以采取集中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的方式探讨重难点内容和讲授方式,集体编写并及时修订金融学重难点内容和重难点释疑,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及重难点内容,促使金融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创新教学模式

1.金融模拟与金融调查分析相结合。金融调查分析是进行金融类课程学习的主要环节,通过课前调查,时刻关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给予现实金融经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进而结合当下某个金融热点问题,通过金融调查和分析来加深对现实金融发展情况的了解和理解,如有条件能够借助一定的金融学金融模拟软件,指导学生对该金融现象进行金融模拟实验,通过金融模拟增强学生对金融学的实际操控能力,能极大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

2.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授课教师可以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在金融学教学中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在探索金融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可以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金融学基础理论扎实,科研功底较强的优秀学生一起做一些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起到提升学生的基础理论和科研水平的效果。

(五)教学手段的改革措施

传统讲课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和不断的记笔记。我们认为学生的参与程度应该比这高的多――学生要学会思考、处理和判断所学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还能大胆质疑。我们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自觉地并创造性地学习。

1.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到教学过程中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金融学》课程由于信息量大,课时有限,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既节约教师板书的时间,又使得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和思考上,从而相对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一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实物图片,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票据时,可以展示本票、支票、汇票等各种票据的票样;在讲解货币形态的这一节的内容时,我们通过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货币形态,使学生对货币形态的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二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良好的流程图、结构图、曲线图形等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演示,这种方式笔传统教案教学更加清晰直观,有助于学生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三是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安排和引导学生观看我们精心选取的视频以及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的专题片,通过视频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2.启发式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际对老师的更加严格,需要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并对整个启发教学过程做精心设计。根据每章节的内容,选取经济生活中和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引а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完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任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最后还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析方法和知识点。此外,适当布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和练习也有助于巩固和增强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法与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恰恰与金融学的教学目标相吻合。

3.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目前国际主流的金融学教学中都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案例教学生动形象,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选择时效性较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可以弥补因为教材内容滞后所带来的问题。例如货币的形态这一节中对于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电子货币、网络货币等现有教材涉及很少,我们可以引入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形态的相关案例分析新型货币的利弊、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并认识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金融衍生工具这一节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晦涩、难懂,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巴林银行破产案例,使学生认识到金融衍生工具自身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以及金融系统中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通过PPT进行陈述并相互探讨,最后撰写分析报告。这个过程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这个过程,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和写作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4.实践教学法。金融学需要紧密联系我国当前金融领域的实际,注重求实创新,丰富知识体系,把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的形式紧密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大体一致,通常由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10门左右必修课程所组成,且一般会在大学最后两个学期安排实践类课程。虽然课程设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重宏观轻微观。②重定性轻定量。③重理论轻实践。单纯地依赖教材资源,教学内容就明显滞后与单薄,甚至会出现课本理论难以解释金融实践的尴尬。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务操作能力。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业学术讲座、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金融模拟实训和论文(设计)等等。通过各类金融类模拟实训平台可可以使学生对实际业务有相简单的操作和了解,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以及金融机构实地参观学习等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校外实践机会,并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并有力地促进学生专业融入度的增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改革

《金融学》课程宜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即学习过程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学期总成绩的60%。形成性考核指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师学风科研:包括出勤、平时作弊惩罚等;二是为完成作业情况:包括练习、小论文、调研;三是为课堂讨论成绩:包括团队合作、主讲、提问等;四是为测验成绩。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一、 国外金融学教育的特点

尽管西方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 但它们之间亦有共同点, 例如都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既包括通识教育的知识,也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特别是面向实际工作的能力,强调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对经济和社会做贡献两者的结合。西方高校的金融学教育特别强调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 不少西方国家的高校就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作为培养的目标提出来, 这其实真正体现了高等本科教育的实质目的。而反观我国高校的金融学教育,正是由于这个目标不够明确,才会过多的给学生灌输一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的无用的知识,而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

多数西方国家的大学都认同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 因此, 它们的教学计划都十分注重通识教育, 即培养学生广泛的文化意识, 这当然也会反映在金融学这样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中。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会要求金融系学生在头连年里学够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程, 甚至还需要学习文学、写作、数学、生物和物理。然后才是是公共核心课程部分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主要由经济学类、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及市场营销类等课程组成,其金融学专业课程包括金融会计、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证券

和金融中介机构等。这样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和能力的培养,辅以良好的教学,就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与国内金融学教育的一个很大不同在于,国外大学的金融学专业都是以微观金融,即金融市场、投资和公司财务为主,而不是以宏观金融,即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为主的。

国外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大体上都有以下几个特点:(1) 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 一般均有十分严密的前导课程安排, 以保证学生在修学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比如, 在学习金融经济学课程前, 一般都要求学生修完微

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学习公司理财课程之前, 学生一般都要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课程修学完毕;学习金融工程之前,必须学完投资学等,这既能保证每门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的严格贯彻, 又能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选择。(2) 专业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多采。国外高校在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上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专业必修课一般只有3 到4 门。尽管课程的命名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经济学,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期货期权这几个方面。而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设置。这些课程有的紧密联系实际, 有的紧紧扣住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有的课程国际化色彩浓厚, 都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3) 国外高校金融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的内容, 一般都会涉及该课程应该涵盖的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点, 这一点对于保证金融学本科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但是与每一门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广度相比, 其所涉及的有关理论的深度则是参差不齐的, 有的课程紧紧围绕现代金融学前沿理论, 例如资产定价理论。而一般的课程, 由于其出发点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因此这些课程往往重介绍轻分析、重实践少理论,例如固定收益证券,房地产金融等。(4) 在国外高校所有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中, 都十分强调实践环节。最为简单的就是强调通过课程作业,包括作文、小课题、案例分析等,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还会安排金融和统计软件的学习和练习,案例研究,学生讲述,乃至社会调查等。比之课堂讲授,这些方式的优点都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差距是明显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僵化,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对金融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认识问题。

二、 国内金融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国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同时,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也必须走向国际化,融入国际金融协调、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顺应时代的呼唤,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国际合作需要的金融人才。高校金融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根据以上分析,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首先,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在对照国外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上实现突破, 才能保证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成功。具体而言, 就是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在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到以培养综合素质以及能够适应社会各种需要的金融学通才为目标的转变。

其次,全面与国际接轨,以现代金融学为核心规划金融学教育体系。彻底转变我国金融学科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的教学思路,突出微观金融学为主的办学方向,强化微观金融类课程建设。根据金融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特点,在注重金融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 建立起全面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建立起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学到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未来个人发展和工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第三,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面对金融全球化、网络化、技术化的趋势,金融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与法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既是金融学科发展所需,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调节市场运行和交易行为的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就是法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对培养金融人才尤为重要。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缺乏较高深的数理知识, 不仅很难登其堂奥,更不用说去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工具。金融的高科技化又使得传统方式进行的融资和支付业务,为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的现代金融所取代,使金融学科成为了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新型边缘科学。外语和计算机更是跟随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知识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本科教育阶段解决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文理交叉,理工结合,知识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近年来,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有了很快的发展,但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对实践教学的目标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与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起步较早,教学目标体系明晰不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起步较晚,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应达到哪些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如何衔接,通过哪些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才能达到各个目标,缺乏统筹的系统的思考,使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快到实践教学时间了才临时决定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对理论教学较重视,对实践教学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此外,学生对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也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

2、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认识的不到位,导致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只是简单地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规划和布局。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相互割裂,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校外实践基地在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声誉和利用资源等方面的劣势,以及经费投入的不足,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并没有建立起稳定而高效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得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4、忽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要求有一批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长期以来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导致实践教学教师本身实践经验及技能不足,严重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制约许多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5、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要求有良好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包括明确的实验管理制度、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经费计划、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等。目前,有些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有些高校虽然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多,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缺少关注或关注得较少,导致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管理,影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坚持四个原则,即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和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1、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根据系统论的方法,一个完整的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子体系。因此,本研究将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确定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构建目标体系。其次,基于已确定的目标体系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内容,构建内容体系。通过内容体系实现目标体系,离不开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因此要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最后,构建保障体系,以保障上述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最终落实。

3、校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校内和校外是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两个场所,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在专业实训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接受金融业务的各层次的培训。模拟进行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金融业务实际操作流程的掌握,以及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在课堂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外的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调查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加深对金融企业的了解,提高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最大程度地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4、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金融业务知识竞赛、金融企业模拟招聘活动、金融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目标体系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被设定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的达到要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两条途径来实现,通过校内培养,提升金融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技能、专业从业技能;通过校外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对金融岗位的感知能力、对金融现象的理解能力、对金融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得到系统的、渐进的、全面的提升。

2、内容体系目标体系的实现,需要构建能够达到不同目标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或环节。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基本技能,可以开展点钞实训、计算技术实训、假钞鉴别实训和课程实训;为了使学生掌握金融学专业的综合技能,可以开展银行业务实训、保险业务实训、证券业务实训和课程设计;等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一个校内和校外两条途径同时进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贯穿大学四年,在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提升。

3、管理体系

①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制订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实践教学开展有效的管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重点是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完整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充分详实的实践教学经费计划等。

②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建立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体系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作和不断改进有重要作用。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的效果进行考评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有收获,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否有提高作为考评的重要标准。

4、保障体系

①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是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途径,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教学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高校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②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内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各种上机模拟操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们在真实市场环境下进行的模拟银行、模拟证券公司、模拟保险公司、模拟期货公司的业务操作,可以使学生熟悉金融公司的实务操作,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通过校内实验室开展的不同层次的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在校内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使校内实验室建设紧跟金融业务发展步伐。另外,在金融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应走出去,密切与金融企业的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得到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提高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强化高校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高校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方式包括高校和研究所开展的校所合作、高校和金融企业开展的校企联合等。要积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设立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金融学专业要建成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群,满足金融学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和实习的需要。

④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便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使课程设置结合学生实践学习实际,结合学生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如为满足学生考取金融从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可以在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业方向中分别加入与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保险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考试课程,等等。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学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这表明,在未来高校各专业发展进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日益得到重视,并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在经济学科中,金融学专业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当前本科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现。而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施金融实务操作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相当少;另一方面,尽管有些高校设置了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却存在着模式单一、所占比重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创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提高金融学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方式,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了解一个名词、一种经济现象、一系列操作程序……这带给学生的多为理性认识。而实践教学,尤其是形式多样、内容配置丰富的实践教学,带给学生的则是感性认知,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金融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增强学生金融业务技能。当前,金融学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并且还在不停地发展中。不同的知识内容,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各类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业务技能地训练,以提高学生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将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与专业知识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契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

1.符合社会需要原则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涌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满足金融创新的需求,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符合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能做到应现实经济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在学生踏上社会时,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满足岗位和社会的要求。

2.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的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的弱化,相反,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依托于理论教学,在完成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加以学以致用,将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脱离,相互割裂,这样才能保证金融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多样化原则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学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也就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地设置。同样,在教学模式上,除了实地参观、专家讲座、基础操练等传统的形式外,计算机和网络地普及为金融学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多运用网上模拟系统或业务模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摸索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四、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课程配置

目前,在社会行业中,与金融学专业紧密相关的通常在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领域,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就要与之相契合,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考虑这种社会的需要,可以分为银行实践模块、证券实践模块和保险实践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可以根据理论课程设置情况、社会对金融学各领域人才需要紧迫程度、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

(1)银行模块。银行模块的实践内容,除了常规的柜员、信贷、结算业务外,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发行了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开展基金、国债发行或买卖业务,因此对理财经理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那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实需要,设置银行投资理财的实践内容;同时,随着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覆盖,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在中、青年客户群中已经普及开来,开设此类实践教学课程也是大势所趋。

(2)证券模块。传统的证券业务,主要是股票、基金、外汇的操盘,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技术指标判断股票、基金的买与卖。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使一些衍生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例如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期权交易、互换合约……目前在理论课程中,这些衍生产品的教学内容已经有所体现,在实践教学中也应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3)保险模块。保险业务经营的环节主要包括展业、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相应地,保险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满足这些经营环节的需要。可以针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如何发展客户、如何进行承包和理赔、如何勘查理赔现场的技巧和程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2.实践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案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或得出结论。金融学中,《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公司理财》、《家庭财务规划》等许多课程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一些课程的案例教学还需要学生之间组队进行,分组讨论,这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金融学的一些必修课,可以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实验课”的方式来完成。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预先设计好试验项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就可以到实验室上课,运用计算机和金融业务模拟软件进行演练,熟悉操作流程和业务规则。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模拟实训。金融学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往往可以采用仿真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设计课程实训项目,集中进行系统的训练。当前一些教学软件公司针对这种需要,按照社会上实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程序,开发出实训教学软件,仿真度非常高,学生在经过模拟软件实训后,甚至可以达到“入职即入岗”。证券业务(股票、外汇、期货)的操盘,银行的柜员、信贷业务,保险的承保、理赔业务,以及信托业务等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均可以采用模拟实训开展实践教学。若经费充分,还可以建设证券交易大厅、模拟银行、模拟保险公司,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实现全景仿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金融企业的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及早适应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可以给学生设定调查主题,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进行专题调查,这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通过对专题的调查,学生也对研究主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往往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社会调查后,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这又是对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

(5)顶岗实习。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还须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平台,学生进入社会中的金融企业,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甚至独立完成岗位任务,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进一步认识和锻炼业务技能,将实践与金融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同事间相处之道,了解职业规则,培养从业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其作用是其他实践教学方式无法给予的。

(6)其他方式。在开展以上实践教学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金融业务的竞赛,例如金融模拟投资竞赛、保险险种设计大赛、银行柜员业务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热情和兴趣;聘请校外金融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管理者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掌握金融实务的动态、领会最新的金融政策,了解当前的金融形势;举办金融热点问题或金融活动现象的研讨和辩论活动,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氛围;开展金融专业论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分析、写作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

考虑到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实施中,在时间分布上,应贯穿课内、课外、集中实践教学周和假期,大学学习期间都应不间断;在空间分布上:应延伸到课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企业和区域社会。

总之,在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合理适宜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实践内容和完善实践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未来金融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重视的一项任务。

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53-02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学界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学的培养体系,把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运行的现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金融现象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在金融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我们发现,金融教学其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金融学》课程内容特点

《金融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介绍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统一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包括货币本质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以及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等基本范畴。从《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以下比较明显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的是搞好《金融学》教学的基础。

(一)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在关联性强

在《金融学》内容结构中,需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金融学基本术语,如外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等,并且这些知识点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乘数理论必须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因为经济理论及其某一分支的发展影响和拓展着金融理论(冯用富,1998)。这些理论体系庞大、艰深难懂,如果因为难度较大而一味地回避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会影响学生对金融学的理解深度。

(二)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容时效性强

因为《金融学》理论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其理论广泛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这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主动自觉地去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通过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对现实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习惯,但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和理论相悖之处,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主动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指点迷津。

(三) 《金融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金融学》课程存在的某些缺陷也有待于更新发展,并且和金融学有关的很多事物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信用卡、网上购物、电子转账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也会对金融学传统理论构成挑战。例如银行卡、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演变形式、货币乘数理论都带来一种冲击。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金融学》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性质的差异,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和案例教学等。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加大专业课授课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几种基本步骤:(1)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评价这些基本假设;(4)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汤洪波,2004)。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可以在案例教学中付诸实施,并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上述基本步骤结合案例教学,探讨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 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经济问题是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的问题,但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充分地说明经济问题的原委,必将导致学生对经济模型有效性的质疑。例如在我们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教材里面,诸如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模型、无差异曲线模型、生产函数、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等,这些模型甚至适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但是模型所推出的结果往往和社会现实不是向吻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解决,不然就会给学生造成空谈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可行方法就是简单化处理;其次,模型的定义,即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而非现实世界的重现,忽略了一些繁文缛节,让人们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至于南辕北辙。

因此,在课堂讲解中,要对模型和理论加以活用,并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第二是对该理论进行必要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第三是就该理论所隐含的各种含义尤其是政策含义进行分析;第四是通过举例说明来加深理解并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案例教学不能信马由缰,要充分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一节中很容易和课本理论脱节,因为这章节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贴近了,以至于导致教师最后控制不了进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挂钩,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或者印证教材中的经济规律。例如,在工资—物价螺旋的案例教学中,可以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西方工会的强势,当工会要求增加工资时厂商就会提高产品的出厂价格以至于抬高物价。更多的、鲜明的案例引入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选取案例的基本原则可参考既立足于教材又具有争议性,否则案例教学如果结论泾渭分明,虽说具有针对性,但由于无法展开讨论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金融机构一章虽然在实际生活中能找到鲜活的例子,但并不具争议性,不足以展开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案例还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参与的良好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对理论进行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胀一章,导致通胀形成的原因既有财政因素又有货币扩张因素、信贷扩张因素、需求扩张因素、行政管制因素以及外部输入因素,可以通过讨论、课下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并比较中外通胀的不同特点,来得出引发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三) 评价基本假设

例如,在国际货币体系一节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导致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得支持固定汇率制度者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全力支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因为用过去的“坏”使现在的“危机”正当化,这是一个问题。本章节可以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英镑危机”等案例来讲述固定汇率制度的缺陷,这就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要想摆脱危机,必须抛弃固定汇率制度。

这个基本假设是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辨析得出的。

因此,金融学教学的理论讲述固然枯燥,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和兴味盎然。当然,也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

但案例教学的进程并没有结束,因为经济学解释的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非彼即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追取,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取一个已知的答案,而是怎么才能避免落入经济学家的欺骗。

因此例如本章节的案例教学必须论证“抛弃固定汇率制度”的假设,也要通过案例。例如浮动汇率的波动幅度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世纪30年生的“竞争性货币贬值”等案例来评价学生的结论,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

(四) 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既然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协助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范畴的局限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所涉及基本理论基本前提、理论假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探讨,因为真理哪怕偏离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论。

《金融学》中“流动性陷阱”理论也可以设以案例教学,通过讲解“1929年经济大萧条”来论证“流动性陷阱”理论,并进一步推出其政策含义: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必要性。并把“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4万亿的财政扩张计划”相比较,通过讨论、对比得出赤字财政的局限性。两个案例,不同的经济背景,两个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事半功倍。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金融学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中成功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是一条捷径。需要注意的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包括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节省资源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教师行业的力量来完善金融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用富.金融理论的经济学基础[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魏文静.关于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

[3] 汤洪波.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