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某大型发电集团 财务共享中心 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68-02

一、财务共享中心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

财务共享源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当时美国、日本、欧洲等跨国大集团出现大规模重组兼并潮。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业务单位分散、行为规则不统一、服务不标准、管理成本增加等都给管理者带来挑战。一些企业开始开展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应运而生。财务共享中心就是将企业财务进行流程梳理、再造,将同质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通性业务交由共享服务中心完成,例如应收、应付、总账、固定资产、工程管理、费用报销、资金集中支付、档案集中管理、财务报告统一出具等业务处理,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自该理论建立以后,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在国外,众多学者如MOLLER、SCHULMAN、BERGERON等等,从财务共享服务概念、财务共享服务优势、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国内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研究,则侧重通过案例研究财务共享服务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模式选择、实施步骤、关键因素、障碍及风险等方面,例如,张瑞君等人通过对中兴通讯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财务公司服务模式选择、财务共享服务优势、流程再造等理论。侯锐等人通过对中国电信的案例,介绍了中国电信构建财务共享服务过程和实施的成效。

在实践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升华。从福特公司第一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至今,美国《财富》500强中86%的企业己经或正在建设共享服务中心。而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建设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例如中兴、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宝钢集团、海尔、长虹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对财务共享服务探索、应用和变化,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准共享制下的财务共享服务”。

总的来说,相对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国外的较成熟运用,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仅有少量的大型企业在不同程度上试行,未有适合各类行业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完整介绍,企业还缺乏相应的实践指导。

二、发电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问题

无论从国内外实践经验,还是从项目管理经验出发,顶层设计尤为重要。首先诊断企业存在哪些问题,确定企业的项目建设目标,然后围绕目标,确立要实施的项目范围,再根据现有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建设规划以确立实施路径。唯有这样从全局、顶层管理者角度出发,全盘规划,才能尽可能避免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工程返工等不可逆转的事情发生。

(一)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是财务共享中心的灵魂,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路径、业务流程设置、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等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从国内外的实践看,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提高效率、加强管控、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财务转型,并且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选择的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欧美一些跨国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更多考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素,而国内企业则更多考虑集团管控、核算效率、会计信息质量等因素。

自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后,A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分、子公司众多,地域分布广泛,层级复杂;业务也已经从原先单一的发电业务,向煤炭、金融、工程等多板块业务延伸。在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已经逐渐不能适应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基层单位核算工作重复度高、工作量大,现有业务流程零散,同质化业务的核算方法、会计处理结果不尽相同,核算质量差参不齐;在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制度标准不一,执行力也有所欠缺;财务数据须通过层层汇总至区域公司、集团总部,信息处理不及时,使得区域公司、集团总部管理者很难监控基层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导致资源配置协同难度较高,弱化了财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因此,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主要目标是统一规范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效率、加强管控,促进财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二)实施范围

一般地,选择哪些实施财务共享业务内容和范围已经具有共识,即应选择那些重复性高、具有标准化工作流程的财务业务。但具体选择哪些财务业务进行共享,则应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宝钢集团根据其钢铁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其成本核算和信用管理就没有纳入财务共享;而海尔集团除了成本外的其他财务核算和资金管理均纳入共享,他认为成本管理只有贴近业务才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还由各基层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而不纳入共享;而资金共享则充分反映了其作为白色家电行业注重现金与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

对于发电企业来说,收入较单一,成本项目也较一致,因此,围绕共享建设目标,可将实施范围定为收入、成本、往来、费用、资产核算、总账及报表等业务,对于资金,则暂不纳入共享范围。

(三)实施路径

定下财务战略、财务共享建设目标后,就要围绕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哪条道最可行,就要结合各个分、子公司地理区域的广度、业务的集中度、财务的成熟度等进行统筹考虑,确定采用一步到位或是分步推进的实施方式,在分步推进的方式下,是对业务进行分步集中还是统一集中,也需要结合企业现有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等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在实施步骤上,一般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由点及面推广方式,但具体选择哪个单位进行试点,则要精心选择。从实施成功经验看,一般选取有代表性的、业务系统较为完善的基层单位先行试点。例如选取已有燃料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PMIS工程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资产(采购)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单位,这些系统中基本涵盖了财务核算所需要的业务数据,这样做到目的是能够在试点阶段充分暴露问题、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进行推广;在试点运行至少半年后,经过详细的论证与优化,再将共享项目向其他同业务板块单位推广,最后向其他业务板块推广。

(四)信息系统问题

信息系统对财务共享中心的高效运作非常重要,一般包括ERP系统(财务、人力资源、采购、报销等功能)、企业门户、网上支付、银企直连、影像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的运用,尽量减少手工作业,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动化运行,并且支持业务协同工作,使得各项资源发挥最大效应。但在实际中往往没有建立起统一的ERP系统,不是所有单位都有业务系统,各业务系统功能也没有有效整合,使得协同效应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难以发挥作用。这便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规划和整合工作。

A集团财务系统有SAP、ORACLE、远光等软件,业务系统也五花八门,既有集团统一部署实施的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燃料系统等,也有各分子公司为生产管理需要而自行建设的系统(如物资系统、人资系统等),还有些新收购的、小单位只有少量的业务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如何与财务系统集成、与哪个财务系统集成、没有业务系统的数据如何接入财务系统、还要建设哪些系统以支持财务共享系统等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后期的实施问题,影响到实施效果,都要结合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在顶层做好设计。

(五)人员问题

在财务共享中心实施过程中,人员因素是个重要问题,同时也非常敏感。既要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岗位梳理,充分评估工作经验与知识背景,实现各尽其能;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在后期的持续运营中,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保证各类人员能很快熟悉新的业务、人际关系氛围和企业文化。

在财务共享中心实施初期,人员一般从基层单位选配。在国有企业中,人员编制和薪酬问题是个特殊的问题,要考虑到职工队伍的稳定和社会效果。从已经实施财务共享的几个国有企业经验看,如果共享中心初期人员采取从基层借调的方式,将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是借调人员任务分配问题。因为不是长期工作,期限一到,共享中心就要重新考虑分配工作问题。二是借调人员的家庭问题。发电集团的基层单位一般在比较偏远的县市,如果财务人员长期借调到共享中心,可能会影响其对家庭的照顾。三是不利于财务人员的职业规划。因为在不是长期工作,所以可能会影响职工在基层单位和共享中心的职业规划。因此,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方案阶段,就要对人员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岗位说明书,考虑好哪些职位由基层单位选聘,哪些职位可以外聘,做好招聘、安置、培养工作,避免因转型带来的风险。

三、相关建议

我国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在持续发展、不断创新,财务共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发电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对公司财务、人事、业务的影响较大,应做好战略安排、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结合发电企业的特点,选择好实施范围和时机,稳步推进,将财务共享的优势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参考文献:

[1] 张瑞君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6)

[2] 陈虎,孙彦丛.财务共享服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3] 张庆龙,彭志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思路与要点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

[4] 杨方平(导师:陈明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我国集团企业应用问题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6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一、优势

(一)会计资源同步共享

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终端统计,对会计信息进行数据共享。通过网络服务器完成硬件资源的存储和调取。企业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会计技术功能,完成对全面信息的应用。通过确定有效规划标准,确定合理发展内容,通过电子数据支持,完善会计零存、零取、整取等多项功能。企业经济规模发展的特点需要按照传输信息进行规划。依照传统会计完善会计基本信息的统计,通过网络会计完善电子商务的综合管理,降低因商务发展,带来大量的财务会计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类会计障碍,逐步降低会计发展不足,加强数据信息规划核调整,建立良好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调节,最大限度的加强会计财务规划处理,将资金整合,提高项目集中管理速度,实现电子商务管理的变更。

(二)信息存储优化

随着网络会计的发展,信息存储优化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信息存储是通过人工纸质形式,对会计信息进行数据整合,调整数据信息,对相关的定期财务内容进行汇报。网络会计信息的存储是根据网络平台,利用数据信息支持,实现文字信息数据存储的管理。利用数据系统,改变用户基本需求,采用不同多样的计量方式对会计信息进行报表管理,从而满足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网络会计存储的方式,实现了企业数据信息的全面整合,通过制定数据政策,提高会计信息数据存储信息安全性,实现网络数据的更合理存储。

(三)资源成本缩减、数据信息简化

利用网络技术完善会计管理。通过网络会计节约基本交易管理成本,减少交易管理中间环节,实现人物力资源的节约。采用网络技术实现会计和审计的监管,这种方式加快了审计管理的准确性,缩短了审计管理的时间,减少了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流程,降低审计报审费用,逐步提高网络会计管理流程。利用网络会计可以实现无纸质的网络扫描会计票据信息,电子核算票据账簿。利用网络电子方法实现电子会计数据信息的统计,确定电子会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减少纸张的使用量,对环保具有较大的益处。采用网络会计是依照会计数据统计信息完成的工作效率的改变。通过会计数据信息的账务统计,改变会计的传统工作方式,利用计算机软件,提高会计自动检索、自动纠错的能力,完成财务报表、电脑纠错等信息。在网络会计的应用下,会计数据信息更加简化方便,更加适合未来快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企业网络会计实际的应用方案

(一)银行会计应用

在银行网络会计应用管理中,存取是主要的业务之一。然而不同的银行却有不同的业务客户群体。将业务进行网络网点连接,保证业务的流通性,提高银行之间的网络业务同步性,保证通存通兑,提高业务办理效果。这样同一个存折可以在不同的银行进行网络办理,增加了业务办理速度,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了会计网络统计管理效果,从而实现网络化会计办理过程。采用网上银行对各类业务产品进行服务管理,提高业务办理速度,退出新产品,加强网络银行的应用频率。对各种汇款、转账等业务,鼓励大家使用网络平成虚拟货物的交易,逐步提高网络银行平台支付管理的准确安全性,实现网络计量和确认。

(二)消费统计

采用网络会计可以对个人和集体的消费进行有效准确的统计。消费通过电子数据与银行流水连接,通过消费记录,向相关的数据统计在册,通过月结算的方式,确定相关支出,通过计量,完成水电煤气•等费用的收缴,实现对网络系统消费记录的实时查询。通过网络消费平台,将客户的收支进行整合,有效提高银行的网络数据管理,方便银行与客户核对每一笔支出费用和管理费用。

(三)企业财务管理

采用网络会计管理,加快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流程,在传统的企业会计业务管理流程下,逐步增加了企业总账、月结算、季结算会计财务生产报表统计。将现代化的财务系统管理融入到网络中去,逐步拓展财务管理的业务范围,提高个人计算机会计软件应用管理方案。在ERP系统、Oracle商务软件的应用喜爱,提高财务•管理标准,确保财务管理的实用和准确性,实现更好的完善企业财务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改善企业生产经营许可标准,实现企业生产的综合发展。

(四)网络报表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ASP;记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及现状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会计电算化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与制度,以及实施微观与宏观管理等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内容。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

1、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会计业务处理阶段。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开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之后,此阶段的财务软件的目标仅在于帮助会计人员部分地从繁重的财务处理中解放出来,一般只提供科目管理、凭证录入、科目汇总、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和总分类核算等基本的会计业务功能。

2、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核算阶段。1989年财政部开始组织进行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这标志着会计电算化进入全面核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会计电算化的核算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会计业务处理,其内容几乎包括了所有会计核算业务,例如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等功能。这些专门核算均建立在账务处理之上,用户需要逐个说明每笔业务参与哪一类核算。

3、会计电算化的完善发展阶段。1992年底,财务会计制度开始了转换模式的一揽改革。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公布、新会计制度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称之为财务信息系统阶段,即会计电算化的完善发展阶段,这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阶段。

4、以财务应用为突破点的系统集成阶段。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深入,尤其是用户需求的增长,我们开始从企业管理的高度来重新考察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困难,总结系统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企事业管理的现状,我们提出“以财务应用为突破点进行系统集成”的观点,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实践证明,这是我国计算机应用相对落后的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一个可行方案,这也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阶段。1996年6月10日财政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第一章中指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各级领导都应当重视这一工作。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也应当逐步创造条件,适时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至2003年,在我国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大约为30%。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占绝大部分,企业次之。而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有69.5%的企事业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中开展会计电算化不足3年的单位,占47.6%,占据了会计电算化使用率的半壁江山,说明近三年企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异常活跃。另外,开展电算化3~6年的企业占20%,10年以上的企业占5.7%。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在中小型企业和乡镇间也呈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二、我国在普及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软件自身设计缺陷。我国会计软件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同美国相比,我国缺乏对会计软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约束法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6年便了管理咨询服务公布第4号《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和实施指南》,在《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和实施指南》中使对会计软件的开发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我国,直到1994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中,才第一次把会计电算化问题从法律上加以规范。与此同时,财政部下发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虽然也为我国对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等方面做了规范,但是并没有对我国财会软件的开发做出统一的标准与要求。而由于软件开发商在开发上都有各自的模式和特点,并且可以按照客户的需求为其开发适合客户本身的财务软件,这造成大部分会计软件不能相互兼容,进而导致各公司间的软件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也为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提供了便利。

(二)对中小企业适用性差。我国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加值的74.7%,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由此看来,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的普及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我国整体的普及程度。然而,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几乎涉及了企业的所有部门及人员,如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和部门间的合作与协调等,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相当的显性与隐性成本,但是会计电算化的效益在短期内并不突出,因此在成本与效益的原则之下,中小企业基本不选择采用会计软件而继续保留传统的手工记账。

另外,有很多会计人员因担心难以胜任新的工作或者害怕自己的权威被取代而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会计电算化在中小企业难以普及。

(三)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限制。我国现有会计人员1,300万人,在对占我国企业数量99.3%的中小企业的调查中,本科及以上人员仅占16%,专科学历约占56.5%,中专及以下约占27.5%,财政部2009年11月21日公布数字显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员仅有约8.3万人,非执业会员约7万余人。(表1)

在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调查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仅占27.5%,能够独立使用财务软件的仅占6%,一半多(55%)的会计人员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弱,39%的会计人员根本不会使用财务软件。(表2)

虽然中小企业有许多会计人员在多年的时间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的现象,尤其是2006年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更是对他们的极大挑战,而且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多,财务软件适用势在必行。但就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他们很难满足时展的需求。

三、对我国普及会计电算化的建议

(一)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现阶段,由于计算机无法取代财会人员非程序化的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会计、财务知识和技能,还应对计算机、企业管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要注重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及加强技术培训。首先,高校中应设置大量的有关会计电算化实用课程,相应地减少纯理论学习。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逐步培养“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企业应选派其业务主干选修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加强他们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能力,并且与计算机硬件,财务软件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寻求系统维护及软件升级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第三,将会计电算化考试引入会计初级职称考试,会计中级职称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我国现阶段除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外,其他有关会计的考试均未涉及会计电算化的测试,因此,在国内各项考试中引入会计电算化的测试会提高他们电算化知识储备与应用的能力。

(二)提高软件质量,实现数据共享。可比性是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之一,它不仅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信息可比,还要求不同企业同一时期的信息可比,但不同企业应用的不同的财务软件格式给不同公司财务信息之间的转换带来了困难,所以应当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使数据可以在不同的财务软件中进行传递,从而无需进行转换。另外,在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建立数据的共享模式,此模式可以实现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使各部门对于不同的信息有着完全的掌握,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对中小企业推广在线租用ASP的方式以及记账方式。所谓ASP是指应用服务提供商。通俗地说,ASP是一种业务租赁模式,中小企业用户可以租用ASP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进行自己的业务管理,用户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向ASP租用所需要的软件,而不必在本地的机器上安装该软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用的方式来使用财务软件,大量减少购买、维护财务软件的费用支出并降低中小企业的风险。ASP模式在国外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美国目前有60%的中小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SP模式。有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内ASP模式将保持22%的年增长率。

所谓记账,是指中小企业自己不进行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而将相关工作交给有记账权限的技工完成。由于以中小型商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中小型企业,业务比较简单,人力、财力、技术实力比较薄弱,这些企业可以请经过批准、有能力开展记账业务的企业代为处理会计业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人力、财力、物力,还可以利用记账业务企业的技术进行财务分析,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四、会计电算化普及带来的会计发展

(一)账务处理的自动化。传统会计处理程序中很多环节具有手工记账的特点,这些环节的设置目的或者与纸质存储介质有关,或者与减少会计人员操作计算失误有关。而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以数字化处理,信息的记录、计算、转移、修改等趋于虚拟化,不同于在传统的在纸质实物上的处理;同时,计算机处理信息时在公式正确的情况下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手工会计核算下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已经没有必要。

手工作业下业务发生后需要先填制记账凭证,然后再将其登记到账簿,这时需要采用平行登记的原则将记账凭证的信息分别登记到总账和明细账,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期末还需要进行对各账户进行汇总,然后结账,并试算平衡,最终编制报表。如此繁琐的过程实际是由信息转移所带来的,因为每使用一个账簿就伴随着一次会计信息的重新录入,为了确保无差错而进行反复的核对。但电算化系统中,并没有实际的账簿,会计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各账户使用时直接指向第一次录入的凭证信息,不存在数据转移,因此平行登记、对账、过账、结账等没有实际意义。并且在填制凭证的过程中,借贷如果不平,系统不允许记账,因此除了期初余额的录入外,试算平衡也没有实际作用。

(二)账务处理网络化。相对于传统手工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模式,信息化下的会计流程可以用输入――处理――输出来概括,信息则由分散收集经集中处理再分类报告,整个过程自动化、规范化程度高,具有连续性、一贯性的特点。例如,分散在销售部的系统终端将一张确认的定货单接收后可以自动产生提货单、发票等单据,然后通过通信线路将单据传送到会计中心,集中对这些原始凭证进行统一的会计处理,然后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将信息分类加工并即时报送到总经理办公室、销售部、市场部及人力资源部等管理部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呈现一体化趋势。

(三)对商业结构的影响。会计的电算化不仅对会计的原则和制度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会计的组织形式,进而影响到商业组织形式,商业系统向着网络化发展。而商业系统的网络可以分为内部局域网和外部广域网,内部网络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它趋向于内部一体化、综合化和智能化;外部网络影响到企业的监管,即企业间、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间的沟通将趋向于标准化和简单化。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新刚.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应用及未来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信息,2009.25.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一、引言

近年来公司生产经营有了飞速的发展,生产领域不断扩大。生产经营的发展也带来了工程资金管理的变化,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依靠先进、科学的技术建立起规范、流程化的资金管理信息平台,创新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管理能级,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为此开始对资金结算系统的开发工作。

二、资金结算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设计目标是:研究工程项目资金监控和结算分析的网络管理模式,设计面向企业整体服务的解决方案,编制计算机行之有效的应用管理系统,提升资金监控管理和结算分析的能力。

(一)管理模型

(1)工程项目资金审批和监控管理功能。在审批界面上不仅能根据施工、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合同的特点,显示相应的合同资料和申报材料,而且还可以动态反映出该合同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合同(上家)和相关合同(其它分包)的收入,支出、待支、待批等资料。便于领导和各管理人员全面、客观地掌握项目的整体情况,提高监管和决策的能力。

(2)设计企业信息平台基础。研究和编制工程合同编号的编码规则,使其成为企业的标准代码, 不仅使系统中同一工程项目下的合同资料数据关联,也使公司相关应用系统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保证工程资金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3)工程资金结算分析系统,使用财务结算统计的算法,随时可以对工程资金运行过程中的资料进行处理,即时的产生各个统计层面的分析表,并且可以对统计数据的来源进行层层追溯直到原始财务凭证,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充分了解各管理部门对资金管理的需求,实现资金的结算收支、材料采购、设备租赁、施工生产等成本的事先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建立面向财务核算、经济管理、设备物资核算、工程结算、内部银行支付以及审计的整体服务模式,全面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能级。

(二)系统架构

本系统具有用户访问站点多、使用频率高,信息流量大和响应速度要求高的特点,针对该系统的要求,提出了系统采用浏览器/ 服务器(B/S) 体系架构,以及C#.Net 和XHTML( 可扩展超文本标记语言) 为编程语言、SQL 2008 为系统数据库。为系统的顺序开展打下了基础。

(三)功能设计

1. 管理模块设计。根据资金管理特点分为以下模块:(1)申报管理模块。【申报管理】是为工程资产申请收支方服务的,提供的主要功能是:输入资金收支申请表的操作界面以及对本方资金纪录的查询和结算分析,是由“申请付款单输入”、“免审支出输入”、“收入登记输入”、“成本和税金管理”、“自付费用支付”、“申报资料的查询”以及“操作口令设置”模块组成。

(2)审批管理模块。【审批管理】是为工程资产监管方( 本例是“机施集团”) 服务的。它提供的主要功能是:对下级申报表的审批、支付、工程资金纪录的查询和结算分析等。是由“申报资料预审”、“申报资料审批”、“收入资料圈阅”、“申报资料结审”、“付款申请执行”、“结算资料查阅”以及“操作口令设置”这几个具体功能模块组成,系统根据用户权限自动调用相应的功能模块。

(3)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是为系统管理员服务的。它提供系统初始化设置的平台,主要由“注册单位管理”、“本方银行管理”、“数据代码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数据资料维护”以及“操作日志管理”这几个功能模块组成。

2. 合同编号设计。为了保证工程资金资料的完整性、唯一性和关联性,工程资金管理软件把合同编号定义为数据库关键字。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工程资金应用系统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并能反映下面的统计要素:能区别工程合同( 上家) 和分包合同( 下家) ;能反映工程的性质:施工、材料、设备、劳务、专项分包和其它;能反映签约单位和施工单位;合同签约的年份和排序号;能区别原始合同还是补充合同;通过合同编号可以方便的实现工程资金的查询和分类汇总统计。

3. 资金流转程序的设计。工程资金的流转分为:工程资金支付的审批、工程资金收入的报告、免审支出的确认。在总结资金审批管理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资金管理上新的需求,提出了完善资金审批的方案。流程设计如下:工程资金支付的审批:考虑建筑企业资金支付的特点和实际操作的需要,审批流程的功能包括:a)顺序审批; b) 退回;c) 复审;d) 作废;e) 提示;工程资金收入报告:收入报告流转是为了让相关部门及领导了解项目的收入情况;免审支出确认:为提高资金的支付效率,部分的款项支付可由集团资产财务部确认后,由申请方直接去内部银行支付。

4. 资金分析功能设计。建筑工程尤其是中大型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庞大,具有十分复杂的合同构成,而同一个工程合同的收支也是分阶段进行的,这就给工程资金管理和监控带来了困难。为了提高资金的管理效能,促进工程资金的收支平衡和运作能力,增加项目支出审批的合理性,在资金管理中应用收支分析功能的需求就变得更为迫切,为此我们引进了财务结算的概念,在工程资金收支变化时,即时地进行结算式的处理,同步产生结算分析报告。结算分析报告分成三个统计层面,分别为a) 总账:工程项目收支总账,用以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的资金状况。b) 分类账:按合同类别列示收支汇总;资金分类账细化了该项目的收入支出内容,将支出分为协议、施工、材料、租赁、劳务以及自有成本等类别并进行统计。c) 明细账:合同的收支汇总及明细表;用以显示某一合同支出( 收入) 的全部纪录,进一步操作还可以查阅该纪录的申报单,为了区分支付分类,将内部银行、自主支付和土木钢构( 对外合作) 标以不同的颜色,方便鉴别。同时和“工程资金结算分析”相对应的,在申报、审批操作中只要点击申请界面中的“工程项目结算分析”就会进入“工程资金结算分析”界面,并直接显示出与本次申请合同相关联的工程项目结算分批报告,二者的效果是一致的。

三、资金结算系统应用分析

系统面向多部门的特点,使企业对工程资金的监管和结算分析更加的轻松、便捷,结合各个使用部门的日常应用(由于系统用户多,故本文仅截取部分用户的应用分析),系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减轻了审批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审批时能直接查阅到该笔资金所属工程项目的整体资金状况,为审批提供了依据。资金收入的圈阅功能使得集团领导层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工程项目的资金回收情况。强大的数据归集和处理能力,促使工程项目的资金得到有效的监控。系统的结算分析功能使得每个工程的合同付款状况一目了然。通过系统提供的分类查询功能可以按支付的方式分类汇总工程项目或者按工程开工日期分类汇总某一年的工程资金状况,亦可根据用户需要自由组合。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使得系统操作不再被办公室束缚,即使在外开会或出差,也能通过网络完成日常的审批工作,不会造成工作的积压,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二)提高了资金审批效率

系统与集团公司的合同管理系统共享数据,在审批时可以直接查阅相关申请的合同条款,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审批的准确性。加强了资金审批的全过程监控,控制各个层级的资金支付。系统通过合同编号自动归集同一工程协议的付款,既在单一合同层面保证付款的合理性,也在工程协议层面把控资金支付的可控性,为市场部的合约管理,合同支付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系统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系统使用方便快捷,使用网址登录,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实现系统操作,有力的提高了管理的能效。

(三)提高了资金支付效率

强大的搜索功能使得付款时可以根据申请金额、对方单位名称、工程名称等信息方便快捷的定位到某一笔具体的付款申请,这一人性化功能在年末付款高峰时非常有用。系统的资金支付操作方便快捷,易于上手。付款时,只需点击具体的支付行账户名称和操作人员姓名,即完成了一笔资金在系统中的支付操作。与原有的内部银行管理软件无缝衔接,使得在资金系统中完成支付操作的记录完整的导入内部银行管理软件中,并在该软件中完成制证的操作,大大减少了财务核算的工作量。

四、结论与展望

系统投入使用后,企业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综合各部门的实际体验反馈可以得出《工程资金监管与结算分析系统》的成功开发,实现了集团公司工程项目资金监管的信息化,达到了集团对资金流转审批无纸化办公的需求,为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数据共享及协调合作提供了平台;为领导的审批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工程资金监管和分析系统的成功开发,提升了集团公司对工程项目的管控能级,为集团公司各部门的协作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项目开发是成功的。

共享财务总账的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集成应用不够重视

许多企事业单位都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包括采购计算机,购买财务管理相关软件,进行ERP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应用等等,各个单位软硬件的配置基本符合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但财务管理信息化并未向广度深度发展,部分单位只是停留在财务部门内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比如总账,财务报表,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但未能实现对单位其他各部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对接,比如供应链管理,薪酬管理,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管理,这些信息分别来自物资采购,人事,市场营销等各个部门,如何将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到各个部门,实现企业全局信息集成共享是摆在每个企事业单位的现实问题。

2.缺乏既懂财务管理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财务管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我们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需要既懂会计知识,又精通软件操作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达1200万,但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总体来说还不高,软件操作能力有限,对人才的培养已经是迫在眉睫,复合型会计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相关人员的素质尤其是会计人员素质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成果和进程,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摆脱财务管理信息化纸上谈兵的局面,将财务管理信息化转变为企业生产力和创新力,进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控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局部利益驱使,企业单位各部门的财务信息并不透明,形成了许多信息‘洼地’,由于各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造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导致许多财务信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失真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可信度,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控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企业管理层不能及时针对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反应,财务管理的作用也大打折扣,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二、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1.领导重视,统一规划,全员参与

领导重视且正确认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顺利推进应用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成立信息化协调推进委员会,统一部署信息化的工作流程。首先,管理者要将企业发展战略思想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相结合,依靠ERP,OA等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加强财务管理。其次,要从企事业单位的全局看财务管理,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将企业内部不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予以变革改造,让企业管理软环境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对接,扩大财务系统的规模和覆盖范围。再次,制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制度,管理者要带头服从制度控制,员工自觉参与,打造上下一体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2.宣贯财务管理信息化理念,进行职工ERP信息系统培训

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最宝贵的资源。这种复合型人才要求既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又要深入了解管理学原理,更要熟练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因此企业要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打好实施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人文基础,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岗位,培训和配备专业的信息化管理维护人员,对财务、采购、生产和销售各个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ERP等相关软件的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既懂财务又懂信息系统操作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单位员工要积极响应企业号召,以实际行动落实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及体,形成单位内部员工都能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真实快速地传递、交换和利用财务信息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真正发挥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3.建立健全财务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内控体系的建设

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完善的财务系统内部管理制度做保证,它包含人员管理制度、操作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又是财务信息化内控体系的一部分,内控体系的健全与否关系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成败,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内控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根据相关内控准则和会计事项标准进行信息系统数据参数的设定,只有符合规定的财务信息才能输入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从源头上保证对信息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提炼出对企业管理层决策层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其次,建立一套对信息真实性可监控可追溯的控制体系,任何进入信息系统的数据都要进行建档备查,防止篡改数据,销毁数据,同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第三,要以财务为核心进行整体集权控制,通过信息化建设固化内部控制,将预算指标渗透到各个部门,形成一套财务管理预警机制,将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信息化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由事后总结分析向事前管理,过程控制和在线分析的目标飞跃。

三、结束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一个持续改进发展的过程,需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财务管理只有以信息化为抓手,才能强化管理会计的职能,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企业要规划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方向,不断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推进财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管理效益和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