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2]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9.
【关键词】资信评级 风险 信用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同时,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缺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恶意逃债、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商业欺诈等经济失信现象日益增多,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的缺失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因此,整顿市场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资信评级行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协助银行提高信贷质量、提高证券发行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资信评级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正在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资信评级的法律法规
2006年人民银行出台的《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对信用评级方法规则;专业评估人员执业规范;信用评级报告准则;信用评级评审委员会管理制度;跟踪评级及复评制度;信用评级结果公示制度等方面做出了规定。2007年9月1日开始施行证券监督委员会出台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于业务许可,业务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定,我国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资信评级行业的法律规范。
(二)我国的资信评级市场已经逐渐开始出现几个具有市场优势的评级机构
目前在我国的资信评级市场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评级机构主要有三家,分别是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三)已经建立起了行业自律组织
2010年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第一个自律组织,他的成立将会制定行业职业规范,强化行业纪律,减少行业恶性竞争,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我国资信评级行业更好地发展。
(四)信用评级的方法体系逐渐成形
各个评级机构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资信评级方法体系,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他们的评级方法体系并不相同。
(五)我国信资评级现实需求不断扩大
从我国的目前现实情况看,资信评级业务在我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将长期保持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银行信贷市场的日益扩张,债券发行规模的逐年上升,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都在不同程度上大大推动了我国评级服务的需求上升。
二、资信评级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
未来资信评级行业的发展依然充满期待,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
(一)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为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尤其是中央政府下发了一系列的中央文件来促进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任何完善信用体系的举措都会得到舆论和政府的广泛支持,而资信评级作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随着会得到舆论和政府的重视,加快其建设发展的步伐。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逐步落实执行为企业的资信评级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的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同时,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由于一些企业在贷款时,由于没有经过担保和抵押,在发生财务危机时会在还款方面发生困难。通过评级银行可以降低自己的风险,事先预备相应的准备金。
对于我国的银行来讲,无论采用内部评级法还是标准法,都可以增强银行与评级机构的合作,促进资信评级业的发展。
采用标准法,直接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贷款的风险权重。内部评级法是指根据违约概率(PD),给定违约概率下的损失率(LGD),违约的总敞口头寸,以及期限(M)等因素来决定一笔授信的风险权重,其中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的确定是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银行业开展内部评级的时间较短,信用评级方法不够完善,也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这就需要外部资信评级机构的协助来完成,是银行和资信评级机构的合作成为可能,共同推动企业信用评级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是资信评级机构关注的一个潜在的市场
目前我国出台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其中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是一项重要的举措,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需要资信评级机构的支持。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少有效不动产做抵押,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中小企业的高风险,这就使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面临高风险,因此这就是要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在经营中充分利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结果来分析企业的信用状况,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我国资信评级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偏见的问题
1.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使用内部评级法对其借贷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而较少的使用标准法,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风险评估,虽然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更有效率,更加准确。
2.政府及传统国有大型企业的企业制度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即使出现投资损失,也主要是通过行政措施来弥补,严重违背市场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相符的原则。
3.有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建立起对评级机构的结果制度,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资信评级机构自身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对资信评级结果的不信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的认同和使用,将会极大的推进资信评级业的发展。而对评级结果的不认同将会严重阻碍信贷市场上对资信评级结果的使用。
(二)资信评级机构自身的问题
1.还未形成具有市场权威的评级机构。尽管我国的资信评级机构目前的集中程度较高,但评级机构自身的权威性却并不明显,他们的市场主导地位更多的是由于非市场的因素获得的,并非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只有通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同国际资信评级机构的竞争中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具有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
2.资信评级结果缺乏检验。评价资信评级结果的准确性的标准是评级结果的违约率统计检验结果,而我国的信用评级业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评级违约率检验统计系统,这也使得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缺乏说服性,在走向国际市场,拓展国际业务,同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竞争的时候就会更加体现出自身的不足。
3.资信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差,公信力不足。在我国,资信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不高,市场竞争压力大,自身影响力也较小,容易受到评级对象及承销商的影响,在评级工作上面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独立,最后的评级结果很难有说服力,这就降低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这也是造成对资信评级行业偏见的重要原因,丧失了独立性的资信评级机构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
4.资信评级机构自身的综合实力不高。我国的资信评级机构无论是从经验,技术,人才还是市场影响力方面的竞争力都严重不足,这与我国的资信评级也起步晚,发展慢有很大关系。
(三)资信评级立法监管方面的明显滞后
虽然人民银行,证券监督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但是并没有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来管理约束资信评级;同时我国的资信评级监管市场一直都没有主要的监管者,一直存在着多头监管的局面;缺乏相应的资信评级行业认可制度的安排,包括评级机构认可制度和评级结果认可。
四、解决我国的资信评级问题
(一)建立信用评级结果的检验系统,提高信用等级评级的准确性
信用评级结果的唯一标准是违约概率,不同的信用等级对应着不同的违约概率,等级高的信用评级对应着较低的违约率,等级低的信用评级对应着较高的违约率。没有违约率统计的信用等级是不完整的,更是没有说服力的。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之所以能被广泛采用,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完善的违约率检验记录统计。
因此,建立完善的违约率检验统计系统是使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二)整合现有的评级机构,逐渐形成行业权威
综观西方国家信用评级行业,一个国家只有几个具有市场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淘汰实力比较弱小的资信评级机构,最终形成几个具有市场影响力,具有权威性的资信评级机构,形成行业的垄断。
信用评级行业的性质要求必须形成垄断,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实力比较强,同时也更加重视自己的商誉,重视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不会轻易受到发债企业、承销商的影响,有效地保证了其独立性,同时,他可以逐渐形成行业的标准,有效地避免由于不同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同的评级符号所引起的评级标准的混乱。
(三)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对资信评级机构的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建立资信评级机构的许可制度和评级结果使用制度。可以借鉴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1975年开始实施的NRSRO(Nationally Recognized Statistical Rating Organization)认可,目前NRSRO认可的评级机构有五家,分别是穆迪公司,惠誉公司,标准普尔公司,A.M Best,Dominion债券公司。
对资信评级公司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在监管中使用被认可的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美国目前只认可五家评级公司,这样便于管理,同时可以使这几家公司在竞争中形成商誉,成为市场权威。
而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很多,但实力都很小,而且行业行业内部恶性竞争严重,所以有必要在资信评级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行政府许可制度,让资信评估机构保留一定的垄断性。
建立我国资信评估业务许可制度一方面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向资信评级机构核发进行某类评级业务的许可证。另一方面有关监管部门或机构作为资信评估结果的使用者,认可某些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
(四)加强评级机构的自身建设
1.加强信用评级技术体系的研究,设计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科学完善的评级方法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虽然目前我国的各大评级机构都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评级方法体系,但由于业务开展时间短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还没有完善的违约率检测统计体系,对这些评级方法和评级指标体系是否真正适用,还不确定,随着我国资信评级业务的不断增长,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必须不断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对评级方法体系进行相应调整。
2.加强评级队伍建设,注重评级人才培养。在招聘信用评级的行业从业人员是,注重其金融,会计,审计,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要做好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在职培训,按照行业执业规范进行培训,使行业从业人员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
参考文献
[1]李振宇,李信宏等,资信评级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2]朱荣恩,资信评级,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光明等,企业信用―伦理、文化、业绩等多重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李信宏,邵立强,庄建华等,资信评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职业集群课程模块;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
一、引言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重视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传统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教学和专业性实验教学。[1]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通常实验教师只负责讲授知识点、实验步骤,实验课仅仅被视为验证和加深理解理论课讲授的知识的手段,大部分的本科学生在上独立实验课的时候,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割裂,无法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致使实验教学效果一般,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已经逐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做法,开始意识到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以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独立实验课为例,探索在职业集群模块下实践“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二、职业集群课程模块的内涵及其对实验教学体系的要求
“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源于职业教育集群模块课程,后者是一种以市场寻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有联系的职业(岗位)集结为一个职业(岗位)群,通过分析该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并加以系统地组合,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2]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是将职业教育集群模块课程的思路和做法融入到本科教育中, 形成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及就业能力为中心、以就业导向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为主要特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与职业教育集群式模块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入以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从业职业资格考证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块。[3]
2010年,广东金融学院提出在职业集群模块下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目的是为了能给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突破口,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此,广东金融学院在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措施, 提出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明确了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以构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梯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以面向经济学科的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面向管理学科的ERP实验中心为主体、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两翼、其他专业仿真模拟实验室为补充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广东金融学院已建成各类实验室30多间,为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建设实验教学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学校还开始优化实验课程结构,逐渐形成“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实验课程的结构上形成课程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职业实践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多层面的“递阶式”实验课程体系。[4]
三、《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实验课的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保证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根据广东金融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课,《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又称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模拟实验》或《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采取综合性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综合性实验是专业课教学达到一定阶段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及创新,主要用于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及调动学生的创造力。[5]
《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 是广东金融学院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于2010年开设的一门独立实验课,该门实验课是以“用人之道——人力资源电子对抗”系统作为教学平台,是人事管理领域中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具备鲜明特色与优势,是教学与自学、理论与实践、分工与协作、训练与评测通过软件系统功能的结合。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增强知识复合程度,全面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核心业务,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社会科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学习有利于系统掌握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到“选、育、用、留”等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知识复合程度高,业务综合训练能力强,属于典型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能使学生提前换位、融入岗位角色,全面培养组织设计、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团队合作、沟通、执行力等多职能领域的管理知识与综合技能,在模拟操作中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有效补充实务知识,为未来踏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2.将理论规则融入实验操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独立实验课学习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割裂,无法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致使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根据广东金融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和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理论课与独立实验课相脱节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流程,在每次实验课开课前先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铺垫和设计管理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思考、动手实验,并及时对学生进行点评总结,感受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与区别;改革教学手段,实验教师采用多种综合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将理论规则融入实验教学软件与实验操作题目的设计当中,让学生们在实操过程中,发现理论规则与实验实践中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人-机”模式存在局限,与现实管理仍有脱节
《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商业模拟教学技术来实现培训课程和实践工具,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企业中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各阶段价值的体现与评估。但软件的操作注重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缺乏对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人-机”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选、用、育、留”的操作有很大的区别,再好的模拟教学技术都无法体现现实管理当中的沟通、协调、人际交往关系的微妙。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仍应进一步优化实验项目,突破原有教学软件的局限,用情景模拟和实地参观弥补软件教学“人-机”模式的不足,借此提升学生创业思维和综合能力。
四、“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我国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发展很快的管理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其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理论课的配套课程实验课,在教学中要随时跟踪学科的最新发展潮流,将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实验教学体系中,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更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也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实验项目的整体性、连贯性、操作性,突出并加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用企业真实案例在课堂中进行模拟运营操作,通过模拟运营实战对抗等方式,提升学生管理决策能力与综合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创业仿真实训、到企业参观考察,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激情增强,提高对创新、创业课程群的理解。为了更好的实现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实验课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过程中,可按照“宽基础、多方向、重实践”的专业发展定位和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要求,探索和归纳总结出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的局限性。
茅以升曾针对职业教育提出“习而学”教学法,即先实践后学习再实习的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教学法本质上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螺旋上升式学习过程。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建立“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应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出发,遵循“感性认识-理性认知”的人类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式活动,先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通过模拟实践强化学习效果,最后再到真实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践,加强学习效果。[6] “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模块、模式和方法的创造性组合,是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式下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有益探索,是教学实践后对实验教学的不断反思、修正和升华的结果。
(一)“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内容
“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包含两个层面的创新,一是基于课程体系改革,即“四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图1)。课程模块集专项实验、协同设计、模拟演练和实地考察于一体;学习模式集体验式、研究式、情景式和实践式于一体;学习方法集自我决策、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和参观企业于一体;课程教学与学习遵循“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模拟运营-感性认识”的心理认知规律。二是在传统“人-机”互动模式基础上,在第二轮的模拟运营实战中增加真实案例分析,并根据这个案例分角色进行模拟运营,使学生学习到人力资源管理各大模块的理论知识和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综合知识,同时在实际操练中体会综合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
图1《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
此实验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第三、四个模块——模拟演练模块和实地考察模块。其中第三个模块是“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难度最高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设计建立的模拟虚拟企业进行模拟运营,检验自己大学三年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理论知识和一些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综合知识。具体操作方法是:学生按不同角色对以前学过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选、育、用、留”等知识进行模拟演练,通过自身决策和团队合作,与其他小组模拟实战对抗,经过5-8个月的连续运营,从而得出自己小组创建的企业的运营状况——成为模拟运营环境中的佼佼者或失败者,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此模块属于理性认识后的实践阶段,其特点是情景模拟贯穿全过程,要求教师对情景模拟技术熟练掌握并能恰当而准确地评价。最后,教师会利用一次课(2学时)带领学生到第二轮模拟运营介绍的真实企业里参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和主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们在模拟运营实战中遇到的疑惑进行现场的解答,从而使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实验内容的复合性,有助于学生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人才综合性。
图2“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流程
(二)“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流程
本项目使用真实企业案例将第一轮的模拟运营实战9个单独实验课程贯穿起来成为一个综合实验,课程本身就是在一个真实的案例背景下分组连续不间断模拟运营5-8个月的实战对抗的过程。同时,需要学生对前一模块中协作讨论出的运营方案再一次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运营实战,对第一轮的模拟实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教师的指导体现为对模拟运营实战的监控、引导和对理论知识进行穿针引线。
(三)“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指导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实验指导方式和教学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分角色扮演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总监、研发总监、销售总监、客服总监和财务总监;教师提供情境及案例企业的背景材料,监控模拟运营过程。它要求明确师生角色定位,迎合学生求职需求,构建师生互动、学生互助的高效学习平台。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倡导“教师讲授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创新创业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项目的负责人,责任重在讲解实验规则和相关理论,说明 “用人之道——人力资源电子对抗” 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而每一项具体模拟企业的管理决策,需要学生们根据操作规则和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流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做相应的管理决策,通过实验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加深对业务规则和理论的理解,以此达到在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发展“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能力。
同时,依托实验助教,建立运营能手辅导其他组员的团队的互助学习模式,倡导模拟运营胜利者与其他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的教学模式。在每一轮模拟运营实战中,将会产生一组(一家公司)获胜,因此,每轮实战结束后,教师会要求这个获胜小组与其他小组共同分享成功的诀窍,并请这些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教,配合教师对其他小组的组员进行业务辅导,做到大家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弥补理论课程忽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缺陷。
(四)“四位一体”实验教学模式的结果评价办法
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训练教学平台中自带有考核模块,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模拟运营情况自动反馈结果,此方法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同时根据情景模拟的特殊性,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同时考虑学生自评、系统评分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根据课时分配,可于最后三次课进行最后一次模拟运营,进行阶段考核。平时两轮的模拟运营实战的结果和学生们上课的表现将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67.
[2] 陈明.集群式模块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启示[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05(5):70-72.
[3] 马粤娴.职业集群课程模块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4] 马龙海,范忠宝.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构建CPE人才培养课程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33-34.
Abstract: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odel in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we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 in Chinese higher academies. Furthermore,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现状;问题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major;status;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16-02
作者简介:任翠玉(1973-),女,吉林通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已有较长历史,而作为独立专业的历史并不长,根据教育部(1998)颁布的专业指南,财务管理才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了本科专业目录,许多院校陆续开设了这一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财务管理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上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大学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1.1 样本选取 为了使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了国家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八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作为调查对象,研究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情况。所选取的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1.1.1 学校性质 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属综合类大学,其余的五所大学为财经类院校。
1.1.2 专业的综合实力 所选的八所高校的会计学均是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硕士、博士学位,均属于国家首批设立MPACC的院校。
1.1.3 地区分布 八所高校分别位于我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这样取样降低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对调查结果的误差影响。
1.2 现状调查
1.2.1 财务管理专业定位和设置情况 财务管理专业究竟是把它定位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近年来专业设置问题中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国内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财务管理专业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会计学院里,如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或设在管理学下的企业管理学科下,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1.2.2 培养目标定位 依照2000年国家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国内各高校也都纷纷出台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各高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上有一定差异,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的组织协调能力、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上海财经大学为“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和实务,具有从事企业投资、筹资和日常资金运作等分析、决策和咨询等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中央财经大学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等,但在培养人才类型上大多强调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1.2.3 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基础会计、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各高校专业核心课设置基本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的层次来划分,分为财务管理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另一种是按照财务管理环节设置课程体系,分为财务理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专业选修课一般包括成本管理、审计学概论、风险管理、个人理财等课程。
2 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1 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与范畴需要进一步厘清 在调查统计的样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管理学院,而其他5所财经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在会计学院,按照目前我国本科专业的学科划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应属于管理学下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财务管理同会计学的学科地位是并列的,但专业设置却在会计学院下,这不能不让人引发歧义,是否财务学要从属于会计学?虽然1998年财务管理专业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列于工商管理学科,但是教师、学生、组织结构等并没有独立,因此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会缺乏专业特色。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先厘清专业定位问题,彻底地从会计学和金融学中独立出来,才会形成独有的学科特色,才能为财务相关工作培养和输送财务专门人才。
2.2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应定位于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从八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大多数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目标要求,强调精英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加入WTO后,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即使是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本科生也只能说是具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一定基础。另外,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是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要求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才,即“通才”加“专才”。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由专门化人才教育转向大众化人才教育,并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教育,致力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公司理财和金融等相关工作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一般专门人才。
2.3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 从八所所调查的高校课程设置上来看,在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各高校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各高校的教育环境及面对的市场需求不同有关,但从整体上来看,课程设置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①部分课程存在内容交叉重复。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界限一直无法确定,国际金融和国际财务管理在汇率方面的内容也存在重复,中级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内容和方法体系上有边界交叉和重复现象。重复的内容一方面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②专业课教材五花八门,有的学校采用国外原版财务管理教材,有的学校则采用本校自编教材,教材不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难易程度的不同。③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目前的财务管理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上市公司为对象,但对非上市公司适用性差。在课程内容上则以企业投融资为研究重点,而对企业实际所需要的内部财务运行与控制则没有关注。改造和扩展现有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是一个十分迫切但又难度很大的问题,首先应捋顺财务管理与相关学科的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财务管理与上游学科和下游学科之间的关系;其次,处理好国内教材与国外教材之间的关系,单纯依赖国内教材或美国版财务管理学都无法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问题及其在中国企业的适用性问题,因此应内外结合,构建结构合理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再次,满足金融市场需求丰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经济全球化及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公司财务这一范围。从课程内容来看,国际财务管理、外汇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等课程或知识点也应在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中有所体现或受到重视。
2.4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需要改进 由于财务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企业内部经营的千差万别,是让学生更多的掌握专业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提高专业素养和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从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看,大部分学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灌输上,能力培养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重视水平上。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财务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讲授,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应广泛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财务模拟、专题研讨、影像教学、公司访问、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案例教学方面应下大功夫,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共要系统的分析研究800多个案例,内容涵盖管理的所有领域,效果极佳,深受学生的欢迎。②教学手段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运用时实行情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选用或自行开发适合我国使用的各类财务管理教学软件,进行财务管理情景的计算机模拟教学,改变单纯的“粉笔加讲稿”式的状况,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③部分课程课座化。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功底见长、实际经验不足的情况,今后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可以请一些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等财务专家担任课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之友,2009(12).
[2]李世辉.基于新理财环境的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9(2).
[3]曾维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4]赵德武,马永强.中国财务管理教育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11).
[5]李志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
一般认为,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里三门并列的核心课程,但事实上从内容到方法体系,三个学科之间存在边界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大会计学科体系结构的优化,同时,三个学科自我完善的纵向研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导致研究资源浪费,给会计教学带来困难。本文试图探讨造成三个学科内容错综复杂、重复交叉的根源,希望能对重新界定各学科的内容有所启发。
一、三学科形成发展的过程与历史背景
从历史渊源角度看,现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均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处于迅速发展的时代,工业化浪潮纷至沓来,各种形式的企业不断出现,规模迅速膨胀,促使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泰罗制度,为配合泰罗科学管理的需要,成本会计引进了“先算后干”的标准成本法和预测控制,而这也被公认为管理会计雏形的形成。同时,为满足生产不断发展而对资金的需要,形成了以资金筹集和有关证券发行为核心的理财理论,标志着财务管理的初步形成。二战之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同时众多新学科、新理论的涌现也为三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尤其是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学派等理论被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大量吸收采用。此时,财务管理的重点以资金筹集、运用转向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分配,如广泛实行预测、加强预算控制,建立责任中心。WWW.133229.COM管理会计增加了预测、决策方面的内容,完成了由执行型向决策型转变。成本会计积极发展成绩预测与决策,提出了目标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等概念。显而易见,早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二、三学科内容体系交差重复现状
目前,成本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法、责任会计等。财务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管理、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内容。由此可见:
(一)在内容体系上,管理会计可以说是成本会计在内容上的延伸,它始终体现了“成本”这条主导线,以成本性态研究为出发点,中间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法、成本预算、决策成本、标准成本法等,最后以研究责任成本为终,上述成本内容涵盖管理会计近60%的篇幅,可见管理会计是以研究成本为主体内容的学科,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和研究对象上有着最近的“血缘”关系。
(二)从方法论看,事前规划(预测、决策、预算)和事中控制是管理会计的两大支点,而这两大方法的本质属性是管理方法而不是会计方法,这些管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已经体现在财务管理的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方法中了。凡是管理会计中超出成本的内容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等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其方法也是财务管理的方法。可见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方法论和很多内容上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
(三)成本会计中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财务控制也有重复,如责任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标准成本系统、预算制度等。
三、三学科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因
首先,目前从各院校对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缺乏统一的教材编写指导规范,国家教育部或财政部或中国会计学会均未制定出教材编写的统一标准和大纲,导致各院校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
其次,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同,即二者都以企业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具体范畴均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且均以数量化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而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重复在所难免。
第三,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没有边际,因而,为之服务的管理会计的相关理
转贴于
论和方法必然显得较为繁杂和难以规范,这就导致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至今还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这恰好给了研究者们更大的扩展空间,他们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交叉重复同时,现在的成本会计已不再单单是对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质量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预算,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及分析。显然三个学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教材内容重复是难以避免的。
四、改革建议
在分清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的层次关系前提下,可以根据重复内容的本质、对象、作用等将其对号入座。但在此,我们并不认为这种严格划分学科界限使之泾渭分明的做法就会促进各学科自我完善的纵向研究。相反,我们建议:承认现状,面向未来,三学科都可以坚持“为我所用,有所创新”的原则努力向现代性的大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