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信用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学 教学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关注用户体验、参与者广泛、交易方式灵活、高传播性等优势,得到迅速发展。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为适应新的需求而源源不断地衍生出来:传统金融机构大力从事电商化创新,非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特别是互联网巨头进军金融领域,诸如构建P2P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从事资金融通、支付、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一些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另一些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运而生。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突破10万亿。互联网金融既不能简单地归入正规金融或非正规金融,它是不同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融资方式。相对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从货币到支付、从直接融资到间接融资、从理财到金融分销渠道各个方面形成冲击。虽然互联网金融目前在规模上远不能与传统金融相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取代传统金融,但它来势凶猛,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金融现象。金融学历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它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与十几年前相比,目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已有较大改变。互联网金融的不断进步,给传统金融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金融学》教材在内容上要有所创新。让我们以传统金融学作为参照系,具体看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哪些新的金融现象。

在货币方面,在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存款货币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了亚马逊币、Q币、比特币、FACEBOOK币以及各种虚拟社区币等互联网货币。这些货币不是以商品作为基础,不直接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其发行与运作都存在于虚拟社区之中。与传统货币相比,互联网货币超越了国家、政府、地区的概念,也超越了制度、种族、所有制的界限,它的发行不需要政府的特殊授权,也不需要监管机构发放的资质和牌照,而是完全建立在个人信用的基础之上。这些电子货币能部分地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如支付手段的职能、储藏手段的职能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如果我们再按传统的方式来划分货币量层次,来计算基础货币发行量及货币供给和需求余额时,已经不够全面和准确了,我们需在M0、M1中加入电子货币相关项目。

在信用方面,传统金融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几种形式。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新的信用形式: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下,交易双方并不需要熟悉,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和担保,只需要提供资信证明。

在金融机构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出现一些新的金融机构,一方面是传统金融机构为客户搭建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如招商银行“非常e 购”、建设银行“善融商务”,都是这样的机构,商业银行金融中介功能也有所变化,交易双方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通过数据分析完成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出现了专业网络金融机构,如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和第三方电商平台销售保险产品。

在金融市场方面,在传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之外,互联网金融开辟了新的资本市场。在传统金融模式中,投资者与融资方要通过商业银行的中介。互联网金融使融资由间接变为直接,投资与融资双方直接实现了资金对接。金融脱媒降低了投资和融资的成本,提高了投融资效率,迫使银行向中间业务转型。互联网金融为证券、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提供新渠道。以基于互联网的基金销售为例,基金销售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给投资人提供基金销售服务。有些基金销售看似基于非自有网络平台,其实也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例如,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基金,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直销基金。传统的商业银行支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财付通、支付宝、拉卡拉、易宝支付、快钱、汇付天下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用户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及其他支付服务。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金融拓展了它们的融资渠道,大大降低了融资门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融资模式上,众筹融资借助于追梦网、海色网、好梦网、众意网、淘梦网、人人投、点名时间、点火网等网络平台,让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家、个人或小企业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从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这是一种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从事某项创业的小额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模式。又有P2P 网络借贷,即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这个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交互、资信评估、投资咨询、资金移转和结算、催债等中介服务。此外还有非P2P 的网络小额贷款,电商企业通过自建小贷公司或与银行合作方式,向其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些新的融资模式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金融信息进行组织、排序、检索和处理,让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并达成交易,进行金融资源配置。

在金融监管方面,互联网金融潜伏着不少风险。前几年,我国关于互联网的法律和监管机制都不够成熟,存在监管缺位现象,这使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进入高发期。互联网欺诈、犯罪日趋智能化、产业化、隐蔽化、专业化,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较高要求。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跨界发展以及虚拟货币的出现,也对监管提出了挑战。互联网金融的跨行业性决定了它的风险因素更为复杂、敏感、多变,因此要处理好创新发展与市场监管、行业自律的关系。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等8部委联合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进行了明确规定,首次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边界、业务规则和监管责任,填补了互联网金融“缺门槛、缺规矩、缺监管”的监管空白状态,被人们称为“互联网金融基本法”。这意味着中国互联网金融告别了野蛮生长,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虽然有了法规,但真正实施监管,还需要做许多具体细致的工作。例如,目前互联网金融还不能加入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也不能使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信息,因此互联网金融不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信用信息的交换。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目前存在信用信息缺失问题,缺乏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征信系统。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切实解决。

以上这些互联网金融现象,都需要在《金融学》教材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可以先编写一部《互联网金融》教材,作为《金融学》教材的补充。总之,要让《金融学》教材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到最新的金融知识。

参考文献:

[1]熊芳.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学》教学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4,2.

[2]丁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5,1.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对各方资信的评价也越来越重要。资金盈余者需要确认资金需求者的信用情况,同时资金需求者也希望通过自身良好的资信付出合理的价格以获得相应的资金。因此这就催生了信用评级的产生,但是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还没有建立以个人-金融中介-企业为整体的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本文从建立该评级体系的重要性开始论述,讨论当前建立该体系的矛盾并具体的说明了建立三级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第三方评级;信用

引言

当前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的发展仍然十分薄弱,个人信用意识仍十分淡薄,信用评级信息缺乏共享性,互联网金融中介机构信用确定缺乏权威性,这些都导致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不健康和不确定性。

1. 互联网信用评级现状及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评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征信方面,我国在个人征信方面在2002年,由人民银行牵头起草了个人征信的总体发展规划和任务。200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截至2012年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查询用户13.3万户,全年查询次数9733.1 万次,日均查询次数26.6万次;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查询用户15.4万个,全年查询次数2.7亿次,日均查询74.9万次。

在企业征信方面,中国银行所建立的征信系统只覆盖部分企业,很多企业没有征信信息的收集,而且不同机构使用的评级方法也不相同。例如:中国银行按照《中国银行客户信用评级办法》从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管理、履约情况、发展能力与潜力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定期评定、适时调整。由此建立十级信用评价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C级和D级。而且目前中国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属于银行内部掌握的信贷工具,不向社会公布,仅为银行内部管理服务。相似的中国农业银行也建立了自己的评级体系:企业信用评定按得分高低,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五个等级……

对于互联网上的金融机构信用评级更是属于完全缺失的状态。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发放牌照进行管理。而对于P2P这类互联网金融中介则亟待进行管理,没有权威机构对该类中介进行评价,投资者往往只能通过自己收集的信息对金融中介进行判断,风险很大。

2、互联网信用评级的优势

互联网信用评级的主要优势在于互联网技术相对完善,收集信息成本较低,良好的信息共享性。

2.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本文在后面建立的三级评价体系的技术基础就是网络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本身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天然的保证了用户隐私与信息共享。同时数据库自身的数据处理功能为信用评级的计算提供了条件,互联网用户通过身份验证,在权限范围内获取相关市场主体的信用评级。这都使互联网信用评级更具安全性、便捷性、共享性。

2.2 信息收集成本较低

互联网信用评级本身利用的信息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市场主体自身提供的信息,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公开信息的记录,社交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评价。在这三者中最具权威性的是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的行为的记录,这部分信息作为进行信用评级的主要依据。而市场主体和社交网络的信息往往存在一定主观性,应该作为信用评级的辅助信息,如实的提供给用户参考。

2.3 良好的信息共享性

信息共享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共享。第一个方面就是不同机构信息的共享,也就是在第二个优势中提到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整合,所带来的信息使用的规模效益。

第二各方面就是信用评级信息使用这对信息的共享。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信息的存储是建立在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数据库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控制。通过建立权威的第三方平台,对评级信息进行及时的,不同用户按照自身需求获取信用评价信息,第三方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向用户提供信用评价信息,同时把涉及到用户的隐私信息过滤掉,在做好信息共享性的同时,保证个市场主体隐私的保护。

3、互联网信用评级的重要意义

建立互联网信用评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信用作为金融活动的基础,完善的互联网信用评级对保证了一个可以良好运行的互联网资本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信用评级具有实体信用评级机构基本职能,同样可以发挥相似的作用。对于互联网金融中的个人可以通过评级结果判断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的投资活动;而对于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良好的信用,降低获取资金的成本。同时为了获取较高的信用评级,企业自身面临压力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在金融中介方面,信用评级交给第三方评级机构利用第三方的专业化的分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互联网信用评级的建立可以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而且互联网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通过有组织的宣传,权威的第三方互联网评级的关注度会提高。市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往往会主动查阅互联网信用评级,进而判断如何进行资金的管理活动。

总的来说,互联网信用评级在完成传统信用评级功能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在技术、成本和共享性这三方面的优势,会为互联网金融的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当前面对的问题和矛盾

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建立完善的互联网信用评级非一日之功,管理当局必然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总结起来建立统一的第三方互联网信用评级需要克服以下矛盾。

4.1 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的矛盾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既涉及到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又涉及到社会居民个人的权益、信誉、隐私等敏感问题。信息归集后的共享若没有有效的手段保护,信息披露的风险会加大,法律纠纷也会增多。掌握个人信息数据的部门在数据使用的权限和数据保护的安全性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4.2 征信基础建设与标准化滞后之间的矛盾

现有行业标准不协调、不兼容,给使用带来困难,如个人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以及过去债务的返还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广泛分布于政府、银行、商家、保险等多家机构。它们之间的数据格式往往是统一的,甚至是非标准、不兼容的。

4.3 静态的信用和动态的信用的评价体系的矛盾

由于小微企业本身内控体系的不健全,管理主观随意性大,中小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较单一,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这样往往通过静态的财务指标,进行信用评级,而忽视了小微企业在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有利因素,所以造成了静态信用评价的误判。

5、统一的第三方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

综合上面的论述,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市场主体的区分,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立统一的个人-金融中介-企业三级信用评价体系基本的结构图如图1:

5.1 三级信用评级基本形式

统一的第三方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的基本形式如图1所示,我们希望利用第三方评级平台收集数据,数据信息来源主要是上文提到的:市场主体自身提供的信息,管理机构对市场主体公开信息的记录,社交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评价这三方面的信息。通过网络数据库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最终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信用评级的反馈给个人,金融中介和企业。这种基本形式通过自身所利用的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规避了上述矛盾。

5.1.1 网络数据库技术规避了隐私的问题

数据库技术本身主要功能就包括安全控制和权限管理,所以数据的共享性和隐私性可以有效的解决。同时数据库本身具有三级模型两级映射的特点,保证了数据外部使用和内部的物理存储的独立性。

不同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对自身权限的验证,获取相应的信用信息的操作权限和评级结果,这就完成了信用信息在不同用户之间的共享。同时第三方信用平台保证信息的安全不泄露,这样就可较好的解决信息共享性和隐私性之间的矛盾。

5.1.2 网络第三方平台的数据信息标准化

现存的各个独立的信用平台获取信息的标准不一,这就为信用信息共享带来了阻碍。通过统一的第三方信用平台进行收集整理,所有的信息都就可以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存储,这样有利于进行标准化的信用评级。收集信息的标准由于有统一的平台制定,这样也有利信息标准也可以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不断丰富和发展。

5.1.3 定量信用评级结合社交网络信息的定性分析

在这互联网信用评级可以充分了用互联网本身具有的社交网络的功能,获取不同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而这就是不同以往只关注静态定量的指标进行的信用评级。社交网络的评价更是一种动态性的信用信息,是互联网金融活动参与者提供的以往经验的信息。这样就保证信用评级进行的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结合。

5.2 三级评级体系市场环境下的扩展

虽然在上面提到的基本形式下,能够完成互联网信用评级的基本功能,但是与当前市场客观的现实存在一些脱节,无法解决如何与现存的信用评级机构共存的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了在市场环境扩展下的扩展信用评级体系结构,如下图2:

在扩展的信用评级体系下,建立了以第三方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信用评级体系,第三方信用信息平台将整合的数据信息,全方位的提供给独立的市场中的评级机构。各独立的市场评级机构利用平台信息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向市场主体提供评级信息。而市场主体选择接受哪个市场评级机构的信息,通过市场的压力,使信用评级机构保证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市场中优胜劣汰。

6、问题与总结

本文所进行的探索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结构和框架,对实际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但仍有问题有待解决。

6.1 我国在信用制度上的立法相对滞后

6 . 2 我国大众的信用意识仍十分薄弱

6.3 市场现存机构进行整合存在较大的成本

6.4 市场信用需求的紧迫性和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期性的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都需要管理当局进行法制化的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这些问题都会渐进式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2] 魏丽宏.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3(10):17-18.

作者简介: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问题:对策

一、绪论

个人理财起源于金融创新,所以国外学者大多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出发,对个人理财业务产生的理论基础加以概括。熊彼特认为,创新可以通过模仿和推广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会导致银行信用和生产资料需求扩大。1952年马可维茨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1964年夏普、1965年林特纳和简莫辛分别独立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而国内学者近年来主要以国内外现代商业银行为背景,研究了储蓄、银行卡、代收代付、个人信贷、个人投资理财、个人网上银行等各项个人银行业务的流程、营销、管理、实务、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理论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详细的介绍和有针对性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介绍和与理财相关的金融理论观点的总结,建立分析基础,并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以此为借鉴对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一)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我们可以对个人理财做如下定义:个人理财,是指个人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意识的财务规划和实施,获得自身资产的最大化,以实现自己的财产增值的目标。在国外,专业的理财机构会根据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情况,在充分考虑其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设计个人理财方案并帮助客户实施。

在中国,个人理财形式按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事务理财、投资理财和生活理财3种。在事务理财阶段,人们把理财看作是一种给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活动,通常采取“量入为出”的理财策略;在投资理财阶段,随着资产量大幅增加,抗风险能力增强,人们更看重投资的收益;在生活理财阶段,人们在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投资组合的动态优化选择。以达到效用的终生最大化,并以包含整个生命周期的个人财务策划为特征。

(二)个人理财的相关理论

1、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3个阶段:人力资本积累阶段、人力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阶段和金融资本兑现阶段。个人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以在他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的主要机构,可满足居民这一要求,帮助居民在整个生命周期达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的财务特征和不同的理财目标,只有了解这种财务特征和理财目标的差异,银行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理财计划。

2、传统金融学理论。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了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一系列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的理论模型。这此理论模型也构成了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鉴于中国国个人理财业务实际,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与个人金融理财业务相关的部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

3、行为金融学理论。以耶鲁大学席勒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金融学中应采用不同于理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的研究中来,形成以研究金融市场中参与者非理的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确定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

三、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模式的构建

针对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理财的习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成功经验。构建中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模式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商业银行为客户的理财依赖不同的投资工具,每种投资工具所需投入的资金量以及投资周期、风险和收益都是不同的。在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工具的选择多依赖于委托者的嗜好、理念和习惯,根据中国商业个人理财的实际情况。主要以下几种理财工具:银行存款、债券、保险、股票、投资基金、房地产、黄金、外汇理财产品、期货等。一般来说,客户在理财时不会只限定于投资一种产品,他们一般是将资金分散于几种工具,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为客户制定出适合的理财类型组合。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商业银行能够为个人投资者(客户)度身定做投资组合,体现投资者人生各个阶段不同财务目标的特点,实现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这才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研究

相对与国际大银行来说,中国银行业用于客户个人理财的投资工具还相对落后。现阶段用于个人理财的工具仍以传统的银行产品为主。因此,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工具的创新,应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的理财产品,并根据中国的市场和客户对象特点进行改造。

(一)“利添利”账户理财

“利添利”账户理财是把客户的活期储蓄存款与货币市场、短债等低风险基金联接,为客户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和现金管理。一方面,利添利将客户的多个活期账户的闲置资金自动申购客户指定的货币市场或短债基金,以获得超过活期储蓄利息的投资收入,实现闲置基金的有效增值;另一方面,当客户的活期账户需要资金时,利添利可以自动赎回货币市场或短债基金,保证客户资金的及时使用,进行便捷的现金管理。“利添利”实现了“一拖四”的功能,可以实现工资、房贷、日常缴费、消费开支等多个账户的有效管理,也就实现了有效的现金管理。

(二)“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产品 “稳得利”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是指以高信用等级人民币债券(含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其他债券等)的投资收益为保障,面向个人客户发行,到期向客户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低风险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稳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

(三)“汇财通”个人外汇可终止理财产品

“汇财通”是指工行以一系列与利率、汇率、信用、股票或商品等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为载体,向个人客户提供的外汇理财服务。2006年以来,随着外币理财市场竞争加剧,工行也加快了外币理财产品的发

行频率。每月都能保证有一到二期、四至五款产品销售,产品种类日趋丰富。较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主要产品类型:

1、保本、收益率确定型。实际收益率在认购时即已事先确定。按照事先确定的收益率模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收益率固定型――整个投资期的收益率固定。(2)收益率递增型――投资期内每阶段的收益率逐步提高。

2、保本、收益率不确定型。确保投资者本金安全,但实际收益与某些市场参考指标挂钩,产品结构及参考指标的走势决定了该产品实际收益的高低。(1)与利率挂钩型。适合那些了解利率走势。并且愿意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期获取更高收益的投资者。(2)与汇率挂钩型。适合对外币的汇率走势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的投资者。

(四)“珠联币合”人民币理财产品

“珠联币合”理财产品是与欧元兑美元汇率挂钩的人民币本金保障型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欧元兑美元汇率分别满足在-1―4个汇率观察期内处在预设区间内时,客户可获年收益率依次为1.15%、2.3%、3.45%和4.6%。该产品为客户提供了无需外汇资金就可参与国际市场投资、博取高于目前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的机会,同时,客户无需承担汇率风险。该理财产品全部在表外核算,银行主要取得管理费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这一运作模式可以极大地满足银行分流高成本存款和加大中间业务比例的战略转型要求。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推出也可以大大丰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线,它不仅可以填补了中国理财产品市场的空白,同时。也为银行理财业务创新与发展拓展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得出,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增多,理财业务呈现从单一产品推销向综合理财服务发展的趋势。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国内商业银行要突破限制,必须更新观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创新经营机制,加强营销策略,加大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个人理财业务飞越发展。

根据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潮流,金融混业经营将是大趋势。届时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界线将逐渐模糊,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与产品将相互渗透。由于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核心地位,中国将会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由于突破了行业的界线,银行将能从事其它金融领域的业务,这将突破长期困扰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瓶颈,将极大的拓展与丰富个人理财业务的投资渠道,为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带来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周宏亮,促进个人理财业务规范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5(12)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金融学信用的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件设计 理念 技巧 艺术

多媒体课件设计是融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过程,其核心在于将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运用制作技巧在实践中完善教学信息的传递,同时通过艺术手段的烘托优化教学效果。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创新是教学理念、制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的综合创新。

1 现代教学理论与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的有机融合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创新,更深刻的核心任务是,体现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变革,并将之与货币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深入整合。

1.1 货币金融学教学目的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货币金融学是金融学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系统地介绍货币与信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结构及其运作机理、中央银行制度与货币政策体系、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以及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准确理解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透彻地了解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各子系统的功能以及金融系统的总体运行机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释金融现象的能力,进而深刻地理解和准确把握金融体系的发展过程和演进趋势。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和前提。货币金融学这门课程涉及大量金融概念和理论推演,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记忆能力、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课程学习者是大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易于激发,思维活跃,但在学习毅力、情绪稳定性、理解能力方面较高年级学生有所欠缺,而且尚未建立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基本上不具备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特征给予充分关注,设计和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特征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并利用学生个体之间在性别、性格和学习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

1.2 教学模式改革与课件设计主导理念的创新

教学模式作为沟通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决定着课件设计的主导思想。理论界提出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分别反映着不同的教育哲学观:

一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模式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严格按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但相对忽略了调动学生能动性,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单纯地充当具体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二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新一代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建构”和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中国实际教育环境,以及作为课程学习者的低年级本科生的普遍特征,货币金融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吸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既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 “双主模式”,教与学兼顾,并以“学”为重。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中,首先应确立自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主动地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进而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货币金融现象的性质、运行规律以及金融体系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课件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在此前提下,教师对关键知识点和难点作重点讲解,并对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中出现的偏差进行修正。

1.3 现代教学策略在课件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提供了主导思路,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加以实现。

1.3.1 基于“教师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教师中心”的角度看,教育学家瑞奇鲁斯(Reigeluth)认为教学设计中有四种关键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这里重点讨论课件设计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1)教学组织的“宏策略”与课件的框架设计。教学组织的“宏策略”的主旨是揭示学科知识中的结构性关系,是教师对课件的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关键环节。其代表理论是细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即对知识按层次结构加以组织,抽象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随着抽象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应该从全局考虑,合理安排货币金融学课件的总体结构。

首先,教师应从课程内容中选出最基础和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作为课件开篇的 “教学概要”。在首次授课时,不宜直接切入具体知识的讲解,而是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现代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说明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的关系,及各自在金融学理论体系中的角色,然后,向学生进一步展示现实中货币金融体系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从简化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建立对学科体系全局性的认识,了解其内在逻辑。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逐级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各级知识点在本课程学习重要性中的差异,突出重点,避免平均地投入教学和学习资源,顾此失彼。比如,“金融市场”部分包含大量专业术语,教师可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市场”作为1级概念,子市场作为2级概念,各层级概念用不同字号和色彩标明,一目了然。

教师不仅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本课程的新知识,同时也要建立当前所学知识与先导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解。

(2)教学组织的“微策略”与课件的局部主题设计。“微策略”研究如何对某个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成分显示理论 (Component Display Theory),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归为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和事实性四种类型,它们对学习要求(记忆、运用、发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据此确定教学主题,并选择适合的多媒体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原理性知识,比如利率理论,可以用公式和曲线图描述理论模型;对于过程性知识,如股票发行与交易过程,可用流程图辅之以动画演示展示其全过程;对于事实性知识,如道·琼斯股价平均数等代表性股价指数,可用股市成交量价走势图加以演示。

1.3.2 基于“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学生中心”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1)学习情境创设的课件设计。教师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为学生构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介绍“凯恩斯的货币理论”时,可在课件中插入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历史照片等资料,重现当年的严峻形势,自然地引出凯恩斯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接着通过“提问”和“求解”营造理论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进而用结构层次图解析货币理论在凯恩斯理论逻辑和政策主张中的重要地位。

(2)协作学习的课件设计。对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例如“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或“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等,教师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教师提前公布讨论主题;提出正反两方的观点立场,让各学习小组进行选择,并要求每组制作论证自己观点的幻灯片;各组在讨论课之前向老师提交幻灯片,教师对各方的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并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在讨论课上,首先由各组代表上台演示自己的幻灯片,并阐述观点,最后,由教师配合预制的幻灯片进行总结和点评。

2 货币金融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

2.1 课件的脚本设计

教师通过脚本设计,对将要向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演示顺序及各步骤间的关系进行规划。首先应构建《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流程,并将知识内容按其属性以及逻辑关系划分为各个知识单元,并对知识单元进行解析。教师应编制课件的文字脚本,确定各知识点占用的屏数以及展示次序,并对每幅幻灯片进行屏幕设计,包括版式、配色与字体、动画设计等,并描述课件结构中内含的链接关系。

2.2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制备

教师可在课件中穿插各种表现手段,如图表、图像、动画、视频、声音、音乐等,使课件富有表现力。教师可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素材并进行加工。对于银行同业拆借简况、债券和股票成交量价走势图、各类债券发行量、全球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年度排名等资料,可在专业网站采集。对于交易合同、票据单证等,可扫描或拍摄实物。教师还可收集有教学价值的视频素材,如新闻媒体对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访谈。教师也可亲自制作素材,比如用PageMaker和Photoshop绘制矢量图和位图,用Visio绘制流程图,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并为课件录制解说词。教师可建立课程素材库,将各种素材分类存贮,按需选用。

2.3 课件的程序框架设计

多媒体技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可以通过交互性、非线性的方式将信息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课件框架设计为顺序结构或是交互式结构。前者顺次安排教学模块,适用于讲授层次递进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结构的特点是在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跳转。比如,教师可在每一章的幻灯片首页上设置导航系统或内容选择菜单,根据教学安排在各部分间自如地切换。

3 课件的艺术处理与教学效果优化

多媒体课件并非教学内容的堆砌,而是融合美学、心理学的一门艺术。通过将图形、文字、动画、色彩及各种特技的有机结合,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对课件主题设计不同风格,或庄严深沉,或委婉清新,或幽默诙谐,或生动活泼,强化课件对情境营造的感染力、冲击力,并令观者产生愉悦的美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创造最佳学习心理条件。

3.1 色彩运用

色彩在学生的视觉感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容易走入两个极端,要么色彩单调,寡淡无味,要么杂色铺陈,令人眼花缭乱。在货币金融学课件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基本配色原则,并结合教学内容具体特征,对色彩合理搭配。首先,幻灯片背景色与前景色应形成较强烈的明暗对比,使教学内容醒目突出,减少学生视觉负担。其次,同一知识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一致,单幅幻灯片中出现的色彩不宜过多,色彩变化节奏简洁明快,总体风格整齐统一。在图表制作中,对核心要素或重点环节可使用高纯度的色彩加以突出。色彩运用还可和文字内容相呼应,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3.2 插图、动画和音效的组配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界面丰富多彩,在课件中插入大量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图片,实际上变成干扰教学主题的“噪音”。多媒体视听素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课件承载的教学信息,而不是喧宾夺主。比如,介绍纽约证券交易所时,可首先展示华尔街的繁华景象,进而展示交易所的外观与股票交易场景,配以英语简介,让学生感受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运行的地位。

在课件设计的艺术处理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在把握教学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为内容服务的多媒体表现手段。课件制作艺术的真谛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协调,切忌华而不实。同时,课件设计也要结合学生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总体风格的设计可相对活泼清新,间或凝重庄严,张弛有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上中下).电化教育研究,1998(2、4).

[2] 骆德汉,姚会春,朱茂峰.多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3] 张二锋.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思考.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1).

[4] Merrill,M.D.,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too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Instructional Science,Volume 29,2001,Pages 29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