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基本知识

金融学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基本知识

金融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2、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

3、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4、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支撑以及专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5、就业方向包括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6、金融学专业培养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金融学基本知识和理论、金融运作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金融学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讲,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是工科,金融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还是新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发展比较成熟的财经类院校,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工作中的覆盖率较低,学校知名度也远不如财经类院校,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上相对处于劣势。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注重数理模型和数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金融学领域,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具备了很多资源优势,如数理基础雄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金融学科已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金融学也都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对能够使用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发金融产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地方工科类院校培养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识多元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3.注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调整,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金融学科涉及领域广,发展迅速,因此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课程种类门数应具有可调性。金融学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多,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压缩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做到少而精,减少学生考试负担。同时大大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配合科学的考核办法,让专业选修课程成为学生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选修课程随时更新,以增加学科的前瞻性。如果工作量大,师资有限,可以考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合作,跨校选修,或者使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

金融学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与创业;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30-002

一、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动态分析

(1)按照Lundstr・m和Stevenson(2001)的观点,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和创新技能三个方面共同决定了人们的创业精神,而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早在1919年,美国的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美国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上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一场“创业革命”,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根据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统计,1990年以来该院师生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公司就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销售额达2320亿元。硅谷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

(2)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探索开展的较晚。2002年教育部确立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入融合是大势所趋。

(3)2013年以来,以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借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蓬勃发展,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创造能力。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成为实业界和学术界热议的主题,国内外金融教学、科研单位,紧跟时代潮流,积极追踪互联网金融最新前沿动态,不断丰富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我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前央行下辖的金融院校之一,河北金融学院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所以金融学科为主的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无数高端金融从业人才,并即将纳入教育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系列。目前国内外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各种金融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领域最具创新和创业的前沿领域。金融学科作为我校的主要学科,但我校对互联网金融的教育教学管理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未设计针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教学方案,也未开展互联网金融创业的教育方案,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实践发展,不利于我校继续保持金融学科教育教学的领先地位,不利于我校培养金融类应用型本科人才。

(1)建立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我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互联网金融校企合作项目。邀请京津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我校的互联网金融合作项目,丰富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

(3)设计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

(4)改进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实习,亲身体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

(5)提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目前我校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学生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创业制度,对互联网金融感兴趣的大学生均可参加本项目的实施。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设计,以河北金融学院法律系为例

(1)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我校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在知识要求方面要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系统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法律、政策的基本框架,了解学科理论前沿和法治建设的趋势;了解金融、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包括一门外语、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和文献检索知识以及方法论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法学、金融学等方面的基本业务技能;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金融以及两者结合部分的实务训练,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规范金融企业行为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对金融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的能力。

(3)素质要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备刚正不阿的品格;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培养模式。开展互联网金融校企合作项目。邀请京津冀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我校的互联网金融合作项目。纳入合作项目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学生一方面参加学校的理论课程学习,另一方面必须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修课程。

(5)课程体系。开设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分别为《互联网金融理论与最新发展》《P2P融资平台商业模式与典型案例》《众筹融资平台商业模式与典型案例》《网络银行商业模式与典型案例》等,并开设《P2P融资平台软件应用》的实验室课程,在互联网金融实验室进行上机操作。

(6)教学内容。讲授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互联网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以及互联金融商业模式。对几种典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如P2P、众筹融资、网络银行、第三方支付等进行专业授课。

(7)教学方法。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一,开展案例教学方式。对目前运作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典型案例教学。其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其三,组织学生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实习,亲身体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8)提供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建议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纵观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条列措施,如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于2014年3月29日举办了第一期“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高管培训班”

在此基础上,中央财经大学于2014年3月国内首推专题讲座式课程《互联网金融》,该课程是面向2013级全日制学术型及专业硕士研究生全新打造的新型选修课程,并被写入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学分为2学分,于3月-6月期间共举行了讲座8场(约32课时),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建军教授主持了各期课程的讲授和讨论。课程邀请到罗明雄、黄震、易欢欢、董宝青等校内外知名人士,采取授课内容专题化、师资结构多样化、考核形式灵活化等几大创新模式,按照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设计安排讲座专题,根据课堂笔记质量进行考核,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良好思维方式。除此之外,中央财经大学于2014年成立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专门致力于互联网经济、互联网金融的科研教学工作。2014年上海金融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制定并实施创业指导工作的规划和规章制度,并具体指导各学院系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全校性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指导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举办国际国内学生创新创业专题研讨和交流;负责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负责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创业园区的日常管理等工作。上海金融学院于2014年正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为通过自主测试选拔具有从事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相关领域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

金融学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金融学;建设

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现了新的。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研学产一体化、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等改革态势。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迅速兴起,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为代表,“大众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的兴起形成了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之势,也使我国以大规模在线教育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与办法极为适时和必要。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如何顺应当下主流的国际开放教育形式并综合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如何适应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上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

我们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深切体会到,首要和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因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信念与指导思想。

教学理念转变的核心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体会以下五个方面非常关键: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从以教师为主体重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从“教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和创新。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主角转为配角,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第四,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第五,教学质量的检验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以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主向学习全过程与多项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

二、“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

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

金融学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

1.金融工程专业简介

金融工程专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该专业将数学、计算机以及工程类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金融领域,形成了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工程专业的知识覆盖面广,而且对学生计算机编程等能力要求比较高,所学习的课程主要一般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编程、证券衍生物定价、风险定价、金融模型、金融信息分析和一些高级的金融理论等。金融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当强的计算机和数学素质,同时具有管理和商务技巧的专业人士,使他们可以在跨国公司、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公司财务部门等,从事证券金融衍生产品估价,投资组合管理,风险管理和市场预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等领域工作,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现代金融人才。

金融工程专业自兴起以来,就吸引了许多立志投身金融业的申请者。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国内很多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但仍不能满足申请者的需求。开设金融工程的院校主要为一些深厚财经类背景的学校以及一些工程类的学校,如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这些学校的特征体现为金融学理论方面的雄厚师资或者工科背景比较深厚。

2.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工程学作为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管理领域问题的新兴学科,融合了金融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新一轮的“金融革命”中金融工程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金融工程学已成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金融工程专业的设立,是我国金融科学迈向现代化金融科学的重要一步,对于加强金融学科改革与建设、改善学科结构、提高学科整体实力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金融理论研究定量化、工程化、应用化、产业化的目标和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的必要途径[1]。

从近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可以看到,数理定量分析已成为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金融工程学科的设立也将有力的改变国内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金融学科的研究方式。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应用都借助于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且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从而使得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就是培养具有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端人才[1]。

3.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已有40余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开设金融工程课程教学的高校有60多所。在这些高校中,相当一批高校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金融学院与世华公司共建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在国内金融工程研究领域中处在前沿水平,对推进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定性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转变的时期,同国际上金融科学的发展水平尚有差距。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经济学内容和金融政策研究上,金融教学主干课程的内容基本上是宏观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相应的课程的设置与国际脱轨。从而造成了金融教学基本以描述与定性方式为主的特征,缺乏应有的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不能够适应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发展对高端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的需要[3]。

从实践角度看,国内金融工程的应用主要有两个领域:风险控制和量化投资。风险控制多应用于保险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中;量化投资主要应用在证券投资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中,集中体现在量化投资方法的应用上。国内金融工程研究的瓶颈在于与实际市场的结合,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具有很强的投机性,金融理论中关于市场的假设难以成立,而且金融工程理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即使是证券从业人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化学习,也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这种知识上的隔阂导致反馈的缺失比较美欧成熟市场而言,国内金融工程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国际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完善理论教学,了解最新学科的前沿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金融工程已逐渐作为一种富含创新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应用型教育为主,为企业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端专业人才。

4.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规划可以如下概述:强化三个理论知识板块的学习、做好四个资源保障以及培养三个主要能力。

首先,三个理论知识板块(如图1所示)包括了金融知识板块、数理知识板块和软件知识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