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的职业兴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应用型;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6-02

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在金融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金融教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高校金融学专业如何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和优势,立足本科教育,争取创办高学历教育,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金融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金融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向,布局适应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一个趋势: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变

1.1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带动该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在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有“宏观”和“微观”之争。宏观金融主要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其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微观金融主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将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课程。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之争,深刻理解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正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的种类增多,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内部分工的深化,金融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同时,大量的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存在,迫切需要解决投融资决策和管理问题,金融学呈现出了微观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微观金融活动在快速发展,金融本科教育在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后也走向了新的方向,向应用型转变是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大势所趋。

1.2社会需求与就业压力促使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大学的宗旨是培养紧密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共同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注重适应向应用型的转变,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学生。这样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被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所淘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率对本科教育产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因此,顺应这一趋势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教育不可或缺的利器

从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中低级岗位需要。当前的传统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教学效果方面基本能够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均是要从事实际工作的。随着金融业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规模扩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技术,才能胜任金融业的工作。而在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系统性;同时,强调技术能力培养并不是否定掌握基本的经济和宏观金融理论,而是要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职业能力的定位应结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定位于培养和训练满足金融行业中低级岗位要求的技术和能力。

3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拓展与融合

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首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授课中,由于缺乏技术工具和实践环节,课程往往成为概念的堆积,理论的海洋。大多数学生无法从感性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盲目地记忆和背诵,最终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使读书成为考试游戏。表面看来学生的学业并不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理论授课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就能够通过考试。实际的后果呢?即便是考试通过的学生也只是当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记忆,考试过后很容易就忘记,而且由于没有“动手做”的认知过程,学生对所学过的课程还是一片茫然。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既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加强技术能力培养也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加强学生的压力和动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是降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要求,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依此目标而设立的教学模式对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实践工作中用到的技术工具和相关的分析手段。这样就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本科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外,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沟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金融行业工作基本技术能力的人才。当前,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加强本科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如何在理论教育基础上融合职业能力培养;制定新增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4现阶段教学模式选择

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无法应用。依照以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传统的讲授、练习、反馈模式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条件,在以下方面需要适当改进和创新。

4.1案例教学应渗透到各门专业课

教学环节中使用案例分析,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构筑起畅通的桥梁,能够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些教师认为某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无法使用案例教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论终究要走向实践,尤其是本科教育,应该有很强的实践性。当然要注意选定的案例要随金融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且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2增加实验学时和实习环节

〖JP+1实验是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比起理论授课,学生更希望能亲自体会,亲自感受。增加实验不仅是增加实验课时,而是要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设计实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上体会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习是实验的拓展,相当于在更开放的实验室里“动手做”。本科生的实习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3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运用

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仍然是主流,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以被动的心态来学习。所以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打破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比如独立学习,在校经验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13).

[2]牛正,吕少杰.经济学方法论和金融学方法论[J].中国市场,2010(28).

[3]卢颖,赵冰梅.对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48).

[4]杨雪.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礼仪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52).

[5]杨雪莱.在金融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市场,2008(35).

[6]伍孟林.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129.

[7]李杰.金融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4.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各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这表明,在未来高校各专业发展进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日益得到重视,并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在经济学科中,金融学专业本身就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在当前本科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现。而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实施金融实务操作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相当少;另一方面,尽管有些高校设置了金融学实践教学课程,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却存在着模式单一、所占比重低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创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提高金融学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传统的金融学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方式,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了解一个名词、一种经济现象、一系列操作程序……这带给学生的多为理性认识。而实践教学,尤其是形式多样、内容配置丰富的实践教学,带给学生的则是感性认知,令人耳目一新,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对金融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增强学生金融业务技能。当前,金融学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理财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并且还在不停地发展中。不同的知识内容,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根据各类业务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业务技能地训练,以提高学生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将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能力与专业知识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契合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

1.符合社会需要原则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业务不断涌现,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适应这种变化。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满足金融创新的需求,在实践教学模式上符合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能做到应现实经济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在学生踏上社会时,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满足岗位和社会的要求。

2.与理论教学互为补充的原则

强化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的弱化,相反,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教学依托于理论教学,在完成理论知识体系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加以学以致用,将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应注意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脱离,相互割裂,这样才能保证金融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多样化原则

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金融学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也就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应地设置。同样,在教学模式上,除了实地参观、专家讲座、基础操练等传统的形式外,计算机和网络地普及为金融学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可以多运用网上模拟系统或业务模拟软件进行仿真操作,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手摸索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至关重要。

四、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1.课程配置

目前,在社会行业中,与金融学专业紧密相关的通常在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领域,应用型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就要与之相契合,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要考虑这种社会的需要,可以分为银行实践模块、证券实践模块和保险实践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可以根据理论课程设置情况、社会对金融学各领域人才需要紧迫程度、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细化课程内容。

(1)银行模块。银行模块的实践内容,除了常规的柜员、信贷、结算业务外,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发行了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开展基金、国债发行或买卖业务,因此对理财经理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那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实需要,设置银行投资理财的实践内容;同时,随着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覆盖,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如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在中、青年客户群中已经普及开来,开设此类实践教学课程也是大势所趋。

(2)证券模块。传统的证券业务,主要是股票、基金、外汇的操盘,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通过技术指标判断股票、基金的买与卖。但是金融创新的发展,使一些衍生的金融产品不断出现,例如期货合约、远期合约、期权交易、互换合约……目前在理论课程中,这些衍生产品的教学内容已经有所体现,在实践教学中也应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3)保险模块。保险业务经营的环节主要包括展业、承保、理赔、客户服务,相应地,保险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要满足这些经营环节的需要。可以针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如何发展客户、如何进行承包和理赔、如何勘查理赔现场的技巧和程序,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工作状态。

2.实践教学方式

(1)案例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案例教学方式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或得出结论。金融学中,《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公司理财》、《家庭财务规划》等许多课程都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做出决策。一些课程的案例教学还需要学生之间组队进行,分组讨论,这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金融学的一些必修课,可以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实验课”的方式来完成。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预先设计好试验项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就可以到实验室上课,运用计算机和金融业务模拟软件进行演练,熟悉操作流程和业务规则。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模拟实训。金融学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往往可以采用仿真模拟实训的方式进行。设计课程实训项目,集中进行系统的训练。当前一些教学软件公司针对这种需要,按照社会上实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和业务程序,开发出实训教学软件,仿真度非常高,学生在经过模拟软件实训后,甚至可以达到“入职即入岗”。证券业务(股票、外汇、期货)的操盘,银行的柜员、信贷业务,保险的承保、理赔业务,以及信托业务等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均可以采用模拟实训开展实践教学。若经费充分,还可以建设证券交易大厅、模拟银行、模拟保险公司,配置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实现全景仿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金融企业的实际,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及早适应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可以给学生设定调查主题,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进行专题调查,这一方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通过对专题的调查,学生也对研究主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往往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社会调查后,通常会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这又是对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

(5)顶岗实习。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还须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平台,学生进入社会中的金融企业,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以职业人的身份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甚至独立完成岗位任务,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进一步认识和锻炼业务技能,将实践与金融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同事间相处之道,了解职业规则,培养从业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其作用是其他实践教学方式无法给予的。

(6)其他方式。在开展以上实践教学活动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金融业务的竞赛,例如金融模拟投资竞赛、保险险种设计大赛、银行柜员业务竞赛等,激发学生参与金融实践的热情和兴趣;聘请校外金融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管理者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及时掌握金融实务的动态、领会最新的金融政策,了解当前的金融形势;举办金融热点问题或金融活动现象的研讨和辩论活动,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现象的关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形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氛围;开展金融专业论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分析、写作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

考虑到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一定的沟通能力。因此实施中,在时间分布上,应贯穿课内、课外、集中实践教学周和假期,大学学习期间都应不间断;在空间分布上:应延伸到课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企业和区域社会。

总之,在应用型金融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合理适宜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实践内容和完善实践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未来金融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并重视的一项任务。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学;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理论

教学的延伸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金融领域的范围和金融产品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而金融学知识的传授仅依赖课堂理论教学已满足不了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金融理论从宏观分析逐渐转向微观分析,现代金融越来越多地从微观角度出发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由于微观金融课程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金融学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真正地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金融学一直是学生和家长选择的热门学科,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众多,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即使千挑万选,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才能真正适应工作岗位。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面更偏重于宏观理论,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多集中于理论测试,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学生。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提供的工作是实用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岗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金融学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它是实现高校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连接的重要环节。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趋于形式化

大部分高校在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中都设有实践课程,学分占比大约在20%,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比重还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性课程授课大都是在机房完成,因学生人数多,机房座位有限,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集中实训的方式进行,课程时间短,任务重,教师在现场指导范围有限,因此大量工作还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教师对实践过程控制较难,教学效果不明显。据了解,实际上高校实践课程的设置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跟不上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课程基本上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在实践性课堂上学到最新的金融知识。

(二)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各大高校招聘的金融学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到高校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专业理论水平高,但这些教师缺乏在金融机构的实战工作经验,在讲授金融专业实务课程方面也是纸上谈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部分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发论文评职称上面,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缺乏动力。高校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也会从金融部门外聘一些专业人士,但这些外聘教师责任感不强,讲授的课程也缺乏连贯性,往往是一个学期间断性地开展几次专业讲座,与学生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少很多,很难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环境缺乏,实训基地建设较为薄弱

一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有的高校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或者是早期配有的实验设备过于落后,教学软件跟不上金融行业的发展步伐,实训模拟业务与实际的业务操作存在一定差距,仿真模拟程度低。另一方面,校外的金融实训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合作企业多以盈利为目的,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内容多是一些简单重复的琐碎工作,学生很难接触到金融实际操作业务。由于学生人数与校外实习岗位数量的不匹配,学生进入企业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受到限制。更多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为了完成学校实习任务,大多数工作专业不对口,有的甚至就为了一个公章,胡乱找一个单位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加大实训课程教学环节比重,开展学生课外专业性实践活动

高校应加大金融学实训课程的设置比重,扩大对应用型实验室专业设备的投资,通过实景模拟直观展示金融业务的特点,帮助学生较快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专业性实践活动,如模拟炒股比赛、金融知识竞赛、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大型专业比赛,通过“以赛促教”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课外专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能使学生得到有别于专业知识之外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第一,提升自身知识储备,鼓励专业教师参加金融行业的相关培训,考取金融行业的资格证书,使专业教师具备“双师”资格。第二,引进校外资源,要定期、有计划地聘请业内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者聘请其为兼职教师,融合校内外教师资源、改善学校师资力量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教师的实际技能,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第三,走出去扩展眼界,定期地派送金融学骨干教师到金融机构或企业进行学习,使专业教师熟悉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练业务操作流程与技能,或者,派送金融学骨干教师参加金融实践教学相关的研讨会,与会交流,可以吸取兄弟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三)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扩展校企合作深度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是金融学学生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积极拓展外部资源,与校外金融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达成合作办学理念,建立高校与企业双向互助式的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同时要扩展校企合作深度,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实习和就业机会,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业务流程,提高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四)加强职业适应性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借鉴

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增加职业教育培养,开设有针对性的实践班级,例如“招商银行班”、“中信证券班”、“中原期货班”,采用“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实习上岗”的方式,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竞争优势,这种培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最大化发挥个人能力,从而实现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小结

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金融业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需要。它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效果,取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社会对高校输出人才的认可度,这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同样,反过来,高校收到社会反馈信息可以继续完善高校教学体系的建设,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房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176-179.

[2]石飞.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科技,2012,14(155),225-226.

[3]石磊,李奇贤.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及指标评估[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75-80.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每个国家的重点产业,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同时结合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高校金融课程的学习。因此,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具有现实价值。

(一)“三核多维”的内涵

“三核”分为两个层次:(1)以教师、学生、课程为核心;(2)以班级、专业、年级为核心。“多维”主要指以下几个维度:课堂嵌入维度、系统推进维度、创业实践维度、校企合作维度、实验实训维度、案例教学维度、专题研究维度。“三核多维”的有效融合旨在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金融人才。“三核多维”主要结合本学院本系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力求服务于本土经济的发展。

(二)“两创型”金融适用型复合人才的内涵

现代金融适用性复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的融合,洞察力与判断力的敏捷与超前,国际化的竞争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国家相关政策的良好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守则。除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两创型”金融人才更需要具备创业型和创新型的能力,这不仅是时展的必须,更是未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改革方向。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为滞后,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因此,高校金融教育必须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实践性的社会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理论、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使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成效。具体来说,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学生本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化水平;其次要注重了解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对金融课程的学习需求和未来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需求,甚至学生本身的喜好与特长。教师、学生、班级是金融学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与实体,因此,在“三核”的基础上探索多个维度与三个核心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金融实践型人才和两创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外实践对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其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外的相关调查研究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Vesper和Gartner曾对941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233所美国大学、16所加拿大大学、62所其他国家大学的有效问卷,结果发现,给本科生开设课程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中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课程正是针对金融课程与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产生的结果。这为“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著名的百森商学院的帝蒙斯教授根据课程整合理论构建的“创业学”课程体系提出创业企业融资,为金融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麻省理工学院曾提出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性实践计划,目的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并能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试图让学生既了解法律,又了解经济、商业,同时能胜任各种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各种兼职及全职工作,而这些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为学生提供去海外实习的机会,如去法国、印度、新加坡和中国等国。英国的“做生意”计划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探索起到了校外实训的指导性和指向性作用。英国于2005年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计划”,要求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培训内容包括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方法、培养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就业工作的心里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三、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教学模式不符合时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态势相联系的教学机制,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只处于抽象的想象状态。

(二)培养层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培养目标不清晰,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本科、硕士和博士。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强调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在三、四年级才进行专业教育;硕士阶段主要是培养高级的技术型、管理型、研究型等专业人才,甚至三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不脱节,可以从事金融实际操作,金融产品开发与定价策略、金融行情预测、风险规避等高精尖人才;甚至培养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三)当前的金融学教学缺乏与我国经济状况以及地方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有效结合,金融学科模式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科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重点关注实践或微观问题,注重公司金融的学习,资本市场、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的相关实务性课程成为最重要的课程。

四、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途径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教师、学生、课程为“三核”,结合“课程嵌入”“创业实践”“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四个维度展开实践教学研究。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设置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现实社会对金融业的实践需求为目标,形成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主要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验与实训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环节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具备科学预见性与动态发展的循环优化。设计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实践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导,加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为首要目的的实训教学体系。

1.银行实验实训———学校与银行合作

银行相关知识是金融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达到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为客户高效办理业务的逐步推进原则,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不仅激励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更贯穿于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建设中,对低年级学生设计基础实验,专项实验或专项研究,个案分析或案例研究,对高年级学生设计融合多门课程、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实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仿真模拟的相关业务操作。拓展学校与银行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银行实训学习和操作。确定实训内容实习内容。实训实习内容包括:柜员基本技能、信用卡业务、账务处理、存贷款业务、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等。

2.证券实训操作———学校与证券公司合作

证券实训业务主要包括: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业务的仿真模拟。模拟股票交易,股票投资账户的开户、账户资金管理、证券业务的客户服务、投资与咨询、期货模式等。证券实训操作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同时,鼓励学生进入证券公司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能力,为即将踏入社会实践或签约单位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求达到单位所要求的操作标准。

3.保险实训操作———学校与保险公司合作

社保是典型的每个大学生都会使用的一种保险,借助此特点,让学生对保险业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车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人身保险等最基本的保险品种有较正确的认识。利用情境教学和进入保险公司两种途径实现对保险营销、保险出单、核保、理赔等做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和仿真模拟,以及实战实习经验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类似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银行、证券、保险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创业解决资金融通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二)大量引入案例与专题研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指引

1.案例研究既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并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材料,案例需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案例设计要尽量与当前的金融热点、难点相结合。金融本身极具时效性,案例的合理选择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案例既可由教师选取,也可由学生选取。教师选取可以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便于教师课前设计,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学生选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保证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实行课上与课下相互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相结合,课堂上被动听讲、主动表达观点、跟随教师思维进入全方位学习状态为一体的案例教学学习。

2.专题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调研能力

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实践化是专题研究的特色,专题研究不仅是金融热点、难点问题的提出,更是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真正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途径,带动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真正了解当前金融实践。同时也激发教师对热点、难点的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教授学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要的能力,如银行利率波动、外汇兑换、人民币贬值、直击华尔街、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实践、P2P资本泡沫、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租赁手法、汽车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相关专题,学生可以结合本土地方经济特点展开实地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剖析现状及问题所在,通过此种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将所见所闻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三核多维”相结合,系统推进合理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1.在传统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究、实践实训教学、模拟教学基础上转变传统的考核理念与教学理念

实行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作业、发言、出勤、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方面按比例实施客观考核,不再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行三核多维全面系统推进,建立有效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在教学条件建设上,重点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并要求学生做实际调查。

加强学生自觉调查,积极调研的主动性,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重视从毕业生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有关内容,适应社会需要。

3.在教学状态建设上,为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成果共享,互相学习,互动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

金融学的职业兴趣范文第5篇

一、金融学人才培养的背景及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金融类单位需要更多的金融学人才,并且对经融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培养金融学的人才的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只有不断的改革培养模式,才能适应金融市场的需要。1.金融界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需要更高层次、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业的变革对我国金融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市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学历也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看来,对于金融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成为市场宠儿。过去,金融学人才仅仅是对于本专业比较精通的人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于金融学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金融学人才更应该全面发展,不仅是懂得金融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于英语,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要精通,对于金融学的业务要精通,对于财务类的专业知识要熟悉,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的需要。金融市场对于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复合型金融人才将成为市场的宠儿。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复合型知识结构网络,拥有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判断力,有预知风险的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很好的适应力以及应变能力,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水平,并且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总体来说,就是需要能力多元化,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二、金融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学人才培养上,需要注意很多问题,这样才可以不断改进,使我国所需要的金融学人才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1.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方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于金融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于培养人才的目标,我国更多的是放在理论知识上的培养,不能适应全球化的环境。目前,金融学所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以及实践上可以很完整的人才。单纯的培养理论知识,不能使金融学人才更好的适应金融的环境,而只重视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培养,忽略了综合技能的培养,也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发展。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构建开放性的国际前沿理论体系范畴。我国各大院校的金融学方面的课程大多数为国际金融、微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这些主干学科都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国际金融学主要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货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国际经融学主要是属于金融学跟经济学交叉的学科。我们没有去适应国际上的要求,运用所需要的去设计课程。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不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类的学科,对于实践应用能力要求应该更强,对于人才的复合性知识的要求以及应用也很强。从我国现在的情况看,银行类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比较饱满,而相对来说,对于保险业以及证券公司类的金融人才培养就比较缺乏。但是从全球来看,金融混业的趋势越来越旺,银行,股票,证券,基金等等不同行业的金融产品,能更好的为顾客提供好的理财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显然,我国对于这样的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且我国的培养大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欠缺,因此,在实践方面,金融学人才的能力就不强。4.教学体系、方法条件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的培养上,却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注重实践,注重应用,注重对于经济的敏锐力以及职业操守,而不单纯的只是理论。现在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大量需要的是懂得金融市场运作、掌握现代金融技能的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注重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学生应对、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5.忽视对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上的培养。金融虽然是经济上的事,但是却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金融学人才的社会道德、基本素质已经成为全世界重视的话题。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网络,银行自助等等科技手段逐渐成为主流,这样更加的容易传递信息,这需要高效的金融服务来保证,因此,对于加强金融学人才的道德素养,诚信,敬业方面的道德教育也尤为重要。

三、金融学人才培养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金融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应立足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建立新的金融学人才教育理念。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现代的金融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放在综合能力上,他们能够支配各种资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培养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金融学人才培养的精髓。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注重理论知识跟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同时又要不断创新改革,加强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向经济发达的国家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构建适应我国的国情的模式与理念,重点培养金融学人才。2.加强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现在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们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应该鼓励学生们自主研究,自主学习,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经济的内在规律,而不是把重点都放在老师讲授的内容上。加强他们整合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同时金融学又是一个应用能力很强的专业,需要不断的实践,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应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作业方面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要有一些实践类的作业,比如可以递交与课题有关的社会实践报告等等的方式进行教学,摆脱掉老师传授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只有加强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更好的金融学人才。3.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在掌握金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能学会一些具体金融业务技能,合理的课程设置尤为关键。现在的课堂上,学校和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把重点放在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上的重点培养上,但是实际中的教学效果却不好,很多学生缺乏兴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与实际的应用操作。因此,应该增加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学到知识,提高兴趣,还能更好的强化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只把重点放在课本上,要活学活用,加强实践与创新。另外,对英语,计算机,数学等等相关课程也应强化,因为这些都是培养金融学人才所不可或缺的。4.注重多元化课程知识培养。对于金融学这样一个综合类的科目,仅仅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有其他的知识技能,比如学好英语,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养交流沟通能力,这些都是培养一个优秀的金融学人才需要具备的。金融学人才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人才,是一个拥有综合能力的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只懂书本知识的人才。因此,在课程,知识的设置上,要注重多元化,只有加强了学生们的综合知识技能,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金融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