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

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

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系构建;就业导向;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25-02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目的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的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我国现行高职教育体系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体系结构不合理、实施方式落后、评价机制简单、资源配置不全和素质教育缺失等弊端。高职会计教学不论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实训的教改大多是侧重于实训的某一方面,没有作为一个体系深入研究。吕秀娥、吴韵琴等提出:贯穿一条主线、设计两个层次、实现三个结合、达到一个目标的校内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在实施时必须面对实训基地建设和专家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教材建设三个大问题。李英教授认为:高职“2+1” 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为两年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带来了难题。笔者强调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把实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构建。

二、目前会计实践教学和实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主体地位不明确

许多高职院校虽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没有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没有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训教学体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割,且课时结构不合理,电算化等实训课时偏低。只是把实训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或延伸。开设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由一个学生完成企业模拟的业务数据的处理,学生没有对会计环境的真实感悟,一旦面临千变万化的情况就会毫无头绪。

2、会计电算化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大都设置了《会计电算化》课程,但实训教学的形式单一,缺少电算化软件模块教学和质量评价标准,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和评价。《会计分项与综合实训》仍为原始的手工做账,没有相应地开设电算化综合实训,老师只是根据实训教材上给出的业务和印制的原始凭证,单纯让学生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实训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些虽两种实训都有开设,但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能通过实训认识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之间的关系。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环比重,但大多都是传统的“单科实训+综合模拟+顶岗实习”实训模式。 没有形成以培养岗位能力、胜任岗位任务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大一缺少实训认知(企业参观、社会调查等);大二没有见习实训(技能训练,技术竞赛);大三的顶岗实习也流于形式(没有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更是缺少人文、健康、礼仪等选修课程。也没有多功能网络实训系统。学生难以得到全方位培训。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的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原则,走校企合作之路。

1、实践性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良好会计职业素养的养成,均有赖于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支撑。高职学生,生源质量偏低。考虑高职学生特点和规律,在体系整体设计时,将会计实训融入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之中,使实训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理论用于指导实践。通过不同层次的多次反复的实训,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

2、职业性原则。会计实训按职业化的原则设计,根据会计岗位任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训项目。如:针对出纳岗位设计出纳实训,成本会计岗位设计成本会计实训等。实训与岗位直接对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3、开放性原则。走校企合作之路,建设智能化(如网中网)会计技能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全真模拟环境下进行模拟训练。应用这种实训模式,需根据企业或者模拟企业的实际情况,先设计任务,学生分组、分岗位实训,每一个学生有相应的“职业角色”,通过角色轮换等方式进行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综合实训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参照职业岗位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岗位为主导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课程体系安排应做到:一是专业理论与技能实践训练相结合;二是专业实训与市场要求密切相关;三是要加大实训课时比例,占专业课时50%左右为宜;四是必须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实训项目

从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着手,设计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分层次的实训课程和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全真与模拟),并将实训过程与会计岗位流程有效对接。让学生通过系统、整体的校内会计实训,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实现与上岗零距离对接。

3、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有机紧密融合

实训体系中,理论与实践是融合为一体的,理论课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训课程需增设税法、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训,使整个会计学科知识完整系统。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会计职业岗位需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训课时,使实训教学贯通教学全程,在时间上全程化,在结构上层次化,在形式上多元化。设置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会计实训课程模块,包括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先进行会计基础技能、出纳技能及财会手工账等基本技能实训,然后,开展专业技能模块训练,如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小企业 ERP 实训等训练。最后安排学生综合应用模块,包含手工和电算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如下图1,包含三个层次实训课程内容。

图1 实训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除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以外,主要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的实训课程,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课程。三者由简单到复杂,呈阶梯式上升,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技能。

1、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实训、出纳技能实训与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会计基础实训:训练学生具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技能。出纳技能实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珠算、点钞、收银、票据填开、小键盘录入、数码字书写、计算器应用、真假币鉴别的方法与技巧。财会手工账模拟实训|:使学生能独立地判断经济业务的类型,完成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能对企业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是较复杂的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税务会计、ERP沙盘等专业实训。训练登账制证和业务核算与财务报告能力。电算会计实训: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结账等。成本会计实训:是从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入手,训练其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的能力;税务会计实训:锻炼学生从事企业税务核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小企业 ERP 实训:使学生掌握 ERP 系统实施的流程、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的系统实施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各项会计专业技能。

3、综合技能(应用)

综合技能应用包括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毕业轮岗实习。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包括:手工会计岗位实训和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开设会计岗位实训,包括出纳岗会计、成本会计岗、总账会计岗、会计主管岗四个岗位进行手工分岗和电算综合实训。毕业轮岗实习就是安排学生进有关公司、企业的财务部门、仓库、车间班组等会计相关工作岗位,以跟随或以助理角色或正式顶岗等工作方式,完成实习过程。学生进行轮岗实习, 培养综合岗位能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为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运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资源,以基本真实的环境与业务内容进行教学。做到融理论与实训、课堂与岗位为一体,形成“边讲、边学、边练”的“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们在“干中学”“学中悟”中体会会计的苦与乐。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校实现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需求的“零距离”。

(3)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大赛、教学平台建设、毕业设计相结合

积极落实“双证书”制度,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使专业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珠算证书、电算化证书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2)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造素质。(3)依托校内教学资源与记账公司合作,由学生完成记账公司的部分工作。或通过兴办校办企业,比如记账公司、会计服务中介机构等,进驻大学生创业示范区。直接参与院校创业活动。

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实践性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高职生培养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教育部2000年1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系统会计知识的学习,“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成为既懂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能力(含智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媒体,以专业课类型为划分依据,以个性化的或综合包容性的职教教学方法为模式。高职会计学专业提出的培养型人才的目标,主要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要注重会计专业的教学,更不能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高职会计人才。但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会计学专业的教学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会计学原理》是高职会计专业中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笔者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探讨如何形成适应高职教育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模式。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材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市场上已出版了很多面向高职高专的教材。但普遍的情况是,《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基本上是由本科教材改编而来的,无论是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是内容结构上,与普通的本科教材没有本质差别。编者通常采取增减内容的变通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即删除一些理论性强、生硬难懂的部分,在内容上进行简化,而没有真正编写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可理解性、实践性、技能性特点的教材。《会计学原理》是大学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然而绝大部分大一新生在选修该课程时,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一片空白,对企业经营与管理实践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会计实践的感性认识。因此,仅仅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教学内容安排经常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2、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账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更不能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相联系。有些大专甚至本科毕业生在刚刚从事财务工作时,对进支票、银行对账、现金盘点等最基本的财务工作都不能独立完成。所以,很多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都要求有一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由于会计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能力。

3、只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遵守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技术是基础,职业道德是根本。没有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和技术,其优良的道德品质难以得到体现;但没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再娴熟的职业技能也难以为社会服务。目前,我国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了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道德良心于不顾,故意或在他人的授意下,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广大利益相关者。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显示,共抽查了159户企业和为这些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师事务所。在这159户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虚增所有者权益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17亿元。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中国资本市场和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专门出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可是这部分内容在《会计学原理》教材上很少出现,致使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大大影响了会计学生的职业修养。

三、对高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应真正编写出适应高职高专特点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

在理论教材方面,传统《会计学原理》教学内容必须进一步完善,建议将会计知识融入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活动和资金运行中陈述,在讲授《会计学原理》时并不仅仅将其作为财务核算的原理来展开,而是将其作为整个会计学科、会计职业及企业管理的入门课程进行介绍。在对会计本质、财务治理在公司控制权配置中的作用、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互动关系等有清晰认识的前提下来教授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与决策过程,使学生对会计的产生与用途、会计的本质与治理、会计信息的使用与管理有更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投融资决策的能力。在实践教材方面,编写的实践教程要结合企业实际,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资料编写教材进行实验,使学生有置身企业真实经济环境的感受,达到实验目的。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分批编写适应高职高专需要的会计实践教程。新编写的会计实践教程,要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与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验对象,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认识。

2、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的重要特征,要办好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应有层次性,根据学生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形成配套的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一年级新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应重视财务工作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侧重让学生掌握出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胜任银行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工作。因此,可设置《出纳工作基本技能实训》课程,首先让学生掌握点钞、计算机数字输入、珠算、现金盘点等基本应用技能,并规范会计数字书写方法。虽然这些内容非常简单,可由学生自我练习完成,但是为了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应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这些基本技能进行考核,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另外,在会计学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结合会计凭证、账薄的理论学习,重点对凭证的制作、审核,账薄的登记、改错、查账等基本技能进行实训。至于让学生通过凭证的填制、审核、汇总、装订、登账、填制报表来认识整个会计流程,可留在学习初级会计或中级会计课程时开设《财务会计工作技能》实训课,侧重对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我们还可以在学习成本会计时,开设《成本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在学习税务会计时,开设《税务会计工作实务》实训课。

(2)全部会计专业课程结束时的综合实训。在高职高专学生进入第三学年时,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已全部完成,并在前期进行了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同步单项实训课程。所以,在最后一年,可将前期的分项实训内容全部融合起来,进行最后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训,并将此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考核。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可由4-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每个小组可配备一个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3、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技术道德规范。这个方面可配合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另一部分则需要进行法制教育,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相关法规知识渗透到《会计学原理》及其它有关会计课程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各个方面,使他们在就业前就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例如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我们在讲述会计的起源与发展时可以通过举例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讲述,让学生这些讲解,对会计工作应遵守的原则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大学生对会计学习的兴趣。

在当今信息时代,许多知识与技术的有效期在日益缩短。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模式,从专业知识的灌输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能够使其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以便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目前,高职教育已由原来的“数量规模型”发展到现在的“内涵质量型”,而高职会计专业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因此,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J].会计研究,2003(10).

[2] 杨有红:二十一世纪会计教育[J].会计研究,2000(8).

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并且就业初期主要是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现状,高校会计学专业应构建与学生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参考以上定义,根据我国会计实务现状及社会的需求,本文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及职业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应由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构成。会计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技能表现为不同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职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

(一)职业知识

1.会计核算与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熟悉会计准则、相关规章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可靠、能满足有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3.财务管理能力

具有科学的理财观,能够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具备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能力,了解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要求。

4.纳税申报能力

熟悉国家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完成纳税申报工作。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

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掌握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

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事项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二)职业品格

1.爱岗敬业,用心服务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2.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会计人员应当掌握会计准则,熟悉财经纪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能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客观公正,坚持原则

会计人员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所有人员一视同仁,不讲亲疏。同时,还要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斗争。

4.诚实守信,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应当严守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单位的会计信息。

(三)职业技能

1.业务操作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会计人员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需要进行有关会计方法的选取、会计数据的估计、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操作、会计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等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

2.沟通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管理属性和服务属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在不同环境中听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还应具有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有效沟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误会,消除监督中的敌意。

3.协调能力

会计人员在一定的组织中,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优化会计工作的内外环境。

三、符合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模块化原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识完整的学科体系设置原则,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的模块化原则。根据职业能力分析,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品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五个模块。

2.灵活性原则

该原则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程来体现,设置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取向更灵活地学习。同时,选修课程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修订不断更新,确保课程设计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3.融合性原则

该原则是把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ERP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证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学历教学体系中,以实现学历教育、素质拓展与职业资格取得相互融合,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

4.实践性原则

会计工作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因此课程开设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巩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下应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另一个是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25%。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起到“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具体包括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而设置的,具体应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应用文写作课程。

2.职业知识课程模块

职业知识课程模块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理论综合运用、财务分析与决策、会计信息鉴证、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会计职业能力,该模块占总学分的20%左右为宜。职业知识课程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理论与实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与利用。

3.职业品格课程模块

职业品格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10%。该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经济法、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

4.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30%左右。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可以按照逐步递进的四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单项实训,应该配合职业知识课程来设置,以使学生达到既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又掌握会计核算工作各环节具体要求的目的,可开设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训、税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核算模拟实训等几门实训课程。第二阶段是培养学生初步综合技能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综合胜任能力,可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财务会计软件应用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和审计实务实训等几门课程。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高级综合技能的现代企业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开设ERP实训课程。第四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训,该实训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外实习后写作毕业论文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现途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5.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会计职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而设置的以选修课为主的模块,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15%左右。本模块可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行业企业会计、资产评估学、薪酬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个人理财、财务预测与决策等。

四、适应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分角色演练和师生共同探究等多种不同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

(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脱产、半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为教学服务。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教师自觉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如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倾斜,在引进新教师时把是否有会计从业经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等。

(三)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会计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要想缩短毕业适应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在学期间就必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会计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会计工作规范,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09).

[2]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3]龙露.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

大学生税务会计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为了对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地方财经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与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三份问卷,分别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个角度对高等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包括财政学、税收学专业)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收回高校问卷17份,毕业生问卷121份,用人单位问卷59份。课题组结合在部分院校进行的实地调研和问卷统计结果,对财政学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总结分析如下:

1. 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地方财经院校都把实践教学放在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位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努力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投入创造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所有地方财经院校的本科教育中,都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学生必须参与并按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

(1)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建立。在调研的所有地方财经院校(17所高校)中,财政学类专业都已制定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并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了相关的实验课程。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来看,大多数院校把专业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作为本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校内模拟实验也是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式。从我们调查的17所高校看,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有15所学校(88%),开设第二课堂的有10所(58%),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15所(88%),进行毕业实习的有14所(82%),在校内模拟实验(训)的有11所(64%),还有一所高校采取了行业调查的方法。可见,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2)实践教学条件基本具备。实践教学条件是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设备、基地和软件系统。它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衡量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地方财经院校都已建立了教学实验室,并建有教学实习基地。财政学(税收学)的实验课程主要有财政审计模拟实验、预算会计模拟实验、经济文献检索实验、税务会计模拟实验、纳税申报实验、税收综合实验等课程。

在负责实验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构成上,此次调查的17所高校中有13所院校(76%)以校内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为主;2所院校(12%)以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联合指导,产学研相结合;1所院校(6%)以校外兼职教师为主;1所院校(6%)选择“其他情况”。

(3)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手段。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采用了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有的依托专业软件,有的模拟业务流程和案例分析,有些高校采用了学生自主选题的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调查中,有6所院校(35%)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有7所院校(41%)采用教师和学生作为合作者相互沟通交流的教学方式,有8所院校(48%)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内容的教学方法。

(4)实践教学考核有规可循。实践教学考核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实践水平和教师教学有效性、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所调查的地方财经院校中,对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考核,有3所院校(18%)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为主要考核标准;有11所院校(64%)以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考核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有2所院校(12%)以院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评价为主要考核标准;有1所院校(6%)选择“其他情况”。

而对于实践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有10所院校(59%)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实践教学成果评定;有9所院校(53%)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价;有2所院校(12%)以用人单位、实践实习基地的反馈为主要参照标准;还有2所院校(12%)试具体情况而确定考核办法。

(5)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已经形成。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质量管理而实现。为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地方财经院校主要采取了制定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考核:实行督导与同行听课、开展实践教学中期检查、建立学生测评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加强实验教材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等措施加以保障。这表明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已经基本形成。

2. 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验课程开发、到地方财税部门实习、进行课堂模拟及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科研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地方财经院校财政类专业实践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成果。经过多年的积累,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仅从问卷调查的17所院校反馈的信息来看,有4所院校(24%)完成了教学实践科研论著;有9所院校(53%)形成了教学案例;8所院校(47%)认为他们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奖项;9所院校(53%)完成了各类课题研究报告。这些科研成果又进一步促进和丰富了地方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

二是学生动手能力有较大提高。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我们调查了17所院校中,有4所院校(24%)表示通过实践教学,财政学(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有13所院校(76%)表示有一定提高。

三是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实践教学是否取得了实效,最终应由社会做出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本次问卷调查专门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在收回的用人单位卷59份中,有28家(48%)认为非常满意;有24家(40%)认为比较满意;有7家(12%)认为基本满意,没有用人单位认为不满意。 二、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践课程的师资还是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基地的培育等方面,地方财经院校财政类专业实践教学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验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大部分是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大多各自为政,缺乏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缺乏统筹考虑,实验教学重复或存在遗漏现象,整个财政学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不强,尚未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仅仅作为传统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品而存在。在调查中有7所院校(41%)表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不够全面、完整。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目前各地方财经院校普遍存在着实验课程比重偏低的问题,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点缀而存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2所学校(12%)在10%以下,12所学校(70%)在10%~20%之间,仅有3所学校(18%)在20%~30%之间,没有学校在30%以上。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脱离实际比较严重。针对财政学(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有3所院校(18%)表示对用人单位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6所院校(35%)表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脱节,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室利用率低。校内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训等形式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软件条件,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配套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但目前地方财经院校往往就缺乏这方面的投入,大部分实验室存在硬件过于简单滞后,同时以软件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很快过时,无法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实验中使用计算机等仪器设备是否能满足教学要求问题上,有8所院校(47%)能满足教学要求,有8所院校(47%)基本满足教学要求,有1所院校(6%)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实施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教师,但是目前实践环节的师资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些年轻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锻炼,无论是经验,还是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更谈不上成为“双师型”师资。在我们的调查中,17所高校有9所院校(53%)表示缺乏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难以起到引领作用。关于本专业实验课程指导教师的操作和指导的水平问题,有58名同学(48%)认为整体水平较高;有53名同学(44%)认为部分教师水平较高;有10名同学(8%)认为整体水平一般。

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地方财经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有些还流于形式,走过场,满足于拿学分,实践基地分散、弹性大、临时性较强,不能对学生的专业起到提升作用,也不利于学校指导和监督。在我们调查的毕业生问卷中,有56名同学(46%)表示实习基地的作用很大;57名同学(47%)认为很一般;8名同学(7%)认为没有收获。

毕业实习落实难。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毕业生表示毕业实习效果不好,有些学生在校外实习中,甚至没有人指导。在毕业实习的情况调查中,有31名同学(26%)表示有校内带队教师指导;57名同学(47%)表示有实习单位安排专人指导;有33名同学(27%)表示没有任何人指导,靠自己摸索。

3. 实践教学方法僵化,缺乏灵活性

实践教学相对封闭,校企合作有待深化。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行业、企业的作用发挥不够。如在教学项目设计与选择上,仍主要由校内教师负责,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因而实践教学项目缺乏目的性,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实际工作有较大的脱节,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的实践实习还处于简单的操作和参观阶段,本科生虽然参与相关程序的操作,但是因为大多不能采用实时操作,只是简单的跟着实验教学软件进行逐层逐步运行相关程序,层次较低,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又多以演示为主,导致学生实际设计和操作机会少,而且社会实践以规定内容居多,缺乏想象力,学生科技活动也是按规定进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实践教学考核缺乏科学性

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和管理措施跟不上。虽然各院校都对各专业、各课程的学分、课时以及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都有规定,但是,不少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内容和效果等如何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并没有很具体的操作和监控办法。由于实践教学在考核评估和管理措施方面跟不上,监管制度缺失,实践教学的问题难以及时纠正。

评价标准不科学,体系不健全。本科实践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用理论教学的要求进行评价,也不是简单几个环节的评议,只有通过综合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才能完成,而现有宏观层面的本科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专业评估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版)中,内容表述笼统,缺乏操作性与系统性。大多数本科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系统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无法对实践教学质量作出公正的科学评价,以至于高校教学计划中关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零星标准,也仅是对学分、学时、考核等方面的定量规定,缺乏具体评价标准的定位。 三、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是将财税实践活动引入传统的财税理论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参加财税实践活动的同时,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学用结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保障[1]。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财政学类专业毕业生大都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财税管理和财务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不仅专业性强,还或多或少涉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国家秘密和商业机密。在本科学习阶段,财政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在机关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很少,很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实验课程接触财政税收运行情况,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特点,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2],是提高财政类学生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是人才差异化培养的关键要素。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深化与扩展理论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出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人才培养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结合,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或兴趣专长,形成差异化的财经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财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发展,“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已相继完成,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对财政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完成知识迁移和理论与实际结合,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塑造。 四、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1. 全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脱离实际的问题,地方财经院校财政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把系统化、全局化的实践教学课程嵌入财政类专业的教学整体计划中,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应有地位。一是在财政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明确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在保证理论教学和科研基础培训的前提下,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把实验实践课程嵌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应明确规定实践实验教学课程不低于全部教学时数的15%;二是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平台,以实践教学项目、形式、内容、基地的系统化、集成化为着力点,明确要求各地方财经院校开展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动为目的实践实验教学改革,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切实结合起来,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切实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针对实验室、实验课程和教学软件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变长期以来以项目建设和项目拨款为主要筹集实践实验经费的模式,探索建立实践教学经常性经费拨款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经常性的实践教学经费拨款机制,保证实践实验教学的经费需要。鼓励地方财经院校根据财政类(税收类)专业实践实验教学需要,与软件开发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软件,使教学软件更加符合财政类(税收类)本科学习的需要,改变目前教学软件不切实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状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建设,应规定根据实践实验教学的教学量要求,按比例配备专职实践实验教师,对从事实践实验教学的教师给予相应在职称评定、课酬支付方面的支持,确保实践实验教学的师资稳定,提高实践实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实践实验教学的应用性、能力性、实效性。要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的现实,改变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脱离的状况,既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实验课程,也开展专门的实践实验课程,探索学习与实习基地实习见习、实验室操作等相结合的形式多样的实践实验模式。

3. 切实完善实践实验教学考核

针对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和管理措施薄弱、实习考核流于形式,以及评价标准不科学的弊端,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应至少包括三个部分,即用人单位或者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并且每项评价内容注重的环节各有侧重,评价内容应进一步细化。

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方面,应着重于综合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和标准应突出学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在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方面,应侧重于综合评价和专业技能评价,包括评价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等。在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方面,应侧重于兴趣和效果评价,包括对实习单位和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感知评价,以及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效果评价。

4. 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保障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境的管理,首先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和制度建设,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考核以及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等制定教学规范,加强规范管理;其次,要求各财经院校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实践项目记录、实习单位鉴定、实结、实习成绩表评价等各类评价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质量的记录管理。最后,根据各财经院校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的督察机构,要求校院两级督导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对实践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等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敬,高峰,赵喜艳.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