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扶贫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区域 精准扶贫 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属西华师范大学学院课题:精准扶贫少数民族――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xhmks1710)产出论文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背景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西部脱贫致富是关键,西部能否脱贫,重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1]在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有257个。2014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达7017万左右,其中2205万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2]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有3736万之多。西南少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现状

精准扶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来,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成果丰硕。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主要对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特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一)对精准扶贫理论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精准扶贫的概念。沈茂英认为精准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机制。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和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合规程序,对扶贫对象加以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以及精确管理。[3]邓博文指出精准扶贫的主旨是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形成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核心。[4]赵和楠、侯石安、祁毓从内涵和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从精准扶贫的内涵上来说,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扶持识别出的贫困家庭与人口,消除导致其贫困的障碍因素,增强其自主的发展能力,并且要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的内容构成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5]

精准扶贫的理论特征。沈茂英指出精准扶贫的三大特征是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3]赵和楠,侯石安、祁毓认为精准扶贫独特的要素是多维瞄准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各环节之间内在的关联、互为藕合特征。[5]

(二)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

刘东燕指出云南、贵州、广西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又是石漠化严重区,这导致在新阶段的贫困状况更加严峻、致贫的原因更加复杂、贫困的程度更加突出以及防返贫的任务更加艰巨。[6]黄悦、梁鹂、唐洪亮认为地处乌蒙山片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均可耕地少,产量低。这就直接增加了精准扶贫的难度,尤其是增大了返贫的挑战。[7]

沈涛、朱勇生、吴建国指出自然生态脆弱以及生态多样保护是云南边疆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8]罗绒战堆、陈健生指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冰雹、霜冻与暴雨,以及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当地的百姓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处于中下等甚至中等的一些农户的生计将处于困境之中。[9]

郑双怡认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性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多受流水的侵蚀。[10]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经济底子薄,抗L险的能力差,一旦发生灾害就很容易丧失生计,气候变化的风险容易造成民族地区大面积返贫,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

(三)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的对策

1.研究发展教育脱贫致富

高天跃说“贵州作为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省份,省内贫困程度依然位居全国前列。”[11]杨定玉认为贵州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人的思想观念滞后。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战略,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脱贫,断其贫困的“根”,使贫困不再代代相传。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和返贫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必须保障贫困对象的子女能接受一定的,甚至良好的教育,这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培养大量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精准扶贫的实施。[12]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效发生本质的转变。

邓秀华认为通过对农村成人引导性培训、农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使其转变旧观念,能塑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的就业者。大力支持成人教育推进精准扶贫,从农村成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成人培训项目设置的科学性。[13]

2.研究旅游精准扶贫

陈祥碧、唐剑认为旅游扶贫是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他们认为立足于“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创新该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把实现旅游业与农牧业的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进而扩展帮扶渠道等途径来增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实效。[14]

沈涛、朱勇生、吴建国着重研究发展旅游业的转向问题。通过传统旅游转为包容性的绿色发展途径来推进精准扶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制度倾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进而保护好生态环境。[9]

3.金融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论文范文第2篇

>> 贫困地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西部民族贫困地区林业产业开发路径探析 西部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开发区建设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档案工作析 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真心拥护农村改革 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教育的民族差异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赌博问题研究 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开发的思考 贵州贫困地区农村电商扶贫新模式探索与研究 农村贫困地区扶贫模式如何完善 西部贫困地区养老困境探析 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 也谈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发展愿景构建 河北省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 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职教校企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探索 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提高宁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行动研究课题 浅谈贫困地区的校本开发 完善贫困地区农村低保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唐显武,刘国伟.探索校本课程的特色之路.辽宁教育研究,2005(1).

[3] 覃章成.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策略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4] 张波.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学校创建.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 曾煜.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模式的演进及其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1).

[6] 廖辉.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基本理念、特征与意义.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7] 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

精准扶贫论文范文第3篇

记者从省人社厅了解到,《实施办法》适用范围主要包括全省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电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和教研人员。民办中小学校可参照《实施方案》,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

《实施办法》明确,在职称体系建立上,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与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在职称等级设置上,改变原来中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为五个等级,资格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员级)、二级教师(助理级)、一级教师(中级)、高级教师(副高)和正高级教师(正高),与原中小学教师职称的对应关系是:三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一级教师对应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高级教师对应原中学高级教师。也就是说,中学教师在原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正高级教师;小学教师在原小学高级教师(中级)的基础上,可申报评审高级教师(副高级)和正高级教师(正高级)。

此外,《实施办法》还包括按照突出师德素养、教育教学业绩的导向要求,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学历和论文的倾向;按照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建立健全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业内评价机制两方面的内容。

据了解,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将于2016年年底前完成首次评聘,初步实现制度入轨,具体步骤为:6月底前完成资格过渡,8月底前完成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的评审和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推荐工作,10月底前完成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审工作;2017年全省转入常态化评聘。

双江县多种措施抓实教育精准扶贫

《云南日报》消息 双江县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把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谋划,把群众素质提升工程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工作8个重点之一来抓,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子女入学难,实施贫困村、直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自2014年起,双江开始实行高中阶段免学费入学,统一由县财政拨款支付。去年全县财政收入达48 356万元,教育投入达到25 666万元。从2014年至今共免除高中学费416.72万元。“2017年要实现全县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学龄前儿童入园(班)率达到90%以上,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确保无因贫辍学学生;继续实施高中免学费教育,农村贫困户幼儿入园每生每年补助300元,2018年起实施14年免费教育。”县委书记黄光富介绍。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双江县全面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深入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面向全县招收品学兼优的4种主体民族学生各15名,县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补助1 000元,并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养。

精准扶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移民搬迁;扶贫开发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视阀下河北省山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研究”(编号:A20140017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涞源县山区移民搬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0日

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到了“啃硬骨头”的最后攻坚阶段,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我们尚有一大批生活在生态条件脆弱区的农村居民,由于他们受制于自然环境条件诸如土壤贫瘠、水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山高坡陡难以耕作等的限制,很难通过特色产业扶贫等形式的扶贫开发模式来改善其生存条件和家庭生计水平。而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身处如此困境的贫困农户的生计安全的有效手段,一直得到政府和相关人士的关注。然而,在依托移民搬迁推进扶贫进程的过程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研究基于对河北省涞源县移民搬迁案例的系统调查研究,探讨了贫困山区移民搬迁的政策决策以及政策落实方面的基本情况,从中挖掘出在移民搬迁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就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贫困区移民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

一、涞源县移民搬迁概况

(一)涞源县生态经济条件。涞源县地处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大山脉交汇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势相对高差跨度大。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夏季凉爽,秋季寒冷多风,年平均气温7度,年均降水量556毫米,无霜期比较短(90~120天),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只适合极少数农作物生长。自然地理区位特点决定了这里农业耕地条件差、水土资源不协调、粮食作物产量低、生活质量无保障。2003年之前,农业是当地支柱产业,这之后随着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县域范围内形成了钢铁、旅游和农业三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一些经济作物,诸如速生核桃、杏扁、优质小杂粮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相继建立。然而,这种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对那些居住在生态条件极度贫困区域的农户而言,并没有太多的积极影响,其结果就是县域范围内农户经济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截至2015年底,全县仍有7.2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其中近3万人是生活在生态脆弱区,难以在当地靠自身发展起来的。

(二)涞源县移民搬迁现状及近期规划

1、搬迁规模和搬迁方式。涞源县共有2,448平方公里的深山区,285个行政村,其中1,076个自然村,共27万人,是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三合一”重点县,即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河北省环首都扶贫开发示范区重点县。根据新的贫困标准,全县7.22万重点扶贫对象中3万人居住环境恶劣,很难就地扶贫,需要通过移民搬迁的方式实现脱贫的目标。

涞源县的移民搬迁工程自2003年开始启动。根据贫困村及自然村居住特点,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实行“建移民小区安置为主,分散搬迁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搬迁方式。在迁入地或者安置地选择上,主要涉及到三种类型,即向中心村搬迁,向重点镇搬迁,向县城内搬迁。搬迁过程中,从迁入地选址,到统一规划建设,再到具体选料施工,全程有移民搬迁代表参与。据涞源县扶贫局资料显示,按照《省异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结合“7.21”灾后重建,按照“群众自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户监督”的原则,到目前为止业已建设完成17个移民小区,上级支持5,062.1万元,搬迁2,147户,涉及7,025人。

2、近期扶贫搬迁规划。根据县域扶贫规划,通过多部门合力推进和更多资金支持战略推进,争取在2020年响应国家号召,实现全面脱贫。未来几年移民搬迁计划为:2016年搬迁约1,200户,3,600人;2017年搬迁约1,900户,5,700人;2018年搬迁约2,800户,8,400人;2019年搬迁约1,400户,4,200人;2020年搬迁约1,686户,5,259人。

二、涞源县移民搬迁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涞源县相关扶贫工程推进工作的了解以及南阳峪、四角台等多个移民搬迁村的观察和村民走访,发现目前在涞源县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起到了显著的扶贫效果,然而在整个移民搬迁工作动员及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几年的移民开发工作中引起注意。

(一)移民搬迁项目宣传动员和农户信息获取严重不对称。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到,关于“对移民搬迁工程的了解渠道”,大约40.2%的村民是在与邻里街坊的谈话中获取关于移民搬迁的相关政策信息的;35.5%的村民通过村干部或社区广播而关注到;8.6%的村民直接通过扶贫机构了解相关信息;还有15.3%的村民是从亲戚朋友的口中了解到的,剩下不到1%的村民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由此所造成的村民对有关移民搬迁项目的了解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有一部分村民反映,只知道只要搬迁就可以拿到补贴,至于怎么搬、搬到哪里去,自己一概不知,所以有想法但不知道怎么实现。由此可见,关于移民搬迁相关政策和项目执行方面信息供给和村民对信息的获取之间存在严重不对称性。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从村民视角而言,其关注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同,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差异。而这种信息获取的差异性和不对称性恰恰是造成部分村民在搬迁决策方面摇摆不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民搬迁工程推进的步伐和实施效率。

(二)政府补贴和农户搬迁的资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对一些搬迁中“顽固分子”的走访了解到,除了个别因为年岁大了,难舍故土,只求安身立命之外,他们不愿意搬迁的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举家搬迁所享受到的补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这也是我们在关于移民搬迁调查中常常遭遇的一种最为尴尬的情况之一――搬迁工程一旦启动,项目区相对富裕的农户很快会行动起来,而真正的贫困农户则左右为难,摇摆在搬与不搬的决定之间。在涞源县这样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村,原本以农为生,靠农立命,没有过多家庭积蓄,甚至每年的收入还不够贴补家用的部分贫困农户而言,他们认为即使有了政府的补贴勉强满足了他们搬迁的意愿,而在新的安置地重新“安家立业”需要支付比原居地更多的成本,对他们而言似乎“得不偿失”。

(三)培训资源供给与农户的就业技能需求不匹配。实地调研显示:首先,当地相关部门组织了部分针对农户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是这种培训机会一般的农户很难得到。加之,培训名额分配方面存在所谓“干部优先”、“干部亲属优先”等不良风气,普通农户在培训机会获取方面被严重边缘化;其次,参与过培训的农户中有人反映,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化,有时候不是自己想做或者能做的,和自己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出入,同时也不知道搬迁后到安置地是否能够用得上;最后,就是培训消息的时间相对滞后、培训时间安排和自己时间安排上存在冲突等,也使得很多农户无法及时并完整地参与全程培训。

(四)原居地财产处置和安置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系统再造缺乏事前规划。对涞源县相关村庄的调研了解到,目前对移民搬迁户而言,其主要家庭财产包括住房、土地等都在原居地;而在新的安置地虽然可以享受到诸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比原居地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但是基本没有属于农户自己的生产性资源和财产。所以,很多农户顾虑一旦举家搬迁,原居地的房屋和土地等如何处置?安置地的家庭生计如何去维持?因此,原居地财产处置和安置地农户可持续生计系统再造成为制约当地贫困农户搬迁的又一重要因素,而克服这一障碍,就必须对移民搬迁户在原居地的财产处置和安置地生计系统的再造提早进行规划设计和相应的咨询服务供给。

三、推进和完善贫困山区移民搬迁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移民搬迁的认知水平,增强自主性,遏制在搬迁事宜上“等、靠、要”的思想。强化宣传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让搬迁户能够全面了解移民搬迁的目的、流程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避免因为信息疏漏或者不知情而对搬迁工程推进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宣传教育还要让农民充分地了解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但这绝不意味着搬迁是政府的责任,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一些农户把自己不能完成搬迁的原因完全归咎于政府,把搬迁的经济负担都转嫁给政府,自己不积极主动的筹集资金,寻找办法,这种消极的心态是错误的,在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指出,通过强化宣传教育,让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中来。

第二,强化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程中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严格规范的资金监管机制。因为搬迁户绝大部分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户,因为家庭储备资金极为有限甚至根本没有,搬迁所需资金以及家庭生计再造的资金投入是他们不得不考量的问题,也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在移民搬迁过程中资金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是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尽量加大政府扶贫力度;其次,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实施点对点的精准扶贫;最后,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放宽贫困移民的贷款利息政策。

第三,加强对搬迁户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其再就业和家庭可持续生计系统再造提供支持。对于纳入移民搬迁计划的农户,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前设计和开设更多关于就业技能支持的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为进一步再就业提供良好基础。在新的安置地,鼓励和支持周边的原居民和有经验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甚至是“以点带面”的帮扶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新迁入居民的生计系统再造,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当地社群。

第四,以村为单位,妥善规划和解决搬迁户在原居地滞留财产的管理处置问题以及安置地相关财产权的获取问题,保障搬迁户能够“安居乐业”。中国农民,尤其是年长的农民都有一种乡土情结,顾家守业的思想,他们认为家是“根”,根不能丢,所以宅基地和耕地承包地问题是移民搬迁工作中必须解决和处置好的首要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激发创业者创业或志愿者进行原居地财产的承接,从而改变村民搬出后原房屋无人看管和耕地可能荒废的现状。当然更重要的是解决村民安置地的进入权的问题。必须要明确“初来乍到”的新迁入居民在新的安置地的房屋产权以及社区成员权资格,以保障其基本的房屋使用、土地租赁等权利的获取。

第五,做好对搬迁户的跟踪评估,最大可能地减少其返贫的机会。定期对搬迁户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他们搬迁后在安置地的生产、生活最新动态,如政府补贴落实情况、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子女受教育情况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户搬迁的后顾之忧和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困难。尽最大努力减小搬迁户返贫的可能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红彦,高春雨,王道龙等.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

精准扶贫论文范文第5篇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也反映了一个时展的特点并且与之相适应。关于社会学的论文题目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秀大学生社会学论文题目1.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3.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试论专业化.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5.“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

16.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穗.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9.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30.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述情障碍.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症结与解决: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59.大学生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的相关研究

60.常见校园犯罪的法律说明及其预防

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1.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制度现行做法

2.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制度的司法对策--以广州市的审判实践为样本

3.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解与完善--兼论《刑事诉讼法》第275条

4.我国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别制度引入

5.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调查的理念确立和机制构建

6.少年司法分立论

7.“打人命”: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特殊干预的一般意义

8.校园虐童行为模式与预防对策研究

9.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

10.自由的女性与女性的自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的主张及其影响

11.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综述

12.“封存”还是“消灭”?--评新刑诉法犯罪记录封存条款

13.“罪错未成年人新闻报道的权益保护与法律规制”研讨沙龙综述

14.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办案机制创新研究--以玄武区检察院“协作式”办案制度为视角

15.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16.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17.我国少年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18.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19.赦免制度:“宽恕”在国家心理中的体现

20.司法社工职业的独特性

21.论强制辩护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第267条为中心

22.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立法研究综述

23.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学思考

24.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

25.试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

26.从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学研究的未来课题

27.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28.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29.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思考

30.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适用的冲突与重构

31.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未成年人轻罪案件非刑罚化处理之构想--以刑事和解为视角

33.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之定位

34.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用与分析

35.论我国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之完善

36.宽严相济语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释疑及完善

37.可能性与空间考量: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自杀问题研究

39.论大学生犯罪是否从宽处罚及其完善

40.新时期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判与对策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家庭暴力问题解决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流动儿童城市适应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3、北京市社会工作事务所中社会工作者的激励状况研究

4、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研究

5、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影响

6、关于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工作融合的研究

7、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一种优势视角的分析

8、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服务研究

9、社会工作对自闭症家庭的干预研究

10、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偏差行为矫治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11、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研究

1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13、整合式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流动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研究

14、军休干部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研究

15、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运行模式研究

16、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研究

17、社会工作机构资源动员模式研究

18、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探讨

19、“三社联动”机制推动广州城市社区社会工作发展的研究

20、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现状分析

21、社会工作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满意度调查

22、新形势下沿海地区农村社会工作问题研究

23、伤残人群社会工作中的困惑思考

24、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前瞻思考

25、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模式研究

26、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探讨

27、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28、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发展路径探析

29、增权理论视角下面向“三失”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个案帮扶途径与方法研究

30、社会治理视角下新疆社会工作示范点的发展研究

31、制度信任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嵌入”公办福利机构问题研究

32、青少年厌学的社会工作个案介入研究

33、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与伦理抉择

34、从社会工作机构的成立看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发展

35、社会工作视角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研究

36、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和整合

37、社会工作方法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运用

38、资源依赖视角下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机制探析

39、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明确组织使命与发展道路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