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1篇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和各项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三农”发展的新趋势对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银行在统筹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突出地把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作为工作的关键切入点,努力增强金融支付服务体系对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渠道支撑”效应。同时,针对农村金融支付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现实矛盾和问题,也必须予以关注。为此,笔者结合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对现阶段农村金融支付环境的管理与建设工作作如下分析。

一、玉溪农村金融支付运行基本情况

玉溪市地处滇中(距省会昆明83.6公里),全市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辖1区8县(其中有3个地处山区民族自治县),全市总人口231.8万人,农业人口174.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27%。全市下辖7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截至2013年6月,辖区有市级银行业机构13家,县级银行机构52家,现有银行业务网点369个。其中:涉农银行机构网点282个,(县以下乡镇涉农机构网点173个)。全辖已经接入现代支付系统的银行机构59家,有184个网点已接入支付系统,其中:涉农银行机构有27家104个网点已接入支付系统,(县以下乡镇网点61个已接入支付系统)。全辖银行机构安装ATM共有603台,其中,涉农银行机构ATM安装315台(县以下乡镇涉农机构安装154台);全辖银行机构安装POS共有15766台,其中,涉农银行机构POS安装4528台(县以下乡镇涉农机构安装1959台)。2013年6月末,全辖涉农银行机构开立个人账户482.3万户,涉农银行机构网点覆盖75个乡镇(街道办),业务覆盖700个行政村,受惠社会群众206.46万人。

(一)对涉农金融机构支付系统管理与建设的基本评价

目前辖区银行业涉农金融机构在加强支付体系建设上,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延伸服务。2012年末,玉溪市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达184个,占全市金融机构网点总数49.32%,其中农村地区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达82个,占全市金融机构网点总数44.5%。县域现代化支付系统作用日益凸显——如通海县2010年以来新增6个金融机构网点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截止2012年,全县共有16个营业网点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其中农业银行5个乡镇网点全部直联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这为辖内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拓展支付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支撑。2013年,该县信用社计划7个乡镇一级网点全部加入支付系统,届时现代化支付系统将基本覆盖通海县县城以下农村地区,将为农村地区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农村地区资金流通开辟一条高速公路;二是积极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并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内控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对支付业务工作落实管理职责,其中:辖区农业银行系统由个人金融部负责,农村信用联社系统由会计信息部负责,认真履行好对本机构支付业务的推广和运行,并规范执行人民银行在支付管理方面的相关要求;三是积极参与人民银行组织的各种支付宣传工作和支付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如银行卡市场建设、非现金结算工具推广(特别是惠农支付服务点)建设,以及推进烤烟、甘蔗农产品收购电子结算工作等。但由于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所滞后,更多的是传统的柜面存贷款业务,尤其是在支付业务方面,基层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待提速,农村新型结算工具宣传推广工作、服务维护工作以及业务监督工作还需待加强。

(二)对农村地区推广新型支付手段和结算工具的基本评价

目前,辖区农村地区新型支付手段、工具以及金融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银行卡、ATM机、POS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特别是伴随着银行卡受理市场的不断拓展和延伸,银行卡业务承载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宽,银行卡业务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社会公众用卡意识大幅增强,从辖区运行看,以惠农卡(借记卡)和惠农服务POS机为载体的面向“三农”推出的创新产品,赋予惠农服务POS机具备小额取现、转账、查询、缴费、消费等功能,非常适合在农村大量推广。截至2013年6月30日,玉溪辖区共设立惠农服务点538个,从广度和深度上已基本覆盖全辖行政村,随着惠农服务点的纵深推进,逐步消除了农村金融服务盲点,农户“足不出村”就能支取小额现金,实现余额查询、刷卡缴费、办理转账等业务,深受百姓的欢迎,极大地方便了农村地区农民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为了把服务“三农”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升金融支付服务效率和质量,玉溪市从2010年开始启动推进农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工作,通过人民银行统筹协调,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烟草公司的支持配合下,辖区银行机构立足烤烟收购全局,突出金融支付体系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广烤烟收购电子支付结算工作。2012年全辖102个烤烟收购点全面实施了烟叶交售款电子结算工作,在全年度烤烟收购23亿元总额中,电子结算金额达22.57亿元(比上年增加19.51亿元,增长6.4倍),电子支付金额占全市烤烟兑付总额比例达98%,金融支付工作成效实现了政府、烟草公司、农村信用社及烟农“四满意”的良好效果。元江县探索推进甘蔗收购款电子结算取得明显成效,2011-2012榨季共向农户电子兑付甘蔗款1.48万笔,金额1.01亿元,自2008年以来,连续5年实现了全县甘蔗款兑付完全电子化。

(三)对县域金融支付服务工作与外部环境作用影响的基本评价

1.政府部门的作用影响。随着金融服务作用的日趋凸显,地方政府对支付环境建设的理解和支持亦愈显加强。2012年以来,玉溪全辖各县(区)在推进惠农支付业务建设、银行卡市场建设、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建设等活动中,地方政府均给予积极参与和支持。通过基层人民银行加强协调沟通,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人行牵头推动、银行和支付机构组织实施、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商户)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如2012年华宁县推广惠农支付服务业务中,当地县、乡政府针对金融支付环境建设给予了积极支持:一是政府出台促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配套支持政策。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以考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支付结算产品,合理配置资源。二是地方财税部门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增设营业网点,扩大覆盖范围。对金融机构在农村投放ATM、POS等设备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三是通讯运营商应对农村银行卡特约商户、惠农取款服务点、转账电话等支付机具布放给予调减通讯费用的优惠,以减轻运营机构和商户的成本压力,增强其积极性。

2.重点企业的作用影响。随着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金融支付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助推作用日趋凸显。当前,在农村地区依靠烤烟生产带动农民增收,是玉溪涉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格局。为此,烟草企业通过主动加强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合作共赢的良好效应。2012年峨山县在当地党委政府及烟草公司的支持配合下,立足全县烤烟收购全局,突出金融支付体系主渠道作用,大力推广烤烟收购电子支付结算工作。2012年全县8个乡镇,12个烟点收购站,全面启动烟叶交售款电子结算工作后。全县12个电子支付点对烤烟收购站共计直接办理电子支付14.64万笔,电子支付金额达2.49亿元,完成烟站收购兑付总额的比例达95.61%(2011年占比为77.3%)。其中,峨山县农村信用联社2012年烤烟收购现金投放仅为859万元。

3.农村地区的作用影响。为顺应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特别是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强农、惠农、服务三农”的政策过程中,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基本金融服务需求问题,已成为基层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玉溪市在推进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过程中,通过特定授权的POS机具,积极拓展农村支付建设的有效途径,将填补金融机构缺失的村委会的金融服务空白,使农村行动不便的老、妇、残等客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得到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随着惠农支付覆盖面的不断扩展,惠农点可广泛承担对持卡人兑付新农保、老党员补助、复退转军人补助、困难居民补助、农林牧渔补助、家电下乡补贴等业务,为实现银政合作、互动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惠农点还能满足农民在烤烟、蔬菜、花卉、甘蔗、养殖等农副产品收购非现金结算收入的基础上,解决基本金融(转账)支付服务需求。此外,通过惠农支付平台,基层人民银行还积极做好“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的宣传,以及银行卡知识宣传、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宣传、人民币反假宣传、反洗钱宣传和征信宣传等,较好地实现了惠农支付业务宣传带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

(四)对基层人民银行履行农村支付管理工作的基本评价

当前,辖区人民银行立足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履职管理,有效增强金融管理工作的能动性。一是围绕“一创两建”工作,大力推进并强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通过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业务网点建设,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接入现代支付系统;通过加强农村重点产业发展与金融支付建设的融合,不断提升金融支付服务效能;通过扩展银行卡在农村地区推广运用,进一步增强了现代支付工具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变革和影响。二是围绕推进“两管理、两综合、一保护”工作,有效落实对金融机构日常监测、非现场核查和推进现场检查工作,提升金融管理和服务成效。2012年,全辖认真落实加强对地方法人机构执行金融法规管理情况的综合评价,其中突出了规范金融支付运行的导向性。同时,针对辖内4家涉农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综合执法检查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基层人民银行监督管理职能;三是围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创新工作机制。2012年玉溪中支在红塔区、江川县、澄江县等三个区县先行试点,通过完善制度,理清流程,明确职责,积极创新,建立起了金融维权的工作架构,进一步拓展了基层人民银行的履职范围和手段,促进金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四是围绕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积极搭建支付建设新平台。2013年,全市新增3条县级刷卡无障碍示范街、新增设惠农服务点276个,有效扩展农村支付领域。江川县2013年针对农村居民“持折多、用卡少,用现多、转账少”状况,加大统筹管理,通过与地方财政、电力、烟草、社保、信用社等方面沟通协作,精心选址试点“多折归一卡”金融业务,着力搭建农村支付新平台,使之前最多拥有8本各种“折”归集到一张银行卡上,有效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

二、现阶段农村金融支付管理与建设工作存在问题的基本分析

(一)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农村支付业务面临的困难

在柜面业务方面:一是农村地区遇赶集日时,来办理金融业务的人员较多,柜面压力大,而其他时间人员又较少,业务办理忙闲不均,并且柜面业务中现金量大(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现钱为实”的观念,加之农村商业交易多数为现金结算),转账方式交易的极少;二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办理业务时需重复解释,办理一笔简单金融业务需占用较长时间,影响柜面服务效率,并且,对一些老弱病残者无法亲临柜面办理业务,银行工作人员针对一些不得由人办理业务往往难于操作;三是存在农村客户对密码保管不当,遗忘密码现象突出,在办理业务时常常忘记或者输错密码造成交易失败,给柜台带来较大工作压力;三是不少农村客户不会使用银行自助终端设备;四是由于新型农村支付业务在网络支持和资金清算方面还不够成熟,造成入账不及时、单边账等情况。

银行卡业务方面:一是农村地区持银行卡人员较少,用卡意识不高;三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更愿意使用看得见数字的存折,习惯使用存折(能直观看到账户发生额和余额),对普遍存在对银行卡不了解、不放心、不信任;四是由于使用银行卡较少,农村地区老百姓经常出现忘记银行卡密码情况,由于忘记银行卡密码后又不得不挂失,增加了持卡费用成本,进而更不愿意使用银行卡;五是由于农村大多数人员知识水平有限,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不能熟练掌握银行卡的使用方法,使用银行卡的过程中存在泄露账户密码和账户信息的风险隐患;六是农村地区用卡设施缺乏,可用机具、网点及新业务平台有限,没有配套设施的跟进,没有ATM的投放,没有POS等辅助机具(或者POS辅助机具数量极少),银行卡方便、快捷的功能在农村地区难于发挥积极作用。

在非现金工具运用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创新和推广支付服务产品的动力不足,并且,针对农村地区开展支付结算宣传的工作滞后,导致在广大农村、山区以及边远民族地区支付结算知识缺乏,对非现金支付工具认知度低。不少农村客户甚至不了解银行卡还具有转账、消费等功能;二是相关结算知识的宣传过于强调专业性,很难得到农村客户的认同和接受。并且其他非现金结算工具(除银行卡外)对使用者素质要求较高,使用比较复杂,难于在农村地区推广,更无法接受和使用各类票据结算;三是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以及使用银行卡产生的相关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办卡、用卡的积极性;四是用卡设施不足,相关维修和服务滞后,制约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使用。由于感到操作复杂,农村客户对新兴的支付工具往往不知道用、不会用、不敢用。五是结算收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相较低收入的农村客户为节省费用,往往选择使用无结算费用的现金,而舍弃更安全、快捷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金融机构履职工作方面:一是由于系统管理以及内控约束,各金融机构的一线业务机构,缺乏对部分业务系统的直接查询权,在数据、信息共享方面的及时性和便利性上存在不足;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经营策略、工作职责、内部管理以及政策执行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和不足,较大程度地影响着支付结算及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影响着人民银行推进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影响着金融支付建设对经济社会(特别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如针对现代支付系统延伸推进工作,玉溪辖区2013年6月末县以下(乡镇、街道办)农村金融机构接入现代支付系统网点为61个,占全市金融机构接入网点总数33%,比乡镇(街道办)以上金融机构接入网点比例低34个百分点,比乡镇(街道办)以上涉农机构接入网点比例低24个百分点;三是各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反馈信息的力度太弱,致使人民银行对一些与支付结算有关的领域的工作情况掌握不全。比如在银行卡品种和服务推广方面,各金融机构及少主动向人民银行报告;四是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支付渠道延伸、支付工具推广等方面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服务的问题,特别是在银行卡运行机具维护方面存在滞后性。

(二)基层人民银行履行金融支付管理职责存在的困难

现实履职局限性的问题:县支行支付结算管理这一职责的履行主要归属于基础业务股,但基础业务股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是组织开展会计核算和经理国库,大量人力和时间放在了日常业务经办上,重服务、轻管理的现象很突出;同时,支行基础业务部门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能力不足、岗位制约、工作主动性差等问题,由此制约着管理能力的提高。

日常手段方式问题:县支行近些年很少自行组织开展对辖内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管理检查,就算组织开展外部检查,也往往受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使检查的最终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在日常的非现场监管中,多局限于督促各机构按时报送相关报表材料,且报表材料的质量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析研判的质量和效果。

数据统计管理问题:从实际工作中来看,普遍存在对数据信息的收集效率低以及统计资料整合难的问题,而在真实性、有效性的核实上更是难上加难。比如非现金结算工具的统计、刷卡消费金额的统计、原材料收购数据统计等,不仅仅需要金融机构的配合,还需要企业、商户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才能如实地全面地将相关情况反映出来。在实际工作中,一是主要体现在企业和商户等不直接与人民银行打交道的群体上,其主要的顾虑往往与商业秘密、个人财富隐私,或与纳税等相关联;二是县支行目前获取信息数据的主要方式较为落后和被动,方式无非是靠各金融机构手工报送、靠上级行按期提供或咨询相关人员,导致各类数据零敲碎打,真实性有效性大打折扣,支行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辖区情况。

跨区域银行卡监管问题:当前,基层人民银行机构工作人员对于跨区域发行的银行卡管理上,特别是针对非本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地发卡银行在本县域大量发行银行卡,并且贷记卡信用额度通常高于本地银行发行的贷记卡,基层县支行往往连最基本的数据都掌握不了,监管更是无从谈起。

——基层工作人员素质问题:近些年,随着各种新的支付手段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不断推出,基层人民银行员工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操作实践等问题,目前在业务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方面难于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三)农村地区在支付环境运行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开展非现金结算、推广新型支付工具仍须努力。目前,国家惠农政策涉及部门较多,扶贫惠农的“项目池”多涉及新农保、新农合以及相关扶持政策——有老党员补助、复退转军人补助、困难居民补助、高龄补贴、农村低保,有林业、农业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等,往往各项资金出自各相关部门,形成一家农户拥有4、5本存折,造成柜台压力大,效率低。因此,要实现“多折合一卡”,在农村地区推广非现金工具运用仍须努力。

农村支付运行环境管理亟待加强。调查反映,在商贸流通相对活跃的部分县区,随着银行卡发行量逐年增大,利用银行卡套现行为、特别是针对银行卡盗取资金以及实施诈骗等情况屡有发生。而在农村地区,老百姓识别这些行为和手段的知识能力不足,警惕性也不够,一定程度加大了对农村支付环境管理的工作难度。

对惠农支付点的管理没有完全到位:一方面,金融机构在惠农支付服务点的退出管理工作未能有效落实。辖区少数县惠农服务点中,出现个别服务点连续三个月交易量为零或接近零的情况,此类情况本应受到收单机构的关注并实地查明原因。但在这个过程中,收单机构并未严格履行尽职管理,特别是针对惠农支付服务点长期连续无交易发生问题,未能开展核查、预警、提示以及并对其给予业务指导、直至实施推出管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回访机制的执行上远远不到位。从对部分商户的实地调查情况及对收单机构的询问结果来看,首先是收单机构未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频率回访;其次是收单机构即使有回访纪录,回访纪录也是流于形式(比如仅仅记载“正常”字样),无法核实收单机构人员是否真正回访过、是否发现了问题、是否帮助解决了问题;第三是收单机构上下级之间对回访发现的问题沟通反馈不到位,致使惠农服务点在技术、网络等方面的问题困难迟迟得不到解决;第四是未形成回访纪录或报告反馈人民银行。

银行卡联通性问题对业务运行的制约。据调查反映,惠农支付服务点发生农行卡转信用社卡的跨行转账时有出现单边账问题,给客户带来困难。并且转账手续费和缴费服务手续费银联返回速度慢,对POS商户的积极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且,由于惠农支付服务平台清算系统不够通畅稳定,有商户多次反映,在农行和信用社的卡之间办理转账交易经常失败,增加了商户、客户对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不信任感。此外,系统转运机构(如银联公司等)的后台维护、技术更新与系统升级,也存在较大的滞缓问题。

(四)银行机构业务管理对金融支付建设的影响问题

一是边远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偏少,网点分布不平衡。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支行和经营网点进行收缩和撤并,导致涉农金融机构网点数量锐减,网点在乡、镇分布不均,特别是对于行政村、自然村基本空白,对偏远地区支付服务点的管理比较困难;二是农村金融支付结算工具不足,支付结算工具偏少,支付手段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现金支付仍是农村最主要的支付手段。同时,农村支付结算安全防范薄弱。一些农民缺乏支付结算知识,对支付结算方式不了解,不知道支付安全防范,根本无法使用和接受各类票据结算,对现金支付结算安全性较低,假币的识别能力也较差,现金结算给农户造成的损失时有发生;三是涉农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存在服务履职以及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一方面,POS商户在使用过程中,因人为操作导致硬件损坏、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设备系统升级操作等情况时,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和民族地区,山高路远,加上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管理难度大,往往产生后期服务缺失问题;另一方面,对新型支付工具,特别是农村地区新型支付手段和工具(如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开通),农村地区评价高,但由于此项业务在起步阶段,银行机构面对惠农点面广分散的实际,普遍存在“重推广轻服务”的问题;四是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一般网点只配备了2~3名的一线临柜人员,接受过系统业务培训机会较少,操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用现代化支付工具效率低下。

三、工作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支付环境建设,是新形势、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建设的新需求,是金融支持和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农村金融支付服务工作,仅仅依靠人民银行从支付结算履职角度来牵头推进尚难取得预期实效,同时,仅仅由金融机构参与也不可能完全实现既定目标。因此,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推进金融支付环境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解决好政府主导的关系。推进农村支付工作关键在地方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关系服务广大群众的惠民工程,通过加强与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与汇报,真正达到重视支持、共同参与,形成由各级政府主导推动、人民银行牵头管理、涉农金融机构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并使之纳入基层政府机构效能考核,加强督导力度,增强执行效能;二是切实增强法规政策的执行效率。多年来,党和国家围绕支持“三农”发展问题明确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惠农便农、扶农强农的重要基础工作,需要夯实政策和法规基础,特别是应当明确界定农村地区支付运行各方的履职要求,以此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管理与建设工作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三是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建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努力增强在税收优惠、资金投入以及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扶持作用。对于在农村地区增设金融机构网点的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于在农村地区布放POS机和ATM机给予财政补贴,对于参与惠农支付业务的商户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对于农村地区使用银行卡的业务收费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支持金融机构支付网络与工具向农村地区延伸,拓展农村支付服务空间,增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功能。

(二)多措并举,扩大宣传

农村支付结算工具推广运用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宣传力度小,农村百姓对支付结算服务知之甚少。因此,一是要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机构参与的支付结算宣传活动长效机制,制定辖区整体宣传规划,加强辅导检查,确保宣传工作的落实。要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切实加强支付业务宣传,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工作,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不同的宣传产品,告知有哪些支付结算品种,哪些支付结算产品适合他们,与现金结算相比有哪些好处,如何使用等,要让老百姓用的安心、用的可靠。同时可以在营业网点设立咨询台或设立咨询电话,方便群众咨询,帮助他们了解和使用各种支付结算工具,使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工作长期化、制度化;二是要积极扩展农村地区金融支付业务的宣传途径。农村金融机构可联合政府部门以及乡、村管理部门,充分挖掘农村生产生活以及农业重点产业推进的各种有利资源和条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集贸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支付服务宣传,积极推介支付工具,提高农村群众对现代化支付结算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努力营造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使用的良好氛围。同时,金融机构网点还可通过在营业场所悬挂标语、张贴海报,在窗口向客户免费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支付结算知识;三是要加强统筹宣传管理,强化工作推进力度。一方面要重点从人民银行内部不断提高员工的政策和业务素质,加强培训工作力度,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宣传解释口径不统一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在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管理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或业务讲座以及把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管理工作纳入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准入设置、金融重点执法检查、金融机构综合评价、班子考核(或高管人员)考核等方面的重要管理内容;此外,针对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地区支付管理工作的宣传工作,还应重点关注其内部相关部门以及人员的履职效能,并督促要求各金融机构把每年的宣传和培训经费的5%用于开展农村地区支付管理宣传和培训工作,保证每年宣传工作的人员、费用和时间到位。四是要加强金融安全知识宣传,防范支付风险。特别是加强银行卡用卡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商户回访、送教上门、发放安全用卡宣传页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广大农民朋友宣传讲解个人客户信息数据如何保密、如何防范银行卡欺诈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其正确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增强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信心。

(三)创新服务,突出实效

围绕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创新农村支付服务工具,推动非现金支付的应用和普及,是提高金融支付服务水平的重要增长动力。一是要借助国家惠农政策,大力普及银行卡为主的支付工具,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衔接,努力实现“多折并一卡”,并通过银行卡业务运行,积极探索推进银行卡承载兑付新农合、新农保、老党员补助、复退转军人补助、困难居民补助、农林牧渔补助、家电下乡补贴等业务,以及农村地区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如烤烟、蔬菜、茶叶、橡胶、花卉、药材、蔗果、养殖等农副产品收购)推进非现金结算收入业务,逐步改变农村群众传统现金收支习惯,增强其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二是要合理引导商业银行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置,扩大网点覆盖面,避免农村网点过度收缩,促使涉农银行机构从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发挥好农村金融网点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要结合农村经济、区域、交通等实际情况,积极做好现代化支付系统向农村地区延伸,对现有县以下乡镇网点进行适当调整,尽可能平衡网点布置,扩大网点覆盖面,特别是要注重引导农村信用社立足为社区服务、为农村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使农村客户均能享受金融网点的支付清算服务;三是要结合农村特点,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针对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小企业地处偏远村镇、业务量不大的特点,积极稳妥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渠道,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网络通信设施,方便农户群众支付需求,拓展支付工具功能,达到便民实惠、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的支付需要;四是要巩固成果,积极推进惠农支付业务健康发展。推广惠农支付服务等新型支付工具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既要把推动银行卡发展作为拓展履职空间、提升惠农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又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服务农村支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农村地区稳步推广非现金结算工具上下功夫,以点带面方式,逐步提高边远山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惠农支付业务效率,最后实现惠农服务点在边远地区基本金融服务缺失村镇的全覆盖。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2篇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是银行业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广大农村地区普惠性和基础性金融服务还不充分,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承担起历史使命。银行业监管者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更大的决心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全面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力度,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是提升监管服务水平、落实“为民监管”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村和农民对金融服务期望越来越高。作为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农民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合理金融需求能否被有效满足,金融知识的获得能否更加便利,金融权益能否被维护好、实现好,去体会和评价银行监管的好坏,进而感受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因此,发挥好监管导向作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不仅是着眼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和监管水平,更是体现和落实好“为民监管”的必然要求,是银监会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是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银监会以促进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为核心,推动全国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全覆盖,累计解决1249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和708个乡镇的金融服务空白问题稳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组建村镇银行876家。截至2012年末,县域银行物理网点数量达到11.3万个,在40万个行政村设臵了助农取款服务点,小额取现转账电话覆盖30.4万个行政村,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下降,便利度明显提升。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在于增加物理网点数量,更应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和普及金融知识上。这是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银监会致力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近年来,银监会统筹各类涉农银行业机构的比较优势,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组织开展“三大工程”,支持各地开展“三权”抵(质)押试点等,探索了一批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以来,“三农”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已连续四年实现“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

把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银监会2007年正式在全国启动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迅速形成强大声势。2010年,团中央、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合力推进“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的指导意见》,将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与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有机结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地举办集中宣传咨询活动5万多场次,接受农民群众咨询近5000万人次,发放金融知识书籍、宣传材料、知识光盘6300余万件,全国创建“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服务站”2957家。

深化做好“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使之成为金融服务农村的一个长期工作品牌

近年来广大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发生重大变化,银监会有关部门深入调研,根据农村和农民最集中的知识需求,重点选取了基础金融知识、涉农贷款、支付结算、信用意识培养、理财、预防非法集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制作推出了7个金融知识宣传专题片,以简明生动的形式回应当前农村金融普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国县域以下的10万多个银行业基层网点逐步推开进行滚动播放,为在农村普及金融知识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专题宣传片在基层网点的全覆盖,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同时,积极争取基层党政的支持,把这些金融知识宣传片推广到农村社区服务站和中小学播放,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3篇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齐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三农”信贷支持的重要手段,也是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抢占发展先机的有效途径,对于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金融机构要提高认识,完善机制,开拓创新,坚持务实求效、因地制宜、协同配合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努力开发和推广各种适合“三农”信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探索为“三农”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新型金融服务。

各金融机构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农业发展银行要在巩固发展传统政策性业务的基础之上,立足实际,加大对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农业银行要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原则,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切实加大支农投入,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村合作银行要利用“点多面广”优势,坚持“小额、流动、分散”原则,努力满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现代农业和农村消费等资金需求,不断创新符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邮政储蓄银行、温州银行等要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通过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拓宽支农领域,满足不同层次资金需求。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利用规模、技术、人才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

二、开拓思路,积极进取,着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结合“三农”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要深入研究各类农村群体的资金需求特点,根据生产、创业或消费等各种资金用途,有针对性地开发、创新产品,扩大支农覆盖面,提高贷款满足率。

(一)着力开发适合“三农”产品,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创业贷款,不断扩大覆盖面;鼓励开发适应“三农”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特点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发放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和大学生“村官”创业等创新贷款,不断满足“三农”有效需求;积极发展基于农村经济组织的各种贷款模式。探索开展“订单农业+信贷”方式支持广大农户有序开展种养殖业生产。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市场和农户加强合作,积极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信贷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风险分散优势和辐射拉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针对各类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需求特点,积极提供多元化便利融资;着力研究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需求。

(二)进一步拓展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实现贷款担保方式创新

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进一步拓展涉农贷款的抵质押物范围,制定完善相关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建立健全抵、质押财产的评估、管理和处置机制;积极发展应收账款、特许经营权、仓单、存单等各种权利的质押贷款和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贷款;加快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制度建设,扎实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在试点基础之上有效推进农房抵押贷款工作;研究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

(三)积极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改进金融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内部信贷管理制度,加强信贷队伍建设,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大力发展涉农中间业务,提高代收代付、资金汇兑等结算类中间业务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积极开展金融咨询、保险、个人理财等多种服务类中间业务;努力做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配套服务工作,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便利;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4篇

基于政策的支持以及向好的市场前景、巨大的发展潜力,农村市场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一片极具发展潜力的新蓝海。

一、农村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性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金融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传统金融解决缓慢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恰好以其“快速”的特点予以弥补。因此农村市场对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大的需求性。

(一)传统金融金融机构在农村成本高、覆盖率低,需要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在农村,金融机构设置的网点大都在县级地区。农民存钱、取钱、汇款,还要专程跑到县城,十分不便。而互联网金融天生具备普惠属性和跨越地理鸿沟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金融下乡将极大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高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农村存在三难现象:借款贷款难、买好东西难、赚钱难,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改变这一现状

多年以来,农村都有相当一部分涉农贷款需求未被满足,关键原因在于大部分农户信息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的缺失。同时,农户也缺乏传统金融机构放贷所必需的可抵押资产,导致银行很难把钱放心借给农民。但农民在农业生产、添置房产、婚丧嫁娶时,又有借款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信贷模式以及P2P贷款模式可以帮助农民缓解贷款难这一困境。

农村不缺资源、项目,也不缺市场,但是缺乏供、需的有效衔接,因而出现了买难、卖难的现象。物联网、电商平台、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及销售成本,拓宽销售渠道,解决市场供、需信息的不对称。

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电商交易额达1800亿元。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支付支撑。只有具备成熟、稳定、安全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才能在农村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从而真正解决农村买难、卖难的困境。

(三)在农村,依旧是以农信社为主体垄断性的竞争局面,需要借助互联网金融打破此格局

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竞争仍不充分,以农信社为主体垄断性的竞争局面并没有被打破。此外,服务空白也非常突出,很多中低收入者、贫困群体还未能平等享用到金融服务。如今,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机构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大互联网金融巨头切入农村市场后,必将带来农村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从而打破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垄断性竞争局面,提升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水平。

二、在农村市场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有利条件

(一)新时代的农民思想新潮,乐于接受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事物

新一代的农民大多为80后,接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思想新潮,乐于尝试、接触新兴事物,对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蚂蚁金服日前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用户就超过2000万,并因此增收7亿元。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已经具备了广大而良好的客户基础。

(二)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宽带下乡”、“信息下乡”、“三网融合”等工程加速了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

随着技术的进步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步健全,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逐步提高。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扎根,对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普惠程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又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普惠金融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前期影响。

(三)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日益互联网化,农村网民众多,益于互联网金融的推进

如今,网络已成为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大潮正加速渗透进传统的农业生产、营销、服务、金融和生活领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仅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

总之,农民的生产、生活与互联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互联网的使用也越来越娴熟。而互联网金融恰恰要依托于民众对互联网的熟悉和使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化奠定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软件”基础,无疑极大的有益于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推进。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的发展,是“三农”问题解决的有力辅助力量。但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农村开展金融发展需要获得多方面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充分掌握农村金融发展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能力范围、服务产品等各方面都比城镇金融机构水平要低一些。但是农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影响着“三农”问题的改善情况。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融资能力差,金融技术水平滞后,金融机构员工整体综合素养缺乏,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受阻。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优势

农村金融机构散步范围广,数量庞大,与农民产生紧密的生活联系。金融机构分布广泛可以有效地覆盖目前大部分农民实际需求,农民可以不需要耗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就可以就近到附近的营业点办理金融业务。由于在地缘上的接近性,农民会自然地与居住地附近的金融机构产生亲密感,在农村基层建立起较高的品牌效应,深得农民群体信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金融机构开设网络银行,金融服务更为便捷,办理业务的流程更为顺畅,提升了农民对金融机构的满意度。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会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业务办理更为灵活多样,符合农民多样性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在规模上处于较小的状态,主要是单个机构服务的人群数量较少,小机构可以降低机构覆盖率的成本,同时提升机构工作的灵活性,有效地解决基层农村的“三农”问题,国家在此方面也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力度。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负要求相对较低,这样可以有效地促使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基层,优化服务水平。在利率上有一定程度的浮动空间,有助于金融机构自由行的定价处理,不必受政府的绝对性控制。在贷款的发放审批与流程处理上也有自己的自,从而提供农民更多的便捷性,提升机构本身的市场竞争力,让经营服务更为灵活与人性化。其三,服务对象数量大,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农民群体在我国范围内占据了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实质上是占有较大比例范围的,数量众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劣势

当下农村金融发展有众多的优势特点,但是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农村基层,其网络环境相对不发达,基础建设成本高,特别是农村居住分散,不如城市人口集中化居住带来的基础建设成本低的状况。单位面积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用空间小,因此,在投入建设上缺乏足够的动力。在基层农村开展互联网金融由此也会受到局限,无法有效连接更大的网络空间,信息数据收集整理也相对较难。甚至有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依赖传统支付与结算手段,对于网络化技术的运用较少。其次,客户受教育程度低,对于互联网知识与运用能力相对较弱。即便懂得操作也容易出现操作失误或者上当受骗的情况。对于互联网业务的运用在心理上存在排斥与恐惧感,更多的信赖传统方式。其三,农村金融工具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性的改良。城镇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便捷的金融业务办理服务,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金融业务。在农村更多地处于传统模式状态,需要操作更多烦琐复杂的程序,从而来提供业务保障,这样会导致时间耗损严重,客户自身的体验感受较差。虽然会进行创新工具的提供,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比例较少,不被认可,仍旧停留在传统服务产品中。其四,由于农村地处偏远,对于高水平人才而言更多的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因此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人才缺乏,整体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对于金融分析能力与金融知识知晓度高的人才较为缺乏,同时也没有合宜的人才储备管理,无法有效地吸引专业人才,整个人才激励制度也缺乏实质有效性,年轻的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

二、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路径

(一)推动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网络化发展

“互联网+”的市场发展氛围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的结合互联网优势来优化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更为便捷、丰富的金融服务。要深入到基层实施后金融机构互联化经营的理念,开放思想,做好工作人员的意识转变与基层农民群体的观念教育,做好互联网思维的宣传,让基层农村对于互联网化发展有充分的认知。通过互联网化的经营方式来有效的挖掘农村金融市场,促使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改良与变革,促使创新发展。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借鉴国内外经营的优秀经验,依据实际情况做合理化的选用与改良。充分的了解所服务的客户对象,了解其实质的服务需求与服务操作特性,要做好客户情况的探求来个性化定制属于目标客户的互联网经营模式。要充分分析当下互联网化经营发展的背景,及时的调控基层农村金融发展规划,掌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来辅助业务运营开展,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做客户“画像”,了解客户基本行为特点,从而挖掘客户的潜在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对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做好客户分类服务发展。

(二)优化智能服务与服务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可以有效地推进服务的智能化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也应该顺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不断地吸收互联网金融的灵活便捷,改变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模式单一与呆板的运作状况,提升服务质量。要让基层服务人员有充分的服务意识,做好员工培训管理,保证专业的服务知识储备与服务态度;其次,需要做机构服务系统做优化升级,提升系统操作的智能化水准,从而有效的优化服务效率与品质,让客户体验感受升级;其三,需注重智能系统平台的开发与搭建,有效地与其他互联网平台合作,提供民众便民服务,同时开发出客户多样化需求,让金融机构与其他机构能够达到资源共享,为客户量身定制多样化的服务产品,甚至可以开发专业的APP软件,让智能客户端服务与金融机构日常业务得到融合,让客户通过互联网业务来优化整体服务感受。

(三)优化金融产品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农民群体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需要优化金融产品,从而有效的提升金融机构实力。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市场形势,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开展金融机构网络业务功能,提供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功能,从而有效地让客户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从传统相对封闭性、陈旧性的服务功能中发展出更为开发多功能的服务,让金融产品丰富化、人性化、先进化,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满意度。注重现代智能设备的利用价值,尤其是智能手机与电脑的运用,开通金融机构自身的微信平台与网络银行功能,有效的让客户做好网络自助银行业务办理工作,提供转账汇款、业务查询、信息提醒等多种金融业务功能,优化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供给客户更多的便捷性。要开展金融电商平台,利用客户资源,将客户资源能够转化为银行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其他电商平台合作,做好信息数据的利用,拓展出新的银行营销平台,同时也可以从中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

(四)注重金融系统平台的开发利用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有效地做好客户数据信息的整合汇总与分析,从中结合银行自身情况做好资源转化利用。促进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整合运用,优化服务功能。做好客户数据分析,依据客户情况做好对应服务产品的推送。充分注重大数据、云计算能技术的运用,优化整体机构运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减少传统人工操作的低效率与低质量问题,避免基层人才缺乏导致的金融业务开展困难。可以有效地通过智能技术来辅助基层金融产品的客户开发工作,减少基层人力资源消耗。基层工作人员只需要懂得基本的系统操作运用能力,其他的分析匹配能力可以交由远程控制或者智能化处理,有效地提升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的统一性。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需要在原有基础上更大程度地跟上互联网发展步伐,在服务老一批客户的同时,需要更多地考虑新客户的实际需求,丰富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从而有效的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为机构发展提供动力。

作者:赵海城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

参考文献:

[1]阙方平.“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J].银行家,2015(12):37-40.

[2]俞胜法,陈嘉轶.普惠金融时代农村金融的探索与思考[J].清华金融评论,2015(1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