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算合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自然 19000元
2、大理石:门槛、飘窗、卫生间台盆
金线米黄、中国黑等 5550元
3、地板: 房间、起居室 16154元
4、坐便器:
箭牌 7610元
5、龙头:淋浴房、台盆、水漕、洗衣机
8105元
6、拖把头(2个)及落水
克莱顿 1320元
7、地漏、铜角阀:
天莎 1739元
8、板材、线条:
绿峰、柳桉等 12900元
9、吊顶材料:
佳乐彩 3898元
10、门类:房门、移门
德乐移门 8989元
金斧柳桉工艺门、橱板门等 4158元
11、家具五金:合页、吊轮、吊轨、门吸等
品良、apk、信凯、安派克 727元
12、油漆涂料:
立邦、鸽牌 7211元
油漆辅料 1939元
13、能率热水器 2200元
14、开心脱排+煤气灶 2240元
15、奥普浴霸(2个) 1020元
16、水管
尊雅ppr热熔管 2640元
17、熊猫电线 3800元
18、象牌水泥 2475元
19、其他辅料:
黄沙、钉子、胶水、麻花钻等 3700元
水暖五金等 1114元
电工辅料 2400元|
以上材料合计: 71138元(左右)|
20、人工费 13000元
21、设计费、管理费、税金等: 4000元(左右)|
以上全包装修费用合计: 88138元(左右)
此外自购部分(估价):
1、整体橱柜
米兰(吉林森工露水河板、纯亚克力台面)17000元
2、全套柏木家具:12XX元
3、开关插座
朗能或西蒙50 2300元
4、防盗门
步阳防盗门 1188元
5、天普太阳能热水器
tp1800/20—24 4500元
6、封阳台(2个)、半封露台 7200元
7、雨蓬 1200元
8、台盆、台盆柜、龙头等 3000元
9、主卧衣柜、床、床头柜 3000元
10、沙发 3200元
11、灯具 2500元
12、窗帘 3000元
13、液晶电视 11000元
14、空调机 4000元
【关键词】:工程;合同索赔;合同外索赔;费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土木工程建设项目自身多样性,固定性,复杂性,合同工期长,工程易受地质,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的特点。造成了建设工程比一般的工业产品更多的经济合同条件的变化,也就因此产生了更多的索赔现象。在实际工程索赔活动中,工程索赔既有承包人向发包人的索赔,也有发包人向承包人的索赔,索赔活动是双向的,既有合同内的索赔,也有合同外的索赔。本文阐述了索赔的主要内容,索赔的依据,索赔的方法和手段,索赔费用问题及对策,以使工程索赔能顺利成功。促进建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工程合同索赔的内容和意义
工程合同索赔是在工程承包合同履行当中,当事人一方由于对方未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出现了应当由对方承担的风险而遭受损失时,向另一方提出赔偿要求的行为。合同外索赔则是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并未将客观因素考虑在内而对工程造成了影响。索赔是一种正规的法律手段,它是当事人之双方间一项正常的而且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的行为。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索赔与合同管理有着重要的联系,执行合同的过程就会遇到索赔问题。日常的合同是索赔的依据,从项目开工时,合同人员必须将每天实施合同的具体情况与原合同对比,如果出现索赔事件,应当商讨是否提出索赔。同时,索赔关系到合同双方的利益,它是一种风险费用的转移。施工方为了使自己的损失得到合理的赔偿,降低工程报价中的风险费,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就会全力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实现不违背合同的目的。同样,建设方通过索赔,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索赔属于一种经济补偿行为,而不是惩罚,索赔双方的行为并不一定在法律上有关系。索赔的原因可能是当事人违约,也可能是不可抗力事件引起的,例如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也有可能是合同缺陷、合同变更、工程师指令或第三方原因等。所以索赔一般的解决方式是协商,如果协商不一致可以通过仲裁解决。
二、合同索赔和合同外索赔
1、因合同引起的索赔
合同当事人违约造成索赔。表现为当事人没有依照合同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承包人的违约主要有工程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期限内完成施工,或者因为施工不当给发包人造成其他损失等,这时承包人应当赔偿发包人的损失,支付违约金并采取补救措施,继续履行承包人在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而对于发包人的违约主要有:承诺给承包人的施工条件并未做到、没有按照合同在规定的日期,支付相应金额的工程预付款、发包人没有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发包人没有理由拒绝支付工程竣工结算价款或发包人不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故意隐瞒工程实情、工程师未能及时发出指令、图纸等等,给承包人带来经济损失的,都视为发包人违约。发包人不仅要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顺延工期,还要继续履行在合同中属于发包人的相应义务。当合同内容不清楚,合同中的错误或者遗漏,工程师应当及时解释,如果解释造成工期拖长活着成本增加,则发包人承担并给予一定的补偿;当合同额增减超过15%,以及合同中没有充分考虑货币及汇率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变化、等给工程带来影响的也需要索赔。有时承、发包双方都没有违约,索赔现象依旧会发生,这是由合同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变更的索赔涉及到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承包方等各方的利益,特别是对业主方和承包方影响更大。在建筑合同长期的履行过程中,合同变更时有发生,合同变更导致的索赔也是正常的合同履行过程,是公平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2合同外索赔
不可抗力是指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并且不能克服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海啸,洪灾,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是指施工中遇到的实际条件比招标文件中所写的更为恶劣,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增加了施工难度,导致施工单位投入更多资金来完成此项工程。这些风险对于有经验的承包人通常也是不能合理遇见的,这一索赔通常需要协商解决。
三、我国工程索赔中的问题
1、合同履行中双方的失责
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在工程建设中业主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建设工程验收合格后,发包人依旧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更有甚者部分业主,在工程投入使用多年,仍以各种理由拒付工程款,形成建设市场严重拖欠工程款的顽疾。目前建筑市场运行尚不规范,承包商不按期依法施工,延期开工,影响了建筑市场良好环境。
2、合同索赔程序复杂
建筑业是一个经常有索赔的行业,索赔是合同和法律赋予受损失者的权利,对于承包商来讲是一种保护自己、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增加利润的手段。而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平等合同条件等问题,给索赔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再加上承包商自我保护意识差、索赔意识不强,导致合同索赔难以进行,利益受损者往往是承包商。
3、部分合同不公平、不规范
国家工商局和建设部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用来全面体现双方的权利、责任和风险。但仍有个别业主和承包商不能完全按照合同示范文本签订合同,采用一些不严谨的、不规范的文本进行签约。同时合同内容大多是对承包商的,针对业主的条约比较少,略失公平,导致索赔中争议较多。
四、减少工程索赔的对策
1、加强建设方和施工方的合同意识。把索赔意识贯穿于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对于发包人来说应及时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预防争议的出现。而作为承包商在投标的过程中时刻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要为了中标而忽视了隐藏在合同中的风险。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熟悉合同条款,时刻拥有索赔意识,在合同谈判时要求增加相应的条款。
2、建立合同管理机构,使合同管理更加专业化。合同管理机构能够直接了解合同的履行情况,合同信息大部分来源于此。因此在机构中设立如合同管理工程师等专职合同管理人员,具体定位于各个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过程及规章制度等,认真记录合同的执行情况,建立合同档案,以便日后的索赔提供依据,合同管理存在于施工的整个过程。
3、做好索赔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要关注现场动态、仔细研究合同条款,积极找寻索赔依据、计算出索赔费用,及时提出索赔。同时,要做好索赔管理工作,应注重索赔的技巧和策略,把握施工索赔的核心,在索赔有效期内进行合理索赔。
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索赔是建筑市场正规化的必要举措,它可以有效地规范合同双方的各自行为。因此,作为工程管理人员都应建立起索赔意识,要重视索赔、懂得索赔、善于索赔把索赔工作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妥善解决索赔中的费用问题,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促进建筑市场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二娟,苏宏亮.浅析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索赔管理.《科技与生活》2010年9期.
关键词:建造合同法 项目成本预算 问题 措施
2011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统一管理。在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下,建立股份公司和非上市企业两个会计集中核算平台,两个集中核算平台之间以及集中核算平台与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内部交易系统进行充分的链接,实现股份公司与非上市企业会计信息的集中管理,自动生成集团公司各层次财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金、预算、收益、投资的统一管理。本文以中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劳务中的物探版块单位为例,在采用建造合同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的一些看法,为如何做好建造合同下物探项目成本预算提出一些建议。
一、建造合同法下物探项目成本预算的重要性
物探即地球物理勘探,指为了识别勘探区域或探明油气储量而进行的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及其相关活动。主要包括非地震物化探,地震,地震测井等。
物探项目建造合同法核算要求各物探项目按完工百分比法进行收入成本确认,即根据完成的工作量占合同总工作量的进度进行收入的确认,成本则按总预算成本的比例进行确认,待项目完工结算后结清。物探项目成本由材料费、燃料、动力、直接职工薪酬、折旧及摊销、其他直接支出、间接费用等购成。
根据建造合同法,合同收入应与为达到完工进度而发生的项目预算总成本相配比,以反映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和利润。因此,在合同单价确定的情况下,对应确认的成本以预算总成本为基础,这将使得项目预算总成本尤其重要,特别是存在跨年度项目时,对利润影响很大。
二、物探项目成本预算的实施模式
(一)物探项目成本预算编制
物探项目成本预算的编制,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中心的全成本费用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将成本预算指标层层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各项目。通过以现金流转为起点的项目预算模式,可以有效地对项目的现金用到何处去,如何调控在某一时段资金量的支出,并对未来何时需要资金有全面的了解,能够控制现金支出的合理程度,避免不合理的现金支出。
预算编制的数据准确可靠是在今后预算运行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的重要依据,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按照以收定支、考虑不可预计费用原则在各部门之间统筹安排,既要砍掉预算中的水分,又要考虑到可能被忽略或少计的费用。各部门提供预算编制的基础资料,分解具体明细到各个过程,对材料费、分包工程、排列费等金额比较大或比较重要的预算目标必须列出具体项目、资金分解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今后的预算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逐步提升预算的准确性和对费用控制的指导性。
(二)物探项目成本预算的执行及调控
预算执行环节主要应做好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完整的记录,有效进行有关预算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每月月末在产生财务会计报表的同时,做好预算的计划数与实际发生数的对照表,对于出入较大的项目,要分析原因。这极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并为下一步是否进行调控提供依据。为此,对实际与预算
之间的差异率设定一个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的,就要求责任单位写出书面报告,分析差异原因。
预算调控是指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协调以及日常控制职能,是预算协调、预算调整、预算监控等职能的总称。一是预算管理与内控制度的结合,完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将所有部门挂钩指标挂靠到主管及分管领导控制和审批,挂钩指标以外的费用按内控权限指引由授权的负责人审批。二是将预算控制与会计集中核算充分结合,按月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预警、预报管理,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月度分析,及时通报预算执行情况,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负责人。
(三)物探项目成本预算的考评
推行“量化目标、强化责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为原则的全面预算考核与奖惩办法,对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所存在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并按月公布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算考评。一是通过分析评价,掌握预算的运行状况、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一切,并借以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供思路。二是提供分析评价,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兑现奖惩,而且为下一轮预算管理确定预算目标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资金预算管理水平。
三、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探项目总预算成本的确定存在一定难度
一般而言,项目成本是根据物探工作量大小、施工区域地质地理条件、当时当地的物价水平进行预测,相对比较容易确定且准确度较高,但是管理费用和协调费用在预算中难以把握。工程的施工进度会根据施工自然难度、当地的协调工作难易而不可预知,而管理费用则与工期密切相关,协调费用与当地工作难易也密不可分,费用预算与实际发生存在较大偏差。
(二)成本发生和完工进度不匹配
物探项目前期启动费较大,人员、设备动迁,前期测量炮点等需提前进行,达到开工条件并通过甲方验收后才能正常进行施工,此部分成本无法与完工进度相匹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目前施工区域由原沙漠、山地、平原等无人区逐渐向城区逼近,工农关系紧张,青苗、施工赔偿费越来越大,各种打井、排列费用等很难与完工进度相匹配。
四、改善项目成本预算管理薄弱环节的措施
(一)针对核心指标,实施事中控制
项目开始,将预算指标值横向、纵向分解录入全面预算管理报表,作为预算执行和控制的依据。预算管理报表与会计核算系统相衔接,日常收支业务发生,即在预算管理报表相应时间进度及归口部门处进行记录和反映。
采用按月对比预算值与实时入账数方法。如果出现本期成本费用入账数超出进度预算值,或者本期二、三维工作量、打井数等重要技术指标未完成进度预算值,财务部门、生产部门等在预算管理报表相应指标处标示预警信号,并将预警信号反馈到相对应的责任主体,及时给予业务干预,以达到月度预算指标。
(二)以利润预算为基础,调整编制资金预算
编制月、周项目资金预算,以项目预期利润为基础,确定预算期间的现金支出。重点以月度、项目利润预算为基础,按照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原则,加减资本性预算、非现金支出经济业务等,相应调整编制周、月资金支出预算,使用利润预算和资金预算之间形成勾稽关系,有效解决项目预算管理时不同岗位编制和管理的利润预算和资金预算互不相关问题。
(三)定量分析预算差异,查找预算差异产生原因
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不仅是将预算值与执行情况进行简单的比例计算、绝对值比较,而且要对预算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预算差异产生的直接原因,准确把握存在问题的要害,明确责任主体,以便下月预算及时纠正,形成良性循环。
预算分析坚持先单项指标后综合指标的原则。在召开预算分析会议前,各职能部门及责任单位负责对考核指标和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专项分析,财务部门负责对预算的总体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撰写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对预算偏差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预算进行修订、补充,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的建议,监督控制预算的执行,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
(四)建立相应的项目预算考核办法
考核和奖惩是项目预算目标得以全面实现的的有效保障。在依据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办法、流程编制出项目的预算方案后,加大力度实施制定的预算方案并依据方案中规定的奖惩办法对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把项目预算完成情况纳入经济责任考核细则,项目结束后进行考核兑现。预算指标考核与月奖、年度效益兑现奖考核挂钩,量化考核,确定奖励、惩罚细节,并根据各施工地区、施工参数的不同,及时修订,提高预算考核制度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会计手册.
[2]李方伟.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J].中国石化财务,2009(11)
[3]王红梅,陈少春.对我国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7(36)
【关键词】 作业预算; 业绩合同; 补偿契约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各组织成员间的目标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不是通过强制,而是依靠企业组织成员在自愿的基础上所订立的各种形式的契约,其中,业绩合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部契约。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业绩合同不仅仅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合约,还应该扩展到经营者与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之间。在委托理论下,作业预算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协调的重要机制,是企业内部契约机制。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是建立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有力保障,并使激励机制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考评之上;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不仅是业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实施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保障,并大大地提高业绩合同管理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一、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功能设计
委托人与人签订的业绩合同是在委托人和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制衡机制,是契约的重要表现形式。委托人必须设计出一个人能够接受的业绩合同,使人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委托人的效用最大化。而企业签订业绩合同就是要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补偿机制,设计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把报酬同企业业绩挂钩,并且将人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使人的行为尽可能地与公司利益相一致。
委托人与人签订契约以后,契约的管理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在运作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和非人的因素。由于签订契约的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人的有限理性等,特别是企业内部契约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可行的契约安排对当前及未来可能不适用,这时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契约安排实施而不进行改造,就很可能导致企业治理失效。预算管理因具有控制性、激励性、评价性、战略性等特征,它是一种实现企业外部契约的内部保障机制,可以较好地协调各级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管理过程中,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行为管理,而作业预算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技术管理。在作业预算法下,它通过战略目标的细化,将预算目标分解到“作业”层次,进行作业分析和作业改进,从流程再造的角度优化整个作业组合。这样,设计出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不仅仅使企业的预算目标得到层层分解和控制,还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引导人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可以减少合同中的成本和博弈成本,并对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管理:层次性
基于作业预算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管理过程,它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并转换成各级预算单位甚至个人的关键业绩指标,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制定业绩合同时,作业预算工作组织应首先根据预算总目标确定各作业中心的主要考核范围及业务和职能的关键业绩指标,并按战略目标对不同的关键业绩指标设定权重,根据过去的业绩情况确定每个关键业绩指标的新目标,从而形成各个作业中心的年度业绩合同。在管理过程中,业绩合同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作业中心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和业绩管理体系。这样,可以将预算目标转换成各级预算责任单位,甚至个人的关键业绩指标,以加强经营层、预算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并将公司利益与各预算责任单位、个人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他们的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相一致,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依据:业绩合同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目标、利益的不一致,并且由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问题。在多层次的关系情况下,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人的行动不能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这使得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以,委托人必须事先设计一种激励约束机制,采用奖励和惩罚并用的措施,诱导出真实信息、刺激出适当行为,诱使人通过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使二者的行为目标最大程度地趋于一致,即实现所谓的“激励相容性”,以此减少委托成本和提高公司业绩。
从激励约束机制来说,业绩合同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激励集体业绩,明确公司中每个部门如何创造价值;实现公司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公司内部管理透明度,对业绩进行监督和及时反馈。二是明确个人责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评估方法,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各部门领导对公司的贡献;将个人对业绩负责的做法制度化,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管理者改变行为,使他们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所以,在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激励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努力水平难以观测,企业一般借助人的贡献来推测其努力程度。对人的贡献用的度量标准原来一般采用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但以财务指标来认定人的努力程度,会使人承担过多的风险,这种风险是有成本的。如果不根据业绩来确定贡献的话,由于努力需要付出代价,人不可避免地会选择偷懒行为。因此,对人进行激励约束需要设计有效的业绩合同。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规定了衡量人努力程度的业绩标准,业绩标准既有财务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还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体系,这样就可以将人的报酬与其所做的努力联系起来,并对人的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事后评价。业绩合同已明确了企业战略、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使反映企业目标和战略业绩的指标成为每个部门和员工能够理解的共同信息,能对其行为产生事前的诱导作用。
四、业绩合同的主要形式:补偿契约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业绩合同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对“内部人”加以激励、监督和约束,也可以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但在操作过程中,业绩合同的设计既要考虑激励与约束机制,又要注重业绩合同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不仅是业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实施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保障,能把人的努力结果与他们能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
(一)设计补偿契约的必要性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最优业绩合同,而业绩合同的设计既要考虑激励与约束机制,又要注重业绩合同的可行性。补偿契约不仅是业绩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企业实施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保障。在很多组织背景下,下级比上级对影响业绩的因素拥有更精确的信息,同时,上下级之间对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所拥有的信息也不同。西方许多研究人员已认定,以完成预算为基础而订立的补偿契约是最优的,委托人与人以完成预算(即受托目标)为基础而订立补偿契约,把预算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的程度作为评价人业绩的标准,以此来支付人的报酬。作业预算作为提供信息沟通的制度和真实导向型的预算模式,对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作业预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委托人如何引导人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并从中获益,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能对经营者报酬的构成作出约定,激励经营者去选择和实施可增加股东财富的活动,从而控制“道德风险”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补偿契约作为对经营者的一种激励手段,它与经营者的努力程度联系在一起,能产生强大的激励效应,促进公司业绩的提升;从人的角度来看,人越是能有效地履行合同,就越能得到更高的报酬,这样做有助于委托人对人行为的控制、协调和监督。
(二)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设计要求
委托人必须设计一个契约来对人员报酬的构成作出约定,从而控制人员的道德风险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补偿契约也因此成为控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补偿契约的设计,关键是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把人的努力结果与他们能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一项有效的报酬契约不仅应具有充分的数额,而且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在契约的设计中,应让人承担一部分结果不确定的风险,并从这种风险承担中获得相应的补偿,实现经理报酬收入与其承担的风险相匹配,从而使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地运行。所以,委托人必须设计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报酬契约,使双方效用达到最大化。具体的要求如下:
1.保证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对应。委托人订立管理补偿契约实质上是赋予经营者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经营者在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的激励下,会提高企业效率、扩大生产,并获得更多的剩余,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但剩余索取权是相对合同收益权而言。由于契约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在设计补偿契约时还要充分考虑契约中没有特别归属的剩余控制权。
2.要充分考虑激励机制的运用。管理补偿契约设计,关键是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把经营者努力的结果与他们能获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以便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而努力工作。问题不能通过完备的契约来解决,激励约束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委托人必须事先设计一种能够体现短期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采用奖励和惩罚并用的措施,诱导出真实信息、刺激出适当行为,诱使人通过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3.以财务业绩指标和非财务业绩指标作为补偿契约的业绩指标。由于委托人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人的努力程度对于委托人来说是不可观察的,委托人能够观察到的仅仅是企业的产出,所以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方经营业绩的主要手段。而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反映企业人员的业绩,那么设计补偿契约的业绩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涉及到如何选择补偿契约的业绩指标问题,业绩指标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激励约束机制的成功与否。补偿契约业绩指标通常有两种:财务业绩指标和非财务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是综合性的事后指标,是一种结果体现;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大多是一种战略过程、先导等指标。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者补偿契约的业绩基础不能仅限于财务业绩指标,还应充分考虑非财务业绩指标。
4.构建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考评体系。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函数不同,委托人必须设计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人朝着委托人的利益方向行进。而业绩评价体系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契约的有效保障。业绩考评本身就是一种约束手段,激励的过程也就是对人进行监督的过程。建立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顾客需求为起点,是建立在作业层次上的一种控制过程,它通过设置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作为每一项作业和流程的业绩衡量标准,并注重预算的过程控制与评价,使得激励机制能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评价基础之上。
五、结论
本文所研究的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管理是以公司战略为起点,以公司内部治理为目的,以人的经营才能与努力以及各层级人和员工的才能与努力为主体的报酬管理体系;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业绩合同规定了衡量人努力程度的业绩标准,使激励机制建立在科学的业绩计量和考评之上。设计一个以作业预算为基础的补偿契约,可以将人的报酬与其所做的努力联系起来,企业设立的激励约束机制会得到一定的保障,并大大地提高业绩合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了成本,进而达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汤谷良,李苹莉.系统构架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J].财政研究,2000,(2):49-52.
[2] 张双才.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预算管理体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10月第4卷增刊:5-8.
[3] 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M].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5-144.
[4] 财政部企业司.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与案例[M].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7-96.
[5] 张朝宓,卓毅,胡春香.当代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第25卷第12期:18-22.
摘 要: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并存,虽然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补充,既不影响它们独自的特性,而且还会促进两个领域的自我完善。
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
1.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目标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1.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确认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统计核算则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
1.3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配比的差异
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因果配比,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时间配比,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受益期的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成果。配比在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
1.4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计价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但这样核算的资产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的当期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是以当期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补充
2.1 统计方法在会计方面的应用
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核算是从会计的三个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基础上展开的,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额,这实际上是统计所讲的时点指标;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也就是本期发生额,这实际上是统计上所说的时期指标。统计时期和时点指标关于数的特性和计算特点,对会计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阐述的。
在管理会计方面,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短期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概率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中有关风险价值的标准差系数计算、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区间估计、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得对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见统计方法是管理会计中必不可少的系统方法。
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筹资的资金需要量预测采用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再如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
2.2 会计资料在统计方面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从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使会计信息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能及时的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并使会计信息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会计的复式记帐法,以及账账、账证、账实相互一致,为会计信息严肃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统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统计指标的核算和指标的分析,会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会计账户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分析。统计在货币价值计量核算方面多借鉴会计核算数据,宏观统计核算在核算形式上已经吸收了大量会计核算方法,这使得宏观统计核算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