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环境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人力资源战略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人力资源战略有不同的定义。简单的说,人力资源战略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手段。而企业战略的作用在于阐明一个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下的总体方向。
如果从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出发,人力资源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根据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目标,从而制定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的过程。”
二、环境分析介绍
(一)环境分析的意义
环境分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一步。进行环境分析不仅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并获取有可能对企业未来绩效发生影响的内外部变化信息,它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分析、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找出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环境分析的内容
1.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以及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四大组成部分。
2.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因素。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环境要素,把握这些要素的相关性,以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针对性、配套性和可行性。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人员状况、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三、贵州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酿酒行业的政策是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十二五”对酿酒业的规划将完善产业结构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白酒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受到的重视和优待逐步消减,这与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的过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此国家政策也对茅台集团造成了相应影响,促使其尝试进行多种经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造成了影响。同时,近期“禁酒令”的出台,使得酿酒产业较大受到冲击。茅台酒更是被定性为奢侈品,在销量、价格上都大打折扣。在政策的影响下,茅台集团的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其人力资源战略。
2.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发展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茅台酒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而言是利于贵州茅台集团的发展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短期内经济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居民消费减少,也减少了对茅台酒的消费需求。所以总的来说,茅台酒的市场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而现阶段稍有回落。
3.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从长期经济发展和茅台自身特点来看,茅台集团的人力资源供求大致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茅台酒的酿造需要独特的气候、水质等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够通过异地建厂等方式扩大生产,导致了茅台集团的员工需求较为稳定,同时我国酿酒、管理、营销等行业人才的供给也相对稳定。平衡的人力资源供求,是影响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4.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酿酒科技取得了进步,酿酒、管理、营销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而且质量逐步提升。这对于茅台集团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很有帮助。
同时,由于茅台酒的不可复制性,使得企业的人员需求相对稳定,因而茅台集团更多追求的是人才在质上的提升而非量上的增加。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战略。在“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使命和“健康永远,国酒永恒”的愿景引领下,根据公司长短期发展方向,茅台集团建立了以白酒产业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国酒茅台”旅游公司为辅的企业战略,并建立完善了战略管理体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将受到其影响,并在此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2.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为例,其显著特点是突出酿酒及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将技术部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贵州茅台集团独特的组织结构,对其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企业的人员状况。贵州茅台集团的管理层人员以本科学历居多,此外还有部分为高中以及硕士学历。在年龄结构上,由于酿酒需要经验的积累,故其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血液。同时,其技术性职位设置详细,专业人士占大部分。
4.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截止2013年半年报的数据,贵州茅台总资产大约397亿,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32.6亿,扣除营业成本、税费等净利润大概为73.49亿元,其净资产收益率大概为25.13%。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得其能够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人力资源战略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而环境分析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中应考虑并分析的首要因素组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力资源 环保 环境资源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可以和自然资源相互替代,企业根据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自然资源的边际产出达到利润最大化。在这里本文想说明的是人力资本对于自然资源的替代能达到社会利润的最大化――即:企业自身利润加上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社会利润。这里要说明的是人力资本与自然环境资本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人力资源具有共享性特质,人力资源带来智力资源,它不会在使用中消耗,而是在不断的应用中再生和增值,用者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越多。传统的自然资源边际收益递减法则被智力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代替。如下图所示:
人力资源带来智力资源,企业将人力资源替代自然环境资源是企业环保的一个重要思路。这里本文以一个案例来说明企业将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来保护环境的研究。新疆第二毛纺厂是新疆有名的企业,在2001年企业的年利润额为653万人民币,每年需求羊毛近290吨。单位羊毛效用比=利润/总羊毛=2.2 。这里笔者粗略的算一笔账,290吨的羊毛需要近60000只羊一年的产毛量,而60000只羊(按每只羊0.5亩食草量)需要30000亩草地喂养。其次,每年运送290吨的羊毛,是有一定的交通费用,并带来燃油的损耗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对大气产生污染。这一分析仅是局部分析,考虑动态分析――对大气的污染引起的酸雨进一步引起草地草量的减产,进而羊毛的减产,羊毛的减产引起人们需要更多的草地来喂养羊群以此下去产生恶性循环。然而,在2002年新疆第二毛纺厂进入了改革阶段,笔者总结了该企业改革的以下几点:1)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2)设立新产品研发部门。3)设立企业员工考核体系。分别从部门经理到普通员工、从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底层管理人员设立奖励与惩罚体系。4)减少对于羊毛的购入,并增加对单位羊毛的产出率。以上四个措施,可以看出1)、2)、3)是对人力资源的增加投入。4)是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减少投入。
从上总结出:经济竞争的根源之一在于资源稀缺性。只有占有资源才能给人带来利润,因此,竞争就成为占有稀缺资源的唯一动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和传统生产要素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共享性特质,它不会在使用中消耗,而是在不断的应用中再生和增值,用者越多,创造的社会价值越多。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法则被智力资源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代替;企业边界开始向外寻找更有利的扩张方向,协作取代竞争而成为黄金法则。企业只保留决策、指挥、开发、研究、创新等核心功能,而把加工、生产、销售等过程扩散出去,企业的边界模糊了。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协作取代竞争,企业虚拟运作取代传统企业边界。这样,由资源稀缺导致的过度竞争,就让位于资源共享性的合作。合作成为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和谐成为企业的一个新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马洁.构建环境导向企业管理体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2]秦远建,王金武.如何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汽车工业研究,2005.10.
[3]郑春建,邹宜民.某部门与员工绩效考核及其注意点,现代管理科学,2005.10.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态破坏 环境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是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凸显,环境的破坏也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改革发展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片面追求GDP,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导致环境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也从侧面反映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已经迫在眉睫。
1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1环境经济政策的内容
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手段,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等工具,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一类综合性政策体系。环境经济政策属于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的行为激励,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外部不经济的成本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和消费领域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改善环境状况的行为。环境经济政策有两种基本形式:
(1)调节市场型。又称命令控制型,其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
(2)建立市场型。主要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1.2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环境经济政策调节、控制、和引导经济主体行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来实现的。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排污收费、绿色信贷、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政策等。这些经济手段适用于污染控制、自然保护、资源利用、流域、区域综合环境管理、国际和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生产、消费等领域。
2鄂尔多斯存在的环境问题
鄂尔多斯深居祖国内陆,全年降雨200-400毫米,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植被也呈现出荒漠和草原共生的特点。东部地区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占全市总面积40%。鄂尔多斯探明的煤炭储量1700亿吨,占全国的1/6,预测远景储量一万亿吨。随着近年来对地下煤炭和天然气的开采,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地表塌陷是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目前当地已探明老空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10平方公里,据统计鄂尔多斯每年因开采煤炭造成的地表塌陷接近0.4公顷。在煤炭开采的同时造成大片土地产生积水和盐碱化,由于对表土的破坏,使得草原自身的恢复能力大大降低。煤炭在开采、装卸和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粉尘和固体颗粒物,会对矿区周边的空气造成污染。不断燃烧煤炭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其他工业废气,PM2.5和烟尘排放量在近年都有明显上升。同时,煤炭的开采以及煤化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由于当地水资源有限,造成鄂尔多斯水位的不断下降。而且工厂排放的废水又会加速地表水和地下水体的污染,更加威胁到用水安全。
生态环境的破坏,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分析污染源来看,它们主要来自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工业在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占比中显得尤为突出。2014年,鄂尔多斯市三大产业比例为2.1:60.5:37.4,工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以“三高”为代表的重工业又占据绝对优势,煤炭、电力、天然气这三大部门的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0%以上。重工业部门是当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外部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为4.2:67.4:28.4,一三产业相对有所增长,但仍旧难以撼动工业的主导地位。政府为了让企业具有竞争力,往往给予政策扶持,比较典型的就是降低收取排污费,而政府对污染的治理停留在表面,这就导致治污的速度远赶不上排污的速度。这种片面追求GDP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是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木症结所在。
3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
还未形成科学完备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目前我国仅构造了一个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包括财政收支、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金融等。除财政、环境税费发展相对完善外,其他几个方面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环境经济政策的结构安排与分工,哪些是主要政策需要优先考虑,哪些是次要政策需要辅助执行,面对现实复杂的问题,如何打出科学、有效又迅速的政策“组合拳”,都需要在环境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中逐步明晰。
环境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在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中,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和互相博弈,是环境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涉及鄂尔多斯市环保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环保局、税务局、发改委、国资委、财政局、农牧局、卫生局等。政府的各个部门虽有工作的分工,但多部门共同管理,必会出现多个执法主体,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工作协调难度大,宏观调控和监管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越位管理、互相“踢皮球”、监管不力的现象。有些环保机构身份定位也存在模糊不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部分机构不仅为环保项目开展环评工作,同时还对环保项目建设实施审批,把原本归属于两个机构的职责范围,统归于一个部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脱节。长期以来,衡量一地区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是GDP,在“以GDP为宗旨”的思想下,GDP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仕途。鄂尔多斯市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既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对“三高”企业的投资,普遍秉承“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优先建设主体工程,环保措施严重滞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和治理成本也在逐年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官员政绩考核中,集中反映于GDP的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绝对优势,而环保工作处于次要地位,不受重视。官员政绩考核维度不全面,考核内容有限,尤其对环保工作的成绩考察没能和官员的政绩产生有效关联,激励效果不足。
4鄂尔多斯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区一域而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难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而解决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将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要进行体制改革,改变“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交由环保部门管理;其次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最后加强监管,对违法单位或个人要严厉查处。
4.1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环境管理过程屮,鄂尔多斯的各级政府都要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并设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整个管理体系中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牵头协调其他部门的工作,其他协管部门处于辅助地位和补充地位。在管理范围上,环境问题的所有管理工作由主管部门来解决,本区域的工作由下辖分管部门解决,不得超过自己的职能区域行使权限。环境保护的监管工作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分管部门要进行自我管理,主管部门要定期审核分管部门的工作,对监管不力的集体或个人进行问责。出台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保障执法人员有法可依,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
4.2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市场机制如何体现,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二者关系的核心问题又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环境经济政策要求政府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转而运用间接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要求政府改革管理创新,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建立服务型政府,这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一致。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典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体现了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
4.3改变传统观念
鄂尔多斯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仅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要在培育产业新优势上下足功夫,特别是以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国家煤制燃料储备基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指出:不以GDP论英雄。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不是说废除GDP考核,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扭转思想,还要在体制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降低GDP考核的比重,加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产出的税收等指标,综合反映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将环保工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中;再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问责机制。对既定的环保政策和目标要予以坚定的贯彻执行,对执行不力的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
4.4创新公众参与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起步较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也仅仅是在政府的倡导下进行,参与人数较少,流于形式,而且广大群众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渠道。由宏观来看,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今后的主要动力,只有民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保障公众知情权,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环境才能得到改善。鄂尔多斯市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建立公众参与试点,掀起示范效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应事先充分调查民众意见,举办研讨会、听证会等形式,并在主要媒体平台进行数据公布和政策解读,这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的非政府组织,能充分集中民间力量,调动公众积极性,有效补充政府工作的不足。
5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事关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经济政策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是非基本制度的改革,通过政策手段的主动调节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它符合人类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环境经济政策只是一种工具,它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对环境重要性的判定,以及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能否协调一致。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政府职能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文明转型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朝飞,王金南,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W出版社,2010.
[2] 潘岳.7项环境经济政策当先行[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5).
[3] 程宇航.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J].老区建设,2011(21).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医院信息;安全建设
1数字化医院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1.1信息安全建设投入成本有限
数字化医院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在整体建设上非常繁杂的,需要专业的、系统的筹备才能完成的。在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的时代下,要想充分保障信息的安全性,足够快的更新换代医院的新设备,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然而很多时候,由于发展的限制,医院在资金的投入使用中都有很大的限制,这就意味着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的投入资金过低,并不能更优先的发展[1]。
1.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尚未成熟
医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在应用风险管控的方式管理医疗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工作体系。但是,部分数字化医院仍然没有成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在安全防范方面能力较为薄弱。
1.3操作方面的因素
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主观失误、不按规定操作等行为都会出现数据输入输出错误等现象,或者泄露了本应该保密的口令,进而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1.4系统管理方面的因素
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而且在安全事故预案建设方面也不够完善,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无法高效地应对。
2数字化下医院信息安全建设的策略
2.1完善信息安全体系
首先要加强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度。医院应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并在医院各个工作环节加强信息安全系统管理。各科室要有专业信息技术人员来执行信息安全系统的维护工作[2]。根据《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产品、服务具有收集用户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应向用户明示并取得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关于用户管理制度中提到信息科对员工的账号与密码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具体规定如下:①信息科对新员工配置账号与密码;在其离院时账号与密码均应注销;人事科凭借‘已注销账号和密码’为依据批准员工离院并支付其相关费用。②员工不得将自己的账号与密码告知他人,定期修改密码。③任何人员不可以登录他人的账号与密码,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不得将任何数据告知他人。④密码应是字母与数字的组合。信息技术人员充分的了解医院信息安全系统后,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能够按照医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以及操作规范,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改进,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位[3]。
2.2对基础的软硬件设备进行优化配置
数字化医院信息安全系統是医院信息系统管理的重要方式,对基础的硬件与软件设备进行优化,是建设数字化医院信息安全系统的本质所在,以此来保证系统运行的高效性与稳定性。首先,基础软件层的建设。在购买操作类与数据库类的软件上必须要进行综合地考虑。其次,在终端设备层上。在采购方面也要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考虑,在能够满足基本的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系统自身的升级问题,以此来确保设备的使用性能。再次,在服务层上。服务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直接地影响着系统的总能。所以要根据所应用系统的特性设备与之相匹配的服务器。而在存储上也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最后,在网络设备层上。要利用星型拓扑结构进行处理。核心层要与不同的楼宇进行连接,这样能够提高路由的交换效率。汇聚层也可以与接入层的设备进行网络直连,以此来对虚拟的局域网进行划分,避免出现网络风暴等现象,促进实际工作效率的提升。
2.3信息安全人才管理体系建设
数字化医院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说到底就是人才的建设,人与人之间的管理。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服务于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的,所以医院要做到来制定符合医院具体情况的信息安全,建立一支专业的、负责任的信息安全队伍,长期规划,制定战略实施目标,根据医院的具体网络安全事态来调整原本的信息安全策略措施。在空余时间举办培训班,引进先进的人才为战略目标,加强内部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培养与提高[4]。
2.4加强数字化医院信息安全技术
首先应对信息安全系统的环境进行改善,中心机房避免建设在地下室、存在大型供电、供水设备的隔壁,机房应具有防水、防震的能力。其次,在安装设备时,要确保其安全性与稳定性,对设备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第三,应加强防范网络威胁,建立安全性较高的访问路径,当医院网络出现病毒、黑客入侵等不安全因素时,能够及时对服务器与客户端进行安全连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词]矿区;矿区资源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61-02
矿区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矿区不仅是矿产赋存、生产和供应基地,而且还具有社区的功能。我国国情决定了对于矿区这类特殊的区域,资源环境是其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没有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矿区的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开展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的界定
1.1矿区
目前对矿区的不同界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从矿山企业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矿区行政区划来考虑。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可以发现矿区是一具有空间有限性和连续性的特定地理范围,是具有一定空间功能、聚集功能、连接功能等的社会群体所在区域,并有其自身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本研究认为,作为分析研究论及的矿区理论上可以有三种划分方式:第一种是以行政管辖范围划分,这种方法划分的矿区具有明确的边界;第二种是以矿山企业范围(井田)的边界线划分,即由几个矿井所组成的井田范围,这种划分也有明确的边界;第三种是以生态功能区划的划分方式,这种方法划分的矿区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线,而是根据区域生态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范围。
1.2矿区资源环境
在资源环境科学中,资源环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资源,即人类财产的来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及其质量。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所能开发和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或对象;自然环境,一般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的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针对同一自然界而言的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就所指的具体客观事物而言,两个概念实质上并不存在截然区别的界限。由于一个自然体兼有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特性。因此,资源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自然体表现的两方面功能。实质上,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可以说就是资源问题,或资源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因此,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涉及很多方面。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笔者认为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研究应侧重于矿产开发引起的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的影响。故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研究对象即为矿区除矿产资源外的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土地资源及其相关环境、水资源及其相关环境、大气资源及其相关环境等。它是矿区人类活动的基础,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2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资源环境安全是指一定区域无论是当代还是后几代人都可以持续、稳定和经济地获取自然资源,同时,又使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或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资源环境安全是一个具有空间层次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对于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笔者认为人类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对矿区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和恢复控制在良好的状态范围内,即资源环境破坏及其整治后不应威胁矿区人类生存和发展,应能为矿区持续发展、矿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它具有以下含义:
(1)矿产资源的充分、合理开发。这是保障国家层次上的矿产资源安全所要求的。
(2)矿产开发对矿区其他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影响或破坏应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使其在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不使其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3)对不可避免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破坏要尽可能对其治理,并恢复到良好的状态,以维持资源环境的功能。
(4)保障矿区资源环境安全即是保障当代及后代矿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它要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从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含义可以看出,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是与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应的,当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时,资源环境系统不安全,反之则安全。
3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系统的特点
矿区由于矿业生产的特点,与一般区域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所以威胁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因素也相应具有特殊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3.1累积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其他资源环境的破坏具有很强的累积性。目前矿区出现的任何资源危机或资源环境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较长时期沉淀的结果。累积性要求所进行的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研究能涵盖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
3.2突发性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灾变通常呈现突发性,这是由矿区资源环境系统自身性质决定的。矿区资源环境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当人们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获取所需要“负熵”的同时,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或打破这种平衡,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内的平衡和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间的平衡,使煤炭资源环境系统熵增大。而且这种演替过程往往呈逆向的,在时间上包括渐变与突变、连续与间断、波动与周期等各种演变形式;在空间上,则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消长、进退和更换、环境结构和功能变动、演化和重构、环境质量的退化等。
3.3滞后性
由于累积性的特征,矿产开发对其他资源环境产生的后果显露要相对滞后一段时间,一些现象在开采初期是没有表征或是不易观察到的。但当表现出来以后,安全状况就已经很严重了。因此,在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研究中,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提前做出调控决策,防患于未然。
3.4时空动态性
矿区资源环境安全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中的,它与矿区的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是相对应的。因此必须要有一套有效的评价、监测预警的技术系统,当前“3S”技术(GIS、GPS及RS)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
4矿区资源环境安全与矿区可持续发展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着眼于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形成并且受资源开发直接影响的区域进行的分析研究。矿区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以及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将矿区资源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作比较,不难看出,对矿区可持续发展而言,保障资源安全意味着应有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生态环境安全意味着应有环境可持续;而只有资源环境安全才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由此可见,矿区可持续发展强调或包括了资源环境安全。资源环境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离开这个前提条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实现。矿区资源环境安全强调的是一种基础性作用,而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目标或战略,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保障矿区资源环境安全。
实施体现资源生态化利用、符合循环经济架构的绿色开发战略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环境安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判据。资源环境安全的概念来自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即人类需求满足、公平以及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诉求,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满足人类需求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所强调的需求满足是指基本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
(2)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应考虑到代际公平。代际公平,实际上是自然资本与物质资本在时间上的转换。无论是可耗竭自然资源还是可更新自然资源,都要求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应以不破坏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前提。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是在维持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要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制约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矿区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及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都应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培育的关系。
5结论
对于矿区这类特殊的区域,资源环境是其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矿区的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本文主要对有关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研究对象即矿区及其资源环境的界定、矿区资源环境安全的内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