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产质量;债务期限结构;企业价值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编号:QZ200921)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债务融资问题一直是财务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研究的视角逐渐从债务融资总额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转向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有何影响以及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在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资产质量的高低对债务期限结构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但从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属于资金的使用结果,负债属于资金的来源,很显然资金的来源特征对资金使用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资金的使用结果对以后的资金来源构成也会产生影响。即资产质量和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资产质量影响债务期限结构,反过来债务期限结构对资产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两者是互相影响的,并共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很少,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资产质量与企业价值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兴衰和成败。资产质量对企业价值有重要影响。本文从资产质量的特征来分析资产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一)资产质量的概念。有关资产质量的概念,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多种观点。比如,干胜道、王生兵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王生兵和谢静将资产质量定义为企业资产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综合水平。张新民认为,资产质量是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余新培认为,企业的资产质量包括四个方面:资产的物理质量、资产的结构质量、资产的“自由度”和有名无实的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例。徐文学认为,资产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资产的物理质量主要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资产的物理质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是显然的,在比较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更为重要。资产的系统质量是指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这个意义上的资产质量是把资产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来讨论的,不能孤立地来看待各项资产,应从整体的角度来评估企业的资产质量,实质就是资产质量的相对性。甘丽凝也认为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在描述一项具体资产的质量时,资产的物理质量尤为重要。资产的系统质量是指在企业整体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先进质量和盈利质量(现在盈利质量和未来盈利质量、单一盈利质量和与其他资产组合的盈利质量)等方面。从财务角度考察资产质量,更关注后者,即资产的系统质量。钱新民、张新民认为,资产的质量,就是指资产在特定的企业内部,实际发挥的效用与其预期效用之间的吻合程度。这意味着,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对资产质量的考察,主要关注的不是资产的物理质量,而应该是特定资产满足企业对其预期需求的程度。资产质量应更多地强调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的财务后果。而这种资产质量会因所处的企业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企业的生命周期背景、企业的不同发展战略,等等。

前面学者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资产质量的自然属性来定义,即物理质量,主要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二是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定义资产质量,即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系统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本文认为在界定资产质量时,也应该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分析。但前面学者有的认为物理质量更重要,有的认为系统质量更重要,观点不一。作者认为自然属性是基础,是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是具体反映,要想发挥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两者并无重要与不重要之分。所以本文认为资产质量是在达到一定物质质量的情况下,资产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盈利能力、变现能力和协同能力。

(二)资产质量的特征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前面对资产质量概念的界定得出资产质量的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指的是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能力。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整体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收益质量。资产盈利能力越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多,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企业价值越大。

2、变现能力。变现能力指的是资产在转化为现金时其价值不受损失的能力。如果资产在转化为现金时价值减少,说明资产的变现能力差;反之,说明资产的变现能力强。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强调非现金资产转化为现金资产的能力,而且强调在转换过程中其价值不会减少的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增加的价值越多,企业价值越大。

3、协同能力。协同能力指的是单个资产和其他资产相互协调的能力。企业拥有多项资产,仅有一项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变现能力强,并不能带来企业价值的增加,只有多项资产综合使用,整体盈利能力和变现能力强,企业的整体价值才会加大。

上述分析表明,资产质量是决定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资产质量越高,企业价值越大。

二、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

(一)债务期限结构的概念。在进行经验研究时,通常用两种方法来度量债务期限结构:1、资产负债表法(平衡表法),把债务期限定义为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或公司债务项目的加权平均期限;2、增量方法,把债务期限定义为债务工具发行的期限。每一种度量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资产负债表法中的“债务”是广义上的债务,所有类似于债务的义务均被包括在内;而增量法中的“债务”则只包括新发行债务的到期期限。这里定义债务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债务的组合,一般来讲,是指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之间的构成或比例关系。其中,长期债务是指存续期大于1年的债务,短期债务是指存续期小于1年的债务。

(二)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1、成本理论。成本是因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所有者和债权人之间、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以及公司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了关系而引起的,具体包括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人的保证支出、剩余损失三部分。其中,剩余损失是在利益冲突的人之间建立、监督和组合一系列契约关系的成本以及契约实施成本超过收益而造成的产值损失。在企业经营中具体表现为投资不足、过度投资、资产替代等。Myers(1977)认为,短期债务能够减轻投资不足问题,因为这给了贷款者和企业重新签订契约的机会。因此,在企业的投资机会集中,拥有较多增长期权的企业应使用期限较短的债务。根据Jenson(1976)的观点,易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企业应拥有较多的短期债务。Bamea等(1980)认为短期债务可以减轻资产替代问题,易发生资产替代行为的企业应拥有较多的短期债务。债务期限结构成本理论认为,短期债务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企业融资市场上普遍存在。它指的是企业拥有关于自身信用和投资项目质量的内部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很难获得这些信息,这就会引发企业的道德风险和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债务期限结构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一定的债务期限设置来消除这种情况,其原理是企业债务期限的长短能够传达企业质量高低的信号。其中,FLannery(1986)、Kale和Noe(1990)的研究认为,当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且交易成本足够高时,高质量的企业将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而低质量的企业将发行更多的长期债务。Diamond(1991)则认为低质量的企业与高质量的企业会发行短期债务,市场上最终发行长期债务的只是质量适中的企业。

3、税收理论。税收理论认为,因为负债所支付的利息需要从利润中扣除,所以通常认为,负债融资具有税盾效应,因此选择合适的债务期限结构能够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Brick和Ravid(1985)指出,当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向上倾斜时,企业偏好选择长期债务融资;相反,选择短期负债融资是最优选择。Btick和Ravid(1991)的研究认为,在利率期限结构曲线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选择长期债务融资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息避税现值。而Scholes和Wolfson(1992)在提出税收的客户理论时认为,只有边际税率较高的企业能够发行长期债务。Kane等(1985)和Sarkar(1999)指出,在税收存在的条件下,最优债务期限与企业价值波动性呈负相关关系。

4、期限匹配理论。债务期限匹配理论认为,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Myers(1977)认为,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的有效匹配能够降低债务融资的成本,因为当债务期限与资产的期限结构有效匹配时,在每项资产的寿命期末,企业都面临一个再投资决策,当需要进行新的投资项目时,发行与资产同时到期的债务有助于重新建立相容的投资激励。Guedes和Opler(1996)、Stohs和Mauer(1996)、Scherr和Hulburt(2001)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资产期限与债务期限显著正相关,为期限匹配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

目前,大多数实证研究文献为债务期限结构的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期限匹配理论提供了证据,而与债务期限结构的税收理论相一致的实证结论较少。但不管怎样,可以得出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有一定影响。

三、资产质量与债务期限结构

从以上分析得出,资产质量和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价值均有一定的影响,当资产质量和债务期限结构作为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对企业价值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首先看一下资产质量和债务期限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资产质量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1、理论方面。根据上述债务期限结构期限匹配理论,资产期限与债务期限要相匹配,即债务期限越长,资产期限可以相对长些。资产的盈利能力与资产期限正相关,期限长,盈利能力强。从这一点来说,为提高资产盈利能力,提高资产质量,应选择长期债务融资。

2、实证方面。Flannely(1986)认为公司发行短期债务要支付发行长期债务的两倍交易费用,在考虑发行债务的交易成本时,较高的交易费用使短期债务契约对资产质量差的企业失去吸引,而资产质量高的企业将选择短期债务。雷森、李传昭(2003)通过在连续的情形下讨论了企业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问题,提出了有更高质量的企业将选择更高比例的短期债务,对于不同性质的行业,在相同质量下,那些资产变现能力更强的行业中的企业将选择更高比例的短期债务。

3、在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一些实证研究中得出,公司特征,比如公司规模、成长机会、资产有形性、盈利性、资产规模、资产期限等均对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有一定影响,这里也包括一些反映资产质量的因素。

(二)债务期限结构对资产质量的影响

1、理论方面。债务期限结构的成本理论,其实反映了债务期限结构的不同对资产质量的影响,比如不同债务期限结构可以解决投资不足、过度投资或资产替代等问题,在存在这些情况时,企业资产质量都是很低的。

2、从企业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在左边,属于资金运用,负债在右边,反映资金的来源。所以,资产质量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债务期限结构是企业筹资活动的结果,企业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经营,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对资产的质量也会有一定影响。

(三)资产质量与债务期限结构的相互影响。上面分析了资产质量如何影响债务期限结构,以及债务期限结构如何影响资产质量,其实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比如债务期限结构的成本理论,一方面它说明为了降低投资不足、过度投资或资产替代等降低资产质量的问题,要求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按不同的期限结构来进行,这反映了资产质量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另一方面该理论是为了解释实践中选择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降低成本,减少投资不足、过度投资、资产替代等降低资产质量的行为,这说明债务期限结构对资产质量有影响。

所以,本文认为资产质量和债务期限结构是相互影响的,且共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为提升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应从提高资产质量和合理安排债务期限结构两个角度来进行。本文对资产质量、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只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其结论有待于实证检验。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钱爱民,张新民.资产质量:概念界定与特征构建.财经问题研究,2009.12.

[2]张春景,徐文学.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财会月刊(理论),2006.7.

[3]甘丽凝,张鸣.资产质量、债务融资与企业价值.新会计,2009.4.

[4]雷森,李传昭.用债务期限结构显示企业质量.中国管理科学,2003.10.

[5]肖作平.债务期限结构理论研究综述.证券市场导报,2008.6.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浙江家族企业治理机制,创新策略,毕业论文,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家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如此,家族企业的传承、治理与发展等问题引起学术界甚至是政策层面的广泛关注,政府出资培训家族企业主及“富二代”的新闻屡见报端。这既反映出家族企业主及接班人素质有待提升,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家族企业之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家族企业的发展,已不只是一个家族、一个企业的事情,甚至关系到一地、一国经济的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浙江家族企业的成长速度和盈利能力引人关注,在《福布斯》中文版首度的中国最佳上市家族企业50强中,浙江占据12席,而绍兴新和成胡柏藩家族高居第二。另一方面,浙江家族企业治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产权模糊,股权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企业融资和决策;企业治理组织机构职能有名无实,家族决策意识浓厚,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制约机制虚化,职业经理人产生信用危机;用人机制不公平,缺乏激励机制;企业家族利益至上,忽视企业相关群体利益等,甚至有人认为家族治理影响了家族企业发展,提出放弃家族企业。

现实中很多家族企业对家族企业治理方面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各自的实践结果也不相同。目前,家族企业治理及其质量问题己经成为浙江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浙江家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进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选题的意义:

家族企业治理,是伴随家族企业诞生之日起即存在的一个难题。随着家族企业自身的成长壮大和外部生态的变化,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也迫切需要随之发生变迁,这是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选择新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和建立完善相应的治理机制,是困扰浙江家族企业主及其接班人的现实难题。本选题意在分析浙江家族企业治理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家族企业发展实际状况和外部生态,为确立适合的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提供建议,以期提升浙江家族企业的治理效率和质量,从而推进浙江家族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

本文将在界定家族企业概念、特征及企业治理内涵的基础上,明晰家族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浙江家族企业发展的总体现状和治理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为浙江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主要内容:

一、家族企业及其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家族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企业治理的内涵

(三)家族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2.现代产权理论

3.交易费用理论

4.利益相关者理论

5.激励理论

二、浙江家族企业发展现状及其治理困境

(一)浙江家族企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二)浙江家族企业的治理困境

1.产权归属模糊

2.委托-机制不健全

3.组织结构不合理

4.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5.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

6.家族利益至上,忽视企业相关者利益

三、浙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与机制创新

(一)浙江家族企业治理的模式选择

(二)浙江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创新

1.明晰家族企业内部产权并适度公开化

2.引入职业经理人的委托-制

3.优化组织机制

4.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

5.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6.建立“新‘家’文化”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来完成。

研究手段:

本文在检索国内外特别是浙江家族企业发展及其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确立文章提纲。在实际写作中,将在准确界定家族企业、企业治理等核心概念及家族企业治理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浙江家族企业发展现状,尤其是其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可操作的治理机制创新策略。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概念书店;文化营销;营销策略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文化营销成功地满足了消费者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概念书店的优势在于其产品包含丰富的文化因素,实施文化营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研究意义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电商迅猛发展的今天,一部分面向小众群体、知名度不高、书本种类不多的书店经营步履维艰甚至逐步走向末路,概念书店的出现,为这类独立书店另辟蹊径。本文通过分析文化营销的内涵、特点,结合概念书店现状及其特征,提出概念书店的营销策略,对提高概念书店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文化营销的概念及内涵

2.1文化营销的概念

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者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文化营销既包括浅层次的构思、设计、造型、装潢、包装、商标、广告、款式,又包含对营销活动的价值评判、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

2.2文化营销的内涵

从企业文化来看,文化营销是以消费者的满意作为最终目标,在市场营销中,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和运用某种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为手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战略性营销活动。因此文化营销强调的是物质需要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是通过文化为媒介,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联系在一起,发挥协同效应,以形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文化营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价值传递的全过程。

3概念书店实行文化营销的可行性分析

3.1概念书店介绍

所谓概念书店是指由民间私人创立经营的,注重以独特自由的精神、反对以默守陈规的形式来经营的独立书店的一种创新形式。相比传统的实体书店而言,概念书店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个性丰富、主题鲜明、追求创新,服务周到、环境舒适,所售书籍种类较少,主要偏向于文学、艺术、旅游、生活等类型的书籍。除了书籍的销售,还经营特色创意文化产品、饮料点心等。除了销售文化产品,其店面环境也是一大特色,它的店面装潢富有文化气息和舒适的感觉,给顾客提供了一个静下心来阅读的环境。这样的概念书店,其经营者往往对于书籍有其独特的执着,将所售的书籍和文化创意产品融入了自身的喜好和选择,有的甚至于理想高于盈利。

3.2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概念书店一方面承受大型图书卖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受到电子商务网站和数字化媒体的冲击,自身盈利能力有限,生存状况很是不乐观,内忧外患亟需解决。通过文化营销,可以在尊重经营者人文价值观的基础上应对各项经营问题。从概念书店自身特征来看,概念书店都有着各自的主题,表达的是经营者的个人理想和文化追求,商品除了书以外,其他的明信片、饰品、纪念品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特质正与文化营销的内涵高度一致,非常适合文化营销。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视,消费重心逐渐向文化商品和服务转移。而概念书店的经营目的就是传达文化理念,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化营销手段,就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4概念书店经营的现状及问题

4.1概念书店经营的现状

概念书店新的书店形式,虽然经营模式有着独特之处,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窘境:铺面租金不断上涨、图书销售利润过低、电商冲击猛烈,一路坚持走来实在艰难。现有的概念书店为读者提供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安静的读书环境,其售书的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收入大多来自于茶饮点心及纪念品等。

4.2概念书店经营的问题分析

(1)书籍类型少且更新慢。概念书店书籍种类主要局限于旅行、艺术、绘本、文学或其他主题类图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营者的兴趣爱好和人文情怀,因此书籍种类和整体数量往往有限且更新较慢。(2)知名度不高。目前市场上概念书店越来越多,但大多类似,很少有其突出的特色而使得其品牌能够深入人心。为了提供一个幽静的阅读环境,概念书店一般不会开在喧闹的繁华街区,而且经营者大多广告意识薄弱,概念书店的宣传力度不够。(3)价格偏高。概念书店主要经营的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独创性、非同质性和生产过程中的垄断性,为其价格的提升提供了依据。另外,概念书店喜欢销售精美的手工艺品,人力成本的提升,增加了文化产品的成本。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产品定价对于概念书店的主流消费者,即20~29岁的群体而言是偏高的,他们都是些在校学生或者毕业没多久的人群,没有稳定的或丰厚的收入经常购买这类产品。

5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策略

文化营销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整体工程,从产品定位、价格制定、渠道建设、促销策划等方面都要渗入文化因素,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将文化理念用正确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消费者,才能使概念书店在强敌环绕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5.1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根据问卷调查,概念书店的顾客群里主要是20~29岁人群及学生,因此这类人群是书店的主要目标顾客,产品定位需以这类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种类的局限性是概念书店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善。这类消费者钟爱的书籍主要是小说、文学或历史类作品及艺术作品等,可以将这些作为主要书籍类销售对象。除了书籍之外的产品和服务是概念书店相较于传统书店的特色,在文化营销中,可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更加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获取通过文化带来的附加值,更可通过产品向消费者传递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理念,与顾客形成观念上的交流。

5.2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价格策略

概念书店在制定商品价格时,要注重年轻消费群体的价值判断准则和他们的消费水平,以此作为定价参考。顾客群体主要是学生等年轻人,收入不高,他们在选择商品时也比较在意价格。面对这样的顾客群体可以实行差别定价,对于这类顾客所喜好的普通商品和书籍种类可以适当地降低价格,增加销量,树立口碑,扩充顾客数量,但店里的创意性产品或特色手工产品在定价时则应坚持其价值导向。另外,老顾客可以提供权益消费,可以分期付款或者延后付款。

5.3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渠道策略

电商的发展给概念书店带来了竞争压力,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果合理利用,是可以给概念书店开辟新的“战场”。首先,概念书店可以开通自己网店,线上线下经营,其本身具有的实体店给网店带来了品质的保证,会增加更多的顾客。其次,网络除了销售,还是一个与消费者交流的平台,也是重要的宣传平台,可以将产品销售、品牌营销及客户关系管理三者紧密结合,与线下互补融合,增加用户粘性,吸引更多新“粉丝”。

5.4概念书店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概念书店品牌文化的传递,需要经过消费者的体验,并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概念书店的促销可以采取体验营销和情感营销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体验营销,免费提供一些杂志读物和舒适的阅读环境以吸引消费者来体验概念书店的服务,同时带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还可以给店里的老顾客建立档案,在节日和其他重要日子为顾客送上问候等。概念书店也可以不定期举行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和作家签售会,以吸引一些爱书人士。

参考文献

[1]杨溢.从消费者心理及行为透视企业市场营销[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7).

[2]杜燕,卢东宁.对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29).

[3]唐凯芹.独立书店生存危机与数字化运营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06).

[4]蔡鎏.猫空书店:经营的是一种生活态度[J].投资北京,2012(12).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损益经济收益持有利得损益理论重构

一、会计损益理论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会计损益理论状况的基本评价

在复式簿记产生以前,簿记主要反映的是资产而不是利润。工业革命以后,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和股份公司的出现,要求定期计算收益作为支付股利的前提,由此推动了计算某一时期特定收益的尝试。19世纪一系列由成文法规所支持的法庭判例规定只能从当期收益或盈余中支付利得,于是出现了一些与收益计算和划分相关的更为完善的方法,但是收益计量却依然多属资产计价的附属物。20世纪初英美税收的修正及税务判例,促进了实现原则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美国会计师协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收益实现与配比的推崇及一系列构成现代会计基础的观念原则及方法的确立,奠定了以各种假定原则及准则为基本构件的现代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础。然而从一开始,这一体系就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和威廉佩顿甚至在收益实现规则确立以前就对它表示不满。20世纪40年代,会计师在还未充分了解收益实现规则的实际含义之前,就已经充分懂得了它的具体做法。然而,仅仅几年之后,严重的通货膨账就彻底改变了会计基本假设赖以生存的基础,使各种会计原则和惯例受到了严重挑战。

两百多年以来,会计损益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状况,一方面在实务中由于严重操纵利润,损益数据的可解释性日趋低下,另一方面理论界对损益观念严厉指责和批判。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曾讲到:“尽管会计师对于会计收益或其行为效果在现实世界中的解释说得怎么好听,他们一般却都是将原则和规则置于那些和现实世界的现象或行为效果无关的各种前提之下的。”他甚至认为,会计中的实现、配比、应计基础、成本分配等与损益计算相关的概念“只是在会计机制的逻辑中有期限的作用,此外是没有意义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一是因为会计损益是经过人为的加工处理而发生的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其中包含过多人为的假设和限定,受到极大局限,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其二是由于会计发展中一直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损益理论体系,会计界通常所遵循的是一种背离现实和逻辑基础的损益观念。

损益的计算及披露构成现代会计发展的主线,然而这条主线的延伸,实在不尽人意。首先,对有关损益的各种基本概念,一直都是莫衷一是,不论经济学家还是会计学家,在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方面都有很大分歧。正如希克斯所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些卓越的权威人士由于对储蓄和收入采取了不同的定义而使彼此甚至他们自己陷入紊乱,这些定义既不是前后一致,又不能很令人满意。”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不论是经济理论界还是会计界,都一直缺乏对损益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会计损益观念从一开始就带着严重缺陷。其次,几乎从一开始,人们用以确定收益的各种基本原则就因为人为、武断及缺乏理论支持而饱受批评。再次,在二战前相对比较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所确立的各种会计基本假定原则惯例及观念,由于战后严重的通货膨账而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在战后全新的环境中,“这些惯例的大部分受到挑战,传统的收益和实现观念虽然继续在实践中应用,但在理论上已经站不住脚”。最后,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历了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展的巨大转变,在这样的一个日新月异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以静态稳定为根本特征,左右支绌的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实际上早已走向没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损益问题是现代会计的核心议题;以各种假定规则及准则为基础的会计损益,一直未能构成一个完好的理论体系,会计中的许多尴尬弊端因此而起;现代会计的损益理论,实际上只是一系列假定和观念的聚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变化,这个体系已经严重脱离现实。两百多年历史与现实的纠结,已经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成为变革的桎梏。

二、损益观念的历史变革及多年来努力改进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1、20世纪中期,一次极好的尝试及机会的错失

1947年,美国会计师协会成立了一个由40多名具有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的收益研究组,进行了自会计收益观念产生以来第一次较大范围的理论反思和旨在改进收益计量的系统研究。虽然后人多认为“其主要成果是发现有着不同的收益计量方法,并对其中若干观点及可行性作了详尽的论述”,很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次研究提出的一些观点其实具有很高价值,比如西德尼亚历山大认为对企业收益进行计量要求定期确定未来收益流量的价值,乔治建议逐渐推行按价格水平变动加以调整的财务报表等。美国会计学会概念和标准委员会提出应在报表中反映持有利得,但应在损益表中净收益额下加以列示,以便反映价值变化,同时,保持以实现利润和未实现利润的区分,成为以后通货膨账会计乃至综合收益披露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会计实现原则的制约,第一次从纯理论的角度对会计损益进行了深入研究。可惜的是,1964年美国会计学会实现概念委员会在其发表的一份用来修正和扩充1957年公报的报告书中提出:“市场交易应该是实现的基本检验标准,但是,可计量性才应成为判断收到资产的质量的首要条件,”“实现规则将不仅用来决定收益确定的时机,而且将用来按来源划分资产净值的增加”,完全否定了这些研究的创见性成果,使会计错失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会。

2、通货膨账会计在观念上的进步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的通货膨胀会计,采用了现行(重置)成本、现值、持有利得(或称持有损益)等极具创见性的观念,为以后采用现值计价及进行综合收益披露打下了重要基础。可惜的是,除了荷兰会计界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研究和推行现值计价,并将其深入到对会计收益和资本与经济学概念关系的重视上以外,其他国家皆是出于环境的压力而采用通货膨胀会计。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率下降以后,通货膨胀会计也就不再为人们所重视。

3、现金流量披露及其损益意义

现金流量表的广泛使用是会计的一项重要变革。按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说法,现金流动的历史性信息不但有助于使用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事件和不确定性,而且能够揭示盈利能力与创现能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反映所获利润的质量。强调现金流量信息,除了直接的流动性风险预测和控制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收益(利润)质量的关注。因为,按照传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计算确定的会计利润,往往会因为缺乏现实的现金流量支撑而潜藏着极大的风险。

4、改进损益披露的努力及其现实意义

(1)增值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在英国公司年报中的增值表,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增值”。其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观念,把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强调权益的多重性;提出了“增值”概念,并对其含义作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说明。这些创造性观念,是对传统损益披露的一次重要挑战。

(2)综合收益表。综合收益表的设计,是损益实践中一项重要的变革,是报表设计上的一次重要尝试,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同时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论观念。包括采用统括的收益观念,计量某一时期已确认(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全部净资产价值变动,使会计终于摆脱了强调以交易为中心的狭隘损益观念的束缚;在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回归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会计终于在较大程度上打破了历史成本计量一统天下的状况,使现值计量(或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性赢得了一席之地;采用资产/负债计量收益,开始重新审视损益与资产及负债的关系。

(3)高质量会计准则。这一准则作为近几年会计中的一项热门话题,人们对其讨论颇多,认识不一。本文认为在目前环境中,这种举措很难保证会计准则质量能得到根本的改进。原因在于对什么是高质量会计准则,人们的看法各有不同,很难达成共识,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累积起来的准则体系,是一个盘根错节十分复杂的体系,在基础理论和观念不变的情况下,它事实上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另外当今会计所面临的是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在工业社会针对工业时代而设计和发展起来的传统会计体系,不可能全面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会计的发展需要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全面创新。因此,很难说这一举措会有多大实际意义。

三、构建全新损益理论——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1、对19世纪以来损益观念演进的基本反思

从现代会计基本规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的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历史成本及实现等基本假设和原则的出现及使用,确实有其客观基础。问题在于从一开始人们就缺乏对损益实质的深入研究,从而导致多种观念和做法并行。各种现实需求使这种局面进一步复杂化并不断延展,导致了会计观念与基本经济理论的严重背离。典型的实用主义政策,使得这种背离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世纪30年代后期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基于政府管理部门强烈的规范需求,该体系赖以建立的各种基本假设和原则,与当时的现实环境也是和谐一致的。正如查特菲尔德所言:“接受这些假设的人发现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像本世纪初的牛顿物理学家定律一样完美无缺的、封闭的、自我证明的体系。”不幸的是这个“完美无缺”的体系竟是那样脆弱,在很短时间内就被二战后环境的急剧变化所打破。战后几十年社会发展中会计的种种问题与不足,无不与会计理论这种先天的缺陷有着密切关系。这种情况,确实需要会计界进行彻底反思。

2、环境变化对会计损益的全新要求

环境变化要求会计损益深入研究和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权益及利益体系的发展演化与构成,正确认识新的条件下权益与损益的内在关系;跳出狭隘的经营观念,全面反映综合收益,揭示收益与资产价值变化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且恰当的收益计量及业绩评价体系,正确阐定损益计量与资本保全的界限,确定合理的损益观念及损益计量基础;恰当反映收益的质量特征及风险成分;反映收益的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与实时管理及网上披露的动态实时数据多样化特征相适应的损益计量及呈报体系;考虑现实环境中人们基本经济观念及金融市场信息需求的特点,确定可用于高新技术企业业绩考评及发展前景预测的损益观念及考评方式;构建全新的收益理论,传统会计损益观念的存在基础已经因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全面崩溃,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特点的全新的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盈利能力概念及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本成本;财务决策;经济增加值

随着现代管理成本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现代成本管理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资本成本作为评估企业资本经营业绩和价值创造状况的指标已受到全世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推行资本成本在我国现代成本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必将提高我国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的水平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为全世界人类的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由于我国的企业对资本成本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十分成熟,所以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资本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以至于未能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一、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成本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依据,必须对资本成本进行重新认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资本成本概念,为企业的投资和筹资决策提供更加合理的标准。

资本成本的概念应理解为:资本成本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并且其可以用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来度量。

二、资本成本的分类

(一)个别资本成本

个别资本成本是指各种单个资本来源的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

1.债务资本成本

债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债务形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报酬。债务资本成本可以分为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和长期债券资本成本两类。长期借款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长期借款方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它主要取决于长期借款的利率和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长期债券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以发行长期债券方式融资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它主要由债券的票面利率和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决定。企业债务的利率是由市场经济状况和企业自身的状况决定的。总的债务资本成本等于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和长期债券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

2.股权资本成本

股权资本成本是指股东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期望得到的报酬。股权资本融资发行费用一般比债务资本融资要高,股利也没有抵税作用,而且还会造成企业控制权的稀释,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另外,投资人对股权资本的回报要求通常要高于债务资本,因而企业应谨慎选择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股权资本成本又分为两类: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和普通股资本成本。留存收益资本成本事实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普通股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所须支付的代价,这里的普通股是指企业新发行的普通股。普通股资本成本与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筹资费用而后者没有。总的股权资本成本是留存收益资本成本和新发行股票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

(二)综合资本成本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企业资本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企业负债比例的影响,因此不能孤立地以每一种资本的成本来看待企业资本成本问题,而应该是负债资本成本与股权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所以,企业资本成本开始被理解成是一个“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概念,并在当时的学术界广为流行。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种较为流行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量模型,即索罗门的“现代公式”以及莫迪格利安尼(Modgliani)和米勒(Miller)的“平均资本成本方法”。1963年索罗门在出版的《财务管理理论》中认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是“促使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资本化价值与企业当前价值相等的折现率”,并用公式表示出来:

其中,WACC为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d为企业债务资本成本;Ks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D为企业负债的价值;S为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V=S+D表示企业的总价值。

1966年Modgliani和Miller在《1954—1957年公用电力行业资本成本的某些估计》一文里提出了另一种计量“平均资本成本”的方法,从他们所提出的概念看,资本成本虽然还是一个平均的概念,但不再是加权平均的含义,而是表现为股权资本成本与负债比率的关系式,其公式是:

其中,C为企业平均资本成本;K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dD?筑dA为企业资产负债率。

从MM的平均资本成本公式中不难发现,公式放弃了“加权平均”的思想,认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负债资本成本本身无关,这从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而且它也只能求得过去的资本成本。由于MM平均资本成本模型有上述缺陷,建议采用索罗门的“现代公式”计算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先求出个别资本成本;再以各种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为权数,运用统计上的加权平均方法算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三、资本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

(一)确定公司市场价值

表示公司价值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账面价值;另一种是市场价值。账面价值反映的是以往投资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市场价值反映的是人们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期。相比较而言,市场价值对当前决策更有意义,而资本成本正是估算公司市场价值的重要变量。公司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一般可根据下式计算:

其中,EBIT为企业的息税前收益;I为企业每年支付的债务利息;Ks为企业股权资本成本;T为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S为企业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

股权资本市场价值加上债务资本市场价值就是公司的总市场价值。

(二)资本成本在企业融资决策中的应用

资本成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融资决策。对各种不同的债务和权益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取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比较各自的资本成本,尽量采取资本成本小的融资方式,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无论何种方式筹资,在筹资的资本成本决策中一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的要求。

1.对于任何方式融资组合,无论是侧重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其混合成本都必须保证小于资本收益率,否则公司现有股东的利益就会有所损害。

2.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之一,其估算是由资本市场来完成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风险,资本成本的估算是建立在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账面价值基础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和数值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因此不必看中资本成本精确的数量值,在实际的应用中只需对资本成本有一区间性的把握。

3.要对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成本进行比较。

4.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以提高股东的市场价值。

(三)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资本成本是评价各种投资项目是否可行的一个重要尺度。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资本成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在净现值法和盈利能力指数法中,资本成本是计算项目净现值的贴现率。

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进行投资决策的标准。在净现值法和盈利能力指数法中,资本成本是计算项目净现值的贴现率;在内含报酬率法中,资本成本是进行比较取舍的标准。

1.在净现值法中的应用,净现值的公式如下

其中,NPV表示项目的净现值;CFt表示第t期的项目现金净流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净现值反映了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当一个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时就采纳,为负时就拒绝。

2.在盈利能力指数法中的应用,盈利能力指数法的公式如下

其中,PI表示项目的盈利能力指数;CI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入量;CO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出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获利指数法能够真实地反映投资项目的盈亏程度,当获利指数大于或者等于1时就采纳,小于1时就拒绝。

3.在内含报酬率法中的应用,内含报酬率法的公式如下

若存在使得:

令IRR=r,IRR表示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其中,NPV表示项目的净现值;CFt表示第t期的项目现金净流量;n表示项目的期数;r表示项目的资本成本,也就是贴现率。

内含报酬率反映了投资项目的真实报酬,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这个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评估时,就是将其内含报酬率与项目的资本成本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出的内含报酬率大于或者等于企业的资本成本或者必要报酬率就采纳;反之,则拒绝。因此,可以说资本成本估算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个投资项目评估成败的关键。

(四)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可以用企业全部投资的利润率来衡量,并可将其与企业全部资本的成本率相比较,如果利润率高于资本成本率,可以认为企业经营有利;反之,则认为企业经营不利,业绩不佳,需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全部资本的利润率和降低资本成本。

(五)进行股利分配决策

资本成本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在股利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主要是因为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必须与留存收益作为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在具体的股利政策选择中,与发行新股相比,保留盈余不需要花费筹资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所以,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如果公司有扩大资金的需要,就应当采取低的股利政策。但是,如果企业将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低于股东自己进行另一项风险相似的投资的收益率(股东要求的最低报酬率或者股权资本成本),企业就不应该保留留存收益,而应将其分派给股东,采用高的股利支付政策。

股利政策包括向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占盈余的百分比、绝对股利分配趋势的稳定性、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股票回购。股利支付率决定了留存在公司的盈余金额,它必须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评价。在股利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主要是由于股利对投资者的价值必须与留存收益作为一种权益融资方式所丧失的机会成本进行权衡。在具体的股利政策选择中,与发行新股相比,保留盈余不需要花费筹资费用,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筹资渠道。所以,从资本成本角度考虑,如果公司有扩大资金的需要,也应当采取低的股利政策。

四、经济增加值

近几年,国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财务概念,即经济增加值(EVA)。计算公式为:EVA=销售额-经营成本-资本成本。

此指标考虑的资本成本是按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它的计算范围包括股权和债务。机会成本是指投资者由于持有现有公司的证券而放弃的在其它风险相当的证券上的投资所预期带来的回报。计算企业利润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资本成本,包括权益的资本成本。按照此方法许多有账面利润的企业实际上是亏本经营的。企业必须重视资本成本,必须把权益的资本成本同债务资本成本一同考虑,以判断企业盈利是否足以弥补资本成本。

此指标是一个充分体现保值增值目标的财务考核指标,它克服了传统指标中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因素的缺陷,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彼德·德鲁克在1995年《哈弗商业评论》上的文章指出,“EVA的基础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熟知的、我们称之为利润的东西,也就是说企业为股东剩下的金钱,通常根本不是利润。只要一家公司的利润低于资本成本,公司就是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公司要缴纳所得税,好像公司真的盈利一样”,这句话道出了资本成本隐含的成本属性。

EVA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本成本,其基本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也就是说,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其实,EVA所考虑的资本成本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机会成本,这种资金的成本的计算范围包括股权和债务。正如债权人需要得到利息回报一样,股东也要求对他们的投入资本得到一个最低可以接受的回报。如果股东预期得到一个最低的回报,比如说他们的资本的10%,那么只有当企业利润率高于10%时,股东才开始赚钱。因此,EVA的基本原理就是:经济附加值等于公司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这里的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权益资本的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资本总额

由此可见,EVA改变了会计报表没有全面考虑资本成本的缺陷,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明确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从而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对资本的有效利用负责,对资本的期望收益负责,从而从微观上改善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促使管理者提高盈利水平,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结论

本文针对资本成本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对资本成本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在资本成本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资本成本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论证充分说明运用资本成本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对财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本文全面介绍了资本成本在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分配股利时的应用,明确说明了其应用方法,并提出运用经济增加值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观点,以期在日后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的公司财务实务中,资本成本的运用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各类资本成本不加区分,而笼统地以银行贷款利率作为资本成本用于各项财务决策。同时还存在中小企业的资本成本较高和资本成本的应用范围比较狭隘等问题。

目前,资本成本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企业层面,以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而较少考虑非营利组织,这不免使资本成本的应用受到限制。虽然非营利组织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捐赠和无偿的政府调拨,出资者不要求回报,但是,非营利组织却在应用着社会的资源,在非营利组织中也存在着管理效率的问题,如果能将资本成本用于考量非营利组织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水平来。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就应当考虑资本成本对决策和经营的影响。

在论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同时,着力培养全民的资本成本意识,特别是要强化对企业领导者全面的资本成本考核,考察其经营中的资本成本与同行业的比较、不同时期的比较。同时特别应当发展壮大我国的债券市场。目前我国企业显示出的对权益性资本的偏好是不正常的,不符合财务理论,更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应该扩大企业债务性融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哈泽尔·约翰逊.资本成本管理与决策[M].姚广,闫鸿雁,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

[2]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l0).

[3]杨礼洪,黄国良.国外资本成本研究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

[4]张敦力.论资本成本的计量及运用[J].会计研究,2006(6).

[5]孔令武.关于资本成本决策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6]朱武祥.资本成本理念及其在企业财务决策中的应用[J].投资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