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三、基础学科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学问。它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之上的,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方法论的,是以解剖学、力学、生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学科的。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内容,而且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好,而技术动作差,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解剖学和力学来改进技术动作,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目的;有些学生身体素质好,技术动作也正确,但就是不敢过器材,那么我们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学科作为教学依据,对学生的教育会变得空洞而乏力,更谈不上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了。
四、体育教学的特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教学,它与其它各科之间的差异要比其它各文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更明显更深刻。体育教学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动态性既指学生观察、思考的智力活动,又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器材、学生与器材的互动实践性,它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进行全面刺激,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既具体又实际,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思想上受到启迪,关键是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还能把这种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加深了记忆。开放性既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的内堂教学而言,又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表明了体育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但这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时机。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搞得有声有色,使我们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也获得健康心理。
五、课堂类型的多样性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和丰富内容
体育教学分内堂理论和外堂实践两大部分。内堂部分主要涉及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尊重他人,公平竞争的意识。外堂部分主要指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课,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都可作为德育教育的实践素材。
六、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教育的保障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育的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教育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信息减少或被淡化,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时间的长期性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受体育教育,并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说,从人生的启蒙教育,一直到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这种教学的长期性也增加了相关信息和其它信息结合运用的机会,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可能变得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也对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自然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无疑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行为和体育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使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活动中直接受到实践和检验,其优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 付前勇.学校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一、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3、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师;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48-02
随着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文化水平在不断上升,人们除了对基本的温饱有了更高的要求外,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小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是越来越重视。这样的社会总趋势不仅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早就使我国丢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还给小学的课程规划提出了更完善更高的要求,要想改变目前体育教师存在的学历较低、能力不高、技能薄弱等问题,切实落实完成好新课改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就更要抓紧时间,把握好各种时机,从各方面来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本人认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专业知识扎实
小学体育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保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让课堂充满本堂课的特色,在进行科学研究时能够以深厚的专业知识做后盾,为理论研究作一些贡献,能够在本学科的领域中有一定的建树,能让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学到应有的知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依然如此,他也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以能在看似轻松活泼的小学体育课中渗透体育知识,能够与其他体育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说说该怎样较好小学体育,能在小学体育研究这一块做一些理论研究,以充实体育理论,为后来的体育事业献出一些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造就的,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师还需要有扎实的技能。小学的体育课堂是活跃的,它需要教师用直观显见的动作来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跳操、打篮球、打乒乓、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使身体得到锻炼;另外,学校里面经常会组织或者去参加一些体育类的活动或比赛,比如健美操比赛、体操比赛及其他运动项目的比赛等等,这些比赛的参与者一般都还是需要教师的培训,在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后才能代表班集体或者代表全校去参加比赛,而这些培训活动就主要是靠体育老师来进行,从这方面来说,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技能也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2.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很多人极端地认为体育教师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在思想学识方面永远不及语文教师那样丰富,这是错误的看法。虽然体育教师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要有专业技能,但这还不够,现在这个多元化、变化万千的社会,除了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求教师广泛地涉猎其他知识,具有开阔的眼界,那样才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的要求、家长的监督以及学校的安排,才能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好老师,才能以高大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现在社会更多的要求"十"字型人才,既术业有专攻,对于自己某项事业要有专研精神,在那一领域取得卓越成果,另一方还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即除了专研的这个领域外,其他的如天文、地理、政治、文学等方面也要有所了解,否则在这个多元社会里将很难立足,因为现在的各行各业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如果只抓其一,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就会陷入僵局,就算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也会举步维艰。体育教师除了专研体育事业外,还应该多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了解美术、音乐等相关的知识,应该了解军事等信息,只有这样广泛的知识面才能让自己的小学体育课堂如鱼得水,轻轻松松将其掌控在自己手中。
3.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在小学生心中,教师就是永远的榜样,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应该向其学习的典范,所以在体育课这种教孩子们学会拥有健康体魄的课程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身体素质,将自身调理好,给学生们展示出一个乐观开朗、阳光大方、身体健壮、肌肉发达的教师形象,让学生们学着老师的样也自觉地锻炼身体,学好各项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争做健康的好学生。另外,体育教师也要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给学生们展现出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热爱集体、意志坚强的形象,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这种健康的心理气质影响下也成为一群健康快乐的小宝贝。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利于教师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给孩子们难忘的童年,让小学体育课的记忆永远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4.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为人师表,作为学生的榜样,在思想品德方面就更应该做出表率。首先,小学生的心智还不稳定,思想品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极易动摇,常常根据表面现象、根据自身的利益来做出是非判断,对正确的道德观缺乏完全正确而又坚定的理解。体育教师作为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引路人,就更应该做到品德高尚,在平时的行事作风上面表现出关爱学生、团结同事、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品质,让学生在教师的这些品德熏陶中也渐渐学会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热爱班集体、互帮互助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长期的感染中使这些品质在学生们的内心深处稳固下来,使之伴随学生们日后长期的生活学习。其次,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良好的品质教师才会将心中的爱全心全意地交给学生,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才能使体育课堂上满满地充斥着教师的爱。
5.具备充足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转变自身角色,由教育者转变为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教师角色的转变,也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思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人是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台湾著名的学者陈怡安教授把以人为本的核心归结为三个点:“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与幸福。”在学前教育中实行人本教育和管理,能够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在受到误解和委屈时的到安慰,在出现失误和问题时得到理解和帮助,使学生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其次,在以人为本给予理念的指导和熏陶下,有助于幼师生形成良好的儿童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有助于幼师生更好地从事以后的幼教工作,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吸收、内化、传播和扩大化。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以后面对的主要人群是0—6岁的学前儿童,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孩子的早期教育,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对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的要求。在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供职的幼师,要掌握包括儿童心理、儿童营养保健、儿童教育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在教育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师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而这也会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和熏陶,使幼师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也能够更好地与孩子打交道,在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传播和扩大化。
2.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学生管理方式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理念都是以工作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在教学上通常都是垂直型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有严格的教学常规、教材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成绩管理考核制度等,在这种教育思路的影响下,学生就会被当作教育中的被管理者、被训导者,而在这种不良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施展,长期下去就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障碍。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会逐步地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并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主动去学习与儿童教育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基础上,积极地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便能够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顺利地开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自我管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又和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避开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小学导学式教学法是根据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而创设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为:情景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1.情景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事物不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形象、生动、具体、个别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中。因此,在课堂伊始,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具体化,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激发他们思考的食粮,来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充满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时,学生的智慧、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才能被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进行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情境作为引学新知的关键起点,其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体现出真实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情景。
2.引学新知。
通过情境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和利用好时机,引导学生一环接一环的去探究新知。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急于帮助学生找到答案,也不是急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教师可以逐层揭示学习内容,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思考,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尽力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安全气氛和自由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
3.应用实践。
实践是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也可以走出教室,将数学知识联系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探索体验,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将眼、耳、脑、口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炼的过程,起进一步强化重点的作用。通过小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新观念。
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固定的“五段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或简练为“复习、新课、作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忽略小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规律,小学生只能作为默默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达不到师生互动关系的双向性,教师的“主导”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