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能力的理论

盈利能力的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盈利能力的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盈利能力的理论

盈利能力的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劳工标准;生产质量;销售能力;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022-02

“新型民工荒”、“毒苹果事件”以及“新飞”,都折射出劳工权益保护对社会和企业的重大影响。本文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线员工的访谈,了解实施劳工标准对普通劳工的心理、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探寻劳工标准对企业生存能力的影响,希望帮助企业管理者理性对待劳工标准问题,促进企业生存能力的提高。

一、国内外劳工标准与企业生存能力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劳工标准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外有关劳工标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工标准介绍、劳工标准与出口贸易的关系、劳工标准与FDI的关系和劳工标准对企业微观层面的影响方面。Rodrik、Lantos、Pun、Sum、Siltaoja等学者认为,实施劳工标准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有助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的孙雅玲、丁桂兰、刘德光、王群等学者经研究认为,实行劳工标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二)企业生存能力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内生论和外生论两大类观点。外生论强调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其生存能力的影响,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教授。内生论强调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力、知识等因素对其生存能力的影响,如以钱德勒为代表的组织能力学派、以史蒂芬·李普曼为代表的资源学派等。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任剑新、张彦开、任佩瑜、张思平、王伯安、王国顺、唐健雄、朱述英、朱义令、赵永乐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生存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测评。

二、理论与研究假设

(一)劳工标准的构成要素

劳工标准是指有关劳工保护的基本法律规则,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劳动福利及其他公民权利所作的规范与要求,包括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书和建议书,以及其他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联的一些关系的原则、规则。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赋予其中的七项公约以“基本劳工权利公约”的地位,经合组织称之为“核心劳工标准”。内容包括: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免于强迫劳动和歧视权、禁止童工。

(二)企业生存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生存能力的研究,本文以当期盈利能力、当期销售能力和产品质量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生存能力。当期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

(三)两者相互影响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实施劳工标准后,企业在员工生活环境、应急设备、工资等多方面的成本支出可能会比以前增加,还要支出大笔认证费用(譬如SA8000的认证费大概在7万—8万元左右),致使管理成本和产品成本大幅增加,产品价格上升,价格优势降低甚至消失,导致市场需求的下降,影响销售收入的增加;如果产品单位利润不变的话,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将会下降。不过与此同时,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劳动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接近和融入国际化企业运作流程,产品质量将得到提高。所以,本文构建以下劳工标准对企业生存能力影响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假设:

H1:实施劳工标准对产品质量有正向影响;

H2:实施劳工标准对当期销售能力有负向影响;

H3:实施劳工标准对当期盈利能力有负向影响。

图1 研究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调查所用问卷包括两个核心内容:劳工标准和企业生存能力。问卷对劳工标准的测量以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集体谈判权、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和惩戒性措施这六个因素为主。通过5级Likert量表衡量员工对企业盈利能力、销售收入、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等指标的评价以反映企业的生存能力。

由于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劳工标准影响较大,本次调查抽样在广东、湖北、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省份进行。样本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通员工。实际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0份,回收率93.33%,其中合格问卷259份,合格率92.5%。样本中男女比例为62.7%和37.3%;18岁以下的占3%,18—25岁的占49.3%,26—35岁的占32.8%,36—45岁的占10.4%,46—55岁的占4.5%;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员工所占比例分别为:3%、28.4%、31.3%、37.3%;收入水平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信度指对同一或相近的测量对象进行反复测量时,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是测量工具能够稳定地测量所测变量的程度。进行信度检验,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84,表明问卷很可信。问卷的效度指测量工具能够准确、真实、客观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进行效度检验,KMO值为0.767,Bartllet′s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调查结果分析

使用AMOS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卡方值为98.921,卡方自由度比NC=1.164,

介于1—3之间,p=0.143>0.05,说明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可

图2 AMOS拟合的结构方程模型

以契合。TLI=0.961>0.95,CFI=0.958>0.9,IFI=0.961>0.9,RMSEA=0.05

表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及假设验证情况

检验结果显示,实施劳工标准会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假设H1成立。说明实施劳工标准的企业其生产质量也会较高,拟合系数为0.727。劳工标准对当期销售能力影响的路径系数为正,对当期盈利能力影响的路径系数也是正值,这两条路径均未通过检验,假设H2 和H3均未得到支持。可是这两条路径的路径系数都非常高。这可能是因为在我国,职工更倾向于将自己作为企业的一员来看待,个人对本企业的绩效多为正面评价;实施劳工标准后,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劳动效率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依赖程度增强,即使认为所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销售能力不佳,在这些问题上还是偏向给出中立或正面的评价。

四、研究结论

从结果来看,企业执行劳工标准不仅有利于解决劳工荒的问题,还有利于职工学习和模仿先进技术,提高劳工素质,有利于职工更好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促进企业生产质量的提高。但是较高的劳工标准将导致企业在职工工资、安全与卫生设施、管理费用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致使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被动提高,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致使企业当期的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可见,如果企业实施了高水平的劳工标准,短期内将削弱其劳动力优势,降低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短期生存能力。但是有调查表明,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养成一定倾向的消费定势,更愿意购买符合劳工标准的产品,所以企业只有实施国际劳工标准,才能在发达国家市场上打开销路。

参考文献:

[1] 李世军.国际劳工标准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2010,(10):78-79.

[2] http://.cn FLA公布调查富士康报告:严重违反劳工权利,2012-03-30.

[3] 沈占波,张新国.浅析核心劳工标准对我国三大产业发展的影响[J].改革与战略,2012,(2).

盈利能力的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思维;“中国式”英语;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090-01

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英语学科成为了学生各阶段教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纵观当前我国初中英语课堂,中国式的英语教学模式比比皆是,在口语和写作方面都存在着不地道、不标准的问题。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上欠缺英语思维能力,导致没有真正地掌握和灵活正确使用英语。

首先通过一个小测试,可以略微检测一下英语学习的思维习惯。看到“circle”这个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有两种:

(1)circle

(2)cirle圆形

如果你的答案为(1),那么恭喜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养成了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坚持以这种思维方法去学习英语,会很快灵活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但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很多学生的反应往往是第二种。将听到或者阅读到的英语与实物之间,加上了一道翻译的手续。这样表达交流起来就显得磕磕绊绊、犹豫拖拉。在听说方面,都要在心里翻译成汉语才能听懂和说出;在读写方面,更是要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中文。就是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还是会一些学生把“她的身体不太好”翻译成“Her body is bad.”。还有很多学生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Yang来称呼我,或者用“Have you eaten up?”来打招呼。此外很多学生只是背诵课本上的对话“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但却不知道如何回答“How are you doing?”。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导致了“哑巴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重视培养英语思维,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也是克服“中国式英语”的关键。

一、“中国式”英语思维习惯的主要成因

1.汉化思维的影响。英语和汉语分别来自两种区别很大的语系,目标语言和源语言是很难达成完全的一致。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中国学生,自幼形成先用汉语思维造句,或者把听到的东西译成汉语后储存在记忆里,使用输出的时候再翻译为英语。这种借助于母语表达和翻译出来的内容与地道的英语存在差异。

2.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语言、思维等的差异,缺少英语环境的熏陶,缺少感知英美国家文化的机会,英语基础多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等诸多原因,导致理解和沟通的偏差。

3.语言活动的惯性和次序性。语言活动虽然有习惯,但这种惯性不能让学生对于一个结构和用法的套用当成是万能的。即便是作为一种熟练的条件反射,也是无法取代学生心里根深蒂固的母语习惯。是绝不能取代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本族语的语言习惯的。语言习惯更应该是在认真考虑语境以后再去觉得说话内容的习惯。

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规律都是先有声音后有文字。因此比较普遍的认为语言活动的次序是听、说、读、写。教学活动也随之按照这个次序进行。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往往采用阅读和翻译为主的教学法。考试制度也使得过分注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把拼写翻译等写在试卷上的内容作为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这种违背语言活动次序性的教学,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1.直接教学法。又称为改良教学法或口语教学法,由帕默根据日本英语教学情况首先提出,即只用所教的语言来教的一种方法,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在新“概念”和单词或短语之间形成“直接联系”的教学方法。

2.尽力营造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用纯英语口语讲授初中英语,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听起来有困难,但是可以营造一种英语环境。一般的课堂指令、日常交际英语、课文的讲解等等,尽量用英文,只有必要的情况才辅助少量汉语,强迫学生在这种纯英语环境中练习,并且要求学生也尽可能用英语回答。可以配合肢体语言、图片、画图等等诸多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猜测老师授课的意思,而不是翻译成汉语。通过放慢语速,反复强化练习,让学生渐渐习惯。

3.收集“原汁原味”的英语资料,激发兴趣。加入英文报刊、广播、新闻、英文电影和歌曲,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以兴趣作为动力是最好的方式。可以运用经典电影片段和英文歌曲,增加对欧美国家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直接领会英美国家文化和生活。歌词和电影中的对话,真实的反映出英语语言情景和表达方式,注重对俚语和生活口语的介绍。更多的以此为媒介,来帮助学生了解欧美文化,背景知识,历史地理。模仿标准的发音,学习地道的表达。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和课件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充实课堂,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些资料在教材中是很难见到,因此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拓宽知识面,才能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语,从而为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奠定基础。

盈利能力的理论范文第3篇

【 abstract 】 : to improve building enterprise profitability quality is the key, is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than mount tai. This paper produces the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expounds improving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promot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fitability.

【关键词】:提升;建筑企业 ; 盈利能力

【 key words 】 : ascens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rofitability

建筑行业的利润一直是处于低利润状态下,如何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质量,增强盈利能力,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提升建筑企业盈利能力应从工程质量分析入手

要提升盈利能力,需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1、违背建设程序。不经可行性论证, 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施工和管理问题。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钢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等,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等;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等。

4、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诸如: 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钢筋漏放、错位, 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二、提升建筑企业盈利能力就要把好工程质量关

建筑业企业在经营布局上要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实施多元素化经营,紧紧抓住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契机,自觉更新发展思路,大胆改革企业的原有经营结构,不要在房建施工专业一棵树上吊死,避开参与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要在产业的上下游拓展,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把握重点,着力突破,形成优势,提高盈利能力。

1、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要规范企业行为。

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承包市场要循规蹈矩,遵章守法,不出卖企业资质,不搞挂靠,不违法转包、分包,不围标、串标,不采用非法手段牟取工程,对业主、施工合作伙伴及材料商信守合同和承诺,确保质量和安全;善待农民工,不拖欠工资,自觉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2、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从政策层面上要规范。

国家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在强化对建筑工程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作为的不作为,要重申建筑业企业在资质等级内承接相应规模和体量的工程,引导企业实施差别化竞争;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领域的市场诚信体系,强化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全国性的市场准入和清出机制,严肃惩戒失信行为,提高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严格企业的资质申报和晋升,实行建筑企业技术、经济人员和建造师、项目经理人员全国的统一网络管理,从根本上治理建筑业企业在技、经人员方面的弄虚作假。努力提高建筑业行政管理部门额权威性和管理要求的强制性;改进服务,提高质量,抓大抓差,建树建筑施工领域行政管理工作的新形象。

三、提升建筑企业盈利能力就要坚持推广应用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1、要进一步深化建筑施工领域技术进步和创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践中,对建筑产业的创新认识仅局限在产品、材料及装备方面,而对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进步和创新没有充分重视,不仅从现有科技投入、科技政策中找不到相应的内容和措施,而且在具体的统计资料以及创新研究文献中也很难寻觅到建筑施工领域的技术创新论述。

2、要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企业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措施。在我国建筑行业中,要逐步建立健全一个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强、工作效率高,能实现整体联动、资源流动、区域互动的建筑业集成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平台;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考法,形成企业自己的专有技术和工法,拥有重大特种技术装备和专用机具;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并完善技术咨询市场,创新以专利、专有技术权属有偿转让的市场机制,促进建筑技术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依法保护建树企业的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和施工设计方案等成果。

3、加大建筑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投入力度。对建筑业的特技、一级企业要有刚性的技术创新投入指标,要规定每年在企业的盈利额中科技创新投入的占比,并逐年检查落实;鼓励、引导社会投资,多渠道增加对建筑科技创新投入量,积极争取政府对建筑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走负债发展之路,积极向商业银行借贷技改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的投入。

4、充分发挥行业科技进步对建筑业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国家、省、地(市)要通过建立一批建筑业共性技术开发研究基地,创建一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工程;开发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专利技术和专有著作权技术,在行业内开展宣贯和研讨活动,发挥科技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提升建筑企业盈利能力就要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质量意识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属行政和技术的监督执法。因此,监督队伍素质的高低,执法能力的强弱是搞好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较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倒塌事故及工程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与我们的质量意识淡薄有一定关系。由于设计市场、施工市场、建材市场的庞大且经营行为不规范,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因此,只求利润,缺乏质量意识的现象日趋明显。如果我们的监督体系不重视质量,没有一个强的质量意识,提高工程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要振兴建筑业,必须提高监督队伍的质量意识。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认证的专门部门,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新的形势下,培养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建立监督机构的内部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监督站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提高整个建筑业质量意识,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五、提升建筑企业盈利能力就要严格资质审查,把好建筑市场准入关

盈利能力的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节能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节能设计涉及到水利工程前期设计工作的各个阶段, 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目前, 水利行业关于节能设计的相关标准正在编制、送审过程中, 尚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本文在自己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基础上, 结合现行的国家有关节能方面的政策、法规, 对水利工程节能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关于节能设计的编制依据

1、有关法律、法规

节能设计编制的依据主要是国家有关法规、法规、政策以及工程所在地有关节能的规划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07年10月修订,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该法律明确了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节能管理、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节能技术进步、激励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在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方面, 分别对工业、建筑节能、交通运输、公共机构、重点用能单位等各类用能单位的节能进行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在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要求中, 明确规定了下列用能单位为重点用能单位: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 000t以上不满1万t标准煤的用能单位。从目前我省大量设有泵站提水工程来看,许多工程运行期间的年综合能源消耗( 主要是电能)都超过了以上标准, 将按照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管理。

(2)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编制。大纲根据节能技术的成熟程度、成本和节能潜力, 采用各类措施, 规范节能技术政策, 用于指导各行业节能技术研究开发, 产业发展和节能项目重点投资的技术方向, 为编制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节约能源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2、工程设计方案

根据工程的设计方案、建筑物组成、施工组织设计以及运行要求等, 对工程建设期、运行期的能源消耗种类进行分析。从一般水利工程来看, 工程建设期间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施工设备的电力、燃油消耗, 工程运行期间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各供水泵站、电动控制闸门、水库管理部门日常办公等设施的电力消耗。

3、工程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

根据工程能源消耗类型, 对工程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进行分析。针对水利工程能源消耗以电力为主的特点, 重点分析当地电力供应能力、电网及变电站分布情况、电力建设发展规划情况等, 以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的电力供应有足够的保障能力。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对当地现状及规划能源消耗种类、能耗指标( 主要是单位GDP 折合标准煤指标) 进行分析, 以作为确定工程节能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关于项目的节能措施

1、工程布置节能措施

(1)水库水头的利用。对于以水库枢纽为主的水利工程,供水及水力发电工程均直接由水库取水, 主要节能手段是充分利用水库水头, 以降低泵站扬程( 或增加自流引水能力) 、增加发电水头。水库供水发电洞高程按照满足水库最低运行水位(即水库死水位) 的引水要求确定; 水泵、水轮机机组安装高程根据水库调度运行要求确定的各供水对象最低引水位确定。直接由水库取水的泵站水泵机组及电站水轮机机组尽可能采用压力进水, 机组选型按照满足水库最高运行水位的要求确定, 以保证水库高水位运行时的供水及发电能够利用水库水头、降低运行时的电能消耗。

(2)供水线路输水方式及输水线路的选择。供水线路输水方式的选择尽可能利用地形高差, 有采用重力流自压输水条件的尽量采用。对于城市及工业供水工程一般要全部采用封闭管道输水, 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供水线路根据地形条件, 尽量减少平面及竖向折转, 以减少输水局部水头损失。

(3)供水工程管材选择。选择供水工程管材的原则是: 在满足工程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 尽可能选择管壁糙率小、输水水力条件好的管材, 以减少输水沿程水头损失。

2、建筑物设计节能措施

建筑物设计节能技术主要用于泵站厂房、水电站厂房、管理站用房等工业及民用建筑物的设计中。目前国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建筑物节能标准体系, 建筑物设计节能措施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1)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节能技术。包括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的外墙和屋面、外墙外保温技术, 限制并逐步淘汰内保温技术; 采用各类新型屋面节能技术、节能窗技术, 控制窗墙面积比, 改善窗户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等。

(2)采暖和空调节能技术。包括根据工程所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 研究采用集中供热技术、优化配置冷热源技术、空气热回收技术、太阳能技术等先进节能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减少采暖、制冷方面的能源消耗。

(3)采光和通风节能技术。包括根据建筑物的布局情况,研究泵站、水电站厂房利用自然光技术、自然通风技术的可行性, 减少采光通风方面的能源消耗。

3、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节能措施

水利工程中的水泵机组以及各类闸门启闭设备的电能消耗是工程运行期间的主要能源消耗。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要求, 到2010 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各类设备选型设计中, 应按照有关政策要求, 选择运行效率高、节能效果好的设备; 同时, 对于运行工况变化较大的泵站, 应配备必要的调节和控制设备, 以保证运行期间水泵机组能在高效区运行。

4、施工节能措施

施工期间的能源消耗主要是各类施工机具、运输车辆的电能、燃油消耗, 特别是在土石坝施工中, 坝体填筑所需的运输、碾压机具的燃油消耗是施工期间的主要能源消耗,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 应根据坝址区、料场区的地形、交通条件, 采用施工网络技术优化施工运输、碾压工序, 以减少施工期的燃油消耗。

5、工程运行节能管理

水利工程运行期间的节能一方面要靠优化设计方案作为保障, 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合理的运行管理措施来实现。运行期间应根据工程任务和设计方案、工程调度运用方式、生产设备组成及其性能特点等, 确定工程的节能、降耗运用措施和原则,主要包括: 在供水调度中应根据用水量的变化情况, 充分利用供水线路上调节工程的作用, 合理确定水泵机组的开机数量、运行时间, 并确保水泵机组在高效区运行, 以减少不必要的电量消耗和水量消耗; 水电站运行应根据水库的下泄流量, 选择合理的运行机组, 尽可能利用下泄水量发电。

三、关于项目节能效果的分析

项目节能效果的分析首先要确定项目的能耗指标。从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标来看, 通常都采用单位GDP 所消耗的标准煤数量进行衡量。对于水利工程来说, 能源消耗的目的是向不同用水户供水, 从而产生供水工程的供水效益以及财务收入。因此, 项目的节能效果分析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1)确定工程的能源消耗总量。由于水利工程施工期间的能源消耗一般都是短时期的, 其能源消耗主要是在运行期间,因此,工程的能源消耗总量可以只考虑运行期间的年能耗总量。折合为标准煤消耗总量(单位为t) 。

(2)分析计算工程的经济效益及财务收入。分析计算方法可采用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经济效益及财务效益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单位为万元) 。

(3)计算能耗指标。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分别计算单位经济效益和单位财务收入的能源消耗指标(单位为t/万元) 。

(4)分析节能效果。根据计算的能耗指标, 与工程所在地的节能规划、发展要求所确定的能耗指标进行对比, 对工程的能耗水平进行分析, 以说明工程是否满足节能要求, 说明工程的节能效果。

盈利能力的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质;适应;应激;结构维度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05-04

本研究力图建立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模型,为今后研制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奠定基础,为全面评价人体体质做出贡献。

1有关适应的研究背景

1.1适应的概念适应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在英语中有两个与适应意义很接近的词:adaptation和adjustment,我国心理学界通常把adaptation译为“适应”,而把adjustment译为“顺应”。在国外心理学研究中,有时这两个词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使用更为广泛的是adjustment。

1.1.1适应的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中,适应性是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适应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性状)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张仲林,200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完成:一为现象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也称非遗传型适应。一为基因型适应(Genotypic adaptation),也称遗传型适应。现象型适应对环境的反应规范,在自然情况下可以因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做出调节,这种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形状和功能的适应并不具有基因遗传的特性。而基因型适应需经遗传特殊化来完成适应作用,基因型的改变可与新环境形成一种新的反应规范,原有的方式则无法适应这一环境。对于人类,不仅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同时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

1.1.2适应的心理学概念对适应或适应性研究最多的是心理学领域。张宏宇(2000)在他的研究中将适应定义为:个体和他所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环境之间保持适当关系以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他将其解释为主体在与环境之间成功的、一贯的调和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并被社会认可的行动来缓解个体的紧张情绪、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而适应性则指个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及结果。显然这个适应定义更偏向于心理适应,而忽视了个体对环境变化的生理调试和遗传因素在适应能力中的地位,强调成功的适应,忽视了个体在适应过程中也会有失败的适应方式。谭玉兰,宋玉兰(2002)则认为适应是一个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完整性的过程,也是一种达到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的最终状态。生理方面的适应反映生理健康,自我概念方面的适应反映心理健康,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方面的适应反映社会方面的健康,而不适应则导致疾病。笔者更倾向于这一适应概念。

1.1.3体质研究中的适应概念日本体力学会测定评价专科分会对“体力”(相当于我国的体质)所下定义为:指人们为从容应付日常生活和偶然事件所必需经常保持的行动能力和抵抗力。所谓行动能力,主要由发动行为的能力(由肌肉力量、速度、投掷力、爆发力等素质指标反映)、持续行为的能力(由心肺功能、运动系统耐久力等反映)和控制行为的能力(由平衡能力、灵敏性、协调能力反映)组成,它们都是抵抗力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而日本学者所说的“抵抗力”即我们研究的适应能力。在陈明达和于道中编写的《实用体质学》一书中, 适应是指:人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采取的一系列被动性和主动性调整,包含机体内部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全部保护性反应。并具体指出适应能力的定义有以下3个方面:1) 对身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整适应能力;2) 对疾病和有害生物因素的抵抗能力;3) 对各种社会、心理紧张刺激的应激能力。

1.2适应的特征从理论上说,人类适应环境的良好结果是身心健康,但身心健康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所以很多适应性研究都关注适应过程,归纳适应过程的特征如下:1) 适应是一个全身性的综合反应;2) 心理反应是适应的中介过程,无论是什么样的应激源,都可以引起人相应的心理反应;3) 适应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的刺激对一个人构成应激,对另一个人可能就构不成应激,或应激反应的水平不同;4) 各种形式的适应均有主动适应和被动适应两个层面;5) 适应都有一定的限度,这种限度的高低取决于人的体质状况、人格特征、教育程度、和行为规范等因素。

1.3体质研究领域中适应能力定义的分析本研究所探讨的适应能力是在体质研究这样一个大前提下的,这就意味着本研究所指适应能力与生物学和心理学中的适应概念不完全一致。需要在体质研究领域内给适应能力一个更有利于操作、更确切的定义。自1979年起,我国各方面的体质专家和权威机构即对人体体质的概念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并就体质的理论基础方面大体取得了共识,认为:体质反映人体质量的高低,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1) 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以及身体成分;2) 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与各器官系统达到的工作效能;3)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和走、跑、跳、投掷、攀爬、负重等身体活动能力;4) 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即人体的本体感知能力、个性特征、意志品质等;5) 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它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源的抵抗能力等[4]。虽然在体质定义中没有直接说明适应能力,但在体质五因素理论中明确说明了适应能力的含义,体质五因素理论在体质理论研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适应能力的解释也成为很多研究人员的参考依据。但这个对适应能力的解释并不能算是适应能力的正式定义,分析其中各因素之间关系,似乎存在着矛盾的地方:1) 社会环境一层含义应该指的是适应能力的社会性,即社会适应性。笔者认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工作的适应,工作压力来源于日常工作任务、工作发展、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工作中的规章制度等方面;(2)对社会规范的适应,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法律规范 ;(3)工作之外的人际关系的适应,主要指工作以外的社会人际交往。各种生活紧张事件应该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事件,如升职、调动工作、失业、与领导或同事关系紧张、家人生病或去世、结婚、生子、与邻居吵架等等,在这些生活紧张事件中也包括了社会适应中的一些因素。即适应能力的解释中“对社会环境和对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有重复的因素。2) 对适应能力的解释中,“对疾病和其它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源的抵抗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前述内容也有重复的地方。按照适应大师Selye的理论,应激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性应激源(eustress),它可以给人振奋,增强动力,带来益处;另一类是不良性应激源(distress),如给人带来悲痛和苦恼的事件。不良性应激源可以来自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是工作方面的,可以是家庭方面的,也可以是社会规范方面的。3) 前人研究表明: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事件得分越高,人们就越有可能感到压力,长期在压力下生活而又得不到缓解,可以导致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甚至引起疾病。给人们带来压力的不仅仅是不良性应激源,良性应激源累计得分过高同样给人们造成压力。因此,在适应能力的解释中,“对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源的抵抗能力”的提法似乎不妥。《实用体质学》(1993)中《体质与适应能力》一章再次对适应及适应能力作进一步解释,认为适应是指:人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采取的一系列被动性和主动性调整,包含机体内部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全部保护性反应。适应能力由3部分组成:1) 对各种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整适应能力;2) 对疾病和有害生物因素的抵抗能力;3) 对各种社会心理性紧张刺激的应激能力。关于适应的进一步解释为我们了解适应能力奠定了基础,明确了:1) 适应都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式;2) 适应过程包含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层面;3) 强调适应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发生变化时人体的一种反应。但当我们想对适应能力做深入研究时,发现还有一些不明白或不确切的地方:1) 这一解释强调人与周围环境间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体的反应,忽视了人体对内环境改变的适应,人体内部环境条件的改变同样是一种应激源,对于这种内源性应激源的适应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机体内部的各种稳态系统如:血氧浓度、血pH值、体温恒定等是机体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础。2) “人体采取的一系列反应”句中的“采取”有主动适应之意,但人体的适应也包含着不知不觉的或无法控制的被动适应。3) 在研究适应时,总是强调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的反应。实际上,我们每天面对的各种环境并不总是改变,或者说我们需要努力适应的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等等,并不只是环境变化时才需要适应。

2适应能力的定义

综合有关适应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影响体质的适应能力包含内容非常广泛,一方面包括内环境的改变,其中有:正常生理性变化,由生物、化学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性改变,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变化;另一方面还包括对外环境的适应,其中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此,笔者将体质研究领域内所说的适应能力总称为人体适应能力,以区别生理学中提到的生理适应和心理学中提到的心理适应及社会适应。并给出了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定义是:人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人体适应能力的操作定义:个体维持自身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理环境间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健康的能力。在理论定义中,只是笼统地说人体与内外环境间维持平衡的能力是适应能力,这样在理论上将人需要适应的内容全部包含,即包含对环境的动态适应也包括静态适应,作为高一个层次的理论研究是可以的,但具体研究适应能力时,受到研究目的、研究可行性的限制,无法完全按照理论定义进行。这就像任意一个测量值理论上都可以分解为指标真值与误差之和一样,真实值是永远无法得到的,只能用一些方法近似地得到,但这并不妨碍有关测量值的理论研究。人体适应能力的操作定义明确指出:人体适应能力专指个体对其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及自身的生理状态的适应,这样定义有利于后续研究中对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研究。操作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体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社会及生理病理的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与相对稳定的环境间的协调能力;第二,当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调节自身,努力与环境协调一致的能力。

3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的建立

3.1理论模型的初步建立体质研究中早已明确地指出,体质包括五个方面: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和适应能力。为方便起见,本研究将此称为体质五因素理论。五因素理论中与体质适应能力平行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理因素,在适应能力的研究中,无法回避心理因素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影响,人对自然、社会、乃至生理的适应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心理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可以把心理因素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影响看作是适应过程的一种中介机制。本研究的重点是确定测量个体适应结果的主要维度,并非研究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将精力集中于人体适应能力的评价上。我们以人体适应能力的操作定义为基础,从成年人生活中所接触的环境入手,参考陈建文(2001)和杨兴国(1997)对社会环境的分类方法,提出人体适应能力六因素模型(图1)。

3.2专家访谈访谈专家有邢文华教授、季成叶教授、于道中研究员、江崇民研究员、蔡睿研究员、王梅副研究员、贾志勇副教授、廖文科司长、张芯、林婉生教授、张一民副教授、周琴路研究员。笔者就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初步形成的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向上述专家进行了一一访谈,访谈时间为2003年8月初至9月底。整理访谈结果为: 1) 以上几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成年人的全部生活环境,可以反应适应能力的各个方面;2) 笔者所列人体适应能力的六因素不在同一分类水平上,建议调整。

3.3面向专业人员的开放式调查在向体质研究专家进行访谈后,为了更广泛地了解人体适应能力的结构维度,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A于2003年10月在北京老山向参加全国成年人体质监测培训班的39名学员进行调查,这些学员主要是各省市体委群体处具体负责当地体质监测工作的人员,他们是比较熟悉体质研究工作的专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的目的是:向体质研究专业人员了解他们对体质适应能力结构维度划分的看法。在39名被调查对象中有87.2%的人认为适应能力影响人体体质,说明了体质研究专业人员对适应能力有初步的认识。有79.5%的人认为笔者按照成年人生活环境分类,将适应能力划分为六部分是合理的。其余受试者认为划分不合理,原因主要是分类不平行,与专家访谈结果一致。该调查结果说明作者从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入手对适应能力进行的分类还是比较全面的,存在的问题是将现有分类在相互关系上再理顺一些。

3.4人体适应能力模型的修改综合专家访谈结果和对体质研究专业人员的调查结果,将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调整为:人体适应能力(一级指标)的结构维度划分为3个二级指标:1)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2) 对社会环境的适应;3) 对自身生理性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续分为4个三级指标:1) 对气候的适应;2) 对地理位置的适应;3) 对环境污染的适应能力;4) 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又续分为3个三级指标:1) 对家庭环境的适应;2) 对工作和学习的适应;3) 对其它社会环境的适应。

对自身生理性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又续分为4个三级指标:1) 患病及恢复情况;2) 生活习惯;3) 耐饥渴及适应其它生理性改变的能力;4) 抗疲劳能力(图2)。图2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模型-2人体适应能力理论模型的的进一步解释:1) 有关应激研究中的一类就是人体对寒冷、高温、缺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外界自然环境的应激反应,作者将其归为一类,作为适应能力的一个方面。2)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家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0~49岁年龄段的人绝大部分都已组成自己的家庭,并且育有子女。养家糊口是该年龄段人的重要压力来源,同时也担负着对父母及亲属的照顾责任。但家庭也是其获得支持的重要来源。在有关生活事件给个体带来的应激研究中,许多生活事件都与家庭有关。3) 在工作方面,30~50岁年龄段的人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与工作有关的事件产生的应激是此年龄段人应激的主要来源。4) 社会环境包括除家庭、工作环境之外的所有社会因素。5)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包括了个体对生物、化学应激源及生理病理性应激源的抵抗能力。6) 人在适应环境变化时都会产生一些心理反应,这些反应与个体的性格有关,心理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我们可以将心理反应看作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中介反应,它存在于人对各种环境变化适应的过程中,心理反应可以体现在个体对各种环境变化的认知和行为上。同样一个应激源,由于个体心理反应不同,最终带来的压力也不一样。本研究关注的是个体适应的结果,我们研究如何测量人的适应能力,而不探讨适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此外,在体质五因素理论中,心理作为一个与适应能力平行的因素影响着人体体质,关于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体质的,以及如何测量人的心理素质将是另外一个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仲林.例析生物的应激性与适应性[J].甘肃教育,2001,3:42.

[2] 张宏宇.应激、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贫困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关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3] 潭玉兰,宋玉兰.运用ROY适应模式管理护士职业压力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95-97.

[4] 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

[5]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6] 杨兴国.初职大学毕业生在企业中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理工大学硕士论文,1997.6.

[7]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8] 徐斌.心理应激,见杜文东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三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69-80.

[9] 许锋.社会心理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