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教育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对象为:
区第三幼儿园、市第一幼儿园、县幼儿园、县幼儿园
二、评估目的
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是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主导的,对辖区内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估,属于诊断性评估,目的是了解幼儿园教育质量发展的现状,发现办园特色、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总结发展经验,为幼儿园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路径和措施提供依据,为市、县两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管理措施和办法提供支持与服务,督促办园主体改善办园条件,改进管理措施,提高办园水平。
三、评估依据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采用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负责承担研究制定的《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附后)作为依据,辅之以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发的有关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要求。
四、评估时间
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时间为2014年5月下旬-6月中旬。
五、评估程序
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分为幼儿园准备和督导评估两个阶段。
(一)幼儿园准备工作
幼儿园准备既是幼儿园接受督导评估的资料收集、活动准备的过程,也是幼儿园接受督导评估之前的一次诊断性测评和自我总结、反思。
接受评估的幼儿园,要建立由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组成的评估准备工作小组,同时,根据需要可聘请教育督导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专家、家长、社会人士等参加。
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测评活动方案和测评指标体系;准备资料——收集、整理、装订、装袋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人员准备——通知、召集需要观测、访谈的教师、幼儿、家长等;活动准备——组织开展需要测评的幼儿接园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就餐就寝活动等;自评自测——根据《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自评打分;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总结报告)——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自评、自测结果,现状分析与反思,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自评结果与质量发展报告于评估活动前一周提交评估小组。
(二)督导评估工作
1.评估小组
建立由教育督导人员、教育专家、幼儿园骨干教师5—7人组成评估小组。
2.测评活动
(1)学习方案:参与评估人员,在评估工作前认真学习《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2014年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工作方案》、《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个人测评情况记载表》等,熟悉评估内容与方法。
(2)个人评估:每个评估人员负责1—2个一级指标的测评,依据《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学前教育质量检测个人测评情况记载表》独立进行测评,测评人员须对每项三级(c级)指标进行评分;同时,在“测评情况记载”栏,对查阅的资料(佐证材料),幼儿园建设和环境的查看情况,对幼儿、教师、家长的访谈情况,幼儿生活、游玩、学习等情况进行记录、记载,包括质量发展状况、特色与存在不足、问题等。
被测评幼儿园应为每个测评人员提供一位引导员,协助完成测评工作。测评时间从幼儿入园到幼儿离园,观测幼儿园一日的教学活动。
(3)幼儿园汇报:由被评估幼儿园领导作教育质量发展总结报告,包括评估准备工作情况,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特色,存在问题与不足,自评结果,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等。
(4)小组评议:在测评人员个人独立测评基础上,小组成员合议,形成小组测评结果,填写《市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结果统计表》。
3.测评方法
(1)听取汇报:听取幼儿园领导及有关人员的工作汇报。
(2)察看现场:幼儿园环境、班级环创、区角设置、寝室环境、园风园貌、教学设施设备等。
(3)查阅资料: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包括各种工作计划与总结、管理与考评规章制度、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与会议记录、报告、园本课程、幼儿成长记录(卡、册)、教师业务档案等,包括文字、影像、图片等。
(4)座谈会:召开教师、家长座谈会(10—15人,大、中、小班兼顾)。
(5)个别访问:对教职工、幼儿、家长及有关人员进行个别访问。
(6)听课:观看幼儿学习活动、游戏活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就餐就寝活动等。
4.评估报告
(1)质量报告:督导评估小组,根据测评结果,撰写教育质量发展报告,包括评估工作情况,教育质量发展状况、特色,存在问题与不足,评估结果,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建议等。
关键词:学前教育;五年制;舞蹈;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修课。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基本上沿袭着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视舞蹈基本功的练习,而对幼儿园早期教育阶段迫切需要的编创和表演能力重视不够。这样,就形成了学生难的舞蹈跳不了,儿童舞蹈跳不好的尴尬局面。如何使学生在短时期内具备扎实舞蹈基本功和编创幼儿舞蹈的初步技能,以适应将来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是每一位舞蹈教师所向往和探索的。其中,教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否合理,对整个舞蹈教学的教学效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人从教学体系的构建入手,经过不断实践、总结、优化,形成了自己的“三步走”教学体系。在教学中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一步:用爱心唤醒学生,培养兴趣
舞蹈教学是幼师技能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认真把握本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紧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我们都说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导的不是学生需要的(包括学生错误地认为不需要)如何实现导?教师一味导,学生没练出来,教师累坏了,又怎能突出学生是主体?所以,主体和主导具有先决条件: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即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失去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是空谈。
一年级的学生从初中升入,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品质都比较差,这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但这部分学生多数有一个共同的有点:活泼、好动、易被感染。所以,教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真诚的爱,会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自信,最重要的学生会找到学习的快乐。当然,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我总是注意给学生心理暗示,让她们觉得老师喜欢她,认为她行。久而久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时教师的“导”也就顺理成章,每节课学生们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想让学生成为主体都难了。
第二步:整合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舞蹈课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功(基训)、民族舞、幼儿舞及幼儿舞创编三大部分。基训课是学生学习舞蹈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直接指向将来舞蹈能力的教学内容。民族舞是建立在基训教学之上的关于民族舞蹈传承和学生舞蹈素材、素养的教学内容。幼儿舞及幼舞创编则是作为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备的基本功。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各个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换句话说,就是各个教学内容都是分阶段教授的。各个教学内容之间联系、融合太少,学生掌握起来太零散。往往是学了后边的,忘记前边的。所以,学生明显存在着教学内容之间的知识割裂,甚至有时会感觉学到幼儿舞和创编时,前边几年学的东西用不上或不知怎样运用。
对于上面介绍的情况,我采取了“以培养创编能力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在基训课上,教授学生集训的同时,教授给学生幼儿集训的训练方法,并让学生课下以儿歌做伴奏,创编自己设计的幼儿基训操。比如:在训练背肌时,学生想到用模仿大象甩鼻子的方法,配以大象的儿歌,形象又生动。在教授民族舞时,引导学生如何将民族舞蹈幼儿化。有了基训创编的热情,学生在民族舞的简化上显得思路开阔多了。有的将民歌新唱作为创作灵感,将民族舞现代化;有的受童话故事的启发,将民族舞情节化等等。教学内容进行到幼儿舞和幼儿舞创编,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显得太轻松了。因为学生有前边教学创编的基础,教师剩下的就是引导提高学生的视角广度和思维开度。
第三步:为学生创造表演机会,树立自信
舞蹈,是人类的肢体语言,又是一种表现艺术,只在课堂上学习,不拿到舞台上检验,是不会体现出教学成果的优与劣的。学生从课堂走到舞台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好、表现欲望强,上台对于她们而言那是享受。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那就不见得了。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不自信、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再加上没有好的舞蹈条件,这样的学生上台就是“难受”。为了克服学生“难受”的心里,树立学生的自信,我从集训开始就为学生们有目的地创造表演机会。小范围的有班内课上表演、同年级其中期末汇报表演、期末考试集体观摩等等。通过对舞蹈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学生们对舞蹈有了自信,那么上舞蹈课也就更加有兴趣了,二者相辅相成。至于大的表演机会,像暑假给学生布置教师节演出的任务,九月布置国庆晚会演出任务,等等。不管哪一项任务,都有一个共同要求:差生必须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看似不可能的一个要求,看似不合常理的一个要求,就是这样一个要求大大激发了差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好学生的组织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17-02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个成长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幼儿阶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也是激发兴趣,塑造个性的最佳时期。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误区,需要我们去分析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推动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1.幼儿教育的一些误区
1.1 视幼儿为学生,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现在的父母比以往的父母更加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 他们舍得花钱让孩子去上最好的幼儿园,同时也希望得到最好的学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园为了让家长满意,也为了幼儿园的生存,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把本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早早地搬到了幼儿园里,开办各种学前班、特长班,过早地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与讲授,比如识字、心算、外语、绘画、舞蹈、乐器演奏等都成了幼儿早期的必修课,幼儿在这些方面方面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或许很令人感到高兴,但是,有不少研究已经证明,过早地对幼儿进行课本知识的灌输,会使孩子在刚进入进入小学阶段时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而后的阶段便会感到后劲不足,渐渐地失去这种培养出来的优势,孩子因此可能会沮丧消沉,失去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1.2 重视简单的模仿,轻视各种能力的培养。爱模仿是幼儿这个年龄段的主要特征,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给与鼓励,并且创造一定的条件教会孩子模仿。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二是可以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本领。同时,他们对正确的事物模仿得越多,那么积累的生活经验就越多。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他们也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因此,模仿成为幼儿教育中各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活动形式。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模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适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但是单纯地进行这种模仿也会给幼儿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这是因为在模仿过程中,儿童始终是被动的被老师遥控的角色,只需照着做就行,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消极的依赖心理,从而失去自我判断评估的能力。结果是他们一旦失去了模仿的对象,便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难怪一些小学教师就批评说,幼儿园的孩子上小学后,一开始会在语言和计算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可是这种优势到后来便不复存在了,尤其是在独立生活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上更是令人失望。小学教师的这种批评客观上道出了幼儿教育方式的缺陷。
1.3 重视小课堂,忽视大课堂。有不少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让孩子早一点学知识,使他们在上小学前打好一定的基础。他们每天见到老师问的更多的问题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习了什么, 学得怎么样,布置有什么作业等,而不是问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怎么样。这客观上也迫使老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小课堂幼儿的学习上和家庭作业的布置上。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幼儿一日生活这个大课堂。幼儿一日生活是琐碎而具体的,包括有进餐、午睡、入厕等很多小的细节和工作。这些活动看似不起眼,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1.4 关注少数幼儿的发展。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幼儿一日生活以及识字、画画、计算、唱歌等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总是依据个人的偏爱,常常不自觉地去表扬或提问一些她眼中的好孩子,给与他们过多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会给与他们更多的机会,却在无意中忽视了其他的孩子的需要,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1.5 重视幼儿的安全,忽视了幼儿的自由。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娇生惯养,视为掌上明珠,无形中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保证幼儿安全不出事故,有些老师课后不允许幼儿随意在教室里自由活动,不允许走出教室,不允许离开座位,甚至不允许说话。在组织户外活动时,一些大型玩具也只能路过看看而绝对是不允许玩的。孩子们是安全了,但是幼儿的户外活动却受到了限制。
2.解决对策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提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发幼儿的潜能,发展幼儿的智力是幼儿教育的关键。因此,要走出幼教的误区,做好幼教工作我们要注意:
2.1 真正转变幼儿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的内涵,学前教育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要明确幼儿教育不是用学会多少字、会算多少题、会弹几首曲子或是训练某种特长来评估的的,不能用课堂教学代替游戏教学,使幼儿过早地背上沉重的学习负担。正如席勒所说的,“幼儿只有在游戏的时侯,才显示出本来的面貌”。意思是说,幼儿只有在游戏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天生的个性,独特的气质、情感、行为,表现出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幼教工作者,要在幼儿教育中,通过精心设计策划,寓教于乐,即游戏之中,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比如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学习人际交往,模仿角色的良好言行;通过参加比赛、做操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2.2 创设自主性的教学氛围。幼儿教育不仅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教给幼儿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幼儿以后进入小学的的学习、生活培养所需要的能力,为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做好准备。模仿式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
且效果明显,但它给继续教育会带来什么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在采用模仿方法的同时,要注意营造自主性的教学氛围,变单纯的模仿为帮助儿童自主地分析自身的言行,自主判断自己努力的结果,逐步养成自我总结的思维,去发扬长处,改正短处; 既能保持自信,又能不骄不躁,避免逆反心理的形成。
2.3 合理安排好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说幼儿一日生活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密不可分,它是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大课堂。因此,幼教工作者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理解幼儿教育的概念,利用一日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孩子走进生活,从他们的吃、住、穿、行中入手,抓住其中的的每一个教育教学因素,开展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研究表明,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习惯的养成及智力的发展。而这些方面的发展只靠小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2.4 关爱每一个孩子。教师对待幼儿要一视同仁,不能在感情上有亲有疏,人为地把幼儿分成等级。这种平等和感情对一个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都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幼儿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幼儿教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2.5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自由活动时,即使是在老师的眼皮底下,也不时会出现打人,抢玩具,推搡,碰撞,挖人等意外事件,这是因为幼儿身心发育不全,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养成孩子的友爱、分享、互助、善良等品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3.结语
幼儿教育关系到儿童未来的发展,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既是家长的希望,也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学习幼教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才能把幼教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33-01
一、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混沌理论的研究者洛介兹,曾在一次演讲中宣称:“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混沌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引起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蝴蝶效应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哲学魅力,应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于家长和老师要把握孩子的初始条件,这里所说的初始条件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上要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孩子们也恰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他们的行为习惯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体现出来。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成为一个人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剂,反之,不好的行为习惯则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小学低年级教育主要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一书中,林格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经有幼儿园的上学经历,但是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都迥然不同。并且,低年级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学校和家庭都很重视刚入学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首先,学校重视低年级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终极目的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传授知识是教育的一个表层途径,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才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一年级的学生面对的是全新的校园生活,这是一个契机,“先入为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老师通过事无巨细的指导,帮助小学生尽快步入小学学习的正规,行为习惯培养上的指导远远大于知识上的传授,即“传道”之后才“授业”。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品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对小学生个性和品行的一种规约,教师的任务就是让自己的学生“和而不同”,在每一个小学生的心中撒播正能量,是当下学校的一种前瞻性教育,学校之所以重视低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抓住了培养人才的契机。
其次,家庭重视低年级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被家长寄予厚望。入学之初,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都希望孩子能尽快适应学校生活,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前教育阶段,大部分家长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对于幼儿园的饮食和作息安排关注较多;升入小学,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特别重视,无论是坐姿、书写还是数学的练习都比较重视。这也是一个养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家长的重视和引导会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在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下,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不是难事,关键就在于坚持和引导方法。
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探索
小学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来培养学生。基于多年的基础教育经验,我总结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一,以童谣的形式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为了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初步养成校园生活习惯,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以童谣的形式制定了八项行为习惯目标。即:“见到老师问声好,轻声慢步不乱跑。上下楼梯靠右走,垃圾纸屑不乱抛。做操站队静又齐,先上厕所后游戏。课间不忘喝点水,水杯放进书包里。”通过学唱儿歌和课间玩拍手唱儿歌,不仅潜移默化,而且在具体的情境下以童谣儿歌的形式提醒,效果很好。先是教师提醒,再到同学提醒,再后来,教师的一个眼神、动作就能让孩子们明白要求,近乎达到了自我提醒的程度。
第二,采用分阶段培养的策略。新学期开始,我们依据学校“做操站队快静齐”这个养成目标制定适合低年级的几个具体的小目标。首先,在第一个星期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到“闭上小嘴不说话”。在第二周要求做到“距离适当不拥挤”。然后,第三周训练学生做到“挺胸抬头走整齐”。这样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训练,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不断的肯定和激励。我们班的路队秩序良好,我感觉和这种训练很有关系。后来我发现训练时孩子们表现普遍不错,但到放学排路队时,效果差强人意。可见,好的做法,也需要坚持和创新。坚持的是训练要求,创新的是评价、激励的方式。这件事,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将良好的行为固化成习惯,必须较长时间地坚持。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教育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31-01
一、幼儿区域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区域活动是结合幼儿的实际需要、个人兴趣在幼儿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场地内划分出特定的区域,并投入对应的活动材料,制定具体的活动规则,由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活动模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在活动中积累、修正、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从而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区域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选择、自我协调与自由交往,从而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幼儿区域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活动自主性。老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区域,对幼儿的游戏、学习产生影响,整个过程中均由幼儿自主选择,强调其主体作用。其次,指导的间接性。区域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创设活动区域,投入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材料,相对直接的教学活动而言,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影响是间接的。最后,幼儿可获得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活动内容及一起活动的小伙伴,其以固有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识,整个过程最大程度上强调了幼儿的个体化差异,促进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二、组织科学的区域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策略
(一)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
幼儿时期具有喜欢探索、求知欲、好奇心强,并且独立的意愿也逐渐增强,因此要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以满足其独立自主的心理需要。具体而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全性,虽然幼儿园的孩子有些已经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规则意识也已经建立,无需老师无时无刻的贴身看护,但其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就是将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其次,便利性。活动区域要开阔、采光充足,除了必要的活动材料外,不得存放其它设施,以免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此外,活动区域必须光线充足。再次,动态性。区域活动是动态性发展的,幼儿是在自然状态下在各个活动区域之间进行自由转移,因此划分活动区域时要充分考虑其动态性,以便于孩子们自由活动。最后,自主性。即在安排活动时间时,由孩子们自己决定活动完成时间,老师不得用硬性规定加以约束;且每天安排固定的集体区域活动时间,余下的时间均为非集体活动,由幼儿自己进行自主安排,既保证幼儿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又满足孩子们自主探索的、独立活动的愿望。
(二)以幼儿为主选择适合的活动材料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该理念在幼儿教育中同样适用,区域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科学选择适用的活动材料,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生活化。幼儿年龄虽小,却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生活更能激发其活动积极性。比如小瓶子、泡沫塑料、包装盒等,只要老师确定没有不安全因素,即可投入活动区内由孩子自己探索,幼儿的想象力之丰富是超出成人想象之外的,一个色彩艳丽的包装盒可能会让一个孩子玩儿一下午,这对其注意力的培养也十分有利。其次,原始化。幼儿的天性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孩子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变化都充满着好奇之心,这点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得天独厚:水、泥巴、沙子、青草、无害的小昆虫等,均是很好的区域活动材料。比如水,幼儿亲近水是天性,老师可以在活动区域设置一个大容器,由孩子们拿各种器皿玩水,了解水的基本特征,探索水中物体的深浮现象,发现物体在水中溶解的过程等,这些均会对幼儿产生意想不到的吸引力;再比如泥巴,可以和了水之后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其作用完全可以取代橡皮泥。最后,可以发掘幼儿的潜力。比如树叶拓画,蘸上五颜六色的颜料拓在纸上;或者手指画,用孩子们的小手进行绘画创作,可以激发其活动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采用科学的游戏指导策略
日常游戏过程中,虽然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强调其自主性,但是毕竟幼儿的心智发育还未完善,其自我约束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老师采用科学的游戏指导策略引导其完成活动,以保证活动效果。比如在“医生”的游戏中,由老师扮演医院的坐诊医生,而孩子们则扮演来医院看病的患者,老师就要模仿医生坐诊过程中所用的专业术语,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使孩子们对到医院就诊所需的基本常识有所了解。当孩子们对活动场景有所熟悉后,再引导孩子们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需要注意一点,即有些孩子会由于未担任角色发生争端,可以用游戏猜拳的方法来解决,或者老师在活动前就设计机动、灵活的活动规则。
三、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措施,提高幼儿自主活动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促进幼儿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孩子们处于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可以激发其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从而提高其活动自主性。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应的,活动评价的核心也要侧重于建议性指导。“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幼儿来说,鼓励性的评价更能激发其自信心。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多维度的评价策略:
首先幼儿自评,每次活动结束后尝试做个小结,比如遇到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等,通过自我总结培养其自我反思的能力,积累经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幼儿互评,即将活动作品展示出来,由小朋友自己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尝试说明原因。最后,老师综合评价,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基础上,提高老师的看法与建议。需要注意一点,即幼儿自评与互评过程中可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缺乏逻辑性,老师不必刻意强调评价内容,只需将孩子的态度准确表达出来即可。
参考文献:
[1]杨小蔚. 浅谈区域活动幼儿自主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2]焦婷.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究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