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创新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营销;建构;创业思维
1前言
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变革即为建构主义。该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任务应当坚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原则,在施教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动机,生成学习并促进学生生成学习的过程。而互联网营销教学则以学生实践为教学核心,以引进实际教学案例的形式,使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辩证论治,最终获取课堂的知识内容。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2互联网营销教学中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现状
为了解互联网教学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现状,本文对内蒙古某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八个专业进行问卷发放,共计发放的总份数为380份,进行回收的有效问卷份数为354份,回收占总发放份数的93.1%。其中,理工类学科的学生占有效问卷总数的61%,文科专业的学生占有效问卷总数的39%。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以下几点调查结果:
2.1对创新创业概念认知调查
通过在对内蒙古某校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发现,学生对创新创业思维的正确认识普遍存在不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13.5%的学生以开发成型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标准。有61.3%的学生表明自己要创立一番大事业才能实现创新创业的目的,还有11.2%的学生将开发领先世界的科技项目视为创新创业的理想标准。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创业思维不成熟[1]。
2.2毕业后去向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2016年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业激情,其中,有明确创业方向、想法的学生同2015年相比高出4.5个百分点,占学生比例的8.3%。而对于2016年的学生来说,直接就业的选择概率同往年相比明显减少。所以,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为社会的创新创业制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对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也有了极大的影响,更多的学生选择进行创新创业作为走向社会的开端。
2.3对创新创业领域选择调查
通过2016年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为: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的学生占总比的8.9%;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生占总比的46.2%;选择启动资金少、风险低且容易开业的行业的学生占总比的26.0%;选择当今热门的方向发展(例如软件、网络等互联网行业)占总比的12.9%,其他选项为14.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由于专业或兴趣原因选择了自己兴趣所在的领域,还有一部分选择了投入资金较少的低风险行业进行自主创业,而选择互联网行业的学生也同比2015年调查的8%上升至12.9%。由此可见,学生的创业方向逐渐转向互联网的相关行业[2]。所以在数据时代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方式来完成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
2.4对创新创业具备的能力调查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高达90%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独特的创新理念、创新意识,以及敏感市场洞察力等专业素质。有70.2%的学生认为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的关键。还有61.3%的学生认为较强的沟通能力与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成功创业。综合以上情况,最终说明学生将创新意识作为了创业成功的关键[3]。
3互联网营销教学中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指导途径
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互联网营销教学对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为互联网领域培养出适应数据时展的可用人才,而且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以下内容针对互联网营销教学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的指导途径作出了解析。
3.1工作岗位职能向学生学习情境转换
在进行互联网营销的就业岗位的调查时,对当前市场的岗位需求进行了整理,其中关于互联网营销方向的就业岗位包括:网络的编辑、策划、广告、咨询、媒介等多个工作岗位。电子商务的开发被大量的企业进行广泛的应用,此时,则需要大量的具备专业技术水平的互联网营销人才。其中热门的职位包括:互联网营销顾问、销售、调研、网络交易、渠道销售、互联网商务开发、程序工程师以及客户维护经理等代表职位。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营销教学过程中,对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仅限于笼统的介绍,未能对某一指定职位作出更多的指导性的讲解[4]。所以,在互联网营销的课程设计时,将工作的岗位需求作为教学导向,让学生全面了解岗位职能和未来的就业环境,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从而把握好就业机会。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应围绕职业行动涉及的工作过程展开。针对学习领域的课件开发的方案设计路径应符合: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主要分为学校的学习领域和企业工作的学习领域。通过举例对互联网营销课程工作岗位职能转换学习情境的课程详细介绍,例如,职业功能:网络市场调研员、网络营销平台策划员、网络推广员,该职业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分别为:根据企业职责需求制定网络市场调研计划,收集网络资料,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研方法并予以实施,整理分析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运用正确的营销平台策划方法,正确核算网络推广费用,撰写网络营销平台的策划报告并建设网络营销平台;分析网络信息接收对象,合理制定推广计划,制定网络推广方案,评估市场促销活动效果。学习情境分别为:网络信息的搜集与整理;网络营销平台的策划与建设;网络推广。通过建立以上详细的课程介绍,可以让学生明确的了解职业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重点。
3.2教学实践过程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方法
互联网营销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实战从而实现与社会接轨,对于选择何种实战平台至关重要,经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社会调查初步认为可通过以下的方法:首先,选择淘宝的网络平台进行创业的规划,开展销售的运营活动,通过进行不同角色的定位,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关注焦点由考试转变为经营者关注的赚钱方法,与学生讨论潜在的商机,提高学生对创业规划的兴趣和信心[5]。其次,加强校企联合,从而实现校企共赢的目的。在很多院校的互联网营销教学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所以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扩大互联网营销的发展空间。例如: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互联网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实战合作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最后,可通过在互联网营销教学中创建学生互联网营销能力评估的网络平台,为学生的互联网营销实习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通过该平台建立个人网络品牌,独立进行网络的推广及管理,最后对实践的结果以报告形式上交,再利用该平台对学生的互联网营销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结语
通过将互联网营销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渴望亲身参与和进行实际的操作。所以,在进行互联网营销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实战教学并列举企业案例分析,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望此次的研究能为现今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兴华,李刚.“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9):228-229.
[2]胡叶子.课堂界限的消弭——论移动互联网在营销策划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视听,2015,10(12):185-187.
[3]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15(2):1-5,42.
[4]郑文坚.互联网环境下的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4):62-63.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30-05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W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 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Z].
[2]曹Z.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5]李敏.基于校园电商O2O运营模式的实践教学探讨[J].鸭绿江,2016(1):268.
什么是互联网家?即以互联网作为载体,将与家相关的大数据,智能设备,物联网聚合到一起的平台。
微信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滴滴打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一个叫做“互联网”的东西深刻改变。改变正在发生,我们身处其中,并享受其带来改变,很多人却并未真切感觉到它的巨大力量。
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如同一张大网正在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串联在一起。互联网与生活细节的搭建、糅合而成的样子便是现在这些APP的应用场景。这些应用场景与前端、后台的交互应用便形成了当下互联网+的“闭环”模式。经过与多家公司的创始人与投资人的谈话,我更加了解到在互联网的应用创新中,闭环是该有多么重要。
同互联网家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一样,未来,智能设备将会被我们的意识控制,购物网站将会更精准地掌握我们的消费和生活习惯,日常社交将会更多地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完成,就连我们日常驾驶的汽车都能实现“自动驾驶”。这些看似遥远,实则正在一步步实现。
据媒体报道,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安全地进行了70万公里英里的测试。Google汽车团队的主管Chris Urmson表示,Google暂时还没有发售这款车,并表示在发售之前这款车将会进行全面的测试。Google的高管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之前Google给大家留下过这样的印象,那就是这辆车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合法的驾驶测试。可见,自动驾驶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
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这些现象的背后只有一个真理,那就是衍生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具目的性和可预知性,而飞速发展的智能科技将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互联网。
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通过对2000万顾客购物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尿布的时候,通过会顺便搭配几瓶啤酒犒劳一下自己。于是,他们尝试推出了“啤酒+尿布“的产品搭配模式,这项举措让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产品销量大幅度提升;同大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一样,未来科技的发展则更让让人瞠目结舌,美国MIT Media Lab的天才学生普拉纳夫- (Prarnav Mistry),发明了一项结合实体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科技,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的生活将会游离于实体与虚拟之间。
智慧家成为未来的生活状态
所有的线上生活最终都要归结到以家为核心的辐射体之中,而互联网恰恰成了串联这些事物的一根根轴线。一部手机便能够完成所有的一切,这便是智慧家最好的诠释。而这种诠释最好的体现便是我们能够享受到的那种智慧家的生活状态,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
曾经看到一个有关未来智慧家的科技短片,短片中家中所有的一切都以镜面的形式进行展现。主人起床伸一伸懒腰,能够感应人的运动弧线的窗帘就会自动弹起。打开电视便能够观察到早晨整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而利用梳洗的时间便能够在浴室镜上处理办公事务。而餐桌取代了传统的煤气灶,让主人能够一边烹饪一边品尝美味。
超级无线传感技术则能够实现手机的充电,并能够将手机画面映射到桌面上。汽车在感应到你的脚步声之后便会自动开启,通过汽车驾驶室里的触摸屏设定地理位置后,互联网将会计算出最不拥堵的道路将你送到公司。而在公交站,只要你轻轻点击想要去的地方,便会规划出线路并为你匹配公交。这看似充满科幻色彩的一幕却正在真实地发生着。而在这些背后都少不了互联网家的影子。
互联网家作为智慧家的实现载体,能够将你对智慧家的所有想象进行复现。而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物联网为延伸的新型装修将会给未来的家装行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全新选择,这个选择便是智慧家。而上面那个短片只不过是众多场景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作为智慧家的实现载体,互联网家装将会成为未来家装的发展潮流,消费者也能深切感受到由它带来的颠覆性转变,摆脱传统装修带来的痛点与黑幕,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多种装修风格通过大数据进行解码实现高度聚合,更加能够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施工流程通过传感技术、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触碰技术实现可视化,以消费者订单为基础的大数据,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群体的“高智慧产业工人”将会使建材生产趋于智能化……这些技术都将成为未来互联网家可以畅享的美好愿景,创新科技的应用场景也成了美好愿景实现的基础,而这一切也最终促成了智慧家的实现。
发端于智慧家时代的建材生产商将会是整合万亿级消费者需求大数据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而以三维甚至四维技术构建而成的“3D打印工厂”会让生产更加快速与科学,建材厂家只需按照大数据提供的信息生产即可,这些产出将会通过互联网这张大网,借助聚合了大数据与高科技的供应链系统供应到放射而来的千家万户中去,而未来的建材市场将会成为一个“未来智慧家体验中心”,我们可以将这种建材市场叫做“体验客厅”,所有物料通过物联网进行聚合,最终在“体验客厅”中展出,并供消费者体验和感受。
在“体验客厅”中,用户能够看到生产建材的原材料归属地、建材的生产过程、建材的型号、用户的订单信息、使用到实际装修过程的展示效果等信息,通过联网用户户型信息,用户更能够看到这些建材使用到实际项目上的状态。
消费者从中获得的是一种智慧家的生活状态,而建材厂商将会因智慧家更加绿色和多样,完全改变传统行业中单调的“售”“卖”两种角色,开启一种全新的发展可能性。
互联网家是实现智慧家的“Uber”
如今,Uber业已成为改变人们出行方式的利器,而互联网家则会逐渐成为实现智慧家的Uber。道理很简单。Uber将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司机”和“乘客”,两者之间的身份逐渐模糊,它将消费者的身份进行高度融合实现了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而互联网家将会使智慧家相关的所有角色进行更加充分地融合,未来的智慧家时代,消费者、装修公司、建材厂商的身份也将会产生高度融合,这种融合带来的便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了的生活方式便是智慧家。
Uber模糊“司机”和“乘客”身份的杀手锏是后台强大算法系统的的支持。它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驱动的硅谷公司,在其团队中,工程师占了一半以上。在这一套算法系统中,有不少是多个学科混搭的算法工程师,这些算法工程师有火箭工程技术专家、计算神经学专家、信息传感专家甚至还有核物理学家,这套算法阵容甚至超过了Google。以Uber Pool为例,其需要开发的算法比简单的TSP问题还要复杂。在这开发算法之前,算法团队会进行一系列的预判,包括需求预测、拥塞预测、供应匹配、智能调度、动态定价等。
互联网家技术远远比Uber的算法系统复杂。互联网家模糊消费者、装修公司、建材厂商的利刃则是后台强大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而应用场景则是将这些物联网技术适配到其中的关键,通过GES系统将这些应用场景进行有机互联则能够让智慧家有了萌发的土壤。而如何创新这些应用场景,并让这些场景在GES系统中聚合成为未来一个时期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服务创新;互联网;服务方式;演变
传统观念认为,制造业是创新的来源,服务业是创新的模仿者和被动适应者。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完成,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术界才开始系统的研究服务创新,认为服务创新比较灵活,不需要遵循统一的模式[1],服务业也有不同于制造业的创新形式,但对服务创新的研究却大多为技术视角,即关注新技术在服务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服务本身对服务创新的推动。虽然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互联网本身特性可以发现许多技术方法无法发现的创新形式,如微博、团购、网上虚拟社区、电子商务等等这些以用户为核心的新互联网应用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节约了资源,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研究互联网服务方式演变的过程中,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着重从服务创新的服务视角出发,这样的分析才可能更具体更全面。
一、我国互联网服务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进行互联网服务创新的空间扩大。经过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高速发展,截至2011年 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从最初不足30万上升至如目前的5.13亿,短短十几年时间增长了1700多倍;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随着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进行,互联网提供的服务种类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艾瑞咨询调查显示,2011年十大热门互联网服务分别是微博、团购、比较购物、P2P资源等,这些都服务都反应了用户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需求,用户更多的参与到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创新服务在细节方面更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因而创新服务更能得到大多数用户的青睐,如微博是对用户言论自由的满足,团购是用户对交易需求的满足。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表现出多样性,每一项创新都是对现有思想、能力、技能、资源等的新组合,因此,一般给定系统中各种因素越丰富,他们的组合形式就越多,越能创造出更复杂、更高级的创新。
2.互联网服务结构呈现多元化,互联网服务创新社会化趋势加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互联网服务创新是以用户为导向的,因而互联网服务创新必须增加其服务创新的社会性才能为广大用户所接受,互联网在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创新,社会性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2]。同时,人的社会性需求又是多样化的,如求知、交流、交换等等,这也必然要求互联网服务进行多元化的社会性创新,随着互联网服务社会性创新的发展,服务结构呈现多元化:首先是服务类型的增加,早期互联网服务类型单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服务创新的发展,新的服务不断出现,如互联网虚拟专网服务,互联网电子交易服务,互联网会议电视及图像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等等;其次是服务对象或用户群体的扩展,如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民中男性比例为 55.9%,比女性高出11.8个百分点;最后是服务提供商(ISP)的多样化,如电子商务ISP、即时通信ISP、网络游戏ISP等等。
二、互联网服务方式的演变过程
互联网服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研究用——商用的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结合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将互联网的服务方式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7-1996):以互联网接入服务为主的互联网基础服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互联网,但一直没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直到1994年4月20日,NCFC(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这一时期的互联网,由于受技术,如TCP/IP协议、互联网信息协议WWW、第一台当今通用的IBM-PC、多协议路由器以及第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支持WWW技术的MOSAIC浏览器等都是这一时期才出现,政府、认知度等方面的影响,发展缓慢,服务内容很有限,主要以接入互联网等基础服务为主,用途主要为研究用,商业资本尚未完全介入,且只有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才会使用。
第二个阶段(1996-2003):以新闻、搜索、数据库等为主的互联网信息服务。这一时期的互联网服务创新表现为Web1.0时代,其特点为:1.互联网服务创新逐渐增多,模式为服务企业主导型,用户为创新的拉动者和服务产品的使用者,服务企业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创新活动所在地,其创新活动表现为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中的信息传播方式经过加工处理后搬到互联网上的过程和组织创新。2.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剧增,但信息是静态的,且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由ISP到用户,用户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非创造者,即用户的参与性低,如图1为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的关于1999-2003年互联网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由表可见这一时期互联网用户上网主要是为了享受互联网信息服务,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3.服务方式有限,各种信息服务均以一定的技术为基础,如早期的百度、搜狐、腾讯等都以一定的专业技术为支撑。我国90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商业化,互联网商业化推动互联网服务创新的发展,互联网服务创新是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它深刻的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图1 1999-2003年互联网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
资料来源: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
第三个阶段(2003-至今):互联网应用服务。应用服务不同于信息服务,它强调服务的应用性、开放性、互动性、专业化和个性化,表现为Web2.0时代,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它是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的统称,是新一代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趋势[3],用户更多的参与到了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过程中,表现为用户既是互联服务内容的享受者,也是互联网内容的制造者,其服务创新模式体现为客户导向型和服务企业协助下的客户导向型,服务企业为创新的推动者和创新活动所在地。随着互联网服务创新的发展,用户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已从早期的浏览,上升到现在应用等多种应用服务需求。微博在中国兴起才两年时间,微博用户规模已达到24988万,年增长率更是达到近300%,用户即可以收听别人的微博,也可以自己发微博供别人收听,这种以用户为核心体现开放性、互动性的应用服务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引领着未来服务创新的方向。
三、互联网服务方式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企业服务创新的风险增大,行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一个异质性的过程,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过程往往较长,投入较大,还会遇到各种障碍,如成本、财务支持、用户反馈、内部阻力等等,这些障碍会增加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因而使服务创新的风险增大,尤其对中小互联网企业而言,这种风险是首先要规避的,如R.Evanglista 和 G.Sirilli对意大利的七百多家服务性企业进行关于创新障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7家服务型企业认为创新成本太高是阻碍创新的首要因素,占调查企业的45.8%,而有37.9%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内部阻力包括旧的管理体制、理念等阻碍了创新等等[4]。另一方面,服务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它更容易被模仿,模仿创新往往投入小,风险小。创新被模仿,导致服务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加之目前,互联网安全问题频发,互联网版权保护迫在眉睫等,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2.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专业人员不足。互联网行业属于高知识、高技术、高互动、高创新性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所积累关于该行业的大量专业知识,而这些专业知识又存在于员工的头脑中[1],这些经验丰富的员工促进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和互动,促成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碰撞以及新知识的产生,帮助企业或用户完成了各项服务的创新,因而掌握大量专业知识的企业员工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随着我国互联网服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需要新增大量专业人员,但是专业人员的缺失,或是专业人员的流失,都会减缓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进度,对互联网企业造成潜在的巨大损失,不利于互联网服务方式的演变。
四、对策建议
用户是服务创新的重要来源和推动者,随着用户更多的参与到互联网服务创新的过程中,互联网服务将更加体现以用户为核心的应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1.完善与互联网服务创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互联网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服务创新者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服务创新氛围。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渐成熟,新服务的开发流程逐渐变得标准化,技术在服务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互联网服务创新比其他行业更容易模仿,这就更需要一个完善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保证服务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互联网企业间的正常竞争合作秩序。目前互联网版权保护主要的依据是《著作权法》,随着互联网服务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作品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出现的,旧的《著作权法》亟待完善。
2.政府要加大对互联网行业自主创新的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是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自主创新并不必然排斥模拟创新。自主创新往往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耗费巨大,我国互联网服务在国际互联网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扮演着后来者、追随者的角色,目前国内大部分互联网服务都是模仿国外的模式进行模拟创新,模拟创新成本低、风险小,是后来者追赶先进前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模拟创新始终是需要向自主创新转变的,模仿创新具有被动性,易形成路径依赖,因此长期的模拟创新,不利于互联网自主创新体系的形成和行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互联网服务的日益国际化,国内互联网企业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互联网服务的挑战,我国互联网行业始终是要探索适合国情的互联网自主创新道路,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互联网行业自创新的鼓励和支持,包括政策的、财政的等等,鼓励互联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互联网行业自主创新程和互联网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庆瑞,吕 飞.服务创新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3):34-37
[2]刘越.互联网服务的融合化、社会化和智能化[J].现代电信科技,2011(1-2)
[3]汪向东等.中国: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M].三联书店,2003
[4]R Evanglista, G Sirilli. Innovation in the service sector Results from the Italian Statistical Survey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8
[5]艾瑞咨询.2011互联网经济核心数据[R],201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3-2004[R].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
移动互联网行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异常激烈的竞争,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生存能力建设已成为业内企业的首要任务。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特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总结并剖析了与之相适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内生能力要求和对策。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业务融合 敏捷开发 用户聚合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4)-01-0070-04
1 引言
移动通信网络业务与互联网业务正在进行深度的融合,呈现出移动互联网化、互联网移动化的特点。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及网络应用技术的提升,移动互联网逐渐显露出其蕴藏的巨大新兴市场的潜力。移动互联时代变革发展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移动互联应用的融合与创新、移动终端体验的颠覆性优化、云计算应用形成强大的远端处理能力、网络的无线化和带宽的倍增、大数据的挖掘与处理并形成智能化的商业应用。当前无论是运营商、终端商、内容提供商还是传统互联网厂商,都纷纷布局移动互联网市场,以创新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来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生存能力建设已成为业内企业的首要任务。为此,无论电信运营商还是移动互联网企业,都将面临品牌、产品、市场、运营、创新、用户资源和数据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竞争,而这些方面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相关企业业务发展的核心能力。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及其行为分析
移动互联网是用户在移动状态下使用互联网的一个途径,其特点在于能适应用户接入环境的动态变化,满足用户移动状态下动态变化的需求,提供连贯的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移动终端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应用的个性化,而智能终端和多样化的应用也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对趋势把握的同时,只有准确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特征,才能把握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趋势和发展方向,找到应对其发展的核心要素。
市场调研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以高中到大学学历背景的人群为主流;初中及以下人群由于受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限制,使用率稍低;硕士及以上人群由于领域专注的比较高,体验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热情并不高。主力人群大多集中在20~35岁,他们乐于体验层出不穷的创新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终端。这部分人群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客户根基,通过对这一消费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的培养,可以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大规模拓展。
从上网时间段来看,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主要是在午间和夜晚睡前上网,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更善于充分利用等车、等人、候机、乘车、如厕等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以及休闲娱乐。未来随着使用习惯的培养,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人们填充碎片化时间的有力工具,这也是微信5.0新增游戏功能的目的。
在上网地点分布上,大多数用户是在固定住所;同时,在乘坐交通工具中通过移动互联网访问业务已逐渐成为习惯。随着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里的上网习惯的养成,包括车站、机场、洗手间等公共场所也逐渐成为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重要场所。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环境激发了大量的用户需求,用户需要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使用任何屏幕(Anyscreen)来接入互联网使用任何业务(Anyservice)。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需求主要是即时通讯、信息搜索查询、音乐娱乐等。据Flurry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手机应用的使用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游戏,其次则是社交网络、新闻应用、娱乐应用等。2011—2012年中国手机互联网用户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率如图1所示。
针对用户的业务使用偏好,移动互联网提供的业务种类繁多,但各种应用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从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可以看到,手机即时通讯、手机搜索等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移动互联网的O2O特色应用如手机购物、位置服务、手机商旅等应用仍然由于产业链合作等原因尚未取得完善的发展。这也符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即发展初期移动互联业务集中于满足用户信息和沟通需求,并以工具化、娱乐化应用为主,如手机即时通讯、手机音乐、手机报、手机浏览器等;发展后期则倾向于满足用户生活化、商务化的需求,如位置服务、移动支付等。
4 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业务核心能力
分析
从以上的用户特性和市场需求分析可以发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业务与产品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企业要在这个环境复杂、变化剧烈、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下谋求发展,必须具备一些核心能力,否则将迅速被市场淘汰。
4.1 业务融合创新能力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移动互联创新的主要方向是发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整合优势,促进内容和应用体验趋向一致,努力构建开放性平台。当前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策略是把握移动互联网的特点,融合移动通信网络功能的优势,形成丰富的创新产品体系。同时,研究移动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以及在移动状态下对互联网业务的需求,基于手机移动性、位置性等特点,开发出深度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和应用。在业务平台层面,移动互联网要更多继承互联网的特点——注重用户体验,建设开放性的平台。在应用层面,创新主要基于用户身份、用户位置、用户习惯,细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吸引用户高度参与。
4.2 敏捷开发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端,人所处的环境是剧烈变化的,所处的用户场景很短暂,并不能持续,而且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投身于移动互联网,每天十几款应用上线,移动互联网正处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迅速让产品去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地升级进化,推陈出新,才是保持领先的唯一方式。同时要不断地倾听用户的反馈,不断地调整修改,然后决定后面的方向。所以,“快速迭代”是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要求,能否做得足够快已成为衡量一款产品研发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所以,必须具备敏捷开发的能力才能跟上移动互联网产品速度。同时需要建设高效的用户反馈渠道,重视反馈,快速响应,重视运营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为敏捷开发不断校准方向。
4.3 需求契合能力
当前人们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生活方式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市场需求很难有准确的把握,需要在试探中不断调整或更替。一款应用产品一定是为解决用户问题而开发的,但产品所预期满足的用户需求并不一定完全契合真实市场。为了使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必须要为产品寻找一个用户场景,然后根据用户场景寻找真实用户去检验产品的需求契合度;同时将产品放到一个群体中去检验它的传播速度、使用频率等,以此来快速检验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竞争遍布在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推广、运营的全过程。移动互联网产品要定位准确,功能简洁,在自身的优势范围内迅速形成竞争力,占领用户市场,培养用户习惯。除了功能性的需求契合外,非功能性的需求满足也很重要,非功能性需求可以概括为“产品轻、速度快、内容好、流量省”。
4.4 用户聚合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呈现娱乐化、社交化和自我实现化的趋势,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与运营应以这一趋势为导向,因势利导,迎合用户。因此,做好用户研究、分析用户行为、关注用户需求至关重要。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积极利用客户资料数据库和在线商业智能,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准确把握客户的行为模式和需求,再根据这些行为模式量身打造应用,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例如在用户阅读体育新闻时马上向他推送球赛信息,在用户浏览汽车信息时及时向他推送车展信息。然后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分析,总结出一批有相同倾向的客户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用户群体活动,如车友会、微信朋友圈等。用户应用需求层次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用户应用需求层次
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地理位置、使用时间都各不相同,而且猎奇心强,忠诚度低,个性化需求也极其分散,这导致用户的聚合度越来越低。所以一个新移动互联网应用要能够快速大规模聚集大量的用户,必须具备业务创意新颖、需求覆盖面广且层次高、可附着商业价值空间大、易于使用和传播等特点。微博就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用户聚合的成功典范,它成功挖掘出用户需要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获取社会影响力的需求,设计出关注与粉丝的主被动业务模式,同时在运营过程中采用名人、明星的示范效应,迅速聚合大量的互联网用户。
4.5 价值掌控能力
包括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应用提供商、终端制造商、系统开发商、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在内的各类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的厂商都争相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整体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竞争格局显得十分繁杂。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竞争中,只有掌控高价值的核心环节才能稳固立足并谋得长远发展,其中有四个重要高价值环节,这也是移动互联网的必争之地:
(1)移动终端:终端是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和界面,很多用户的使用需求受终端内置应用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终端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竞争点之一。另外基于终端所能延伸出的产品、服务模式也是各类厂商竞相争夺终端把控权的主要原因。
(2)系统平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是衔接移动终端以及应用的关键环节,也是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制高点所在。
(3)应用服务:应用服务是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所获得的最终服务,因此它是吸引用户的最关键因素,它可以拥有很高的用户粘性,并能带来很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应用服务也是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关键节点。
(4)网络通道: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中,通信服务运营权的垄断格局将逐渐产生变化,各类虚拟通信运营商即将出现,同时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厂商也可以自建网络通道,这将加剧移动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发展和竞争。
5 总结
移动互联网潜力无限,市场巨大,但其竞争激烈,赢得用户才能赢得竞争,不管是移动互联网厂商、通信运营商,还是终端厂商,其自身的能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通过对上述能力的平衡发展来奠定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业务与产品优势,获得强大的竞争力,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班晓芳,佟鑫. 移动互联网安全威胁分析[J]. 电信技术, 2012(7): 77-78.
[2] 徐超. 中国电信开放式大框架初显“天翼空间”尚需填补“空白”[J]. 通信世界, 2010(9): 24.
[3] 艾媒咨询集团. 2012 Q3中国手机游戏市场季度监测报告[R]. 2012.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3.
[5] 易观国际,德勤华永.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R]. 201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