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星通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通过此类通信技术可实现基于卫星的无线通信功能。如北斗卫星通信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基于北斗卫星的短信息通信及经纬度定位功能。如亚洲卫星通信公司提供的卫星通信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基于数据链路的网络信息数据传输。还如G S卫星通信系统,可以实现为我们进行车载导航的功能。总之,卫星通信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变革者我们的通信方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众所周知,卫星通信网络是建立在无线通信基础之上的。无线通信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其原因在于,无线通信信道的通信质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城市楼房、障碍物造成的阴影通信衰减、还如无线信号经过多重反射等情况造成的多路径信号衰减,还有受到的恶意无线信号同频干扰,以及基于开放无线环境的病毒入侵。
在此无线通信环境下,卫星通信网络机房的安全性建设成为社会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深化此项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卫星通信网络机房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方案。文中给出了卫星通信网络机房安全威胁因素,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安全防护体系构建策略,本文方法能够为卫星通信网络机房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提供智力支持。
2 安全防护体系总体架构概述
本文构建的卫星通信网络机房安全防护体系分为三个分系统,一是无线干扰测试系统;二是功率自适应分配系统;三是网络入侵检测与处理系统。这三个系统通过主干网络交换机接入卫星通信网络机房,实现机房的安全防护功能。
3 安全防护体系详细设计
3.1 无线干扰测试系统设计
无线干扰测试系统的功能是对无线空域内的无线信号进行感知,对测试到的同频干扰向用户进行报知。
此系统的主体软件采用广州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和研制的无线通信网络测试软件,著作权号为2015SR233189。此软件采用基于TDD的上下行同频互逆原理,利用反向覆盖测试替代传统前向覆盖测试。实现了较为先进的无线网络信号感知与测试功能。
网络管理员通过此软件反馈出来的信息,如果发现有同频干扰信号,则可以向卫星资源授权单位及无线电管委会进行申诉,排除此非法干扰,保障信号安全、稳定。
3.2 功率自适应分配系统设计
功率自适应分配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对信道质量的判断,自动调节信号源的发射功率,提高系统的传输质量。
此系统的主体软件采用广州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无线通信网格优化软件,著作权号为2015SR233184。此软件采用C#语言编写,软件规模较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用性及可维护性。实现了无线通信频率信道质量检测,并能实现功率的自适应调整。
自适应调整过程为:当信道质量较低,无线通信BER参数值升高时,提高无线发射功率,当信道质量较好,发射功率过大时,可以降低功率,减小对邻近频率的用户影响。
3.3 网络入侵检测与处理系统
网络入侵检测与处理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杀毒软件、网络端口安全防护软件等。
此部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网络防火墙及网络端口安全防护软件,对网络访问地址进行黑白名单的设置,开放特定的网络端口,允许特定的I 地址对网络设备进行访问和通信,对不确定网络地址进行屏蔽,并放入黑名单中。同时开启入侵检测设备,对网络内的不安定因素进行控制;另外,定期进行系统杀毒,对潜在的病毒进行查杀,增强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关键词] 心房颤动;替米沙坦;胺碘酮;复发
[中图分类号] R9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c)-085-02
Efficacy of Telmisartan with Amiodarone in the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after cardio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LU Changyong, LI Jingli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Kaifeng City, He′nan Province, Kaifeng 475002, China
[Abstract] 0bjective: To observe efficacy of Telmisartan with Amiodarone in the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after cardio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and its influence on left atrial diameter. Methods: 87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fter cardioversion,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miodarone; test group was given Amiodarone and Telmisartan treatment. To observe atrial fibrillation recurrence rate and changes of left atrial diameter. Results: After 1 year follow-up, maintenance rate of sinus rhythm in test group (82.9%)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2.5%),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s (P<0.05); Left atrial diameter of test group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treatment (P
[Key words] Atrial fibrillation; Telmisartan; Amiodarone; Recurrence
临床多种心脏疾病均可引起房颤(AF),由于心房重构,房颤复律成功后又极易复发[1]。临床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可引起心房重构,因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具有预防房颤发生及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替米沙坦逆转心房重构、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效果。
1 资料
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复律成功的的87例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AF发作病程为7 d~1年,有AF发作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心功能(NYHA)Ⅰ~Ⅱ级。所有患者均常规行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静脉应用胺碘酮复律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排除标准: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严重肝肾疾患;③电解质紊乱;④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选患者经复律后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患者给予胺碘酮加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单用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年龄、性别、平均血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1.2 方法
复律后两组患者均正规服用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第1周600 mg/d,第2周400 mg/d,第3周200 mg/d,至试验结束;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40~80 mg,qd,观察时间为1年。进入治疗后6、12个月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肝、肾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两组均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所有患者复律前后均给予华法林预防血栓治疗,AF复律时未见血栓栓塞并发症。
1.3 观察方法
进入试验的患者每1个月门诊随访1次。服药期间患者如出现心悸、胸闷即行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于服药后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治疗期间有6例患者因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低和失去联系而中止试验,余81例完成了整个试验,其中,对照组40例,试验组41例。对两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大小进行比较分析。
2.2 两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比较
随访至终点时试验组LAD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左房内径变化(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 窦性心律维持情况
1年后对照组29例维持窦律(72.5%),试验组34人维持窦律(8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显示,房颤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5倍,死亡危险较无房颤患者高1.5~1.9倍。因此,恢复窦性心律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减少血栓栓塞,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胺碘酮是房颤患者最常用的复律药物,它是以Ⅲ类药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能更安全有效地防治房颤的发生,且不影响心功能[2-3]。国内研究表明胺碘酮维持窦律的1年有效率为67.5%~71.8%,是目前充分证实有效的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F的发生和维持伴有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戚文航[5]认为,ARB保持了正常的不应期频率适应机制,避免或减轻了心房电重构;同时ARB可抑制心房间质纤维化,而心房间质纤维增生可能使心房内传导延缓,并使心房电活动的异质性增加,促进了AF的发生。Kumagai等[6]在长期心房快速起搏犬实验中应用坎地沙坦,可防止心房肌纤维化和传导异常,降低房颤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证明了二者的关系。Madrid等[7]观察154例AF患者复律后应用胺碘酮+ARB与胺碘酮治疗对比,结果发现,联合治疗组AF复发率较胺碘酮治疗者低(55.91% vs 79.52%,P=0.007),维持率分别为84.79%和63.16%(P=0.008)。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房颤患者复律后,在应用胺碘酮基础上增加替米沙坦,1年后试验组左房内径明显缩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2):913.
[2]易董,骆明光,李海成,等.倍他乐克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房颤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0):10-11.
[3]卢文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后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1):8-9.
[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5):377-385.
[5]戚文航.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心房颤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1042-1043.
[6]Kumagai K, Nakashima H, Urata H, et al. Effects 0f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 antagonist on electrical and structural remodeling in atrial fibrillation [J].J Am Coil Cardiol,2003,41(12):2197-2204.
[7]Madrid AH, Bueno MG, Rebollo JM, et al. Use of irbesartan to maintain sinus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long-last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study[J].Circulation,2002,106(3):331-336.
关键词:尾巨桉;植苗更新;萌芽更新;植物多样性;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224-2
0 前言
桉树原产地为澳大利亚和少数几个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的岛屿,其为桃金娘科桉树属的总称,共有945个种和变种[1]。我国最早引种是 1890年,正式大规模和系统地开展引种试验和推广栽培始于 20世纪50年代的雷州半岛川。当前,人们对桉树的经营方式为:一代林砍伐后,常常以萌芽方式更新林地。本研究以尾巨桉为代表,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的尾巨桉萌芽更新幼林与植苗更新幼林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经过砍伐遭破坏,在萌芽更新后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植苗更新的林分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目的是研究桉树不同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从而给桉树人工林的长期可持续经营以及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2]。
1 林场状况
研究的七坡林场属热带北缘季雨林区域,地处盆地的北缘,地貌主要为丘陵和山丘构成,丘陵占全场总面积大约55.5%;山丘大约占38.7%。该分场主要坡向为南坡,其坡度一般为20o-30o。调查测定林分位于某高林场平甫分场12林班, 林地地处丘陵,土壤为砂页岩发育成的红壤,肥力适中。
萌芽更新幼林为2007年11-12月主伐1.4年生尾巨桉林分后,由树桩萌芽条保留1-2株而成的幼林,于2008年4月在伐根的上半部挖环形沟施追肥1次,其有效成份为: K为100/hm2、P为150/hm2及N为200/hm2。调查时幼林的株间己经郁闭而行间尚未郁闭,林木现有密度为1422株/hm2。
植苗更新为2008年2月人工种植的尾巨桉无性系幼林。穴垦方式整地,株行距为l.5m×4.0m,造林时施基肥0.5k/株,造林3个月后施追肥,其有效成份为:K为100/hm2、P为150/hm2和N为/hm2。调查时幼林的株间仅有少部分郁闭,行间尚未郁闭,林木现有密度为1581株/hm2。
2 研究方法分析
2.1 样地设计
应用标准样地法进行测定比较,选择土壤类型或地形地貌等相同或相近,每个样地的面积为600m2(20m×30m)。方法是:彼此相连,即两坡夹一小沟的尾巨桉第1代萌芽更新幼林和第2代植苗更新幼林设计研究样地,且每种林分按海拔和坡位的差异各设置3个重复样地,各样地的立地概况见表l。
2.2 林下植物多样性调查统计
在各样地为了进行全面调查,再从每个样方中选取面积为5m×5m的一块小样方,可靠得 6个样方,主要实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种类、每种植物的个体数、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
2.3 林木生长量调查
每个样地按各部分面积为100m2(10m×10m),都沿等高线分为上下,每部分再按左、中、右三等分,最后得到6个调查样方。方法:实测调查样方内各林木的胸径和树高,同时按“蓄积量=单株平均立木材积×林分保留株数”二元材积法求算蓄积量,如下运用单株材积计算公式:V=0.0000628767×H0.96436×D1.821621
其中:H为树高(m);D为胸径(cm);Ⅴ为单株材积(m3)。
3 结果分析
3.1 林分生长量比较
表2 尾巨桉萌芽更新幼林与植苗更新幼林乔木特征比较
主要是通过比较两者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各项数据经处理后得出(表2),分析可知所调查的样地中尾巨桉第一代萌芽幼林总株数是256;第二代植苗更新幼林总株数是302。分析两者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可发现第一代萌芽幼林都要大于第二代植苗更新幼林。分析也表明在两种林分中,萌芽幼林生长情况要好于植苗更新及株与株之间差异性要小。此外,研究也表明在相同的气候、母岩、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且施肥都均为: K为100/hm2、P为150/hm2及N为200/hm2的林分上种植的密度会对林木的生长有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密度下蓄积量有差异,总的来说密度大,蓄积量也大。研究中发现:从两林分来看密度小与一定范围时,蓄积量是随密度增大而增大的;不过若达到最大时, 蓄积量会随密度的增大而有所减小。因此,在此建议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以提高每公顷蓄积量。从计算中,也表明植苗更新蓄积量随密度变化比较大,总之更新方式是影响蓄积量的主要因素,种植密度也对蓄积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3.2 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统计
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种类组成,而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也要借助于种类组成。方法是:先选择能代表所研究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地段或一定空间的样地,且所取样地应注意环境条件的―致性与群落外貌的一致性,尽量避免过渡地段。空间地段选定之后,同时随机法进行取样,确定样地的大小一般遵循的原则为: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表现面积越大。
此次调查记录,经统计:萌芽幼林林下植物共有74种,其中草本21种及灌木53种;植苗更新幼林林下植物共有75种,包括草本20种及灌木55种。
4 结果及结论
(1) 尾巨桉萌芽更新和植苗更新幼林的平均单株材积分别为 0.005914m3和0.00365m3、平均树高分别为5.9m和4.7、平均胸径分别为4.5cm和 3.7cm,;萌芽更新幼林新幼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量分别比植苗更新幼林的高23.3%、25.5%和37.3%。可见尾巨桉萌芽更新林分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优于植苗更新林分,更新方式对尾巨桉生长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2)萌芽更新幼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要比植苗更新幼林高37.3%。萌芽更新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萌芽更新林分胸径生长随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尾巨桉萌芽更新林分保留较高密度能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
(3)经对比,尾巨桉植苗更新幼林林下植物的种类略优于萌芽更新幼林。
(4) 结果表明萌芽更新幼林和植苗更新幼林林下植物种数相当,且草本和灌木种数比例也相差不大,显然经营管理好的桉树人工林,其林下植物繁茂。引种更新方式影响不是很大,但两种更新方式都对林下植物种数有影响,可见不同更新方式对尾巨桉林下植物种数的影响不一样。
此次调查统计所得生长量和林下植物种类的数据可能不够完善,尽管植苗更新与萌芽更新存在差异,但不是很明显。由于尾巨桉萌芽更新无需整地、节省苗木、施基肥、萌条生长快、植苗开支。萌芽更新比实生林有其独特的优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缩短经营周、节省造林投资、增加收入等。所以,建议采用萌芽更新方式作为尾巨桉短轮伐期用材林主要更新方式,这样不仅增加林分公顷蓄积量,又较好保护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综上,希望此次研究能给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谢耀坚.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J].热带林业,2005,
33(3):15-17.
正是基于卫星通信系统的帮助,灾区的紧急救援队才能够利用独立的陆地无线通信设施来展开救援工作。一般来说,卫星通信系统是在灾后面临的所有复杂情况下,唯一能够保证通信畅通的解决方案。德国诺达公司的“SKYWAN”卫星通信系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为灾后应急预警和救灾管理提供一个独立的陆地通信支持。
诺达的“SKYWAN”卫星应急通信解决方案结合了高品质VSAT系统地面网络连接,同时支持即时数据传输,比如视频和语音通话等功能。另外,“SKYWAN”平台固有的灵活性,使得应急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网络。在偏远地区,区域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总部之间,应急通信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通信设备能够随时通过启用任意点对点的单跳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连接。
中国地震局面临的挑战:
中国地震局目前正在利用诺达的“SKYWAN”卫星通信系统来帮助灾后应急通信和管理工作的展开。在运行“SKYWAN”系统之前,地震局基于VSAT网络运行着一个低比特率(最高为76.8千位节/秒)监测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用来满足近100个站点。为此,中国地震管理部门对应急救灾预警管理系统提出以下要求:
一个完全独立于现有基础设施的卫星网络,并且卫星中心站、区域或总部的应急通信管理中心之间没有地面回程设施。
在高度灵活的远程宽带站点之间,可以任意点到点连接。在区域中心和应急管理总部的覆盖范围内,实现视频会议和高品质的视频传输。
保质保量的数据、语音和视频流量的支持服务。
同时支持手机和便携式电台设备以便于在信号覆盖范围内提供远程交流的功能。
预先配置的卫星终端和快速部署的天线系统
在评估过多家解决方案后,结果显示:诺达卫星通信公司的“SKYWAN”系统被认为是最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卫星通信网络方案。
解决方案:
“SKYWAN”应急卫星通信网络在实际应用中,指挥协调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确保了灾区救灾指挥中心和远在北京的中国地震管理局通信畅通。
这个全国网络由一个中央服务器主站和冗余备份系统组成,19个省会都设置有固定站(其中的每一个都可以被配置为省级指挥中心或区域业务枢纽),这个网络包括五个“静中通”车辆站(COTP)、2个“动中通”车辆站(COTM)和14个人便携站。全国网络分为两个子网:一个用于日常的常规数据交换,另外一个专用于紧急通信,它们的枢纽站在北京。固定终端以及各种车载台站和移动式便携系统,可以迅速部署到受灾区域的通信区域指挥中心。
诺达的“SKYWAN”卫星通信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单向高质量视频传输,双向视频会议、网络电话、数据通信、文件传输、可以访问任意互联网主页。在不使用任何地面设施的前提下,只要通过“SKYWAN”高带宽设备,受灾地区的图像和视频可以在几秒钟内被传送到地震管理局总部。在受灾情况下,视频会议可以帮助中央指挥各单位更好地了解灾情。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SKYWAN”平台固有的灵活性,使得网络可以迅速重新配置,以适应更分散的和复杂的通信需求。在使用“SKYWAN”通信网络系统以前,这些都必须放在灾后重新部署。
论文摘要:低轨道(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卫星距离地面500~1500km,运行周期2~4小时的卫星通信系统。铱系统、全球星系统及系统是地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最快的范例。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低轨(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中轨(MEO)和静止轨道(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1 由于具有更小的信号衰减和更低的传播时延,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更有利于实现个人全球通信。LEO系统的路径传输损耗通常比GEO低几十分贝,所需发射功率是GEO的1/200-1/2000,传播时延仅为GEO的1/7~1/50,这对于实现终端手持化和达到话音通信所需要的延时要求是十分有利的。
1.2 蜂窝通信、多址、点波束、频率复用等技术的发展为LEO卫星移动通信提供了技术保障。
1.3 由于地面移动终端对卫星的仰角较大,天线波束不易受到地面反射的影响,可避免多径衰落。
1.4 它在若干个轨道平面上布置多个卫星,由星间通信链路将多个轨道平面上的卫星联接起来。整个星座如同结构上连成一体的大型平台,在地球表面形成蜂窝状服务小区,服务区用户至少被一个卫星覆盖,用户可随时接入系统。
1.5 由于卫星的高速运动和卫星数目多,也带来了多普勒频移严重和星间切换控制复杂等问题。但不管怎样,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述特点对于支持实现个人通信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2 LEO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的一般过程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卫星的高速运动,使得它的波束覆盖区也跟着移动,而波束覆盖区的移动速度远大于用户的运动速度,因此,在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切换主要是由于卫星波束移动引起的。
对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呼叫切换,通常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2.1 用户周期测量当前使用波束和邻近波束的导频信号或广播信道的信号强度的变化,以便确定它是否正在穿越相邻波束之间的边界或者处于相邻波束的重叠区内。
2.2 若用户进入相邻波束的重叠区,达到切换触发的条件,将开始启动切换过程。用户中止利用当前波束进行通信,等待分配信道利用新波束进行通信。
2.3 切换过程开始后,需要在新到达波束中为该用户按照一定的信道分配算法进行信道分配,并在原先波束中释放使用的信道;如果采用了波束内切换或信道重安排,则原先波束还须按照呼叫结束后的信道重安排算法进行波束内的信道优化分配,进行必要的波束内分配。分配完成后,将数据流从旧链路转移到新链路上来,完成切换。
3 LEO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的种类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可分为以下类型:
3.1 同一信关站和卫星的不同波束之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和现用波束在同一信关站和同一卫星内,该切换涉及两个波束的信道分配和修改同一信关站(不采用星上交换)或卫星(采用星上交换)的交换路由表。
3.2 同一信关站不同卫星之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与现用波束不在同一颗卫星内、但在同一个信关站范围内,它涉及两颗卫星的信道分配;对于采用星上交换的体制,需要改变两颗卫星星上交换路由表;对于卫星透明转发的体制,需要修改信关站交换路由表。
3.3 不同信关站同一卫星的波束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和现用波束属于同一颗卫星,但属于不同的信关站,它涉及两个信关站之间的切换,包括信道分配、改变地面线路连接、位置更新、记费等,对于采用星上交换的卫星还需要改变其交换路由表。
3.4 不同信关站不同卫星之间的切换
目标波束和先用波束属于不同的卫星且属于不同的信关站,它涉及两个信关站和两颗卫星之间的切换,信关站涉及信道分配、改变地面线路连接、位置更新、记费等问题,对于采用星上交换的卫星需要改变其交换路由表。
4 LEO卫星通信系统中用户切换目标卫星的选择准则
在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切换控制中,切换的目标卫星的选择策略对切换的最终性能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根据系统的需要,设计出适合于本系统的切换目标卫星选择方案至关重要。目前,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目标卫星选择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最近卫星准则、最强信号准则、最长可视时间准则、最多可用信道数准则、覆盖时间与仰角加权准则及最小跳数切换准则。
其中,最近卫星准则认为距离用户终端最近(仰角最大)的卫星能够提供很好的服务质量(QoS),可从纯几何上对其性能进行分析,也称为最大仰角准则。采用该准则时,用户终端在任何时候都选择能够为其提供最大仰角的卫星。该准则实现简单,但一般不会在实际系统中采用,因为它既没有考虑无线信号在空中的传播条件,也没有考虑网络的运行状况。 转贴于
最强信号准则是终端在任何时候选择能够接收到最强信号的卫星。拥有足够高的信号强度是无线通信的一个基本条件,可以认为最强信号卫星准则能够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
最长可视时间准则又称为最大覆盖时间准则。按照这个策略,用户将利用星座系统运行的先验知识,始终选择具有最大服务时间的卫星作为其切换的目标卫星。该准则基于对最小化系统的切换请求到达率考虑,延长了切换后呼叫一直被某个卫星服务的时间,从而可获得较低的被迫中断概率。
最多可用信道数准则为:用户选择具有最多可用信道数的卫星为它提供服务。该准则出于对整个系统信道资源利用率考虑,以使卫星系统中每个卫星所承载的业务量趋于均匀分布,避免因某个卫星节点超负荷而失效,从而影响到整个系统性能。应用这个准则时,不管卫星的具置,新呼叫和切换呼叫会经历相同的阻塞率或被迫中断概率,从而可以避免出现某个卫星超载的情况。
最小跳数切换准则则应用于具有星上路由的情况,策略要求用户在任何时候都选择能够为其提供最少跳数路径的卫星。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通信双方周期性检测其可见卫星中是否有比当前通信路径的跳数更少的路径,如果存在则进行切换,否则继续使用当前卫星进行通信。当然,如果通信双方的当前卫星出现低于最小仰角(或信噪比)时,也需要进行切换。假定卫星系统使用准静态路由算法,路由表项中带有卫星到卫星的路由跳数,而且其路由信息随着网络拓扑变化由系统自动刷新。
5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用户切换与路由
在切换时,由于服务卫星的改变,对于采用星上交换和星上路由的卫星通信系统,原有路由也需要被重新建立。重建路由有以下几种方案:全路由重建,部分路由重建,重路由结合扩展路由,动态概率优化路由,最小跳数路由。
其中全路由重建卫星切换方案:原有路由完全被新路由代替,该方案得到的新路由仍然是最优化路径,但其处理时延比较大。
部分路由重建卫星切换方案:当切换发生时,原有路由被部分保存,只有变化部分被更新,该方案处理时延比较小,但新生成的路由可能不是最优化路径。
重路由与扩展路由结合:切换后首先进行路由扩展,再进行路由优化。以降低延时,但信令开销增大。
动态概率优化路由:全路由重建节约带宽,但是扩大了信令资源,需要选择合适的优化概率P,在带宽和信令资源之间折中。即并不对所有扩展后的路由进行优化,而是以概率P,对一部分路由进行优化,一部分仍保持原扩展路由。
最小跳数路由策略:用户在任何时候都选择能够为其提供最少跳数路径的卫星。通信双方周期性检测其可见卫星中是否有比当前通信路径的跳数更少的路径,如果存在则进行切换,否则继续使用当前卫星进行通信。该策略能够获得较低的传播延时和较小的切换频率,具有很好的系统性能。
参考文献
[1] 陈振国,杨鸿文,郭文彬.卫星通信系统与技术.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