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星通信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大发展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介发展的迅速而成熟,信息的传播仿佛插上了翅膀一般一日千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书籍、报纸、网络等等都变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工具,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极大地丰富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整个电信产业内掀起一场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 广播电视卫星 信息 传播
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并达到了一个较发达的程度,如今的无线通信已经进入3G时代并逐渐向4G过渡。在整个3G通信系统中,卫星通信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它可以很好的与地面IMT系统互为补充,3G技术下的卫星通信系统覆盖面积大,这一特点可以很好的造福偏远山区和通信不良地区,它高速接入的服务特点对从事传媒行业的人员来说也具有无比的实用性。由于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这些好处,在各国电信建设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当今时代的通信环境
信息时代伴随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席卷而来,信息的传播是当今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的高效与便捷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获取信息也变得更加的简单和多样化,不同的渠道,多量的信息,人们足不出户便可掌握当今世界最新的动态。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现有通信技术的缺点与漏洞逐渐暴露,要想通信技术获得继续的发展,对这些缺陷的解决刻不容缓。当前的网络整合的传输方面,固定用户的接入、移动用户和手持终端的接入都是关注的重要方面。广电立足于自身的利益出发,只有用户接入终端种类达到最大化时,广播电视的受众群体才会达到最大化,广播电视这一行业才会达到最好的发展,最好的收益。而这些问题要变成现实,现有的通信技术难以达到,通信技术一定要再继续发展和更新,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要不断的经过整合,达到一个更高的技术层面后可以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广电行业的传输、终端覆盖将会达到一个更大的面积,覆盖更多的受众人群。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广播电视行业来说也是一次变革和机遇,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传输技术必然会达到互联互通的境界。
放眼过去几十年间,通信领域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进步,市场方面也在不同的法规制度之中调整着竞争的方式,市场面临着翻天覆地的改革。人们使用的通信设备不断地进步更新,从笨重的家庭座机到随身携带的BB机,因BB机不能通话只能接收信息的情况,“大哥大”应运而生,通过不断进步的技术,到今天我们使用的手机琳琅满目。传统的电信业务仅仅是语音通信,而今,随着用户多元化的需要,“三网合一”即电视、固定电话、因特网三者结合成为现实。目前的电信行业处在一种发展着的新环境中,为了适应这种飞速的变化,卫星通信作为一门基础的技术,也面临着发展和革新。
2 卫星通信的性质和特点
如今的无线通信正经历着从3G过渡至4G阶段的过程,这两个阶段依然存在着技术上的差异,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卫星通信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需要发展和改进,卫星通信在应用时多连通于地面的业务传输网,当传输技术面临改革和融合的时候,卫星通信技术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卫星通信的发展,最终必然达到相互融合的程度。
如今的通信环境是3G时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尽量适应3G时代的需要,卫星通信方式在3G通信系统中与地面的IMT系统互为补充,将双方的功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我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人口分布不均匀,在这种地域条件的制约之下,卫星通信技术对通信环境来说是最适宜使用的,它覆盖面积大,可以让偏远地区也能接收到信号,通讯不良地区可以通过它所提供的远程服务享受高新科技的成果,它高速接入的功能更是多媒体业务的福音。几十年的时光飞速流过,通信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的成熟与创新上,还体现在市场的变革上,通信领域经过了市场化的洗礼,在市场制度、管理法规、竞争策略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革。“三网合一”成了当今通信行业的一个大环境,但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移动电话业务也办的风生水起,“四网合一”初具雏形。在这种飞速发展的状态之下,从传输的角度考虑,通信领域的连通性指日可待,为了迎接这样的未来,技术的发展与革新迫在眉睫。
到目前为止,作为通信领域的热点为行业,3G各种标准和规范已达成协议并已进入商用,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全球统一标准;3G所采用的语音交换架仍承袭了第二代(2G)的电路交换;由于采用同频的码分复用,传输信号受到多用户干扰,CDMA难以达到很高的通信速率等。针对以上各种缺点,4G移动网络的根本任务是能够接收、获取到终端的呼叫,建立其最有效的通信路径,并对其进行实时的定位和跟踪。在移动通信过程中,移动网络还要保持良好的无缝连接能力,保证数据传输的高质量、高速率。4G移动网络将基于多层蜂窝结构,通过多个无线接口,由多个业务提供者和众多网络运营者提供多媒体业务,形成一个公共的、灵活的、可扩展的平台。
对于4G通信到底是什么含义,也许很多人都搞不懂,只是一直听见这个名词在耳边绕啊绕,自己张口闭口便也挂在嘴边,但真正较起真来,没有人能解释明白。其实,不光普通的老百姓对这一高端名词不知道具体含义,世界上很多组织对4G的理解也并不相同,传统蜂窝移动运营商对4G的理解便是以IP协议的高速蜂窝移动网为基础,在现有3G通信的各种技术之上不断改进,以求达到更高的发展程度。对于未来能否实现4G通信环境,各个国家都兴致勃勃的投入技术研究当中,许多国家还取得了相应的成果,韩国便在2008年12月14日推出全球首个4G终端芯片,中国也于2006年完成了4G的相关技术测试,2010年完成其商业性测试,其他国家也纷纷如火如荼的研究着4G通信。4G通信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优势,其高开放性、高频辩利用率和其固定移动二者兼备的特点都让人们深深为之吸引,而且,4G还可以与其他无线访问系统完美结合,这体现了4G通信在安全性、移动性、服务质量方面更大的进步与更高的档次。卫星通信技术作为一种应急通信技术,在抢险救灾等特殊环境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中,卫星通信技术也至关重要,卫星通信与地面业务传输网络互相补充配合,在高覆盖率的同时能够高效、高速、高质量的传输信息,这让我们知道了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只有当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业务传输系统通过空中接口更好的融合,我们的无线通信系统才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换句话说,如果想要早日迈进4G通信环境,对网络通信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3 卫星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
基于卫星的空间段通信部分和日益完善的地面段通信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复杂混合体系结构。地面段相关技术的发展必将使空间段与地面段的空中接口问题成为下一步研究的关键内容。目前,一般用于下行链路的基于OFDM技术的接入方式、用于上行链路的SC―FDMAR技术均是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较好的新型多址方式,也是LTE中所采用的接入方式,这对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地面通信技术的发展,端到端系统的演进,要使卫星通信保持竞争力,则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通信环境,对端到端卫星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进,将以下需求为目标:1.不同区域上灵活的资源分配;2.在固定和移动情况下,终端用户具有更高的带宽容量;3.直连性,在不同的区域之间配置星型互联;4.对端到端设施部分,提供混合通信业务模式,实现定位和观测数据的能力;5.适应业务多样化的需求而增加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6.为了保证空间通信网络具有永久、实时和高速数据链路,需要卫星具有中继功能。
同时,卫星传输为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的业务需求,应把重点集中在改进用户端的传输特性上,使之在所有卫星系统所可能采用的频带上应用,比如S、L、C、X、ku、ka和光波段。而改进的关键是要能提供比现有系统所能提供的更小、更完整、更友好的用户终端,并提供具有固定用户可比的数据速率。
对于在c和ku频段上的FSS和广播卫星通信业务,将集中在减少广播站、反馈系统和用户终端的多媒体平台和交互终端以及ku和ka频段的DVS-S2、DVB-RCS系统的宽带业务用户终端的开销上。利用多颗卫星同频段和不同频段于同一轨道工作,以提高空间段服务的可靠性和传输容量,能增加卫星的竞争力。对有效载荷进行有效改进,比如天线、星上数字技术、卫星再配置能力,行波管放大器等的改进,以及数据中继性能改进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从卫星设施的网络看,将大力改进网关性能,尤其应集中于传输和接收过程中更高的处理能力和减小开销上。
对于在L和S波段上的移动业务,须使下一代移动终端既能用于地面骨干网通信,也能同时用于卫星骨干网通信,把研究重点放在地面中继和卫星节点间互相结合的问题上。现有的通信技术正在融合到下一代移动网络中,在这一趋势下,IP技术继续在移动网络中处于主流地位。对于全IP技术,全IP无线技术将越来越移动化,卫星通信网与多种地面业务传输网的相互连通,将成为地面业务传输网不可的缺少的补充和延伸,并与地面通信网联合组成全球无缝覆盖的海陆空天一体化通信网,这一点在广播电视中尤为重要。卫星通信产业与其他传统技术或3G/4G技术相互融合将成为卫星通信发展趋势,如何在现有卫星系统中更加合理有效地采用3G/4G的相关核心技术是将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信技术领域正在蓬勃向上的发展着,现有的通信技术正在逐渐的融合于下一代的移动网络,卫星通信技术作为一项基础的技术造福于人,它的高覆盖率为偏远山区的人民送去科技的春风,它的高速接入的特点为多媒体行业推开一扇方便的大门,卫星通信网络与地面各种业务的传输网络相互联结,互为补充,这一作用将成为地面传输业务网络不可或缺的拓展和延伸,卫星通信网络的高覆盖率与地面业务传输网络相结合,二者还可以形成一个严丝合缝的通信网,其作用与功效不言而喻,卫星通信产业与传统技术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现行的通信系统中,合理采用其核心技术是首要问题。
据思科公司相关人士介绍,使用太空互联网路由器带来的好处包括:可以在太空中的卫星之间指定IP数据包的路由,工作原理类似地面上的互联网,这样可以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节省卫星通信带宽,提供更高的网络灵活性。
在此之前,如果要通过多颗卫星进行卫星通信,需要由不同的卫星进行转发,每一次转发都需要传回到地面站。因为卫星无法智能判断数据路径,这样,每一次路由选择都需要把数据包传回地球,再由地面站选择下一个“接力”的卫星,在此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延迟大大增加,效率也很低。
未来,安装在卫星上的太空互联网路由器将会决定下一个直接传输的卫星,从而无需地面人员干预。按照这一设计,美国的“太空互联网路由”计划可以归避地面光纤网络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有效地保证互联网的无缝联通,这是下一代太空通信技术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当然,太空互联网路由器并不是把现有的路由器安装在卫星上那么简单。现在,我们地球上的网络使用的是TCP/IP 协议,它对延时和中断的忍受程度较低。这对地球上数千千米距离的通信来说不是大问题,但星球之间动辄就有几十万千米,信息从一点到另一点所需的时间会延长许多,而且当探测器飞行到某颗行星背后或发生太阳风暴时,通信网络就会产生中断。
对星际网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一种能够克服长时间延时和中断问题的新网络协议。在这里,思科采用的是一种名为“容断网”的新型网络技术。它发送信息的方式与目前世界通用的互联网传输控制协议不同,并不是以“连续的、端对端的”连接为基础。在“容断网”的传输中,假如通往目的地的路径一时无法找到,数据包也不会丢失,每个网络节点会暂为保管这个数据包,直到与另一个节点安全“交接”,就像在篮球场上传球一样,没有好的出手时机,队员会一直控球。因此它能应付频繁的、不可预测的通信延迟、中断、节点改变等状况。这一工作原理恰好适用于太空通信。
除了美国,另一个航天技术大国俄罗斯也积极开展对太空互联网的研究。俄罗斯拟组建的太空互联网将由“信使”卫星系统公司负责研发。该公司总裁加利克维奇透露,太空互联网将由48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重200~250千克,所有的卫星都将在高度为1500千米的低轨道运行。该网建成后,可为全球提供语音通话、宽带上网、视频会议等服务。届时,无论在地面还是飞机上,在航船上或是太空中,任何地方都可以登录互联网。
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乌尔利奇奇强调,太空互联网尤其适用于灾区通信、与各海域船只保持联络、危险货物运输监控等方面,其优点在于不会完全依托地球上的某处设施,即使地面发生严重灾害或其他意外,该互联网仍会稳定运行。
此外,随着人类未来太空活动的更加频繁,在不久的将来,现有的微波通讯方式将不能满足需求。那时,大量的数据将依靠什么技术从空间站、月球甚至火星传回到地球呢?
美国宇航局正在开发新型激光太空通信系统,以此来实现“太空—地球”远距、大数据通信。这种技术能将卫星通信的速率提高到相当于地球上高速光纤网络的水平。这套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激光器、望远镜、光学系统、探测器组合以及信号处理线路。一旦开始工作,在一个万向架的支承下,望远镜或平面反射镜、中继光学组件、光学跟踪系统以及信号探测组件与激光器和二色分光镜结合起来构成接收和发射系统,可同时发射和接收激光,随之实现信号跟踪和信号输出。
关键词:卫星通信;雨衰;影响
1 雨衰概述
1.1 产生
降雨是一种自然现象,电波是现代通讯最重要的介质,但是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降雨则会受到其影响。在电波传播区域若发生降雨,那么雨滴会吸收部分电波能量,而且降雨作用也会导致电波散射现象。双重影响下,便会造成电波的衰减。另外电波散射作用还会造成无线电干扰问题,若降雨影响严重,还会导致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还会出现去极化效应,这些便是雨衰。
在雨衰作用下电波信号会出现缓慢的时变衰减以及非选择性衰减,因而降低了信号的质量,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可用性。所以,在系统运行时雨衰问题是必须考虑在内的。雨滴直径大小会直接影响雨衰强度,如过相对比雨滴直径,信号波长相对较大,那么雨衰作用中散射衰减影响较大。而若雨滴的直径相对较大时,雨衰的作用主要由吸收损耗决定。但是无论两种作用机理的哪种起主要作用,电波都会在其传播方向上呈现出衰减趋势。并且,信号波长同雨滴直径数值相近,那么雨衰影响就会越明显,信号能量衰减便会越大。中短波信号传播时,雨衰对于C波段信号影响几乎可以不计在内。雨衰对于10GHz以上的波段影响较为明显,因而必须将雨衰作用效果考虑到链路计算中,并且频率越高,则雨衰影响便会越大。即相比较小雨对电磁波的影响,暴雨以及大雨的影响要更大。从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现为国际电联(ITU))提供的雨衰与频率和降雨大小的关系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Ku波段信号受雨衰的影响较大。在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现为国际电联(ITU))提供的雨衰与频率和降雨大小的关系图中降雨对电波的衰耗为实线,而云、雾引起的衰减为虚线。Ku波段频率较高[(12-18)GHz],波长与雨滴的大小可比拟,受雨衰的影响比较严重。可看出,在Ku波段,中雨(雨量为4mm/h)以上的降雨引起的衰耗相当严重。若电波穿过雨区路径长度为10km时,对于Ku波段上行线路,衰耗为2dB左右,下行线路的衰耗为1dB左右;在暴雨(雨量为100mm/h)情况下,每公里的损耗强度较大,暴雨雨区高度一般小于2km,但暴雨引起的衰耗将超过10dB以上。随着降雨强度的加大,在Ku波段降雨衰减系数也急剧增加,雨衰的衰减量与降雨强度几乎成正比。而对于C波段[(4-6)GHz]来说,雨衰的影响就不是很明显,中雨区上行线路的衰耗为1dB左右,下行衰耗仅为0.4dB左右,即使是暴雨区上行线路总衰耗值也仅为1dB左右。
1.2 降雨噪声影响
降雨不单单会对电磁波造成影响,同时还会产生热噪声。由于降雨噪声会对接收天线的信号接入端造成影响,从而等效为天线热噪声,主要的影响表现为信号载噪比的大小。天线的结构以及衰减量有着直接的联系。
依照实际的系统运行经验可以分析出,当衰减增加0.1dB,那么噪声温度便会相应增加57K。降雨噪声会随着天线仰角的增大而逐渐的缩小,即电磁波从降雨区穿过的路径越短那么降雨所导致的信号衰减现象就会越小。而噪声温度增幅会随着雨衰的降低而减小,若不存在雨衰,那么噪声温度便不会变化。若波导损耗不会对信号造成影响,那么噪声温度便主要由降雨衰减产生。噪声温度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信号接收系统的G/T值,即信号载噪比会受到噪声温度的变化影响,噪声温度越高,信号质量越低,可用性越小,所以链路计算中必须将该条件考虑在内。
1.3 去极化现象
电波在传播过程会出现衰减,而降雨除了加速衰减外还会致使去极化现象的出现,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入射波极化波面也会由雨衰作用造成影响。雨滴在降落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而形状上呈现出略微扁平的形状,雨滴两个轴向上的衰减被称作微分衰减,而其相位移则是微分相移。其对于单极化系统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会极大的影响双极化系统个传输质量,降低极化的隔离度,从而加大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在圆极化以及线极化中,这种降雨引发的去极化现象影响极大。而在对极化纯度的鉴别中,常常会使用交叉极化进行鉴别。一般情况下,当天线仰角大于15°时,交叉极化鉴别度在超过年平均时间的0.1%时,可以达到27dB,0.01%时为20dB,0.001%时为15dB。暴雨区Ku波段的微分衰减可达2dB左右(雨区高度按2km计算)。对于正交极化复用的卫星系统,降雨引起的去极化作用会使极化隔离度降低,产生极化误差,导致干扰增加。
2 应对措施
如何有效降低雨衰现象对Ku频段电波的影响,首要任务便是针对某一区域雨衰进行确定。这需要长时间精确的观测,从而获取实际精确的连续数据,例如某一特定区域中连续几年特定时间内的降雨率等。以此计算出该特定区域的降雨特性,并根基实际的测量数据,通过特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该区域特有的雨衰量。在此基础上将该区域中的降雨特性掌握清晰,并保证计算出的雨衰量精确完整,通过基础想的测量数据,计算出雨衰,并使用迭代对降雨统计进行完善,从而掌握实际的区域雨衰状况。基于此,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解决雨衰对于信号传播的干扰。
2.1 编码及降速率技术
向前纠错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变传输误码率,在雨衰较大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雨衰影响,即常用的FEC技术。通过降低编码率可以有效提高编码增益,这种方式在雨衰较大的情况下最为有效,例如编码率=1/2卷积码,那么通过维特比译码可以将编码增益调整为5dB。但是对编码率的降低需要在一定限度内,如果超出该限度,即便是再次降低编码率也很难获得更大的改善,即编码增益的提高将不再明显;并且超限度降低编码率还会减少系统容量。另外,在雨衰影响的降低中可以通过自适应速率降低技术有效的予以克服,即ARP技术,通过对新到数据速率进行减少的方式,对信道容量有效扩容,增益比同速率减少成正比。欲将增益调整为5dB则需要将速率降低至原来的1/3。通过使用ARP技术以及FEC技术,针对实际雨衰情况进行调整补偿。但是作用会随着深度的不断加深而降低。
2.2 空间分集技术
考虑到Ku波段特点,若信号穿越区域降雨过多或者卫星仰角较低,那么受到雨衰作用影响,需要通过空间分集技术才能够消除雨衰的不良影响。该技术的作用在与降雨空间具有不均匀的分布特性。另外,信号的分集接收主要依靠地球上一定距离的两个地球站进行,这同地面蜂窝移动通讯空间分集技术相类似,也可以通过地球站的切换进行单链路通讯,利用雨衰较小的地球站进行通讯。而分集改善质量主要通过两个指标进行,即分集增益以及分集改善因子,两站距离越大,分集改善效果越好。但是两站间距离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范围后改善程度的提升会有所降低。空间分集会带来好处,但是与此同时也要付出代价。成本投入会大大增加,由于该技术需要复杂的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因此网络投资成本会随之增加。空间分集技术不仅适用于两站址,还可以应用在多站址,但是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2.3 链路备余量
该方式在链路设计中常会用到,例如在C频段通讯链路中,会留下3dB的余量,而Ku频段通讯链路余量通常会留有6dB。若电波通讯地区降雨相对较少,例如沙漠地区,通过链路余量便可以改善雨衰现象;而降雨频率相对较高的区域,通过链路备余量的方式完全无法予以改善,因此应当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方式。但是该技术占用卫星资源相对较多,天气晴朗时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下雨时又有可能不够用。
2.4 功率控制技术
对于Ku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可以通过设置AUPC即上行链路自适应功率控制系统,通过在地球站上进行该系统的设置或者进一步通过联网技术利用自动控制系统(APC)进行全网管理或者通过DPC系统进行动态功率控制,以此有效降低雨衰的不良影响。
2.4.1 上行链路自适应功率控制(AUPC)
若采用的方式为传统功率余量的方式进行系统设计,那么对系统通讯容量将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想要提高系统通讯容量则要使用AUPC技术,从而保证链路的运行更加的可靠。其技术原理主要为:利用各地球站对链路降雨衰耗进行计算,同时监控信号强度,继而通过AUPC技术对地球站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从而对链路雨衰进行动态的补偿,保证信号工作电平稳定适宜,在此基础上卫星接收到来自地球的信号电平基本同晴空一致。若是卫星系统更加先进,那么卫星转发器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功率自动化调整,从而克服雨衰对Ku波段的影响。
通过地球站将下行线路雨衰值测量出来,利用接收卫星通讯信号的变化量,以此调节衰耗设备,保证雨衰值得到有效的补偿。这种开环上行功率控制技术的原理相对较为渐变,使用设备相对简单,并且投入成本较低,但是缺陷亦很明显,即精度值较低。
闭环上行功率控制是地球站将接收来的卫星信标信号,与通过卫星转发器环回信号或某一特定信道的通信业务信号的C/N(或S/N)值进行比较,然后去控制地球站的上行功率。这样一来,上行信号的雨衰值和上行功率控制的控制量有较高的准确度。因此在闭环上行功率控制中必须将控制信道与通信信道分开,所用设备较多,费用较高。
2.4.2 自动功率控制(APC)
针对上行功率控制最为有效的便是APC技术,但是在下行线路中也需要将雨衰问题考虑在内。为了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APC技术,即自动功率控制系统应时而生,这种建立在卫星通讯网管系统之上的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卫星通讯系统信息传递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并有效降低了卫星通讯的成本,因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2.5 极化方式的选择以及天线的选择
电波信号的衰减程度会受到雨滴形状的影响,雨滴直径会在雨滴的下落过程中发生形状的变化,雨滴体积越大,直径便会越大,这时,雨滴对于电波的影响也便越大,衰减值以及垂直极化现象变化会随之增加。在实际的应用接收天线的口径会直接影响接收天线增益,所以对接收天线进行扩径可以有效提高天线的增益。增益会随着口径的增加而增加,系统的覆盖面便会越广。当然,成本也会随着口径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加。
2.6 采用低噪声高增益的优质高频头(LNB)
现用于接收Ku频段卫星信号的LNB,一般噪声系数为0.8dB,噪声系数在0.6dB便是十分低的噪声,如使用噪声系数为0.7dB的,其增益可达到60dB。如果受某些因素的制约,而不想或无法去增大接收天线的口径,可首先考虑使用低噪声高增益的优质LNB,而且这要比增大天线口径的成本低。
2.7 双频组合通信技术
低频波段受雨衰影响相对较小,若雨衰超出了规定范围,那么系统在检测过程中便会自动将通讯电波的频率切换到低频通讯波段,从而保证通讯质量。
参考文献
[1]房少军,徐明.卫星定位通信系统硬限幅的影响及解决方法[A].船舶通信导航学术会议(1993)论文集[C].1993.
为应对竞争对手SES公司去年12月起在法国市场上提供目前欧洲下载速度最快的(20Mbps)高速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进一步扩展新Tooway卫星宽带在欧洲Ka波段宽带服务市场的领先地位,Eutelsat公司继2012年7月将新Tooway卫星宽带服务下载最高速度从10Mbps提升到18Mbps后,今年2月起又将该宽带服务下载最高速度再次提升到20Mbps,并为部分高端用户提供在夜间无限制数据下载的新服务。而SES公司3月初宣布,在今年6月其第二颗Ka/Ku波段大型通信卫星Astra 2E(28.2°E)发射并投入运行后,将透过该卫星Ka波段在德国市场提供下载速度高达20Mbps的高速卫星宽带服务,并尽力将SES宽带的Ka波段服务扩展到其它欧洲国家。
新一代Tooway
卫星宽带服务再次提速到20Mbps
2013年1月31日,欧洲知名的卫星运营商Eutelsat通信公司宣布了新一代Tooway卫星宽带的一系列新服务包,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在欧洲最快的卫星宽带速度、夜间无限制的数据下载使用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这些新服务旨在为大家提供高速宽带,将可以满足即使是要求最为挑剔的互联网用户,为消费者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新的服务包将确保用户无论在何处,在欧盟缺少数字化的家庭以及在家工作的企业员工,都可以获得即时访问高速宽带所带来的好处,包括如电影下载、大文件上传、视频聊天等一些现在用户普遍期望的应用。
据介绍,新的服务包分别称为Tooway S/M/L/XL,其下载最高速度从去年7月的18Mbps提升到20Mbps,而上传最高速度仍保持为6Mbps。此外,为促进Tooway宽带的销售在去年7月增设的入门级服务包(下载和上传速度分别为2Mbps及1Mbps)仍保留。据称,从2013年2月起,新的Tooway服务包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市场全面提供下载速度高达20Mbps、上传速度高达6Mbps,使其成为在欧洲最快的消费者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在未来数月,新的Tooway服务包将推广到其它的欧洲国家。
为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增加数据补贴用于视频和多媒体服务的需求,Eutelsat公司还为订购Tooway L/XL服务包的欧洲各地前两万个客户推出一个真正的无限制数据服务。这项服务成为“Tooway无限制”,将使这部分订户在夜间享有不封顶的数据使用,让视频和大型文件下载,而不会影响白天的数据补贴。Eutelsat公司还为Tooway宽带服务提供商推荐用户终端设备(卫星天线和调制解调器)的月租赁方式,以简化新客户对Tooway服务的使用。
Eutelsat公司表示,这些新的Tooway服务包是另一个巨大的进步,它使欧洲普及高速宽带可即时成为现实。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订购了Tooway服务,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可以最具竞争力的价格获得最快的上网速度和最慷慨的数据包,这将使欧洲数字化最贫困地区消费者获得高速宽带的前景更加光明。
新一代Tooway卫星宽带服务透过总容量达90Gbps,性能强大的欧洲首颗Ka波段宽带通信卫星Eutelsat Ka-sat 9A(9°E)传输,经由该卫星配置的82个窄点波束连接到在欧洲各地的8个主网关地面站,在经光纤骨干环网连接到互联网。Ka-sat卫星的地面网络使用美国Viasat有限公司研制的SurBeam 2技术,而Tooway服务的用户终端设备包括一台口径77cm的Ka波段小型碟形天线和一台公国以太旺连接到PC(或Mac)的调制解调器,也由Viasat公司提供。Tooway服务包还可以为消费者和在家办公人员提供组合服务,或成三重服务,包括始终在线的互联网服务。DTH卫星电视服务和IP电话服务,目前已有法国、德国、希腊和塞尔维亚等多家服务分销商在部分欧洲国家市场推出Tooway三重服务。
Tooway宽带服务由Eutelsat公司的宽带服务子公司Skylogic运营。自2011年5月底Ka-Sat卫星投入商业运行,新一代Tooway宽带服务迄今已经与20多家卫星通信公司、电信公司、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政府机构签署了分销合同,从而在欧洲及地中海盆地20多个国家市场上进行推广。据Eutelsat公司最近的数据,新一代Tooway宽带服务推出19个月以来,订户增长强劲,截至2012年12月31日,订户已达7.2万户。
2013年2月21日,Eutelsat公司宣布,欧洲领先的卫星互联网提供商SkyDSL全球有限公司在自20111年承租Ka-Sat卫星的容量18个月后,又与该公司签署了一项为期5年,租用Ka-Sat卫星多个点波束容量的合同,该合同还带有一个另外5年的选项。这项新合同将使skyDSL公司可以使用所选选择的Ka-Sat卫星点波束的服务区域,加强在欧洲各地区部署宽带服务,从而有助于在公司核心市场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以及奥地利、卢森堡的发展,并进入新市场。
总部设在柏林的skyDSL公司在提高质量的卫星互连联网解决方案方面已积累了超过10年的经验,该公司以skyDSL2+为品牌,通过其设立的平台为用户提供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和三重呜呜组合。skyDSL2+宽带服务可以提供高达20Mbps下载速度和高达6Mbps上传速度,并可服务于从消费者到小企业和大客户(如汽车行业等企业及政府机构)等不同的互联网用户。
SES Ka波段
卫星宽带服务今年内进入德国市场
2013年3月5日,欧洲另一家国际卫星运营商SES公司宣布,今年下半年将开始在德国提供下载速度可达20Mbps的SES宽带Ka波段服务。这种增强的新一代卫星宽带服务,预计在公司另外一颗Ka/Ku波段通信卫星Astra 2E(28.2°E)6月发射并投入运行后推出。届时,该Ka波段卫星宽带服务将由SES公司附属的SES宽带服务公司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业销售,它是一种与地面宽带相比在性能和价格上极具竞争力的宽带,将专门提供给全德国偏远地区的终端用户。
SES宽带(原名Astra 2 Connect宽带)服务于2007年4月通过Astra卫星在欧洲市场推出,是一种Ku波段卫星宽带服务。该宽带服务现透过Astra 3B(23.5°E)和Astra 1N卫星(28.2°E)传输,通过分销合作伙伴在欧洲、中东和非洲销售,迄今进入了20多个欧洲国家以及一些中东和非洲国家市场,在欧洲市场拥有8万多终端用户。SES宽带服务的用户终端设备包括一台小型卫星碟形天线和一台调制解码器,安装简便,技术上也可支持宽带互联网接入、IP电话和 DTH电视接收三重服务。
一、沃尔玛发展历程回顾
要深入研究一家公司,先得回顾其历程。只有看其历史,才能窥其全貌,并从中发现最有说服力的层面。
1962年,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创建公司,在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城开办第一家沃尔玛百货商店,这是其进军零售业的开始。
1983年,在俄克拉荷马州的中西部市开设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商店,引进会员制,进行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1987年,沃尔玛的卫星网络完成,将下属分店与总部联结起来,保证信息实时在线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经营的无缝连接。
1990年,沃尔玛因其完善的配送系统和高效先进业态,超过自二战后即名列全美第一的老百货业盟主西尔斯(Sears),从而坐上了全美零售业的第一把交椅,并赢得“全球最有效率的物流配送公司”称号。
1991年,沃尔玛商店在墨西哥城开业,沃尔玛开始进入海外市场;1996年,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深国投)合作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合资公司――深圳沃尔玛珠江百货有限公司。
2001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居榜首,随之在《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最受尊敬的公司”中排名第一。
截止2007年12月1日,沃尔玛全球商店总数有7193家,其中在美国有4128家,包括沃尔玛商店 979家,沃尔玛购物广场2435家,山姆会员商店586家,沃尔玛社区店128家。在海外,沃尔玛国际部共有3065家,沃尔玛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了13个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波多黎各、英国、加拿大、中国、日本、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包含美国在内,沃尔玛每周服务1.76亿名顾客。沃尔玛名符其实地成为世界最大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百货零售公司。
二、沃尔玛供应链运作分析
沃尔玛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创新经营理念,高效运作供应链,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成为市场的佼佼者。分析沃尔玛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可以使我们了解其成功的奥秘。
1.领先全球的信息技术应用
供应链运作,信息先行。沃尔玛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完善联合预测补货系统(CFAR),采用最先研制并使用射频技术。最为突出的是,沃尔玛独领的卫星通信系统。沃尔玛公司以2400万美元的成本,建立了一个卫星通信系统,并于1983年启动。之后大约花了7亿美元建成目前沃尔玛所拥有的计算机和卫星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可支持从支票确认到自动订货,再到传递销售信息和会计新年系的所有连锁店运营领域,这样,连锁店遍布各地的电脑工作站、电子收银机、信用卡读卡器、条形码扫描装置均可互相联系。沃尔玛的卫星系统可以监控到全集团的所有店铺、配送中心和经营的所有商品及每天发生的一切与经营有关的购销调存等信息。
通过卫星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并对日常运营与企业战略作出分析和决策。卫星通信网络的使用,可给连锁店带来以下四大好处:(1)卫星通行系统90%的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预测的;(2)卫星通行系统可建立起可靠、连续、大容量的通行能力;(3)卫星通行系统可克服多店铺运营租用远距离通信线路成本上升的困难;(4)卫星通行系统还可加快信用卡的确认时间(只需3―5秒钟),进而加快结算速度(而在电话线上确认则需30秒)。总之,先进设备与技术武装起来的信息系统,将沃尔玛所涉及部门领域无缝连接进来,保证信息实时在线的沟通与交流,大大降低经营不确定性,增加对顾客的响应性,最终在市场中占据主动。
2.覆盖全球的物流配送系统建立
沃尔玛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系统,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全球性的规划与布局,建立起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到目前为止,沃尔玛建成了六大类物流配送中心:
沃尔玛干货物流配送中心。主要用于生鲜食品以外的日用商品进货、分货、储存和配送。目前这种形式的物流配送中心在沃尔玛最多。
沃尔玛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包括不易变质的饮料等食品,以及易变质的生鲜食品等,需要有专门的冷藏仓储和运输设施,直接送货到店。
山姆会员店物流配送中心。这种业态批零结合,有三分之一的会员是小零售商,配送商品是内容和方式同其他业态不同,使用独立的物流配送中心。由于这种门店1983年才开始建立,数量不多,刚开始有些门店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考虑到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费用较高,沃尔玛后来用自行建立的山姆会员店物流配送中心取而代之。
沃尔玛服装物流配送中心。不直接送货到店,而是分送到其他物流配送中心,再统一组装配套配送。
沃尔玛进口商品物流配送中心。为全球沃尔玛门店服务,主要作用是大量进口以降低进价,再根据要货情况送往其他物流配送中心。
沃尔玛退货物流配送中心。接收店铺因各种原因退回的商品,其中一部分退给供应商,一部分送往折扣门店,一部分就地处理,收益主要来自出售包装箱的收入和供应商支付的手续费。
如今,沃尔玛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行完全实现可自动化。每个物流配送中心约10万平方米,相当于10个足球场大,占地约60平方公里。物流配送中心的货物从牙膏、卫生纸、玩具到电视机、自行车等应有尽有。每种商品都有条形码,由十几公里长的传送带传送商品,激光扫描器和电脑追踪每件商品的储存位置及运送情况,每天能处理约20万箱的货物配送。商品在物流陪送中心停留的时间总计不超过48小时。物流配送中心每年吃力数亿次商品的进出库,而99%的订单都准确无误。沃尔玛物流配送中心完善与流畅的物流作业流程与运营管理,保障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运作,有力支持企业其他的活动。
3.合作双赢的国际采购体制创立
通常来说,作为零售企业,妥善处理与其上游供应商的关系,构建合作共赢战略伙伴关系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沃尔玛在与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强调与供应商建立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此制定自己的“原则”:(1)一贯坚持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以公平透明的合作来共同降低商品的成本;(2)不会让某家供应商成为某种商品的独家提供者,拒绝供应商以任何形式向沃尔玛方面的人员提供礼品或其他馈赠以谋求生意上的往来;(3)所有的供应商均要遵守所在地的使用法律和美国法律,尤其是劳动法,在薪酬、工时、禁用童工、工作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要严格合法而且要求供应商像沃尔玛一样将员工作为公司的合作伙伴来对待。
同时,沃尔玛也制定相应具体措施:首先,沃尔玛规定采购人员不得接受供应商任何形式的宴请或来自供应商代表的任何礼物,以免任何可能损害沃尔玛公司利益和公司形象的事情发生。其次,沃尔玛对供应商进行可非常严格的资质让证。从供应商的生产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条件、产品质量、资信状况、付款要求、供货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以此确定选择供应商的目标范围。然后,再逐家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最终确定合格供应商和备选供应商。沃尔玛深知采购的最大错误是选错了供应商。最后,沃尔玛对供应商管理实行战略合作伙伴式的运行模式,即把供应商的生产成本、技术研究、管理费用纳入到沃尔玛公司的管理体系中来。这些原则与措施在沃尔玛采购策略都体现出现。
纵观沃尔玛采购历程,总结其采购策略呈现出五大主要特色:(1)沃尔玛统一集中采购;(2)沃尔玛买断进货,定期结算;(3)沃尔玛绕开中间商;(4)沃尔玛低价采购;(5)沃尔玛不断努力改善与供应商的关系。
4.快速有效的客户反馈机制运作
有效客户反应系统(ECR),是零售业市场导向的供应链策略。商品供应商/制造商、物流配送商、销售商、门店之间紧密配合,由客户引导补货,使高品质的商品和正确的信息经过无纸化的EDI,把生产商的生产线和零售商的结帐台连接起来。
有效顾客反应系统的信息流,在所有供应商的节点上,都是双向的,使信息和货物的交换更快捷、更有效、更可靠,不只增加了个别企业的效率,更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效率,在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同时,使客户有更多选择高质量、新鲜感货物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它的优点在于供应链各方为了提高消费满意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分享信息与诀窍。沃尔玛是最早实施ECR先行者之一。
与此同时,沃尔玛也建立起快速反应系统(QR)。沃尔玛1986年开始在其供应链中建立了快速反应系统,主要功能是进行订货业务和付款通知业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发出订货明细清单和受理付款通知,提高订货速度和准确性,节约相关事务的作业成本。
快速反应系统的具体运用过程是:沃尔玛设计出POS数据的输送格式,通过EDI系统向供货厂商传送POS数据。供货厂商基于沃尔玛传送来的POS信息,及时了解沃尔玛的商品销售状况,把握商品的需求动向,并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
通过构建有效顾客反应系统与快速反应系统,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加强制造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联系,推动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三、沃尔玛成长引起的思考
沃尔玛缔造零售帝国,创造奇迹。透析其发展历程,分析其运作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1.树立高度的创新意识,不断推进经营模式
沃尔玛从70年代条形码的推行,到80年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创新,再到当今作为RFID的主力倡导者。可以说,沃尔玛不是将物流供应链管理一味的作为成本中心加以缩减,而是将其不断改造更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为零售而零售,而是为了“商业零售企业”身份的超越。就其主营业务而言,商业经营模式的因势利导的创新,先后采用折扣便利店、山姆会员商店(山姆俱乐部)、沃尔玛购物广场、沃尔玛社区店组织形式等,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始终引导消费者,培养忠实顾客,占据了市场的主动地位。对于中国零售企业来说,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突破“三只眼”理论,进行渠道与模式上创新,只有敢于创新,才能做大做强,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2.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高效运作市场供应链
沃尔玛的业务遍及全球14个国家,商店总数高达7000多家,员工突破190万,供应商遍及全球每个角落,网络纵横交错,其运作环节涉及千家万户,这主要是靠实施供应链管理,通过整合资源,运用集成技术,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使这个庞大的零售帝国正常高效运转。21世纪的企业竞争不在于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竞争力来自其供应链的灵敏度与有效性。因此,企业不论规模的大小,都应树立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我国的零售企业及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再也不能各自为政,进行行政垄断和区域性行业垄断,而应从沃尔玛的供应链中各取所需,学到锦囊妙计。
3.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沃尔玛有三项基本信仰:“尊重个人”(尊重每位同事提出的意见)、“服务顾客”(顾客就是老板、三米微笑原则、保证满意) 、“追求卓越”(日落原则) 。沃尔玛服务宗旨:用山姆・沃尔顿的话说:“向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且再多一点服务,让他们知道你重视他们。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要找任何借口──而应向顾客道歉。无论做什么,都应礼让三分。”
顾客服务原则 :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如果对此有疑义,请参照第一条执行。“天天平价,始终如一” (低进价、低成本、低加价三低来保证)。这些先进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沃尔玛人,成为经营信条,滋润沃尔玛传奇的延续。相比之下,中国零售企业的服务理念尚有很多不足,企业文化差距悬殊,何去何从,可想而知。
4.树立面向全球的经营目标,建立全球经营战略观
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有实力的企业或公司都实施全球化战略,开展全球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活动。沃尔玛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把优势资源集中于某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在该特定市场建立起比较竞争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特定市场的顾客,并以此获取高的收益率。如欧美通信网络技术发达,物流设施设备完善,消费能力强,着力打造营销与物流配送服务竞争力。在中国,他们把销售放在了第二,他们的聚焦战略体现于采购链和供应链系统的整合上。中国已经成为沃尔玛全球采购的重要基地。中国多数零售企业仍在整体低水平上徘徊,囿于国内狭小范围封闭式的竞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面向全球的经营目标,开拓企业竞争的新天地。
参考书目:
[1]胡松评编著 《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海尔、沃尔玛成功模式》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先庆编著.《沃尔玛零售方法》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