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卫星通信的优势

卫星通信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星通信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星通信的优势

卫星通信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胺碘酮;临床疗效

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是ICU医师需要紧急处理的常见病之一。胺碘酮是一类具备全面、特有电生理效应及药理功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现阶段,临床资料心律失常胺碘酮已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ICU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救治的50例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了解ICU胺碘酮治疗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提高对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ICU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救治的50例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根据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3~73岁,平均(59.5±3.6)岁。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44~71岁,平均(60.1±3.3)岁。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中诊断标准,排除电解质紊乱、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者,临床治疗期间不遵医行为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监测心肌酶、肝肾功能,检测血尿常规,开展心电监护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胺碘酮治疗,初次用药选取150mg(3~5mg/kg)注入5%20mL葡萄糖液中,10min内行缓慢静脉推注;针对用药无效患者于15min后进行重复注射一次,完毕后行静脉滴注1~1.5mg/min,6h,之后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24h内用药总量不可超过1g。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两组50例患者接受不同治疗方法后,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根据医院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相关规范准则设计调查表,将各项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于调查表中,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静脉炎等),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患者用药治疗后,心律失常症状、生命体征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用药治疗后,心律失常症状、生命体征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无变化或恶化。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连续性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应用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50例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50例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快速型心律失常通常可以分成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病情发作阶段表现为心脏不同部位不协调搏动、心功能失常以及休克等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无论哪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会引发一定程度心律失常,因此选取一种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临床治疗ICU危重患者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3]。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68.0%,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静脉注射胺碘酮快速治疗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艾文婷,姜保周,梁磊,等.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58-3060.

[2]何有力,张后民.胺碘酮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20):1418-1420.

[3]陆玉满.ICU胺碘酮治疗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20-21.

[4]武军元,李春盛,王胜奇,等.胺碘酮原液和稀释液对心室颤动转复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0):1040-1044.

卫星通信的优势范文第2篇

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分析

在实际的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研究中,首先研究了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主要概念与技术特点。这一研究包括了以下内容。

1.1非线性抗干扰技术概念分析在卫星通信抗干扰实际过程中,非线性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新兴的抗干扰技术。在实际的通信应用这一技术主要是利用非线性函数原理,对接收到的卫星通信信号开展分析、处理,在信息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通信信号以及干扰信号数据特征,并将其加入到抗干扰数据分析中,为卫星信号接收抗干扰提供数据参考支持,实现抗干扰工作的完成。

1.2非线性抗干扰技术主要特点分析在实践的技术应用中,将非线性技术与线性信号处理技术进行了技术比较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以下特点。

1.2.1非线性技术应用更广泛随着电子类产品与各种新型通信技术发展,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卫星通信信号的干扰性信号正在不断地增加与变化中。对于这种复杂性情况的出现,非线性技术在应用中比线性技术处理的信号类型更加广泛的特点。特别是对于非平稳信号等特殊的信号类型,非线性技术都可以进行有效处理。这就使得其在实践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干扰信号处理,更加具有优势性也更加实用。

1.2.2非线性技术在信号宽带处理中更有优势在实践中发现,非线性技术在实践中可以处理的信号带宽更宽。这就使得这一技术在抗干扰实际过程中,可以建立其更多的干扰信号模型,保证抗干扰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随着卫星通信间内部信号干扰情况的增加,非线性技术的应用为特殊性干扰信号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1.2.3具有线性技术的共同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发现,非线性技术不仅具有其特有的优势,还包括线性技术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信号数据筛选与分析过程中,2种技术的优势都得到了体现与保证,这就使其更加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1.3当前非线性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探析正是因为非线性技术在信号抗干扰因应用中据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特别是卫星通信抗干扰应用中这一技术已经成为了较为常用的技术内容。尤其是随着卫星通信信号干扰类型以及干扰信号带宽的增加,通信干扰信号模型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针对这些实际技术问题,开展的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实践研究就既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同时,为通信技术整体发展提供了支持,时实用的技术研究工作。

2当前非线性技术发展探析

在非线性技术实践应用研究中,对其技术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实践性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当前卫星通信抗干扰实践中,其主要的实践技术包括了以下3类。

2.1高阶谱分析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在卫星通信非线性抗干扰技术的应用中,高阶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一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非线性、非高斯信号的过程。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可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高阶谱技术能够有效的抑制高斯噪声,起到特殊的抗干扰作用。其次,在技术应用中,这一技术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同时,可以获取到信号数据的相位信息、能量、相关非线性参数等各类实用性数据,为抗干扰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在抗干扰过程中,这一技术可以很好按照相关处理要求,其他抗干扰技术开展结合式的工作,同时提取出通信信号中更为复杂的特点信息。正因为这一技术具有以上的特点,使其在有更高的应用发展潜力。

2.2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在抗干扰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在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应用中,以非线性函数为技术支持,发展出的对接收信号变换技术,对于抗干扰技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在这类技术的发展中,自适应滤波与均衡技术使其最为重要的技术代表。在实际的应用中,这项技术的主要应用如下。技术人员对通信信号进行变换处理,继而在通信信号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正常信号或干扰信号数据。在这一过程中,筛选出的信号数据更加的精准与细化,提高数据信息自身的自适应滤波以及均衡性能,使信号抗干扰恢复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更好的提升。

2.3非线性优化算法对卫星通信抗干扰的作用在卫星信号抗干扰技术应用过程中,非线性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性作用。但是在技术实践中发现,在信号数据的计算过程中,大部分技术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解析近似或者数值计算的方法完成。使用这些计算处理方式完成的非线性计算,很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局部极值以及巨大的计算量的问题,继而造成数据计算错误或难以进行的情况出现。正因如此,在非线性数据处理研究中,如何更好的结合非线性数学计算方法,对抗干扰数据计算进行优化处理,就成为了当前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实际研究中技术研究者发现,在数学领域非线性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了蒙特卡洛抽样、贡献因子等内容。在实际的非线性计算方法优化中,这些计算方法的使用很好的降低了非线性技术应用的复杂度;同时,为这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

3国内外技术实践应用现状分析

在卫星通信过程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实践研究中,分别针对国内外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了调研工作。首先在国际技术实践应用中,卫星通信信号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应用较早。如在美国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研究中,很早就针对非线性和非平稳信号的抗干扰问题进行了专项的设计研究工作,并以此为目的提出了HHT变换技术研究理论。随着美国等国家在航天、卫星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对通行安全要求的增加,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部分技术成果已经投入民用领域。在我国的技术研究中,虽然非线性抗干扰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在实际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实践研究成果。如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通信中,上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就得到了良好的实践应用。这种应用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卫星通信中非线性抗干扰技术已经实现了从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过程。

4结语

卫星通信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网络;远程教学;同步卫星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卫星通信网络已经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的通信网络。由于卫星通信具有远距离通信的特点,目前卫星通信网络已经应用到远程教学方面如图1,使原有的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不受距离限制、一点对多点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成本。通过教学资源的远程传递,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用户端的反馈,实现教学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1.卫星通信网络教学的特点分析

1.1 覆盖范围广

同步卫星位于距离地球万公里的上空,在中国境内,1颗同步卫星即可覆盖整个中国,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除南、北极意外的区域,仅需要3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接收到卫星传输的教学内容,因此,卫星通信网络远程教学不受地区、距离限制,真正实现了远程教学。

1.2 卫星通信技术日趋成熟

目前,卫星通信技术还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现有的Ku频段卫星通信日渐拥挤,人们在向更高频率、更宽带宽的Ka频段发展,相应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和完善。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先进的组网技术和传播方式,可以简便快捷的实现教学内容的远距离通播传送,使偏远山区、边关海岛的人们可以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1.3 卫星通信网络组网便捷、简单

利用卫星通信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组网简单,只需考虑主站和远端站即可,由于技术成熟,设备造价低廉、不必耗费大量资金铺设和维护有线电缆,也不用考虑地理位置的远近等因素,无论学校在何地都可以进行远程教学,降低教学成本。此外,卫星远程教学网络采用多址通信技术,网络内的用户可以同时接收到授课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1.4 网络安全性高

卫星通信网远程教学的保密性能好,网络完全性高。如果教学内容涉及单位部门的秘密事项,可在网络两端增加保密机,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加解密处理,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2.卫星通信网络远程教学的作用

2.1 一种有效的补充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的特点是点对点的集中授课,这种教学形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偏远山区、边疆大漠、边防海岛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形式往往不能实现,这也为卫星通信网络远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作为传统教学形式的补充,卫星通信网络不受距离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解决了这些地区享受不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

2.2 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国内各地区教育资源并不均衡,沿海地区的教学优势明显高于西部山区,很多地区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卫星通信远程教学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优化,使所有人员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卫星通信网络投资小、耗时短、见效快、易建易用、方便快捷。

2.3 提高教学时效性

卫星通信网络远程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远程传递、快捷、准确、及时,使原来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变成的中心站对多个用户端的教学形式,能够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样,实现了教与学的同步,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2.4 促进卫星通信技术发展

卫星通信网络远程教学是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应用,是高新技术与传统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对自设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利用卫星通信网络进行远程教学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优化配置。随着卫星通信资源的充分运用,卫星通信网络远程教学必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而被人们广泛的接受。

参考文献

[1]晏坚,王涛.卫星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07,5.

[2]李渭.通信卫星的发展与卫星远程教育的新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1,22.

[3]晏坚.中国卫星远程教育的发展[J].卫星应用,2006,2.

卫星通信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随着3G向4G的逐步转变,无线技术日趋成熟。可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卫星通信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卫星通信系统能够有效扩大信号的覆盖范围,增强无线信号的强度,在造福于人民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目前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无线技术的日益发展为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技术平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便捷高效的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实时动态地了解和掌握相关资讯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通讯技术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通信技术在广泛应用中还存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其优化和完善。目前,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将有限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和优化。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卫星的具体应用中,我们要将高新技术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将用户的接入终端进行多元化分类,实现信息资源最大化的共享,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终目的,进一步推动整个广电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传统的广电信息传播活动中,主要是利用信号进行,电信所提供的也仅仅限于语音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加多元、丰富化的信息需求,三网融合成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信息领域,利用三网融合,能够为整个发展提供更为有效优质的信息资源。在目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我们要充分借助卫星通信技术手段和途径,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内在潜能,使得信息资源能够最大化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二、无线通信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重要影响

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其中,3G向4G进行转变,无线通信系统不断进行着改进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卫星通信技术,该技术的发展为整个通信行业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在具体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要把握好卫星通信技术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该技术的功能和作用,在进行地面信息服务中,不断改进和优化卫星通信技术,进一步推动卫星通信和无线通信业务进行有机统一。随着4G通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速了国际间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融合,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形成了积极地影响。

(一)有利于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

通常,卫星通信技术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技术进行广泛应用,主要是应用于各类自然灾害中。因此,针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来说,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通过与地面网络服务进行统一应用,其信息传播速度和数据传播容量得到的提高,确保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全面性、高效性。此外,卫星技术与地面网络服务之间能够进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两种高新技术的统一和融合,能够实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系统也能不断丰富和扩大。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和加快4G技术的发展进程,我们要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以及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现代化的发展愿景。

(二)有利于发挥卫星通信系统的综合效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更新和优化,卫星空间段通信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通信技术需要明确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快速融入到现代社会通信信息发展的浪潮中,完善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信息通讯的技术和水平,充分发挥微星通讯系统的潜在优势,最终实现卫星通信技术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中占据优势,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蓬勃发展。就目前来说,卫星通信技术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以下几个发展方向:一是需要对不同范围和领域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二是确保不同区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连接,实现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三是无论处于移动或固定状态,要确保相关用户拥有大容量的网络宽带;四是牢牢把握地面网络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此基础上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进行拓展;五是针对端口之间的连接要利用混合通信的相关业务模式,有效提升整个信息数据的定位能力;六是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卫星通信的优势功能,从而有效实现信息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高效性以及长期性。

结语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为整个广播电视卫星通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在保证现有系统正常运转的同时,有效提升信息传输的质量和速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业的促进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娟.无线通信技术对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的影响[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2).

[2]禇秀春.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

[3]史琳.认知无线电技术对未来移动通信产业的影响[J].现代电信科技,2010(12).

卫星通信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卫星通信 发展现状 应用 通信业务 发射

中图分类号:TN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081-02

卫星通信从20世纪50年代正式实用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应用领域,都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被大规模的用于包括民用、商业和军事专用等范围中,如地球资源探索、天气预报、搜索和营救、定位以及个人通信等。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因此更加推进力卫星通信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该文结合卫生通信的特征,系统阐明卫生通信的应用发展现状。

1 卫星通信介绍

1.1 卫星通信相关知识

卫星通信是指凭借卫星信道为传输媒介,传输各种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由通信卫星、地面基站等有机组成,其中通信卫星具有通信功能,通常置放在距离地面数万公里的太空中,用来作为地面发射出去的信号的中继站,能够对在空中传输的信号进行接收、放大和再发射,一般说来,通信卫星对地球而言可以分为两种,同步定点通信卫星和相对固定的静止卫星,通信卫星上能够装载几个到几十个的转发器,可以按照卫星的功率,具有多种通信容量,一般彩色电视可达12路以上,还可开通几个到几十万路的话路,并且能够提供数据传输及其他多种通信方式使用;地面基站又称为地球站,其主要功能是用来发射、接收卫星信号,地面基站使用卫星天线对于通信卫星跟踪非常方便,设备装置也比较经济,通常对于指定的目标区域,使用基站对准卫星的天线波束非常容易,可以连续24小时通讯。

卫星通信和计算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利用卫星在计算机各站点之间进行通信,甚至在许多用户使用卫星发射机的全部频带的情况下进行多路访问,更能显示卫星通信的优势。地面站使用上行通道的某一波段的频率多路访问通信卫星,而通信卫星则使用下行通道的另一波段的频率对地面站进行广播,地面站由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地面天线、控制系统等设备组成,将现代化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有机的结合,共同融为一体,可按通信协议通过卫星信道、接收装置接收网内其他地面站发来的数据信息,同时也可以可按通信协议通过发射装置、卫星信道向网内其他地面站发送数据信息,非常的实用。

1.2 卫星通信的特点

卫星通信具有以下特点。

(1)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广,面积大,能够在很长的距离内以极快的速度发送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具有组网灵活,见效快和多址通信能力。

(2)卫星通信可以提供廉价、稳定可靠的信道,并且能够克服恶劣的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3)卫星通信使用地面基站和通信卫星有机组成,与其他通信装置相比,起维护也很方便,无论通信距离的远近,跨地域维护所需费用相同,更适合人口比较分散地区使用,对于各洲之间、世界各个国家地区间和国内各城市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信息传递,都能够满足准确化和快速化的需要,其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

由其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卫星通信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长途通信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和潜在的价值。

2 卫星通信的应用发展

2.1 卫星通信的应用发展历程

英国著名科学家阿瑟・克拉克于1945年10月,其在文章中提出在进行全球无线电通信的时可以利用同步卫星科学设想,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通过不断研究和试验,人们终于在20年后将这一伟大的设想变成现实,美国在1964年8月发射的第三颗“新康姆”卫星定位在东经155 °的赤道上空,通过它顺利地开展了传真、电话和电视的传输试验,并在同年依靠它向美国转播了东京奥运会的盛况。到那时,卫星通信的早期试验时期正式完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卫星通信开始迈进实用时期。西方发达国家财团所成立的“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在1965年4月把第一代“国际通信卫星”发射到地处大西洋上空的西经35 °的静止同步轨道上,该卫星从此正式承接欧洲和美洲之间的一般通信和商务通信业务。半个月后,前苏联顺利发射了首颗“闪电-1”非同步通信卫星进入远地点4万 km、近地点500 km的倾角为65 °准同步轨道(运行周期为12 h),该卫星可以为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北方、中亚地区提供传真、电视、广播和电话通信业务,这预示着卫星通信的应用成果―― 世界通信业务开始了。

20世纪70年代初,卫星通信逐步渗透到国家内部的通信领域。加拿大在1972年顺利发射了国内通信卫星“ANIK”,完成了国内首个卫星通信业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期间,地球站也陆续使用10 m、18 m、21 m等较小口径的天线,使用常温参量放大器接收机和几百瓦级行波管发射级等使地球站呈现小型化的发展态势,成本得到了极大地削减。与此同时,还产生了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依靠大型岸上地球站转接,为海洋运输船舶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

20世纪80年代,VSAT(极小口径终端)卫星通信系统的成功问世,标志着卫星通信迈向了极速飞跃的发展时期。VSAT集计算机通信和技术于一身,智能化和固态化的小型号无人值守地球站。20世纪90年代,中、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的出现为国际个人通信创造了便利条件,加快了世界信息化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卫星通信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或者是再应用领域,比如GPS,都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果。中国卫星的研究和使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我国利用引进的国外设备,并且租用国际第四代通信卫星,在我国最发达的城市北京和上海建立了四座大型地球站。我国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位于东经125度的赤道上空,从第一颗实验卫星的发射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射了数十颗卫星以供军事和商业使用,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个市县可以通过卫星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通信,我国今后还将发射具有更多转发器的卫星,以便使卫星通信水平获得跨越式发展。

2.2 卫星通信业务的应用发展现况

无线定位业务发展的现况

如今,国际上存在两类卫星定位系统:俄罗斯的世界轨道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和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GLONASS系统包含24颗卫星,其中,备用的卫星有3颗,匀称地布局在相隔为120 °的三个轨道平面上,每一个轨道平面同赤道平面呈64.8 °的夹角。卫星朝地面传输两个不同频段的扩谱信号,依靠卫星信道完成卫星的区分。

GPS起初被广泛应用在美国航空、航海及国防军事等诸多领域,并通过美国军方负责机构开展必要地操作、维护和监督。因GPS拥有导航、测量、测绘等优势特征,所以,在民用领域依然有着较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前景。GPS系统可以为世界24 h供应快速、持续、实时和高精确度的三维坐标,并能提供精密的时间定位信息,有着较好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GPS系统目前共有24颗卫星,平均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其中21颗基本星为主用,3颗为主轨的备用星,卫星距离地面20200 km,以12 h绕行轨道一周的速度运行,这些轨道为均匀分布在与赤道夹角55 °的近圆形,任意轨道平面间夹角为60 °。每个卫星以两个频率发送电码,电码有两种,分别为军用电码与民用电码,军方搜索目标的误差仅1 m,民用搜索目标保持100 m的误差。尽管雷达系统及测向机技术等传统意义上的定位方法也能达到侦查测试地形方位的目的,然而,主要运用在军事领域,且开支浩大,假若能同GPS系统加以密切结合,会显著地削减成本。GPS系统能够极大地运用在地质勘查探测、海上搜索救援、探测大气层、沙漠方向引导、汽车定位、森林消防、飞机导航等诸多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在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之下,已成功自主研发了通信导航定位卫星―― 北斗导航卫星,其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于2011年4月和7月分别发射了第八颗和第九颗北斗卫星,完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第一代系统)的建设,具备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的定位、授时、报文和GPS广域差分功能,并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2.3 卫星固定通信的发展现况

到21世纪初,国际经营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的企业大致有30余家,在轨静止卫星总共200余颗。其中,国际通信卫星企业有28颗、SES全球公司存在37颗、泛美卫星公司存在24颗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具有22颗,这些企业所具有的卫星数目,占世界卫星数的一半以上。上述卫星中最具典型的先进卫星包含iPSTAR卫星与阿尼克-F2。iPSTAR卫星由泰国企业―― Shin于2005年8月发射成功,是目前拥有全球最大通信容量的商务类宽带卫星,总共拥有114台转发器,其Ku频段用户链路包含84个点波束、7个赋形广播波束和3个赋形通信波束,Ka频段的馈线链路存在18个点波束,通信的总容量高达45 Gbit/s,大致与超过1000个常规36 MHz带宽转发设备的容量相当,整星功率为15kW,卫星的重量高达6300 kg。阿尼克-F2卫星由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 Telesat在2004年7月发射成功的全球首颗面向大众的商务类宽带卫星,拥有94台转发仪器,包含Ku频段32台、Ka频段38台、C频段24台,Ka频段拥有38个点波束,个别部位的转发设备可以实现星上处理,整星的功率为16 kW,卫星的重量高达5950 kg。

2.4 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现况

卫星移动通信将通信卫星充当中继站,以便实现在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之间完成彼此通信。该技术形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卫星固定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相衔接的代表。就表现方式而言,它不但是一个将卫星充当中继站的移动通信系统,也是一个供应有效移动业务的通信系统,不仅能运用对地静止的轨道卫星,也能运用非静止的轨道卫星。近些年来,卫星移动通信时所采用的卫星系统包含全球海事卫星系统、亚洲蜂窝卫星系统、瑟拉亚卫星系统和移动卫星-2系统等,其中,亚洲蜂窝卫星系统与全球移动卫星系统的波束均能成功覆盖到我国。

全球海事卫星系统是由世界移动卫星企业直接运营的世界卫星通信系统,该卫星已迈向第4代。Inm arsat-4F1发射于2005年春,卫星总重量达5959 kg,该卫生运用一台具备波束成形和选用信道功能的透明弯曲管式数字信号处理设备与一副可以生成较多波束的直径为9 m的L频段天线,包含宽点波束19个、世界波束1个和窄点波束200个,其点波束供应用户终端的卫星等效全向辐射功率的强度为67 dBW,其运用极大地促使用户终端的小型态化,并能实现用户终端通信的手持化,提高了通信数据的运行速率,使视频直播通信走向高清晰化,Inm arsat-4F1卫星能够支持全部的Inm arsat业务及宽带国际区域网业务,还包括因特网接入业务。

亚洲蜂窝卫星系统由印尼等国联合研发、并于2000年2月发射成功的区域卫星通信系统。该卫生功率达14 kW,卫星的重量高达4500 kg,服务范围覆盖到亚洲全境。星上设有两副直径为12 m的L频段接收-发送天线,拥有140个点波束,其中,有45个点波束覆盖到我国,其等效全向的辐射功率强度为73 dBW,该卫星能实现对200万用户和20000条话音信道的支持。地面用户终端包含移动式、稳固式、便携式与手持式,可向用户供应双模的传真、话音、速率较低的数据及地区漫游等各种通信业务。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中,有全球星系统、铱系统和轨道通信系统等。全球星系统1999年开始商业运营,其由48颗低轨卫星有机组成,卫星运用透明转发设备,多波束天线,馈线链路与用户链路同是VHF频段,为广大用户供应寻呼、传真及短数据等业务。用户终端主要包含车载、手机、船载、机载等多种移动终端,还包含固定和半固定终端。铱系统由66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国际卫星通信系统,2001年成立新的铱卫星企业,并再度承接新的通信业务,该系统在全世界的覆盖范围包含北极和南极,星上的转发设备运用前沿的交换技术,多点波束天线,拥有星际链路,堪称最前沿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其用户链路是L频段,馈线链路和星际链路是Ka频段,并能供应传真、数据、寻呼和电话等多项业务,用户终端包含单模、双模及三模手机,固定终端与车载设备。轨道通信系统正式投入运营始于1997年,该系统由37-48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国际卫星通信系统,每个卫星均运用单波束天线、转发处理设备,终端为单模手机和寻呼机。

3 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卫星通信事业日新月异,小到人类生产生活都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其便利,大到一个国家和整个世界都能深刻的体会到卫星通信的有利之处,随着其他学科先进技术的问世和应用,如光开关、超导体技术、光信息处理、智能星上网络监控、新型发射设备及新型轨道技术的应用,将会促使卫星通信产生重大的发展变化,也会对未来生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洪钧,刘榕,韩福春,等.浅析卫星通信发展现状及对策[C]//中国通信学会.虚拟运营与云计算―― 第十八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中国通信学会,2013.

[2] 张更新,谢智东,谭哲.卫星通信的发展现状及产业发展综述[J].数字通信世界,2009(6).

[3] 周皓静.中国电信卫星通信业务与传统地面通信业务的融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4] 龙清清.基于SCPC/DAMA的VSAT网络带宽调度算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5] 慕名.VSAT卫星通信的个性化生存之道[J].中国电信业,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