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护理概念

社区护理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护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护理概念

社区护理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慢性心衰;社区护理;再入院

慢性心衰的死亡率较高,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发生慢性心衰的风险也会增加。研究表明[1],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半年内的再入院率高达50%,大部分患者因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对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导致再入院,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心功能也会有不良影响。因此,社区服务中心要重视对患者出院后的护理干预,定期进行社区护理,有利于指导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本文主要分析社区护理对慢性心衰患者再入院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某社区的9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干预组(45例)、对照组(45例),干预组对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女21例,男24例,年龄为60~81岁,年龄均值(67.19±3.92)岁,基础疾病:冠心病9例、糖尿病15例、高血压21例。对照组未实施社区护理,女20例,男25例,年龄为60~82岁,年龄均值(67.35±3.64)岁,基础疾病:冠心病10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未进行护理干预。干预组:社区护理。①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由社区服务中心安排护士向患者说明社区护理的作用,并介绍社区护理的频次,起初为1次/w,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调整。记录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定期上门随访。②诱因预防。慢性心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预防感染,感染可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社区护理人员可以评估患者的体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注射流感疫苗,增强抵抗力,预防感染。另外,患者还要注重室内通风,并做好保暖工作,预防感冒。③对液体摄入量进行控制。部分患者因对慢性心衰疾病缺乏了解,在生活中未控制液体摄入量,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针对这类患者,社区护士要讲述限制液体摄入量的原因(减轻心脏负荷),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④饮食指导。慢性心衰患者要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多食用新鲜的蔬果,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患者必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不可食用辛辣、酸冷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随访时间为6个月,观察患者的再入院率、再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内容有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技巧等,分值为0~10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值分别为≥8分、5~7分、≤4分。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进行χ2、t检验,P

2 结果

2.1再入院率与再住院时间 干预组有3例患者再入院,再入院率为6.67%,对照组有9例患者再入院,再入院率为20.00%。干预组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 干预组有43例患者满意,对照组有36例患者满意,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56%、80.00%。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社区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可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缩短再住院时间。所谓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就是指社区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进入社区内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促使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得以转变,减少危险因素,促进病情的改善[2]。部分慢性心衰患者因自我护理能力较差,出院后未能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导致病情加重,需再次入院接受治,给患者的心理、生理上均带来较大痛苦。

为了控制慢性心衰患者的再入院率,社区护士要对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向患者讲述心衰恶化的诱因,叮嘱其预防呼吸道感染,如果患者已经发生呼吸道感染,则要重视排痰护理[3]。研究表明[4],慢性心衰患者在上半夜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家属在夜间观察患者的状态。社区护士还要指导患者的用药、饮食与运动,患者每天需按时、按量用药,并控制液体的摄入量,使心脏负荷减轻。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必须每日坚持做有氧运动,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从本次研究得知,干预组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在6个月的随访中,干预组仅有2例患者再入院,再入院率为6.67%,再住院时间为(5.78±1.26)d,均小于对照组。本次研究证实,社区护理有利于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再入院率,缩短再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区服务中心要注重对其进行社区护理,控制再入院率,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刘辉,郑豫珍,杨丽萍,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12:1061-1066.

[2]余辉.延伸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04:492-493.

社区护理概念范文第2篇

1.1DSN及其相关概念定义统一作为专科护理的起源国,在1921年就对DSN已经有了清晰权威的定义,并且这些定义为澳大利亚、荷兰、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所引用:DSN是属于高级实践护士(APN)中的一个专科分支,指具备一定执业资格、在糖尿病领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具备相应的糖尿病专科护理能力、能熟练运用糖尿病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经考核合格获得专科资格证书的注册护士。美国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以高级糖尿病管理护士(BC-ADM)、糖尿病教育护士(CDE)、糖尿病专科护士/开业护士(CNS/NP)的身份进行专职的糖尿病工作[10,11],调查显示,截止2004年,美国共有14689名CNS/NP。

1.2学术权威管理机构成熟,培养认证体系统一直到1980年美国的护理专科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成熟历时70多年的糖尿病专科护理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自下而上发端于学术权威系统、网状交叉管理模式为特征的统一培训认证体制。以教育部提供的DSN培养的教育基金、政策支持为基础,美国国家护理联盟评估委员会(NLNAC)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委员会(CCNE)制定的糖尿病护理教育质量标准为依托,来对DSN进行育培训,培训结束之后,将进行统一考核,通过以后颁发糖尿病专科资格证书,证书是全国承认的。而证书的颁发和认证主要是由美国护理专科委员会(ABNS)在各地州的全国护士局联合委员会(NCSBN)协助来进行的,同时美国糖尿病教育者资格认证委员会(NCBDE)专门负责糖尿病教育护士(CED)进行认证、美国护士认证中心(ANCC)负责糖尿病管理护士(BC-ADM)进行认证,而认证的标准是由国家能力认证组织(NOCA)创建的独立性权威认定组织认证机构委员会(NCCA)进行建立的。而准入标准不断在提高,1974年,美国护士协会(ANA)提出专科护士需达到硕士学位水平。2004年美国护理学院协会(AACN)提出,至2015年,包括专科护士在内的所有高级执业护士需统一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完成1000h的临床实习。

1.3工作地点以社区为主,以合作实践为主要工作模式美国DNS工作是以合作实践模式在社区和病房进行。①社区:美国的糖尿病专科护士主要工作场所是集中在社区的糖尿病中心,和团队(由坐诊医师、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治疗师、社区护士或家庭护士组成)一起对社区人群开展糖尿病教育、个案护理等,一旦发现病人病情变化,马上与中心联系。②院内:院内的工作模式是以糖尿病护士为枢纽,各个病区的糖尿病联络护士为辅助。糖尿病联络护士负责对病人的初步评价、转入,糖尿病专科护士针对病人情况进行专科评估、确定问题、做好记录等,同时也肩负着对其他相关医务人员的糖尿病护理知识培训。同时,在美国DSN拥有处方权,这让美国DSN工作更具独立性和多样性。

2中国糖尿病专科护理发展现状

2.1DSN及其相关概念不统一在1990年,我国才第1次提出专科护理概念,落后美国90年,并且我国的糖尿病专科护理概念是引用了美国的DNS概念,由于国情和资源的不同,在引用外国对于糖尿病护士定义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概念。专业护士(SCN):在某些特殊岗位,要求护士在上岗之前必须经过3个月~6个月专业培训,获得相应培训证书的护士称为专业护士,对学历没有特别规定;而有的护士为专科护士(CNS);专科护士是护理研究生毕业并获得专科护理能力认定资格。所以目前在我国对糖尿病护士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分类和定义。

2.2权威管理机构不健全,理论上引用美国培养模式,实际尚无统一培训认证体系虽然在1992年,我国香港就已经诞生了第1批DSN,但是在2000年,我国大陆才开办了第1个专科护理培训班,落后美国91年,我国的培训模式是引用美国的成熟模式,但在管理模式上不同于美国,我国是由卫生厅自上而下发端于权利系统的垂直管理模式,没有权威的专科护理培训认证机构,所以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DNS仍处于低层次探索阶段。目前,我国的DSN培养尚无统一模式,具有地区多样性。组织形式大体分为3种:①中国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如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等以与我国香港联合办学为主。②内陆地区如贵州省、湖北省以自主办学为主。③部分特殊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直接派送出国学习,如邵逸夫医院直接将护士派送到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的糖尿病中心进行直接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以3个月和1年为主。培训形式主要采取江苏省的脱产分阶段集中理论学习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贵州省、邵逸夫医院培训形式是全脱产学习。最终考核则是医院自行组织考试形式和内容,一般为笔试考核、护理实践技能考核、组织答辩。护士考试合格之后培训组织自主颁发证书,证书与美国不同,无法实现全国承认。在准入条件方面,与美国较高并且统一的准入条件不同,我国无统一准入条件,各地区要求不一样,基本上要求大专以上学历、2年以上工作经验。总之,国内的培训准入标准、时间、形式、内容、证书认证尚无统一标准。

2.3工作地点以病房为主,工作内容繁杂,角色职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DSN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病房而不是社区,但是工作模式与美国基本相同即以糖尿病护士为枢纽,各个病区的糖尿病联络护士为辅助。由于国内编制数量少,医疗资源有限,所以国内糖尿病专科护士较少,大多数都身兼数职,常常要完成与专科职责不相关的工作,从而增加了护士的负担和降低了护士工作质量和热情。我国有部分DSN在社区工作,通过健康宣教、筛查管理、随访,对社区糖尿病人、高危人群进行监控,建立一对一管理模式和双向转诊,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我国的门诊DSN主要集中在香港,工作主要包括临床护理、临床管理、教育工作、护理顾问、临床研究,而且除了香港的DSN有处方权,我国其他地区的护士没有处方权。

3展望

社区护理概念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1]、慢性疾病以及各种肿瘤晚期人数不断增多、“空巢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中心并不多见。而多数综合性大医院因经济效益、周转率等因素也往往拒收那些无治疗价值且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难以承担患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2]。加之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患者都选择在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中走完生命最后的进程。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给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的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从而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照护服务,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降低卫生服务成本,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度以及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3]。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模式

模式的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Alexander[4]提出,后来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用作分析或阐明事物的关系与本质[5]。在实际工作中,模式一般指事物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格式、样式、样板和模型[6]。临终关怀模式的探索模式,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观点,是支配事物发展的总体观念,是对该事物本质性的看法的体现。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7]。

1.2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8](hospice care)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实践规律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其分支包含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各方面的促进作用,还在于对于医学以及社会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其社会方面的意义,临终关怀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

1.3 居家临终关怀的概念

居家临终关怀是护士或临终关怀专门人员访问家庭护理病人的形式。

2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对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较大影响的是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10],两者的共同核心为家庭临终照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家庭一社区一医护人员”相结合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2.1 李义庭的“PDS模式”

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One Point Three Subject Nine Direction)。“一个中心”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针对临终患者临终前的痛苦,给予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使临终病人尊严、安逸地辞世,表现出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命认识的神话,这有利于减轻家庭成员精神、心理和经济的负担,有利于家庭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要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列入我国卫生事业和区域性卫生规划内,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应将临终关怀同社区人员的医疗、保健、康复一样纳入总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区域应以街道,农村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业务上以街道医院、乡镇医院为依托,来推动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目前,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重点加强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的建设,并同临终关怀医院一样,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11]。

PDS模式作为一种大家比较公认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理想化模式。但是,其涉及的方面广,人员广,未免显得面面俱到,这在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大打折扣。

2.2 施榕的“施氏模式”

“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施榕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家庭临终照护是医学目的的崭新内容,应尊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临终病人的祈望,有利于老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施氏模式提出,①要统一认识,全面规划,把我国乡村的临终关怀事业纳人老年医疗保健的总体规划,成立省(市)、县协调织,制定乡村临终关怀的政策法规、制订家庭临终护的相应政策,包括家庭临终照护的基本内容、质量要求、收费标准、费用承担,以及分配方案等,使家临终照护模式有章可循,健康运转。②要建立县、乡、村家庭临终照护指导中心,对所辖的家庭临终照护进行统管,提高乡村全科医生、家庭临终照护的家属和有关人员的业务技能们研究能力和协调水平。③施氏模式认为乡村全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乡村全科医生的种种特性为他们在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出了针对乡村全科医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临终关怀培训。④为防止病人家属或照顾者对病人不愿或不好好照顾,有必要订立“家庭临终护理公约”。⑤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依赖、顺从、被动的“主妇”名份,上升到独立、自由、主动的主角地位。因此,需要提高妇女角色意识,使她们更好配合乡村全科医生共同做好家庭临终照护[12]。

施氏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较高。但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社区家庭照护方面制度并不成熟。同时,随着现在社会独生子的增加及其工作的繁忙,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价值的转变,“空巢家庭”数目的不断攀升,施氏模式很难推广施行。施氏模式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3“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吸取了“PDS”模式和“施式模式”的优点。提出由家庭为临终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或者单位支付),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家庭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进行生活护理、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组织安排自愿者组成临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并监督家庭中临终关怀的实施。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社区组织自愿者的具体方式为以己养老模式:由同时具备相当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安排协调进行关怀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问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13]。这种模式是三种模式中覆盖面最广的,也是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负担。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素质的局限性,此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3 针对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广临终医疗保险计划

日本的老年福利医疗保险制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一方面,我国虽然不能做到像日本一样强制全民皆保,但该举措的成功实施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老人医保制度的完善,切实做到为病人服务。

3.2 大力开展临终护理院的建设

在我国现存的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下,我国临终护理大都以居家形式为主,然而,在“四二一”家庭数目的不断增加,“空巢现象”的持续恶化以及家属照顾者相关照护知识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居家临终护理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还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临终护理院可以帮助缓解上述压力,且能优化资源的利用。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居家为主的临终关怀模式将被社区临终护理院为主的临终关怀照护模式所取代。

3.3 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我国医务人员的缺乏(尤其是社区),不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便,也给医务人员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负荷和压力。仅仅依靠医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临终照护需求,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经济、照护等方面的支持。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仍不完善,未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网络系统。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几种社区临终关怀的模式,但其中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及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3] 陈淑琴,王茂娟. 设置临终病房作为临终护理模式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 2000年9月第 15卷第9期.

[4] Brad Appleron.Patterns and Software;Ensential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2002-02-14.

[5] 季晓鹏,王志红.我国超市家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分析.护理杂志,2007年第24期.

[6] 马亚娜.超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http://.cn/..

[7] 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在我国的模式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际护理学杂志,2005年8期.

[9]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8月第24卷第8辑.

[10] 陈春燕1,罗 羽2,谢 容3. 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2月第5卷2期.

[11] 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5期.

社区护理概念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当前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为社区门诊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社区3所门诊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专业护理人员匮乏、护理理念及实践操作落后、人员的配置不科学以及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落实弹性排班制度、规范工作流程、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制定相关奖惩制度等措施。结果:患者护理满意度由76%提高到98%,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52.33%降低到11.52%,护患纠纷发生率从26.00%降低到9.24%。结论: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加强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护患纠纷的发生,降低护理差错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社区门诊;护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87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社区门诊的护理工作越来越成为人们所热议的话题。新时期下,如何提高社区门诊的护理服务能力,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降低护理差错率,离不开对当前社区门诊护理存在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我社区3所门诊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份收治的300例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患者300例,其中男178例,女122例。年龄21~76岁,平均(37.8±7.6)岁。职业:工人109例, 教师45例,企业员工94例,其他职业52例。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35例,高中92例,大学及以上73例。

1.2 方法 自制社区门诊护理调查问卷,并由2名工作人员负责发放及统计,调查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达到100%。

2 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专业护理人员匮乏 目前我国大多数社区在岗护士的文化程度均较为低下,并以中专学历及初级或中级职称结构为主,使社区门诊在实现优质、便捷和多元的护理上存在很大难度[1]。同时,由于社区门诊护士大多身兼数职,不但承担着环境清洁、消毒、药方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尽到输液、注射、急救和换药的责任,加大了护理工作量,给社区护理质量带来了较大影响[2]。

2.2 社区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及实践操作落后 主要由于该部分护理人员未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所造成,使该部分护士对新时期的社区护理理念掌握不透彻,仅仅局限在对体检、护理、换药和输液等概念的掌握上,而缺乏对社区护理保健、预防及健康教育等的认识。同时,对社区护理的价值体系及信念缺乏深入认识,使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时工作不到位、缺乏责任心等。另外,缺乏足够的临床护理服务经验和系统理念,也使得该部分护士的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协助医师完成治疗,或是集中在体检、静脉点滴等基础护理的层面上,而对于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保健及康复护理等未能够实现有机结合[3]。

2.3 社区护理人员的配置不科学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社区门诊每年或每月救治的患者数量并不稳定,大多数门诊为了控制成本支出,通常会将护士的总数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使得在配置护理人员上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治疗高峰期时,部分年资较高的护士往往超负荷工作,反应性不高。

2.4 社区护理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社区护理工作仍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模式及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卫生部虽有颁布社区卫生护理工作的相关文件,但却未制定具体、全面的法规及条例,使社区门诊的护理工作缺乏重要的法律条文约束。同时,社区护理机构及管理制度缺乏独立化、规范化,社区管理教育未被列入医学重点课题项目等,使得当前社区门诊的护理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服务能力 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及再教育,积极开展有关社区护理专业知识的讲座、培训及演练工作,安排护士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康复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新时期社区护理的需要。

3.2 落实弹性排班制度 在社区门诊护理中重视对弹性排班制的落实,门诊主任在“门诊服从医院,个人服从门诊”的原则下,完成相关应急预案的制订,在确保社区护士充分休息的同时,实现有限护士总数在治疗高峰期的灵活调配,以提高门诊护理效率[4]。

3.3 规范社区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 由于社区护理工作较复杂,门诊可根据自身实际,将护理工作的流程划分为多个环节,包括外伤换药、皮试注射、接药配药、巡视护理和消毒清洁等环节,以明确分工,实现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3.4 认真落实查对制度 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对于有疑问的医嘱,应立即向医师了解,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护理风险事件,同时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最大限度地规避护患纠纷。在日常护理中,对于口头医嘱尽量不予以执行,需要执行时,执行者应重述1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5]。

3.5 制定相关奖惩制度 除上述解决措施之外,社区门诊护理质量的提高,还可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及惩罚方式,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社区护士的责任感,激发工作热情。

4 结 论

本社区3所门诊均在2012年1月份起有针对性地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经调查发现,300例患者在护理满意度由76%提高到98%,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从52.33%降低到11.52%,护患纠纷发生率从26%降低到9.24%。表明有针对性地解决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加强临床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护患纠纷的发生,降低护理差错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雅芹.社区门诊护理的现存问题和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2):219-220.

[2] 赵益莉.社区门诊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2,25(3):436-437.

[3] 夏国芝.社区门诊日常护理工作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2):248-249.

[4] 彭 朵.门诊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藏科技,2008,12:58,60.

[5] 叶永怡.我院对社区精神病患者护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2-13.

社区护理概念范文第5篇

    根据京城各大行的市调报告以及市场人士的预测,今年推向市场的新盘规划面积将达到2717万平方米,数量多达100多个,堪称一天一个新盘,数量超过往年同期的三倍,创下历史新高。由于北京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楼盘之间虽然没有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但是新盘再加上原来市场上还在消化中的老盘,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如何让自己的项目在新老面孔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开发商不得不面对的首要课题。

    历来有北京开发商注重概念炒作的说法,面对竞争压力,在营销策略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一些项目将概念营销继续发展,2002年有苹果社区的征集案名,2003年有宣传汉装社区、拿睡衣说事的石韵浩庭,今年又出现了百万元巨奖征集诗歌楼书的格调,大有将概念炒作进行到底之势;另外一些项目开始向南方楼盘学习,精耕细作,不断完善项目硬件软件配套。比如位于望京地区的澳州康都在提供全套精装修、赠送户式中央空调之后,近期更是联合北京市社区医疗协会,建立社区健康全科医疗管理中心,就是这种趋势的突出表现,引起了整个楼市的关注。

    社区医疗的升级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卫生服务需求愈来愈呈现多样化,而另一方面,老百姓就医存在诸多不便之处,,特别一些年老体弱者感叹看一次病简直要过“重重难关”。一些开发商开始捕捉到商机,开始在社区中配置社区医院。

    但是在现实的操作当中,这种社区医院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配备的是专业的医院,如心血管专科等,不能满足小区居民多方面的需要;一种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科室都有,医疗力量薄弱,达不到业主要求,导致出现“大医院挤,小医院空”现象。因此许多人认为目前小区的社区医院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而澳洲康都的健康全科管理,正是直接针对这些社区医疗的“软肋”出现的。澳洲康都的开发商代表任峰解释道,由于社区人口有限,建立大而全的医院由于缺乏经济效益,往往沦为幻想。而全科健康管理完全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所谓社区全科健康管理中心,是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各种技术和知识,对社区内的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疾病的管理,以及健康风险预测。它覆盖社区中每一个人,为居民提供一种终身的健康管理服务。

    全科管理中心不是以科室分,而是以全科医生为中心,包括心理咨询师,运动指导师,营养师,还有中医保健师,不是针对一个人的疾病,而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对健康的风险因素,疾病发生的概率进行一系列的估计。全科管理中心为业主提供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跟踪个人健康状况,提供指导意见,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之中。而且,它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医疗资源,包括社区外的,各个方面医疗资源结合在一起,为所有的业主服务。

    中医历来有“治未病不治已病”的说法,全科管理提供的是基本医疗保证,不是治疗疑难杂症,而是将常见病的预防、治疗、保健综合在一起。由于没有企图取代社会医院的职能,而是作为社会医院的有效补充,将预防疾病作为出发点,更加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医疗社区的升级版。

    社区医疗“钱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