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市场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发展建议
1.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1.1 农民购买力水平和实际消费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昌平区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000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目前,昌平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城乡之间出现消费断层,导致农村市场相对萎缩。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而言,农村消费品市场所占的份额过少,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直接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对昌平区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1.2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
恩格尔系数是居民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比重,它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 年的57.5%下降到2012 年的37.9%,下降了19.6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 年的67.7%下降到2012年的43.7%,下降了24 个百分点。虽然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但城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根据调查研究统计的结果,昌平区农村居民2012年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9.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分别为17.6%和12.8%。从整体上来看,即使昌平区农村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有所增长,但主要部分的消费还是停留在基本的生存消费方面。
2.制约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输出,渠道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户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近几年,农产品的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原本农民的农业收入就承担着两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如洪灾、旱灾、虫灾等。二是市场风险。由于昌平区农民大多是小户经营,这样他们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忽视价格信号。泾阳县农民的劳务输出也是一大难题。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对生产要素的素质要求被提高,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民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更大。这样,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尽管不断改善,但已有的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发展的要求。以昌平区为例,我们调查结果表明以下问题:第一,农村供水、供电条件差,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例如昌平区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高的问题 。第二,道路交通条件差,商品流通困难,运输成本大,使大量农用机械无法进入农户家庭,造成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困难。一位农户告诉我,村里去年每户农家交了200元集资修路,然而一直没有人来修,他们希望能够早日把路修好,这样农产品卖的能顺利些,外面的商品进入村里也方便。
2.3 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保守
近几年来,农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偏重于物质,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2012年在昌平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仍然是食品、居住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昌平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商品和消费知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消费行为上显得比较谨慎。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提倡“量人为出”的谨慎消费,强调储蓄,这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使消费无法对生产产生刺激和导向作用。
3.改善昌平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建议
3.1 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购买能力
昌平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针对目前昌平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消费基础条件较差、社保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当考虑增加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增加财政的支农资金投入,以便增强农民的消费后劲。鼓励和支持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民创业,出台相应的惠农政策,将创业农民工纳入政府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可获得政府的担保贷款,解决农民创业难的难题,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完善基础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首先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其次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同价,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最后,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3.3 拓展流通体系,拓宽投资渠道
分析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们首先从分析消费者开始。世上的财富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为数众多的普通人却承担着沉重的生活压力。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更低,仅为5919元。就是这样的收入水平,一个家庭不仅要支付日常的柴米油盐,还需应对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硬性支出”,有点余钱多半也要为养老做些准备、将其存起来。这样的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形态,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而成为了一种精打细算的战斗。如何花最少的钱来满足日常的生活,这就使得大多数消费者进行着趋低消费。不管品牌如何、不管其有没有附加值,只要其品质和功能能够满足需要,消费者便会在众多的可选商品中挑选最便宜的那款,这便是趋低消费。
但是,消费者是有追求和喜好的。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他们也希望能够用一种方式来放松自己、犒劳自己,这时他们便可能会进行趋优消费,选择自己心仪的、能够给自己带来情感需要的、高附加值的商品,而不会去那么计较它的价格。这种趋优消费可能是给自己买一套名牌衣服,可能是进行一次旅游,也可能是去高档餐厅吃一顿饭。消费的目的不在于其产品功能,而在于消费者的心灵感受。可能一年偶尔几次的享受,他们是不可能马虎的,他们不会去选择那些特色不突出的中档产品来糊弄自己。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收入水平的两极分化,也加剧了消费者市场的两极分化。中低收入人群是中国国民的大多数,他们主要进行着趋低消费。但是中国的高收入群体却是趋优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有这样的经济能力,消费思想也比较开放。他们所追求的产品,一定是品牌,有着高附加值。消费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于是在中国便出现了这样的状况:2010年中国游客在法国购买免税商品总额达6.5亿欧元,蝉联“法国购物王”称号,昂贵的LV包更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东西。2011年,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后,免税店人头攒动,数千游客抢购奢侈品犹如买白菜。但是另外一番景象却是,2011年“五一”节,昆明一大型超市举办“蔬菜展销节”,小白菜0.5元/公斤,韭菜0.7元/公斤,较平时每公斤便宜2―3角,引来大量市民排队抢购,有人竟一排半个多小时。2011年4月份,广东惠东一家供销商场开业首周推出大量低于1元/斤的蔬菜,没想到连邻镇的居民都乘车专门赶来,最后不得不限购,0.4元/斤的菜心每人只能买3斤。
消费者市场的两极分化在中国手机市场也表现得很明显。国内最大通信连锁迪信通日前公布2011年半年报显示,2011年上半年4001-5000元价位段手机销售半年内快速增长2.4个百分点,相比1月数据提高近一倍。而2011初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一部分中低层次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从而使整个通讯行业在低端手机出现猛增,更多消费者偏重于更为简捷实用的手机。以迪信通北京市场为例,600元以下手机销售同比2008年增长了25%。消费者要么去购买能够满足通讯的低端高品质低价手机,要么去购买像iphone这类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高档智能手机,没有特色的中档市场在上下挤压下逐渐萎缩。
关键词: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地产;房地产开发;消费;营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090-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休闲的时间也日益增加,旅游方式开始由观光转为休闲度假,与此同时,城市的住宅消费呈现出向舒适型转移、异地置业的趋势,旅游地产的发展适应了市场的需求,为城市房地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的概念及特征
旅游地产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开发项目全部或部分实现旅游功能,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对象为旅游物业,一般包括: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务地产、旅游住宅地产以及旅游度假地产四大类。其中休闲度假旅游地产主要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专业策划、市场营销、网络和酒店管理等各个环节,把旅游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主要为游客或度假者提供的各种度假性的建筑物及关联空间,如旅游宾馆、度假村、产权酒店等。主要针对的地块多在大中城市远郊或远离大中城市的著名风景区附近,或建在旅游资源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满足有经济实力的外地消费者的休闲度假需求,因其具有优越的环境和居住空间的休闲性、舒适性及功能方面的实用性,在中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与传统房地产投资相比,度假旅游房地产的资金需求更大,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和现金流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市场的消费趋势
(一)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需求强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持续增长强化了居民的旅游支付能力,2008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3000美元,上海、北京更是分别突破8500与9000美元。日本共同社指出,3000美元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节点,随后更有可能带来消费的活跃。可自由支配收入越高,旅游支付能力,特别是以休闲和度假为代表的高端旅游支付能力就越强。其次,居民可支配时间增多,除了十一、春节两大黄金周外,政府还颁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假日时间总量的增加带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增长,对旅游产品的选择也更加合理与多样化,其中休闲度假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的旅游模式,可以说,经过30年的积累,一个休闲为主的旅游时代正在来临。
(二)休闲度假旅游享受呈现层次分化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国际消费理念在国内迅速传播,享受自然、享受人生的时尚消费越来越成为中高收入者的青睐,单纯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过度。受居民家庭收入的制约,不同收入家庭能够承受的旅游花费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对休闲度假旅游已经形成多段的价位,消费群体的多元化使产品越来越丰富,价位也参差不齐,这就使地产厂商不得不考虑自身产品的消费定位。因此,在旅游市场开发观念上,应从产品促销转到市场营销上来,考虑消费者需求,通过引导产品供给来带动需求,从而扩大市场规模。
(三)主题旅游度假社区将成为发展潮流
自从深圳提出打造主体公园城市的口号后,国内许多城市利用当地的特有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塑造主题形象,提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主题,打造主题型旅游城市,在主题型旅游城市的基础上打造旅游社区,旅游社区是主题旅游城市的微观组成。主题旅游度假社区是近年来有些开发商对旅游房地产发展有了一定认识以后,围绕旅游资源而量身打造,具有一定主题概念的休闲旅游度假社区,它更加突出了其专业性、人文性,整个社区基本上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综合旅游服务体系,这种形态将是中国未来旅游房地产的发展趋势。
三、休闲度假旅游房地产市场的开发策略
(一)制定相关法规,实现管理法制化
由于旅游房地产在中国属于新兴事物,关于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规定,不得采取售后包租返本销售或分割拆零方式销售商品房。这对于旅游房地产项目中的产权酒店、养老型酒店的开发进行了明确限制。为此,国家旅游局应与建设部协商,对属于旅游业的酒店、度假村的房地产,鉴于它使用变化大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法规,促进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同时,应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各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具体条件进一步推开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并联系单位实际情况,由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这样可避免旅游度假消费的过度集中,使得休闲度假旅游地产能够充分利用。要建立旅游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对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经营者给予法律制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使旅游房地产健康发展。
(二)统筹规划,科学选址,整合旅游与地产资源
政府部门应做好统筹规划,杜绝盲目开发。应以景区项目为中心,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合理布局,均衡布置。特别是对新项目进行投资时,政府部门一定要把好审批和选址关,防止开发商变相使用土地。科学选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做好充分调研,只有空间和感观上的赏心悦目,真正实现消费者度假、休闲与娱乐为目的的旅游地产才会取得成功。度假旅游地产要努力发挥旅游性这一自身的独持优势,将土地,农副特产、民俗、文化、人文、环境等资源,围绕功能目标,整合到开发项目中去,培植独特的优势。
(三)进行科学而有创意的定位,强调文化内涵
一般商业地产的定位,主要从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角度。进行大众化、高档化、专业化或一站式服务的定位;而度假旅游地产的定位,主要从文化挖掘和游客行为特征的角度,进行特色化的定位。房地产项目的主题定位具有提升附加价值的极大功效。目前国内的主题型房地产发展良好,如以宋朝文化为主题的宋城、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周庄、以天涯海角为主题的三亚,以及芙蓉古城、建外SOHO、总部中心、长城脚下的公社、上海八国小镇等一大批主题型房地产,都显示出不俗的发展潜力。在推崇品牌的竞争时代,定位主题化将成为国内未来旅游房地产发展的灵魂。因此,应采用学术研讨会、论证会等形式。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对休闲房地产的特色、历史文化和各类优势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另外,旅游地产作为旅游休闲场所,项目设计应遵循规划恰当、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观感舒服、安全便捷的原则。项目的规模与功能、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氛围营造,都应有新的创意。只有不断创新,旅游房地产才能不断以新的姿态和魅力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四)加强营销创新,塑造鲜明、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这意味着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长吉图先导区包括长春市城区,九台市、农安县、德惠市;吉林市城区,永吉县、蛟河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境。该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1/3,经济总量占吉林省的1/2,进出口总额占吉林省的82.8%,是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
对比1996―2013年长吉图先导区和吉林省的消费数据发现,吉林省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年消费性支出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分别从3037.32元、1513.19元增长到14613.53元、6186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0%和9%。相比较而言,长吉图先导区的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一直约为吉林省平均水平的1.1倍,城镇和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12%和11%,长吉图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由1996年的3198.58元达到2013年的20856.32元,虽然长吉图先导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在1996和1997年一直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但从1998年起逐步上升,其数值一直约为吉林省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的1.15倍。不难看出,长吉图先导区的整体消费水平在吉林省平均水平之上,在吉林省具有领先优势。
为进一步反映长吉图和吉林省城乡消费水平的高低,采用比率分析法,将长吉图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除以吉林省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长吉图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除以吉林省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由上述比率可知,1996―2013年农村家庭消费间的比率变化范围大于城镇地区,可以推断无论是吉林省还是长吉图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较为稳定;至于农村地区的消费性支出为何波动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其收入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市场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等,所以相对于城镇家庭消费性支出来说波动的程度较大。除此之外,以1996年为起点,长吉图先导区城镇与农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差额比吉林省城乡间的差额数值大且增速快,在2013年达到12612.76元,消费水平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收入水平的差距,结合收入数据发现长吉图先导区的城镇居民收入涨幅显著高于该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涨幅,可见,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任重道远。
二、长吉图先导区消费的实证分析
长吉图先导区的消费性支出对提升吉林省整体消费性支出具有带动和先导作用,本文借助长吉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其居民消费的影响加以分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GDP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快慢。为计量长吉图先导区人均生产总值对消费性支出的贡献,以长吉图人均GDP为解释变量X、长吉图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为被解释变量Y进行实证检验。
由相关系数可知,长吉图先导区人均GDP和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为避免回归分析时出现伪回归现象,在回归前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发现,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通过协整检验证实二者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参数显著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自相关。运用E-G两步法对二者的线性关系是否平稳加以判断:ADF的值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平稳,进而确定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该稳定关系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实现,意味着存在解释变量由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
上式表明: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稳定的动态关系,二者呈同方向变动,并且影响显著。从长期看,长吉图人均GDP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弹性为0.7632,即人均GDP增加1%单位,会带动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增加0.7632%单位;从短期看,人均GDP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弹性为0.8872,即人均GDP增加1%单位,会带动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0.8872%单位;误差修正因子 的系数代表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因子会以0.8474的调整力度将它从非均衡状态调整到均衡状态。
三、与其它经济圈的消费比较
为全面了解长吉图先导区居民的消费水平,选取环渤海、长三角以及全国的消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1996―2012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呈现出下降态势,在2012年维持在7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吉图居民显现高位的消费倾向且波动明显,1996年时还处于四个消费倾向中的最低值73%,进而升至2008年的最高点85%,虽2008年后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消费倾向与全国消费倾向的变动极为相似,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但前者消费倾向总体高于全国,后者消费倾向多数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消费倾向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每人消费性支出的增速慢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人们将增加的收入越来越多地用于非消费领域。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医疗保障较为完善,居民后顾之忧较小,且收入较高,在满足日常消费后,居民将收入投资其它金融资产、购买保险等领域造成消费倾向下降。相比较而言,长吉图先导区居民收入在三个经济圈中最低,经济欠发达、社会医疗保障尚不健全,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由居民自行承担,一定程度上也提高其消费倾向。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消费水平较高,城乡消费差额较大。长吉图先导区的消费水平在吉林省具有领先优势,但城乡消费差距反映出严峻的问题。如何在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控制或缩减城乡消费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角度上讲,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总量最大化的条件下,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城乡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换言之,在社会总收入这块蛋糕大小不变的前提下,在城乡居民各阶层之间总会存在着最优的切蛋糕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居民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2.消费倾向高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长吉图先导区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低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在计算消费倾向时,是将收入作分母,长吉图先导区的居民消费倾向变高,特别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的储蓄和投资都极少,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困难人群甚至出现透支,他们的消费倾向必然更高。长吉图先导区消费倾向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联。由于长吉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其它经济圈尚不健全,相当多的消费者对于未来支出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意增加当期消费,以便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以及养老等进行储蓄。
(二)建议
1.适当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总消费量一般主要决定于总所得量,但城镇居民总体收入增长过慢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首要因素,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最主要的途径。制定增加居民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政策时要区别对待,逐步提高城镇低收入户基本生活的最低保障标准,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相对扩大的势头,使之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提高;同时可通过加大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依法保护高收入者合法取得的各种收入,通过税收手段缩小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
一、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是上海世博会期间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重点
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是指对经济发展全局或整体市场秩序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市场监管的区域性风险是指对区域市场秩序或者和区域经济发展秩序产生影响的问题。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很多时候其影响甚至超出了单纯的市场范围,形成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影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各地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消费市场的发展也不平衡,市场运行的法制化水平和市场监管的水平还不高,所以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很容易出现,有一些问题直接涉及市场经济运行秩序或者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稳定。
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要确保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盛会,首要的是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确保安全稳定也是世博会期间市场监管工作的基础和底线,尤其对于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市场问题,更是世博会期间市场监管的重点。近年来,上海工商部门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监管机制创新,营造和维护了上海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海的市场秩序保持可控有序,消费环境保持繁荣稳定。但是,上海的市场环境与举办世博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包括一些系统性和区域性问题,还需要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当前,既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因素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必定在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反映出来。比如无照经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越来越突出,有些成为顽症,矛盾复杂,特别是在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敏感活动时期,一旦发生问题,影响很大。因此,2010年,上海工商部门的市场监管责任非常大。任务非常重。要确保世博会期间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在巩固以往市场监管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梳理和分析系统性和区域性存在的问题,把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作为世博会期间市场监管的重点,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
二、围绕重点领域和环节。切实解决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其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在上海当前的发展阶段,并结合世博会的特殊要求,从上海工商部门的实践经验分析,主要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问题有四个方面:无照经营监管、食品流通安全监管、世博会商标保护、虚假违法广告整治。围绕营造上海世博会期间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个目标,2008年以来,上海工商部门以落实上海市“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契机,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市场监管,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突出重点开展无照经营整治工作。上海工商部门深刻认识到无照经营问题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近年来,一直以高危重热点行业无照经营为监管重点,并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了《高危及重热点无照经营划分标准及工作目标》、《工商所重热点(高危)行业无照监管问责办法(试行)》,深入开展无照经营整治,努力化解无照经营隐藏的重大风险。比如,2009年,上海工商部门共取缔无照经营29817户,疏导办照15096户,立案查处6934件。目前,全市无证无照娱乐场所(KTV、游艺机房)基本消除,无照市场整治累计完成率达到98%以上,全市“黑网吧”基本消除,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豫园商城等正在创建消除无照经营示范街(区)。
二是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食品消费安全。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上海工商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根据上海市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调整的要求,从2009年6月1日起,上海工商部门承担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上海工商部门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积极开展食品流通环节的许可和监管工作,加强与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协调,确保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序衔接;积极开展市场防控高致性禽流感工作、粮油和肉类市场专项执法,确保市民食品消费安全。
三是深入推进世博商标保护工作。世博商标保护是世博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世博商标尤其是世博会标志专有权’的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世博会成功与否,而且影响到上海乃至中国在国际上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声誉。上海工商部门充分认识到世博商标保护的重要性,近年来,积极在全市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商标假冒侵权行为,加大对侵犯世博标志专有权行为的查处力度,查处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商标违法案件。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上海世博局,先后举办了上海工商系统和全国工商系统世博会标志保护工作培训,提高世博商标保护工作效能。
四是加强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虚假违法广告尤其是低俗广告不仅是市场经济的毒瘤。而且容易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在世博会举办期间,防止广告领域的问题更是工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上海工商部门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结合上海广告市场的实际,坚持以保健品、医疗服务、房地产、职业中介、教育培训和投资理财等领域广告为重点,深入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特别是2009年以来,相继开展了户外广告各项清理、企业牌匾专项检查、互联网非法“性药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整治、迎世博净化报刊版面等专项整治,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上海广告总体监测违法率控制在l%以下,广告市场规范有序。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筹办举办的决战之年。上海工商部门将继续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深入解决市场监管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问题。一是不断加大无照经营监管力度,优化“疏堵结合、分类监管”工作方法,完善疏导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真正使疏导成为整治无证无照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基本解决高危重热点行业无照经营的基础上,使全市无照经营总量明显减少,防止世博会期间发生因无照经营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社会公众事件。二是完善监管体系,确保流通领域食品
安全。要着重完善食品流通许可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食品质量监测体系,确保世博园区内流通环节不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事件,确保全市流通环节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三是继续加强世博会标志保护,重点保护参展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官方标志、检验印记。加强世博会组织机构、赞助企业的商标保护。大力整治重点市场商标侵权假冒行为。按照“打防并举、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原则,配合做好保护世博商标全国统一执法行动,推进建立“上海为核心、长三角为重点、辐射全国”的保护世博商标全国联动机制,落实世博商标执法整治和防控侵权的管理措施。四是继续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清理不良内容,大力整治低俗广告,规范企业牌匾标示,加强世博园区商业广告的预警巡查和世博主题广告监测,保持上海广告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三、加强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努力防止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
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监管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主要包括市场监管的法制欠缺、方法陈旧、手段落后等。因此,要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加强创新,加大监管体制机制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结合上海世博会市场监管工作的要求和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实际,当前,上海工商部门需要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加强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规范执法。世博会期间的市场监管工作,更容易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关系到上海的形象,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更要强调依法行政、依法监管。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分期分批对全体执法人员开展法制培训,加强依法行政意识的教育和依法行政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梳理执法流程,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完善行政执法信息化应用系统,保留执法痕迹,推进阳光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加强执法监督,督导执法人员进一步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廉洁执法。
二是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围绕重要风险点,对世博会期间市场秩序可能引发问题的领域进行预研、预判、预测,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和社会公众事件应急反应预案,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应急响应程序,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演练,严格落实值班制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舆情监测,建立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市场监管的公共政策等重要信息。同时。加强对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新型传播领域等新兴市场监管问题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