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乘法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材简析:“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及在进行小数乘法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要重点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二是要学会怎样在小数乘法中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准确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3.体会乘法运算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1.引探准备。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进行比赛,看谁的知识学得棒。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口算题略)
(2)看谁算得巧:25×73×4 68×125×8 125×(10+8)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运用了什么定律?
2.问题导入。
师:从下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3.理解题意。题中每组两个算式中间的“”要求填入“”或“=”,算出两边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4.探究规律。(1)学生独立算一算;(2)指明学生说一说;(3)让学生任意举一些例子进行观察。
归纳总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运用
1.教学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
问题导入:刚才通过探索,大家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道题。
师:(板书)0.25×4.78×4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怎样算简便,请把解题思路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为什么?
在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算法。
师:观察0.25×4.78×4这个算式,我们发现0.25与4相乘得1,是一个特殊的数,你还能举出两个特殊的数吗?
师:找到了特殊的数,再与4.78相乘就简便了,计算时只需运用乘法交换律,4.78和4调换位置。
师:掌握了这样一个技巧,在计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能使计算简便。
2.教学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问题导入:怎样能使下面算式计算简便。
师:(板书)0.65×201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然后学生计算,学生完成后,教师抽取代表性的作业,用电脑投影展示。
师:谁能把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指名2~3个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师:在0.65×201算式中,201可变换为200+1,把特殊的数先分解,再利用乘法分配进行计算。
三、总结全课。
小数简算并不难,认真审题不怕烦;
认真分析再计算,运算规律莫记乱;
交换、分配和结合,算完还要仔细看;
确保正确不失误,顺利闯关本领强。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
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常常会出现a×(b+c)=a×b+c、a×b+a×c=b×(a+c)、a×b+a=a×(b+0)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提高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效率,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应用这一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定律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
一、乘法分配律的四种类型
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植树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四类: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哪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惩罚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四、乘1法。如78+78×99=78×1+78×99=78×(1+99)。这类题型的解题关键是把一个看似无法利用乘法分配律的习题,转化成为可以运用分配律的标准形式。既简单又方便。以这个为切入点,从而比较顺利地引入新课,正好那天是植树节所以我又创让“打比方”成为数学课堂的闪光点。
二、抓住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算式写成等式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他们的印象中,联系就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进行联系。根本没有从数字上面去进行分析。可以说,局限在原先的思维中,而没有跳出来看。而让学生写出几组算式后,观察分析几组等式左右两边的区别之后,学生也还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一规律。场面一时之间很冷,后来我只好直接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变化为这样的形式之后,有很多的学生都能够写出来。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是对几个相同加数的分与合,其知识起点是乘法的意义。在字母式(a+b)×c=a×c+b×c中,其顺向的意义是:把(a+b)个c分为a个c和b个c;逆向的意义是:把a个c和b个c合为(a+b)个c。在新学环节,要尽量把分配律的教学和乘法意义的分析结合起来。例如,当学生根据例3的情境对等式(4+2)×25=4×25+2×25的意义有了初步掌握之后,可以引导他们从乘法的意义来重新理解:左式表示有(4+2)个25的和,即6个25的和;即等于右式:4个25的和加上2个25的和。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对此学生很容易领会。乘法意义的介入,使学生不仅从形式上把握分配律的特点,更从深层次来把握其内在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扎实掌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从基于具体情境的等式过渡到纯粹的等式做准备。学生在简算题当中,可以直接利用乘法意义来理解算式的含义。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分配律的内涵掌握不够深入,从而在解题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比较典型有以下几类:1.刚好是“整百”的类型:没能把例如99×87+87、101×87-87的算式转化为100×87;2.大约为“整百”的类型:把99×87算成了(99+1)×87;把102×87算成了100×87+2;3.分配律和结合律混淆的类型:把(3+25)×4当成3×(25×4)。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理解分配律,那么以上这些问题就不难解决。例如99×87+87,用乘法的意义来理解是很简单的,它表示99个87加1个87的和,即100个87的和;102×87表示102个87的和,等于100个87的和加2个87的和,即100×87+2×87。
三、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变式分类
教学时只有清晰地把握这些变式类型,才能在应用乘法分配律特别是应用其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左右逢源,化难为易。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一般字母表达式(a+b)×c=a×c+b×c为基本式展开分析,试作如下分类:
(1)在乘法分配律中套用乘法交换律的变式。这就是将乘法分配律基本式左边“(a+b)×c”变化为“c×(a+b)”,即需要变化为:c×(a+b)=c×a+c×b。虽然这样的变化是较简单的,但是,对于初学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了一定困难性。这需要教者有意识地做出多次安排,并要组织学生进行分辨对比。
(2)延展乘法分配律项数的变式。这是顺次增加项数的变化。比如,将两数和与一个数相乘,变为三四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即:(a+b+c)×d=a×d+b×d+c×d。
(3)两个数的和变为两个数差的变式。这是在同级运算之间的拓展,比如(a-b)×c=a×c-b×c。更何况,有些算式的呈现,并非合乎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基本样式,需要学生自我主动地作出变式改造性处理,才能合于乘法分配律的题型题境。比如,97×4,进行简便计算需要学生把97改写成“(100-3)”。
(4)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变化。即要让学生既能从左向右,也习惯于从右向左。要让学生善于从计算简捷性要求出发,灵活地选择应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式的可逆变化方向。这是训练学生提高计算技能的重要途径。
(5)特殊数1参与展开的变化式。即(a+1)×b=a×b+b×1。尤其是反向理解,要求学生把一个确定的数,看作是一个算式,是这个数与1的积。学生对此会很不习惯。比如,56×99+56,要求学生把56看作“56×1”,这样原式变成56×99+56×1。
(6)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与分数计算中的变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应用于计算,不仅出现于该知识点安排的当时,更是广泛应用于其后的计算实践中。及至小数和分数计算中,应用乘法分配律又会出现新的变式,更加增加了难度。比如,将小数计算中的小数点变化,使之适合使用乘法分配律,如56.2+5.62×90。在分数乘除法计算中,对乘除法作互逆变换,使之适合使用乘法分配律,如,4÷2/3+96×3/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性弱,随意性大
小学数学教学所占用的时间较多,但是教学结果并不是很好,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课堂上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导致教学变得无秩序、混乱。
2.不能分清教学主体
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学习氛围中。但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却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只在意自己传授的知识量,忽视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引导和带动的,但有些教师太过在意自己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数学是很简单的基础知识,没有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但是小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不容易。当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时,教学方法就显得传统、死板且单一。
4.在意成绩,对学生产生压力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能够体现教学质量,因此很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高度表扬,而对成绩差的学生就进行过度指责甚至惩罚,导致有些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降低。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
1.确立合适、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学结果的预设,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外,还要提高自身的数学技能,深化学生的数学情感。因此,设立的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太高或是太低,太高的教学目标会让学生想要靠近却没办法靠近,而太低的目标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除此之外,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以及态度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建教学情境
对于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好方法,并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在创建数学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创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间接生活经验中获取。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教师可以模拟生活中打折的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百分数,从而有效运用百分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对数学味强的情境以及矛盾性强的知识更感兴趣,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矛盾并解决矛盾,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欲望。
3.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
教材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同时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载体。教师要尊重教材,教材可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都要对其进行研读、感悟,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并掌握课程教材的基本精神,理清教学线索,才能真正体会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地将教材内容拆分,要紧扣教材内容,对知识点了然于心。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学生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师必须顾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让学生明白分子与分母的变化会导致分数的大小变化。
4.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方法可以决定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等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恰当地转变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如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涣散,若教师只顾自己讲授,学生很快就失去学习兴趣,若是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或是模拟教学情境,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策略、内容以及技巧等也属于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引起W生思想上的共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问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要适当地创建问题情境,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教师可以创建装修教室的问题,让学生计算教室面积。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创新、改进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为其创造和谐、安全的教学环境,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而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师生探讨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把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题材与数学问题有机融合,在探讨交流中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使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及其价值的理解和体会。
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感知数学原来离我们生活那么近、计算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2.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内容中,教材例1就是让学生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摆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小树、雨伞、三角形……呈现出:每个朋友摆出了几个相同的图形,每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2.1 解决求和问题
摆好图形后,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师生谈话交流分别认识学生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几个?每个图形由多少根小棒组成……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计算出来,然后请学生把相同加数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2.2 认识"几个几相加"
当学生把自己写的相同加数的等式写上黑板后,师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写出各相同的算式分别由几个几相加组成。 例如某同学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摆了6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算式:3+3+3+3+3+3=18(根),也就是(6)个3相加等于18。
在观察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存在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事实,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2.3 引出乘法,完善认识
在师生探讨交流中,学生就会对相同加数算式太长而产生质疑。有了质疑就有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从几个几相加迅速找出计算结果。教师引入用乘法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6)个3相加等于18,用乘法表示:3×6=18或6×3=18。同时让学生认识乘号,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有了以上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黑板上剩余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填写出几个几相加及计算结果,然后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出算式。为学生搭设自主探索的舞台,让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找到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用乘法表示真简便。
3.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数学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在备课研讨中我认识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要认真掌握好乘法运算的意义。教学时我注意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3.1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编写应用性练习
师生、同学间通过谈话交流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编写乘法练习。如一只青蛙4条腿,3只青蛙几条腿……让学生在相互编写应用性练习时体会数学离我们的生活那么近。在彼此之间探讨交流中很自然就会想到:一只青蛙地4条腿,3只青蛙几条腿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运算,3×4或4×3,因为3个4相加等于12,所以3×4=12或4×3=12。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3.2 联系实际,设计课外实践性练习
课外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学完"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以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画4个盘子,每盘画5个苹果。问学生盘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分析探讨中,学生一看每盘5个苹果有4盘。学生立即反应:加数相同,有4个5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5×4=20(个)或4×5=20(个)。接着,我把盘子里的苹果擦去,问: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生答:0个。我又问:用乘法怎样表示?学生思考后有的回答:0×4=0(个)。我又问:为什么?生答:4个盘子都没有苹果,就是4个0相加仍是0。我又继续画空盘子,而问的总是求盘子里的苹果总数,让学生分别用乘法表示……在分析交流中最后归纳:不管多少个0相加,结果仍是0,所以0与一个数相乘都得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要让小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新课程背景下,老师更要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本文将分析学好小学数学的必备条件,从而探讨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方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1)学好小学数学的必备条件
要使小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必须提高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数学问题上。其次,还要善于对小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将他们的思路带到解决问题的路子上来。最后,还要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敏感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数学的思维,形成对数字的高度敏感。
(2)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立足于教材
教材是老师最好的教学工具,也最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所以,对于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首先要把握好数学教材,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其次,在充分地研究教材之后,数学老师要在心里思考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以更为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最后,数学老师如果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还需要从教材中找一些生动的实例和图形,通过对例子和图形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使问题由抽象变得具体、由复杂变得简单的目的。数学老师也可以从生活中找一些例子和图形,分析和解释书本上的知识,让小学生更加容易懂,印象更加深刻。
2、多利用实体教学
由于小学生还缺乏一定的想象能力,所以数学老师不能只是让学生去想,去琢磨,而应该让学生多看具体的模型,多根据模型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正方形的面积时,数学老师可以拿一个正方形的模板,然后说出这块正方形的边长。为了让小学生更加明白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算出来的,数学老师还可以在干净的木板上面用黑色的线画出一个一个的小正方形格子,然后让学生去数,看是否他们用乘法公式得出来的数据和划出来的格子的数据是否是一样的,让学生亲眼见证公式的正确性,增加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对问题的形象思维和理解。
3、多联系生活实践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体验,对于抽象的问题理解能力还不足,所以对于一些数学问题,数学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数学单位克(g)和千克(kg)的时候,数学老师要告诉小学生千克就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两斤,然后让小学生跟妈妈去市场上买菜,让小学生亲自掂量掂量,感受一下一千克大概有多重。这样小学生就会对数学中的单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因此,多将课本联系实际对帮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4、提高课堂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老师不能强制和逼迫他们学习,这样就会让他们从小就讨厌学习,从小就养成不读书的习惯,所以,数学老师也不能逼迫小学生学习,而只能将课堂生动形象化,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然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要多开展一些竞赛,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算术比赛,看哪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算术题越多越准,然后对表现突出的小学生给予奖励。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小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激发小学生与同伴之间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进步,同时通过竞争,让他们看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其次,在作业量上面,数学老师要尽量地减少数学作业的数量,不要给学生增加太多的负担,让他们就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数学老师在数量上应该减少题量,但是在质量上要提高,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新颖、又开发智力的题目,让他们发掘做数学作业的趣味,让他们去询问父母,看题如何得解,因此,让小学生养成多想、多问的学习态度。
总结:
小学数学对小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小学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维,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增进他们对日常生活数学知识的理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数学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注重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老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尽量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懂、容易学,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黄秀玉. 分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 新课程, 2011(03).
[2] 胥宝凤.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浅论[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