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智能交通;规划建设;服务功能;理论体系
机动车辆的持续增加,为城市交通的有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对于相关的管理系统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城市建设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需要提高对智能交通的认识,采取合适的分析方法理解智能交通的内涵。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于智能交通相关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智能交通体系的完善,对于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1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内容
1.1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环境城市的交通压力,需要构建可靠的智能交通系统,提升交通部门整体的管理水平。常见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a.通讯定位技术。为了实时地监控不同路段的道路交通状况,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相关优势。其中,通讯定位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利用了光纤传输技术、智能化系统定位技术、滤波频分复用技术,提高了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效率;b.实时监测技术。交通车流量的大小、道路的质量状况等,通过卫星定位、红外探测、传感器感应等设备的共同协作,为道路交通图像信息及数据信息的分析提供必要地保障;c.信息数据处理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必须加强对系统中监控信息、路况分析等方面工作的控制力度。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出信息数据处理技术的相关优势;d.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交通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信息采集能力强、智能化程度较高。道路中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信号灯控制系统等重要控制系统的构建,需要采取可靠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的服务功能。
1.2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增强智能交通系统实际的作用效果,需要明确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智能交通系统整体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这种系统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包括:a.系统平台支撑下图像的识别与分析系统的构建。智能交通设计方案中需要对监控中心图像识别和分析系统的构建进行充分地考虑,明确其中的硬件配置及软件资源;b.分析压缩编码技术的主要原理。智能交通中对于实时视频信息的传输机制要求较高,设计方案中需要分析这种技术的主要工作原理,减少后期系统运行中数据流的影响;c.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传输介质及传输协议,对于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可靠的保障作用。传输协议一般采用的是Tcp/Ip协议。特殊情况下,需要利用到视频传输优势更多的RIP/RICP传输协议。在传输介质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施工成本及后期的维护费用,传输距离小于550米时,主要采用的是多模光纤传输的方式,大于550米可以采用单模光纤传输的方式。
2城市智能交通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提升城市交通建设整体的管理水平,提高道路运输的交通能力,需要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的相关作用。结合现阶段城市智能交通实际应用中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智能交通应用范围的扩大。这些问题主要包括:a.信息资源消耗量较大。智能交通主要依靠构建可靠的平台,提高信息流的传输效率实现的。但是,某些智能交通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硬件配置过低,导致系统资源消耗较大,影响了系统的运行效率;b.线路布局在某些路段缺乏合理性。智能交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图像传输质量高,实时监控效果好。但是,智能交通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城市特殊地段的影响,某些线路布局缺乏合理性,导致监控系统出现了一定量的监控死角,为城市的道路安全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c.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在系统运行高效性的具体要求下,需要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但是,为了控制建设成本,某些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在于它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比如,光纤的布局、系统框架的构建等。
3增强城市智能交通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城市智能交通整体的应用效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a.完善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于配套的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光纤的布局方面。因此,技术管理部门应该与施工企业做好基本的协调工作,保证基础设施实际的作用效果;b.合理规划线路布局。智能系统依赖于可靠的系统平台,平台的搭建需要保证不同路段线路布局的合理性。在规划设计阶段,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充分考虑线路布局的合理性,扩大智能交通系统实际的应用范围;c.提高硬件资源配置的配置效率。系统运行的高效性,与硬件资源配置程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高配置的硬件资源,有利于提高智能交通实际的运行效率。同时,硬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对于系统的安全性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4结束语
智能交通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对系统的构建有着清晰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智能交通的主要内容,为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智能交通在城市建设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对于智能交通应用范围的扩大有着积极的影响。文中通过对现阶段智能交通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指出了较为合理的措施,有利于增强智能交通实际的作用效果。
作者:史博伦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马庆禄.基于混沌理论的交通状态预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4).
[2]程谟刚.沈阳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3).
自1994年实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以来,历经20余年的探索,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采用以建筑设计课程为主轴,辅以相关技术和人文两类理论课程群的架构(图1)。
1教学实验背景
“尽管绝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建构都希望上述两大类专业课程能够相辅相成地合力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人才,但是,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趋势,大多数作为学科基础课程的专业理论课都存在接受度和配合度较差、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关联度弱化等现象”[1]。在整个建筑学课程体系中,设计实践课程和设计理论课程在各自的纵向体系上自成一系,而在横向体系上只是形式上的设计、理论课程分布,特别是到了高年级(3、4年级)设计课程训练的深化拓展阶段后,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协同性、关联性的缺失,成为困扰高年级建筑学师生的比较普遍的教学问题。同时,“建筑师培养目前在中国最突出的难题(这并非仅存在于建筑学教育中的问题,而是在整个中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学生自幼儿园以来长期形成的自主能力缺乏的瓶颈”[2]。这个瓶颈的后果就是教师不得不不遗余力地反复传授知识点,试图让学生什么知识点都学到,以便他们离开校园后就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种以知识点传授,而不是以知识体系建立为基本思路的教育方式事先给定整个培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将所有知识点融入教学环节,传授(灌输)给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类型建筑的模拟设计过程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建筑类型的设计要领,这导致学生无止境地反复训练,教师反复上课,造成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教与学的巨大重复工作量。绿色建筑教育是当代建筑学学科面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和行动。绿色建筑不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教学中也不应作为一个专门化的方向,回归学科本体的绿色建筑教学,不仅要建立关于资源环境与建筑能量系统的正确认识观,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究作为能量与气候调节结构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策略。因此,绿色建筑教育包含了绿色设计“观念体系”和“技术体系”两方面内容。绿色建筑概论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设计理论课程,不仅承担了学生绿色设计知识系统构建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承担了推动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的教育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如何提高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强化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教学联系,达到知识积累与观念建立的复合教学目标,成为促成本次教学实验的直接动力。
2探究式教学理论解读
探究式教学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学派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3]。建构主义学派奠基人皮亚杰认为:理想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得到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实际情景中习得的知识才能被学习者真正地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化探究式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层级不同,探究式教学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归纳、质疑、创新的高层级思维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自主理解信息、寻求答案,其教学方式特点是回归过程、回归主体、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因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独特优势[4]。经过前期3年专业学习,4年级建筑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定位为建筑设计能力的深化拓展和综合提高阶段,重点围绕城市空间、建筑集群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整合等设计问题展开,“问题导向”成为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及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共识[5]。当前,“设计的思维模式应从造物向谋事转变,应从形式表面的迷恋转向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要抓住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一核心理念[6]。在此设计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学设计类课程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采用研讨课堂、翻转课堂、实验实践课堂等教学方式,则被学界认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3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本质差别在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口述的方式,由简到繁地将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探究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验分析、推导判断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来领悟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以具体真实的设计问题为引导,以建成建筑为研究对象,推动学生观察发现身边的建筑问题,通过案例类比研究,运用专业知识展开问题分析,采用实验测试、设计工具进行推敲验证,最终提出设计解决方案。在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达到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念的建立、绿色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绿色设计技能习得等复合教学目标。针对绿色建筑概论和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营造的主旨建设目标进行了相关设计问题的分类归纳(表1)。基于上述设计问题分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板块和提升板块,分别采用了课堂集中讲解(基础板块,讲授课堂)、阅读研讨(提升板块,翻转课堂)、实地调研测试(提升板块,体验课堂)、设计策划与方案设计(提升板块,实践课堂)等针对性课堂教学方式。基础板块内容包括可持续设计的概念、缘起、发展以及基础设计知识,主要由教师在课程前期学时采用课堂集中讲授,辅以课后扩展阅读方式完成教学。针对绿色建筑的观念问题和技术问题,在提升教学板块,选择绿色建筑的科学概念、人工环境营造中的技术逻辑等6个可持续设计相关研讨问题,结合讲授课程内容进度开展阅读研讨课堂教学。研讨课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教师在课程开课初期即全部研讨题目,推荐相关课题阅读文献;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3~4人/组),各研讨学习小组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内容,围绕研讨题目提出研讨问题的解答、质疑、评价等相关研讨内容。根据每组学生特点,每个研讨题目由教师指定3个研讨小组,分别执行主讲、提问和评价打分等不同研讨角色,在整个研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角色进行轮换。主讲小组在研讨课堂通过PPT展示研讨题目学习结果,提问小组针对研讨主题提出相关问题,评价小组执行研讨过程记录工作,并为主讲小组和提问小组的工作给出评分及评价说明(图2)。“设计教学阅读研讨课堂的作用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些理论;阅读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评论家,而是培养一个有深度、会反思的设计师。”[7]在研讨课堂中,三方学生(主讲、提问、评价)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起到引导讨论过程、扭转陷入死角的讨论方向的作用。因为“绿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时空特征、动态发展的建筑概念,随着认识的加深,其技术逻辑亦在不断推进发展,从研讨问题的选择到研讨场景的设计,绿色建筑概论研讨课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期望每位参与的同学通过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的图文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研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行为转换频繁,互动明显,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对话与启发的场所,师生的共同探索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由此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性思维上,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说明目前很多翻转课堂过多注重语言教学,而对学生的真实活动、实践实验这类训练较少[8]。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设计类课程均包含一定比例实践学时,自然具有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基础。体验式教学意为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为了打破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的藩篱,建立知识与认知之间的互动。绿色建筑概论课程与同期建筑设计课程协同推进,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建筑作为设计研究对象,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营造角度出发,选择学校科研办公楼、教学楼、宿舍等某一类型建筑展开调研分析,运用绿色建筑概论课程相关设计原理,发现并分析身边的建筑环境问题(包括热、光、声物理环境,场所空间质量等问题),随后在绿色建筑概论、建筑设计课程相应时间节点提出阶段性调研、策划、设计方案(图3),完成从知识、认知到实践应用的完整学习过程。
4教学实验结果评价分析
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梅里尔在考察和比较11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首要教学原理,重在引领教学走上有效率、有效果和有魅力之路[9]。首要教学原理以问题解决为根本目标,包含5个核心要素:(1)问题(Problem);(2)激活(Activation);(3)演示(Demonstration);(4)应用(Application);(5)整合(Integration)。首要教学原理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强调整个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尊重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阶段式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问题解决和探索发现的能力。基于身边建筑、具体问题的绿色设计教学实验,围绕问题、激活、演示、应用、整合5个方面核心要素展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绿色建筑概论课程的理论知识,推动知识的内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的形成。经过2个年度课程教学实验探索之后,围绕“探究主体、探究互动、探究资源、探究能力”等4个探究式教学实践评价维度,课程组进行了不记名问卷(有效反馈64份,总计85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效果等总体评价以及小组学习方式、研讨问题、调研策划设计任务的难度、时间分配等具体课堂实施细节问题,主要调查反馈信息结果如图4所示:同传统讲授型理论课堂相比,超过75%的学生(6分以上,总分10分)对“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较高;超过90%学生认为以阅读研讨活动为主的翻转课堂在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念的建立方面具有启发作用,表示喜欢这种阅读研讨课堂教学方式,认为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超过80%学生认为实地调研、策划、设计实践体验课堂能够起到链接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桥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绿色设计知识体系建立与设计技能培养。
结语
关键词:施工成本;成本管理;项目管理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全面推进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2010年全面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0万公里,东部地区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全面提高。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许多公路施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力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工程成本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工程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它包括项目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项目实施阶段的成本管理和项目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其中,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对整个项目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本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为了避免超额投资,更是为了资源的有效、持续利用,最终目标是以最合理的成本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投资者和社会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施工成本管理对项目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公路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机遇和挑战同在。一方面国家各种方针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使得公路行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随着公路建设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的加入,使得各施工企业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施工企业不仅要对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同时严格做好施工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施工成本与公路项目建设
1、公路项目建设的生产流动性大。建设周期长、工程数量分布不均以及工程建设的不可逆性,在较长时间内大量占用和耗费人、财、物,这便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置资金,在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基础上,优化工程施工成本,减少资金闲置造成的损失。此外,鉴于工程建设的周期长及其不可逆性,本着合理投资的原则,工程施工的资金投放越晚越好,即资金的投放应前紧后松,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工程施工的成本。
2、工程施工的合作性要求高。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环节多,施工组织多样,一项工程通常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等多方单位的密切配合。若缺乏合作性,将会造成工程成本的浪费,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因此,如果工程项目管理各方通力合作,有效沟通,树立“全员理财”的观念,通过合理预算、责任到人,将能够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标。
3、工程施工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大。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外部干扰等。因而工程建设的成本管理具有不可比性,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者因地制宜,根据工程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
总之,在项目管理中,要坚持“以成本控制为中心,以质量、进度、安全控制为目标”,本着“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的原则,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全过程”加强工程施工成本控制,强调主动控制,全面提高项目的市场竞争力与持续盈利能力。
二、公路施工成本管理的措施
1、成本分析有利于公路施工成本管理。整个施工过程由不同的成本构成,包括原材料成本、采购成本、实验成本、设备成本、施工成本等各种成本,应将成本进行合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进行细致的成本分析,从而有利于成本预算与后期的成本控制。将整个建设成本看成一个大整体,再分析细化各个成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费用的支出,从而优化成本管理。
2、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树立创新意识。通过制定工程成本管理制度,成立成本管理机构,明晰职责,在成本管理上树立务实创新的思想理念,根据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机制与方法,积极发扬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树立全员理财的新理念。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能够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
3、积极预测,合理报价。施工企业的投标报价要体现科学、客观、前瞻与竞争的特性。与此同时,预测市场风险,特别对于大型的跨年度工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市场行情预测施工同期材料的价格,根据国家政策与法律预测人工单价和各类费率的变化,并将前期的同类工程进行比较,预测该工程期望效益。然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运用概率分析、风险决策等方法制定本管理方案。总之,通过静态分析与动态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预期利润的最大化。
4、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制定科学、先进的过程成本管理流程。从成本目标的编制、执行到工程结算,均实现过程管理,制订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明确工程成本中量、价、费之间的关系,达到精准、细化的成本管理目标。
5、通过增加收入、减低成本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收定支”的方法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及时分析原因。同时,加强合同管理,提高项目成本的管理水平。
6、提高工程变更的预见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变更对整个项目的管理非常重要。工程变更需要项目管理人员与造价人员的密切配合,需要做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并对工程的成本影响作出评估,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实施恰当的变更方式。
三、施工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情况下,由于竞争激烈,为了获得工程项目,施工单位通常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以便获得工程的承建,这便对施工单位的总收入和利润产生严重的影响,成本控制由此成为施工单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有效进行成本控制既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又有利于预测与回避工程风险,对于整个工程的投资建设与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主题;因果报应;故事流变
“三言二拍”反应因果报应的故事类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就是在历代救蛇获报恩的故事基础不断丰富完善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关注的重心也由怪异题材向人世故事转移的趋势,故事的题材选取和辑录由混杂型到情的张扬、再到性的宣扬、直至理的劝解方向转变。因果报应类型的故事如《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计押番金鳗惨祸》《桂员外途穷忏悔》《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等。救蛇获报恩这一主题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故事演变的内容与小说故事情节、角色的变化都有相通的地方,在整个故事流变过程中因果报应始终是故事的核心内容,情节的不断丰富和角色的增加都是为了更好的彰显这一主题,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与佛教的三世因果观、道教的承负说相融合形成了普遍的文化心理具有典型的道德教化作用。人们在潜意识中运用因果报应的思想来处理现实社会面临的问题。
一、《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故事流传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故事原型是以朱蛇的故事为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其实为唐代牛僧孺传奇集《玄怪录》,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亡佚。到了宋代叶庭所撰中型类书《海录碎事》卷二十二下“杂虫门”收“朱浚元”[1]992条记载此处是出于《幽怪录》。《海录碎事》现流传于世的有三个刻本,明万历卓显清刻本、明万历沛国刘凤本和日本文化十五年花朝覆刻本。三者其实记录的“朱浚元”条云大致相同,细微对比其实又有所区别。卓显卿刻本记:“有人得朱蛇放之后来致谢a进士朱浚元”,而刘凤本和花朝覆刻本中“朱蛇”为“朱F”。其实“F”为“蛇”之异体。“a进士朱浚元”中的“a”《故训汇纂》:“唐人好以它名税窆佟保所以可以看出“a”就是称的意思。宋代的的文言小说集《绀珠集》里面记载的内容与唐代朱蛇故事大致相同,但内容情节上增加了“云姐”这个人物,而且增加了云姐为其探得试题从而及第这样一个情节。这里可以看出“朱浚元”与“云姐”两个单独的角色之间开始有了密切的联系,两件事连起来其实已经形成的一个简单的故事。这里的救蛇者是没有固定的姓名和身份介绍,只是称有人得到朱蛇然后将其放走,一个自称进士朱浚元的人来致谢。留下的女子云姐帮这个人进考场探得试题从而及第登科。到了刘斧所辑的《青琐高议》后集卷九《朱蛇记》,以话本体传奇的形式完整叙述了朱蛇故事。其中救蛇者有了具体的姓名为“李元”,字“百善”,朱蛇所化进士则改为“朱浚”,应该是由《玄怪录》中“朱浚元”演变而成。时间是在北宋年间,讲述的朱浚之父安流王延请李元入殿,赠以白金及女奴云姐;在云姐窃取试题的帮助下,让李元顺利通过考试,而且云姐待六年就作诗离去。《青锁高议》里的《朱蛇记》以救蛇人李元行为贯穿全文,而且又增加了副标题“李百善救蛇登第”,故事结束后增加议曰的评述。议曰显然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段话,他认为龟蛇鱼龙是灵物所以能够报恩,从宋人的这一流行观点可以解释鱼龙报恩这一类故事流行广泛的民间文化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告诉我们,本篇讲述的朱蛇故事,应该是民间流传而又被这一时期人广泛接受的口头传说。另外这种对读者的教诲因其灵明知义,故需保护而不可侵犯。《警世通言》所收《计押番金鳗产祸》就是《宝文堂书目》中的宋元话本《金鳗记》,其诗就是引用李元救蛇故事,将朱蛇作为“非常物”而劝人勿害之,可见延续了《青琐高议》的思路。元代佚名志怪小说集《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二“报应门”之“恩报”[2]118亦记此事,故事情节和《青锁高议》大致相同,只是内容比较简略。而且所用的题目为“放龙获报”,题目用了“放龙获报”可以说是所救的蛇实为龙,这是首次确定了朱浚的龙子这样的一个身份。从整理的历代的文本可以发现救蛇故事的大体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框架已经确定下来了。
二、故事流变过程中情节的丰富与内容的稳定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以一个完整的故事确定下来这是在明代,明代的嘉靖年间洪F编《六十家小说》之《欹枕》下集《李元吴江救朱蛇》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救蛇故事。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白话形态,为晁《晁氏宝文堂书目》著录。《李元吴江救朱蛇》文本残缺,完整形式存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四之中,名字改变为《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具体情节上加入了以孙叔敖见两头蛇杀而埋之的故事;出现了游三高祠情节,李元题诗斥范蠡为吴地仇敌。角色塑造上有增加了李元父母及仆从王安和朱蛇的哥哥等人物角色,使李元的人物关系更复杂。[3]23故事细节上朱蛇的哥哥名字直接由以前的“朱浚”改“朱伟”,身份变成为龙王长子、“朱蛇”(小郎君)之兄;女主人公的名字“云姐”改变为“称心”,身份也由龙王之女变成李元之妻,时间由六年缩短至三年,而且称心临别赠诗也与《青锁高议》云姐所作的有所区别。如:
六年于此报深思,水国鱼乡是去程。莫谓初婚又相别,都将旧爱与新人。[4]190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称心所作的别赠诗:
三载酬恩已称心,妾身归去莫沉吟。玉华宫内浪埋雪,明月满天何处寻?[5]288
另外,添加了李元有科场落第的遭际和渴望及第的心理状况;科举考试成功后所授官职与刘斧等人所作的宋传奇是有所区别的,最后李元的官职“累官至吏部尚书”。这个故事情节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末尾诗也出现:
李救朱蛇得美姝,孙医龙子获奇书。劝君莫害非常物,祸福冥中报不虚。[6]183
《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其实与《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同属于因果报应类的题材范畴,区别在于一个是善笠桓鍪嵌癖ā6末尾诗部分以“李救朱蛇得美姝”的善行得善报来印证计押番杀金鳗的恶行得恶果的报应。在梳理《李公子救蛇获称心》的故事来源,可以发现其有关的现存文献皆为零星或短篇记载,总体而言,与“朱蛇记”有关的现存文献皆为零星或短篇记载,涉及类书、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和亡佚杂剧等,这个故事成形以来,在演变的过程中主要是靠传奇、杂剧、话本及拟话本小说和作家的积极改造、重塑故事形态,增加人物关系,把故事情节设置的更合理等方式来流传故事;而民间中的朱蛇故事长期以来基本上保持不变,按照故事最初的形态来保存朱蛇故事,所以整个在文本在历代的流传过程中以被动接受为主,客观上也起到稳定和保存基本形态的作用,也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原始素材。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故事内容和情节到了明代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文本变化的梳理可以看出,该故事其实是冯梦龙原文集录洪F编《六十家小说》里的《李元吴江救朱蛇》故事,救蛇故事也并非两人所创,而是通过历代小说家和写史的人增加和完善的结果。该故事就现在保存的形态来看,主要情节并没有发生突破性得变化,但在刘斧《青锁高议》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来看故事主题一直是以因果报应行善行获报恩来构建全篇,历代流传下来的文本也是在不断完善故事情节、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使得整个故事到了冯梦龙笔下的《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更加合理和完整,当然不同时期的作者通过对归类命名、点评议论,如范成大删去云姐的诗、刘斧增加自己的议论的话、洪鞭增加多个与小说有关的人物角色等都是可以看出文本对同一故事素材的不同处理。但小说自成型以来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虽然出现部分内容和情节的变化,本分文本的亡佚,但流传之中都会有辑录者做出相应的补充,这很好的保存整个故事的完整性的同时,使故事在演变和流传过程中也能得到不断的丰富。
三、故事主题因果报恩
常金莲的《六十家小说研究》的“小说”话本母题分为九类:遇妖历险、因果报应、才士不遇、男女爱情、悟道出士、复仇母题、为友赴义等故事类型。[7]143-147三言二拍存在着大量的因果报应类型的故事,《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就是明显的“因果报应”的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如《尚书・汤浩》里有“天道福善祸”,《周易・坤・文言》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还有道家经典《太平经》里提到“承负说”,本土的这种说法是对行恶得善、行善得恶得社会现实上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果报观念。随着佛家的因果报应观念进入中土之后,佛经中的因果报应故事随之进入中国,大量的因果报应的故事也孕育而生。因果报应便成了本土小说故事的一大情节框架和思想主题。在发展过程中佛家很好的与儒道二教相融合,这种因果报应型母题故事开始融入了人生经验和儒家伦理观念而显得更加深入人心。
因果报应是冯梦龙在“三言”中着力编著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故事类型主题直接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方向。纵观“三言”里的故事内容,许多果报故事的主题都表现在道德劝诫方面,《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所体现的因果报应基本上体现了冯梦龙的编著意图。因果报应中又可分为善行得报与愚行恶报这两种类型,喻世明言中《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就是典型通过多行善举才能得以好报。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的愚行恶报,因为偶然间得到异物没有及时放生,反而将之杀害所遭受到的恶果。这是一种恶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逍遥法外。如果联系到明代中后期的社会背景,也从侧面看出整个社会中儒教伦理道德和法律无法起到谴责、惩罚作用时,导致社会之中人欲横行、道德沦丧,出现的这种因果报应类小说便被当作疗救社会的药方,正如冯梦龙《喻世明言》序言中借助佛教因果报应观劝诫世人一样,人们只有在忍耐顺从,默结善缘以求来日善果,实现人生的救V。虽然因果报应中的因和果都会带有强烈的偶然性和艺术的夸张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实存在,但从心里的角度去审视当时的心态,他们对于因果报应是极度渴求的。冯梦龙有意将“喻世”、“醒世”、“警世”一类的命名方式就是最好的体现。《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所体现的“报应本无私”,却是从“积善逢善”的角度立论,所以小说的结尾诗云:“恻隐仁慈行善事,自然天降福星临。”这既是作者对自己的警示,也是对当时社会人们的期许和希望。
综上,通过整理了“救蛇报恩”这一主题在历代流传与其叙事结构的差异,就不难解释《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叙事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符合逻辑的地方,这是在整个文本流传和改编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其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的增减和人物角色的变化也是故事不断成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作者所录《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是历代文本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完整故事,它也反映了故事看似虚构而具有传奇色彩其实是源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因果报恩的道德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只值得肯定的,这也是该故事能经历历代的演变经久不衰而仍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宋]叶庭.海录碎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2:992.
[2][元]湖海新闻夷坚续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8.
[3]汪泽:朱蛇记故事文本流变c文化分析[J].天中文刊,2015(02).23.
[4][宋] 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05):190.
[5][明]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9 (01):288.
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意义以及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以高职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开发的标准、目标、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此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
校企合作 玩具设计课程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53-02
目前,玩具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需要高级应用型、技艺型人才,而这种培养模式下的目标要以提高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宗旨。那么就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建立适合这种模式的课程开发系统。
1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教育使学生能够定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有影响“教”与“学”的核心因素。无论什么样的教学理论及教学观念,都必须借助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
1.1 玩具设计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推动校企合作教育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解决长期以来高职课程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科系列化课程模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直接胜任职业要求的现状问题。力求以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需要导向课程的开发,使玩具设计的学生以其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诸方面的综合培养,能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1.2 玩具设计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提高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提高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频率,存在着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未把工厂、企业等这种校外资源纳入教育资源的范畴,而校企课程开发就是要使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进入企业,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玩具设计课程开发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式课程有利于促进玩具设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并进行课程开发,是把教育与职业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社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快捷地获得所需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学校教学资源可以得到补充,生源得到持续开发。但它的实现,在办学中要有机制的保障,在教学中要有课程开发方法的保障,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开发方法可以使产学结合在课程开发中得以落实,形成校企合作式课程的新形式。
1.4 推动行业、学校、企业、学生四大教育因素的其识和互动
针对企业需求和企业的社会资源并引入到培养玩具设计师的要素体系中,形成企业共同参与和学生互动的格局。由学校、企业、行业得以共同探索玩具产业界的教育需求,以新的职业能力和内涵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结果不仅使企业获益,而且也使学生受益,同时学校也是更大的受益方。
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及模式
2.1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理论基础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基本内容。对于课程的基础学科或领域,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泰勒认为课程的基础领域为:学生、社会、学科三个方面;美国学者塞勒认为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和知识;澳大利亚学者史密斯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学科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台湾学者黄炳煌认为课程的理论基础应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结构,同时他也认为可以把知识结构并入哲学。由此看来,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三大基础是比较公认的理论基础。因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理应将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及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
2.2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模式――宽基础、活模块集群式课程模式
集群式模式块课程是借鉴了国际上MES.CBE、“双元制”等课程开发的模式,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研究开发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活模块课程模式将全部专业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宽基础阶段,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的某一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第二个阶段称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好技能方面的准备。
3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实践研究
我院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模式上主要采用“项目+主题”的课程模式,采用实践一评估一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解决问题的政策。在与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对长三角玩具企业、行业进行玩具设计师需求分析,确定职业标准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首先了解签约企业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到长三角玩具企业、行业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质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制订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就计划和讲什么,使教学与企业人才需要的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结合。在调研的基础上把玩具行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提炼,由此确定课程和方案,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从职业能力的结构看,职业能力可分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从行业分析入手,进行能力与职业分析,开发专业与课程,可以有效避免以往以单一职业岗位技能开发课程的片面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适应性。
3.2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依据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开发课程
校企课程开发是基于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是依据职业的标准和能力要求的。校企课程开始方法是面向整个职业的,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既重视培养学生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又重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由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转化的课程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孤立的、缺乏联系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业、从业是校企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针,课程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的关系,否则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从业的需要:每一种职业都有自身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而校企课程要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严格按照玩具设计师的专业标准制订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
3.3 依据职业能力和需求,引进典型的玩具设计项目,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制约着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对课程设计、课程确定、教材编写、方法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玩具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纸文凭。高职教育要求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本专业必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目标依据职业的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训练,还考虑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把玩具设计师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玩具设计专业课程。
3.3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实施是课程设计中一个非常务实的环节,它直接关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研究,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以及课程的学习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也关系到能否将“计划的课程”有效地转化为“实施的课程”,充分实现课程应有的价值。课程体系坚持就业导向原则,遵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在玩具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式课程开发研究中占较大比例,以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设计课程以及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引入玩具设计师职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教育。课程内容注重更新,及时吸收玩具设计的最新工艺和潮流,课程形式多样。教学过程围绕玩具设计项目的流程进行设计课程。注重职业关键能力和素质培养。玩具设计实践教学的技术装备都放置在教室内,学生可以随时使用,带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玩具设计的流程和工艺实践操作,课程中遇到问题还请工厂的技术人员到班级指导。
3.4 教学方法“以学为主”,以项目贯穿课程
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原则现代化教学手段己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方面。灵活组建双师队伍,教学时间、空间实行弹性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学习,教学可以以自学加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建立网络教学体系,允许学生在校园外自学;学院实行课堂“搬家”,教师到企业进行面授。真正做到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的是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的作用。
3.4 校企合作开发玩具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的评价体系是有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来评估学生的设计过程,评估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媒介、考核、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和特色等;课程大纲应经过由玩具行业、企业相应职业类的专家、学校的专家教授和教育管理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审核,然后交给任课教师实施教学。课程评估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策略,以课程目标为基本依据,通过信息反馈的过程,不断督促课程的各项实施活动和学习目标。是课程的开发系统中重要的调控手段,评估不仅是对教与学成果的测定,也是对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的检查,有助于改进课程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