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劳动概念

数字劳动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劳动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劳动概念

数字劳动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 测度 核心信息能力 ICTS

[分类号]F270.7

信息化测度的对象是进行测度前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信息化测度的实质是测度一个国家或组织的信息能力。然而信息能力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哪些是最能真正代表信息能力的项目?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以此作为进一步研究和测度的基础。

1、信息能力的时代性和核心信息能力

如果我们同意大家所普遍认同的观点,即信息能力是收集、存储、处理、利用和生产信息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信息能力并不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有的,无论是个人、组织和国家,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对信息能力的需求。只不过信息能力具有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已。

波斯特借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提出了信息方式理论。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信息方式,或者说信息方式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面对面的口头媒介的交换、印刷的书写媒介的交换和电子媒介的交换。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符号的互应,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意符的再现,第三阶段的特点则是信息的模拟。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实我们还可以对人类社会信息能力的历史发展阶段性作更仔细的分析,笔者在文献中深化了维纳关于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粘接剂的著名论点,提出信息交流方式可作为一种和生产方式相并列的概念,前者是人类组织社会的技术,而后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信息交流方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符号、媒体、信息处理规则(逻辑)。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考察各个不同时期的信息能力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两点结论:

第一,各时期的信息能力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发展的,后一个阶段的信息能力并没有取代前一个阶段的信息能力,而是丰富了社会的信息能力。

第二,新的信息方式所导致的信息能力会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一种当时的核心的信息能力。似如我们仍借用波斯特的三种信息方式来讨论这一问题的话,可以说,相对于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印刷的书写媒介的掌握,无论是对个人、组织还是国家而言,都是核心信息能力,而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共存时,电子媒体则是核心信息能力。由于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虽然每个时代都不能缺少信息能力,但是每个时代所需要的信息能力却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核心信息能力,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演进的,所以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在文字和印刷术方面,核心信息能力就是掌握文字和印刷术,以及此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普及程度;电子媒体时代,ICTS的演进同样有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在比较Orbieom和ITU分别制定的数字编码指标中,ITU在其文献别强调指出这一点:即Orbicom的测度更强调上一代的ICTS,而ITU的测度更强调新一代的ICTS。这一看法足以提醒我们对核心信息能力保持一-种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而不能够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之。

2、现时代的核心信息能力――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

2.1 ICTS

现时代的信息交流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字化。导致这一过程的技术系统通常被称为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ICTS)。ICTS的应用对全世界范围内信息和编码知识如何掌握和传播有重大的影响。事实上,从数字经济到信息社会,都是这种信息和通讯技术演化和应用的直接结果。

1CTS将三种不同的技术组合在一起,其演进过程通常被称为1CTS融合:

・三种技术之一是聚焦于传输和存贮信息的技术。这种技术长期以来都被认为对人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技术重视信息的大量存贮,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子书籍。

・第二种是通讯技术。其核心并不是大量地传递信息,而是更快地经过远距离传递少量的信息。

・第三种是信息处理技术。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技术手段帮助处理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这利,技术装置能够部分地代替大脑的工作。如算盘、罗盘等。到20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电子装置替代了原来的机械装置。

所以ICTS的实质就是:自动信息处理系统、内容信息系统和通讯系统的融合。

这三者的融合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知识和信息被储存、处理、传输和通讯的技术范式。这是一个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范式。泰普斯科特在1996年的著名著作《数字化生存》中将其称为3c,即计算机、内容、通讯。而曼纽尔,卡斯特将其称为信息技术范式。

ICTS是一项渗透性技术,很像是过去的电力。它不仅能使我们去做新的事情,而且也塑造我们如何去做。“只有通过真诚地拥抱在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所有领域的数字技术,欧洲和欧洲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潜力,未来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我们不得不通过ICT去形成它”。这不仅是欧洲各国的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2.2 为什么ICTS能力构成现时代的核心信息能力

因为,现代ICTS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并且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区分ICTS带来的数字信息活动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础结构层”。计算机网络、电话线、光纤网,以及无线网和所有类型的硬件和电信构成此一层次。或者可以将这一层次称为信息网络的物理体现,涉及这一层次的行为者包括电信运营商、电子公司、设备制造者、接入服务提供者。

・第二层次是一般服务层。这一层次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在基础设施层网络之上,并且在这一基础没施之上提供增值服务。所有种类的软件制造商都属于这一范畴。

・第三层称为媒介层,它通过提供包括搜索等服务来提高数字电子信息市场的效率。这一层次的'?舌动为用户提供使用联机服务的便利。雅虎等网站,以及政府和公共服务网站可以归入此类。

・第四层可称为完成层,它使最终的活动表现为数字化。它包括行政、健康、教育、娱乐、军事、商业等各种活动。在商业部门,用户以不同的方式来参与到这一层面,如常见的B2B、B2C、B2G等。

第一、二层具有产业的特征,可以归入信息产业,第三、四层则具有更为强大的渗透性,将现存的各种人类活动进行数字化的改造。

由于ICTS的重要性和广泛渗透性,数字经济、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出现了。由于数字化产品的低分发成本,趋势似乎是将一切能够数字化的都进行数字化。的确,大量的信息都是可以数字化的:音乐、软件、杂志和书籍、机票、股票、电影、货币等。

对于ICTS的广泛渗透,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术语

来描述。如我国称为信息化;国外有学者用s曲线来描述;还有人试图用长波理论来解释。

ICTS的集中表现是网络。网络是信息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网已经突破信息交流渠道的范畴,成为集信息集聚、处理、传播、开发与利用于一体的功能综合的信息平台。由于信息活动渗透到生产、工作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网正在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

3、核心信息能力的要素

本节着重分析现时代的基于ICTS的核心信息能力。

3.1 界定核心信息能力的几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按信息的处理流程来界定。从信息的获取、识别、接受、储存、利用和创造的能力等环节来进行要素的分解和分析,即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识别能力、信息的储存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信息的创造能力等。尽管这种分解和分析从思路上看是可行的,但结合现在的ICTS的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融合的时期要对其重新进行分解反倒是不合时宜的。

UNDP的TM(技术成就指数)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该指数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测量一个国家的技术创造、技术扩散以及建立相应的技能,它将技术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①技术的创造:用人均专利数和从国外收取的专利使用费两个指标;②新的技术创新的扩散:用Internet的扩散、高技术产品占总出口的份额两个指标;③老创新的扩散:因为技术进步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新的创新需要以老的创新为基础,并且老的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是必需的,这主要是电话和电力两个指标;④人类技能:技术的创造者和应用者都需要技能,这里采用平均学习年限和科学、数学、工程的学生的毛入学率两个指标。

此种思路应用于核心信息能力分析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它不专注于信息技术分析,而是一般的技术能力;此外该分析仅仅着重于技术方面,而忽略了技术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方面。

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前述s曲线分析框架,它将ICTS扩散和影响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准备、使用、影响。从分析研究逻辑上来看,这种按事物发展阶段来进行划分的方法是有其合理性的,其不足之处仍然在于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使用方面。

OECD研究信息经济时使用了一个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框架,这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供给代表提供,是生产的方面;需求代表使用,是影响的方面。

我们认为,可以将核心信息能力理解为生产力的一个演进和发展阶段,尤其是信息生产力演进的新阶段,并且运用的生产力分析的框架,同时结合上述几种思路,对核心信息能力进行要素分解,从而得出比较有价值的结论。

下面我们就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等方面来对核心信息能力的构成加以讨论。

3.2 核心信息能力的要素

・首先是劳动工具。在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分析中,劳动工具的性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生产方式乃至社会的性质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马克思本人非常重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影响,他写道:“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人类社会进步的奥秘隐伏于资源-工具-生产力-社会的连锁反应之中。人类能够利用什么样的资源就可能制造什么样的工具,就可能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可能促成什么样的社会。“古代人类只懂得利用物质一种资源,因而就只能制造镰刀、锄头-类人力工具,只能形成农业时代的生产力,促成农业社会的生长和发展;近代人类逐步懂得了利用能源,把能量资源与物质资源相结合,就制造了机车、轮船-类动力工具,形成了工业时代生产力,促成了工业社会的生长和发展;现代人类正在向信息资源进军,综合利用信息、能源、物质三种资源,于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一类崭新的生产工具――智能工具正在迅速涌现,信息时代生产力正在茁壮成长,信息社会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现时代的核心信息能力在劳动工具方面,可以用电脑和网络基础设施来描述。

・其次是劳动者。网络时代的知识工作者乃至产业工人,需要掌握与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信息技能,这种信息技能并不是一般的读、写、识字等,也难以用识字率和教育年限等一般性的指标来衡量,而应该是ICTS的相关技能。关于ICTS的相关技能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究竟应该如何衡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国际统计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知识密集的工业部门,人们的劳动绝大多数与操纵电子计算机有关,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不难看出,核心信息能力的此项要素就是本文第一节所讨论的微观视角的信息能力。

・第三是劳动对象。信息经济时代,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信息作为资源和财富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最先认识和开发的重点是物质材料。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基本上属于农业社会,人类劳动的成果主要是农产品,它的社会经济形态是物质型经济。到了近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后来的电机等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社会走进了工业社会,其主要产品是工业品,人类认识和开发的重点转向了能量、动力,并使能量与物质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但其经济形态仍是物质型的。只是到本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对信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三大支柱。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开始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并能将信息与物质、能量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控制生产工具,人类劳动成果中的信息产品越来越多,即使是工业产品,也可以由信息产品来生产。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劳动产品已由物质型向信息型转变,社会经济形态也从物质型向信息型转变。

但是这里的信息资源或信息财富,最核心的是数字化的,能够通过电脑进行存贮和处理的。所以各国充分重视数字内容产业,重视数据库产业等,是有充分理由的。核心信息能力中的信息资源并非一般的信息资源,而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4、核心信息能力的层次

依据核心信息能力的概念,可以将其应用于社会的不同层次。

4.1 个人或家庭的核心信息能力

分析个人或家庭的核心信息能力,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是否拥有电脑;②是否能够在工作单位或是家中连接上网;③个人是否拥有ICTS技能(研发、或者使用的技能);④个人使用ICTS工作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⑤个人使用ICTS的用途(工作、学习、娱乐、购物等)。

对于个人而言,ICTS核心信息能力可以改变个人交互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当ICTS在全社会得以广泛联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以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将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IC-TS使得几乎所有的信息随时可得,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发生变化,教育、医疗、购物、娱乐,几乎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因ICTS而改变,信息可以方便地跨越国界。

是否能够接人信息网络,是否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成为个人工作、生活以及融入社会的关键因素。个人的其他技能在一个信息社会中贬值了,具有ICTS技能和不具有ICTS技能,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差距,这正是数字鸿沟这一概念提出来的背景。

4.2 组织的核心信息能力

对组织而言,核心信息能力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电子商务。特别是对于从事商业生产和交换的企业组织来说,通过数字网络来进行的交换活动――电子商务在其整个的交易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企业内联网改变着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传统的沟通方式,重新组织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因特网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舞台。

计算机、网络对企业不管发挥何种作用,数字化都是桥梁。设备数字化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通信;产品数字化可以实现智能增值,可以提高新产品开发、设计和生产、销售的效率;办公数字化可以实现更加快捷、准确和优雅的管理。企业需要建立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网络平台,更要建立数据平台。

・电子事务(E-business)。电子事务不仅局限于商务或交易的领域,E-事务的概念要大于电子商务,包括企业中涉及到数字信息的非商务部分以及非商务组织,如政府、教育等组织中的涉及到数字信息的部分。

美国国家统计局定义了数字经济的三个层面:电子事务、电子商务和电子事务基础设施。加拿大统计局和OECD于1999年也作出了类似的定义。

在信息经济时代,一个组织是否拥有核心信息能力,不仅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甚至关系到该组织能否在这时代生存下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结果显示生产率悖论消失;从2000年左右开始研究发现IT投资能够获得超过其他资本投资多倍的“超额收益”,即“新生产率悖论”。

最新的研究表明,ICTS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一是ICTS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二是ICTS增加其他产业的需求;三是ICTS使得组织发生变化,增进技能,加速创新和投资于无形资产的动力。所以ICTS对提高企业绩效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3 国家的核心信息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ICTS核心信息能力对国家和地区竞争能力的重要性。

・信息化改变了自然环境这一相对稳定国力构成因素。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存在,自然环境是构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自然环境的影响就大大减弱了。首先,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向低能耗型和低物耗型转化。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替代作用,人员货物的流动以及相关的能源、资源需求都将减少。其次,信息化使人口状况对国力的影响大大降低。人口状况,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人口状况,往往反映该国人力资源。但是,信息化的发展,使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得以顺利进行,而不必通过人员实际流动。

・信息化对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知识经济发展表明,凡是与信息化相适应的国家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加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居于有利地位。首先,直接投资于ICTS对经济增长有极大影响作用。ICTS对生产力增长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ICTS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直接通过生产和过程创新促进增长;其次,ICTS的使用扩散到经济的其他部门,在其他部分产生显著的效率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公司和公共服务效率的提高,需要由ICTS来实现对工作方法和流程进行重组。e-欧洲计划认为,公共政策因此必须定位于刺激ICTS的有效使用,包括促进互联网接入,克服障碍,方便企业进行重组、组织管理过程的转变,鼓励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而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2000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ICTS在加速增长、减少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整合进全球经济方面可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程度高的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增强了自己的影响,最终提高和加强了自己在国际格局的中心地位与作用。

・信息化成为当前各国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今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使世界各国不仅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而且也提供了一项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国都努力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争取在国际政治中取得有利地位。

2000年,欧盟国家在里斯本提出里斯本战略,其目标是“高增长,高就业,更强社会包容”,而ICTS被认为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要素。随后,推出了E欧洲、E欧洲2005等计划,对欧洲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予政策推动。

联合国组织对推动全球信息社会也作了不懈努力。从2003年到2005年分两个阶段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是经过充分准备和讨论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信息社会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会议通过了四个重要文件:《日内瓦原则宣言》、《日内瓦行动计划》、《突尼斯共识》、《突尼斯行动议程》。

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竞争,最终结果将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巨大影响。

4.4 核心信息能力测度的基本框架

按照经济学原理,核心信息能力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供给主要衡量研究和生产的能力,需求则主要衡量消费和使用。实际上,对每一个要素都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

准备、使用、影响的三阶段划分也是有意义的。它反映的是核心信息能力的要素间不同的结合状况,实际上是对要素的结合进行动态分析。不同的要素结合方式、不同的程度,从而形成各有差别的核心信息能力的发展状况。所以可以将其称为核心信息活动要素。

最后则是核心信息能力的影响要素。这是纯粹的技术评价所没有的。它是指核心信息能力的运用对经济、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相应的活动中所占比例等。

数字劳动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影美术设计;数字电影美术;设计原则;影响

一、电影美术设计的概念与功能

电影美术设计有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仍然在进行之中,随着这种演进的不断进行其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电影美术设计的初期,它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期间美术设计师要完成的不单单是设计工作,还包括很多的事务性劳动。在早期,电影美术设计在设计方面要为影片提供一个用于拍摄的符合影片所需要的历史场景、地点场景,这些场景还要符合剧情与人物的性格,除了这些典型场景以外,有时候设计师还要设计提供一些拍摄需要的特殊场景。设计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美术、艺术、建筑等各个方面的才能和修养,做好影片内景和外景的设计;事务性劳动上电影美术设计师还要负责内外景的搭建加工,还包括对道具的设计、服装的指导工作,与电影美术有关的体力性劳动基本上都由其承担,这造成了美术设计师的事务性劳动量过大的问题,对于影片很重要的真正的美术设计的层面是有影响的。电影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它总会在这个过程中调整做法,电影美术设计后来侧重在了设计这个理念上,美术设计师主要对电影中的造型构思和设计负责,这样他们的创造性在这种体力解放中得以爆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影片中的美术设计展现出创造性设计理念,对电影质量作出的贡献保证越来越大。

电影是用来看的,这是众所周知的,而看的内容除了人物就是场景,在这两者中都不能离开电影美术的作用,因为电影美术就是来塑造电影作品中的视觉形象的。电影通过故事和人物来展现它的内容,故事是有时空性的,这个时空性由什么来进行表现?这就非电影美术设计不可了。电影美术设计就是通过视觉造型来营造出典型环境,并为影片中的人物提供符合身份特征和时代特点的造型,这是美术设计的功能所展示给我们的直接的感官功能。而另一方面,从电影制作的内在联系上看,这一工作为演员和导演的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这一基础一个是空间上的,一个是时间上的。空间上它为导演的影片创作和演员的表演提供了一个物质的氛围,在这个环境之下导演和演员的情绪才能得以调动;时间上它还原了特定时期的状况,为影片制作的其他部门塑造了一个时代感极强的时间体验。光源的提供、色彩的搭配无不与美术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很多电影中我们可以由深入的思考去发现这一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黑炮事件》。这部电影中的大块的黑、白、红、橘等的搭调,摄影师们在美术设计的基础上才得以取得想要的效果。

电影美术设计中更应该为专业人士所看重的是在设计中产生的场景具有的独立的叙事功能。电影是要通过多种元素来表达其要表达的内容和寓意,而更为深刻的东西往往单纯依靠演员的表演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这个时候场景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中田岛被判刑前帮助民子将家整理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活力和向上的精神,当他被捕在火车上遥望民子家时,那无声的长镜头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破败的民子的家,这无疑给观众形成了强烈的心灵冲击。电影美术设计就这样能够将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影片的具体氛围传达给观众,所以其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不是表面的东西了,而是在内在的表达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电影美术设计的风格对影片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对电影美术设计的功能有了一个较为透彻的理解,电影美术设计的风格对影片的影响也就有了理论上的保证,接下来具体来看电影美术设计的风格对影片的影响。

首先,从最直接的影响上看,美术设计保证了电影的光影、色彩的效果。在最表面的效果上,电影美术设计给观众提供了光影、色彩上的视觉冲击,在感官的感受上让人们领略到了电影美术设计对电影的巨大影响;在内在来讲,观众在受到电影的或华丽或单调或明亮或灰暗的电影色彩的影响下,能够调动观众的情绪,起到烘托剧情与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作用。总之,电影的光影、色彩所引起的效果是由美术设计的工作来保证的。电影《红高粱》中所展现的质朴无华以及强烈的民族精神,《花样年华》中人物的忧郁、高雅,《英雄》中剧情的跌宕起伏以及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这些效果的表达无不由其特定而具体的色彩展现了出来。电影美术设计的风格决定了光影、色彩的风格,这些风格又为影片的风格产生了影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喜剧电影中的色彩转换与多变能够起到出奇的喜剧效果,这也是美术设计在光、色彩上产生的影响。

其次,从电影美术设计的目的来看,它为电影造型的美感提供了保证。电影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来讲主要给观众的是美的享受,这就要求人物、环境、道具的协调搭配,而这一过程主要就是通过美术设计给人们呈现的。电影的美感需要电影美术设计的传递,电影美术设计也在不辱使命地完成这项任务。关于这一点动画电影给了人们更为深刻的印象,动画电影的制作主要就在于美术设计,从头到尾美术是始终贯穿在这一过程中的,这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动画人物的活灵活现、场景的美轮美奂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反过来又再一次证实了电影美术设计对于电影对美的展示的重要作用。缺失了电影美术设计,电影造型的美就无从谈起。

再次,电影既然是一件艺术品就要有它的艺术性在里面,而艺术性有突出的表现在形象的艺术性上,形象的艺术性高层次就是形象成为典型,形象的典型性又进一步推动这形象的艺术性的延伸,而这一切最后要归结到电影美术设计的保证上。美好的电影形象是电影制作者的追求,一个好的电影形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好的电影票房,更主要的是能为人们带来美感的享受,带来对于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努力奋发向上。电影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是靠美术手段来塑造的。《阿甘正传》中傻乎乎却又坚忍不拔的阿甘形象、《手机》中假话连篇却又自身无奈的严守一形象、《蝙蝠侠》中满身技能又胸怀正义的侠客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都是美术设计塑造的结果。

三、数字电影中美术设计的原则

电影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随着电影拍摄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的拍摄朝着数字化时代迈进。随着这种发展的趋势,电影的美术设计业呈现出了需要开拓与探索的新趋向。数字化电影的出现提出了对传统的电影美术设计的挑战,全新的技术给了电影美术设计者全新的设计手段,也提出了新的美学鉴赏的需求。数字视觉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数字视觉是观众观赏需求上的需要,而数字化手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接下来就要看,电影美术设计如何去应对和应用这些了,需要去探讨数字电影美术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做好迎接数字化电影美术制造时代的来临的准备。

(一)数字化美术应用在塑造角色上的原则

再发达的科技背后总是需要人的参与才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数字化美术设计也要有其自身的依据才可以决定去怎么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想法。这就是导演前期的阐述,将想塑造的人物的典型的方面给予详细的论说。对于这种超视觉电影的角色的美术设计表现,数字化美术设计技术给了设计者更多地对其进行外在形态的视觉特征表现的空间。但是这种设计一个方面要重视角色本身的内在心理的研究,明白作为一部电影所要表现的角色的内心,从而如何在数字化美术设计上去表现其更多的内心戏份,同时又要试图通过对角色的外部美术设计来加强角色的时代感与典型形象。另一个方面要重视数字化电影技术应用中人性化的东西,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将数字化技术虚拟技术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让作品所运用的数字技术能够达到有人情味的目的,不要让观众产生距离感。当然,数字化电影美术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也为设计者的工作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纪操作中通力协作是必不可少的。

(二)数字化美术应用在场景、道具上的原则

每一部电影的制作一般来讲总是有它的精神内核在里面的,这个精神内核是不能不把握的东西,少了这一层工夫就不能拍出创作者自己想要的电影。所以纯技术是不能取代精神性的支撑的,但是技术却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展现这种内在的精神。在场景上,要在技术进步与电影的价值展示相结合的基础上设立,数字化设计为艺术家们的天才的想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任何一种需要的场景都能通过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来完成。而且这样的好处还有便于修改,当制作完成的时候还可以对瑕疵之处或者是不符合电影团队需要的地方进行一些修改,使得电影的场景效果接近完美。道具一方面具有实用价值,而数字化美术应用使得道具的美学意义也上升了,道具可以在电影中得到更为完美的展现,成为电影不可或缺的一个美学部分。数字化美术的应用还具有流程的连续性,不会因为场景的不断切换而丧失原先的样子,这样就提高了场景的多次利用价值,提高了道具的利用程度。

(三)数字化美术应用在电影场景、人物、气氛的融合中的原则

数字化美术应用比一般的电影更要重视场景、人物、气氛的融合,因为数字化美术设计尽管有其优越性,但是其虚拟的环境容易使这三者相脱离或者是三者的融合程度不够。电影的特点是传达给观众某种东西,二者需要将电影与现实相联系,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能够将现实中场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与电影联系起来,这样给予观众的是真实的感受。影片中的场景、人物、氛围要紧凑结合在一起,而这些都是靠人物个性的实现来完成的,数字化美术设计对于演员把握人物的个性的要求没有降低,反而是提高了。但是数字化美术设计为这种提供也作出了补偿,那就是这种设计能够帮助演员去寻找这个人物个性的感觉,艺术性和典型性在这个过程里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四、结 语

电影美术设计对于电影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美术设计的风格直接影响着整部电影的风格,它为电影的故事展开和继续奠定了基调,这个基调能否成功就在于美术设计者的功力。现在电影美术设计正在悄然进入数字化阶段,从技术上讲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电影美术设计工作的进行,使得美术设计者天才的想法有了实现的依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注意数字化美术应用在数字化电影时代的原则,为电影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鸿海,张帆.数字化的电影美术形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5).

[2] 朱华.电影美术的设计观念[J].社科纵横,2008(10).

数字劳动概念范文第3篇

网络经济中的若干概念和规律,与传统经济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下面仅粗线条地列出其中的部分重要差异。为了醒目起见,用实心园表示传统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以空心园表示网络经济学中的概念和原理。一、概念的对比:

 无对应概念    注意力经济

 无对应概念    学习曲线

 企业    虚拟企业

 空间    虚拟空间

 社会    虚拟社会

 营销    网络营销

 制造    灵活制造

 规模经济   供给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

 劳动分工    知识分工

 劳动价值    知识价值

 劳动生产率    知识生产率

 经济管理    知识管理

 无对应概念    网络效应

 竞争    网络竞争

 贫富差距    数字鸿沟

 大规模生产    定制、个人化、特定化。

二、原理的对比:

 物质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信息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产品和服务分离,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企业与企业分离。   

 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模糊,企业与企业的边界模糊。

 供给不足   

 需求不足

 以供给为中心   

 以需求为中心

 稳定均衡   

 不稳定均衡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增

 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   

 边际成本递减

 规模收益经历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

 供给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需求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负反馈起主要作用   

 正反馈起主要作用

 垄断受到限制   

 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   

 垄断会提高社会福利

 产品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网络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有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资产   

数字劳动概念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和在工业界的应用。

1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数字劳动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虚拟工业设计 美学 应用

一、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艺术美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理念

工业产品设计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形态表现的美学艺术性等。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到了现在的数字化时代,随着虚拟现实和工业设计的发展,虚拟工业设计应运而生,而虚拟工业设计美学也随之跟进。

美学是伴随着虚拟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从19世纪中叶便产生了一门旨在协调产品实用、美观、经济综合统一的新学科——工业设计,VID在数字化时代中产生,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在科学基础上对技术生产和技术产品的审美掌握,建立未来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实体系统与人的和谐关系,将产品、劳动条件和环境塑造为具有艺术性的形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发展变化的和谐审美需要。在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艺术形式存在的,它不具有独立观赏性,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艺术的概念。虚拟化设计艺术首先必须是服从于数字技术的方法,成功的创作既要强调艺术表现力,又要避免技术上的喧宾夺主;既要突出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又要避免艺术风格化与技术功能化的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化虚拟设计艺术的创作中,技术将不是决定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各方面艺术素质的兼备和作品思想内涵的提高。

“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 ,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 诸葛铠先生在《图案设计原理》中提出,设计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研究不能脱离美学的范畴。因此,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即对工业设计而言,艺术美学是不可或缺的。

二、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

工业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这也是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出发点。人的特定目的,决定了美学和工业设计为人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产品的创造美是以生产和消费这两种形式存在的,如机器和设备直接进入劳动过程,而厂房、车间、环境等不直接进入劳动过程,但它们是条件,没有它们,劳动过程不可能进行。概括地说,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教学过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第二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合乎人性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特征属于虚拟美学的一部分。根据十四届国际美学大会的讨论,把针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为虚拟美学或者数字化美学。尽管传统的美学理论是虚拟美学的基石,支撑着整个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大厦,但是作为数字化技术范畴的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有它自身的特性。虚拟工业设计作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时空连续的新型设计方式,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丰富多彩的审美特性。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虽然虚拟工业设计美学可以从传统的艺术与设计作品的美学理论里找到身影,但完全用传统的美学理论来注释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领域则显得不够全面。由于数字化设计艺术里的审美思维的变化,数字空间里的审美主体在审美互动、审美体验、审美创作等审美行为中得到了提高和改进,甚至审美主体本身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难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设计将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在一个突破性变革的高维空间里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审美方式。设想人类如果生存在一个二维平面上,那么对该平面上发生的事情就会了解甚微,就是像分辨出平面上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之类的简单问题,也会是困难的。而在三维空间看这个平面上的东西,则一目了然。这就是说,维数这个概念对理解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人类有可能在更高维的空间考察现在的世界,则会发现更多目前一无所知的,然而却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就需要虚拟设计的帮助,同时也体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虚拟设计艺术是一个新时代艺术的标志,它能使我们在数字化空间里遨游,体验并创造天人合一的新的美学境界。

目前,数字化设计艺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同时就导致了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相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这就很需要一套系统性的美学理论来推动和支持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出现新的局面,使得人的自由化生存和情感得以全面的展露。由于技术的原因,数字化程度目前的局限性,人们目前能够虚拟化的东西还十分有限,因此工业设计美学的探讨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也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虚拟工业设计之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