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建议;辽宁兴城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转变,农业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对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新变化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把农业发展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1兴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叶决定曳、叶国务: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曳(国发[2006]30号)、叶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曳(农科教发[2007]7号)、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曳(辽政发[2008]13号)、叶省农委关于认真做好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工作的通知曳(辽农[2010]189号)精神,2010年兴城市被农业部定为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近年来,兴城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农技推广中心为核心的公益性体系进一步健全。农业中心的软硬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起到了带动作用。先后承担了农技推广、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应用等多个项目。虽经历几次改革,兴城市2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仍保持了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全市共有100名指导员,80%以上纳入财政拨款。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的实施,逐渐形成农业推广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推广机制,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全面推广[3]。

2存在的问题

兴城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按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对基层推广站建设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多次机构改革的合并,乡镇农业站的资产被平调和变卖,大量流失,部分乡镇推广服务站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还在乡政府机关内办公。乡镇农业推广服务站面临着缺少经费、缺少服务手段等诸多困难。

2.2运作机制不健全

虽然乡镇农业站、农机站、果树站的技术人员存在编制,但占用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编制,不从事推广专业工作的现象非常突出,如从事秘书、文书、统计、妇联等工作。乡镇农技人员围绕中心工作在防讯、防火、抗旱、抢险岗位,村支部、村委换届也如此。

2.3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乡镇农技人员中无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仅3名,且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服务能力弱。同时,现有的农技人员也存在着对农产品高产栽培技术比较熟悉,但对农产品销售、加工、储藏等方面却并不熟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4-5]。

3建议

3.1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一是完善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落实到人。技术指导员下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与技术指导户签订工作协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做到建章立制管理,严格监督约,束考评绩效激励。二是完善专家技术负责制。充实专家队伍,聘请省、市专家,实行专家技术负责制。主要围绕着果树、蔬菜、玉米、花生四大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三是加强培育科技示范户,完善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技术员因户制宜,制定农技指导方案,明确指导的技术内容和要求,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科技示范户10户。四是完善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作用。每个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10耀20户农民,主动传播农业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建立优势产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基地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试验、技术集成和对比展示等,组织技术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到基地学习、观摩,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3.3做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

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农业实用技术为学习重点,积极农技人员参加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通过短期培训、长期培训、到外地学习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技人员不仅熟悉自身专业知识,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等内容,培养野一专多能冶的农业复合型人才,改善现有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农技人员知识水平,促进农业技术更新,农产品提质增效的本领[6]。

3.4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由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部分推广站的条件极为简陋,科研设备陈旧、落后,导致农技推广落实慢,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在不断涌现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农民之间架起野致富桥冶,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拓创新提供条件,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保驾护航。

4参考文献

[1]陈新忠,李芳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回溯与展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4-33.

[2]李立秋,刘万才.树立公共推广理念加速农技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8(6):4-7.

[3]王萍,周振宇,李文骅.扬中市镇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J].基层农技推广,2016,4(7):3-6.

[4]张锋.浅谈成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创新做法[J].基层农技推广,2014,2(1):50-52.

[5]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176-180.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代农业

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而农技推广体系又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发挥新形势下科技对“三农”支撑作用的重要依托。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普遍扎根农村,直接联系千家万户,是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和前沿,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的技术支撑过程中起着“大楼底座”和“神经末梢”的关键作用。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求,农技推广体系中人才缺乏、素质不高、职责不清、机制不活、服务手段落后等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日渐暴露和凸显,新形势、新任务都迫切要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行、太岳、中条山三大山系之间,属于丘陵山区。全县40万口人,54.6万亩耕地,其中五分之四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并且很少有5亩以上的大块平原地,立地条件决定着我县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很低,加之人均不到2亩地,如要粮食获得高产,势必通过提高单产来实现,而要实现粮食单产的提高,加大科技的投入最是关键。

看一下我县的科技资源现状:目前,全县在编在岗农业、畜牧、蚕桑、林业、水利、农机等农技人员565人,其中,县局345人、乡镇220人。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11.8%;初、高中学历人员占88.2%。且人员老化、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

科技资源的溃乏与落后的农业生产现状决定着加强我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着更加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1、人才缺乏

一是总量不足。乡镇农科站大多站只有1人,且身兼数职,一人得负责技术、植保、土肥、果树、环保、农产品安全、食用菌、蔬菜、新能源等多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还要忙于政府日常事务和中心工作,很难分出心力来搞研究,搞创新,搞推广。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以乡镇蚕桑技术员为例,22名技术员中大专学历只有4名,占总人数的18%,初、高中学历的占到82%,且大多不是蚕桑专业毕业的,只是在实践中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由于自身素质的欠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非常有限,更谈不上搞科技创新。

三是人才队伍老化。由于近年没有分配或招聘到农业系统的农业专业人员,造成农业战线人才短缺、人员老化且后继乏力,工作热情和激情不高。以蔬菜技术人才为例,目前,全县只有5名技术员,且年龄均在46岁以上,外出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慢。2010年以来,全县共发展设施蔬菜1500亩,全部聘请的是山东寿光的技术员。

2、服务网络不健全

服务网络在村级基本形成断层,村委一级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农业技术的人员及科技服务点,服务网络到达不了最需要的底层,很多农业技术、信息要想真正推广到农户、农民、种养大户、经营户很难。

3、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没有保障。以乡镇农技人员为例,“三定人员”就有12个,工资虽有保障了,但养老保险、医保等长期没有解决。二是装备水平很低。大多数乡镇农科推广站只有1-2间办公室。靠“一张嘴、两条腿”搞推广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推广经费缺乏,没有新技术研发、推广财政专列经费。

4、机制不活

在现行的体制下,基层农技人员没有量化的目标、任务,职责不清。并且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考评、晋升等激励机制,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业活力。

三、建设内容

1、加强培训,建设队伍。一是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不仅要定期派送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到高校、农业先进县学习新技术。还要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综合能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加快培养农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科技示范户、大学生村官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村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经营型人才。真正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硬的人才队伍。

2、健全服务网络。实施全省“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工程,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农技推广站,每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点,培育科技示范户,建成“县农技推广部门—镇农技推广站—示范户—辐射户”的农技服务网络,并且每村要有专门负责科技工作的两委干部,解决村级科技服务环节薄弱的问题。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机构。

3、加大投入,提高装备。要抓住国家今年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主要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搞好生态建设,逐步改善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条件和水平。同时,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加大最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综合开发经费投入,购置、配备先进的办公设备,并且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江苏南通;通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通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辖17个镇(区、园、街道),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38.36万农户。耕地面积7.0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560 m2。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61元。2015年,通州区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为农服务效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 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发展过程

近十几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区各镇设立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与镇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由区农委和镇政府双重管理,人员、经费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农委负责业务管理。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 组织机构

2015年,通州区部分行政区进行了调整,现有西亭等7个镇、金沙等4个街道、锡通科技等5个产业园,全区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4个,其中镇农业服务中心7个,镇畜牧兽医站7个。各个街道、产业园设有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除外),从事农业服务与农技推广工作。

1.3 人员结构

通州区核定镇(区、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编制233个(兽医站编制单列),目前实有216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个镇级农技推广体系以中青年为主。29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93%;30~39岁之间81人,占总数的37.5%;40~49岁之间75人,占总数的34.7%;50岁以上58人,占总数的26.9%。但镇畜牧兽医站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核定编制60个,实有28人。其中,50岁以上的14人,占总数的50%;40~50岁之间3人,占总数的10.7%;40岁以下11人,占总数的39.3%。从学历结构看,以大中专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8人,占总数的15.6%;大专学历129人,占总数的52.9%;中专学历43人,占总数的17.6%;中专以下学历33人,占总数的13.5%。从职称结构看,以中初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占总数的4.9%;中级职称78人,占总数的32.0%;初级职称154人,占总数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2.1 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全区17个乡镇按照“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五有标准建设,都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修缮或改扩建了办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乡镇履行公益性职能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

2.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5年,根据通州实际围绕粮食作物、园艺业、纯畜牧、渔业、蚕桑业5个主导产业,筛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出2 83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选择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挂钩对接,强化科技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心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技指导员257名。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设“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通过农技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3个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1]。

2.3 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根据江苏省农委的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通州区农委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报三新工程项目,成为三新工程实施主体,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南通农校等科研单位,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组织周边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基地现场观摩、培训。

近几年,通州区实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肉羊高架舍饲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精品葡萄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油菜机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2]。

2.4 分层分类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4.1 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通州区农委每年从科技入户的指导员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指导员参加农业生产技术部级班、省级班、县级班培训。2015年,全区共有107名技术指导员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渔业学校、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的省、县级班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对农业科技理论的认识,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发展政策,转变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

2.4.2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省级开设重点骨干班、市级开设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县级开设乡村农技员培训班,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亟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对农技人员开展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等培训。农技人员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 d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水平。

2.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2015年通州区农委共举办高效粮食种植、蔬菜园艺高效种植、插秧机手、畜禽饲养员、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职业农民3 238人,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

2.5 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科技快速入户

2.5.1 手机报。通州区农委为每一位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定时地为广大农户发送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资讯。

2.5.2 网络书屋。区、镇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它以丰富、权威、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

2.5.3 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为全面提升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从2013年10月起,在欧美同学会的牵头下,通州区农委与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平台设有一万个为什么、农事黄历、点子大王、田间课堂、专家会诊、农技问答、诊验交流、技术明白图等22个专栏,区、镇两级专家以及种养大户共100人为云平台终端用户,专家指导员在下乡服务时利用信息终端,为农民、基地、园区等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种养大户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碰到任何疑问,随时可在平台上请求专家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

2.5.4 学习讨论群。建立通州区农资群、葡萄种植群、家庭农场主群、农产品电子营销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推广队伍中年轻人较少,招聘的年轻人才留不住,人员编制空缺,将会出现断层。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专攻于传统农业,对现代高效农业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亟须增加精通现代高效农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人才,才能将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至千家万户[4]。

3.2 “乡镇管人、区级管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技推广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具体人事由乡镇统一调配,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被随意调用或借用的情况,在岗的技术人员还要应付和承担乡镇的一些中心工作,导致农委下达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虽区农委就农技推广情况对乡镇人民政府有考核项,但分量小、力度不够,应加大考核分数的占比,从而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在编在岗,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3 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

通州区每年有3 0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都请相关专家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来集中授课,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较少。许多农业生产大户忙于田间生产管理,没有时间来听课。这就更需要农技人员多学习先进农技知识,多下乡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区级和镇级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参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训,并且多组织农技人员去先进的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以提高农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3.4 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州区农技推广依托科技入艄こ毯突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补贴。但2016年2个项目均取消了此项补贴,仅有下乡公共交通及通讯费用支出,通州区虽已镇镇通有公交车,但还没有达到村村通公交,况且近几年乡镇合并,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范围非常大,乘公交车去为农服务不太现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下乡交通工具或是增设下乡交通补贴,解决农技人员来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3.5 农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有待调整

通州区现行的事业单位技术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初级∶中级∶高级=6∶3∶1,由于中级与高级的比例较小,导致许多农技人员评到了职称而无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级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为中级,因岗位不足只能聘为初级,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层工作,这些人最终辞职或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应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中、高级岗位的聘用人数,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113-114.

[2] 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61-362.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1.1新品种的引进推广

1.1.1示范推广了水稻高产优质新品种。在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在区、镇农业技术指导人员和各粮食种植户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水稻高产品种“秋优金丰”的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表现为群体结构合理、肥水管理得当、病虫防治得力,水稻平均产量达628kg/667m2,比面上生产平均增产6.19%,合计总产增加432t,收入增加133.92万元。在上海市水稻高产方检查评比中,“盈影”、“稻德”两家合作社荣获上海市2013年度水稻高产创建评比二等奖。

1.1.2推广种植了耐热青菜“闵青101”。在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以物化补贴的形式,共发放耐热青菜“闵青101”种子360kg,同时发放了低毒、低残留农药(如甜核•苏云杆菌、施加乐、科诺BT、云大、春雷霉素等)配合该青菜品种种植。此外,还通过开展科技入户指导、新品种及新技术展示示范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经过1年的推广,各示范户一致认为“闵青101”在耐热性、产量、品质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主栽进口品种无明显差异,但在整齐度上还稍有欠缺。从考查数据、种植情况等来看,“闵青101”耐热性佳,与“华丽”、“华达”等进口品种相当,夏季高温期间虽在地时间较长,但仍无焦心、皱叶等不良表现;品质良好,经品质检测,蛋白质、粗纤维、微量元素等含量都达优良水平;产量较高,夏季毛菜产量达1500kg/667m2以上,比对照“华丽”增产10%。但整齐度稍有欠缺,将继续不断对其父母本加以提纯,以进一步提高杂交种的整齐度。

1.1.3引种试验了草莓新品种。在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为调优草莓种植品种结构、进一步丰富市场,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引种试验、示范了高效经济作物草莓的新品种。根据实施方案,在上海航育种子基场及周边果蔬种植农户中,引种了约18000株“初恋之香”草莓,同时摸索了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2013年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丰产,产量达3000~3500kg/667m2,产值为18000~21000元/667m2。该品种为白果草莓,因其颜色特别,适合采摘礼品配送,且也是西餐和西点良好的配饰,因而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1.2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1.2.1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闵行区土壤特点,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利用科技项目资金,购买了测土配方肥分发至各粮食种植户。补贴标准:示范基地补贴数量为8t;合作社补贴3kg/667m2,按面积计算补贴数量。通过测土配方肥的使用,提高了磷钾养分的投入比,氮磷钾(N∶P2O5∶K2O)投入比达1∶0.20∶0.22,高于闵行区平均水平1∶0.07∶0.08,通过“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相结合”,不仅协调了水稻施肥结构中氮、磷、钾养分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果,还为水稻创高产奠定了基础。同时,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利用苗情简报、生产培训等形式指导农户施用配方肥:分蘖期增施水稻专用肥,促进有效分蘖,保证群体数量;拨节孕穗期追肥,促进幼穗分化、秸秆粗壮及提高大穗成穗率。通过技术培训、科技入户指导,水稻种植户普遍改变了以往施用化肥的习惯,了解了平衡施肥的科学性及其对促进水稻获取高产的重要性。

1.2.2研究了上海白猪(“上系”)氟烷基因及其多态性。在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以上海市畜禽种场为实验基地,采用PCR-RFLP技术对41头上海白猪(“上系”)的氟烷基因进行了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上海白猪(“上系”)未检测到多态性,优势基因型均为NN,未出现Nn和nn型基因。该试验结果为上海白猪(“上系”)品种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切实掌握了上海白猪(“上系”)核心群的肉质情况,从而实现了通过选种选育手段而非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手段来提高猪肉品质的目标。同时,为上海白猪(“上系”)的选育提供了分子标记,也为上海白猪(“上系”)专门化品系的建立、系统的选育及肉质方面采用标记辅助保种奠定了基础。

1.2.3加强了渔业水域环境监管。在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分析了主要养殖水域、渔业水域的水质状况,以切实保护渔业水域环境。对区域内8家水产养殖场的水源、池塘水、主要渔业水域的河道进行了水质检测,定点抽取水样、分析数据。目前闵行区渔业养殖水体的水质总体状况一般,北片地区水源水质较差,水体中氨氮含量超标,浦江镇养殖场大部分水源中COD偏高、活性磷酸盐全部超标,表明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有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9条河道分别于2月、6月、9月、10月进行了4次水质常规检测,各检测点的水质状况较好,pH值、溶解氧等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但部分河道中亚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等指标超标,水体呈现富营养化。

1.2.4示范推广了蔬菜新农机。在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为解决蔬菜苗移栽环节机械化作业问题,由闵行区农机管理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和航育基地有关人员共同配合,在闵行区7家蔬菜园艺场推广使用了井关2ZY-2A型蔬菜移植机,累计移栽面积达66.67hm2次,种植蔬菜种类以闵行区种植量较大的辣椒、番茄为主,蔬菜苗通过育苗中心获得。通过调查,该机器性能稳定可靠、移栽效率高、漏栽率低、移栽深度符合作物的农艺要求、且没出现倒伏现象。为解决蔬菜播种环节机械化作业问题,由闵行区农机管理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和航育基地有关人员共同配合,在闵行区11家蔬菜园艺场推广使用了璟田2BS-JT10型精密蔬菜播种机,累计播种面积达100hm2次,种植蔬菜种类以闵行区种植量较大的鸡毛菜、大白菜为主。通过调查,该机器性能稳定可靠、播种效率高、漏播率低、节种增效,且对产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1.3强化示范基地建设

在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强化了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上海航育种子基地,是一家以种源农业为核心,涵盖粮食、蔬菜、水产和花卉等多种产业、多个品种的研发、育种及培训、科普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基地。基地建设始于2011年9月,占地面积达19.47hm2,建成至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该基地示范种植“闵青101”3.33hm2,夏季毛菜产量达1500kg/667m2以上,秋季大棵菜产量达3000kg/667m2左右。又如上海稻德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月,目前是“上海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户,也是“上海市水稻标准化生产地”示范户,并获得了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的无公害认证,在2011年通过了大米绿色认证;2013年该合作社示范种植“秋优金丰”,并作为测土配方技术推广的示范基地,实际水稻产量达734.1kg/667m2,完成了超高产创建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

1.4培育科技示范户

闵行区科技入户以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为主线,积极推广“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2013、2014年邀请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交大农生学院、上海市农技服务中心等高校科研单位和上级主管专业部门的12位具备良好资质的专家,并会同从闵行区农技服务中心、闵行区检测中心、闵行区疫控中心、浦江镇农服中心遴选出41位指导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示范种植水稻高产优质品种、耐热青菜“闵青101”、草莓新品种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蔬菜新农机等。一年来,已培育科技示范户304户,其中水稻种植示范户为121户,示范面积达848.98hm2;蔬菜种植示范户为183户,示范面积达36.22hm2;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达1612户,产业人数达1900多人。

1.5完善专家、指导员、示范户对接工作制度

专家、指导员与基层对接的主要工作有:

(1)负责制订杂交稻高产创建和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推进实施方案,示范基地统一挂牌,技术指导员使用统一印制的手册,专家和指导员全程负责示范点和结对示范户的水稻高产创建技术措施的实施与完成。

(2)在上海航育种子基地及周边示范户(合作社)建立耐热青菜“闵青101”示范点,专家组成员和闵行区农技中心的推广人员定期进行入户到田的技术指导,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编制了耐热青菜“闵青101”高产制种技术规范和商品菜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规程。

(3)指导上海航育种子基地及周边果蔬种植户试种“初恋之香”草莓,并摸索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4)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5)通过现场示范、技术培训等形式向示范户展示、介绍蔬菜新农机的功能及作业特性。除以上5个方面的工作外,专家组还进行了设施土壤修复、犬出血性腹泻病防治等技术指导工作。如2013年7月28日,专家组成员指导城市超市合作社开展夏季高温闷棚土壤消毒处理,清洁田园后将土壤深翻40cm以上,并将土壤中的植株残体再次清除干净,通过该措施,设施土壤得到了初步修复,为后茬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又如2013年,专家组成员先后5次在浦江镇甲干犬场进行了犬出血性腹泻病的防治技术指导,并通过制备抗血清,在断奶前数天和断奶期用抗血清对易感品种犬进行预防被动免疫等,使病犬的病死率从60%降至40%左右。组织专家服务团召开研讨会2次,形成了闵行区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指导性建议,具体内容包括:

(1)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建议在闵行区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主要是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夏季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和蔬菜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集成示范。蔬菜废弃物处理技术主要采用好氧堆肥发酵方式、调整碳氮比,蔬菜废弃物经高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料,在蔬菜基地内循环利用,减少了蔬菜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夏季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主要是利用夏季太阳能,对大棚土壤进行深翻和高温闷棚处理,达到治理连作障碍和修复土壤的目的,有条件的园艺场应每年安排1/3面积进行夏季高温闷棚土壤消毒处理;蔬菜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根据蔬菜水肥需求,结合灌溉设备,为番茄、黄瓜等作物提供个性化灌溉施肥指导方案,达到节水、节肥、省工的目的。

(2)根据闵行区种植特色,在蔬菜合作社推行适合种植的果蔬类土壤改造,只有合适的温床,才能长出茁壮的禾苗,然后在土壤耕翻作畦、蔬菜移植等作业中,逐步采用机械代替人工。

1.6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及示范户培训

根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不定期组织专家对指导员、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指导员业务水平、强化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然后由指导员、基层农技人员对示范户进行田间培训,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主要有杂交稻推广和高产创建的技术培训、耐热青菜“闵青101”种植技术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新农机技术培训,一年来培训人数合计达300人次。

1.7利用信息媒介扩展对接渠道

通过12316上海三农服务热线,农户可直接与专家、指导员进行视频、语音对话,寻求帮助。12316热线的专家均来自闵行区农委委属各单位,具备农业领域的高级职称,专业涉及农业植保、农业机械、蔬菜安全、动物育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水产养殖、水产病害防治、畜牧兽医、农产品检测、农产品认证技术、农产品质量监管、土地承包经营、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2013年共接听来电29次,完成解答23次,转出工单5次,分别涉及粮棉油、蔬菜、花卉等方面的问题,凡在专家解答领域的来电咨询,都由专家亲自回电解答;无法首接解答的,都将工单转至市总中心或相关分中心处理。此外,2013年还完成了2次科技下乡活动,内容为蔬菜及水稻种植技术指导。为扩展对接渠道,农业网专门开辟了“便民服务——科学技术”栏目,该栏目分为“农业新品种、农机设备、实用技术”3个子栏目,用于推广农业新品种、农机新设备及农业实用技术;2013年有关项目信息近300条。闵行区农委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微博首页有专门的视频展示,播放一些农业种植技术方面的宣传视频,利用微博广覆盖、快传播的功能优势向农户推广农技知识,2013年微博15条。

2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运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制不够顺畅、机制不够灵活、缺乏“一专多能”的推广人员、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等。为进一步推进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推广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水稻高产创建技术,要建成2个“秋优金丰”粳型杂交组合产量目标为750kg/667m2的超高产示范基地。

(2)新品种示范与推广。重点做好耐热青菜“闵青101”的推广和番茄“闵粉一号”的示范。

(3)蔬菜新农机示范。引进性能可靠、功能多样的MSE18C型可变式平整高旋耕机进行生产性试验。

(4)做好BLUP种猪遗传评估技术和深度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5)开展科技入户,组织技术培训。

(6)继续深化闵行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机制,加强推广人员的培训,利用农业协会优势,将私营企业纳入推广体系。

3结论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46-1

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必须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推广新品种方面的服务,才能完成现代经济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乡镇范围内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在这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

1 我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

很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存在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供给短缺的问题,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发展目标。甚至部分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能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导致了工作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盈利上而忽视了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引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新品种实验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有心无力。农业设施物资的检验和化验分析的工作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1.2 管理不完善,运行机制顺畅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人员安排上随意,人才大量流失;部分在岗人员无法胜任岗位工作,整体上降低了服务推广水平;农技人员大量存在“在岗不位”,被调去搞其它工作;机构职能上也很混杂模糊,缺少明确的工作重点。

1.3 农技推广人员的数量需要扩大,素质有待提高

对某县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分析表明,其中种植技术的推广人数只有19人。技术人员的短缺使得岗位工作负荷过大,一人要承担多方面的工作。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专精的要求,让工作人员很难胜任不同种类的技术工作。被调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有大专学历的7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人,其中仅1人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无法独立承担实验示范和重大的技术推广项目。岗位培训太少,先进新技术和知识获取途径缺乏,难以提高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技推广发展形势和要求。

1.4 设备物资落后缺乏,工作条件艰苦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或办公场所很差;乡镇农技人员缺少必要的社会地位,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大多在农村,工作环境艰苦,高学历的技术人才能够找到条件、待遇和发展更好的工作,不愿来农技推广部门。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和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对农技工作望而却步,直接造成了农技推广体系的人才严重匮乏。

2 加强乡镇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笔者针对目前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解决措施。

2.1 保证财政供给充足,经费及时到位

如果把正式的农技人员纳入到财政预算中,足额到位的发放资金,对经费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并对账目进行严格考核监督,就可以大力建设农技推广区域站点。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和新品种,采购设备仪器,开辟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农技推广站点配置专门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打印机、传真机等必须的设备,这样才能畅通信息渠道;采购一些必须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和运货车等。

2.2 健全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针对不足进行改革,强化公益性和专业化职能。科学界定农技推广部门的职能,把经营性的服务推向市场。以现代化的网络沟通协调管理,统一的体系更发挥信息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农技推广的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和形式多样的格局,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农民的合作,以大胆的创新把农业技术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为农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对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分工保证农技推广顺利为农业的增收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

2.3 加大农技推广的宣传

通过网络和报纸电视等现代的媒体来加强对农技推广的宣传,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的刊物上,或者建立网站来推广。针对具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科技观摩园或在城市郊区建立农产品采摘园,还可以建设优质品种展示和农业技术示范园来作为传播基地。

2.4 对农技人员素质的提升

用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和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农技推广体系中,淘汰不合格人员。用引进、培养、联合的方法建立人才培养制度,比如农技人员的聘用制度和工作考核制度,培训制度,农技推广的责任制度。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在编技术人才培训深造,请外部专家来做讲座或派遣骨干外出考察或到院校进修、鼓励自学等,以拓展专业知识技能和知识的及时更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竞争上岗,以岗定酬,优化其体系的人员结构。以工作业绩和业务水平评定待遇,建立流畅的人才自下而上的发展流动渠道,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农技推广体系内的活力。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取得过很多成绩,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了问题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十分必要,不但能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从中受益,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明坤,张杰,何福林.论我国农业推广方式的优化[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