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振兴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振兴东北
区域性
积极财税政策
一、实施振兴东北的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的可行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保持同步,所以在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上,应采取整体与区域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又讲求实效、彼此有别的政策取向。
(一)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与宏观的积极财税政策比较
1.实施范围不同。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仅实施于需要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别区域,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而我国以往的积极财税政策则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虽然也有优先发展某一区域的特点,但更加注重的是优先发展某一行业领域,如基本建设领域。
2.理论依据不同。由于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是一种财政支持政策,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协调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它的理论依据是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认为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二是政府。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现实障碍之一就是长期以来公共物品的缺乏。在东北地区实施积极的财税支持政策用以满足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前提之一。
我国以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并不完全是财政支持政策。虽然在实施近7年中,它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并对这两个区域进行财政支持,但是它实施的初衷却是为了克服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因此,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如果经济正处于严重的萧条时期,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采取“减收增支”的办法,减收就是减税,增支就是增加政府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办法。我国以往实施的积极财税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而没有大规模地实施减税政策,因而还不能严格认为是扩张性财税政策,只能谓之积极的财税政策。
(二)在东北实施积极财税政策的可行性
1.政策连续性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仅2年。国家推出的两批振兴东北的项目刚刚起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改革也只是初见成效,如果不能继续对东北地区采取财政政策倾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1)在建项目无法顺利完工,造成“半拉子”工程;(2)振兴东北整体战略的搁浅。这将使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得到振兴,而且国家前期投资也将付之东流。因此,从政策的连续性考虑,还应该在东北地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
2.贯彻“有保有控”方针的需要。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转变是向中性财政政策的转变,其基本的政策含义是认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变化之后,现阶段还不宜采取“全面紧缩”的调控方法,既不能“不转弯”,又不能“急转弯”,而应当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把握“有保有控”的原则。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利、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
3.发展经验和现实财力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积累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财税宏观调控的宝贵经验。东南沿海地区在20年间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国债投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财税政策工具的使用日臻成熟。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采取积极财税政策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此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税收收入的超额增长也为振兴东北,实施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现实财力空间。
4.消费型增值税制度的示范效应良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固定资产更新财力不足问题,是制约经济振兴的关键问题之一。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的实行,一方面为试点的行业的固定资产更新补充了资金;另一方面还对全国有示范作用,而且在吸引区域外资金流向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的制度安排
为了有效地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实施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时应有所侧重,点面结合。 “点”即政策支持的行业领域:“面”即政策支持的地区区域。
(一)扩大财税政策的支持范围
1.应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工业城市,如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工业城市;二是煤矿、石油城市,如阜新、鸡西、大庆等资源型城市;三是森工林区,如伊春及其他林业局等;四是农村地区。前两类主要是工业城市,后两类主要是农林地区。从国家财政支持的区域来看,近2年来对东北地区的财税政策支持主要倾斜在上述的前两个区域,即综合性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其中以综合性工业城市享受到的优惠最多。资源型城市则由于资源禀赋原因,直到21世纪初还承担着国家计划任务,一直处于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地位。据统计仅黑龙江省自1952年以来,由于初级资源品的低价调出与工业制成品的高价调入,形成的价差贡献多达7000亿元,而国家对该省的预算内投资不足其贡献额度的1/4.又因其;③产业进入壁垒较高,非国有经济进入难度较大,要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振兴,国家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至关重要。
2.应重视对基础产业的政策支持。国家对东北农村地区的支持主要是使用财税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对东北林区的财政支持主要是继续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然而,这些政策和资金对森工林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作用远未达到“振兴”的目的。对于今后财税政策支持区域的把握,我们认为应该向森工林区和农村地区做进一步的倾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对传统工业城市的振兴。前期支持工业城市的财税政策有利于迅速拉动东北的经济增长,但要使经济向深度发展,财税政策必须惠及森工林区和农村地区,当然也包括资源型城市。
(二)合理安排财税政策的支持重点
已实施的财税支持政策主要是加大了对东北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如首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00个国债项目中,辽宁省的52个项目都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基地两个主题,总投资442亿元;2003年国家还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60个项目,总投资56亿元,截至2004年底,国家共下达国债项目贴息资金8亿元,安排东北高新技术项目118项。毫无疑问,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是拉动东北经济的增长点,东北经济的腾飞要靠这些优势项目来带动。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从长期着眼,还需要解决一些基础的瓶颈问题,以便从根本上全面振兴东北地区。具体来说,新一轮的财税扶持项目应更加侧重以下领域:
1.减轻企业与地方的历史包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由于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高,形成时间长,这种调整需要非常高的体制转型成本,这就需要政府的投入,以帮助企业减轻或甩掉历史包袱。为此,建议国家设立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专项用于东北地区衰退产业的退出、接续产业的培育,以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渠道。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与企业的历史包袱问题紧密相关,且形势依然严峻。以吉林省为例,到2002年末,全省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超过100万人,全省离退休人员105万人,每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亿元,全省城镇纳入动态管理的“低保”对象149.7万人。未来5年城镇约有230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生劳动力需要就业,农村约有200万富余劳动力需向城镇转移。另外,东北地区的失业保险金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国家加大对东北地区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解决社会保障支出缺口巨大的问题,使社会保障制度成为社会的稳定器,为振兴东北创造良好的环境。
3.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化工业的基地,过去一直没有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产粗放、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东北大平原的黑土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2/3的耕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黑土层已由原来的60厘米~70厘米厚减到30厘米左右;在中南部地区,特别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区,钢铁、冶金、采矿、石油化工等产业集中,长期以来“三废”治理的欠账较大,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城市和工业废水大量流入农业地区,使一些农业土地受到严重污染;而在约占东北大平原面积1/3的西部,与科尔沁沙地相邻接,生态环境脆弱,分布有总面积达200万公顷的风沙土,320万公顷草场已有80%以上的面积严重退化;还有,因大规模农业开垦,使东北大平原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的生物种类已减少了25%。 因此在财税政策上,除了扩大国家财政对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规模,还可在东北开征生态税收,以配合财政政策,调整产业布局。
三、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策略
我国实施了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 素和潜在风险。在东北实施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时,需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财税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
1.国债资金的投资效率。由于国债资金配置存在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需防止预算软约束在国债资金的安排使用中可能造成的浪费和低效率现象。如由于国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不能按时开工和竣工而造成国债资金闲置;或者由于国债项目设计、施工出现严重失误,致使工程量大增,拖延工期或形成半拉子工程等失误浪费现象。
2.对民间资本的挤压效应。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缺乏市场活力。据统计,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大体上占企业总数的70%左右。前期振兴东北的国债项目主要是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扶持,这就有可能对民间资本产生挤压效应,而民营经济比重过低,会导致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3.经济结构矛盾。东北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矛盾主要有二:其一,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性失衡。不同行业、地区间职工的收入差距在拉大。1998年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没有实质性增长,农村和林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其二,地区经济发展仍不均衡。虽然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但国债项目的安排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使得区域不平衡状况更加严重。
4.国际成功经验的借鉴。东北地区的老工业基础(辽宁起始于1894年的京沈铁路时期;黑龙江起始于抗美援朝辽宁省北迁项目及“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吉林起始于“一五”时期国家的9个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是以资源为依托形成的重工业格局,其特点与德国的煤炭主产区鲁尔区和法国的铁矿主产区洛林区有相似之处,都是依托自然资源兴起的老工业区。鲁尔与洛林的振兴均借助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法国政府对洛林地区实行3万法郎以上的生产性新设备投资给予30%的补贴、服务性设备给予20%的补贴等,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二)有效实施区域性财税政策的策略
为了能够避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我们总结了两条策略性主张,以求能够更有效地实施振兴东北的区域性积极财税政策。
1.建立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办法均在中央和省一级进行,对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东北地区不但整体上较东南沿海地区落后,而且在一个省内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在这种客观现实条件下,随着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分税制的不断完善,建立完整的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就显得非常迫切。省以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在考虑本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财政管理体制目标范围内,尽量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相协调。
2.政府投资引导民间资本。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率,政府投资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政府投资先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落后地区。落后地区的多数基础设施投资只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不属于纯公共物品。对此,政府投资虽是必要的,但更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这不但可以缓解政府财政的压力,还可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3.试行区域性生态税收制度。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在计税依据的确定上,均以价值决定理论为基础,没有将资源品开采过程中的生态价值折损纳入计税依据。资源品尤其是初级资源品的销售价格在进入市场时,其价格决定均取决于供需状况。导致资源主产区一方面产品低价外销;另一方面生态状况急剧恶化,又得不到及时弥补。实施区域性财税政策支持,可考虑配合税收制度改革,调整税收管理体制,在资源品主产区进行生态型税收制度的试点,以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为基础,按照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将生态价值折损量量化计入计税依据,税收收入定向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
参考文献
(1)陈 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杨君昌《对我国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若干看法——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在财政政策上的分歧及其启示》,《当代财经》2002年第1期。
(3)安体富、王海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取向》,《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文化学者孙惠军说,“我们这个会,不在这里开就在别处开,不在今天开就在明天开。”振兴自然国学,就在当下。
从人类历史来看,西方科学创造了从未有过的辉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大量实例已经证明,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现代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孙关龙说,弘扬自然国学,有助于认识、普及传统科学技术,弥补当代国学研究的缺失,促进国学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淄博市社科院研究员周光华认为,研究自然国学,才能踏实地探索优秀文化传统的物质根源,才能真实地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
但是,百余年来,中外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人文国学,对自然国学的重视不够。其实,作为国学中的自然和科学技术成分,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同样古老,同样辉煌。只是近二三百年来,在西方分析型科学技术冲击下,自然国学才衰败下来。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认为,当前,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向传统回归。在他看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其所带来的弊病也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开始发现,在传统中有很多的合理成分。要倡导尊重自然,向东方智慧汲取营养,用内观的、直觉的方法来认识世界。
广东国学研究会会长张磊说,长久以来,国人把自然科学技术排斥在国学之外,造成了国学的整体性落后。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国学有一个大的发展。不夸张地说,自然国学是国学的一个全新的生长点,自然国学的复兴,不但能使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还能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作用。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人对自然要顺从、要尊重、要保护,这与自然国学的理念十分吻合。
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同样认为,振兴自然国学,不仅有学术价值,还有现实意义。他表示,当前,在大学国学课程中,几乎没有自然国学的内容,今后,他将在国学教学中增加更多自然国学的内容,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认为,自然国学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开拓和深入开展自然国学研究,不仅能从新的角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且有助于当前的科技创新,有助于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对于国学的定义,陈来说,国学有三个定义,第一,上世纪初,西方学术入侵,加上受日本国学的影响,产生的中国本有的、固有的学术体系:第二,在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国学,其概念和范围就有了增生和扩大,不限于学术体系,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包含在内,即整个传统文化:第三,是主张的,国学就是过去的历史和文化的总称。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基本上是第二个定义。
谈到从古而来的自然国学对今天的影响,陈来说,自然国学不可小视,虽然像“九章算术”这样的科学或者人文的遗产,我们不会有直接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再用到这些经典,但是,比如古代科技中所包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科学观,对于今天来说,都有着纠正、发展的作用:再比如中医对医学的贡献,可以说是自然国学对现今最大的影响。
陈来还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包含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民族精神的重建、文化重建、人格重建,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思考和重视的。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乡践行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四精”理念,努力将打造成为后花园和全域旅游乡镇。
乡集镇建设规划范围达2.56平方公里,改造提升内容包含:倾心打造114户一线沿路房屋坡面、墙面改造和门套、窗套、隐形防盗窗安装;重点提升二、三线集镇居民160余户墙面和附房统一改造;高标准铺设沥青路面;采用陶瓷PC材质铺设的人行道改造提升;新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和市民广场完善集镇功能;通过强电和弱电下地、节点打造映衬、绿化与亮华的点缀来展现乡村振兴示范集镇征村形象。
整个集镇建设共计设立25个工程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的22个,已全部完工20个,已完成工程量50%以上的1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058.1342万元,目前拨付800万元,下面就各个项目概况做一下简单情况汇报。
为加快推进我乡集镇建设,积极落实“四精”理念,体现一体化规划、布局,改善集镇人居环境,我乡将每周一调度、每月一考核,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将干部绩效考核纳入项目建设进度中,进一步压实、压紧干部职责,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打造高标准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任务。
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今年在全省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城市管理年活动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市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精神、扎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1、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融入苏区振兴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苏区振兴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将苏区振兴发展的规划变为现实,实现我们振兴发展的目标,需要全市人民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当前,全市上下都在为“谋振兴、促发展”凝心聚力,积极为振兴发展挑担子、做贡献。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融入振兴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努力管好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振兴发展提供洁净、优美的城市环境,让上级领导、外来宾客、全体市民透过城市管理看到人民良好的精神状态、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振兴发展的信心。从具体层面看,苏区振兴发展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扶持次中心城市建设。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的目标,就是要加速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这与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对于城镇化科学发展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加快苏区振兴发展、落实《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
2、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一个城市的发展,三分在于建设,七分在于管理。城市管理关系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城市发展和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是密切党群关系、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民心工程”,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2012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了全省的“先进单位”。但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动态性、反复性强的特点,对“脏、乱、堵”问题的治理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因此,我们既要把“治脏、治乱、治堵”作为长期任务、作为工作主线贯穿于城市管理年活动的始终,又要力求通过打好“城市管理年”活动攻坚战,把全市的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把整个城市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3、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的硬性要求。省委、省政府部署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措施:一是实施每季度一次的暗访制度,对各县市城市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明查暗访,用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对发现的问题,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二是每季度召开一次城市管理工作现场调度会,针对存在的问题现场点评,对各地活动开展取得的成效进行排名,并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上公开,在媒体上公布;三是把城市管理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市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化考核重要内容。三条硬性措施,显示省、市对抓好城市管理年活动的决心。如果我们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在全省、市的排名中落后。因此,在省、市你追我赶抓好城市管理的动态发展和强烈竞争中,我们要以不进则退、不大进也将落后的紧迫感,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好城市管理年活动,确保在暗访、考核和省、市排名中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好印象。
4、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我市两项创建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市今年创建国家5A级景区、市文明城市工作,都需要有一个良好城市环境,城市管理这个基础性工作跟不上,创建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我们必须提前谋划、充分准备,扎扎实实开展好城市管理年活动,为创建工作圆满顺利奠定一个良好的市容环境和氛围营造基础。
基于以上四点认识,我们务必将思想统一到全市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抓好城市管理年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迅速掀起我市城市管理年活动的热潮。
二、突出重点,扎实完成好城市管理年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抓好“两项建设”
1、抓好数字化城管建设。
由城管局牵头,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力争在2013年12月底前,首期建成信息采集覆盖中心城区约25平方公里范围的信息系统平台。
2、抓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一是抓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结合“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由七彩园艺公司牵头,按照宜林则林、不留空地的原则,对城市规划区十年内不开发使用的丘陵、荒山、坡地、空闲地及机关学校、单位庭院实施生态绿化造林工程,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二是抓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由城管局牵头,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排水不畅、路灯不亮、道路不平和上厕难的问题,继续实施十条下水道改造、十条巷道路灯建设、十条巷道路面硬化,加大城区公厕、中转站建设和城区市政设施维护力度。
(二)开展六项整治
1、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一是提高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覆盖率和机械化清扫率,不断完善环卫设施,切实提升城市日常保洁能力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水平,市城管局负责做到一天两普扫,全天候保洁,垃圾日产日清,不滞留垃圾,不留卫生死角,铲除主要道路沿线两旁建筑垃圾及土堆,清除杂草和菜地,市水利局负责整治绵江河河道及两岸环境卫生。二是由城管局牵头加大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和建筑余土装运、堆放管理力度,落实对工地运输车辆的监管措施,改进加强施工工地进出车辆冲洗管理,从严查处带泥、遗撒、不按审批线路运输以及乱倒建筑垃圾、余土行为。三是由市城建局负责,督促城区各建筑工地按要求进行围场作业,规范施工秩序,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防范,硬化工地出入口路面,清除占道堆放的沙、石等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四是进一步落实部门、单位“责任路段包干制”和店面“门前三包”责任制。对各部门、单位所承担协管市容卫生责任路段范围予以重新明确。每月组织责任部门(单位)开展一次义务劳动,抓好责任路段的卫生死角清理、疏通沟道、铲除杂草、清洗人行道路面等工作。
2、开展占道经营整治。一是由市城管局牵头,组织公安、工商、交管、交通等部门和城区村(居)委会,全面整治城区主次干道、小街小巷的违章摊点和废品收购点、物流配送点;对中山北路、八一南路等占道经营问题比较突出的街道,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进行集中整治和强化管理,全面清理各类违章占道行为。二是由城管局负责,加快城北农贸市场、城北建材市场、建材切割加工市场的建设步伐,实施绵江农贸市场、商业城基础设施改造,积极引导摊点入室、入场交易;由环保局牵头,重点整治噪音大、污染重的经营行为。三是由城建局牵头,规划新建一批菜市场,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西、城东区域,规划建设大型菜市场。
3、开展道路交通整治。一是由市交管大队负责,设立统一清晰的道路指示牌和交通警示牌,及时更新破损的交通护栏;积极引导各单位节假日期间向公众开放停车场;强化车辆、行人通行管理,做到人车分流,各行其道;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泊位和非机动车停放点,做到车辆停放规范管理。二是由市城管局负责,抓好城区人力出租三轮车的运行管理,严禁人力出租三轮车在路口或公共场所门口成群停放待客。三是由市城管局负责,规范城区道路开挖秩序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加强修复监督,从严处罚违规开挖行为,确保城区道路完好、平整、畅通。
4、开展临街市容整治。一是市城管局负责,全面清理城区擅自设置、设置不规范、陈旧破损和有碍市容的各类户外广告牌;主要街道禁止悬挂各类横(竖)幅以及乱吊挂的喷绘广告;抓好临街店面招牌整治。二是市城管局负责,全面清理各类“牛皮癣”广告,在巷道口及社区、小区内合理设置张贴栏和小广告收集箱,同时加大“制癣者”的打击力度。三是由城建局负责,开展临街建筑物立面整饰,抓好城区临街建筑物立面美化;四是由市城管局负责,对临街雨棚和外伸式晾衣架等设施给予拆除,对城区乱搭乱挂“蜘蛛网”管线进行整治。
5、开展“城中村”整治。一是由象湖镇政府负责,组织城区居民清理庭院卫生,整理房前屋后有碍市容、通行的物品,疏通水沟和清理淤泥,改善居住环境。二是由市城管局、象湖镇政府共同负责,开展城区专项整治,全面清理城区违规种菜、养家禽问题。三是加大“城中村”各类公共设施经费投入力度,推进和完善道路、绿化、路灯、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
6、开展违法建筑整治。一是由规划监察大队牵头,全面加强违法建筑巡查管控工作,健全防违控违责任网络,对违法建筑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控制。二是由城管局负责,对城区主次干道两边违法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整治和拆除。
三、强化措施,确保城市管理年活动取得实效
(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
各单位、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挂帅和指挥,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好落实。同时,各单位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和本方案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整治目标,落实工作责任。
(二)强化工作配合,狠抓督查落实。
各责任部门(单位)要紧紧围绕城市管理年活动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责,加强配合,形成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市政府督查室和城市管理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组织明查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踪督促整改,对各单位完成任务情况予以通报。
(三)加大经费投入,提升整体水平。